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5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西北虽有意思要和谈,但是没有一年半载的也安稳不下来。
这样,西北的十几万大军,就还要集结。
要是康熙熬不到西北战事尘埃落定就驾崩,十四阿哥要是破釜沉舟一把,谁知道会如何?
四阿哥确实少助力。要是九阿哥、十阿哥联合八旗权贵。站在十四阿哥一边,那四阿哥还真是吃力得紧。
换其他皇子登基。那对曹家来说,不仅不是福气,许还是天大的麻烦。
一时之间,曹颙倒是真心期待,康熙能太太平平的再过两年。
许是被四阿哥的孝行感动,引得康熙心情大好,这身子骨也见天儿的利索起来。
虽没有人大肆宣扬,但是四阿哥为皇上康泰斋戒祈福之事,还是渐渐被众人知晓。不管大家心中做如何评价,这人前说起,还是要赞一个“孝”字。
唯有三阿哥,气的牙痒痒,直觉委屈的很,却又无处倾诉。只能跟十五阿哥唠叨:“这叫什么事儿?他不过是斋戒,每日还好好地吃一餐,我可是衣不解带、茶饭不思地在皇阿玛床前侍奉了半个月。如今,他倒成孝子了!”
十五阿哥看着他腮帮子的肥肉乱颤,总不好明说他不是败在吃多吃少的,实是输在这发福的体格上。
换做谁看,都是四阿哥熬得狠。
不过,三阿哥在行宫侍疾时,“茶饭不思”十五阿哥是晓得的。他口里顺着三阿哥的话。好生为他抱不平,心里却寻思着,看来奶茶着实养人,也让自己的两位福晋多用些”
就在外头,为了康熙这场大病,暗流涌动之时,曹颙终于得了个好消息,大小舅子弘曙到京了。
不禁曹颙松了口气,连初瑜都欢喜了好几日。
这眼看着就是七阿哥寿辰;弘曙能赶在七阿哥寿辰前回京,也是“双喜临门”
康熙七月这场“大病”心病的成分居多,这一剂“孝子”方下去,就好了大半。
等调理到七月中旬,他已经恢复如初,甚至看着精气神儿比早先还好些。
手中捏着把汗的曹颙,与那些肚子里打着小九九的御前大臣,心里都踏实了。
今日是曹颙的休沐日。他拿了几本书,在荷塘旁的亭子里看书。
初瑜不在家,她被宝雅请去听戏了。
前些日子,因康熙病着,热河虽没有朝廷明示,但是权贵人家还是自觉地老实度日,少了宴饮听戏这些。
如今圣驾病愈,也定下行围的日子,大家才轻松起来。
曹颙拿的这些。不是话本演绎,而是前朝徐光启所编著的《农政全书》成套。
说句实在话,两辈子算起来,他也是寻常人。
这户部侍郎,按照几百年后的说法,就是副部级。虽说他施兢业业,到底年纪轻,跃居高位,许多事情处理起来,颇显吃力。
蒋坚是尽心,但是他早年在地方为幕,与六部衙门行事又不相同。
曹颙想要差事不出砒漏,也只能多学了。
如今,他正翻到《备荒考》这册,看得津津有味。这这之前,曹颙也读过《齐民要术》、《王祯农书》,都不如现下这本《农政全书》来得齐全。
尤其令人触动颇深的是,这《备荒考》后,还附了《救荒本草》与《野菜谱》,真是一本利国利民的好书。
然而,这本书的流传范围却是有限。
就拿曹颙这两年想要在土地贫着省份推广的地瓜来说。在现下这本一百年前的书中,已有记载。不仅记录了种植方法,还有它亩产多,抗灾强的优点,都一一列明。
要是地方府县手中。都有这样一本书,那是不是能少死几个人?
但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这本书是前朝遗留的书,即便不在朝廷禁书之列,民间也不敢私自印刷。
官方印刷成册的。也多是束之高阁。
曹颙合上书,揉了揉眼睛,心里有点沉重。
这是皇权社会。帝王心术的重地,不在于民生太平,而是在权利的稳固。
四阿哥能雷厉风行的推行各种改革,固然有让民生百姓好过的想法,更多的时这个国家已经千疮百孔,不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行了。
即便曹颙不读清史。也晓得雍正后的乾隆皇帝,是个比康熙还好大喜功的皇帝。
数次南巡,不停的打仗,使得清朝走向衰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康熙这次的病,让曹颙触动许多。其中,引得他关注的两个命题,一是不是四阿哥即位。他当如何自处;二是四阿哥登基,却没有如料想得待见曹家,当如何。
现下,说这些。好像有些杞人忧天,但是总要料到最坏处,才能做完全打算。
正寻思着,就听有人笑道:“孚若到是好用功,却缺了红袖添香的情趣!”
是十六阿哥的声音。曹颙起身相迎,十六阿哥已经大刺刺的入座,使劲往躺椅上一靠:“呼,总算是皇阿玛病愈,四哥也渐好了。”
这些日子忙得脚打后脑勺的十六阿哥,终于忙里偷闲,就出来寻曹颙。
曹颙见他眼睛里都是红血丝,面上难掩乏色,道:“十六爷也小心保养 ,多安排下边人去做差事,事必躬亲,未必事事照看得道,反而累坏自己,得不偿失。”
十六阿哥闻言。苦笑道:“我到是想,也得有那个福气不是?圣驾要行围,这里里外外的琐事哪件能撂开手?”
见他如此,曹颙也不多股嗦,将放着的金银花凉茶给他到了一盏。
十六阿哥接过茶盏。看着里面沉沉浮浮的金银花,怔了一下,道:“孚若也上火了?不是说七哥的伤病渐好,弘曙也回来了么,你还有什么可费心的?”
曹颙总不好说。我怕你皇阿玛驾崩的早,担心你行四的哥哥不能顺利继承大位,就推了推眼前的书,道:“还能有什么?户部的差事繁重,我又是半个生手,不懂的太多,需要学的不少。”
十六阿哥晓得曹颙的性子,面上淡淡的,但是骨子里也好强。旁的还好说,在差事上从不怠慢。
身在官场,这好好当差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加上如今曹家长辈相继凋零小辈相继出仕,曹颙身为一家之长,还要庇护兄弟手足更是不能让人挑出半点错。
“四哥这一病,倒是累了你了,”不过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你勤勉是好,也得悠着点儿”十六阿哥看着曹颙,说道。
这一看不打紧,才发现曹颙跟他一样,顶着个黑眼圈。
“哈哈”十六阿哥的心情莫名地愉悦起来,笑着说道:“孚若这样子,才真该多往御前凑凑,让人晓得你的勤勉。
曹颙瞥了他一眼,道:“十六爷这是夸人,还是损人?说得好听叫“勤勉”说白了还是‘无能’而已。若是能游刃有余。何苦这般勤勉?”
十六阿哥闻言。故作深沉地摇了摇头,道:“迂腐啊,迂腐!孚若,你就是看得太通透了,心思才这么重。当糊涂的时候,还是要糊涂些才好。”
“难的糊涂么?”曹颙心下一动,喃喃道。
十六阿哥已经压低了音量,低声道:“除了差事的事儿,孚若也担心皇阿玛吧?你放心,先前不好说,有了这次“侍疾”那位八九不离十就要的偿心愿了”
十六阿哥直言相诉,曹颙倒是有些为先前的遮掩羞愧,终于说出自己的担忧:“名不正,则言不顺”,即便圣心默定
“原来是担心十四哥那边”十六阿哥闻言,皱眉半晌,说道:“这就有些摸不准了,毕竟是这不是兄弟分家,谁多占一两银子、一亩地的事儿”不过就算到时他不服,这远离京城,又能如何?带着十几万人马打回来?”
就算十四阿哥真想带兵回京,也得有那个本事才行。
康熙在西北军中层层辖制,十四阿哥真正能调集的兵马委实有限。
曹颙担心的,不是西北,而是京城。
若是四阿哥没有储君的名分,康熙就驾崩。那其他皇子联合起来,谁能登上大位还真是两说。
每每想到四阿哥登基后,发《大义迷觉录》为自己的污名自辩,就让曹颙觉得心惊肉跳。
将一个皇帝逼到这个份上,宗亲皇室与八旗权贵的分量,可见一斑。
偏四阿哥不是个热络施恩的人,旁人投靠其他皇子,并不稀奇。可想而知。要是四阿哥没有名正言顺的身份。那康熙驾崩之时,就是一场血雨腥风。
曹颙能想到此处,十六阿哥自然也想到。
他缄默半晌,道:“即便皇阿玛心里认定了他,也不会轻言立储之事儿。这个,孚若万不可掺合,”
曹颙点头,他又不是傻子,晓得自己几斤几两,怎么会去沾这个,就听他道“十六爷放心,这毕竟是皇家事。还轮不到外臣说话。”
十六阿哥听了,失笑道:“不怕孚若笑话。这些日子爷心里也痒痒的,想着是不是去抱那位的粗腿。想起你曾信誓旦旦的。说爷面相好,日后能得王爵。爷还真想使把劲儿。不过,近了容易生怨,这拥立之功。果然能带来治天富贵,也是天大祸患。有哪个君王,能受得臣子挟恩图报的?怕是富贵赚到了,也不过是黄梁一梦,难以善终。”
新皇登基,封交好的手足兄弟王爵,并不是稀奇事儿。十六阿哥却能在王爵的诱惑下,还这般理智冷静,到叫得曹颙刮目相看。
想那背负“拥立”大功的年羹尧与隆科多,可不是封到不能再封,皇帝就容忍不了了么?
十六阿哥这席话,连带着让曹颙也警醒了。
原本。他还在犹豫,在最后时刻,是不是在四阿哥面前尽尽力,添几分政治资本。现下,才认识到,权势是双刃剑,帝王的恩宠亦然”
三日后。圣驾开始今年的行围之旅,三阿哥、四阿哥、十五阿哥、十六阿哥、二十阿哥随扈。留在热河主事的。是前些日子从京城过来的五阿哥。
曹颙以和硕额驸的身份,在康熙钦点的行围名单中。
对于八旗权贵与官兵侍卫来说,随扈行围是天大的体面,曹颙自然乐不的多给自己的履历中加上这么一条,某年某月,钦点随扈围猎木。
想着这一去,要到九月底才能回转,曹颙也不放心留初瑜单独在热河,就同初瑜商议过,让她先行回京。
出来几个月,初瑜也想孩子们,不放心京城,就听从丈夫的安排,使人收拾行李,想着等送走曹颙后。就动身回京。
在与各府女眷辞别时,初瑜才知晓,四福晋也打算在圣驾行围后,起身回京。娘俩个儿,就约好同行。
曹颙听了,只能感叹自己运气好。如此能增加交情,又不涉及政治立场什么的,正是求之不来的好事儿。
身为晚辈,他少不得又亲自携初瑜过四阿哥府一趟,恳请四福晋多照看什么的。走了个过场。
宝雅听说初瑜要走,满心舍不得,恨不的随了她回京,看一看故土。但是朝廷有规矩,抚蒙古的皇女与宗女,没有朝廷旨意,是不能随意回京的。
宝雅只能忍耐。毕竟现下回去,孩子们还兄长又不在家,当不得大用。
等过几年,儿子们大了,兄长也回来。为了儿子们的前程,她也乐意厚着脸皮,多请两次旨意。
初瑜温柔和顺,很对四福晋的脾气。
加上之前,年侧福晋生子风光时,京城各大府里,都变着法儿的讨好年氏。只有曹家按照规矩,恪守嫡庶之分。使得四福晋对曹颙这两口子好感倍增。
因此。这一路上,两人相处甚好。四福晋慈爱,初瑜得了丈夫叮嘱,也是恭敬柔顺,一路行来,娘俩的交情越来越深。
四福晋口中的称呼已经由“大格格”变成“瑜丫头”白日赶路时,也叫初瑜与她同车说话解闷。
这已经是七月末,幕热渐消。
四福晋没有等四阿哥行围回来,就赶着回京,也是王府有事儿需要她料理。这路上就赶得急些。
初瑜前面还好。虽有些虚弱,不耐车马劳乏,但是也强忍着。
行到怀柔,网好有段官道因山石掉落的缘故不通。要下官道绕路而行,这道路就显得颠簸了。
初瑜在马车上,脸色越来越白,额头上满是虚汗。很是不对劲”
第十二卷 奉天运 第九百一十三章 诊脉
换做是前些日子,马车里闷热,许是还能中暑。如今,初秋时节,又是山林之中,正是清凉得紧。
因此,看初瑜白了脸。四福晋也不会以为是中暑。
“这是哪不舒坦?昨儿还好好的?”四福晋带着几分紧张,叫人立时停了马车,开口问初瑜道。
初瑜只觉得眼神一阵阵发黑,小肚子坠得难受。
她已经生了一双儿女,自是晓得身上的异样。她算了算行经的日子,心中惊疑不定。
按理说,她这两日经期该到了。因延迟的日子不多,又在路上,所以她只当行路累了所致,加上眼看就要到京城。所以她没有当回事。
如今,倒是是经期所致,还是因旁的缘故,初瑜也说不准。
她伸出手去,轻轻抚摸自己的肚子,不知该如何作答。
四福晋见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还觉得奇怪,顺着她的胳膊望去,却是恍然大悟:“天呀,莫非是有了”说着,带了几分后怕,皱眉道:“这孩子,都做了两回额娘了,怎么还不知轻重,这前三个月是能轻动的?”
初瑜苦笑道:“四伯母。侄女也不知是要行经还是有了。自打生了我们大姑娘,侄女身子就不好,每月经期或早或晚都是有的。”
饶是她如此说,四福晋也不敢轻忽。
她是长辈,又得了曹颙先前的托付,携初瑜一道回京,要是初瑜有点闪失,那她这长辈的也脱不得干系。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现下不能往回退了,再往前行就该到怀柔县城,还是去寻个大夫妥当的。”四福晋想了想说道。
因这段山路颠簸,四福晋不敢让初瑜再坐车,就让人快马先行,到怀柔县城寻驮轿与大夫。
驮轿是两人抬的,要是前后走得稳当些,就会少不少颠簸。
不说曹家侍候初瑜回来的仆妇,有赵安家的、钱丰家的,就是四福晋身边。也有几个主事嬷嬷。
大家瞧见福晋的马车停了,也都下了马车,过来听差。
四福晋吩咐人将车队,避让到道边,让仆妇们拉了帷帐,才使人挑了马车帘,让初瑜透口气。
初瑜虽觉得不晕眩了。却是一阵阵发冷。
四福晋摸了摸她的手,叫人拿了薄毯过来,给她围住。
这会儿功夫,曹家的仆人都晓得,马车停止前行,是因为自己女主子的缘故了。丫鬟婆子都带了几分紧张,吴盛本在队尾,也听到消息,使小厮过来相问。
四福晋见状,不知该不该羡慕初瑜。
这个大格格。看着温柔和顺,却是嫁对了人。当家太太。儿女双全,还没有侍妾庶子碍眼,说起来多少人眼红。
初瑜倒是有些不好意思,这般大张旗鼓,若是她只是将要行经引起的不适,那岂不是一场大笑话。
所以,她就将众人都打发下去,只留了乐春、乐秋两个在身边侍候。
这会儿功夫,初瑜只觉得腹痛渐消,脸色也缓和些,不再那么苍白。
四福晋微微松了口气,但是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方才马车在颠簸的路段行了几里。
等了将近一个时辰,奉命去怀柔县城的王府的管事才骑马回来,身后跟着两辆马车。
一辆马车里,下来两个大夫,一个四十多岁,一个五十多岁,另外一辆马车,载得是驮轿。
至于轿夫,王府管事压根就没雇用。
初瑜的身份,他是晓得的,自己主子的亲侄女、淳郡王府大格格、御封的和瑞郡主、伯爵府的伯夫人。
这样的金贵人儿,福晋怎么会放心叫外头的人抬轿。
因在野外,讲不得那些规矩了,四福晋便叫丫鬟们回避。吩咐两个婆子引两个大夫上前为初瑜诊脉。
初瑜胳膊上覆了薄绸,只觉得心跳如鼓。
她可记得清楚,婆婆打发自己去热河,就是抱着添孙子的打算。
自打守孝期满,初瑜每个月都盼着,却是每次都落空。
先上前的是那年岁大些的大夫,看着这一行百十来人,加上这马车装饰,都不是凡品,就晓得是遇到权贵。
他不敢抬头,得了吩咐上前,眼睛也只盯着初瑜手腕上的绸子,不敢轻易乱瞄。
竟是滑脉!
老大夫不得不硬着头皮,抬头看看自己的病人。
就见一个二十来岁的少*妇。旗装打扮,没有珠翠满头,却是周身的富贵,正带着几分关切望着自己,老大夫稳了稳心神,问道:“敢问这位奶奶,这两日可有痰症?”
初瑜闻言。摇了摇头。
“那奶奶这两日饮伞如何?可曾积食?”老大夫接着问道。
见初瑜还是摇头,老大爷暗暗松了口气,又躬身问初瑜的经期。
这个初瑜低声吩咐赵安家的,由赵安家的代答了。
老大夫问了一遍,躬身道:“这位奶奶脉象如珠走盘,稍有滑像,若不是痰怔、积食的缘故,多半就是喜脉。只是日子短,还不明显。”
听了这话。四福晋倒是有些担心,问道:“脉象看着稳不稳?先前不知,早上行路时颠了些。”
老大夫方才抬头看初瑜时,已是瞧见四福晋。见她旗人贵妇装扮,看着比年轻的那个还雍容华贵几分,回话自是越发小心。斟酌着道:“虽脉象不算稳健。但是只要小心些,应无大碍。”
“佛祖保结!”四福晋闻言,这才松了口气,叫人打赏了银封,带老大夫下去。
初瑜攥着帕子,抚着胸口,有些不敢相信。
自打生了天慧,伤了身子,她心里就没底。就算调理了几年,隐隐地存了多少期盼,也没想到真的梦想成真。
为求稳妥,四福晋又叫人引第二个大夫过来诊脉,得出的结论也是喜脉。
四福晋脸上添了欢喜。叫人重赏。
这大夫诚心巴结。一边谢赏,一边说着吉祥话:小人谢太太赏,太太好福气,奶奶也是好面相,指定能添个男孙。”
一句话说完,却是冷了场。
马屁拍在马腿上,谁不知道四福晋只有一个嫡子,还早就天了。
四福晋神情僵住,早有知趣的婆子,上前引了那大夫下去。
众人皆屏气凝神,初瑜见状,拽了四福晋的袖子,低声道:“四伯母
四福晋这时回过神来,回讨头看着初瑜,似悲似泣一半晌方道!“今年是弘晖的本命年,要是他还在,想来也早该娶妻生子”说到最后。仿佛陷入回忆中。
“四伯母”初瑜知道劝什么都是虚的。就不再说话,陪着四福晋缄默。
四福晋只觉得胸口钝钝的,长吁了口气。神情已经恢复如初,笑道:“瞧我竟扯这些没用的。天色不早了,还是先赶路。”
这会儿功夫。已经有几个,婆子抱了锦垫等物,将驮轿收拾妥当。
四福晋想了想,没有从王府仆从这边挑人,而是传了吴盛,说了初瑜有喜之事,叫他从曹家仆从中挑几个行路稳健的抬轿。
吴盛早就候着,听了这个消息,真是又惊又喜。
惊得是,山路颠簸。差点没出事儿;喜的是府里要添丁,真是天大的好事。
最后。初瑜上了驮轿。曹府两个健仆抬着,旁边还有几个婆子媳妇驱步相随,护着左右。
吴盛又挑了六人,两人一组,与前面这两人换手,小心翼翼,总算绕过这段山路,回到官道上。
众人皆松了口气,四福晋赶紧所人停了马车,将初瑜接回到马车上。
行到怀柔,众人进了驿站。
驿承听说是亲王福晋回京,的少不得殷勤一番,安排了独院上房。
虽说剩下的官道是近两年修缮的,平坦得很,但是四福晋有所顾及,也不敢再像先前那般赶路。
怀柔到京城八十里,一行人又行了三日,才平平安安的到了京城。
四福晋原想亲自送初瑜回府,但是初瑜怎好托大,加上也知道四福晋府中有事儿才回来的,便道谢一番,请四福晋先回王府。
四福晋见初瑜气色颇佳,并无不适之处,才与她分开,各自归去。
等初瑜乘坐马车,到了二门外,李氏已经得了消息,使丫鬟绣鸽带着两个小丫头到二门外相迎。
看着乐春、乐秋小心翼翼地扶初瑜下马车,绣鸽虽觉得奇怪,还是上前一步,笑着说道:“给太太请安,老太太得了消息,正巴巴地等着呢。”
初瑜点点头,放开乐春、乐秋的胳膊,进了二门。
兰院上房中,李氏算了算日子,自言自语道:“怎么这么早就回了,,要是再熬几个月,保不齐就有了,她记得清楚,丈夫生前曾专门交代过,子孙凋零是家族兴盛大忌。要是儿子三十岁还不添丁,就叫她劝媳妇给曹颙纳妾。
儿子今年二十八了。
见了媳妇进来,李氏少不得抱怨两句,道:“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不是叫你在热河带着,同天估他老子一块儿回来了?”
“老爷随扈行围去了,要九月能转回热河,带家眷不便宜,又不放心老太太同孩子们,叫打发媳妇先回京。”初瑜柔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