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枭臣-第5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海阳郡督甄封于西归浦一役被林缚所擒,高丽国相左靖就迫不及待的派亲信去接管海阳郡,然而叫林缚行纵虎归山、使虎狼相斗之计,放甄封与三千海阳浮兵返回高丽,促使甄封与左靖之间的矛盾尖锐对立起来。
虽说在北燕的压制下,甄封与左靖之间平静了两年,但甄封在海阳准备妥当之后,就迅速以雪前耻、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北进,攻打国相左靖控制高丽王军。
甄封虽在西归浦一役败于林缚之手,却凿实是高丽有名的宿将,用兵狠辣,而北燕十数年来一直都有意削弱高丽的国防兵力,使得左靖控制的高丽王军在战事之初就节节败退。为避免形势无法收失,叶济尔在西线战事最紧迫之时,将两万高丽战卒遣归国内,以助左靖夺回失地。
实际到后期,左靖控制的高丽王军有十五万兵马,精锐也有三四万之多,却对兵马不足六万、仅得海东行营军在外围助阵的海阳军无计以施。
要是淮东直接派四到五万精锐兵马参与高丽国的内战,左靖控制高丽王军,能够守住汉阳郡南境的防线吗?要是高丽国都汉阳失守,左靖被诛,高丽国整个的都倒向淮东,那北燕根基之地辽东,就会直接面临高丽与淮东联合兵马的强力进袭。
也就是说,淮东甚至都不需要打下山东,主力能直接走高丽半岛攻入辽东、攻入燕蓟……
高丽必须要保,仅靠左靖控制的高丽王军很不保险,一旦高丽失守,对北燕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这个子,北燕必须要应,就需要直接派兵马进入高丽参战。
但是,从哪里调兵、调谁去助守高丽,这些问题摊开叶济尔面前,是叫他那么的难以回答!
' '
第29章 白石领兵
“南朝丁口虽然多,但民风羸弱,体格瘦,北方大汉能以一敌三,我族由高祖备武出乌伦山,丁户不过万余,纵横燕东、辽东,乃至到父皇手里天下无敌,何曾畏惧过南朝号称有十万、百万之数的弱旅?今天大燕扩土百倍于前、控丁口也百倍、千倍于前,此前不畏,为何独独今日心生畏惧?”
叶济尔临时在金州城召开军事会议,叶济白石在座前慷慨陈辞。''
荆襄失利之后,北燕虽在叶济尔的强力弹压下,进行战略收缩;封陈芝虎为秦王,守关中,就是要叫北燕的核心战力撤到燕蓟外围,并以山东为重心,巩固河淮防线——即使有荆襄受挫的教训,但在战略上进行如此翻天覆地的调整,内部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异见?
至少在明面上,荆襄会战的失利,与叶济罗荣在西线的轻敌冒进有直接的关系,而叶济罗荣在南阳会战之后直取荆襄的战略,是得到叶济尔支持的——为此叶济尔下诏自省,以分担叶济罗荣之责,坚持使叶济罗荣留在晋南,主持河淮西端防务兼羁縻关中的军务;对南朝此时所形成的三大势力,叶济尔也是暗中采取连纵之策。
只是北燕军将数十年来养成的骄纵气势,断不会轻易就叫一次惨败而彻底打折。
特别是叶济白石等青年一代,以往给叶济罗荣、叶济多镝等老帅笼罩在阴影之下,发不出太大的声音,但他们这次反思荆襄失利,更多的则是将责任归咎在叶济罗荣等老帅的轻敌迟钝上,而不会甘心承认南朝的兵马在短短数年间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朝繁盛,本就不是突然之事。
以往元越控制的漕道,常年有数万艘船舶行走其中,造成漕道沿线的城埠异样的繁荣跟富庶,寻常商贾家累万金。这些事情,燕胡将臣是早就清楚,然而元越虽富庶,但照样给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虽叶济尔、叶济多镝、那赫雄祁等人日益清醒意识到淮东的强盛之处,但在叶济白石等人看来,要是害怕南朝繁盛而怯战,这些年的战事难道是白打的?
虽平日叶济白石等一干王公将臣,平日里给叶济尔压制住,但稍有机会,就会迫不及待的表示不同的意见。
针对淮东很可能直接派大股兵马参入高丽内战,以叶济多镝、那赫雄祁为首,主张使高丽国相左靖在汉阳郡以南组织防御,他们这边再派一两万精锐,驻扎在高丽国都汉阳城附近,以保汉阳以南的防线不失,起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
这个方案,在叶济白石等人的眼里,过于保守,纯粹是叶济多镝、那赫雄祁等人给淮东打丧胆,不敢去逆淮东的兵锋,在军议上迫不及待的表达不满。
叶济尔坐在高椅上,看着随行来山东视军的将臣分成两派争议高丽出兵事,心痛得厉害。
北燕立国还不到三十年的历史,无论是兵制还是议决权事,都留着很深的部族传统,使得新确立起来的燕国君权,并没有彻底的神圣不可侵犯。
叶济尔虽然高高在上,但不是意味着北燕朝堂之内,就没有人敢触逆他的威势。
叶济白石长成之后,桀骜不逊,与叶济罗荣、叶济多镝相处都有矛盾,但心里最大的刺,就是不满叶济尔登基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立他这个嫡长子为储,还处处压制他的兵权。
叶济尔对这个表面驯服、内心桀骜、野心勃勃的长子有时候也无计可施。
叶济尔眼下身体日见不行,虽然没有立储,但下面的王公大臣有哪个没有在考虑这事?在他诸子里,看上去白石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叶济尔心里清楚,要没有淮东的崛起,白石继位,即使会闹出些乱子来,但闹不出大问题。
淮东兵锋之盛,即使在燕京城里,叶济尔也能感到刺心之痛,在这种情况下,立白石为储,叫白石在自己身故后继位,只会给大燕带来覆顶之灾——但是不选白石,又能选谁?
叶济尔心思岔到立储一事上去,叶济白石见父皇沉默着不吭声,只当是给自己的话动心,又振声道:“孩子不才,愿将兵援高丽……”
叶济尔抬起头来,没有看长子白石,而是往叶济多镝、那赫雄祁望去。
叶济多镝也无以为计,叶济白石的生母早亡,但其母族为燕东第三大族沮渠氏,是最为坚定支持立叶济白石为储的势力,近两万精锐沮渠骑兵,只有叶济白石能指挥得动。
从高丽手里夺过来的辽东南清水郡,给高祖封为沮渠氏的族领地,要支援高丽,只能以沮渠部骑兵为主,实在无法拒绝叶济白石主动要求担任增援高丽的主帅。
换在他时,叶济多镝也实在没有理由阻挠叶济白石领兵,但荆襄大挫之后,要是在高丽再冒进轻敌而受挫,大燕就真的要岌岌可危了;叶济多镝倒是不管他与叶济白石之间的矛盾会再度加剧,意yù拦着不叫叶济白石领兵,那赫雄祁在旁边却先话:“老臣以为,大皇子愿领兵出援高丽,必能马到功成……”
那赫雄祁的态度,叫叶济多镝吓一跳,实际想不明白那赫雄祁什么时候突然给叶济白石拉拢过去,心里又惊又疑,但不便再出口劝阻;叶济尔也是一脸疲倦的道:“那就让白石兼领清水郡督,从燕京领五千精骑,其余兵力从清水郡征调,统兵两万负责增援高丽之事……”便将这桩事定了下来。
在金州城临时驻榻的行宫里,叶济尔将增援高丽的事情定下来,便叫诸臣退下,一夜未睡的他也深身疲累,返回寝臣歇些去。
叶济多镝心里惊疑不定,但看到那赫雄祁与张协走到一起,还是走过去直言问道:“白石去高丽,必会轻敌冒进,高丽再败,大燕就危险了,怎么如此草率附和他?”要不是长期与那赫雄祁其事,又有张协在场,叶济多镝多半会不满的吼出来。
“王爷,想必是误会那赫将军了,”张协在旁边替那赫雄祁解释道,“淮东没有从当前的精锐战力里抽调人马,而是新组镇师编到海东行营军的序列之下,能够预料到淮东派往高丽参战的兵马,起初的战法必会保守。大皇子出兵高丽,会急于寻求会战的机会,但淮东则不会急于会战。待大皇子的耐心磨光掉,他能在高丽呆上多久,一年还是两年?”
叶济多镝mō着短髭,思虑张协的话,又问那赫雄祁:“是这个意思?”
那赫雄祁点点头,道:“临议事前,与张相遇上,及担心大皇子会主动领兵的事,张相可叫大皇子先去……我细想:大皇子也是久在军中领兵之人,即使再急躁,初期也不会有多大的闪失;等大皇子在高丽呆上大半年,没有耐心,这边再顺势换一个老成持重之将过去主持军务,就可以了——而不能等高丽的战事拖上一年半载,再让在燕京看了不耐心的大皇子过去领军,那才会出大问题。”
叶济多镝也情不自禁的点点头,觉得张协这人还是很有计谋的:就老二身体这状况,一心想着继位为新帝的叶济白石就不可能在高丽安心呆上太久,最多半年就有可能无功而返,这样也能挫一挫他的锐气。
那赫雄祁心里一叹,在立国之前,汗位传承是兄终弟及、弟终兄长子及;要是天命帝不幸驾崩,由叶济多镝继承帝位,大概是最有利大燕稳定的,只是在立国之后,兄终弟及的传统就给废掉。
叶济多镝又问张协:“白石刚在堂前所言,乍听还有些道理。南朝旧时、此时一样的繁盛,为何此时势强,而旧时势弱?”
张协脸色讪然,他知道叶济多镝也不是拿话挤兑他,思虑片刻,道:“南朝旧时虽繁盛,但财赋不入国库,而繁盛滋养奢侈之风,使民风羸弱,于国事不利;今时南朝繁盛之海贸、商贾、工造,十之六七都掌握在淮东之手,新税政又使以往用于市易的三十余种货殖,则为地方与中枢岁入之源,自然不能同日而语。早年大同、宣府、大同三镇边军屯寨体系完备,每年所需军食马料,则能从地方征调,屯事荒废之后,燕京每年拔三四百万两银尤不足养军也,但此亦燕京岁入养军之极限。而如今淮东合并枢密院与户部的岁入,总计有两千万两银,能拿过去五六倍的钱粮来养军,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张协的话很明白,要是当初元越任用林缚来理财,就算边军将吏还是原先那一套班子,北燕也绝没有可能侵得燕蓟的,更何况此时的南朝是从里到外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张协在元越任相之前,主持户部多年,本身就最重要财赋之事,对元越的种种弊端看得比谁都清楚,对林缚在南朝所行的新税政也有着比别人有着更深刻的认识——眼下南朝在淮东军的压制下,根本就形不成势力能站出来阻挠新税政的实施。
以茶税为例,以往仅江西浮梁府茶事最盛时,一年产茶逾五百万斤,税监使征银四十万两,地方士绅就叫苦不迭,频出抗税之事,文官也都称地宦臣税监勒索地方,有害吏冶。
南朝行新税政,使茶税分场税、市商税。场税由中枢征收,浮梁茶事恢复到年产五百万斤时,茶场税将骤减不到十万银元,但允许各个地方府县从入境分销的茶商处抽取市商税,大体还能再十四五万银元。两者相加,比旧时还差一截,但最为关键的,市商税成为地方府县财政来源,sī茶就会遭受彻底的打制。
以往浮梁茶税一度就高达四十万两,但全国所能征的茶税最高时也不超过八十万两银?难道除浮梁府之外,其他府县的产茶总数也就只有五百万斤?时人饮茶成风,士绅官宦更是无茶不成宴,亿万丁口,一年饮茶没有万万斤,三五千万斤还是有的。
在淮东对外公布的数据里,仅通过黑水洋、南洋船社,去年输往海东及南洋的茶叶,就高达五百万斤;而对此,淮东则征收高达两成的关厘。
再以盐事为例,旧制sī盐泛滥,使得两淮盐铁监控制的两淮官盐年产不过十五万石;而林缚大减盐场税,使地方参与分利、比例的征收市商税,再配合打击sī盐,使得两淮官盐的年产量在短短两三年间骤升十倍。在使盐价持续下降、不足旧时官价三成的同时,中枢及地方能征得的盐利,总数实际比以往翻一番还不止。
南朝旧势力给林缚压制抬不起头,而新势力的眼光给吸引在海贸上,茶盐之利相对变,不那么吸引人,故而南朝根本就没有力量能阻止林缚实施新税政''
' '
第30章 以缓待急
在甄封、佐贺赖源、近江津野辞行离开海州的前夕,北燕任命大皇子叶济白石为统领率兵援高丽的消息也通过情报,传到海州。'文字版更新最快到'
“叶济白石乃叶济尔之嫡长子,叶济尔卧病多年,却拖延不立叶济白石为储,据传是叶济罗荣、叶济多镝二人从中作梗,使叶济白石对罗荣、多镝二虏心生怨恨,”高宗庭得信便到林缚跟前相告,此时军议,先将基础情与参加军议的诸人粗略解一遍,道,“其未经挫败,锐气还盛,不留在叶济尔身边,而去高丽领兵,应是想用战功压过罗荣、多镝二王,铺开他登上燕虏储君的道路……”
林缚抚着额头,不吭声。
他已经养成军议开始时不发言的习惯,就怕他先话,别人慑于他的权威,接下来就顺着他的话往下,反而叫他听不到其他方面的意见。
随林缚在海州,军事参谋部及枢密院也就高宗庭、孙尚望、王成服、周普等人。
周普对战略方面的事情不敏感,也知道慎言的道理,闷头坐在那里看椅下铺地砖上的浅雕。
刘妙贞、宁则臣、马兰头、李良、葛存信、杨释、罗艺成、李卫、陈渍等徐泗战区的主要将领跟官员外,还有陈恩泽、周广东以及新组建的陆七零三镇师主要将领列席军议;林缚也特意邀甄封、佐贺赖源、近江津野等人一起讨论如何应对燕虏将派兵援高丽的新局面。
“叶济白石入高丽,必会轻敌冒进,请国公密遣精锐,挫其锋芒……”事关切身利害,甄封也顾不得避嫌,当即请林缚调整之前的部署,直接调派精锐兵力,进入高丽参战。
“在海州闷出鸟来,”陈渍手撑在长案上,请战道,“二胡子组建新镇师,需要时间,不到秋后无法投入实战;我部多是直接从旧部抽调的精锐老卒,拉上战场就能直接开打,主公,让俺率部去高丽吧!”
陈渍也看准了,燕胡在山东的防御完备,徐泗这边不经过充分的准备,不会大规模的北击。真要留在海州,轮到登海镇师出战,不定就是在两三年之后,哪里及得上此时调入高丽参加痛快?
诸多将领也都认为叶济白石去高丽之后会急于求胜,这也是淮东与甄氏在高丽国内能捕捉到的一个良机。
佐贺赖源也紧跟着表态,道:“崇国公若有差使,佐贺氏当责无旁贷……”言下之意,只要林缚此时决意在高丽展开会战,他不惜暂停对北条氏的挑衅,首先将精锐兵力调到高丽,参与会战。
“宗庭,”林缚看向高宗庭,“以为呢?”
“叶济白石急于求胜是肯定的,但他也是燕虏之宿将,少年时便随父兄从征军中,有十六年之久,治军经验也是老道,”高宗庭道,“特别是眼下,高丽形势并不有利于我们,即使有战机,我们也未必就能捕捉,我以来,眼下当以柔克刚、以缓待急……”
眼下在高丽汉阳郡以南一线,高丽国相左靖所部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叶济白石率燕胡援军进入高丽,就算是急于求胜,也有急于求胜的基础;相比较之下,海阳甄氏手里只掌握有六万兵马,在兵力上所处的劣势很大,即使将陈渍所部登海镇师调往海东,也没有办法立即改变双方的兵力对比——真要立时改变之前拟定的军事部署,将陈渍所部调往海东,倒显得这边急躁、冒进。
高宗庭的意思是即使有战机能够捕捉,也应缓一缓,不能跟敌人犯同样的错误。
“那我们这边既定的计划就不作改变了,”林缚没有给更多人发言的机会,就将这事敲定下来,道,“叶济白石进高丽,应会锐意南进,海阳军方面则要多加防范,防务上有做什么调整,或需要添加更多的物资,可与马一功及恩泽、广东商议,可否?”
林缚也是正式将海东的具体事务托交给海东行营军、济州都督府及黑水洋船社分别处置。
林缚的话一锤定音,虽诸将都觉得有些可惜,但多少也觉得立即调精锐战力进行高丽有些仓促,未必大佳。陈渍只是撇撇嘴,怕林缚又一下子捋掉他的将职,使他彻底没战可打。
军议过后,林缚就为甄封、佐贺赖源、近江津野等人设宴饯行,宴后又将原东州都督迟胄单独召来行辕商议。
这次与甄氏、佐贺氏、近江氏签署密约,甄氏、佐贺氏、近江氏都将在返回海东后正式承认松浦、平户、五岛列岛以及济州岛整个的并入济州都督府,但林缚想要济州都督府永远的成为新帝国在海东的海外领土,还是需要迟氏进一步在济州扎根下去。
虽林缚在中原努力消弱宗族的势力,消除底层民户对宗族的依附,但济州属于海外飞地,又立强藩之侧,要是一味的压制宗族,反而会削弱济州的凝聚力,不利济州从扶桑、高丽彻底的脱离出来。
故而林缚有必要在济州扶持三五家汉族世家,以凝聚在济州的汉人,待时机进一步成熟,才会再封藩于济州。
在海州数日,林缚还没有单独召见过迟胄,迟胄也是心思惶恐,不知道他早年下海为寇的事情,会不会影响他迟氏在新帝国的前程。
迟胄早年家穷,学人下海为寇,多年拉出一票人马纵横南洋,后与广南大族王家以及安南国结仇,无法在南洋独存,而中年之后又想着找一块落脚之地,才远来五岛落足。
迟胄到五岛列岛之后,就放弃劫掠的营生,收容流民事渔商等业以固势力,十数年来成为九州岛诸藩平衡海寇势力的一枚棋子,但从来都没有叫扶桑诸藩国认同过,不过是海盗与扶桑诸藩势力的夹缝里求存。
林缚海外殖商之举,在江淮等社会风气相对开化之前,犹叫世人难以接受,但也许迟胄大半生都在海上飘dàng的缘故,对淮东行海外殖商之战略则尤其的认同。这些年来也看着淮东一步步的壮大,一步步的形成新帝国的雏形,迟胄从早初的被迫合作,到认可淮东操纵东州事务,一直到极力想融入淮东,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迟胄叫shì卫领进明堂,看到在座还有南洋船社掌事、参知政事孙尚望。
“微臣迟胄,叩见主公……”迟胄端端正正的在堂前屈膝行礼。
林缚在迟胄跪下后,才道:“我早就有心叫枢密院将跪礼废掉,迟公以后不必再拘俗礼,”请他起来,与孙尚望对坐,道,“迟公早年纵横南洋,对南洋风土人情熟悉,南洋船社初立,以后专辖南洋商事,找迟公过来,还是想迟公对南洋商事有所指点,推荐几名人手过去,好解尚望的燃眉之急……”
“迟胄当年还是愣头青,瞎闯南洋,倒是有十七八年未再踏入南洋的水面,实不敢在孙大人面前胡乱话。”迟胄谨慎的怕错话。
“呵呵,”林缚微微一笑,与孙尚望道,“迟公与江淮走动少,在我面前还局促得很,却不晓得我这人是顶好相处的,看来以后还是要迟公多来走动,”又与迟胄道,“也是尚望想了解南洋之事,希望能推荐些熟悉南洋事务的族中子弟进入南洋船社任职。公府治政以来,新制、新政频出,才是初步,此外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能做事的人手。科考也许要过个十年八年才会再开,眼下只能依赖各家推荐些优秀的子弟出去任事……”
新政废除传统士绅阶层大量的特权,而此时重开科考,只会叫大量的旧儒补为官吏,那是自找不快;林缚故而将战事未靖、无暇虑及其他的理由,强行将科考关闭。
科考终究还是要开,科考的形式并不坏,但科考的内容要革故鼎新。
传统的事事皆奉圣人言、诸事万物都四书五经里找依据、找根源的那一套,要废除掉,林缚需要的是有专业技能的官僚,而不是专门宣传圣人言的假道德官僚。
即使以官吏为yòu,迫使那些想做官的士子去接触、接受杂学,想要杂学科成为科考之显学,至少需要十年八年时间的铺垫才够。林缚就打算压后到杂学至少能叫书士子们能普遍接受之后,再开科考。
迟胄心有忐忑,林缚则推心置腹的跟他及在科考改制、邸报改邮报等事上的一些设想,想希望将迟胄拉新帝国的群体中来。
话叙许久,迟胄也渐渐放开,将要告辞之时,忍不住问道:“叶济白石率兵援高丽,甄督言其急于求胜之心能用,迟胄看主公似乎意动,但佐贺赖源称将出兵助战,主公反而打消了念头,迟胄百思不得其解……”
“哈哈,”林缚心想迟胄看人真是厉害,他的确开始是颇为意动,有意利用叶济白石的冒进轻敌在高丽组织会战,只是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没想叫迟胄看了现来,笑道,道,“佐贺赖源也是一雄主,他不称出兵相助,我确实有心调陈渍部去高丽抓住战机,但佐贺赖源声称出兵助战……”到这里,林缚停顿了一下,再接着道,“佐贺赖源没安好心。想想看,此战,我们要是胜了,佐贺赖源跟着有战功、得战利;要是失利了呢,佐贺氏会跟着损兵减卒吗?我看只怕佐贺氏能从战败里得到的利益也不会………佐贺赖源如此热情,我偏偏要泼他一盆凉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