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凤穿残汉txt-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榻上的司马朗却捏着家书,哭笑不得地抬头反问道,“仲达得了两年风痹吧?”

    没想到司马朗会冒出这么一句的老仆先是一愣,旋即便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原来司马朗的二弟司马懿为了不出仕已经装风痹病装了两年了。而所谓“风痹”是指一种严重的风湿病,患病者往往卧床不起难以动弹。可既然得了风痹难以动弹,那又如何能行房事?不能行房事又哪里来的儿子?想到这里,老仆脸上也露出了尴尬的表情。却见他讪讪一笑道,“二公子不是装病嘛。”

    司马朗听罢老仆所言不由长叹一口气。其实他又何尝不知司马懿这两年都是在装病。话说司马家乃是河内的大族,司马懿更是打小就天资聪颖。在汉末有关系,有才学,就有仕途。所以早在二十三岁时司马懿便被河内太守推举为了上计掾。按照东汉的官僚体系,“郎”属于官,“掾”属于吏。郎官如果做得好,会下放地方担任县令等职位。然后再升迁为郡守或者直接调回中央,可谓前途光明。吏员做得好呢,也有机会进中央为郎官。继而按部就班地一路向上晋级。上计掾的工作就是将各县统计上来的户数人口、钱粮收入、财政开支、治安情况等等数据,进行核对验算,然后整理成郡级的上计簿,在十二月份亲自跑到京城呈递给司徒。倘若运气好的话,上计掾还有机会得到皇帝亲自会见。当初蔡吉进京面圣的一大任务就是向刘协呈递上计簿,并因此博得了士林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上计掾虽是吏,却能“计吏拜官”,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毕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像曹操那般有个做中常侍的干爷爷,能在二十就入京为郎官。所以相比同龄的士子,司马懿的并不低。然而就在司马懿打算在上计掾的位置上大展身手之时,桓帝却下令:“今后严禁留上计掾在中央为郎官。”被堵死晋升之路的司马懿一气之下,辞去了上计掾一职,从此赋闲在家不再应招出仕。就算后来袁绍、曹操等当世大诸侯派人请司马懿出山,也都被他用装病的方式一一敷衍了过去。

    司马朗心知上计掾之事对司马懿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也知司马懿一直都有待价而沽的心思。然而如今这等乱世又岂容你一个小小的书生耍性子,耍手段。至少就司马朗对曹操的了解,曹操是绝不会容忍有人戏弄于他。与其日后被校尉押解来京师,还不如自个儿先来京师候命。思虑至此,司马朗便向老仆吩咐道,“汝速回河内,让仲达即刻启程入京。”

    “这……若二公子不肯呢?”老仆试探着问道。毕竟司马懿已经不止一次拒绝入京,若其真使起性子来,夹在中间的下人们可就难办了。

    不过这一次司马朗终于板起了脸,郑重地宣布道,“汝就告诉仲达。若其下不了床,吾就派人将他抬来京师!”

    这一头司马家的老仆刚要启程前往河内请司马懿入京,那一边带着圣旨的钦差俨然已经抵达了东莱。留守东莱的郭嘉在安顿好钦差之后,立马就用飞鸽传书将其受封大将军的消息传达给了远在幽州的蔡吉。

    此时的蔡吉已然离开涿郡一路北上巡视到了位于幽州边境的渔阳郡。渔阳因位于渔水之阳而得名,位置大致在后世北京的密云怀柔地区。不过汉末的渔阳虽地处偏远,但在历朝历代都是重要的关隘。早在战国之时燕国便在此造起长城连通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镇。秦一统六国之后,设立渔阳县,发闾左屯边于此。西汉将渔阳县升级为渔阳郡。其辖地也一路扩展到了渤海之滨。蔡吉此番率部巡视渔阳除了与鲜于辅会面之外,多少也有向幽州各方势力示威的意思。毕竟幽州素来民风彪悍,没有足够的实力可服不了众。只是蔡吉没有想到自己前脚刚到渔阳,后脚刘协便封自己做了大将军。如此一来她这次的渔阳之行就又多了一份仰仗。

    “恭喜主上荣升大将军。”

    渔阳城外的长城之上,幽州众官僚连同齐侯府文武齐声向蔡吉道贺。相较之下作为当事人的蔡吉倒是显得颇为镇定。本来嘛,一旦恢复丞相制,大将军便成为了一项可有可无的闲职。事实上就算不恢复丞相制,以目前东汉的局势,蔡吉当上了大将军也指挥不了其他诸侯的兵马。更毋庸说历史上汉末的“大将军”结局都不怎么好,何进死于非命。袁绍身败名类。而蔡吉这个大将军则明显带着制衡曹丞相的意思。

    不过蔡吉看不上刘协所封的大将军,却并不代表其他人就会小觑此头衔。毕竟大将军是两汉最高军事长官。就算眼下没实权也是一张足能唬人的虎皮。更何况蔡吉还是河朔地区名符其实的大诸侯。在不少人看来只要眼前的女子稍稍努力一下,便可让大将军之名变得名符其实起来。

    这不众文武刚向蔡吉道贺完毕,渔阳守将鲜于辅便忙不迭地单膝跪地向其表忠心道,“恭喜大将军。渔阳众将士愿为大将军效犬马之劳。”

    面对鲜于辅露骨的表态,蔡吉面带微笑着上前扶起对方说道,“鲜于将军请起。将军替大汉戌守边关多年劳苦功高。”说到这儿蔡吉又扬起头环视了一番周遭的文武,高声宣布道。“孤已向朝廷上表鲜于辅将军为渔阳太守,太史慈将军为中山太守,张清将军为辽西太守。张辽将军为上谷太守 。往后河朔攻防就拜托四位将军也。”

    蔡吉的话音刚落,被点名的四人立马神色一凌,齐步上前恭敬地朝蔡吉抱拳道,“臣等必不负大将军重托!”

    李敏站在人群中看着蔡吉以大将军的身份接受四位战将的叩拜,心头一阵五味具杂。遥想四年之前,李敏怀着借袁绍虎威对付公孙度的想法,远赴东莱与当时还是袁绍下属的蔡吉商洽合作事宜。那时的他怎么都不可能想象得到仅仅几年的功夫,本该作为跳板的蔡吉竟一举替代曾经不可一世的袁绍成为了河朔霸主,大汉的大将军。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袁绍谋逆称帝之时,李敏并没有依附袁逆,而是呆在易水港静观中原战局变化。之后随着蔡吉出兵援曹,齐军捷报频传,李敏也就彻底下定决心站在了蔡吉这一边,同时也想借蔡吉之势有所作为。

    且就在李敏在心中暗自思量如何动用自己在幽州的影响博取蔡吉重用之时,蔡吉转过头望着李敏含笑道,“李老是幽州名士,对幽州民风政务颇为熟悉,孤也已上表李老为幽州刺史。”

    李敏乍一听蔡吉任命自己为幽州刺史,心中不由怦然一颤。不过他终究是在宦海沉浮多年的老官僚,不会像太史慈、鲜于辅那般轻易喜形于色。却见李敏低头上前,向蔡吉俯身一拜道,“大将军谬赞。老夫年事已高,恐难胜此重任。”

    “李老过谦也。”蔡吉说罢微微侧身向身旁的庞统颔首道,“士元,汝既已出任幽州别驾,往后就要多向李老讨教治民之术。”

    “统谨遵主上教诲。”庞统抱拳领命后,跟着又转身朝李敏作揖道,“统才疏学浅,还请李使君多加指点。”

    李敏隐居易水港多年,对庞统并不陌生,心知眼前的这个态度谦恭的年轻人足智多谋,素来深受蔡吉器重。此刻蔡吉上表他李敏为刺史,摆明了就是要为庞统做照应。毕竟庞统只有二十二岁,若直接任命其为幽州刺史,难免会受人诟病,难以服众。而如今有了李敏做刺史,蔡吉便可向天下人做交代,庞统则可以别驾的身份在幽州大施拳脚。

    虽说李敏一眼就看穿了蔡吉目的,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一安排。毕竟李敏现在要兵没兵,要权没权,根本没有实力去同庞统争夺实权。更何况日后庞统在幽州所要实施的一些政令也未尝不是蔡吉的授意。作为一个老官宦,李敏深知大刀阔斧是年轻人的专长,而沉着稳重是年长者的优势。正所谓路遥知马力,他李敏犯不着急于争一时之气。所以这会儿的他淡定地朝庞统拱手一拜以作回应。

    眼见李敏与庞统两人客气的互拜,蔡吉满意地点了点头,“善。孤相信有二位齐心协力,用不了几年幽州定能兵强马壮,百姓安康。”

    李敏听罢蔡吉所言本还想谦虚几句,却不想庞统却抢先一步向蔡吉进言道,“主上,幽州想要兵强马壮,百姓安康,必先重一法!”

    “哦?何法?”蔡吉饶有兴趣地问道。

    庞统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宣布道,“重豪强兼并之法!”

    “重豪强兼并之法?”蔡吉故意重复了一下庞统的进言,同时也暗自观察了一下,在场众文武的反应。只见包括李敏在内的幽州官僚,在庞统话音落下的一瞬间,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神色为之一变。

    而这会儿的庞统却根本不理会李敏等人的反应,继续进言道,“是。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主上心怀天下,又岂能重蹈袁绍覆辙。”

 第十四节 兼并之祸

    在从长城回渔阳的路上,鲜于辅与太史慈等人一路有有笑,称兄道弟。反观李敏、田畴等幽州官吏却个个沉默不语,心事重重。对于这样的反差,蔡吉并不意外。像鲜于辅这样的武将,立身之本在于军队。只要蔡吉不夺他兵权,双方便能比较平和地继续维持上下级关系。而李敏、田畴等人或出身世家,或来自本地宗族,一旦蔡吉动手治理豪强兼并,势必会牵涉他们自身的利益。正所谓牵一发动全身,哪怕李敏、田畴能做明达法理,也无法改变此举会触动幽州世族豪强利益的现实。

    其实不止是幽州,整个河北地区都存在相似的问题。因为之前袁绍受世家出身的影响,以及拉拢世族豪强支持的目的,他在冀、并、幽三州一直都执行对儒学士大夫和地方豪强有利的政治与经济政策。其核心是对大族豪强采取“宽弛”的态度。此举的效果自然也是明显的,作为回报河北不少大族都选择了在袁绍帐下出仕。哪怕是后来袁绍自立为帝,仍有数个家族死心塌地的追随于他。像是袁绍麾下四大军师之一的审配出身魏郡大族,其族人在魏郡不仅兼并土地,藏匿罪人,更明目张胆地追捕逃奴,可谓是嚣张至极。所以在袁绍的一再纵容之下,河朔地区的世族豪强远比青、徐二州要强硬得多。为此蔡吉也早已做好了同这些个牛鬼蛇神长期纠缠的准备。

    然而令蔡吉颇感意外的是回城之后第一个来找她的人,既不是李敏、田畴,也不是幽州的其他豪强,而是在长城之上一直没怎么做声的贾诩。当下人在书房外通报之时,蔡吉正与庞统商议出兵上谷的事宜。耳听来访的是贾诩,蔡吉只微微楞了一下,便让人将贾诩请进了书房。可谁知向来为人谨慎的贾诩这次一进屋,开门见山地向蔡吉问道,“重豪强兼并之法。可是主上的主意?”

    面对贾诩的质问,蔡吉抬手阻止了想要替她解答的庞统,转而以坦然的口吻向贾诩颔首道,“正是。”

    贾诩见蔡吉回答得如此干脆。花白的眉头不禁拧得更紧起来。却听他沉声追问道,“主上可知曹操在冀州也在重豪强兼并之法?”

    蔡吉点头道,“此事孤略有耳闻。”

    贾诩听罢,紧盯着蔡吉一字一顿地探问道,“曹操此举在冀州饱受士林非议,主上不曾想过,借机反其道行之拉拢河朔大族?”

    原来起对付河北的大族豪强。曹操早已走在了蔡吉的前头。在后世的一些文献之中,似乎总是将失去土地的农民当做土地兼并的最大受害者。其实相比平民百姓,土地兼并对王朝统治的危害更为致命。毕竟百姓失去土地还可以做佃户、打散工,甚至卖身为奴。而中国自秦统一六国奠定郡县制为基础的大统一王朝之后,自耕农便成了历代王朝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所谓“自耕农”指的是以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农户。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地主也算是自耕农。他们在拥有权势与武力仰仗的世族豪强面前,和门户的农民一样没有还手之力。

    豪强兼并夺取的自耕农的土地。破坏的是农经济,挖的是国库的墙角。当土地兼并严重一定程度,自耕农大量流失。官府便无法收取足够税赋,王朝的财政也必定会随之恶化,进而逼迫统治者加税。当然有权有势的世族豪强各有各的避税法门。绝大多数的税赋最终还是会分摊自耕农的头上。于是不堪重压的自耕农纷纷抛弃土地逃避税赋与徭役,从而加快世族豪强兼并土地和人丁的速度。恶性循环之下,丧失税赋来源的王朝,财政彻底奔溃,国库空虚。久而久之无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地方官府,都无法再负担兴修水利、防守边关等职能。一旦遇上天灾**,或是外族入侵。原本摇摇欲坠的王朝此覆灭也不足为奇了。

    所以不管是皇帝,还是诸侯,只要稍微有点常识,都知道豪强兼并乃心头大患。然而另一方面皇帝、诸侯们又无法脱离世族豪强来统治天下。于是乎,历代的统治者面对豪强兼并便总是在严打与宽弛之间摇摆。而摇摆的基准是个“钱”字。有钱的时候松些,没钱的时候紧些。至于像曹操这样钱粮早已捉襟见肘的诸侯。自然是严打世族豪强没话。

    蔡吉现在的情况是,不处理豪强兼并暂时也能维持财政,而拿豪强兼并开刀则会丧失一部分河朔大族的支持。从这一点来贾诩建议蔡吉利用曹操整治豪强兼并的机会拉垄河北大族,在政治上也未尝不是条妙计。

    只是蔡吉显然不打算在这件事上有所妥协。这不单单是因为她深知兼并的危害。更为关键的是蔡吉之前为安抚民心,已经免除了冀、幽两州的税赋。加之前将近一年多的鏖战,饶是蔡吉拥有东莱、北海这两座粮仓,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财政已经濒临极限了。【叶*】【*】这种情况下最快的补血方式,无疑是吃大户。因此算明知这会得罪人,蔡吉还是和曹操一样,将目标锁定在了那些肥头大耳的世族豪强身上。

    却见蔡吉注视着贾诩平静地道,“文和先生所言不无道理。趁曹操严惩兼并之机,孤若宽弛于豪强,确实能交好不少河朔大族。”这儿,蔡吉忽然将声调一扬正色道,“但孤身为大汉之臣,理当尽忠于国!宽弛豪强,虽能私结好于他人,却费千匹绢,万石谷,于国事犹所无益!”

    “好个于国事犹所无益!”早跃跃欲试的庞统听罢蔡吉所言,当即激动地附和道,“主上英明!大汉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摄。主上若纠之以猛而令上下知制,则定能制胜于天下诸侯。”

    面对态度坚定的蔡吉与一脸兴奋的庞统,贾诩此刻的心情是,既欣慰,又忧虑。欣慰的是蔡吉没有像袁绍那般一味讨好世族大家。无视兼并危害,进而自断基业。忧虑的是蔡吉与庞统都还年轻,对于治理豪强兼并一事太过于乐观。熟读儒、法两家经典的贾诩当然十分清楚世族豪强兼并土地和人口会给一个政权带来怎样的破坏。而寒门出身更是让贾诩打心低里支持打击豪强兼并。可多年的官场经验却告诉他这事起来慷慨激昂,做起来却险阻重重。

    其实。倘若贾诩这会儿的主公是曹操,那他多半会选择沉默。毕竟曹军急需钱粮,而曹操本人又性格多疑。这种情况下豪强兼并之事进言,只会引起曹操不满。相较之下,蔡吉虽同曹操一样强调“法术之治”,但她为人更谦和,更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也正因为如此。贾诩才不想蔡吉因一时的冲动而丧失已有的大好局势。

    思虑至此,贾诩便毫不避讳地向蔡吉进言道,“主上明鉴,河朔不似青、徐二州久经战乱,百废待兴。正如士元先前所言,袁绍以宽济宽,致使冀、幽、并三州豪强林立,大族间更是盘根错节。互为表里。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眼下天下尚未平定,主上贸然整治豪强兼并。臣恐此举会激起豪强叛乱!”

    蔡吉知道贾诩并没有危言耸听。在原有的历史上,曹操在统一河北之后,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治兼并,制约世族豪强。从而在减缓对百姓盘剥的前提下,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与实力,为后来曹魏的建立以及三国归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正如贾诩所分析的那样,曹操因损害河北世族豪强的利益,转眼成了士林名士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不仅如此,在曹操兵败赤壁之后,世族豪强们更是趁机策划了数起针对曹操的叛乱与暗杀。以至于曹操的继任者曹丕、不得不用九品中正制来讨好拉拢世族豪强。

    眼瞅着蔡吉陷入了沉思。一旁的庞统以为她投鼠忌器,不敢向世族豪强动手。情急之下,庞统不禁杀气腾腾地嚷道,“有胆敢犯上者,杀无赦!统不信豪强的脖硬得过钢刀!”

    “士元想做商君乎?”贾诩扫了庞统一眼反问道。

    “只要能助主上富国强兵,统做商君又有何妨!”庞统这里。当即把心一横,冲着蔡吉抱拳道,“主上若怕激起叛乱,可先在幽州整治兼并,再将统五马分尸,以平积怨!”

    商君即商鞅,是战国时代的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其乃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深受秦孝公器重,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然而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得罪了大量秦国贵族。在秦孝公过世后,商鞅受政敌迫害,最终被秦惠文王处理车裂之行。

    庞统敢决意效仿商鞅,无疑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蔡吉在感动之余,忍不住莞尔道,“傻瓜。孤要五个士元做啥?派去分管五州吗?”

    此话虽是戏言却让庞统感受了蔡吉对他的维护之心。心头一暖的他当即更为坚定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不过还未等庞统进一步阐述对付世族豪强的计策,蔡吉已然向他和贾诩表态道,“治大国,若烹鲜。整治豪强兼并一事,不可不干,也不可蛮干。刚才听罢文和先生所言,孤觉得在幽州整治兼并,需遵循两项原则。”

    贾诩和庞统听蔡吉这么一,不由交换了一下眼色,双双拱手道,“愿闻其详。”

    “其一,不连坐;其二,随曹规。”蔡吉竖起两根手指道。其实算贾诩没有来,蔡吉也会同庞统谈起这两条原则。不过既然贾诩起了头,蔡吉自然也顺势提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原则。

    “连坐”指的是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所以“不连坐”的意思很好理解,是不盲目扩大整治兼并的打击范围。“随曹规”字面上来有点接近于萧随曹规的意思。但仔细想来应该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所以蔡吉的话音一落,庞统忙不迭地追问道,“敢问主上,随曹规可是要吾等学曹操?”

    “正是如此。”蔡吉含笑点头道。

    “若是如此,吾等岂不是事事皆慢曹操一步。”庞统皱起眉头道。话在得知蔡吉有心在幽州等地政治豪强兼并之后,庞统可是大有在幽州大干一场与曹操一争高下的意思。可听蔡吉这会儿的意思,却要他处处都学曹操行事,如此一来又怎能比得过曹操。

    蔡吉见庞统没能理会自己的意思,便摆了摆手解释道,“非也。只需整治力度不超曹操便可。至于如何行事,全凭士元自行做主。”

    庞统是何等人,经蔡吉稍稍一提点便领会了其中的奥妙。正如先前贾诩所提,曹操这会儿也在整治豪强兼并。只要掌握好度,便可将曹操作为挡箭牌,转移幽州世族豪强与蔡吉之间的矛盾。毕竟这些世族豪强的家业都在幽州,算他们对蔡吉再不满,面对比蔡吉还要严厉,还要残忍的曹操,也只得捏着鼻忍下来。绝不可能拖家带口地一路移民东吴、荆州去。想这里,庞统当即冲着蔡吉狡黠一笑道,“主上放心,统定会处处以曹操为准绳。”

    贾诩了蔡吉,又瞅了瞅庞统,原本紧绷着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笑意。显然蔡吉的这两项原则甚合贾诩的心意。其实按贾诩原先的想法,他是想让蔡吉暂且搁置整治兼并的计划,等平定天下之后再拿世族豪强们开刀。事实上之前历个朝代也是如此行事的。不过依蔡吉所提的计划倒也切实可行。于是贾诩旋即朝着蔡吉捻须颔首道,“主上处事心思缜密。是老夫多虑也。”

    蔡吉谦逊地摆手道,“文和先生此言差矣。整治兼并事关重大,往后还需先生多加指点才行。”

    久违的剧场:

    凤凰:主上,请将统五马分尸,以平积怨!

    蔡:啊咧!?士元乃是想做水蛭咩!(╯□╰)

    凤凰:(》_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