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觉醒-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帝国的觉醒》
作者:绿影蓝刀
作品相关
前传 龙之征服(预览)
  有少数读者抱怨看不懂本作的背景,小生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帝国的觉醒》取意于刘慈欣大大的《西洋》,写作计划中也另包括一部以郑和为主角的中篇《前传:龙之征服》,用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现在将第一节的开头部分献给大家评赏,就当作个广告好了,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喜欢^_^
  ***
  第一节云和山的彼端
  西元1420年,非洲,索马利亚,摩加迪沙沿海。
  这是明朝舰队打算到达的最远的地方,永乐皇帝也只让走到这里,现在,二百多只船和两万多人,静静地等待着返航的命令。
  郑和沉默地站在“清和”号的舰首,他面前,印度洋笼罩在热带的暴雨中。四周一片雨雾,只有闪电剌破这一片朦胧时,舰队才在青色的电光中显现,“清远”号、“惠康”号、“长宁”号、“安济”号……如同围在旗舰四周纹丝不动的巨大礁石。众多的非洲酋长在船上欢宴三天后已上岸,激越的非洲鼓声从雨中隐隐传来,岸上棕榈林中打鼓的黑人狂舞的身影如暴雨中时隐时现的幽灵。
  “该返航了,大人。”副将王景弘低声说。在郑和身后,站着远航统帅部的全体,包括七名四品宦官及许多的将军和文官。
  “不,继续向前走。”郑和说。
  在统帅部其他人的感觉中,这一刻空气和雨滴都凝固了,“向前?!到哪里?!”
  “向前走,看看前面有什么。”
  “那有什么用呢?我们已证实建文帝不在海外,他肯定死了;我们也给圣上搞到了足够的珍宝,该回航了。”
  “不,如果天圆地方,大海就应有边缘,大明的船队应该航到那里。”郑和的双眼渴望地看着雨雾深处,看着他想象中的海天连线。
  “这是违抗圣命,大人!”
  “我意已决,不从者可以自己回去,但最多只能带十艘船。”
  郑和听到身后有剑出鞘的声音,那是王景弘的卫士的剑;接著有更多的出鞘声,那是郑和卫士的剑,然后一切都沉默着,郑和没有回头。
  象来时一样突然,暴雨停了。太阳的光柱剌破云层,天水相连处金光灿烂,显示出无法抗拒的神秘诱惑。
  “起航!”郑和大声发令。
  西元1420年6月10日,明朝舰队浩浩荡荡,撞开印度洋的滚滚波涛,向好望角驶去……
  ——摘自《西洋》,刘慈欣著
  西元1421年8月3日清晨,北非,马德拉群岛,丰沙尔。
  温和的海风轻拂着微波起伏的大海,黎明的晨曦驱散了浓厚粘稠的雾幕,营地中三两散落的房舍从刷有斑驳白漆的百叶窗后逐一投射出昏黄的***,一股鲜活的生气在鸡鸣犬吠中慢慢浮现。一名身穿蓝条纹粗麻罩衫的年轻葡萄牙水兵推开吱嘎作响的木门走了出来,在低矮简陋的棚屋前伸者懒腰。清新的海风扑面而来,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摸出一顶皱巴巴的水手帽歪戴在头上,一边搓着眼睛一边骂骂咧咧地登上飘扬着蓝白色国旗的港口了望塔,心里着实充满了对温暖被窝的眷念和对这份苦差事的抱怨。
  朦胧惺忪的睡眼首先把警惕的目光投向了东方遥远的地平线边缘——五百英里外的非洲大陆便是穆斯林强盗们的天堂。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丰富航海知识再加上对海洋性情了如指掌的老练水手,摩尔人轻快的阿拉伯船能够毫不费劲地穿越这段并不算远的距离,随时发动一场迅猛而致命的突然袭击。
  仇恨是断断续续维持了几个世纪的长久战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任何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眼中,那肮脏头巾下的阴沉双眼怎么看也只能属于面目狰狞生食人肉的魔鬼奴仆所有,和他们除了用刀剑之外没有任何对话可言。称霸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领土囊括上下埃及的马木留克王国、觊觎南地中海霸权的突尼斯王国、控制摩洛哥的斐兹王国,盘踞格拉纳达的摩尔部族,异教徒的阴影始终在整个地中海翻腾滚涌的波涛间时隐时现,成为基督世界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梦魇。
  怎能容忍浸透基督吾主神圣鲜血的髑髅地被异教徒卑污的脚所践踏?
  怎能容忍承载罗马帝国昔日荣光的拜占庭被异教徒肮脏的手所毁灭?
  怎能容忍通往遥远东方黄金世界的贸易线被异教徒贪婪的心所阻断?
  必须夺回我们失去的一切!僧侣们如此高呼,领主们如此高呼,商人们也同样如此高呼。发动新一场圣战吧!奉天父的名义用鲜血来涤荡被玷污的圣城!
  在狂热的情绪不断蔓延的同时,一位年轻的葡萄牙王族却没有迷失在人云亦云的愤怒之中。他站在萨格雷斯半岛高耸的海岬角,映出几许忧郁神情的碧蓝色双目遥望着眼前同样碧蓝的大海。“这一望无际的大海才是我们的天注之命啊……”
  海面上雾气在不断消散,哨兵轻松地看着眼前宁静的一切,带着满意的神情把头转向南面陌生而充满了神秘诱惑的广阔海洋。海天相接的尽头,一抹绵延数里的青灰色浮影在清雅的淡蓝色背景下显得分外醒目。哨兵一把抓下水手帽,痉挛的右手将它捏成皱皱的一团,他的眼睛由于惊惧而瞪得滚圆,颤抖的嗓音在清冷的宁静中发出声夜枭般刺耳的尖叫:“敌情!”
  次日,即大明永乐十九年六月廿七,郑和舰队,旗舰“清和”号议事堂。
  ……
  ToBeContinued
'原创'现实时空中的明代税收
  这篇文章是《帝国的觉醒》构思阶段写的参考资料,数据大多引自黄仁宇大大的论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曾经在铁血历史区贴出。现在略加补充修改,以作为本文的背景史实。
  ***
  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节俭为上的保守思想
  明代的社会经济始终没有摆脱以传统农业为基调的局面
  在国家财政税收上则表现为农业税的主体地位
  驱逐了蒙古入侵者后,久经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
  在战前的宋朝,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6000万贯
  这样的财政收入在中国王朝史上也应该是登峰造极了
  即使这其中含有通货膨胀因素
  考虑到宋朝每年多达3500英吨的铜产量和5000英吨的铁产量
  这样的财政收入相对于如此巨大的生产总值完全可以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财政结算单位全部以贯来进行
  换言之,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数目化管理”的雏形
  而到了明代,多年的战乱加之政府管理不慎导致的宝钞信用破产
  财政结算的方式反较之宋代大为落后
  明代前期对金银严格管制,禁止民间流通
  税收也以征收实物为主
  当时田税的结算单位是石,
  这是古代通用的谷物计量单位,明代一石约相当于今天的107。4市斤
  无论白米和小麦,一律以此结算并在统计时进行简单相加
  田税的交纳单位是亩,1亩=240平方步=6000平方尺
  朱元璋曾经试图因地制宜地详细划分每亩田地的税额
  但是纵观帝国上下,平均亩产从西北的不到半石到江南的超过4石,差距多达8倍
  在无法精确管理的古代,模糊才是最好的原则
  几乎在明朝建国初始,帝国的田税制度就差不多稳定了下来
  通过低税收低开支的无为而治,令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在财政收入最高的永乐年间,帝国田税基本保持在3200-3300万石
  可是鉴于永乐皇帝大规模远征蒙古,七下西洋,大修北京城这样的宏伟工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部分开支,以极低的代价作为额外徭役转嫁到了税户身上
  成为了一笔不可考的隐性税收
  永乐年间的重税使得民间不堪负荷
  于是有了安南的背叛和江南富户拒绝缴税的事件
  为了平息民间的怨气,后来的皇帝轻微的调整了税额
  使之长期维持在2500-3000万石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明帝国超过10亿石的粮食总产量
  国家平均税率只有不到三十分之一
  而欧洲同期仅教会的“什一税”就是这个数目的三倍!
  17世纪日本德川幕府的重税更高达逢二抽一!
  然而,征收实粮不仅对官方而言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对民间,它更是及其沉重的负担
  把粮草从主要产地江南运送到北京,成本往往数倍于粮食本身
  而这些耗损都必须由税户自己承担
  因此,官方允许把田税的部分或者全部,以折价成银两或其他实物的方式缴纳
  以云南为例,用贝壳或水银缴纳都是允许的
  考虑到白米和小麦的市价不同,各地运费也有差别
  一石的折价最少0。27两,最多1。8-1。9两
  田税除部分交到国库太仓府外,相当部分留在各地官府供地方财政使用
  在会计帐簿上也仍然采用石予以结算
  除了田税外,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税名
  桑茶畜牧等也需要缴纳各种农业税
  而田税之外最重要的税收则是盐税
  盐税源于官方的食盐专卖,结税单位是人
  因此往往也可作为估计人口的依据之一
  通常盐税收入相当于明朝田税的10%左右
  除以上收入外,明朝还可以通过种种合法抑或非法的途径获得几乎与盐税相当的收入
  这不仅包括对手工业者的税收,还包括买卖官位等等
  在西元1570-1580年间
  明财政收入如下:
  田税及其他农业税:折银2500万两
  盐税:200万两
  其他收入:3xx万两——
  合计:30xx万两
  ***
  相比之下,直到清康熙治下的最后十年(西元1712-1722年)
  完全使用白银结算的满清财政收入才重新恢复到140年前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水平
  同一时代,大陆彼端的英国,1714年财政收入为1000万英镑
  以当时币值,一镑价值4盎司白银,约合中国旧制3两
  因此恰好也是3000万两
  考虑到两国人口上的巨大差异,税收轻重不辩自明
  而拥有10万人口的典型商业国威尼斯,16世纪财政收入合黄金27万两
  人均税收相当于明朝中后期的150倍
  (以16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1:11计)
  ***
  常有人认为,明万历初年,财政收入为320-330万两
  后期崇祯通过征收“辽饷”和“剿饷”疯狂压榨,岁入一度达到2100万两
  这大概是因为明代税收使用钱粮双制,而结算单位也不相同
  考据者只考虑了帐簿上现金收入的缘故
  实际上,万历年间,太仓府每年现金收支都在银800万两以上
  太师张居正死后,北京粮仓中存粮可支用十载
  太仓府与内库存银1000万两
  这笔财政赢余成为了后来“万历三大征”的有力保障
  如果明朝税收仅300余万
  难道张居正可以将十年中财政收入总数的三分之一省下来存库备用?
  尽管如此,由于明代最后70年(万历-崇祯)中
  有多达1亿两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
  使物价上涨了40%(实际上是白银贬值了30%)
  考虑到这个因素,以及明末人口应该达到1。5亿左右(由盐税增加所知)
  两项征税大体应在700-900万两左右
  平均每人每年不到50文钱
  (铜并没有贬值)
  这明显不是所谓的饮鸠止渴
  ***
  那么,明朝的经济是如何崩溃的呢?
  客观上的原因是明朝中期开始的亚冰河期
  当时气候的急剧下降使北方的农业基础渐渐崩坏,北方边疆的屯田制度也无法有效实行,陕西山西的流民更铤而走险以致爆发李自成等起义
  制度上的原因则是由于大部分的税收都摊到了贫民身上,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地主不但偷逃田税,索取的地租更高出国家税收数倍。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自由民愈少佃户愈多,人民的负担也就愈重。
  另外,明朝并没有完善的财政部门,各地应缴税额百年不变,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不良后果。崇祯末年美洲和日本白银流入量减少也是引起经济动荡的原因之一。
帝国近卫军编制情况
  神机军编制:
  师指挥部及辎重部队1120人;
  下辖三个军团,军团人数4180人:
  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1044人;
  战斗员3136人:
  重战车128辆;
  大将军炮64门,炮手320人;
  后膛子母铳长径炮128门,炮手384人;
  轻战车64辆;
  虎蹲炮128门,炮手256人;
  火箭战车64辆;操作手128人
  新式燧发枪1024支,火枪手1024人;
  骑射燧发枪1024支,枪骑兵1024人;
  合计人数13660人,战马4000匹,驮骡3000匹
  骠骑军编制:
  师指挥部及辎重部队1120人;
  师直属火器部队1284人:
  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292人;
  战斗员992人:
  鸟铳256支,鸟铳手256人;
  重战车64辆;
  大将军炮32门,炮手160人;
  后膛子母铳长径炮64门,炮手192人;
  轻战车64辆;
  虎蹲炮128门,炮手256人;
  火箭战车64辆;操作手128人;
  下辖三个军团,军团人数3799人:
  军官、杂役、工匠等539人;
  战斗员3260人:
  斥侯骑兵120人:轻皮甲,强弓一张,箭三十支;
  火枪斥侯100人:轻皮甲,骑射燧发枪一把;
  跳荡骑兵480人:轻皮甲,鸟铳一把,马刀一把;
  骠骑兵800人:缀铁皮甲,臂张弩一张,矢二十发,马刀一把;
  突击骑兵800人:铁甲,三眼铳两把,马刀一把;
  骑兵权勇队960人,预备队;
  合计人数13801人,战马10800匹,驮骡2500匹
  骁武军编制:
  师指挥部及辎重部队1120人;
  师直属骑兵部队1468人:
  军官、杂役、工匠等208人;
  战斗员1260人:
  斥侯骑兵120人:轻皮甲,强弓一张,箭三十支;
  火枪斥侯100人:轻皮甲,骑射燧发枪一把;
  跳荡骑兵240人:轻皮甲,鸟铳一把,马刀一把;
  骠骑兵400人:缀铁皮甲,臂张弩一张,矢二十发,马刀一把;
  突击骑兵400人:铁甲,三眼铳两把,马刀一把;
  下辖三个军团,军团人数4388人:
  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932人;
  战斗员3456人:
  刀牌兵480人:铁甲,橹盾,朴刀,八尺长枪各一;
  强弩兵640人:布甲,神臂弓一张,矢三十发,腰刀一把;
  弓箭手640人:布甲,强弓一张,箭五十支,腰刀一把;
  长枪手640人:皮甲,丈二长枪一柄;
  鸟铳手320人:布甲,鸟铳一支,腰刀一把;
  重战车64辆;
  大将军炮32门,炮手160人;
  后膛子母铳长径炮64门,炮手192人;
  轻战车64辆;
  虎蹲炮128门,炮手256人;
  火箭战车64辆;操作手128人;
  合计人数15752人,战马1600匹,驮骡2000匹
  外籍朝鲜兵团编制
  下编10旅(两个为预备队),兵团总部560人(含卫队)
  旅:4个团,外加军官30人,杂役工匠50人,直属部队1024人,共9944人
  团:4个营,外加军官17人,杂役工匠33人,2210人
  营:5个卒,外加军官10人,杂役工匠25人,540人
  卒:10个两,外加军官1人,101人
  两:2个伍,10人
  伍:一名鸟铳手(伍长)、两名掷矛兵、一名白刃格斗兵、一名长矛手,5人
地名详解(不断更新)
  大陆:
  亚细亚洲:亚洲
  欧罗巴州:欧洲
  利未亚洲:非洲
  墨瓦腊泥加洲:澳大利亚
  新大陆:美洲
  海洋:
  大明海:明帝国本土领海,相当于今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北海:又名鲸海,今日本海
  小东洋: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的海域
  东南洋:三大群岛以南的太平洋海域,包括珊瑚海和斐济海
  大东洋:除上述外的太平洋海域
  小西洋:马达加斯加岛以北的印度洋海域
  西南洋:马达加斯加岛以南的印度洋海域
  利未亚海:几内亚湾及赤道以南的大西洋海域
  大西洋:赤道以北的大西洋海域
  北冰海:今北冰洋
  界海:环南极大陆海域
  海峡和岛屿:
  景宏海峡:今白令海峡,因王景宏首次穿越而得名
  北钥群岛:今马德拉群岛,按《里斯本条约》归明帝国所有
  蛮达加卡岛:今马达加斯加岛
  城市:
  西京:今纽约
  阿力山达:今埃及亚历山大港
  满剌加:今马六甲
真实时空中的明帝国海外贸易
  '绿影蓝刀':这是蓝刀非常欣赏的一篇论文,也可以说它所提出的思想和提供的资料对《帝国的觉醒》影响非常之大。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机会,可是现在……却只能在梦中重新来过——
  PS:从作者的用词来看,似乎和蓝刀一样有点小小的“帝国情结”啊,呵呵~~
  
  
  明帝国的海外贸易——孕育生机的开始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姬水寒
  
  1573年6月中旬,一件在当时的菲律宾土著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于今天被正式载入史册。两艘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着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和瓷器22300件,总值30万比索,折白银7。5吨,贸易利润高达600%。这就是被称作“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至此,马尼拉确立了它作为中介港的地位,由西班牙人经营着明帝国与美洲的贸易,他们从帝国的商人那里获取丝、絹、瓷等高级奢侈品,并将之转口到美洲以换取白银,再将这些白银作为支付给明帝国商人的硬通货。这条航线利益巨大,西班牙王室本在1579年王家法令中承诺给予新西班牙、秘鲁和危地马拉的所有西班牙商人通航权,但很快地,王室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愚蠢的错误,大量的西班牙商人被吸引到这条航线上来,白银流量以每年一倍的数量增长,到1597年便达到了创记录的375吨。西班牙人深感忧虑,1587年一名忠诚的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谈到:“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余全部都被中国商人运走。”菲律宾总督于1597年复述了这一事实。次年,马尼拉大主教再次向西班牙国王做出汇报:“每年从新西班牙运来的一百万银币全都违返陛下的命令,落入中国异教徒的手中。”王室并非袖手旁观,1593年时王家禁令已被颁布,西班牙王室力图以此限制白银的流出,并将此条航线交由王室专营,但作用有限,西班牙商人不顾禁令以走私的形式予以回应,白银以平均每年80~125吨的数量继续流入明帝国。
  
  大规模贸易的倾向并非始于今日,隆庆元年海禁大开前早有人冒险涉足,但明帝国与美洲的间接贸易确由西班牙人开启。自此以后,帝国的商人被巨大的利润吸引到东南亚,数万人集中在吕宋,带去丝织品、棉织品、瓷器、茶叶、布匹、锦段、丝绒等商品,换回自美洲运来的白银。福建晋江人李廷机曾谈到:“弟生长海陬,少时尝见海禁甚严,及倭讧后,始弛禁。民得明往,而稍收其税以饷兵,自是波恬,或言弛禁之便,盖以贫民籍以为生,冒禁阴通,为患滋大,而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其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张燮在<东西洋考>中曾提到:“东洋吕宋,地无它产,夷人悉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它携来,即有货亦无几。”从帝国本土来到这里的海船技术先进,每艘造价仅千余两白银,而所获每每过万,财富的积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帝国的官员、将领大都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南方利益集团。
  
  【注:本篇中所有度量衡皆已换算为十进制】
  
  因为大部分属走私贸易,得到一个确切的数据绝不可能,但一个简单的推导可以说明,100~125吨白银是一个合理的数据。因为当时从阿卡普尔科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平均每年运量达到了150吨,根据当时的航海资料和西班牙官员的信件可以得知,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作为支付给帝国商人的货币而运走,如果排除这个唯一可能的解释,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说明那些白银的去向。万历十年,棉价每匹0。3两白银,绢价每匹0。7两白银,按照每匹最低获利十倍的价格计算,历年自帝国输出的商品根本无法统计,当时普遍的说法是,“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他们的丝织品质地优良,所要的价钱只是我们所要价钱的三分之一,他们很容易与我们竞争。”很显然,这样高的价格优势只能出自一种情况:规模化生产。
  
  有充足的资料可以证明,帝国充分参与了这场由西班牙发起的美洲掠夺运动,并且从中受益良多。据估算,作为明帝国纺织业支柱的江南地区17世纪初产棉布已达2500万~3000万匹,丝织品70~100万匹,然而如此之高的产量仍然因海外贸易的巨大需求而导致价格持续攀升,巨大的利润刺激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产量,至中清时棉布可年产8000万匹,丝织品600~800万匹。不仅从业人数急剧增加,技术上也出现了新型的机种,值得注意的是,纺纱的工作效率远远落后于织布,使纺车成为技术进步的瓶颈,虽然后来出现了足踏多锭纺车,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生产技术前进的动力只有一个:市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