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魂(闪烁)-第6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在以往地情况下。肯定需要由前导轰炸机先投下燃烧弹为后面的轰炸机照明,当时也确实安排了两架轰炸机携带燃烧弹首先进入,可这两架轰炸机没有跟上第一批轰炸机,反而落在了后方,也就是说。第一批轰炸机只能够摸黑投弹了。如果没有当时已经大规模配备给重型轰炸机的雷达瞄准仪的话,恐怕这32架轰炸机根本就无法将炸里去。
雷达瞄准仪的出现即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早在对日战略轰炸地时候,就暴露出了轰炸机在夜间难以瞄准目标的问题,当时能够找到的解决办法并不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用雷达来探测地面目标,然后引导轰炸机投弹。可问题是。当时对雷达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而且地面杂拨的干扰相当严重,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研制雷达瞄准仪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出现地几套带有严重实验性质的雷达瞄准仪在战场上的表现也都不怎么样。可正是通过对日战略轰炸后期使用雷达瞄准仪总结出来的经验,帝国的电子工程师找到了一些提高性能的窍门。
地面杂拨干扰是个让所有雷达设计人员都头痛地问题,可以说。任何一部雷达都要遇到这样的麻烦。比如,在马里亚纳群岛。以及西南太平洋上地夜间海战中,正是因为杂拨的干扰,导致舰载雷达无法及时的发现敌人的战舰,从而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损失。随着研究深入,科研人员很快发现,不同性质的物体所发射的杂拨的信号是不一样的,同时不同波段地电磁波所受到的干扰强度也是不一样的,结合这两点,能不能制造出可以减少地面(海面)杂拨干扰。或者是利用干扰来探测目标的雷达呢?
研制工作在25年初的时候就取得了进展,随即南京电子造出了几台样机,先由验证机进行测试,另外还在战舰上进行了测试。正是通过这几台样机,最终,帝国的工程师开发出了一种能够从空中探测到地面目标,为飞行员指示目标的雷达瞄准仪。
雷达瞄准仪的出现对战略轰炸的影响非常巨大,这不但解决了夜间轰炸的难题,而且可以让轰炸机飞得更高,从而避开地面地小口径高射炮。甚至可以避开敌人的拦截战斗机,从超高空投弹。减少轰炸机地损失。另外,将雷达瞄准仪与自动驾驶仪结合起来,还可以提高轰炸精度,使轰炸的威力更为明显。到此时,帝国陆海两军已经装备了五种不同型号的雷达瞄准仪,几乎每一架重型轰炸机上都装上了一套。当然,飞行员一般还是喜欢目视轰炸,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前导轰炸机投下燃烧弹为后继轰炸机照明目标这种比较老套的战术并没有被淘汰。
正是因为有了雷达瞄准仪,第一批到达的32架轰炸机才。:照明的情况下进行轰炸。可有一点,是当时设计雷达瞄准仪的工程师没有考虑到的,那就是,此时圣地亚哥港上空漂浮着成百上千的阻拦气球,而这些气球回干扰雷达,也就将影响到轰炸的结果!
第一轮进入的时候,正因为受到了气球的干扰,领队长机的投弹手没有能够辨认出港口的位置,在第二轮进入的时候,投弹手才发现空中漂浮着不少的气球,猛的明白了过来,美军不会把气球部署在荒地上空吧,那么阻塞气球下面肯定有高价值的目标,也就是战舰。结果,领队长机直接就在这些气球上方投下了炸弹,另外31架轰炸机也。'了炸弹。至于这些炸弹有没有命中目标,恐怕也没有哪个飞行员愿意飞回去确认战果。
可以说,这完全是盲目的轰炸。阻塞气球不但能够干扰雷达,挡住飞行员的视线,可同样的,也挡住了地面与战舰上人员的视线,挡住了高射炮的射界。也正因为如此,第一批进入的32架轰炸机几乎没有受到威胁,全都顺利投下了炸弹,然后扬长而去。这轮轰炸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时还在港口内的第21特混舰队的战舰被迫起锚,不敢
第七十四节 断敌退路
三特混舰队是在二十一日的深夜与第一舰队脱离的。▋|三特混舰队是在二十一日的深夜与第一舰队脱离的。▋|三特混舰队是在二十一日的深夜与第一舰队脱离的。▋|三特混舰队是在二十一日的深夜与第一舰队脱离的。▋|三特混舰队是在二十一日的深夜与第一舰队脱离的。▋|三特混舰队是在二十一日的深夜与第一舰队脱离的。▋仁皓从“龙感湖”号航母上发来的作战命令后,常荐新就知道,他这次的任务是要去把美军大西洋舰队堵在圣地亚哥港里面,为其他特混舰队在天亮时派遣轰炸机干掉大西洋舰队创造机会。也许很多人认为第三特混舰队这次又要当配角了,可是常荐新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当配角的命,特别是在到了大西洋之后,第三特混舰队的表现,以及所获得的战功,都在其他的特混舰队之上,又怎么能说第三特混舰队是配角呢?
二十二日上午,也就在第三特混舰队沿着最近的航线,全速向圣地亚哥港杀去的时候,由第一特混舰队与第二特混舰队派来的战斗机开始轮番为第三特混舰队提供防空掩护。此时,舰队的防空战术已经有了新的变化。通过在“巴哈马群岛海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侦察机被部署在了敌轰炸机与侦察机最有可能出现的方向上,距离舰队核心大概100到150里。如果要对付的是敌侦察机,那么在每一架侦察机的后面203海里等距离上部署至少四架战斗机。这样,只要侦察机发现了敌机,战斗机就可以迅速前往拦截,不给敌机靠近舰队的机会,从而也让敌人无法准确的判断出舰队的位置。
此时,掩护第三特混舰队地战斗机就是采用的这一战术的。当时主要防范的就是美军的侦察机。而在这套战术中有几个主要地漏洞,一是需要出动大批的侦察机,从而加强了舰载侦察机的出勤强度,同时导致能够执行侦察任务的飞机数量剧减,如果是在攻势作战行动中。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了,指挥官不得不权衡舰队防御,与进攻之间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分配执行不同任务的侦察机的数量。二是需要侦察机具备引导战斗机拦截敌机地能力,而“侦察鹰”上只有一名导航员,最多只能引导几架战斗机,或者是几个编队的战斗机。如果同时出现的敌机数量太多的话,就根本起不到作用。三是受到掩护的舰队必须要与侦察机进行联络,如果舰队距离敌人太近的话,那么发出地高频电波就有可能暴露舰队的位置。
因为这套战术才刚刚开始用,以及当时技术上地局限性,郝东觉还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可否认。新的防空战术在对付敌人的侦察机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能够更有效的确保舰队的隐蔽性。至于能否对付敌人的大规模轰炸机群。恐怕连郝东觉都没有多少把握,毕竟侦察机指挥空战的能力是相当有限地,当时也没有飞机具备有指挥空战的能力。
在这些战机到达之后不久,一架从第一特混舰队飞来的水上飞机将完整的作战计划送了过来。常荐新也立即根据谈仁皓测定的作战计划进行了安排与部署,并且针对第三特混舰队自身的情况,对作战计划的一些细节做了小范围的调整。比如,第三特混舰队没有配备有雷达的侦察机,而且其搭载的水上飞机地速度都很慢,所以在二十四日凌晨的时候。水上飞机地出发时间肯定要提前,而不能与第一特混舰队的侦察机同时出动。另外,出动的数量也必须要增加,这样才能够搜索圣地亚哥附近的所有海域,不至于让美军舰队溜掉。
按照谈仁皓的计划,在二十四日天亮的时候,第一特混舰队与第二特混舰队的侦察机就将到达圣地亚哥港,确定大西洋舰队的具体情况。轰炸机只会晚半个小时的时间到达,然后由侦察机为其指引目标。当然,前提条件是。大西洋舰队没有离开圣地亚哥港。如果大西洋舰队已经离开了港口,那么。就得采用备用计划了。
备用计划更为庞大,而且可变性也非常大。当时雷少卿会在二十三日夜晚之前,以两个小时为间隔,派遣侦察机持续监视圣地亚哥港的情况。如果在二十三日傍晚之前,大西洋舰队还没有离开圣地亚哥港的话,那么在二十四日天亮的时候,大西洋舰队就不会跑出多远。这样,就要求扩大搜索范围,尽快找到大西洋舰队的踪影。因为第一特混舰队与第二特混舰队的侦察机即要掩护第三特混舰队,同时又要去探查圣地亚哥港的情况,所以在外海搜索大西洋舰队的任务就交给了第三舰队的三支特混舰队。为了及时发现大西洋舰队,第三舰队的侦察机也将同时出发,负责在圣地亚哥外海进行搜索,而搜索半径将以二十三日夜,雷少卿提供的最后一份情报为准。
也就是说,谈仁皓当时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做了两手准备。最好的结果是大西洋舰队留在圣地亚哥港,同时遭到了重型轰炸机的打击,无法在天亮前离开港口。这样,他就可以集中五支航母特混舰队的轰炸机,以及第三特混舰队的重炮,将大西洋舰队摧毁在港口内。最糟糕的情况是,大西洋舰队在二十三日白天就离开了港口,那就必须要对周围海域进行全面搜索,而需要搜索的海域也许会超过100平方公里,这已经很难保证侦察机能够及时的找到大西洋舰队。谈仁皓也只能希望情况要比这个好一点。
为了弥补航母特混舰队在侦察力量方面的缺陷,当时前出截击的第三特混舰队也要负担一部分侦察任务,即安排水上飞机,对圣地亚哥附近的海域进行搜索。虽然水上飞机的侦察能力相对较弱,但是第三特混舰队有数十架水上飞机,而且距离又非常近,这一侦察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常荐新当天下午就给舰队里的36架水上飞机安排了侦察下了6水上飞机,这么做的目的是,利用这些水上飞机引导战舰炮击港口内的敌舰!
按照当时第三特混舰队的航行速度,肯定能够在天亮前
第七十五节 黎明炮响
晨四点半,负责在港口外围侦察的水上飞机离开了第队的战舰,半个小时后,负责到港口内摸清情况的两架水上飞机也被送上了“南宁”号的弹射器。在交战的时候,战列舰上的水上飞机都得起飞,不能留在战舰上。因此,当时所有的水上飞机都要在六点前飞走。
到此时,常荐新仍然相信大西洋舰队在港口内。最重要的是,当时连雷少卿都不知道,大西洋舰队里的两支特混舰队实际上已经离开了圣地亚哥港。轰炸的时候,飞行员都集中精力对付港口内的战舰,规避高射炮火,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不可能让飞行员辨认出每一艘战舰,甚至很难辨认出战舰的种类。当然,航母与战列舰肯定是能够辨认出来的,只是轰炸机群才刚刚完成轰炸,很多飞行员都在激动之中,又没有人特别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在常荐新他们到达港口外的时候,雷少卿并不知道留在圣地亚哥的仅仅只是第21特混舰队,常荐新也就不可能去探明港口内的情况之前知道得更多!
六点过十五分,也就是最后一批轰炸机刚刚飞走,最先起飞的两架侦察机就飞到了港口上空。此时,天色已经微亮,虽然能见度仍然不高,但是已经基本上可以看到港口内的情况了。可问题是,当时港口上空仍然漂浮着不少的阻塞气球。另外,那几艘挨了炸弹地战舰,以及港口被炸毁的物资燃烧后产生的浓烟也笼罩在港口上空,飞行员没有能够立即判断出港口内的真实情况,而是在发现有几艘体积庞大的战舰在向港湾南面地出口航行之后。就发回了报告!
同时,常荐新已经下达了战斗命令。按照他部署的作战行动,首先将由巡洋舰与驱逐舰编队负责压制港口附近的美军岸防炮兵阵地,掩护战列舰冲到港口外面去,然后由战列舰重点炮击港口内的战舰。在收到了水上飞机发回的报告之后,常荐新没有任何迟疑,立即命令驱逐舰编队首先加速。去对付美军的炮兵阵地,同时还补充了一条命令,那就是,美军战舰要向强行离开港口的话,就用鱼雷封锁港口,将美军战舰堵回去!这时候。常荐新坐镇指挥地战列舰编队距离港口还有8里,虽然已经进入了炮击的范围。但是为了提高炮击的准确性,以及确保摧毁威胁最大的敌战列舰,常荐新决定把距离再拉近一点,至少要逼近到海里范围之内才开火。也就是说,他大概还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才能到达炮击位置。
当时正在离开港口的正是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以及还能够航行地五艘“迈阿密”级重巡洋舰。在天色开始转亮的时候,第21特混舰队地司令官害怕在天亮后再次遭到轰炸,决定首先让战列舰与巡洋舰出港,而驱逐舰则留在了最后面。这与正常的出港顺序是完全相反的。另外,港口上空的阻塞气球与烟雾既挡住了飞行员的视线,同时也挡住了战舰上了望员的视线,因此美军并不知道有两架水上飞机在附近盘旋。
在第一批两架水上飞机到达之后不到两分钟,第二批两架水上飞机也赶到了。这两架水上飞机的任务是去寻找美军的岸防炮兵阵地,确定有哪些炮兵阵地需要重点打击,其中一架的任务就是到港口地西北面,也就是圣地亚哥市区的附近去寻找炮兵阵地。这架水上飞机是直接从港口上方飞过的,热当时吹的是东北风,港口上空的烟雾朝西南方向运动。当飞行员透过阻塞气球的缝隙看到了港口的水面时,立即惊讶的发现。港口里根本就没有航母,也没有几艘大型战舰。除了开始已经被发现正在准备离开港口的那几艘大型战舰之外,港口内只有几艘驱逐舰而已!
这一情况也立即被反馈给了常荐新,这下常荐新不但惊讶,而且后背上都冒出了冷汗。美国人的航母没有在港口内,也就是说,大西洋舰队地主力已经离开了圣地亚哥港,肯定是在二十三日夜间,或者是二十四日凌晨,重型轰炸机群到达之前就离开的。难道,斯普鲁恩斯准确地判断出了轰炸时间,还是说去执行别的任务,或者是,斯普鲁恩斯是故意引诱帝国舰队过来,然后连夜把航母舰队转移出去,等到第三特混舰队到达之后,首先干掉第三特混舰队?
就在常荐新感到惊讶,同时担心遭到美军航空兵的突然打击的时候,一封电报发了过来。这是由雷少卿发来的电报。当时,返航的轰炸机群刚刚向基地汇报了情况。雷少卿是在第一时间拿到这些报告的,而他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飞行员只能确定港口内有重巡洋舰与战列舰,而没有任何一个机群确认发现了美军的航母。雷少卿也不敢有丝毫迟疑,立即通过多部电台,将这一情报发给了当时在前方作战的六支特混舰队。
雷少卿这封电报在证实港口内没有航母的同时,也证实了另外一点,那就是,美军的战列舰确实是在港口内。水上飞机发回的第一份报告没有错,准备逃跑的正是美军的战列舰。此时常荐新的大脑运转得非常快,而正是这些战列舰还在圣地亚哥港,让常荐新最终确定,这绝不是斯普鲁恩斯设下的陷阱,因为斯普鲁恩斯不可能拿四艘战列舰,还有二十艘巡洋舰与驱逐舰来做诱饵,如果这是个诱饵的话,那斯普鲁恩斯就太舍得花本钱了。
常荐新做出这个判断的时间是六点二十三分,前后仅八分钟的时间,局面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时候,战列舰编队距离港湾南部的出口仅仅只4里了,而且为战列舰提供炮击参数的三架水上飞机全部到位,并且已经发回了两组参数,只是因为常荐新还没有下达开火的命令,所以六艘战列舰的舰长都只能耐心的等着。
“将军,美舰队出现在港湾出口处,我们的驱逐舰已经上去了。”荐新猛的回过了神来,现在还在战斗中,他必
第七十六节 巨舰的反击
前三分钟之内,“俄亥俄”号根本就没有进行“抵抗在这三分钟之内,南面的六艘战列舰分别打出了五到六轮齐射,也就是说,仅仅三分钟,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就在“俄亥俄”号上用掉了近300炮弹。从后来统计的结果看,这三分钟内的炮击命中率超过了五成,可问题是,真正爆炸的炮弹却远没有那么多。
战后,第三特混舰队六艘战列舰统计的结果是,至少命中了敌舰16枚炮弹,误差大概有一成左右,可了望员观察到的爆炸次数却仅仅只有30多次,加上在舰体内部发射的爆炸,也不会超过50。如果真有170左右的炮弹命中了“俄俄”号,那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炮弹爆炸,其他的全是哑弹!毫无疑问,这个哑弹比例确实是太高了,高得有点离谱!后来,在“俄亥俄”号被打捞起来之后,这一统计结果得到了证实,当时承担打捞工作的部队在这艘战舰上一共找到了86没有爆炸的炮弹,另外,还有很多炮弹在命中战舰后被弹了出去,也没有发生爆炸。
造成哑弹率与跳弹率高达七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的炮击角度,二是26式穿甲弹在设计上的一些缺陷。
前三分钟的炮战中,六艘“新省会”级打击的都是“俄亥俄”号地正面。而“蒙大拿”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吸取了很多的实战教训与经验,其舰桥的体积相对较小,而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以及大部分主装甲都有很大地倾斜角。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变相的提高装甲的垂直厚度。还能够提高跳弹的比例,从而提高抗打击能力。也正是如此,当时击中了“俄亥俄”号的炮弹中,大概有两成成了“跳弹”,没有威胁到战舰。另外,在这个距离上,26式穿甲弹应该有足够的把握穿透“俄俄”号的主装甲板。因为设置了很大地倾斜角,结果有很大一批炮弹没有能够打穿装甲,进入舰体内部。
26式穿甲弹的设计也有一定的问题。26式穿甲弹是帝国海军的第种400米口径的重型穿甲弹。与帝国海军以往使用的轻型穿甲弹地区别是,重型穿甲弹的初速较低,存速能力好,而且弹道弯曲度大。更加适合远距离交战。通过帝国海军地测试,26式穿甲弹的最佳打击距离应该是15000到20000之间。在这个距离上,穿甲弹几乎是垂直落下的,而且有很大的存速,能够保证击穿敌舰的水平装甲。相反,在20000以上,炮弹的速度降低了很多,穿甲能力也就减弱了不好,而在15000码以内,因为炮弹落下的角度不大。而且打击的多为战舰的侧面主装甲,其效果反而不好。这可以说是当时所有重型穿甲弹地一个共同特点,而根据这一特点,26式穿甲弹的引信在设计的时候也更为重视垂+可靠性,而没有考虑到,在近距离交战中对付敌人的倾斜装甲板的时候,炮弹的着点角度并不是垂直的,其撞击速度与角度肯定有所差别。结果,26式穿甲弹不但难以在7000的距离上击穿“俄俄”号主装甲带上最厚的部位,比如炮塔地正面装甲。而且就算是穿透了装甲,也因为引信设计不合理。大部分炮弹都没有爆炸!
如果当时双方势均力敌,四艘“蒙大拿”与六艘“新省会”摆开架势打的话,这两个问题就足够让常荐新吃大苦头了。万幸地是,六艘“新省会”对付的是一艘,准确的说是半艘“蒙大拿”,因为“俄亥俄”号只有正面的两座炮塔可以还击。而且在前三分钟内,“俄亥俄”号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铺天盖地般的打击很快就让这艘战列舰陷入了瘫痪状态,也就难以威胁到“新省会”了。
美军的反击并没有多少威胁,当时“俄亥俄”号首部二号炮塔的三门主炮已经全部损坏,虽然没有一发穿甲弹打穿了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但是在被四发26式穿甲弹连续命中后,就算主炮炮塔的厚实,穿甲弹撞击时的巨大冲击力也足以震坏炮塔内的所有设备,并且震死,震伤炮手。另外,该炮塔后面的司令舰桥也是重点打击对象。与“依阿华”一样,“蒙大拿”级司令舰桥的装甲厚度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要薄一点,大概少了50毫米的厚度,而这50米的厚度就足够让美国人感到后悔了。三分钟之内,至少有八发穿甲弹打中了司令舰桥,其中有四发跳开,只有两发穿透了装甲,这已经足够了,只要有一发穿甲弹击穿,就算不爆炸,司令舰桥里的官兵也将无法幸免,更别说是两发,而且还都发生了爆炸。
在第一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司令舰桥就被打掉了,这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已经被打残,身体就无法得到控制,空有强健的四肢,也没有多少威胁。前面两座炮塔里的官兵是在两分钟后才知道司令舰桥已经被炸毁,舰长等战舰上的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在这两分钟内,B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最终只有相对低矮,难以被直接瞄准的A炮塔还可以使用。因此,在战斗开始后三分钟,A炮塔的炮手利用辅助瞄准仪打出了第一轮还击。
三发炮弹全都从位于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编队中间的三号舰,也就是“贵阳”号的头顶上飞过的,然后落在了战舰南面数百米外的海面上。这个偏差距离也确实有点吓人。当初,设计师为了提高“蒙大拿”级的防御能力,减少被弹面积,A炮塔被设计得相对低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