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幻之盛唐-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却是一个铁杆的苯教信徒。
苯教是吐蕃民族的原始宗教,属于信奉万物有灵说的撒满教高原分支,主张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占卜、禁忌、巫术、血祭等,现代的藏传密宗的许多仪式,都来自其中。
由松赞干布时期,经文成公主引入吐蕃的佛教。经过芒松芒赞、都松芒波吉两代,到了前赞普赤德祖赞时期,佛教虽然有所发展。现行的吐蕃历法——火空海纪年法,正是这佛教昌盛的产物。
但是原始苯教在吐蕃流传数千年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多数传统吐蕃贵族对佛教持有排斥态度。佛苯斗争激烈,连前赞普赤德祖赞,都抗拒不了地方本教贵族驱逐西域僧人的行动,只能在暗中扶植佛教,连派人去汉地求法取经,都是秘密成行。
本朝代摄政务的马向亦是本教贵族的代表,因此这位舅相掌权后,颁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借口社会上出现的不详之兆,皆由信奉佛教所致。下令只准吐蕃人信苯教,不准信佛教,违者财产充公,流放远方,并且驱逐佛教僧侣,改大昭寺为屠宰场,将文成公主带往吐蕃的释迦牟尼像埋于地下,开始推行毁灭佛教之法。史称“马向毁佛运动”
但实际吐蕃由许多被征服的部族国家所构成,许多外缘民族,如苏毗、东女、党项、羊同都与释教、佛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据我说知,这位舅相的禁佛令,已经引起了吐蕃社会个阶层的动荡和混乱,甚至一些边缘部族开始离心的倾向。这也给我向吐蕃的渗透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I玄宗老皇帝。
历史上吐蕃王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将内部矛盾外引,发倾国之力,大举进攻唐朝因平乱而兵力空虚的河陇之地;用胜利和武功来团结臣民,用战利品和土地来安抚和平服不满的新老贵族、领主。就是这位好外甥,在大唐内战最紧要的时刻,给予了西北朝廷背后狠狠一刀,待到在平乱中筋疲力尽的大唐王朝回过身来时,连扶风都变成对吐蕃的战争前线。可以说就在吐蕃的威胁下,不得不对放弃残余的藩镇势力清剿,采取姑息妥协的政策,留下了诸多隐患。
结果内忧外患之下,连续数朝皇帝都没能收复河西之地,甚至一度被吐蕃人打到长安,上演了一幕拥立皇帝闹剧。史称,西北之地,千里沦腥,汉家尽胡服。
但现下的大唐时局势还未象历史上那么糟糕,西北朝廷的实力还算完好,因此西北那位皇帝岳父,还可以有余地的留了足够的兵马,防患吐蕃一线,只调回了一些攻打吐蕃的卫、部队,于是就轮到吐蕃人郁闷了。战争得不到的东西,就改从另一个方向下手。
历史上这位赤松德赞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史称英主的人物。在位时间很长,剪除外戚,统一国政,兴密教,抑苯教、驱显教(汉地佛教)。吞并河陇,攻略安西、北庭,将吐蕃地疆域推进到与大食相临,一生波澜壮阔,史称“太阳雄狮王”的雄主。
不过此时的他,太年轻了,既无威望,也无强势的心腹和足够分量的班底。因为血统的缘故,内四族的大臣们并不看好他,只是当初他是赞普生前指定最近的继承人。
因为,按照吐蕃地传统,吐蕃的婚姻家庭完全以男性为中心,存在着强烈的门第差别。婚姻皆在相同或相近门第间进行,同王室悉补野氏通婚者仅限于韦氏、没庐氏等少数最显赫的家族,继承的王子例如江达央出身的噶尔家族虽数世为相,却并非高门,故始终末获与王族联姻地殊荣,且有嫡庶妻妾之分,等级非常严格。而先后和亲文成、金城两位公主,也只是作为赞普的从妻而已。
因此赤松德赞,有意效法松赞干布时事,想血缘上的舅家大唐皇帝求助。通过和亲,借外力牵制内势。
而这位江达央。作为逻些会盟中,宗贵留在王庭的伴当(变相的质子)。乃是赤松德赞自小的玩拌,担负了正使之外,求取外援的秘密任务。
除了大力吹捧舅甥亲谊“和同为一家”,许了许多什么“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永世睦好”的空头支票外。甚至还表达了愿意出兵助唐朝平乱“愿解舅家忧”的意愿。当然我估计他想籍以乱中取利,乃至把潜在一些绊脚石。借机踢的远远之类,最大利益化地倾向。
不过这种让曾经的敌**队肆虐国土地行为,是那位自诩文治武功,行大治而晚少亏的老皇帝,在有生之年,不愿意再增加地污点,因此基本是没指望了。
不过显然老皇帝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吐蕃现在局势,什么主少国疑,主弱辅强,权臣专政,足够这一朝君臣有发挥联想和方略的空间了,这个便宜远房外甥,究竟可以挖掘出多少的价值。再加上有我在旁边,旁敲侧击的揭一揭老底,这位年少赤松德的英主之路,显然不大好走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唯一的牺牲,就是哪家宗室地女儿了,这些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宗室,国家锦衣玉食优养地代价,现在轮到她们为国家献身了。
当然说到这里,就要讲讲唐朝的和亲制度,与多数朝代为了换取边疆安宁的被动和亲不同,唐朝的和亲多数时候是在国家优势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和亲的,为的只是换取政治上一个大义,也就是是将来这些部族、国家之类的发生动乱时,一个及时介入的正当理由和名分,比如出兵扶持一个血缘上更接近中原或者更倾向唐朝继承人,或者以保护公主为名,介入调停,或者在首领死亡的情况下,打着为女婿、外甥报仇的旗帜,大举攻打敌对的势力,拉拢亲近的派系,维持一个对大唐有利的环境。
当然了万一继承人都死光了,没有一个服众的的,那也没有关系,大唐可以打着舅家的名分,以强势接受那些女婿、外甥们留下的部族、人口、土地之类的遗产,把其他亲属接到长安,学那位“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同学一般优养起来,把你的百姓变成大唐的百姓,你的将领变成大唐的忠犬,于是大唐开国一百多年,疆域越打越大,这些公主们的功劳和牺牲,不在少数的。
当时相对的,唐朝也没有沉重的名教束缚和无聊的贞节情节,这些和亲的公主,在和亲的对象死亡后,还可以回国作为有功之臣,不受歧视的自行的再择配嫁人,算是一个当时冰冷的政治交易下,一个相当有人情味的传统了。
吐蕃和南沼又是个例外,前者偏居高原地广人稀,往往千里不见人烟,文成公主和亲去逻些,整整走了大半年。又有高原上特有的缺氧、烧水不开,雪盲等天然障碍,武则天时,唐军最远一度打到逻些附近,但是因为补给线过长,而难以为继。后者地处蛮荒,离天朝眼中不毛之地不远,大部分地区,常年气候暑热潮湿,有毒虫瘴疫之害,对军队战斗力影响很大,因此对这两国的战争,惩罚意义大于占领意义。因此当我无意说出,现代科学下解决之道后,吐蕃人那个紧张的。
当江达央,退下之后。
“臣愿举荐一人”我想了想道。
第一百六十八章 狂信徒与传说
我欲举荐的,是个叫海通的僧人,关于他的来历,这话要从数月前说起。
当时我家生意正是风声水起,就曾有来自眉州的僧人,找我家化缘,据说看起来
我家颇有钱,愿为善舍纭纭。这种封建迷信倾向的东西,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
下的我,本来是不大感冒的。叫人赶走了事,不想这些僧人,颇为固执,连吃了
几次闭们羹后,隔了段时间后,又来了个瞎眼老和尚,也不争执,也不说话,就
在门前不吃不喝的迦坐了三天。
小丫头出入见多了,才招进来问话,自称凌云寺老僧海通,请为公益事募善款。
阿蛮见之言谈不俗,乃赠了些钱帛,晚上回来我知道了,却也无可奈何,虽然我
对造佛像这种劳民伤财,搞偶像崇拜的东西,颇不已为然,但也不希望家里人的
好心,被人利用了。使人打探底细之下,却发现这位还真是颇有来头,并不是什
么走江湖的野狐禅,而是官方碟照齐全的大僧正,在地方上颇有德望的人物。而
他募集的款项,正是为了在眉州三江口,建造巨佛之用。而这尊巨佛,在后世有
一个很响亮的名字“乐山大佛”
这位海通,就是历史上修建乐山大佛的发起人和总组织者,乐山大佛古称“弥勒
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据现在已然开工
建造43年。
据说早年,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
,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发生无数“舟随波去,人亦不存”
惨祸。当地凌云寺有大德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凭崖开凿弥勒佛之念,
,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自此发下宏愿,舍此身为佛事,终至
不悔。
其中有一个典故,在后世流传甚广。
据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通怒斥:“目
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乃至惊退无数违之徒和别
有用心者。
因此此君,也谓是又一宗教狂人,
他筹划的这东西,即使放做我那个时代,也一个工程浩大的项目。因此,此时的
乐山大佛,方才初具一个头部的外形。
整个工程直到他去世后也没能完成,后来是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
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据说建成后,
因为改变了三江口地区的地形和生态,以至确实大风不兴,波浪大减,被引为佛
法大昌的奇迹。
为一个崇高的目标,而奋斗终身的人,而且这确实是一个造福后世的伟大工程,
这就足够值得多数人的尊敬了。当然我既然知道了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的存在,就
不仅仅是给予帮助了事。任何事最好都能充分挖掘出最大的价值,才是我的作风。
我当时刚刚建立渗透进吐蕃的贸易线,无论声息来往,需要一个比较好的身份掩
护,而与吐蕃关系密切的西羌诸部,多有佛徒信众,招募他和他的僧众为魏方进
在松州的项目所用的过程,其实很简单。
我只是告诉他,在西域小勃律国,叫巴米扬之地,已经有人凿壁造了尊更大的立
佛像,因此,我提出的条件,我可以支持修世上第一巨佛,甚至可以在有生之年
,支持他的弟子或者徒众,去巴米扬之地朝圣。
但得通过我的商队,将大乘正论的佛法,弘扬法传到外番去,当然了顺便利用僧众的往来,定期给我通个声气而已。至于将来可以通过这些开支散叶的僧人和寺庙,还可能发挥的其他的功用,那就不便告诉他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宗教狂的力量,当年有个叫玄奘的狂信徒,突然心血来潮,无视唐朝与突厥战争时期的大陆封锁令,利用信徒关系偷渡出关,爬雪山过高原,穿越沙漠隔壁,冒着无数次变成木乃伊、雪人之类的生命危险,千里迢迢的跑天竺佛祖的家乡去,在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个三藏僧的最高学位,把天竺那群和尚忽悠的心悦诚为他开了场无遮大会,为五大天竺十八王、3000德僧和二千外道众做谈人生哲理做思想工作,被大乘佛教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尊为“解脱天”。
顺便还有心情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将沿途所历一百多个国家风土人情山川地理
都详实的记录下来,写成部《大唐西域记》,结果就凭这部书的指引,西域真的
几乎全变成大唐的西域。
象高昌国王自以为远离中原千里之遥,又有隔壁沙漠中号称热海恶风的天险,稍
微对邻居的龟兹什么的,干了点“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剪径勾当,人家
一投诉,领导人唐太宗生气了,人家大老远上门送礼的,还被你小瘪三给打劫了
,这还得了,于是一声令下,结果高昌举国都被端掉,鞠氏王族高唱着“大唐天
朝好“”,集体移民长安做永久居民户口,首都交河城也贡献出来,为大唐第一
任安西都护府的添砖加瓦。
后来又有天竺那群阿三们玩改朝换代,有个阿罗那顺的土鳖篡了玄奘时,与唐朝
亲善友好的戒日王的朝,头脑发热的扣了唐朝的使团,大使王玄策跑路出来后,
就近向唐太宗的好女婿松赞干布借兵,回头把阿罗那顺打的满地狗血,一路高喊
江湖救急,屁颠颠的从东天竺一直跑路到中天竺,找了许多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
挡驾,也没能逃被逮回来祭旗的命运。王玄策同志还因此大有感触,继承前人玄
奘、法显的遗风,在战时闲余写了本旅游日记《中天竺行记》,聊以纪念。这王
大使身在异乡,人生地不熟的,用的还是泥婆罗和吐蕃借来的客军,据说也多是
仰仗了这部书。
可以说是在大唐征服西域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做用,难怪玄奘同志出门的时候是
,“我偷偷的去,轻轻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回来就“道俗奔迎,倾都罢
市”。连伟大的领导人唐太宗同志,也亲切接见这位前无古人的偷渡客,并力劝
其还俗出仕,毕竟是多好的宗教版特007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潜行万里,
还不用国家操心,全是自费出国旅行的。
而江达央出身的噶尔家族,也有礼佛传统,先祖禄东赞时是最早开始接受佛法的吐蕃贵族之一,在文成公主入藏,将佛教传入吐蕃的过程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至今在雅龙噶尔祖家的封地上,还有专门供奉佛教的家庙,还是文成公主时,为镇压高原风水之说中,盘恒在大地上的大罗刹魔女,而建造的一百零八庙的头一批,其历史可以朔及到大、小昭寺建造同期。
直到5前,尔一族中还曾有人,奉前赞普赤德祖赞在暗中派去汉地取经,在汉地取得大量经典(包括著作。他们返回时还请了著名的汉地高僧。但因为赤德祖赞已死,逻些的形势又对佛教不利,于是他们不得不把同来的汉族和尚送回汉地,将取来的佛经藏到山南钦浦地方,等待有利时机带回逻些。
因此,此次出使前来,私家还有代族人求请佛法之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一百六十九章
同样满腹心思的,还有吐蕃人江宗达央,
行走在内苑,处处庭宇雕梁画栋,恢弘中透出的华美精致,相较他自小长大的号称千堡联城,巍峨粗圹的红山宫,自是另一种风味,不由想起唐国君臣,哪怕是在落难中也无法放弃奢华与享受,然后对引路的小黄门套话,恰如其分的发出一声声惊叹,努力扮演好一个少见多怪,心慕中土的外番土包子的角色。
自然他并不象面上表现的那么浅显,在吐蕃诸家精通汉学的子弟勋贵中,可算的上一个佼佼者“大唐通”,担负的任务,也决非那个表面上的正使,那个小王钦木家,所能比拟的。
对于汉地这场史无先例的变乱,大拂庐内部意见纷至不一,究竟是彼弱强取,还是彼联迫唐,逐缓侵之,或者乘虚西向,打通草原,甚至联接大食,内断臂翼……诱惑,又要考虑一旦在内乱中,回过头的唐人态度和放应,其中的尺度,着实让那些贵宗家的执政大臣,取舍不定。毕竟各自所代表的利益和趋向,由于各自拥有的领地和实力不同,所在位置远近的差别,对各种方案得失争执的也不一,
虽然,马向大人希望在这场内乱中巩固执政,剪除政敌,取利以获得更多亲附,年轻的赞普希望能够籍以立威和培养起忠于自己地班底。及早还政归一,诸家执政大臣希望为自己所代表族群和领地,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部族首领、世系军将们渴望新的武勋和战利品,到了具体的方向上却是莫衷是一,就算主张的进兵的,也自有急进派,缓图派。折中派之分,而最激进的也在攻取的方向上产生了分歧。
有主张乘唐国大军南还,西向乘虚而入谋取西域地,也有力争突入河西的,反对和支持的意见都相当有分量,西域之地小国众而师弱。广阔而富有商更利,好在唐人边远难顾,还可籍以打通与草原的通路,联为助力,然西域之地,还有西方接壤大国大食人的虎视耽耽,并不能保证这个强邻难不得有什么想法,甚至让吐蕃的努力为人嫁衣地可能。
而取占平坦富庶的河西,断其西北路,再图西域。无疑胃口更大些,图谋的代价和规模也更大些。但是河西乃是唐人经营多年的腹地,虽然物产丰盛。人口滋盛,但是对吐蕃的久战之地,留重兵守护,取之不易,就算一时倾力取占之后,也有不能保证能马上占稳脚跟,长期占据的周期和成本太长,一旦唐人回过力来。就近首当其冲,不过就算最后仅仅尽掠而去。也足以让唐人在西北的经营元气大伤,将唐吐的攻防易势,……风险和利益的诱惑同样巨大……
而作为吐蕃地主干,内四族的宗贵们也各有自己打算,出身羊同一系地贵姓们,自然希望就近取西域之利,党项羌的豪酋,则更指望袭河陇,而并青唐羌众,以壮自身。
如何在这场内乱中将吐蕃地利益实现最大化,如何在王庭暗潮汹涌的君相角力中为家族获得最好的结果,他自知,自己所代表的,未必是家族唯一的选择,为了家族的主干能够更繁茂一些,牺牲一些枝叶,又不是第一次,但是他,虽然有这个觉悟,但却没有乖乖接受命运的道理。
当年的葛尔家,在史上曾经极显一时,自禄东赞后,世袭大、小伦,以兄弟划地而东西治吐蕃,几任赞普芒松芒赞、都松芒波吉都是在葛尔家手上废立更易,但是正应了汉家那句“盛极而摧”地老话,第三代的葛伦在外敌内患中,被压抑地王室,沸怨的大臣,不满的部族联手手推倒,直系的血脉几乎被连根拔起,若不是雅垄祖地的一支,坚决站在恭顺服从王廷立场,葛尔这个姓氏的三百年家门就终结于斯,但家世的衰败依然不可避免……
至少,自己这番出使的所见,所闻,对大唐君臣的品鉴,对国力军势的评推,都将成为大穹庐上,决定力量倾向的砝码。如何借势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圆满的完成各方面的任务,机……
就他个人而言,相教别人越发了解唐国,就越发明白这个口民众多,物产极丰的庞然大物,所拥有的国力和战争潜力是何等的惊人。吐蕃虽然拥有广域领土,最勇猛无谓的将士,号称领国十数,千万部族,带甲数十万,但是酋众杂错,关系与恩怨繁复不休。作为支撑长期战争的基础,无论人口和产出,都不免无法比拟的,苦寒的环境固然养出了最坚忍不拔的战士,但也大大束缚了国力和人口的增长,故此族内的贵姓大人们,都对温暖富庶的低地,充满了渴望。
而唐就好比天竺人进贡过的一种叫大象动物,看起来再怎么温驯无害,一动就是地动山摇,雷霆万均,大象就是大象,那怕它为内在的病痛所困扰,也不是来自雪域到处雄狮,轻易可以撕搏的。对唐国内乱暗中适当的援应也好,明处恰倒好处的牵制也好,但在这只庞然大物进一步被削弱和耗尽力量之前,他是不主张吐蕃这么早,就站到这前台来的。
至少大宴上那个,酒醉失言的家伙,表现出的见识,就足以让他惊警不已,如若唐国上下,对吐蕃都有这般见地,怕是吐蕃正当谋划的大计要生出许多变数。虽然明显有刻意示威的意味,但已经表现出一种让人警惕的倾向了,谁知道又不是汉地那些喜欢玩心机的人刻意的做作。
当然事后轻易就打探得那个人身份,更是深感棘手,以汉地举国之大,要找一些西域通或草原通并不希奇,要找一个兼通西域和草原也不问题,但似他这般在军队中有军
力,又在汉家皇帝身边有影响的人物,才是最麻烦的
至少由这个人引出的,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多的足以偏转将来的趋向。
而当年争夺西域控制权的小勃律之战中,飞渡天险而击,将所擒获的勃律王及王后赞普之妹吐蕃的大公主,献俘游街的,让素以勇武著称的吐蕃军,上下蒙羞的李万骑,现今就在西北,当年横扫西域的陌刀将,如今已是节镇一方统帅。也是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
而吐蕃真正依仗长期与唐国周旋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那人所说三利三害的天险,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吐蕃在多数时候,扮演了主动的攻击者,而每次大举而出的攻略,无论受到怎样惨痛的失败。都能有足够的空间和缓冲,让缩回高地的狮子,能够舔好伤口,期待卷土重来。但如果唐人真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那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至于他在同时代表吐蕃王庭的试探,代表赞普亲丛的接援外,还当担为家族求法的任务,也是家族延续的重要保障,虽然他历来是个坚定的大吐蕃至上者,一直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