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7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董家与孙家虽都是内务府包衣,可董家行的满俗,对女儿也是娇养,不像孙家这样重视汉家礼法。 

  董氏虽是庶出身份,可董家是内务府数得上的人家,嫁失势的孙家也是低嫁,底气自然就足。 

  安氏虽不满,可孙班的差事是董氏寻叔伯给补的,为了儿子前程,她也不敢说什么,只有在丈夫跟前抱怨。 

  孙文成却是个明白人,晓得幼子被老妻宠溺的不成材,倒是庆幸能娶个能干的媳妇。 

  因有董氏对比,孙文成心中对长媳曹氏多少也有些怨言。 

  要是长媳也能管住丈夫,孙珏也不会越来越下作,最后成了废人。 

  可曹家如日中升,就是长孙孙礼在翰林院也要受舅舅曹项照拂,孙文成对长媳一如既往地温煦。 

  原本被老妻央求,他正犹豫着是不是年底使人接孙珏回城过年,可今儿听两个孙子的话后,他又熄了这个心思。 

  孙珏回来过年,欢喜的会是安氏,委屈的就是曹氏母子。 

  虽说是夫妻父子,可早已同仇人无异。 

  孙文成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想想李煦那样曾经不将曹家放在眼里的性子,如今为了儿孙,都能不顾老朽之身,拉下脸来同曹家亲近,自己还固执什么? 

  孙家的将来,靠的不是孙珏、孙班,而是孙礼兄弟,就这样吧…… 

  * 

  曹府这边,李氏因心情好,多吃了几杯,客人走后,已经带了些许醉意。 

  除了天佑的亲事定下外,前几日焦文与江蕙也换了庚帖。 

  焦文在曹家住了大半年,是李氏早就相中的,举江蕙又是她的干外孙女儿。 

  这亲事成了,不仅江蕙有个将来妥当,连韩江氏也终有依靠。 

  加上曹颙又说了定下请广禄与塞什图为大媒之事,李氏便拉着儿子,开始念叨起来。 

  “当初他刚落地,才那么丁点儿大,后来你父亲将他带到江宁,疼得跟眼珠子似的。就是我多念叨一句,也是不依……” 

  “如今最最宝贝的大孙子要成家立业,你父亲泉下有知也定是高兴的不行……” 

  “文锦这孩子刚强,却是苦命,六亲无靠。焦文那孩子,虽性子也有些闷,可行事有礼法,是个心正的,会好好孝顺她……” 

  “六格格肖母。长得好相貌,我大孙儿有福……” 

  絮絮叨叨,说了好一会儿,李氏才声音渐低,已经困醉的有些睁开不眼。 

  曹颙与初瑜侍候李氏安置,才回了梧桐苑。 

  “难得老太太说这么多话去,自打天宝年初挪出去,老太太的日子就冷清……”初瑜感慨地说道:“我又有家务事儿缠身,要不然也能多陪陪老太太。等媳妇进门就好了,我将家务交出去,也能多陪着老太太……” 

  曹颙也很块疚,道:“若非日子冷清无趣,老太太也不会老想起当年。我这当儿子的也粗心,在清苑时还陪着老太太出去溜达过两次,回京后又顾不得。” 

  虽有心弥补,可户部马上就是最忙的时候,他哪里能抽身出来。 

  曹颙稍加思量,道:“等过些日子往简王府下了定,你就陪老太太去温泉庄子散散心,带着上几个小的;若是四弟妹愿意,也请他们同去。到时也该下雪,正是泡温泉的好时候。” 

  初瑜闻言,颇为意动:“那老爷呢?” 

  “等我休沐时过去,委实远了些,要不然还真想多住几日。”曹颙道。 

昌平庄子不比海淀园子,住海淀园子的话,还能每日往返城里坐衙;昌平庄子离城将近百里,做马车也要两个时辰,实不宜每日往返奔波。 

  初瑜点点头,道:“天慧前些日子还念叨那边的兔苑,这下能过去真好……” 

  夫妻两个又说起天佑下定之事,早在媒人没定时,李氏与初瑜便请人挑了日子。十一月大吉的日子有四天,初六,十六,二十二,二十八。 

  初六太仓促,二十二与二十八又稍晚了些,夫妻两个便敲定十六日这天…… 

  * 

  可怜天下父母心,发现老娘的头发差不多都白了,心里发酸,明天陪老娘下楼遛弯。 
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隆恩 
 十一月初一,朝会之期。 
  与会的就是京里正三品以上堂官,几位大学士,掌部王爷,以及进京朝贺即将返程的几位督抚大员。 
  与太和殿的阴冷不同,养心殿里的温度偏高。 
  曹颙站在队列中,额头直要冒汗。 
曹颙开始不觉什么,而后觉得不对,抬头偷偷地看了雍正一眼。 
雍正脸色如常,并无掩饰与病态。 
曹颙狐疑不定,思量其中缘故。 
  反常即妖,入冬以来,他在养心殿参加小朝也有数次,如此异常的温度还是头一遭。 
  因做过内务府总管,他对于宫里的事务相对比较熟悉。宫里每座宫殿下都有地龙,另外就是各种炭盆。 
  上到皇帝,下到太监、宫女,每人每日用炭等级数量都有定制。 
  而雍正又是出了名的畏暑。 
  畏暑之人,通常都不怕冷,这养心殿的高热,却不会是无缘无故。 
  曹颙心下一沉,望向十三阿哥。 
  十三阿哥站在众人之前,曹颙只能看到背影,实看不出什么。 
  这会儿功夫,雍正已经开口说起西北用兵之事。 
  却不是准格尔部,而是阿尔布巴作乱,现下与朝廷驻军僵持。 
  与准格尔部不同,在大清版图上,上至帝王,下至地方驻军,谁都承担不了“ 失土之责”。 
  准格尔部是骑兵扰边,反而没有那么急迫。 
  雍正下令其来年大臣前往,应带领兵丁,目今预备,俟青草发萌时前去。 
  虽说对再次叛乱之事很意外,可曹颙没想雍正这就决定发兵。 
  在康熙朝时,朝廷可是先遣钦差问责,又安排活佛过去教化一番,最后对方实在不给朝廷面子,朝廷才正式发兵。 
   
  前前后后,正经需要一些功夫。 
  因要进藏,初定几处人马,都是靠近藏区的地方绿营,西安绿营、四川绿营、云南绿营三处抽调兵丁。 
  现下点的兵马人数,陕西八千、四川四千、云南三千,总计一万五之数。 
  满兵只抽调成都府八旗驻军四百人。 
  并非雍正爱惜八旗子弟,舍不得满蒙八旗进藏,实在是成都府驻防八旗满员也只有两千六百人,西北另一处有驻防八旗的地方是陕西宁夏府,满额也只有一千六百人。 
  因此,真等应对准格尔时,定要出去驻京八旗。 
  绿营多是步兵,步兵对骑兵,那才是玩笑。 
  就算雍正为了省钱粮,不愿派驻京八旗长途奔往西北,想要各地驻防八旗抽调,八旗上下怕也不依。 
  不上战场就没有军功。 
  旗人骑射传,谁不指望赚个爵位传承子孙。 
  雍正定下大方向,京城那边要派大臣带领大军进藏,这人选便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讨。六部这边,除了兵部筹备相应军需外,就是户部要拨银三十万两,做出兵将士的安置费用。 
  如今户部银库存银充足,张廷玉与曹颙这两个户部尚书底所也足。 
  说完兵事,雍正的情绪有些低沉,正赶上吏部尚书上前回了大校之事,立时挨了一顿呵斥。 
  吏部尚书田从典,是从户部调过去的,早年曾做过曹颙的上司。 
  如今他已经是古稀之年,发辫稀少,躬身跪在御前,看着也甚可怜。 
  曹颙望望田从典,又看看兵部的两位尚书,怨不得十六阿哥说年底六部要有变动。 

吏部是六部之首,吏部尚书权势最重,要是不和帝王心思,那也干不了多久。 
  吏部说完,刑部又提了几个案子,都是存疑递到御前的。 
  直到巳正二刻(上午十点),雍正才宣布散朝。 
  在退到养心殿门口的时候,曹颙忍不住再次往十三阿哥望去。 
  雍正并没有开口留人,可十三阿哥站在原地未动,并没有随众人退下。 
  曹颙不知,在众大臣退出养心殿后,养心殿里雍正却对十三阿哥黑了脸。 
  十三阿哥因站在百官之前,所以没有人发现他的异状。此刻的他,脸色煞白,额头上都是冷汗。 
  雍正“腾”地从龙椅上起身,冲旁边侍立的太监陈福呵道:“还杵着?快将怡亲王扶到暖阁!” 
  陈福忙上前,十三阿哥半倚着陈福,脚下挪的艰难。 
  雍正死死地皱眉,冷哼一声,上前几步,搀住十三阿哥。 
   
  另一边。 
  “皇上……”十三阿哥神色有些惴惴。 
  雍正依是绷着脸,直到将十三阿哥扶到暖阁,将他按在炕上坐了,才开口道: “你是朕的手足兄弟,又是总理王大臣,既是身体不康泰,这样生挨着又是为何?你折腾自己的身体,也在往朕的心上插刀子,御前设 亲王座椅,又不是本朝开创先例,你有什么受不得的?” 
  十三阿哥无奈道:“虽有先例,可世祖皇帝时,有座椅的是叔王;圣祖皇帝时,是兄王,都是皇家长辈。臣是卑幼,岂可受此隆恩?” 
  雍正冷哼一声,道:“朕不管……”说着,对陈福道:“传内阁中书拟旨,即日起赐怡亲王坐着听朝。” 
  “喳!”陈福躬身应了,退出去唤人去。 
  十三阿哥还要开口,被雍正瞪了一眼止住…… 
  曹颙回到户部,心里有些烦闷。 
  虽说论起往来相熟,他同十六阿哥要亲近的多,可认识将近二十年,要说同十三阿哥没有情分那也口不对心。 
  早年出于找个靠山的想法,未雨绸缪,他为十三阿哥弄了不少治风湿的偏方,那时候瞧着十三阿哥也渐好。 
  从怡亲王府雍正三年、雍正四年出生的两位小阿哥相继夭折,可见一斑。 
  这两位小阿哥的夭折对十三阿哥打击甚大,归根结底的是这两位小阿哥落地就孱弱,用最好的补药调理,也没有调理过来。 
  曹颙曾听十六阿哥念叨一句,说因两位小阿哥夭折的缘故,十三阿哥开始独居,同向来恩爱的十三福晋分居,就是不愿再使妻妾再经丧子之痛。 
  这话曹颙只是半信半疑,毕竟这个时候也有避孕方子,如此说法过于牵强。 
  可别说是十三阿哥这样早年伤了根基的身体,就是好人,每天三、四点起床,从早忙到晚,这身体也好不了。 
  只是雍正是事必躬亲的帝王,又因见过文武百官同流合污,对官员信任度不高,又防着宗室,差不多将所有政务都压在十三阿哥头上。 
  不能改变十三阿哥劳烦的局面,就要眼睁睁地看着十三阿哥生命走向衰亡? 
  曹颙使劲拍了拍脑门,往椅子里靠了靠,只觉得无力。 
  连平素看惯的公文,此刻也觉得碍眼。 
  不过位置越高,责任越重,曹颙也不能随心所欲。他遏制自己的情绪,集中精力,用了将近一个时辰的功夫,终于将公务都处理完毕。 
  他放下毛笔,揉了揉手腕,这时就见蒋坚进来:“大人,李督台来了,正往这边过来。” 
  曹颙虽觉得诧异,可依旧立即出身,主动迎了出去。 
  才出门,便见李卫大步走来。 
  两人虽在早朝时见过,可因人多站的位置有不同,没有机会凑到一起;等到散朝,曹颙回户部,李卫等着陛辞,两人就没说上话。 
  看李卫穿着官服,戴着宝石顶戴,再算算时间,显然是从宫里陛辞出来。 
  曹颙忙使人上茶,李卫显然是渴了,也不同曹颙客气,先大口吃了两盏茶,才开口说话:“听说田文镜大闹户部,我虽不像他那么各色,可既到了京城,总要遵循惯例,住户部走一遭。” 
  曹颙往西面指了指,道:“张中堂不在?” 
  李卫行事是爽利豁达,绝对不是没眼色。 
  不管为何到户部走一遭,户部衙署毕竟张廷玉是老大,曹颙补的满缺,可张廷玉还是大学士,于是排位就颠倒过来。 
  户部衙署正堂,左右两侧,便是两位尚书的办公之所,曹颙因补满缺居东,张廷玉居西,所以他指了指西边。 
  李卫笑道:“张中堂还在宫里等着侯见,捧了一尺来高的公文,估摸一时半会儿出不来。” 
  曹颙闻言,不由失笑,李卫果然是来溜达的,才会选了张廷玉不在的时候。 
  要不然是话,督抚到衙,多是由张廷玉与曹颙出面,谈得也是地方赋税民生相关的政务。 
  当然,像田文镜上回过来,直接找上河南司理论,也是份内之举。若是了直接往户部大堂来,张廷玉与曹颙总要给他个说法。 
  对李卫来说,户部并不陌生。 
  康熙五十八年到康熙六十一年,他一直在户部任郎中。 
  说起来,户部还有不少相熟的司官,是他昔日同僚。 
只因他当年行事“不守章法”,连王爷也敢得罪,众人怕受他牵连,都离他远远的;现下他风光了,那些人想要舔着脸贴上来,李卫也不屑一顾。 
“我就是要回来招摇招摇!”李卫挑了挑眉,带了几分得意道:“当年他们口口声声说我的仕途长不了,议论起我来都不背着人,现下我做了一省父母,他们却还是在郎中位上熬着。滋味儿如此,只有他们晓得!” 
话虽如此,曹颙却晓得,李卫还不至于专程为“衣锦还乡”走一遭。 
不管早年同僚之间是非如何,如今一方是封疆大吏,一方依旧是不入流的司官,以后多半也不会再有交集。 
果不其然,说笑几句后,李卫的神色转为郑重,站起身来,对着曹颙拜了下去:“曹大人,我李卫这些年来受大人照拂甚多,一直没机会回报,本不当厚颜再开口,可京城之中,我实没有能托付之人……” 

作者的话:汗,六个小时这效率,几次想要发帖子延期,后来想想,这个月的延期好像预支完了,不愿再失言,坚持码完,嘎嘎。评选活动结束,感谢诸位,感激不尽。 




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重托 
李卫这般大礼相拜,曹颙哪里好受? 

他连忙起身,闪身避过,道:“又玠有话直说便是,不至如此。” 

能让李卫这样的爽快人都啃啃哧哧的,显然不是易与之事。 

果然等李卫开了口,曹颙就觉得头痛。 

进京这大半月,李卫已经明白曹颙那天专门嘱咐他一句“送长子上京”的缘由。 

实在是李卫在官场上根基太浅,虽有个做过京官的族叔,因品级不高,还接触不到这个层面。 

除了曹颙,也没有人想起对李卫说这个。 

曹颙则是想起自己,才提醒李卫这一句。 

李卫炙手可热的同时,也成了不少人的靶子。 

他在江南推行各种新政,虽是执行圣意,可却触犯地方士绅的利益。 

皇权之下,没人敢怨恨帝王,剩下的就是迁怒李卫。 

每科进士,半数出自江南,地方上有点名望的人家谁家没有亲戚子弟在朝? 

即便李卫是雍正亲自点拨,可众口铄金。 

遣子进京,不仅是向皇帝表忠心,还给皇帝施恩李卫的机会;另外,就是使得李卫在京里有了正式代言人,使得那些想要攀附的人能找到机会攀附。 

如此,李卫就不再是官场上的浮萍。 

李卫拜托曹颙的,就是他的长子李星垣。 

他已经决定,等过了年,立时遣子进京。 

若是抽空照拂一二还罢,以曹颙的身份,不过是一句话之事,可要管教旁人的儿子,还一管数年,这绝对是费力不讨好之事。 

李卫虽比曹颙年长好几岁,可他长子年纪与天佑相仿,据李卫所说,在课业上有些吃力,还没有参加童试。 

李卫早年在京中时,发妻儿女并没有进京,而是留在徐州老家。 

等到李卫到了江南,李家老太太坚持,才让李卫带家眷上任。 

因此,曹颙并没有见过李星垣。 

以父辈相交友人的身份,管束一个成丁少年,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可以曹颙与李卫的身份,要是直接收李星垣做学生,未免引人侧目。 

即便两人无愧,也不免引起外头的留言揣测。 

曹颙思量了一会儿,道:“若是又玠是想让侄儿走科举仕途,就让侄儿拜在我家老四门下。” 

李卫闻言,脸上立时露出欢喜。 

在曹家几兄弟中,曹项官职并不显,只是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可他是探花郎出身,又在地方做过学政,相交往来的都是士林翘楚。 

“如此,真是要谢谢大人了。不过……”说着,李卫有些迟疑:“是不是我今儿亲自去造访四老爷,拜托此事?” 

曹颙摆摆手,道:“还是算了,又玠身在高位,行动之间多少人盯着,动静太大。 

还是等侄儿进京,让他拿了你的手书,直接往我家老四那里滴帖子。” 

既是曹颙如此安排,李卫没有什么觉得不妥当的。 

他出京的日子,就定在明天。 

今天过来除了将即将到京的长子托付给曹颙外,还提前同曹颙作别。 

至于出城送别什么的,到了他们的关系,反而不适合那些虚套。 

因明日就离京,李卫今日需要料理的事情还多,便没有在户部久坐,又吃了半盏茶便告辞离去。 

被李卫这一打岔,曹颙原本烦躁的心情也平静下来。 

生老病死,都不是人力多能掌控,不仅仅是十三阿哥,随着岁月流逝,他认识的亲友年岁见高,都要面对衰老与死亡。 

等到落衙回家,曹颙便打发人去东府请曹项过来,说了给他介绍一个学生之事。 

听说堂兄给自己介绍了个学生,曹项颇为意动:“大哥,这李星垣功课如何,可曾举业?” 

他在翰林院数年,又在地方做过学政,见惯了文采卓绝的少年,颇有爱才之心。 

难过的是,才子多是有了师门;而想要拜在曹项门下的,多是想要借曹家的势,并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才,曹项也不稀罕。 

曹颙正吃着茶,闻言差点呛住。 

他放下茶盏,讪笑道:“怕是四弟要失望,据我所知,李星垣童试也没有下场。” 

“啊?”这些轮到曹项诧异:“这李星垣到底是何人?莫非是伯娘娘家那边的亲戚?” 
“若是如此,我就不用拐外抹角地安排在四弟名下。是李卫的长子,年后要进京,托付给我照看。我不好出面,便请四弟代为收徒,不过是为了名正言顺好管教。”曹颙道。 

曹项听了,不由瞠目结舌:“李卫已是不惑之年,他的长子多大,还没有应童子试?” 

“与天佑同年,因早年在乡下,开蒙较晚,耽搁了两年。不过据李卫所讲,在功课上有些吃力。”曹颙实话实说道。 

曹项皱眉道:“可身为督员之子,也不能一直白身。大哥可有什么好建议吗?” 

虽说还没有见到李星垣,可既是堂兄安排,又知李家与自家渊源,曹项心里已经将李星垣当成自己弟子,真心实意为其打算起来。 

曹颙想了想,道:“科举之路,半数靠自己才学,半数靠运数。运数虽重要,才学却是基础。李星垣若是课业实在不出彩,文举之路难行,可以试试武举。” 

曹项闻言,松了口气。 

武举考三场,前两场弓马技勇,第三场考策论。 

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点,比文举要好过的多。 

只要不是愚笨不堪,用心调教个三、两年,总能做出两篇中规中矩的策论来。 

可自己一个文进士,门下首徒,却要走武举之路,曹项的神情有些怪异。 

曹颙见状,颇为愧疚道:“是我的不是,实在不好退却那边,却给四弟揽了麻烦。” 

曹项忙摇头道:“不麻烦,李卫不仅同大哥有旧,在南边也多照拂二哥,我能尽些力,只有欢喜的。只是大哥晓得我,《论语》、《孟子》两本书还解得,《孙子》三部却有些生疏。文人见识,同武人并不相同,我怕解得颇偏,反而耽搁了李星垣。” 

曹颙之前却没有想到这一点,只寻思曹项的学问是好的,却忘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永庆是武进士出身,骑射功夫,兵书策论,可请其教授。”曹颙眼睛一亮,说道。 

曹项忙点头道:“如此甚好,既是李卫将子弟托付过来,总要他成才方好。” 

说完这个,曹颙想起托曹项明年春送李氏南下之事。 

曹项已经在翰林院做了报备,明年二月起请三个月事假。 

“倒是忘了这一茬,一个南下,一个北上,你们师生两个正好错开。”曹颙道。 

曹项犹豫了一下,说道:“若是李卫不急,可以让李星垣晚几个月,随同我们一道进京,如此收下弟子,更顺理成章了一些。” 

曹颙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便也觉得这样安排最好。 

他唤了张义过来,如此吩咐两句,使他去李宅传话…… 

随着朝贺督抚大员的相继离京,万寿节的喜庆气息也渐消散。 

京城王公大臣的目光,被引到怡亲王府。 

皇上特赐御书匾额给怡亲王府,上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 

“忠、诚、勤、廉”无一不是为人臣者之美誉,如今集于怡亲王一身。 

虽说眼红的人不少,可也没有人能说两句反话,怡亲王这四字确实当之无愧。 

皇上早就有加恩怡亲王府之心,怡亲王庶长子封了贝勒,嫡长子也已经成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