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私人行走-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姆慷ソ嵌际怯耒煨停苁潜鹬隆2┪锕莸脑郝洳淮螅送3灯海鲜醇短ń妆闶且桓龃笃教ǎ教ㄗ蟊呤⒆乓桓夥侥谠仓锌盏氖裼耒耒鬃孟窕癸钥套偶父鲻探鸬淖郑笔庇腥伺恼彰还松舷缚础2┪锕葜挥辛讲悖宦ゴ筇恼派戏剑易沤竺裉庑吹呢叶睿筇竺媸堑缡咏樯埽颐媲缴峡套耪云顺跆庑吹摹傲间疚幕奔父鲎郑耐凶址氖簧峡搪肆间鞠让袢鲜逗屠斫馐澜绲耐及负拖咛酰瓷先ビ械阆穸笕瞬惶吹妹靼住
一楼大厅的右侧是博物院第一展厅,这里概貌地介绍了良渚先民渔樵耕作的生活嘲和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地位,展示了能够代表当时生产发展水平的各种生产生活器具。顺便提一句,良渚史前遗存发现者是施昕更,而正式提出并命名“良渚文化”的却是现daikao古大家夏鼐,其立论依据是龙山文化不能涵盖和包括诸如水稻种植、丝麻织作、舟船打造等方面的内容,就连黑陶制品,两者也存在着质地和造型上的差异。因此,良渚文化从时间上看是一支独立演化的原始文化段,从空间上看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的一种以稻作经济为主、手工业也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文化。我觉得良渚后人在引施昕更为荣耀的同时,实在是不该忘了夏鼐这位来自浙江温州的老乡,没有他,“良渚文化”的定位,恐怕还要后退十来年。
二三展厅都在二楼,其中第二展厅主要展示了发现良渚遗址的经过、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及代表良渚文化特征的玉礼器制品和黑陶器皿。展厅正中悬挂着一幅神徽造型,据专家考证,这就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前身,其造型渊源一脉相承。良渚文化的大多数精美文物都出自人工堆筑的、被当地人称作“墩”或“山”的土台,其高度在地平以上4米到10米甚至更高,土台的占地面积从数百到上千平方米不等,土台的墓葬和祭坛的作用类似于埃及法老或南美玛雅的金字塔,这样的高台大冢,考古界称之为良渚大墓。已经发掘的良渚大墓有反山、瑶山和莫角山,类似的史前遗存,经考证,在良渚附近的大墓还有近50处。
第三展厅展示着一座按原样复制的墓葬形状,里面陈列着随葬的玉琮、玉钺、玉璧、玉璋、玉骨等百余件玉器,显示出墓主生前的显赫地位。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良渚一带的农民,历来有农闲时挖窖寻玉的习惯,每挖到一窖,都能得到很多玉器,玉器积攒多了,就挑担到上海城隍庙去卖,也就换个柴米酱醋钱。其实良渚墓葬里出土的玉器种类很多,摆放也很有规律,比如圭在左,琥在右,璋在头,璜在脚,璧在背,琮在肚。当时人们把这些形状古扑的玉器统称为“汉玉”,当地人还流传着类似“挖到尖头铲,玉还远着呢。”、“挖到平头铲,汉玉就会有。”等挖玉口诀,只可惜有心人出现得太迟,以至祖宗的宝贝失落地太久太多。据说,历代清室皇帝也收藏了不少良渚玉琮,经常拿在手上揣摩把玩,但始终参不透其中的玄机,其情形类似于河洛图对历代鸿儒的折磨。“良渚玉”其实很有特点,拿在手上它平凡的像块白石或骨头,但十分耐看,尤其是它细腻的琢玉风格,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也不为过。透过放大镜人们发现良渚先民居然可以在一毫米的范围里,刻画出四五道线条匀称流畅的曲线,这种精细入微的琢玉技术;考古学家至今还无法还原。更让人惊奇的是,成型的良渚古玉显得十分对称、粗犷和大气,这种溶精巧细腻与大气粗犷为一炉的琢玉风格,别处还真不容易见到。最能代表“良渚玉”风格的玉器是玉琮、玉璧和玉钺。
良渚玉璧
先说良渚玉琮。良渚玉琮是立柱体玉器,以方圆两种几何形体构成外方内圆中空的造型,玉琮的四个侧面是对称的八块长方形凸面,玉琮的中心是垂直的圆孔,玉琮的外壁用均匀流畅的阴纹刻线,极精致地勾勒出夸张大胆的神徽图案,并以两段为一节,节与节之间有一条较深的凹槽,其高度少的仅一节,多的有十五节,可达30多厘米,玉琮的质地呈汰白色,行话叫“(又鸟)骨白”。良渚玉琮象征着天圆地方和通天达地,只有地位极高并握有神权的人才配拥有。
再说良渚玉璧。玉璧是中间有孔、圆而扁平的玉器。古人把玉璧中间的孔叫“好”,四周的宽边叫“肉”,“肉”的宽度是“好”的直径的一倍左右,否则只能称之为环或镯。良渚的玉璧没有这么多讲究,它有多种质地,一般以青绿色俗称“鸭屎青”的为上,大小也没有定规,其形状酷似铜钱,只是中间不是方孔,而是圆孔,据说玉璧象征着财权,当然是大的比小的值钱。
最后说说良渚玉钺。钺就是斧子,玉钺就是玉做的斧子。良渚玉钺没有刃口,明摆着不能当砍伐工具来使用,失去了使用价值的玉钺,留下的只能是一种象征。听介绍,良渚玉钺象征的是军权。
良渚玉钺
大约受1930年吴金鼎在山东章丘“城子崕”发现以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的影响,施昕更从一开始就着眼于良渚黑陶的发现与发掘。尽管他是良渚人,尽管他十分清楚良渚附近常有石器和玉器出现,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把良渚玉器和良渚黑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研究和考察,以至后人对良渚玉器的关注比对良渚黑陶的研究晚了整整几十年。假如施昕更中学毕业后家境再好一点,假如施昕更也具有夏鼐丰厚的考古学识和见地,假如施昕更不是28岁就英年早逝,假如施昕更1938年出版的《良渚》也包括了良渚玉器,假如没有日本侵华战争,假如中国开放得更早一点,国力更强一点,文化更普及一点,良渚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盗挖瑶山祭坛的悲剧,国人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会深入、系统和全面得多。
〈着这片生长奇迹和文明的土地,感觉自己也长了不少见识。良渚确实是个好地方,它南依钱塘,北靠太湖,西接天目,东临大海,没有高山能堆砌出通天达地的祭坛,没有美石可雕琢出鬼斧神工的玉器,没有黑土却烧制出精妙绝伦的黑陶,没有文字已孕育出中华文明的曙光。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水还是那方水,人还是那里人,我相信,祖宗的灿烂一定能点燃现代的辉煌。
………
附录·美食
………
莼鲈之思
莼,是莼菜,又名水葵,小睡莲叶状,味滑腻清香,以西湖三潭印月所产最佳;鲈,是鲈鱼,《清稗类钞》载“松江之四鳃鲈,味甚美,自魏、晋以来,即称名产”。《晋书·张翰传》则有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的典故——虽是辞官托词,到底也要莼鲈之味美当得起这借口。
菱角(又鸟)头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有袭人派人给湘云送吃食的情节,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红菱和(又鸟)头两样鲜果”。红菱是菱角一种,菱角又名芰实,水生。红菱以甪直的八角红菱最著名,常煮熟剥食。生吃的话则是嘉兴的南湖无角菱更来得水嫩,俗名馄饨菱。(又鸟)头又名芡实,生长于净水,有南芡北芡之分,前者产于太湖后者产自洪泽湖,《本草纲目》形容它“状如鱼目,煮食如芋”。
大闸蟹
大闸蟹学名作“中华绒螯蟹”,因成年雄蟹大螯上密布绒毛而得名,苏州阳澄湖产的大闸蟹最肥美。古人有“持螯赏菊”的雅事,这“螯”便指的是蟹。民间有“九雌十雄”的说法,意思是重阳风吹过的九月最宜雌蟹,十月则可食雄蟹了。
龙井、碧螺春
龙井、碧螺春皆是绿茶名,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龙井地区,碧螺春产于苏州吴县洞庭山。龙井叶扁,色黄绿;碧螺春叶如虫,色清绿。都名列我国十大名茶,碧螺春的名字据说还是康熙南巡得的,原叫“吓煞人香”,具体典故可参见本书《从金庸小说看姑苏风物》一文。
无锡船菜
无锡以太湖山光水色胜,晴好之日,游客往往坐游船一边看风景,一边品船娘的好手艺,成就了无锡船菜(太湖船菜)的盛名,菜多以鲜灵活跳的鱼虾为料,讲究“味真”,烹饪简单保持原汁原味,脆鳝、银鱼炒蛋等皆是内中名肴。船娘的俏丽解语大约亦是清代苏、扬等地风行“船宴”的缘故之一,高阳的小说《红楼梦断》、《胡雪岩》等皆有提及。
***************
*湘
***************
两山深翠,惟吊脚楼屋瓦为白色,河中长潭则湾泊木筏廿来只,颜色浅黄。地方有小羊叫,有妇女锐声喊〃二老〃,〃小牛子〃,且听到远处有鞭炮声,与小锣声。 ……沈从文《从文家书》
………
凤凰·边城……凤凰二日(图)
………
□老枪
想到凤凰去看看已经是十年前的意愿了,最早的蛊惑是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和黄永玉的《太阳下的风景》。30年代评选的最佳两本散文集,鲁迅的《朝花夕拾》和《从文自传》当选,两本书都是记录作者童年往事,饱含浓郁的原始乡村风景。直到现在,这两本书依然是自己爱读的读物。时光流逝了快一个世纪,鲁迅笔下浙东风物大概被商业大潮涤荡得荡然无存,可局促在深山一隅的边城,还依然山青如黛,水碧如蓝吗?
十年的相思直到现在才有了却的机会,可见人生实难也。唐人诗有“近乡情更怯”,自己去凤凰也有近似的心情。在凤凰盘桓两日,归来后收拾身心,整理照片,回味两日的感觉大有“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的感受。现在把两天的日记稍加整理,以飨喜欢沈从文作品的朋友。
2000年4月28日阴雨星期六
凤凰城中小巷,临街的人家往往开着家庭式的小饭店。(摄影/陆向前)
乘广州开往成都的火车,下午五时发车。此车为普通快车,小站多停。上车时即看到身背肩扛的人流,多为湖南四川打工一族。近十年不坐火车,读书时每年寒暑假从南京到上海像沙丁鱼一样拥挤在车厢里的滋味都快忘了。十年后的铁路运输似乎并无大的改善,中途下车看硬座车厢依然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
车行甚慢,10时关灯。坐在通道处取出《从文别集凤凰集》来看。此书歇本装帧,封面画为黄永玉,书名题字为张充和,书套为蓝布青花,非常别致。书是6年前购于深圳,搁置书架久未翻阅。鲁迅曾讥沈从文方言土语太多难读,自是实情。自己一直喜欢他的散文,不甚爱其小说。小说里只爱《边城》《萧萧》几篇。翻看了几篇《凤凰集》才发现该带《自传集》来。此集关于凤凰和湘西的记载并不多。车灯昏黄,不时有推车买物过来,很觉气闷,11时上床。
2000年4月29日阴雨星期日
暮色中的凤凰城墙,隐约可感受到当年的腥风血雨。(摄影/温柔)
晨6时半醒,已到湖南,过冷水江市。火车在山谷间中穿行,车窗外冷雨潇潇,雨丝不断地打在车窗上,远看烟雨迷朦。远处高山上有云海浮动,极是壮观,近处可看到已成熟的油菜田和新插秧的稻田,农田多盘山而上,随地势扭曲成很好看的不规则形状,这和江南的田野大不相同。偶尔能看到白练似的急流从山中奔出,想要是不落雨的平日,流出的该是清澈的山泉也。
10时半到达怀化,火车站异常脏乱,城市也一无可看。《自传》里百十户的小镇现在已成了湘西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了。满街是蹩脚的钢筋水泥建筑,想看到白脸长身的烟馆老板娘已不可能,满街的“小城摩登”触目皆是。因只身独行,包车不安全,便到长途汽车站搭去凤凰的车,车要到1时半才走。便到一饭馆吃腊(又鸟)一碟,佐以米饭,味道颇不恶。
2时车才开,车破旧,人很多,司机不放弃一个可能的乘客,老在街上兜圈子,看到街上有人盯车子一眼,他就马上停下来去动员。车上人都有极大的耐心和宽容,使得自己想发火也觉羞愧了。2时半终于行使在陡峻的山路上了,公路险极,虽云国道,实则羊肠也。盘旋回复在大山中穿行,司机似乎成竹在胸,车开得飞快。小雨连绵,山上到处是瀑布,有一小河蜿蜒随公路而行,山多险峻,间或有云海出没其间。2小时后到达麻阳,此为苗族自治县,车行闹市主街道,时有苗族妇女头带1尺高的帕子身着背篓走过。《湘行散记》里描绘的带大而重的银戒指,着生牛皮靴,见面必请教仙乡何处,尊姓大名,贵庚几何的麻阳船老大已绝迹矣。
麻阳凤凰交界处,多高山。山高而险,连绵不断,山坳处散步有村落,村落很小,一般不到5户,房屋多为石墙木构黑瓦,门前多有小溪潺缓流过,溪边多浣衣的村妇和吃草的水牛。烟雨迷蒙中,远树无枝、田畴、屋宇都沉浸在淡蓝的水汽中,直如宋人旧卷。到凤凰界,河道开阔,多有小船,《散记》里的风物开始出现。
下午5时到达凤凰,车行至凤凰桥,就看到了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的封面插图。画家是写实的,跳岩,沱江,有巨大圆洞的凤凰桥,和插图完全一样。河面上搭了巨大的木平台,原来上午是苗族盛大的农历4月8日节。桥上有人在放风筝。
找到一名枫林的宾馆,价100元,算是当地高级酒店了。住下就冲凉,房间不错,可洗手间实在让人摇头。休息半小时,背包上街。在一横街小饭店晚饭,点腊肉腊肠青菜各一盘。菜量多得惊人,味甚好,价仅13元。开饭店的夫妻分别是苗族和土家族。客人吃饭时,还不断劝客人加米饭尝尝酸菜,此皆免费也。
饭后沿团结桥西行,在桥边即看到小溪穿城而过,顺小溪在城里乱逛,沿途多为木结构的老屋,阴暗曲折,一灯如豆。时看到矮小苗人男子背背篓而过。到建设路出口才豁然开朗,此为主干道。街上行人熙熙攘攘,被人流裹夹而行到达虹桥,桥建沱江上,为旧制翻新,桥两侧为商铺,多卖蜡染。桥头对联为黄永玉所撰。临桥下望,清澈的沱江蜿蜒如蛇行,灯光下,两岸青山,拐弯处的白塔,河边奇形怪状的吊脚楼都印在波光潋潋的河水里,如叶的扁舟载着游客在桥下穿行,几疑非尘世。
晚上在中学操场上有盛大篝火,人流多为此而来。不想凑热闹,便沿江边的小巷不计深浅地闲逛。细雨霏霏,走在少有行人的小巷,想象80年前穿着钉鞋打着灯笼的情景。两边高屋多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该见证过少年逃学的沈先生吧?
回到酒店已是11点了,灯下翻阅凤凰旧志。夫凤凰,古书上称“五溪之地”。五溪,即为流经川、黔、湘一带的五条溪水,老杜诗有“五溪衣服共云山”的句子。远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到此处,《散记》里提到湘西一带州县都建有伏波祠。凤凰县的建制始于民国,明清一带,这里驻扎军队绿营,目的只为了镇压当地苗民。历代对苗民的杀戮都有案可查,这里向来腥风血雨。一个世纪过去,汉人反客为主,占据了凤凰县城,而苗民多沦落在山高地仄的贫瘠之地。铸剑为锄,干戈喧杀之声早已化为盲叟的鼓书了。汉苗土家,逐渐融为一体,除偶见衣服和身材差异,已经看不到什么不同了。
沈从文有苗民的血统,这在《从文自传》和金介甫的《沈从文传》里都有记载。沈祖父随湘军打太平天国,进入南京后升为提督军门,但无子嗣,沈父亲为过继。沈祖母原为苗民,因苗人所出子女无地位。此苗女人被远远嫁走,在乡下埋假坟以掩人耳目。这看似故事的经历是比较凄婉的。在凤凰,类似这样经历的人家很多,贬谪人家的地位也一样低下。沈生母为凤凰黄氏,即黄永玉祖上,其家族就为贬谪之民,黄姓人死后必改姓张,原因就是生前遭贬谪的张姓。
入睡已是12点,房间临街。窗外依然人语喧哗。盖篝火晚会结束矣。一夜雨声淅沥,节令在江南,也正是黄梅季节。
2000年4月30日阴星期一
小巷可卖桐叶粑粑和油炸小食的摊位。味道很独特。(摄影/温柔)
晨7时起,昨夜辗转反侧,睡不塌实。黎明睡意正浓时,有大卡车呼啸而过,搅人清梦。洗漱后推窗而望,依然阴雨绵绵。
不想吃早餐,便饿着肚子欣赏街景。在一小巷口,遇到一老太太卖樱桃。价2元1斤。不禁大喜过望,樱桃是娇嫩的水果,在都市里很难见起踪迹,也只有在词人的笔下才常见到。后主有“樱桃落尽春归去”的感叹,蒋捷则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句子。樱桃的出现,春天也就归去了。樱桃是怀春的好题目,每看到樱桃,也就勾起人们对春光远逝的慨叹。樱桃的形状是极可爱的,红如玛瑙的果子上点缀着碧绿的小枝。以前曾看过白石老人的一幅诗笺,高脚水晶盘里满盛鲜红的樱桃,题字为“女儿口色”,樱桃的颜色真如十七八少女的朱唇,真神来之笔。
老太太一边给我称樱桃,一边唠叨“樱桃好吃树难栽”,买了一斤边走边吃,实在是良多趣味,其实樱桃并不怎么好吃,微酸,甜味也淡淡的,喜欢吃的人多爱那种感觉吧。
10时,到达县政府,看黄永玉返乡作品展。正门进去,题有画家的诗句“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它是属于你的”。这是画家诗集上的句子。画家的经历也是一部传奇。只是现在年纪越老,越喜欢天真烂漫做秀也。展出的作品不多,只数十幅,木刻一幅也没有。画家晚年喜欢做大幅画,用笔也随心所欲。如《哀郢》《西洲曲》《黄英》等,自己喜欢的还是他70…80年代的写实作品,山城风物、碧水荷花、小溪雪晴无不撩人乡思。许多画家喜欢衰年变法,但能超越前期的极为寥寥,最成功的也就黄宾虹耳。而造作、恣睢、不守陈法的比比皆是。黄近期的作品多有此病,还喜在画幅上大段题字,古人云“大匠不言”,信然!
一上午大雨滂沱,沿文星街前行,过一三岔路口即到了沈从文故居。故居为一小四合院,前面3间,后有主屋3间。主屋正中有沈先生汉白玉塑像。两墙上挂有沈的章草,实在妩媚可爱。沈的姨妹张充和的字挂在正面,这女书家确实不凡,字真风神逼人。小小天井左侧为书房,陈列不同年代的文本,右侧是陈列室,有手稿,照片。正屋左侧是卧室,1902年12月28日,一代文豪就诞生在后面的雕花大床的蓝布床单上,正屋右侧陈列沈在北京的一些东西。
从14岁离开家乡,去寻找一本“大书”,作家中途只来家四次。1931年因母病返乡,在沅江上颠簸了2个月,留下了可爱的湘行通信。现在读来依然让人感动。1956年再次返乡,那时只好栖身于客栈了。80年代最后一次“犹及回乡听楚声”虽然是实至名归,已经有点凄凉的味道了。最后一次返乡,家乡人简直想不到该怎么招待这位可爱的老人,特地给他捉了一只色彩斑斓的锦(又鸟),沈先生爱极了,但没想到到了晚上,锦(又鸟)成了桌子上的一道菜!50年来家国,作家一直深深爱着自己童年生长的这片土地,这个可爱的边城。所有的作品无不和这土地有关。
离开故居已经是12时,在一街边小饭店买锅贴10枚,味极可口。有一撑船的渔夫过来问是否想住江边,于是便随他去看旅社。在一家庭客栈,找一房间,3楼,为主人卧室,里面衣柜梳妆台俨然。老板娘知我远道而来,答应为我整理。价30元。到枫林宾馆退完房间来这里。房间临江,风景绝佳。
放下行李,依然去街上。沿民间工艺街走,满街买苗族或土家族的印染和编织物。有很多图案和造型都是精美之极。可是当地人并不看重这些东西,50年代沈先生回故乡时看到满街充满“丑不可言的上海轻工业品”就发出本地人把“沉香木当柴烧”的感叹。而现在,帕来品更多了,满街的“流行”,小巷深处里都是网吧,早先的古风只能从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外观去感受了。踩着青石板路,在小街上漫步,想象少年的沈从文也曾在这里走过,那种感觉是奇妙的。
江边的家庭客栈(摄影/温柔)
∩能是地处偏僻,没遭过多少战乱,凤凰的古民居保存的还是蛮好的。在老街上还可看到城隍庙天王庙的匾额。北城门和东城门依然完好雄峙,屋檐凌空欲飞。从东城门门洞下走过沿江边是一道城墙,站城墙上四望,烟树朦胧。小城四围被青山包围,清澈的沱江像一条银色的腰带,从县城的北门再迂回到东门,绕小城而过。在城墙上漫步偶尔能看到身着盛装的苗族少女走过,满头的银饰让人眼睛一亮。苗族的服饰图案真美,基本上是黑或海蓝土布做的。斜襟长摆,裹头束腰,衣袖的裤腿多短而宽,穿来非常有风致。在襟际,袖沿和裤腿上往往绣有非常精美的花纹图案,大方,朴素,美丽而俏皮。在北门城楼下看到2个带着小孩的苗族少妇,淡青绣花的帕子,内置银饰,端庄娴静,非常美丽。不由得想起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