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凤穿残汉txt-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决断,而不是将责任推给臣下。但既然已经被刘表盯上了,蒯越也只得在斟酌片刻后,作答道,“越以为主公可先派人前往许都与董国舅接恰一番再做定夺。毕竟天子现下身处曹营。若吾等贸然起兵清军侧,恐陷天子于险地。”
“异度言之有理。”刘表满意地点了点头,旋即扭头便向东曹掾傅巽询问道,“公悌,此番可是汝入京纳贡?”
“是。”傅巽应答道。
“记得替孤问候董国舅。 ”刘表随口吩咐道。
傅巽立马心领神会地躬身领命,“喏。”
少顷刘表又对蔡瑁下令道,“德珪,从即日起各营加紧操练。另令各路斥侯严察曹军动向。”
“喏!瑁必不负主公重托。”蔡瑁意气奋发地接下了刘表布置的任务。
在一文一武布置完毕之后,刘表满意地斜靠在了扶几之上。正当他打算示意众人推散之时,蒯越又一次进言道,“主公,曹操借天子之名在邺城开科取士,荆州士子无不蠢蠢欲动。越恳请主公于襄阳招贤纳士。以安荆州士林之心。”
耳听蒯越提起“开科取士”四个字,刘表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了不屑之色。出身宗室的他坚信选拔官吏当以“德”为先。这“德”品评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德行,更要考量个人背后的家世背景。一个家族能代代出名士名臣,那这个家族定然是家学渊源,传礼来久。相反寒门出身的士子或许其本人的德行无可挑剔,但他家人亲眷就不见得能一样守礼。毕竟现实已经不止一次证明,出身下层的官吏由于家境不佳,确实是比出身世家的官吏更容易收受贿赂以权谋私。更何况就算官员本身洁身自好,也免不了会有亲眷狐假虎威作奸犯科。若是某个出身寒门的官吏一咬牙大义灭亲与那些七七八八的亲戚划清界线,又免不了会被政敌攻击其生性凉薄,忘恩负义。
所以在刘表看来曹操推崇的“唯才是举”日后必会为祸天下。至于开科取士虽比唯才是举稳妥,但也是在本末倒置。更何况开科取士乃东莱蔡安贞首创,曹操身为国相,却东施效颦地学女子行事,实在是让人贻笑大方。
暗自在心中讥讽了一番曹操后,刘表略带不耐烦地摆了摆手道,"不过是些寒门士子,闲时互相吹捧,何来贤士之说。"
蒯越眼见刘表没将曹操开科取士之事放在心上,不由急道。"主公!曹操此举旨在借天子之名笼络天下人才。主公不可不防啊!"
"罢了,罢了。孤过后自会派人张榜招贤纳士。"刘表略带敷衍地点了点头后,便兀自起身离开了书房。
刘表不将开科取士放在眼里,不代表天下人就都看不上开科取士。事实上,情况恰恰与刘表的想象相反。诚然蔡吉在郭嘉的提议下比曹操先一步宣布开科取士,但在绝大多数士子的眼中由皇命授权的邺城科举显然更为正统,也更为世人所尊崇。因此许都的皇榜一经放出,非但没有贻笑大方。反而轰动了天下士林,令邺城在短短旬月间聚满了前来应考的各方士子。
邺城科举在程序上与东莱科举相似也分两科三试。两科为文科、武科;三试为初试、复试、殿试。初试就定在翌年的二月。看得出,相比蔡吉,曹操对科举的态度更为务实。估计出题也更为苛刻。在曹操看来开科取士乃是为了给朝廷选拔人才而设。脱颖而出者应该走出考场就能上阵杀敌、出谋划策。为此曹操特地准备了六个有实权的官职、黄金千两用以奖赏文武两科的前三甲。
曹操站在楼台上看着身着青衿儒袍的士子自城门鱼贯而入。据探子来报此番前往邺城应考的士子人数远甚蔡吉在龙口科考。且应考的士子之中还有来自荆州、扬州、乃至徐州、青州的青年才俊。仅此两项就足见天下民心之所向。想到这里,曹操的嘴角忍不住扬起了一丝欣慰的笑意。但见他抬手指着底下的士子,意气奋发地说道,“文若,汝看!天下英才今日皆入孤之囊中。”
然而曹操的话语却让站在一旁的荀彧心头蒙上了一丝阴霾。不可否认曹操此番开科取士确实是将中原士林中的佼佼者一网打尽。可在这些士子之中有多少是为报效汉室而来?又有多少是冲着曹操的威名而来?这个问题恐怕曹操既回答不出,也不打算去考虑。如今外界对曹操的质疑声虽是一浪高过一浪,但任谁也无法否定其对汉室立下的功绩。至于荀彧本人更是从一开始就将曹操视作了中兴汉室的唯一希望。所以下一刻,荀彧暗自按下了心中的不安,不动声色地朝曹操拱手道贺。“恭喜丞相。”
曹操回过头看了一眼荀彧,突然沉声探问道,"文若可还气孤在邺城开科取士?"
荀彧胸口略微一紧,继而艰涩地开口道,"开科取士乃国之大事,于情于理都该在许都进行。"
"而后让天下士子拜谢天子?"曹操冷哼道。
"天下士子来此,不为天子乎?"荀彧扬起头直视曹操反问道。曹操却毫不退缩地瞪着荀彧默不作声。双方就这么梗着脖子对视了半晌。终于。荀彧长叹了一声,冲着曹操苦笑道,"不过是几个士子,主公何至于此!"
听出荀彧话里带话的曹操长眉一竖,反问道,"此话怎讲?"
荀彧直起腰,指着城楼底下应考的士子,侃侃而谈道。"开科取士虽在士林造起不小声势,然来邺城应考者多为有才无名的年轻士子。真正名满天下的贤士,绝不会来此自贬身价。"
"依文若之见,邺城此番开科取士难获名士?"曹操嘴里询问着荀彧,眼里神色却如千年寒潭一般降到了冰点。他当然也知道前来应考的士子大多是出身贫寒的年轻学子。可这又怎样!他曹操向来唯才是举。荀彧若以为凭这理由就能将考场改回许都。那荀文若就太小看他曹操了。
荀彧当然感受到了曹操的怒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倒是朗声直言道,"彧以为开科取士之精髓不在招贤纳士,而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荀彧的最后一句话犹如一阵春风吹化了曹操眼中的寒冰。一瞬间曹操觉得他与荀彧又回到了十年前,回到了那段抵足而眠共商大事的日子。这才是孤的文若,处处为孤着想的文若。
"好!好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若不愧为吾之子房!"
曹操兴奋地抚掌大笑,荀彧则谦逊地颔首一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非是荀彧的灵光一闪,而是他深入研究东莱科举之后得出的成果。至于选择在这时候提出这一观点,一来是希望曹操能悬崖勒马不要再削汉室的颜面。二来则是曹操之前在河北清理兼并打击豪强,将北地的世家名门、豪强土霸得罪了个遍。诚然在曹操高举的屠刀下这些家族都选择了臣服,但荀彧却知晓这种臣服只是暂时的隐忍。眼下的隐忍时间越长,往后的反扑也越疯狂。至少在荀彧的印象之中从古至今还没有那个人在得罪了天下世家还能得善果。所以眼下的曹操急需一个政治契机来弥补其与世家之间的裂痕。借开科取士之机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号,既安抚了世家,又能拉拢正在兴起的寒门。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天下士林之中达成共识,身为丞相的曹操就能以士大夫之首的身份名正言顺地与天子共治天下。
荀彧相信以曹操的才智必定能看出这句口号背后蕴藏的巨大政治利益。而此刻的曹操也确如荀彧预计的那般对"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赞叹不已。然而正当荀彧打算趁势进一步规劝曹操将考场改回许都之时,忽听身后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就见一个年约三十的消瘦男子快步上前向曹操抱拳禀报道,“禀主公,许都密报。”
这个面色阴沉的男子乃是曹操帐下的校事赵达,专职监视百官、缉拿乱党。他的突然出现让荀彧心头萌生起了一股莫名的不安。毕竟最近一年来,只要赵达出现在曹操面前,就必会有朝臣被革职抄家,甚至人头落地。面对此刻突然出现的赵达,荀彧不禁在心中暗自揣测这一次又会是谁遭难。
另一头曹操已经接过了赵达手中的密报。在快速阅览了一遍密报的内容后,曹操脸上的得意之情逐渐凝固,并最终化为了一阵寒彻心扉的冷笑,"文若,看来天子更乐意孤在邺城开科取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剧场:
小蔡:啊咧!文若先生难道也是穿越来的!?竟然知道八百多年后的台词!+_+
cc:口胡,孤家文若多了一个共字,霸气侧漏合孤口味。哇哈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二十八节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或许除了曹操、荀彧、赵达三人,无人知晓许都的密报上究竟写了什么,但那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却在第一时间传遍了整个中原。此话一出有人拍案叫绝,有人后知后觉。只有蔡吉知晓这句话本该是由八百年后北宋的名臣文彦博提出。
所以在得知荀彧向曹操进言要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后,蔡吉五味俱杂地赞了一句,"荀文若真不愧为王佐之才!"
蔡吉的赞叹引起了在场田丰、崔琰等人的共鸣。诚然田丰素来自视甚高,却也不得不承认荀彧的这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确实是神来之笔。而目前正负责科举事宜的崔琰更是懊恼地向蔡吉拱手请罪道,"臣等未能洞悉开科取士之精髓,实在有违背主上重托。"
蔡吉哪儿会为这种事怪罪崔琰等人,连忙摆手道,"季珪先生无需自责。孤首创开科取士,亦未能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今又怎会因此责怪诸君。"
郭嘉敏锐地从蔡吉的只言片语中听出了些许弦外之音,于是抱拳问道,"主上不曾想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蔡吉沉吟了片刻,斟酌道,"不瞒诸君,孤确曾想过此事,但不及荀文若这般思路清晰。更何况以孤之身份也不适合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蔡吉的这番回答可谓半真半假。以她的身份确实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理直气壮地借天子的名义宣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相比历史上文彦博的"与士大夫治天下",荀彧在给曹操的进言之中多了一个"共"字。这个"共"字不仅带着咄咄逼人的气势,更让蔡吉难以效仿。毕竟她现在还是汉臣,以汉臣的身份宣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在政治上几乎等同叛汉自立。不过真正让蔡吉错过这句政治主张的却并非是她的汉臣身份,而是"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后半句"非与百姓治天下"。
宋代熙宁四年(1091年)三月戊子,宋神宗在资政殿召对二府大臣议事,三朝元老、枢密使文彦博对神宗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的回答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宋代关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著名对话,蔡吉早在前一世时就已耳熟能详。撇开两宋相权意图制衡皇权的历史背景,文彦博的一席话无疑是道出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本质。
当权者的天下,不见得是百姓的天下;当权者的利益,不见得是百姓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王朝越是弊病丛生的时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越是尖锐。君王要消除弊病维持统治就必须要在两者之间做选择。而在短期看来前者往往更能让帝王投鼠忌器。所以文彦博敢在宋帝面前坦言"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而从长期看来百姓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基石。至于后世的国民党统治后期;却是连士大夫阶级也被通货膨胀搞得一贫如洗,结果当然是史无前例的大革命。
如今的汉末士大夫还只是一个新兴的阶级,远不及贵族世家来得天怒人怨。但蔡吉却知一但士大夫阶级借助科举登上历史舞台。便会迅速取代贵族成为新世家。而新世家在历次民族危亡中表现出的节操却远不如旧世家。既借助士大夫的力量逐鹿天下,又担心这股力量有朝一日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这种对历史走向的了解令蔡吉内心产生了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她错过了提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时机。
不过蔡吉并不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知在场的幕僚。因为无论是田丰、崔琰,还是郭嘉、贾诩,都可以划归为士大夫阶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蔡吉和八百多年后的宋神宗一样是在仰仗士大夫阶层来治天下。区别仅在于这股势力在汉末尚未成熟,而在北宋则已根深蒂固。这并不是说蔡吉在怀疑麾下谋士的忠诚,而是有些事一旦说出口,就会在君臣之间埋下猜忌的种子。
在场的幕僚并不知晓短短一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带起了蔡吉心中诸多矛盾。但大多数人都接受了她的解释。唯有郭嘉暗暗观察到刚才蔡吉的眼中闪过了一丝犹豫。但他并没有当众点穿。而是轻咳一声将话题转回了科举本身,"主上,曹丞相已将邺城初试定在来年二月,龙口初试可需延后?"
郭嘉的进言倒是提醒了蔡吉,邺城科举在名义上好歹也是全国性海选。龙口若赶在邺城之前开考难免会被人诟病为与朝廷争夺贤士。因此蔡吉当即便点头决断道,"那就将初试延后至来年三月。"
蔡吉素手一挥,令诸多前来应考的士子不得不留在龙口过年。孙权便是其中之一。掐指算来孙权以孙亚夫的身份在龙口求学已三个月有余。这期间孙权每日准时前往讲武堂向徐岳学习杂学。闲暇时或是去尊经阁帮忙抄书,或是在工房打下手。有生以来孙权第一次发现原来做学问也能如此有趣。而开朗的性格也让他在龙口结识了不少来自青、徐、冀州的年轻士子。所以这会儿的孙权丝毫不介意在龙口多逗留数月。
只是孙权固然是在龙口乐不思"吴",陪他一同来考察的鲁肃却并不想在东莱多做停留。这不,眼见孙权一副打算在龙口过年的架式,鲁肃便忙不迭地向其归劝道,"公子明鉴,曹操、蔡吉归师休整已半年有余,此半年间主公与刘备对峙醴陵难分胜负。若此时曹操挥师南下则扬州危矣。故肃以为吾等应速速南下将北地局势告知主公。"
孙权见鲁肃抬出了大哥孙策。不由地皱起了眉头。其实他在讲武堂时也曾听人分析过目前的南北局势。一些人认为南方诸侯围绕长沙大大出手,极可能让北方的曹操上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戏码。鲁肃多半也是听到了相类似的传闻,所以才会如此急着要回东吴。然而在孙权看来曹操固然厉害,自己的大哥却也绝非泛泛之辈。更何况大哥身边还有周公瑾辅佐。所以比起鲁肃来,孙权的心态更为乐观。
在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孙权当即拍板道。"那就由子敬先南下复命。"
"公子呢?"鲁肃追问道。
"待吾考完试便南归。"孙权不假思索道。
耳听孙权打算继续待在龙口,鲁肃连连摇头道。"不成。肃怎可留公子独自在东莱。"
"哪有独自一人,不是还有孙寿,伍德嘛。"孙权大言不惭地抬出了两个贴身护卫。可坐在他对面的鲁肃却依旧还是一副油盐不进的模样。无奈之下孙权只得向鲁肃解释道,"吾此番来龙口正是为了考察开科取士。而今龙口尚未开考,吾又怎能半途而废。更何况吾等还未探得东莱熬盐秘技。"
说起熬盐秘技鲁肃的表情终于有了一丝动摇。正如孙权所言,他们此次来东莱共有两大任务,一是考察东莱如何开科取士,二是打探东莱的熬盐秘技。对鲁肃来说达成第二条远比第一条来得重要。可眼下的情形却是两条都没达成。东莱的盐场皆地处偏僻。并配有重兵把守。寻常人等根本无法接近,更毋庸说混入盐场内部打探消息了。其实鲁肃之前也曾假扮成盐商意图借验货之机进入盐场。结果东莱的盐官倒是真让他参观了一家盐场。只可惜这家盐场规模并不大,所行熬盐之法也与东吴差别。明显就是专门针对各方探子开设的幌子。要说就这么空手而归确实有些让人心有不甘。思虑之此,鲁肃终于忍不住长叹一声道。"齐军对盐场看管甚紧!公子就算再多留半年也无济于事。"
"子敬毋需气馁。"孙权摆了摆手道,"齐侯已下令在冀州增开盐场,届时吾等或许还有机会打探熬盐秘技。"
话说到这份上鲁肃心知孙权这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留在龙口,于是他只得苦笑道,"看来公子此番是不取头名,誓不归也。"
"龙口城内潜龙伏虎,权岂敢托大。"孙权嘴里虽说得谦逊,脸上的表情却分明写着"志在必得"四个大字。原来此番曹操与蔡吉同时开科取士。两者虽都是北地大诸侯,但曹操代表了朝廷代表了天子。因此不少北地知名的才子都选择了前往邺城赴考。龙口这边的考生无论是在名声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远不及邺城。孙权好歹也是孝廉出身,面对诸多没有名气的赶考士子,会有优越感也不足为其。
不过鲁肃却知孙权之所以能在十五岁就被察为孝廉举为茂才,并不是说他真有学富五车,而是因为他有个兄长叫孙伯符。孙权的学识或许强于寻常寒门子弟,但龙口城内并非没有才子。为了避免眼前的孙孝廉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鲁肃决定做一回恶人道。"若论潜龙伏虎,尊经阁的何平叔算是一个。"
果然一听鲁肃提起何晏(何平叔),孙权的气势立马就弱了几分。毕竟何晏的文名早已传遍了青徐两州,并大有向河北发展的趋势。事实上不仅是何晏,就连只有十四岁的曹丕亦已在青徐儒林名声鹊起。一想起这两人上次在诗会中的表现,孙权不禁心虚地侃侃而谈道,"平叔已言明不会应考此届科举。更何况齐侯开科取士要的是经世之才,光会诗词歌赋又有何用。齐侯不善诗赋。善杂学,尚能以女子之身争下若大家业。可见诗赋仅是消遣,杂学方为经世之学。"
"看来公子甚是推崇齐侯。"鲁肃意味深长地看了孙权一眼。
不同于曹操、刘备、蔡吉,江东孙氏出身"孤微"寒门,也就是非儒家的寒门,一直以来都深受儒林排斥。孙权的父亲孙坚。因无家世凭借早年仕途坚难,十七岁时便只身冒险击海贼胡玉。之后孙坚靠着武勇与过人的胆识一步步积累军功并最终成为了破虏将军。可饶是如此大老粗的孙坚依旧被儒林蔑称为"轻狡之徒"。孙权的哥哥孙策相比父辈受过点儒学启蒙,也曾有心收合士大夫。然而江东儒林给予孙策的回应仍然是羞辱。而这种羞辱最终导致了孙策杀高岱的悲剧。
话说高岱乃江东名士,隐居于余姚。孙策听说高岱聪明通达,轻财重义,精通《左传》,便让派人去请他出山,自己则预先玩读《左传》,想跟高岱讲论一番。谁知有人乘机离间二人,先对孙策说:“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又跑去和高岱说:“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孙策和高岱皆信以为真。结果孙策和高岱见面后,孙策果然说起《左传》,高岱则连连回答不知道,不懂得。孙策发怒,以为高岱依恃才能,轻慢自己,把他关了起来。听说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当时好多人都在露天静坐,请求孙策释放他。孙策本无杀高岱之意,但登上高楼,看见几里地远近,坐满了请愿之人。孙策讨厌高岱能得众人之心,下令杀了他。
孙策杀高岱固然与他人的挑拨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江东儒林长期排斥孙家令孙策产生了自卑与猜疑。而高岱之死更是令孙策在儒林之中益发恶名远扬。事实上张昭提议孙策在东吴开科取士也是为了缓和孙策与江东儒林之间的关系。
与父、兄相比,孙权虽然受过完整的儒学教育,但他也只能勉强算是个寒门人物。这个时代的寒门人物在学风与为人上同世家子弟有着明显的不同。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在文化上不专心儒学,重视实用;在行为上不恪守儒家仁孝规范,时有放任、不拘礼法的行为。鲁肃也是寒门人物,所以对孙权热衷东莱杂学并不感到意外。然则作为东吴的幕僚,鲁肃却不得不为孙权崇尚杂学而感到担忧。毕竟曹操已在邺城向天下士林发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承诺。孙氏兄弟若是再轻视轻视儒学,势必会加深与江东儒林之间的矛盾。
然而此时的孙权根本没注意到鲁肃的忧虑,就见他兴致勃勃地点头道,“那是当然,吾还想有朝一日将东莱杂学推广至东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二十九节 杂学势起
蔡吉并不知晓鲁肃正在担心东莱兴起的杂学会和传统儒学起冲突。不过就算知道了她也不会太过在意。在蔡吉看来儒学是个讲究入世的学派, 入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