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師-第5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嘉靖年间,都是要考策论和青词的,隆庆皇帝对先帝崇道深恶痛绝,自然不会再让贡士们堆砌那种毫无意义的华丽辞藻。
但对很多人来说,省了青词并不是好事儿,因为策论考的不是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考察他们对国政民生的了解程度,xiong中有没有经纬之策。这对于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们来说,可不如憋一篇四六骈文容易了。
越是这种看似可以自由挥的东西,越是让考生伤透脑筋,许多人越想越觉着脑中一片浆糊,只能套用那些绝对不会错的圣人之言,来把文章尽量写得华丽些。当然他们也不太担心,毕竟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情况,谁也没当过官,更没接触过政事,就算那些官宦人家的子弟,又有几个能把大明当今的攘外安内之道说清楚呢?
据说往年也多是如此,最后jiao上来的卷子,大都辞藻华丽、空dong无物,为了评出高低,阅卷大臣只能比较他们的书法……就是所谓的‘台阁体’,写的字越是方正、光园、乌黑、体大,就越会得高分。
所以一直有江湖传闻说,其实在殿试中,书法要比文章更重要!只是到底如何,谁也无法证实……因为哪个阅卷大臣,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以字取卷,就像不承认他们会以貌取人一样。
~~~~~~~~~~~~~~~~~~~~~~~~~~~~~~~~~~~~~~~~~~~~
殿试只一天,日暮jiao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jiao读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o’、‘△’、‘’、‘1’、‘x’五种记号,得‘o’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o’最多的十几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hua,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呈‘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yù进翰林院,还要再经过庶常馆的馆考,综合殿试的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但因为殿试是皇帝钦定的名次,为了避免找不痛快,负责馆考的官员,一般不会再改动名次。除非有特别优秀,不忍不取者,否则三甲和二甲名次靠后的进士,是没可能成为庶吉士的。
如果说会试决定举子能否入得了进士mén,那殿试就是决定他高低、以及未来能否入阁拜相的关键了,其重要xìng丝毫不比前者差。
两天后,当担任读卷官的陈以勤,将得‘o’最多的十七本考卷进呈皇帝,请其御笔钦点前十名……就算隆庆是个辛勤的皇帝,也不可能把每份卷子都看了。而是先有阅卷大臣将所有的卷子看完了,基本排定名次,再拿出最好的十几份,请皇帝把前几名定下来,就算象征xìng的完成了天子亲阅。
隆庆是个厚道人,觉着人家既然把新科进士叫做‘天子mén生’,那自己这个当老师的,也不能太应付公事,便将这十七本考卷一一翻阅。阅后都不甚满意,倒不是说这些文字不好,其实都华丽的让他眼晕,字写得让他自卑。但并不能让他满意,因为隆庆出这个策问‘外攘内安之道’,是真的想知道答案。
作为一个成年皇帝,隆庆不是不知道,这个国家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只是他觉着,在处理这些事务时,那些经验丰富、智慧无穷的大臣们,比他这个才智平庸、缺少经验的菜鸟皇帝强多了……虽然这是皇帝给自己的懒病找的理由,但他真的很希望,这个国家能在自己的统治下,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隆庆知道就是这四个字‘攘外安内’, 但具体如何去做,他就两眼一抹黑了,所以才要问问新科的进士们……与把新科进士当成菜鸟、不屑一顾的阅卷大臣相比,隆庆真把他们看成了今日的希望与未来的栋梁……对于‘攘外’,自从去了一次昌平的历代皇陵,被沈默哄骗着游览了一次长城后,他完全被京城与边关的咫尺之距震惊了,才知道‘天子守国mén’,不是说说玩的。加之前年俺答入侵,虽然明军最后击败了méng古人,但是隆庆皇帝心里还是觉得非常郁闷……因为石州全城数万人被屠杀,许多北边城市沿途被méng古人劫掠,而明军只是利用其轻敌,才偷得了一场大胜。但沈师傅已经说过,以后méng古人会改变策略,不会再跟大明的车阵硬碰硬,所以想要复制‘万全右卫大捷’,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méng古人会利用来去如风、不需要后勤的特点,对大明的入侵更加深入狡猾,对老百姓的损害也会更大。
这让这位爱惜百姓的皇帝非常不爽,他终于意识到边患问题是多么重要,于是在采蜜之余,也时常苦思解决边患的方法,只是想不到啥好办法就是了。后来接连生的三场政chao,让隆庆旧难未去,又添新愁,又把内斗当成朝廷的心腹大患,所以才有了这道策问题。
………分割……
这是昨晚的一更,不影响今天的更新。
第八三一章 新的开始(中)
第八三一章 新的开始(中)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于是,隆庆二年戊辰科的殿试策问‘外攘内安之道’。凡四百二十字,开宗明义曰:‘君天下者,兴化致理,政固多端。然务本重农,治兵修备,乃其大者’,即君主当以重农兴兵为急务。随后连提三个问题,即如何使人民归本务农?如何行屯盐之法?如何抵御异族侵扰?通过这三个问题,也能看出隆庆皇帝的水平,并不是他自己想象的那么菜,还是可以切中时弊的。
然而对于呈上的卷子,隆庆都不能满意,认为其文必称古、太过空泛,像极了那些只知高谈阔论的清流之言,十分不喜。这跟皇帝在潜邸时,曾受教于高、沈、张三位务实派名下有关,虽然禀xìng难移,但耳濡目染之下,还是喜欢实务、多于清谈。
于是他命人将其余的卷子取来,以百年不遇的毅力,一份份的阅读起来,终于在快到中午时,看到一份十分可心的。见其文言:‘臣闻帝王之涖天下也,必安攘并举,而后可成天下之至治;必明断并行,而后可收天下之实功。’皇帝甚喜,便继续看下,但见其文洋洋洒洒,共四千余字,对皇帝所提的三个问题,都作了严密、详尽的回答。
他针对当时许多人离开土地,‘游惰者多,归农者鲜’的现象,提出一家之言:‘yù驱天下之民皆力于本,其道无他,唯贵谷粟、履亩而正界矣。’也就是要提高粮食价格、并对天下的土地进行清丈,抑制了豪强地主的侵并。
对于如何施行屯盐之法,他谓曰:‘屯盐之法,所以寝不如古者,盖祖宗朝边备振举,虏不敢入,开垦塞下,输纳盐粮,当时不藉内帑,而公sī饶富。今诸边岁岁苦虏,塞下既无可耕之田,而盐商又无可籴之粟。当事者乃议帑银、开余盐以佐之,于是屯政迄不可覆,而盐引滋滞矣。夫京师天下根本,内帑国计所关,以天下供京师其势顺,以内帑供四方其势逆,此复屯盐之利,诚为永久之图也。’于是提出四条建议曰:‘一严徵赋之期,二核扣存之数,三重侵冒之爵,四复屯盐之旧。’
对于如何抵御异族侵扰,他提出‘重将帅’、‘先决战’、‘先理财’三条对策,也就是在军事上选用合适将领,在财政上做好物资准备,一切方略都应以打赢一场决战为前提……虽然细节上稍显空泛,但作为一个毫无经验书生来说,能有这样正确的战略思想,已经十分难得了。
但最受隆庆看重的,还是其第二条,对屯盐之法的应对,显然是经过了多年的潜心研究,提出的看法中肯,建议可行,实在是殊为难得。
于是隆庆钦点该卷为一甲第一名,并将其示之于众,令诸阅卷官以此为鉴,择其言之有物者拔之。
看到这篇文章,阅卷官终于明白,皇帝这是一朝翻身得解放,想要走改革路线,以证明自己答应徐阁老辞职是正确的。有徐阶的前车之鉴,此时也没人愿意跟皇帝对着干。于是按照隆庆的意思,把原先的名次推翻,重新排定了三甲座次。
一切忙完,已经是翌日凌晨了,皇帝用印之后,誊录官赶紧将传胪的皇榜填完,待一切准备停当,新科进士们已经齐聚东安mén,等待入宫传胪了。
~~~~~~~~~~~~~~~~~~~~~~~~~~~~~~~~~~~~~~~~
卯时整,伴着肃穆的景阳钟响,紫禁城午mén的三扇正mén、两扇东西对开的掖mén,同时缓缓开启。两队身披金甲、威武雄壮的大汉将军,迈着整齐的步伐从除中mén外的四个méndong相对而出,立在汉白yù铺成的五条大道旁。
此时的宫mén外,已经整齐的站满了四百零三位身穿深蓝sè罗袍的新科进士,以及他们身前的满朝公卿大臣……新科进士觐见皇帝,是历朝历代都十分看重的大事。因为自此以后,这些人就将担当起国家的重任,为官为宦,或造福一方,名垂青史,或建功立业,彪炳万代,众所周知。而这次又是隆庆新朝的第一次抡才大典,比过去任何几十年都更为重视,安排的也更为隆重。
所有的本朝重臣也全都奉命前来与闻观礼。北京城三大国公,英国公、成国公亲至,定国公不良于行,也由世子徐文璧代表。内阁四学士也悉数到场……就连刚从南方送葬回来的次辅沈江南也被重新1ù面,站在了公卿之后,百官之前的左边位置上。
待到卯时三刻,城mén楼上又是一声钟响,便有太监扯着公鸭嗓子道:“吉时到,百官率贡生觐见!”
于是公卿百官便率领着新科进士,步入了紫禁城中,过皇极mén后,便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霞光照耀在皇极殿的明黄sè琉璃瓦上,折shè出万道金芒,将层层丹陛上林立着的,手持金瓜、宝顶、旗幡的金甲卫士,烘托的如天兵天将,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烘托到极致!
随着担任传胪官的内阁辅李net芳,接过鸿胪寺卿奉上的皇榜,满朝官员并新科进士,便齐刷刷的跪下。李net芳深吸口气,展开手中的黄册,便朗声道:“诸位贡生听宣……”新科进士们便提足了jīng神,忐忑不安的望向他手中的金册。只听他的声音在殿前广场上响起道:“……皇恩浩dang、开科取士,为国抡才,出身莫问。今隆庆二年戊辰科殿试结束,由陛下策试天下贡士,钦赐一甲进士及第三名,二甲进士出身七十七名,三甲同进士出身三百二十三名,如下……”
到这里,李net芳有意顿一顿,欣赏一下鸦雀无声的场景,这才一字一顿道:“殿试一甲第一名……浙江绍兴罗万化!”
两边的大汉将军便接力似的喊道:“一甲第一名,贡生罗万化觐见……”一时间,整个皇极殿前,都回dang着同一句话。
罗万化跪在那里,整个人完全懵了,大脑一片空白,就那么傻傻愣在当场。最后如木偶一般跟着鸿胪寺的官员往金殿上走去,经过沈默身边时,他看到老师在朝自己微笑,这才恢复了些神智,跟着进殿赞拜谢恩。
~~~~~~~~~~~~~~~~~~~~~~~~~~~~~~~~~~~~~~~~~~~~~~~~~
李net芳的声音接着响起,官员们也开始对号入座:
“一甲第二名,福建泉州黄凤翔!”便见一个相貌英俊的年轻人上朝。
“一甲第三名,浙江金华赵志皋!”这是个年纪稍长,气度沉稳的进士。
以上三位,便是隆庆二年的状元榜眼探hua,全都出自苏州府学。
“二甲第一名,四川南充李长net!”这个跟苏州府学没关系,而是当今大学士陈以勤的学生。
“二甲第二名,山西山yīn王家屏!”这也是在苏州府学就读的,不过却是山西帮的新锐。
“二甲第三名,福建大田田一俊!”这是会元,这下跌到第六,脸上表情不大自然,也是出自苏州府学。
“二甲第四名,福建晋江李逢阳!”这位跟苏州府学没关系。
“二甲第五名,南直苏州王绍周!”这位,也不可能去别处念书,而且他还是壬戌科榜眼王锡爵的族弟。
“二甲第六名,福建漳州张孟观!”福建确实厉害,前九名里占了四个,其强势过了传统的文教大省……这位也是出自苏州府学。
“二甲第七名,四川南充陈于陛。”这是陈以勤的儿子。
“二甲第八名,山东莱州胡来贡!”殷士瞻的学生。
“二甲第九名,南直苏州王鼎爵!”王锡爵的亲弟,太仓王氏威武!
“二甲第十名,浙江杭州金学曾!”苏州府学……
以下二甲还有江西南昌张位、山东兖州于慎行、浙江绍兴朱赓等六十七人,其中出自苏州府学三十九人。
然后是三甲的三百二十三人,令人意外的是,会试时五经魁之一的沈一贯,竟跌落到了三甲五十六位,仅得了个同进士出身,这不由让沈默欢喜之余,多了丝遗憾。
最终,四百零三位新科进士宣读完毕,综合分析下来,各省份取士多寡,依次是南直隶、浙江、福建、山西、北直隶、湖广、山东、四川、江西、河南、广东、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其中前四名省份录取人数相加,大于其余十一省的总和。而在二甲以上的名次中,南直、福建和浙江三省,更是囊括了八成。
这是因为分区取士管的是解额,也就是各省举子人数,而在进士考试中并不分榜,所以各省在经济文教方面的差距,就在这张榜单里体现出来……无论是人数还是名次,东南三省都呈压倒xìng优势。
其中最强势的,依然是南直隶……这个荟萃了苏州、南京、扬州、徽州等文教胜地的最达省份,也只有浙江可以相提并论,江南的文化昌盛,确实不是虚传。
其中进步最大的是福建,不仅在录取人数上杀入三甲,还在取中名次上完爆了江浙,这主要是因为福建历来重视文教,又是开海贸易中受益最大、也是思想最开放的省份,他们以提供巨额赞助的形式,将优秀子弟全都送到苏州府学深造,并在各方面都不吝投入,自然迎来了累累硕果……在可预见的将来,他们将会对江浙的霸主地位,形成强有力的挑战。
山西的进步也很明显,大有迎头赶上的意思,这次有三十四人中式,虽然高段位的名次还有所欠缺,但对于经商风气浓重,读书子弟偏少的山西来说,这已经是能做到的最好了。更何况他们也有王家屏等四人进入二甲,也不能说太少。
录取名额有限,有进步的自然就有退步的,国初的第一教育大省,二百年来从未跌落三甲开外的江西,一下子滑落到了第九。这是因为一来,该省的经济已经落后于上述省份,这使其教育投入远远无法与江浙闽晋相比,读书的苗子自然就少;但最严重的影响,还是来自于严党倒台,大批的江西官员受到牵连,耽误了一代官宦子弟的进学。而且说白了,这看起来很公正的科举取士背后,依然受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影响。朝中没了给你说话的,还有人想要打压控制你,自然别想有好成绩。
不过即使如此,江西还是在高段位上表现出sè,张位等八人荣列二甲,显示其深厚的底蕴。相信过不了多久,江西就会回到其应有的名次上。
至于云南、广西、贵州三个省,加起来才有四个进士中式,这种极度悬殊的差距,也是这三个省缺少汉人,朝廷统治不牢,只将其当做配充军之地,科教极度落后的恶果……最终品尝这杯苦酒的,还是朝廷,而不是那些阅卷取士的官员。
还有不得不提的,在全国一百五十九个府中,苏州已经成为逆天的存在,其单府三十五人的录取成绩,要比排第四的山西全省还多一个。若是算上出自苏州府学的,则一共是九十七人,不仅囊括三鼎甲,还占据了二甲人数的七成,除了惊叹之外,你还能说什么呢?
排在苏州之后的是绍兴,虽然不复丙辰科的盛世,但状元又一次hua落会稽,二甲之中也有十一人,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
…分割……
求月票啊,竟然落到历史第三,真是哭死我了。要知道,为了这几章,我光在知网就下了几十本参考书,看得我头晕眼hua,恶心想吐,各位施主,借几张月票嘛,起码回到历史第二吧……
字数够了,附个xiao百科:
在真实历史上,戊辰科进士完爆有科举以来的任何一科。戊辰一榜,有赵少师(志皋)、张少师(位)、沈少师(一贯)、朱少保(赓)、陈宫保(于陛)、王宗伯东阁(家屏)、于宗伯东阁(慎行),先后宰相七人,真是极盛。又有尚书十八人,shì郎、中丞、三品京堂五十二人。而七相中五人一品,二人赠一品;尚书中四人一品,二人赠一品,凡击yù者十三人,此制科以来,未有之盛也。
排第二的,要算是嘉靖壬戌七yù了,为少师申时行、李汶,少傅余有丁、王锡爵、萧大享,少保杨俊民,太子太保蹇达,亦可媲美。
至于张居正和高拱的那科,也算是很强了,都有一大片牛人。而沈默的丙辰科,历史其实是弱爆了的,原因无它,高段位选手普遍短命……为了给xiao沈增加点助力,我把别的科的几位挪了过来,就算蝴蝶效应吧。
第八三一章 新的开始(下)
第八三一章 新的开始(下)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苏州府学之所以能有如此神话般的成绩,除了前面罗列的一系列因素外,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那就是这批学生与当今皇帝,其实算是同mén。
作为对隆庆影响最大的帝师,沈默在苏州那些年,对这批学生倾尽了心血。为了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除了教他们道德文章,破题应试之外,沈默还时常为他们读邸报、为他们讲解国事民情、教他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并时常jī励他们,常怀报国之心、不坠凌云之志!
就像沈炼影响了他的一生,重塑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样,沈默也深刻的影响了这一批年轻学子,潜移默化间,使他们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一批读书人。
他们锐意进取、他们肯做事、想立功,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无拘无束。他们对物质的追求,远xiao于其他的官僚,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国计民生上……当然,这是后话。但眼下,他们就比其他同年更加了解这个国家的内忧外困,进行了更多的理xìng思考,所以答起这种题目,也就更得心应手。
至少,师出一mén,更容易得到隆庆的共鸣。
但常人不会细究其中深意,而是会盲目的神化苏州府学,神化沈默这个‘伟大’的教育家。
这还是后话。
~~~~~~~~~~~~~~~~~~~~~~~~~~~~~~
回到紫禁城。传胪仪式已经结束,新科进士们便要开始此生最荣耀的游街夸官,琼林赐宴、立题名碑等一系列活动。
前来观礼的官员,则往鱼贯退朝而出。
出了皇极mén,在众官员的恭送下,四位内阁大臣,并一干司职郎,便往会极mén回去了。
沈默与陈以勤走在一起,刚说了两句恭喜的话,就听背后有人叫道:“中堂请留步!”
沈默回头一看,原来是大理寺少卿海瑞,不由苦笑道:“老陈你先走吧……”
陈以勤报以同情的微笑,便把他留在后头。
“什么事?”沈默站住脚,微笑着望向海瑞道。
“请问中堂大人,我辞呈什么时候可以批下来?”海瑞面无表情的问道。
“辞呈?这个……我已经有段时间没在京城了。”沈默一本正经的装傻充愣道:“对这个不是很清楚。”
“下官自去岁十一月起,至今半年时间,已经连上九本辞呈。”海瑞就不信沈默能不知情,但对方是宰相,说不清楚就是不清楚,他也只能耐着xìng子道:“但是吏部迟迟不批,说是内阁不给票拟,我又找内阁,谁知内阁说,要等分管刑名的沈阁老回来,才能给我批复。”
“我从九月起,就没有正经坐过班。”沈默两手一摊道:“这期间的生的事情太多了,等我回去看看再说吧。”
这就纯属耍赖了,放在以往,海瑞就不跟他一般见识了,可在连上九本辞呈之后,这事儿要是再没个结果,这事儿就要成笑话了,便从袖中又拿出一份辞呈道:“我这里还有一份,大人这就批了吧!”
“胡闹!”沈默见他纠缠不休,惹得众官员驻足远观,只好拉下脸来道:“怎么也是个堂堂四品大员,就算你去意已决,我也不能视为儿戏!”
被他这一训,海瑞也没了脾气,毕竟众目睽睽之下,沈默说的又不错,他也不好随便作。手却不松开,倔强道:“那我跟中堂去文渊阁,等你批了再走。”
“哎……”碰上这样的极品,沈默也只能无奈的叹口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