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枭臣-第3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唯远、张晋贤受顾氏父子排斥,得幸都不在阳信城里,但是在青州形势没有崩溃之前,就叫他二人先一步弃守城池退入沂山,说得好听是为将来反攻保存实力,说得不好听是不战先逃,追责起来是抄家问斩的大罪。
    这里面的是是非非,不是一张嘴能说清楚的。
    张晋贤、程唯远都是爱惜羽毛的人,要他们从容就义容易,要说服他们弃城保命反倒困难得多。
    张晋贤、程唯远与淮东关系亲近,但实际上他二人与淮东密切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林缚也不大清楚他二人的品xìng,所以才找楚铮过来询问。
    看楚铮的神sè,林缚晓得自己的想法怕是不能实现。
    林缚也不能强求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去走,心想对张晋贤、程唯远二人来说,也许死于守土、留名青史,更符合他们个人的意愿,拍了拍楚铮的肩膀,便想将这事揭过不提,说道:“宗庭推荐你进军情司担任指挥参军,先熟悉淮东的情况,你觉得如何……”
    “大人,楚铮有一事相求……”楚铮蓦然站起,单膝跪在林缚跟前。
    “有什么事情,站起来说。”林缚说道。
    “程张二位大人爱惜羽毛,未必肯在形势崩坏之前弃城保命,”楚铮说道,“但照大人所推测,虏兵会分兵先攻临淄。在临淄失陷之后,程大人在广饶,手里不过千余县兵,也难挽回危局。到那时候再劝程大人放弃广饶南撤,程大人也非拘泥顽固之人。虽凶险,但仍有一线机会撤入沂山。楚铮想回青州搏此一线机会!”
    “是有一线机会;不过我会写信让斥候潜去青州捎给程、张两位大人,不需要你亲自走这一趟。”林缚说道。
    “事情非撤入沂山就完,还要从山贼手里争夺得在沂山立足的地盘,还要面临虏兵残酷的围剿,”楚铮说道,“程大人带去广饶的十数小校,我都熟悉,相信我回青州能助程大人一臂之力……”
    林缚将楚铮搀起来,看向高宗庭,询问他的意见。
    高宗庭思虑片刻,说道:“不管兵力多寡,不管最后能守住沂山几座山头,对将来在河淮地区的拉锯战事都极有好处——当然,与梁氏未交恶之前,淮东不能公然派兵过去,但可选派一部精锐脱出兵服先潜入沂山。此时梁家也希望董原能出镇淮东,以牵制淮东在淮泗地区的兵力,也唯有如此,梁家才能放心将沂南兵马调往北线增援济南。只要梁家抽空沂南的兵马,对沂水控制力必然减弱,淮东则可以通过沂水向沂山输送一部分补给,也可以将民众沿沂水南撤安置……”
    高宗庭建议,林缚心想:这不是志愿军加游击队吗?
    由于当世是冷兵器作战,游击战术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沂山位于山东之中,能在沂山之中保存一部分军事力量,意义重大,值得一试。
    想到这里,林缚也打定主意,转身跟周普说道:“你速去询问诸卫,有无熟悉沂山情况之人,有无人愿意暂时脱下淮东兵服,随楚铮北上青州,进沂山潜伏?再令军情司,将附近能调集的斥候哨探都令到岛上听令——跟他们说清楚,在淮东与梁氏正式交恶之前,淮东不会承认他们的存在。有愿意北上者,淮东必善待之……”
    也许从全军选人,能轻松凑足数千精锐随楚铮北上,但时间不等人,青州局势万分危急,随时都会全线崩溃,要立即送楚铮他们北还青州。
    走陆路已是来不及,甚至要冒险走海路。好在“小公主级”超大型海船抗风浪的能力要远远强过普通帆船,只要不给飓风卷进去,还是相当安全的。
    周普转身走出去,将此行护卫林缚来昌国岛视察的半营shì卫召集起来,选召一批志愿者随楚铮北上。
    林缚又跟楚铮说道:“此回青州,诸事艰难,但国人必会记住尔等的功绩;我会将你的家小从家乡接来淮东安置,眼下也只能先挑一部分人随你北上……”
    '  '
第130章 驱狼为虎
    沂山地处鲁中,巍然耸立,山峦重叠,群峰竞秀,松林茂密,地势西与泰山相接,又名东泰山,合称沂泰山脉;南接méng山,又合称沂méng山,山势从青州临朐延伸到méng阳、沂南、平邑等县;东接昆嵛山,位于登州府境内,地势一直延伸到黄水洋之滨。
    有鲁中门户之称的破车岘关,也位于沂méng山系之间的大岘山之上,为青州与临沂分野。
    胡族侵土,实有亡天下之忧,兼之胡骑先后两度侵掠山东,烧杀掳掠,山东的士民军卒都有较强的抵抗之决心,在沂山之中能在一部军事力量存在,不管强弱,意义重大。
    林缚没有指望楚铮率少部精锐潜入沂山,能击退胡兵,逆转山东危局,而是希望在山东局势崩溃之时,那些给击败、但不甘心降虏的兵卒士民能有一个撤退容身之处。
    燕冀形势崩溃之时,成建制降虏的边军总数并不是特别多,即使成建制降虏的边军之中,大同、宣府守军都是在粮尽困绝的情况,坚守到最后才被迫弃城投降。
    林缚希望楚铮能在沂山之中夺得落脚之地,在山东局势崩溃之后,能引导、帮助不甘心降虏的兵卒士民退入沂山落脚,进行整合,形成存在于鲁中地区的山东抵抗军事势力,进而牵制燕胡控制鲁中,杜绝虏骑从鲁中借道进攻淮东的可能。
    敌我之争,无非是此消彼涨之事。
    山东历来都是人口大郡,崇观九年之前,山东九府八十七县辖户二百二十七万,口一千一百余万;此外也是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田,田册所载水旱田逾五千万亩。
    由于藏丁隐田是历朝以来各地难治之顽疾,山东郡所辖丁口、田亩之数,应要超过官方记载一大截。
    即使多年来战事不断,使得山东人口税减,而田亩大量抛荒,但据淮东多方抽查,估算山东丁口总数,仍然在千万左右。
    燕胡已尽得燕冀、晋郡之势,再使其轻易占得山东全境,得山东近千万人口、数千万田亩,淮东未来要面临的形势将异常的险恶。
    林缚之前与淮东诸人商议,考虑到梁家在鲁西即使溃败,仍会有相当多的兵力往鲁西南曹州、济宁、荷泽及鲁南临沂等地撤退,仍不失为一支与燕胡在山东进行拉锯争夺的抵抗力量。
    为防抵抗并最终将燕胡逐出中原或赶尽杀绝,淮东所筹划的,是与燕胡在河南、山东等地进行全面、长期拉锯作战的计划,是要将河南、山东两郡变成血腥战场,绝不会容忍燕胡彻底控制山东、河南两郡并从这两郡源源不断的抽取兵力、粮草来攻打淮泗。
    淮东有人担忧梁氏父子会降东虏,林缚与高宗庭、秦承祖、傅青河、叶君安等人反复权衡,以为未到山穷水尽、退路断绝之时,梁氏父子投降东虏的可能xìng较小。
    梁习位居国公,差一步就能封王,梁成冲、梁成翼兄弟二人,也都封县侯、郡侯;降燕胡即使能得礼遇,高厚封爵也不过如此。
    梁氏父子不降,率残退守鲁西南、鲁南地区,背依淮阳、徐州,自然免不了要顶在前面,跟燕胡兵马死拼恶打;梁氏既便降了燕胡,也必然会给燕胡驱使攻打淮泗,依旧要面临九死一生的恶战、险战——至少在江淮形势没有出现崩溃瓦解的势态之前,在梁氏父子没有到山穷水尽之处,梁氏父子主动降燕的可能xìng甚微。
    事实上,林缚更担心一旦燕胡从东线楔入的兵马袭夺临淄之后,梁氏父子很可能会顶不住压力,主动放弃黄河以北的平原府,收缩侧翼,届时青州军主力给困在阳信,失去梁氏从平原府出兵援应的可能,自然是十死无生之局,而梁氏兵马仓促南撤,在hún乱中有给燕胡打奔袭的可能。
    梁氏最终能带出多少残兵溃卒南逃以守鲁西南,这点很难事前预料。
    让楚铮率部潜入沂山,尽可能说服程唯远、张晋贤等人在青州形势崩坏之前先一步撤入沂山,在沂山之中组织抵抗势力,要比被动的等梁氏父子率残兵败将退守鲁西南要好得多,要积极主动得多,也更能限制燕胡控制山东。
    沂水源出沂山,出临沂而入淮河,实际是淮东与沂山相接的一条命脉。
    楚铮主动请返青州,林缚与高宗庭、叶君安等人商议,也觉得事有可为,连夜不寝,商议细节之事。
    待到天明,又将孟心史请来行辕,林缚强忍着一夜未睡的疲倦,跟他说道:“陈相所言,我昨夜思索,以为就当前之形势,确实需要董大人到淮西主持防务——我即日便去明州,召集兵马,攻入会稽;也会使高宗庭代我前往杭城,面见董大人,以陈述此时形势之危急,劝董大人以大局为重!”
    “好,好……”孟心史连声呼好。
    陈西言等人都担心淮东不愿意在东线承担更多的军事责任,那杭嘉的形势就离不开董原,如今淮东不仅同意立时集结兵力对会稽用兵,还主动派高宗庭去杭州劝董原,那是正好不过了。
    在富阳惨败后,董原就失去对浙北的控制力,吴党借势渗透,以陈明撤为首的一批吴党官员填入嘉杭湖三府,实际上使得董原失去在浙北拥兵自重的基础。
    当前针对浙闽叛军的战事,又是以淮东为绝对主导;淮东与吴党共同敦请董原离开浙北,董原就更没有选择。当然,董原服从朝廷的调遣,朝廷也不可能亏待了他。
    孟心史又说道:“圣上及陈相还托我问林大人,谁代董原守浙北为好?”
    “孟大人适合,”林缚说道,“孟大人为宁海老将,兵事娴熟,又知江浙地略形势,为时人所重,在士子里又有声望。除孟大人之外,本侯也不晓得谁能胜任。”
    孟义山本就是宁海镇主将,旧时辖管平江、丹阳、维扬、海陵四府的防务,用兵虽无奇彩之处,但也老成稳健——林缚不指望浙北军能对奢飞熊所率浙西兵力造成致命打击,但求浙北军能守住杭湖不失,孟义山的确是合适的人选。
    而吴党很显然也只会推孟义山上位代替董原,林缚举荐孟义山,不过是顺水推舟。
    “好,林大人的意思,我会一字不漏的转呈给圣上、陈相知道。”孟心史说道。
    “请孟大人回馆舍稍作休息,我这边准备好船只,即送孟大人从杭州登城,宗庭也会同行去杭州。”林缚说道。
    孟心史离去,其他事情也由高宗庭、叶君安、周普等人安排,林缚先回起居处稍作休息、以养精神。
    宋佳伺候他就寝,听林缚说及董原事,轻叹道:“这是驱狼为虎之策,淮东竖一强敌矣!”
    “虽说诸事要从远处着眼,但形势之下,也不得不行权宜之计;即使是引鸩止渴,有时候也是形势迫之。”林缚说道。
    割地制霸讲究一个时势人地,董原四者皆失——董原又非顽固不化、不识时务之人,既不能割地制霸,封一个将相王侯,也不失为人杰。董原自始至终都没有暴lù出过于张扬的野心,所以永兴帝及吴党虽将他调出浙北,但也能容他、在别处重用他。
    董原如今已是兵部右shì郎的高位,这次江宁调他北上,很可能以尚书一级的高官厚爵来安慰他——董原若在淮西再立战功,不是没有入朝拜相的可能xìng。
    董原是浙西仙霞县籍举子,以地籍分,与吴党能扯上关系;当董原失去割地制霸的机会,不能不说存在他转而投向吴党怀抱的可能。
    此时淮东与吴党联合将董原从浙北逐走,董原一旦投向吴党,进而入朝拜相,很可能就是淮东将来逆取帝权的巨大障碍。
    当前江宁诸公,林缚最忌惮的是岳冷秋,看来将来很有可能还要郑重其事的将董原的名字添加上去。
    不过也管不了那么远,眼下江宁还是先要维持一团和气的局势抗奢灭虏,将形势稳定下来再说。
    高宗庭、孟心史午时即乘船离开昌国,直接驶入钱江前往杭州去找董原。
    在昌国岛,从shì卫及召集来的斥候里,林缚挑选一百八十余人,先期随楚铮北返青州。
    虽说楚铮此行北上,暂时不扯淮东的名号,但林缚自然最终要去领导、控制将来在沂水méng山之间的抗虏运动,当即就授楚铮指挥参军的武职,将这名份之事先定下来。随楚铮北上,包括之前随楚铮南下的五名扈从,共一百九十二人,分授营、哨、参军事、都卒长等武职,实际给楚铮带了北上的是完整的一旅武官编制。
    命令胡乔中率领淮东水营驻明州府军中仅有两艘小公主级战舰,运送楚铮等人及部分马匹、兵械直接走海路北上到即墨登岸,并紧急从明州府调一万两黄金给楚铮随身携带见机行事。
    潜入沂山落脚,有时候用金银收买的效果不见得比武力强占要差。
    同时随楚铮北上的还有两艘信船,过长山岛之后,就与楚铮所乘的两艘小公主级战舰分道,转向东行,往海东向赵虎、林景中,传达林缚紧急军令。
    这时节海上风暴甚烈,为防止意外,信船都是两艘、两艘的启用。
    '  '
第131章 怨有必因
    董原在内宅得知高宗庭与孟心史同来杭州城,脸sè瞬时变得铁青。
    陈西言虽有心要将他从浙北调走,但顾虑杭湖形势,不敢轻易妄动。但淮东将东线战事的责任都担过去,使陈西言无后患之忧,形势就由不得董原了。
    董原也是能隐忍之人,但想到数年来/经营浙北的心血就要付之流水,也是气急败坏,将手里茶盏砸了粉碎……
    shì卫守在门外大气不敢出,这些年来跟随董原各地奔bō的老家人董浩,一时间也犹豫着不知道要不要进去劝。
    总不能将孟心史、高宗庭丢在偏厅里不理会,但这些年来鲜见老爷克制不住大发脾气,即便是被迫从富阳撤兵时,老爷都没有今日气急败坏的样子,听着门内好一会儿没有动静,心里犹豫着心想:是不是派人去找夫人过来?
    董原走到门口,掸袖整衫,脸sè已恢复如常,吩咐左右shì卫:“备宴迎客,”带着老家人董浩往偏厅走去。
    杭州通判王约正站在中庭等候,心里忐忑不安,就怕事情还没有开谈就崩掉。
    虽说董原今非昔比,但驻守杭城的两万精兵是董原的嫡系,旁人指挥不动,董原死赖在杭州城不肯走,江宁那边要怎么处置?
    看到董原一袭青衫走进来,脸sè看不出异常,王约心思才稍定一些,迎上来揖礼道:“董大人,孟大人与高先生在厅上等候多时了……”这会儿高宗庭与孟心史也闻声走出来。
    董原作揖笑道:“乍听孟大人与宗庭过来,我恰在内宅卧chuáng小憩,耽搁了些时间,宗庭知道我这坏习惯,想来不会怪罪……”
    “董兄说笑了,”高宗庭笑道,“就是怕打扰你午憩,我与孟大人才直接过来等候,反正坐着也闲聊。”
    即使得淮东支持,但董原的反应仍难预料,孟心史一路行来,心思难安,这时候看到董原笑面如春风所沐,心思稍定,一起进偏厅按主宾次序坐下。
    有了淮东的支持,孟心史就无需再小心试探,开门见山说道:“青州势危,江宁诸公筹谋救计,寝食难安。鲁国公遣使入江宁,言淮西需大将镇守,他才放心将沂南兵马调往北线,以抗胡虏。实际情形,淮西也缺帅臣,刘庭州、肖魁安在涡阳,独木难支。一旦河淮势危,淮北重于东而轻于西,非老成持重之计,皇上与诸公商议,都荐董君……”
    “圣上与诸相器重,董原铭感于心,”董原装模作样朝西北面拱手而行,坐定又问孟心史,“董原报效朝廷,唯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但yù问朝廷如何安排东线战事?”
    “淮东侯yù近日在明州对浙闽叛军再兴战事,迫使奢叛兵马东调,以减轻杭湖、徽南所承受的压力……”孟心史说道。
    “淮东侯与顾青州翁婿交恶,淮东侯当真就坐看青州势危?”董原眯眼而笑,看向高宗庭。
    董原说这些话看似毫无意义,但暗指林缚念sī仇而弃翁婿之情,以谓林缚品xìng低劣、寡恩刻薄——看来董原对淮东怨意犹深,高宗庭心里轻叹,说道:“事有可为不可为,sī情之外,仍需以朝廷大局为重。淮东军近年征战不断,兵劳将疲;朝廷有需,仍咬牙调集兵力对会稽用兵,无非也是想朝廷能从其他地方抽出兵马来去援救青州——直接出兵青州是援,让董兄能从浙北防事脱身北上,就不算援青州了?”
    “哈哈,也是,也是,是我拘泥了……”董原仰天大笑,又朝孟心史说道,“既然朝廷与淮东已有定计,董原无不从,诸事应以朝廷大局为要。”
    孟心史倒没有想到董原轻易就范,疑huò的看了高宗庭一眼。
    高宗庭脸sè含笑,似非看到孟心史的疑虑。
    董原又非不识时务之人,在淮东日益掌握东线战事的主导权,他已不具备时、势、人、地的优势。
    在当前势态下,董原还妄想拥兵自重,只能加深江宁对他的猜忌,将来怕是逃不脱杀身之祸,实属不智;还不是如此时就对朝廷表示驯服,能得更多的实惠。
    董原又说道:“河淮势急,已不能从容部署。请孟大人即刻派人告之江宁,我想立时前往江宁,晋见圣上,面询机谊;浙北防事,可由孟副使暂代……”董原倒是光棍一个,知道浙北形势已不能争,索xìng彻底让江宁对他放心。
    “好……”孟心史也觉得意外,不过董原既然愿意将浙北的防务都交给孟义山,他只身前往江宁听候朝廷的安排,麾下兵马暂时都不动,那比什么都好。不过董原这样的守疆帅臣未诏不能入朝,所以要孟心史或董原亲自上书请旨。
    杭州通判王约坐在下首,听董原这么说,倒替他觉得委屈起来,心想他对朝廷如此忠心耿耿,朝廷也不会亏待了他。
    孟心史说道:“董大人yù入朝议边事,可亲自上书……”
    “也行,”董原说道,“那便请孟大人与宗庭稍待。”便让人将笔墨拿来偏厅,当着孟心史、高宗庭的面,写下请旨入朝的折子,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江宁。
    夜里董原又留孟心史、高宗庭在宅里用宴,宴过后,对孟心史说道:“我与宗庭是多年故交,这些年来聚少离多,思念得紧;今日我要留宗庭在宅子里秉烛夜谈,一叙别情,就怠慢孟大人了……”
    “无怪、无怪……”孟心史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心情大好,先告辞由王约陪着去馆驿休息。
    董原在浙北是以浙北制置使兼知杭州,军政权事集于一身。调董原北上镇守淮西,浙北用孟义山代董原主持防事,但朝廷不会给孟义山集权的机会,故而浙北制置使与杭州知府两职事要分开来。
    陈西言是推荐孟心史担任杭州知府的,也难怪孟心史心情大好。
    董原请高宗庭到西阁说话,使人掌好灯,将无关人等遣开,脸sè上的神sè便转冷,盯着高宗庭,说道:“将我从浙北逐走,于淮东何益?”
    “你心里还是有怨气啊,”高宗庭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河淮势危,崩溃在即;守淮,淮东独木难支,除董兄外,无人能临危受命、守住淮西……”
    “这些话骗别人可以,我留你下来,推心置腹,你却拿这些鬼话敷衍我,”董原冷声说道,“难道这些年的故情,抵不上你急于报效新投主子的心思?”
    高宗庭心知董原要是轻易能给别人的话说动,便不是他本人了。
    林缚最初在江宁出现在众人视野里时,董原对他或许有不屑之心,但也没有什么敌意存在。林缚在燕南勤王事之后,便如彗星般崛起。林缚与董原的发迹有相似之处,都是举子出身,初任小史,又以兵事而大耀光芒。
    世人便时时处处拿林缚与董原作比较,董原心xiōng本就算得有多宽广,看着林缚一日日夺去本属于他的光芒,心里怎会好受?
    在奢家袭夺浙东时,董原选择与岳冷秋合作,从维扬出兵镇守浙北,这事当时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便是林缚事后也承认没有想到董原会跳出来,毕竟当时东阳党与董原并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
    高宗庭对此并不意外——从那时起,董原已经将林缚视为敌手,就杜绝了当时跟林缚、顾悟尘合作的可能,如今裂痕只是越来越深罢了。
    事情到这一步,高宗庭也晓得没有跟董原再谈下去的必要,敷衍谈了片刻,便告辞回客房休息。
    回到客房,书僮陈小彦说道:“董大人似乎脸sè很不善啊,怕是会一直怨恨先生、怨恨淮东……”
    “陈芝虎也降了胡虏,在沁阳大肆杀戮,此时又甘为东虏先驱攻阳信,”高宗庭苦笑道,“世事无常,能奈何之?
    召董原入朝另听调用的特旨四天后就传来杭州。
    虽说江宁最终决议由孟义山代替董原主持浙北防务,但裁撤浙北制置使司,另置御前杭湖军都统制一职,由孟义山担任。而孟义山除了统领划归御前杭湖军的五万兵额外,地方兵备事也划归地方知府、知县兼领,这也是朝廷在收地方兵权上迈出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另委陈华文出任御前杭湖军副都统制一职,孟心史出知杭州府事——高宗庭也在杭州shì到六月初十就返回明州,林缚已从昌国赶到上虞,亲自在上虞调兵遣将,组织对会稽的战事。
    高宗庭渡江赶到上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