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四书五经合集-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拧保庵址缟卸际强梢浴∩硖辶π械摹
  “劳而不怨”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任劳任怨。任劳容易任怨 难,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所以,做一个领导人能让人任劳任怨 是很不简单的。尤其是做一个基层领导,能使手下人都高高兴兴 地工作,任劳任怨,那可真得要有两下子。当然,做高级领导人 而能够让全国人民都任劳任怨,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如果说“惠而不费”、“劳而不怨”都还侧重于领导水平的方 面,那么,“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却涉及到领导 者个人修养和素质了。“欲而不贪”是说要有欲望但不要贪婪。 以我们这个时代而论,“君于爱财,取之有道。”该拿的钱还是要 拿的,但不能贪污受贿,利用职权谋私利。“泰而不骄”是说既要 保持不忧不惧的心态,心平气和,遇事泰然自若,又不要矜己傲 物,装模做样,色厉内荏,给人以盛气凌人的感觉。至于“威而 不猛”,则是说一个人既要有威严,要让人畏服,但又不能给人以 凶猛可怕的印象。有了这种印象,人家一看见你就躲得远远的,你 还怎么去领导他呢?
  五美有了,领导者的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相应地,还要去 掉一些坏毛病,这就是“四恶”的问题了。
  一恶“不教而杀”。所谓“杀”,照我们的理解,倒不一定真 要动刀子,判死刑,而是说处罚惩戒。对于部下也好,对于民众 也好,不加以教育引导而只知一味惩处,那这领导是绝对做不长 的了。莫说做领导,就是做家长,“不教而杀”,或者说不教而惩 罚,那也是要父子反目成为伙人的。所以,这是一个领导者应绝 对屏除的毛病。
  二恶“不戒视成”。事先不告诫,不指导而只管要部下做出点 绩来给你看,这是一个粗暴的领导者形象。人家不给你完成成 又能把他怎么样呢?
  三恶“慢令致期”。领导者自己要求不严格,却又要求人家如 期完成任务,这是贼害人家,不是一个好干部应有的作风。
  四恶“出纳之吝”。做领导人一定要大人大量,有魄力,如 断,切忌像个小管家小管帐一样,小气吝啬,成不了大事。
  五美有了,四恶除了,从政做官也就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了。
  儒学的政治学的确是实用的政治学,仅从本章,我们也可见 一斑了。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 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 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读解】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 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 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 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说的命,按 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 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 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 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 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 年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 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 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 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 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 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 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 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 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公冶 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 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 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个人的。正如孟子继承孔子“知言”的学说而力。以研究所说:“偏 颇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你能够知道 它过分在哪里;诡辩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荒谬在哪里;躲闪的 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理层在哪里。”(《孟子·公孙丑上》)这就算知道一个人的言语了。反过来,“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如果你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总而言之,命、礼、言三知为《论语》画上了句号,但却并 没有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中画上句号。知命、知礼、知言,我 们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 语》读完,莫说治天下,就是治我们自身,又有多少体悟多少长进呢?这些都是留待读者来回答的问题了。
  
  ====
  中庸
  目录
  中庸简介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最高的道德标准
  谁能食而知其味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聪明反被聪明误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什么是真正的强?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
  君子之道费而隐悔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无所不在的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
  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诚则明,明则诚
  至诚可参天地
  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圣人的伟大之处
  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简介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第1章)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第2章)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注释】
  ①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读解】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读解】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
  
  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
  【注释】
  (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读解】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
  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第8章)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读解】
  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范。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
  【注释】
  (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读解】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