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下-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啊。”李隆基话中透着失望,问道:“到了哪里?”
    “陛下,太子已经与李昌国他们汇合,正朝长安赶来,应该就要到了。”高力士忙道。
    “才汇合啊。这太子做事太过拖泥带水了。咋不早点回来?”李隆基脸一沉,颇有些不悦了。
    高力士一愣,都不知道如何说话了,想了想,重新组织语言,道:“陛下,太子的行动很迅速呢,这才没过多少时间。”
    “还迅速?”李隆基很是不悦,道:“朕都等了半天,他怎么还不到?”
    李隆基才到的,好不好?李隆基到达玄武门不就几句话的功夫,怎么又成了半天?
    高力士看着李隆基那一脸的急切与期盼,乖巧的闭嘴了。
    莫要说李隆基急切,就是李林甫这些大臣,谁个不急切?他们个个如同李隆基一般期盼,一双眼睛瞪得滚圆,恨不得立时见李昌国他们。
    能亲眼见证如此庆典,那是八辈子积了德,莫大的荣耀,谁能不急切呢?
    “隆隆!”
    突然间,只听一阵闷雷似的声音响起,从北方传来。
    “来了!”李隆基眉头一挑,眼睛一翻,精光暴射,打量着北方。
    群臣无不如是。
    尤其是陈玄礼更是须发抖动,不住搓手。龙武军是他的心头肉,是他心爱的孩儿,龙武军得胜归来,他能不急切?
    要不是时机不对,他早就骑着战马冲上去了。
    只见北方出现一片浪潮,如同海潮一般朝着龙武军涌来,不计其数的旗帜在风中飘扬,猎猎作响,上书的“唐”字一目了然。
    玄武门一下子沸腾了,李隆基君臣、长安百姓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无不是大吼。
    “来了!来了!”
    “大唐的英雄归来了!大唐的英雄归来了!”
    “哈哈,我终于可以亲眼见到大唐的英雄!亲眼见到大唐的英雄!”
    百姓的欢呼声响成一片。
    李隆基一抬脚,就迎了上去。
    高力士忙拦住:“陛下,这不符礼仪。”
    李隆基右手重重一推,把高力士推开,大叫道:“礼仪,狗屁的礼仪!”
    堂堂皇帝竟然爆粗口了,这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闻者莫不是大喜,对李隆基更增几分敬意。在如此天大的喜事面前,若是固守礼仪,太让人不爽了。
    李隆基爆粗口,这多好,无异于一剂兴奋剂。
    高力士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愣怔了一下,方才相信他并没有听错。李隆基大步流星,已经走出老远了,忙跟了上去。
    看得清了,只见一队唐军赶来,个个身材高大,人如龙,马如虎,气势如虹。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队唐军不仅威猛不凡,还在于他们人人身上透着杀气,有些人身上的杀气如同实质,让人震惊。
    不需要任何才智,都能看出来,这队唐军人人都是在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他们杀过的人不少,不然的话,不会有如此浓烈的杀气。
    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军队。才是真正的英雄。
    “大唐的英雄!”
    百姓的欢呼声响彻天地,人人挥着胳膊,吼得山响。
    李隆基眼中精光暴射,只见李昌国、郭子仪、李光弼正与太子李亨一道,疾驰而来。
    来到近前。李昌国一挥手,行进中的唐军刷的一下就停了下来。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一个人似的,这体现了良好的训练。
    不用说。这只有精锐中的精锐才能有如此整齐的动作。惹得百姓又是一通惊讶赞叹。
    “李昌国、郭无敌、李光弼……”李隆基迈开双腿,小跑着迎了上去,边跑边叫嚷:“朕的英雄!”
    李昌国很是诧异,他万万没有想到,李隆基这个皇帝是如此的急切,就要飞身下马,却给李隆基阻住了:“不许下马。”
    “这个……”李昌国大是惊讶。
    “朕扶伱们下马。”李昌国的惊讶未了,只听李隆基大吼一声。
    李隆基亲自扶李昌国他们下马,这是何等的荣耀。李昌国更加诧异了:“陛下,这不好吧,万万不可。”
    “什么好不好的?就这样。谁敢不听,就是抗旨。”李隆基脸一板,沉喝一声。
    这不过是一点小事,怎么又成了抗旨?李隆基一下子把这小事上升到了原则的高度。
    李隆基跑过来,来到李昌国身前,打量李昌国,笑呵呵道:“李昌国,打得好。打得真好!吐蕃被伱们给灭了。”
    “这都是陛下英明。”李昌国颇有些感慨:“若无陛下大力支持,也不会有此大胜。”
    平定吐蕃这事,虽是出于他的谋划,却是成算不高,可以说是一场赌博。若是换个人,肯定不会同意,李隆基却是同意了,还是放手让李昌国去做,李隆基真的是够得上“英明”二字的赞誉。
    这话李隆基爱听,很是享受的眯眯眼睛,微微颔首,扶着李昌国下马,把李昌国一打量,笑着拍拍李昌国的肩头,赞叹道:“有些瘦了,更加刚毅了,嗯,不错。”
    战争最能磨炼人,平定吐蕃这一战,李昌国学到很多东西,对战场把握更加得心应手。
    群臣看着两人说话,无不是一脸的艳慕。
    李隆基是九五至尊,亲手扶李昌国下马,这是无上荣耀,放眼整个唐朝,有几人有如此殊荣?
    想想当年,李白被李隆基赏赐亲手调过的羹,那是天下皆知的美谈,却与李隆基亲自扶李昌国下马没法比。
    最郁闷的莫过于杨国忠了,他恨死李昌国了。若不是李昌国,他出征吐蕃,立下大功,凯旋归来,李隆基也能如此对他,那就是天大的荣誉,他飞黄腾达就不再是问题了。
    李林甫看在眼里,眼中精光闪动,亦是艳慕。转念一想,李昌国与他没什么冲突。李昌国不过二十二三岁,就算再厉害,也不会威胁到他的丞相之位。即使李昌国能当丞相,那也是二十年以后的事了,到那时,他李林甫早就不在人事了。
    最欢喜的莫过于陈玄礼。李昌国是他的爱将,李昌国如此被尊崇,那就是他的荣耀,陈玄礼捋着白须,笑得眼睛眼眯到一起了。
    李隆基在李昌国肩头拍拍,转过身,快步来到郭子仪身前,笑道:“郭无敌,伱看上去更加精干了。看来,这次吐蕃之行,收获颇多。”
    郭子仪杰出的军事才华虽然还未被李隆基发现,不过,他的勇猛却是驰名京中,李隆基对他很是喜爱,越看越是欢喜。
    “这都是陛下眷顾,臣方能参与此战。”郭子仪忙见礼。
    “呵呵!”李隆基笑得特别欢畅,这话他爱听了,扶着郭子仪下马。
    在郭子仪肩头拍拍,李隆基来到李光弼身前,打量一通,不住点头,笑道:“早就听说西北军中有一个叫李光弼的虎将,勇猛过人,能征善战,足智多谋,今日一见,果是如是。”
    这是无上夸奖,李光弼尽管不是浮躁之人,听了这话,也是浑身轻飘飘的,都快飞起来了,扯起嗓子道:“能得陛下惦记,臣李光弼荣幸。”
    皇帝嘛,就是要能左右人的生死,就是要给人荣耀。李隆基的话让李光弼倍感荣幸,这正是帝王的美好感觉所在,李隆基大是欢喜,笑呵呵的扶着李光弼下马。(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李隆基很爽
    第十八章李隆基很爽
    李隆基是大唐的皇帝,九五至尊,他亲自扶下马,这是无上荣耀,看得群臣个个眼睛红得跟兔儿眼似的,恨不得与李昌国他们换个位子。
    回到长安参与庆典的唐军足足好几千人,李隆基不可能每一个都去扶,只是象征性的选中每排中的一个,就这样,一排一排的走下去,很快就全部“扶”下马了。
    虽然李隆基并没有亲自扶所有人下马,得李隆基亲手扶下马的不过区区二十余人,不过,将士们仍是无比自豪。
    按照李隆基的说法,是他亲手把这些将士们扶下马的,那就是亲手扶下马的,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这样的荣耀,自唐朝开国以来,就没有过,要将士们不欢喜都不成。
    将士们个个红光满面,一张嘴哪里合得拢,浑身毛细孔都在散发着喜悦。
    “谢陛下!”将士们齐声致谢,声音响亮,蕴含着激动与喜悦。
    李隆基听在耳里,特别欢喜,做为皇帝,一举一动都能掌控人的生死富贵,得到将士们的感谢,这是无上美事,正是当皇帝的乐趣所在。
    “呵呵。大胡子呢?”李隆基捋着胡须,笑得眼睛一眯一眯的,一张嘴合不拢了。猛然间想起,还没有见到墀德祖赞。
    “陛下,这就是赞普。”李隆基朝最头里一辆囚车一指。
    李隆基快步过去。一双眼睛睁得老大。在墀德祖赞身上盯着。墀德祖赞抬起头来,盯着李隆基,两人眼里射出如同烈阳的光芒,对视起来。
    这是一对老冤家,死对头,虽是头一遭见面,平生交手的次数多不胜数。此时此刻,他们终于见面了,谁能不把对手打量个清楚?
    在墀德祖赞眼里,只见李隆基身着龙袍。头戴皇冠,身材魁梧高大,英气勃勃,具有气吞河岳之势。一举一动自有其魅力。
    在李隆基眼里,只见墀德祖赞一张络腮胡脸,身材高大,虽然形容枯瘦,远不能与往日相比,却也不失英雄气慨。
    “嗯,不错。”两人同时开口说话。
    “能有你这样的对手,此生不虚。”紧接着,两人再度同时开口说话。
    做为敌人,也可以尊敬。也可以敬重,更不妨碍承认敌人的优点,李隆基和墀德祖赞都有如此美德。
    李隆基头一昂,胸一挺,意气风发,以居高临下的俯视口吻道:“大胡子,你也有今天。”
    在李隆基登极之前,墀德祖赞就当上了赞普,虽然那时节他的年纪很小,内有权臣。吐蕃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不过,墀德祖赞不愧是吐蕃的雄主,借唐朝的支持稳定了自己的权力。为了取得唐朝的支持,他向唐朝求婚,唐中宗把自己的养女金城公城嫁给了他。
    金城公主入藏时。墀德祖赞玩了一个阴谋,收买了唐朝的官员。把河西九曲之地送给了吐蕃。河西九曲之地地势高,居高临下,更是富饶之地,在这里牧养战马,对唐朝构成巨大的威胁,这让唐朝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与唐朝联姻这事对于墀德祖赞来说,是最好的护身符,他更加有恃无恐。一有机会,就出兵攻打唐朝,打赢了,可以得到很多战利品。若是打不过了,就立即以金城公主的名义向唐朝请和,派人送点礼物,求得唐朝的谅解。
    一旦再度有机会,他照样出兵攻打唐朝。
    若是唐朝兴兵问罪,他就让金城公主出面调节。为了显得更真诚,他甚至把长安的使者请到逻些,当着唐朝使者的面,拿出唐太宗给吐蕃的旨意,大谈甥舅之好。
    这种把戏,他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耍弄,却是百试不爽,唐中宗、唐睿宗都被他给骗了。
    直到李隆基登基以后,对吐蕃采取强硬政策,他这种把戏就没有了用处。后来,金城公主死后,他就失去了与唐朝谈判的筹码,只得与大食联兵,与唐朝为敌。
    李隆基和墀德祖赞两人斗了一辈子,终于以李隆基的完胜而告终。此时此刻,见到自己最大的敌人,李隆基连屁股都是欢喜的,意气风发,俯视墀德祖赞。
    不要说皇帝的对手,就是普通人的对手,若是与自己斗了一辈子,最后以自己的胜利而告终,也是一件令人无比痛快的事情。
    正是因为如此,李隆基才一欢喜,亲自扶李昌国他们下马。
    “你……天亡大吐蕃,非人力所能及矣。”墀德祖赞把李隆基那副意气风发的样儿看在眼里,只觉心里堵得慌,却是不想认错,作了一回鸭子,嘴硬一回。
    “哈哈!”李隆基仰首向天,笑得特别欢畅:“大胡子呀大胡子,只有你这等蠢人,才会怨天尤人,而不责己。朕就给你剖析剖析,吐蕃为何会灭亡。”
    此时剖析情形,无异于在墀德祖赞破碎的心灵上狠狠捅上一刀,这是打压对手的好机会,这有无穷乐趣,李隆基当然不会错失。
    “大胡子,你知道你错在哪里?一是你自高自大,自以为仗着高山密林,大唐拿吐蕃没办法,你失去了警惕。《吴子》有言‘固国不以山河之险’,你自恃地利,自以为固若金汤,这是你必败之因。”李隆基的声调很高,扯起嗓子,吼得山响。
    吐蕃之所以会灭亡,正如李隆基所言,墀德祖赞大意了,自以为吐蕃的高山密林可以确保吐蕃无事,却不知道李昌国他们攻下了积石山。
    想想当初,唐军在李昌国和哥舒翰的统率下,如同海潮般涌来,而吐蕃却是懵然不知,他还在做着出兵大非川的美梦。直到唐军离逻些城不远了,他才确认唐军已经打来的消息。
    若是他提高警惕,早有准备的话,积石山不会丢。即使积石山丢了,吐蕃还有不少险关要隘,同样能阻挡唐军的前进,只是因为他太过大意,为唐军所趁。
    “哎!”明知道李隆基这是在刺激他,听了这话,仍是不得不长叹一声,在事实面前,他也是无话可说。
    “二是吐蕃世袭,能臣良将不得重用,你所用之人多为奸佞小人,真正有才的人无出头之日。”李隆基一裂嘴角,很是讥嘲道:“而朕却是推贤任能,不问亲疏、不问贫贱、不问出身,只问才能。你瞧瞧,李昌国,本是安西都护府的一个校尉,朕却敢任他为大将,采纳他的谋划,你大胡子可敢?”
    指着李昌国,李隆基一颗头颅昂得高高的,胸膛挺得老高,极是自得。
    在启用李昌国,采纳李昌国的谋划这一事上,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若是换个人,要么犹豫难决,要么不敢启用李昌国。
    如今再回头想想,李隆基是万分庆幸,他启用了李昌国,采纳了李昌国的谋划,要不然的话,断断不能灭了吐蕃。
    而吐蕃的情形与此正好相反,吐蕃的官职是世袭的,即使墀德祖赞多有改变,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他要拿掉一个世袭官员,他面对的阻力大得难以想象。
    “……”墀德祖赞翻翻眼珠,无言可答。
    “三是大唐靠的是自己,而你大胡子却把吐蕃的兴盛寄望于大食,何其谬也。”李隆基接着刺激墀德祖赞:“大食虽与你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却是相互利用,勾心斗角,不会齐心协力,你把如此大事寄托在大食身上,太荒谬了。”
    吐蕃与大食虽是结盟,却是相互算计,不会真的为了对方火中取栗。虽然这是吐蕃逼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墀德祖赞把夺回大非川一事寄托在大食出兵上,太过自以为是了。
    “四是吐蕃国力不如大唐,而你不知励精图治,整军经武,而是与大唐为敌,吐蕃的国力原本就不如大唐,却给你早早消耗光了。”李隆基的腰杆挺得笔直,如同出鞘的利剑,声调更高:“大胡子,你是知道的,朕登基之时,与你当上赞普遇到的情形如同一辙。你当赞普时内忧外患,吐蕃不宁。朕登基之时,何尝不是如此?”
    墀德祖赞当赞普时,吐蕃是内有权臣,外有强敌,内忧外患,让他日夜不宁。
    而李隆基当皇帝时,所面临的问题不比墀德祖赞小,可以说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自从唐太宗死后,唐高宗这个软皇帝即位,唐朝的混乱就来了,武则天把持朝政,一度称帝。
    武则天还是好的,虽是女人,却是不让须眉,唐朝在她的治理下,虽然不如唐太宗时强盛,却比唐高宗当国强多了。
    然而,她却开启了唐朝的混乱,自她以后,唐中宗、唐高宗都是软皇帝,无所建树。唐中宗更是死在韦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唐朝大权又差点落到韦后手里。
    李隆基当皇帝时,唐朝已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四代乱政,历时数十年,积累的问题多如牛毛,积憋如山。而边境更是不宁,后突厥叛乱、契丹滋扰、吐蕃攻打……整个唐朝处在风雨飘摇中。
    “若朕是你,决不会与大唐为敌,即使有再好的机会,也会忍着。先集中精力处理内政,励精图治,整军经武,直到强大了,这才对外用兵。”李隆基指点着墀德祖赞,极为得意,道:“朕正是如此做的,一旦国力恢复,大唐之军纵横无敌,突厥、高丽、契丹、吐谷浑残部先后灭亡,大食望风而溃,吐蕃更是为朕所灭。”
    看着墀德祖赞那副憋屈样儿,李隆基很爽!(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献俘
    第十九章献俘
    墀德祖赞靠在囚车上,紧抿着嘴唇,低垂着头颅,一双眼睛黯淡无神,有些发灰。
    他是吐蕃的一代雄主,取得不凡的政绩,却是没有想到,到老来却是成了唐朝的阶下囚。以前还不觉得,此时听了李隆基的话,方才觉得他的经历与李隆基的经历如出一辙。两人即位时面临的情形差不多,结果却是天差地远。
    仔细想想,李隆基登基最初十几二十年没有什么大的举动,主要是整顿内部,励精图治,整军经武。那时节,他还嘲笑过李隆基无能。然而,并没过多久,唐朝大军纵横天下,打得吐蕃无还手之力。
    相较起来,李隆基采取的方式着实比他高明,先整顿内部,积蓄力量,把自身变强,再来对付敌人,安定边境。
    而他却是一稳定了自己的权力,就与唐朝开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却是没有在吐蕃内部事务上下苦功,错失了良机。
    明白过来的墀德祖赞,自责不已,一颗心直往下沉。若是早上二三十年明白,吐蕃会更加强大,绝不会被唐朝灭掉。
    此时明白,已经晚了,悔之何及!
    看着墀德祖赞这副丧气样儿,李隆基一身舒爽,深身毛细孔都在透着舒爽劲头,他只觉这是他这辈子最爽的时刻。
    再也没有比当面刺激、打击墀德祖赞这个平生大敌让人痛快。让人爽的了。
    李隆基高昂着头。眼睛望天,双手叉腰,一**爽劲透体而出。
    “大唐万岁!”
    “陛下万岁!”
    惊天的吼声响彻天际,直上九霄。
    李隆基登基以后,唐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朝进入最为鼎盛之期,百姓都知道这是李隆基一手推动的,对李隆基的爱戴之情很深。更别说,眼下的吐蕃已经灭亡,百姓对李隆基的爱戴之情更增数分。不由自主的欢呼起来。
    听着百姓发自内心的真诚欢呼声,李隆基扭过头,冲李昌国道:“李昌国,朕当了数十年的皇帝。唯今日最快乐!当皇帝,就是要如此才能快乐!”
    “恭喜陛下!”李昌国当然不会扫李隆基的兴致,而是大声凑趣。
    “呵呵!”李隆基捋着胡须,来到第二辆囚车前,打量一眼,冷笑道:“大论,凭借祖辈福荫而为大论,可悲呀,你无才无智,无治国之能。吐蕃之亡,你难辞罪责。”
    大论看着李隆基过来,有心要装作不在乎的样子,却是心气不足,低下头。听了李隆基的话,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如此之人,也配作大论,大胡子真是瞎了眼。”李隆基摇摇头,对大论没有好感,快步而来。来到小论囚车前。
    小论与大论的举动截然不同,他抬起头,直视李隆基,目光平和,并不畏惧。也不咄咄逼人,一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样儿。
    李隆基眼中精光暴射。与小论对视,一副气吞河岳之慨。
    “小论,实为吐蕃第一良臣,大胡子却是不听你的,视你之言行为狂悖之行,他是自取灭亡。”李隆基对小论颇有好感,眼中精光褪去,微笑着道:“小论,可愿为大唐之臣?”
    小论着实要算吐蕃第一能臣,若是能招降的话,这对唐朝有名大的好处。
    “陛下惠及外臣,外臣感激不尽。只是,外臣生是吐蕃的人,死是吐蕃的魂。”这是明言拒绝。
    “小论,你好好想想。汉武能用金日磾,朕为何不能用你小论呢?”李隆基眼睛睁大,打量着小论,心平气和的道。
    金日磾本是匈奴的王子,被霍去病俘虏,成为汉朝的官奴,为汉朝养马。一次,汉武帝偶然发现他养的马与众不同,格外强壮。再看他的长相,身长八尽,极是魁梧,又观其行止度,目不斜视,极为端正,汉武帝大是惊讶,一问之下,才知是匈奴王子。
    汉武帝派人把金日磾召来,一通问答,让汉武帝更加惊讶。金日磾对答如流,没有任何差错,往往还有出人意料的言辞。
    汉武帝下令,除了他的奴籍,要他做官。他做官也不错,展现了不错的政治才干。最难得的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一员能臣。
    汉武帝一步一步把他提拔起来,最后在汉武帝死时,命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四人辅佐汉昭帝。这人号称四大托孤重臣,金日磾这个匈奴王子赫然在列,成为一段佳话。
    李隆基以此事为喻,是对小论的重视,展现出了足够的诚意。
    “陛下厚爱,外臣感激。”小论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小论,你好大的狗胆,如此无礼。”杨国忠正愁没机会出风头,自认为这是一个良机,大声喝斥。
    “好了。小论,你好好想想。”李隆基挥手阻止杨国忠。
    在李昌国他们的陪同下,李隆基一辆囚车一辆囚车的看完,他对吐蕃的大臣极为熟悉,能说出他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