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相信中国-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信中国》
文 / 梁冬
前言
刷新纳斯达克数项纪录的新贵百度,看上去风光无限,其实也是凡人凡胎,经历了所有企业大体相似的五味杂陈、甜酸苦辣。这个亚洲最大的网站,在扑面而来的鲜花掌声中,同样接受着尖刻指斥:MP3风波、GOOGLE的威胁、竞价排名争议、版权官司以及曾经有过的弹尽粮绝、迷茫失落。身价逾9亿美元的37岁掌门人,在被誉为“完美男人”的同时,也被嘲笑为“隔壁傻小子一不小心娶了个漂亮媳妇”。
本书以首次曝光的大量一手资料,揭开百度谜局,以一个企业成长的真实面貌给人以真切的启示。
梁冬,离开凤凰后首次操刀,揭示百度在沉静中成为亚洲最大网站的秘密。
一
不就考个阳泉一中嘛,多大个事儿啊!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小时候老跟着姐姐们玩丢沙包、跳皮筋。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在床上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棍子当枪哗哗地耍。一个人不断地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把在家里练的那套演练了一番,虽然只是从电影里学的几个架子,但剧院的老师还是从一招一势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假如,这个人成长规划被坚持,人们可以期待在山西阳泉出现一位梨园精英,但同时,也不应不做另外一种假想,在幕布拉开时,首先冲上来翻跟斗的,是一位才华被严重浪费的名叫李彦宏的小喽罗。
幸好,那时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已经很淡了。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讲关系,做父母的没有什么后门可托,在饭桌上,父亲开始引领孩子们制定个人成长计划,规划的结果是,摆在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将来若要想找个好工作,就得考上大学。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1977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的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对于李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这与现在百度坚持的“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想极尽所以挥发一种影响力,只是,在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上学了,李彦宏就读于山西阳泉晋东化工厂的子弟学校。那时,大多数国营单位的子弟学校教学水平都一般,是因为升学压力不大,孩子大了可以去上技校,然后接父母的班,人们对孩子能否考上省重点高中——阳泉一中都不报奢望。
李彦宏的学习还算过得去,他的作文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来读。在考高中前,李彦宏对下棋着了迷,在街巷的阴凉处,一群人围上,拱卒跳马地支招。他初中老师后来跟他讲,说他上初三之前从来不学习,老是看他去下棋去,对此,李彦宏浑然不知,他觉得自己属于那种挺刻苦挺下功夫的学生,但很奇怪为什么在别人看来却是属于不学习的那种类型的。
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摆在面前。初三升高中是全市统一考试,有一个最好的学校摆在那儿,那就是阳泉一中。老师们发出动员令:“进了阳泉一中,80%能上大学”。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巨大的标语,也在催促大家进行最后的冲刺。晚自习,在做了一张张模拟试题后,李彦宏静环视一下仍在埋头演算的同学们,看到都是“紧张、严肃”的表情,而少了平日里“团结、活泼”的气氛,夏日的炎热聚集在教室里,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被点燃爆炸。他忽然意识到,哎哟,这是一个挺严重的事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此言不虚。冲过去了,将从阳泉走出去,在像北京那样的城市里过那种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生活,若掉了下来,就可能在阳泉进一所技校,最终成为一个穿着蓝布工作服的粗俗的野小子。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具大的压力。
第一场考试是数学,他有些紧张,每一个填空题,每一个选择题,都要演算许多遍,但交了卷后,他忽然发现有一道题可能审题有误,瞬时,脑袋上如同挨了一记重拳,没了和同学们相互对题的兴致,他是如此沮丧,似乎美好的前程已被自己亲手击碎,命运,不在自己掌握之中。李彦宏的三个姐姐都是从阳泉一中毕业的,看他忧心忡忡的样子,她们觉得很可笑:“怎么考个阳泉一中这么紧张,我们都从那儿出来的。看来你不行!”听到这种嘲笑,李彦宏反倒不紧张了,不就考个阳泉一中嘛,多大个事儿啊,等中考的成绩出来以后,李彦是以502。8分列学校总分第二名。而第二名第一名的差距是多少呢?总分差0。1分。李彦宏在描述这0。1分的差距时很认真,显然,这是一个不能容忍自己稍逊于人的人。我发现,这是有些人能很成功,而像我这样的人总是不能做到第一名的原因。
二
顺利进军决赛,结果一塌糊涂。
现在,百度的托管机房里,有上千台服务器。有一个小组在做维护,据坊间传说,那里机器的机箱都是敞着的,如果哪台机器出了问题,就咔嚓换块硬盘,感觉像搬砖。20年前,李彦宏上高中的时候,这种方头方脑的叫计算机的东西还很娇贵,为了防尘,机房要铺地毯,进去要穿拖鞋。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们也无从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脚臭。另外,它对温度也极其敏感,怕热,机房里还得装空调。机器贵不说,仅机房的设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李彦宏第一次见到计算机时,他正在山西阳泉一中上高中。因为阳泉一中是省重点,才得以配备了一批苹果机,但这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愿望。学校就从各班里挑选了一批成绩不错的学生成立了计算机学习小组。李彦宏因为数学成绩突出,得以入选。那时候,还没有“电脑”这个感性化的称谓,“计算机”的命名偏重技术性,对外行人来说,屏幕上看到的情景,就如《骇客帝国》中展示的那样,雨点般地落下1和2,至于编程语言,看上去就枯燥无味,而穿孔打印出的纸带则如同天书。
在李彦宏上高二时,山西省举办了一次计算机编程大赛,李彦宏在阳泉赛区排名第二,顺利进军太原参加决赛,结果却是一塌糊涂。上机考试,计算机上的考题,他在规定的时间内竟然没做完。好在,从阳泉来到省城的新鲜感冲淡了比赛不顺的不愉快,考试之后,他和同学们相伴去逛书店。在太原的书店里,他找出了出师不利的原因。这里关于计算机的书,一书架一书架的,许多书在阳泉根本看不到。李彦宏由此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别人有这么多的资料这么多的书帮助他去理解计算机这个东西,而自己在阳泉没有这样的条件,如果放眼全国的高中生,那么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不可能排到特别靠前的名次上。这个判断过程是一次幼稚的思考,却最终导致他在高考填志愿时,刻意避开了计算机专业。
2005年,最火爆的音乐事件,是超级女声大PK,李宇春和她的FANS们主张“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我还要勇敢地自我欣赏!”,但20年前的1985年,李彦宏的高中时代,被广泛传唱的校园歌曲都透着一种无奈:“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要东张西望,高三了还有闲情唱,妈妈听了准会这样讲……”
学习计算机,会占用一部分学习时间,而高考的冲锋号,从高一的第一天起就吹响了。李彦宏虽然偶尔也会对某个女同学很有好感,但功课没受到影响,而且还能全面发展,由此带来的负作用是,高三的文理分科让他左右为难。中国的学科教育要把文科与理科搞成对立的关系,这很可能和世界的真相不符合,否则,爱因斯坦就不会喜欢去拉小提琴,而终生行医的契诃夫也不可能会写小说了。当然,这些报怨不该由一个高二的学生提出,他所能做的,只是选择。其实,他很喜欢文科,那时候,全国的中学生都会有一个小本子,摘抄作家、诗人们华丽的词藻。从小爱看历史书的李彦宏,很想进一步亲近中国文化,只上,内心的冲动遭到了强有力的打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长者的劝告,不容置疑。选择理科,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是一种更为现实的考虑。
内心的冲突很激烈,分不出高下,李彦宏决定抛开兴趣的因素,从成绩单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所在,以便扬长避短。结果显示,他物理、化学分通常很高,而历史地理的成绩也很不错。其实,那些所谓的成绩好的人也很痛苦,听“分”由命的方法也行不通。李彦宏到各班里去转一了圈进行了个小调查,他发现每个班的第一名都去学理科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只有二流的人才会去学文科,于是,李彦宏在不太认真倾听自己心里声间的状况下,选择了理科。
文理分科之后,更大的选择,是高三填报高考志愿。对一个中学生来说,第一次白纸黑字地填写一份重大而严肃的文件,会满怀希望,也会忐忑不安。诸如第一志愿、是否允许调换等词句,看上去就觉得庄重而威严,每一个中学生都会反复权衡。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时填志愿,是在考试之前谁也不知道自己在考场上的表现的情况下填写的。这一张薄薄的纸,会左右自己以后的命运,这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因为太原比赛的失利,李彦宏没敢报计算机专业,他认为这个领域有太多牛人,他要避其锋芒,他选择了北京大学的图书情报专业,这是一个相对交叉的新型学科,在中学里,谁也不可能接触到这种专业,这样的话,大家平起平坐,起跑线是一样的。 在大片未被开垦的领域里,大家都能有机会。在采访的时候,我一再置疑当时的李彦宏是不是真有那么聪明和冷静,人有时候会忘了自己当时怎么想的,大多数时候是他后来追想的,就如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在后来的访问中洋洋洒洒的那样。
这个选择,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李彦宏的文科情结。文理分科时,李彦宏还不敢或者是没有真正地去倾听自己的声音,其实,大部分人在面临重大选择时,都会去看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常常被竞争对手,或是环境决定了我们内心的选择。然而,自己内心的倾向,还是会在不经意间迸出来,李彦宏所选的图书情报专业,是理科专业中比较偏文的,属于北京大学的文科系。
三
置身北大图书情报专业,却觉得没面子。
1987年,过完了高中最后一次暑假,李彦宏来了北京。穿行在校园的林荫道上,看了想像过无数遍的未名湖的湖光塔影。这个以阳泉一中第一名的成绩来到北京大学的青年,入学的快乐、骄傲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他发现,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志愿未被录取,转专业发配而来的。他置身其中,很没面子,更令他不能忍受的,是这个系的计算机教育非常简单、浮浅。尽管当初刻意回避了计算机专业,但李彦宏并未放弃对计算机的兴趣。当初选择图书情报,李彦宏也为计算机的兴趣预设了通道,在他的设想中,情报学除了要学习信息检索的理论,还会学习一些计算机数据库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要比计算机系更加专业,假设计算机系有10门课,自己可能只学3门,但一旦结合自己的专业,那么,在某一个领域起码要比计算机系学得更深一些。李彦宏这个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对于图书情报专业而言,计算机根本不是专业,课程就要学得很浅。
专业,令李彦宏失望,枯燥的学习之余,他对前途有了一种担心:如果说自己这方面学的不如人家的话未来怎么办?自己的优势要从哪里展现出来?显然,他的理想不是去做一个穷经皓首的图书管理员,虽然许多大知识分子,例如老子,都曾是图书管理员,但是对一个意气风发的北大青年来说,稍显不够刺激,那是风起云涌的80年代(作为同事,我们其实很懦弱地没有问他一个最关心的问题,80年代的性自由的思潮对他有没有影响)。
在北京大学大讲堂的南边,有一个“T”字路口,这里是教学区通往宿舍区的交通要道。在路与路的交汇点,立着几棵塔松,于是,围着塔松就形成了一片极小的三角地带。这就是北大著名的信息集散地“三角地”。在塔松周围,有一圈栏杆,无数块布告板一块接一声摆放在那里,上面糊着各种海报。
专业让人沮丧,李彦宏开始在适应中寻找突围的方式。他的第一个决定,是有意识地去感受这座中国著名学府所能够带来厚重与活力。他常去三角地,那里的告示栏里贴着各种讲座的海报,讲课的都是名人,而且来自极其不同的领域。崇尚自由的北大有点像东周列国时代,人和人之间有很多不同,成功的方法多种多样,大家可以争论,又可以共存;而这一点,又跟现在的互联网格局很相像,在思想上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人都野心勃勃,哪怕板砖横飞,但依然可以共存于一个BBS。任何一个人,只要听得多了,就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建解,不再人云亦云。
当然,李彦宏不只带着耳朵,他小时候那个舞台上亮相的愿望,实现在了北大的辩论台上。李彦宏的大学时代,1990年前后,在新加坡举办的“亚洲大专辩论会”如火如荼,大学校园里,也常举办校际辩论赛,争论诸如“真理是不是越辩越明”、“体育商业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类本来就说不清的问题。多年以后,有人总结人生感悟时说:“不要为你没有利益的东西争论,除非你是在参加‘大专辩论会’。”而李彦宏就曾活跃在这种口舌之争当中。
据百度技术部的同事们形容,李彦宏“打球像跳舞,跳舞像擦玻璃”。打球像跳舞,是指运动量极大的羽毛球,奋力抽杀时他会双臂齐挥,一心想一招致敌。至于跳舞像擦玻璃,就比较难以想象,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一部《霹雳舞》上映,一种如机器人擦玻璃的舞蹈风行一时。让性格沉静的李彦宏会去跳霹雳舞,实属强人所难。同事大约是说李彦宏跳什么舞都像擦玻璃。其实,李彦宏身材不错,曾入选舞蹈队参加了在天安门的集体舞大联欢。当然,集体舞中的舞技,很难评判。
在高中时,李彦宏强烈地感受到了排名带来的竞争压力。学期考试后,张榜公布成绩,谁在班里排第几,在年级是第几,都要被同学们议论好几天,成绩好的,面上平静但心里得意,混在放学拥挤的人群中,他会感到背后别人的指点和投来的敬佩的目光。尽管那时政治课上已经学过辨证唯物主义,但大家还是会静止地看问题,如果谁排了一次第一,那整个学期人家都认为他是NO。1,如果他下次得了第二、第三的话,同学们就觉得他不如那个第一了。但无论是做领跑者,还是做追赶者,十六岁的花季,都过得挺艰苦卓绝的。(弗洛伊德说,童年对人的影响很深久,我几乎有理由相信,正是在从小被排名的压力和快感之下,在20年后推出竞价排名这种让百度平步青云的商业模式的。这是后话。)
四
心仪的大学不招生,被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录取
在北大,没有了排名的压力,李彦宏开始为自己寻找压力。他的第二个决定,是重拾对计算的热爱。既然自己的专业中计算机课程太简单,那就干脆去听计算机的课,搞专业的学什么他也学什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自己专业的信息检索就不用功。而事实上,百度搜索,与两个专业密不可分,一个是计算机、互联网,一个是信息检索。那时的李彦宏,并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会结合的如此完美。
李彦宏最重要的决定,是准备出国。当时,有一本薄薄的名为《北京人在纽约》小书在社会各阶层中被传阅,后来,姜文主演了由这本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有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对更多的中国人来讲,那里是天堂地狱并不重要,出国,是一种时尚和风潮。在国内,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的激变在短时间内造成了脑体倒挂,正如有两句顺口溜说的:“搞原子弹的还不如卖茶叶蛋的,操手术刀的还不如拿剃头刀的”。许多校友毕业分配,进了工厂,机关,最终也都碌碌无为。不知道前途在哪里。身处这种环境下,李彦宏的选择也变得明朗起来,出国。
当初精心选择的专业,不仅味同嚼蜡,也成了出国的障碍。那时候,学数学的或者学物理的出国比较容易,学历史的或者学地理的出国就很难。李彦宏打听了一下,他们这个专业在美国好像没有什么对应的专业,拿奖学金将会异常困难。当然,图书情报系不是没有人出国,有些人是读完研究生之后才去的,有些是因为要结婚才去的,而本科一毕业就能拿到奖学金到美国去的例子非常少。这个调查结果未免让人心里一凉。《音乐之声》中的嫫嫫曾说过:“上帝在这里关上了门;一定会在别处为你开一扇窗”。图书情报的门,或许关上了,计算机的窗却打开了。
出国的前提是要先考托福,李彦宏开始过上了“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他同时申请了图书情报和计算机两个专业,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他要与计算机结缘,本来高考的时候想避开的这个专业,给了他出国的奖学金。能到美国去学计算机专业,让李彦宏感到兴奋,当然,他所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大的,第一,他要改专业;第二,他误了有一个学期的课,因为他是到1991年底才走的,而学校9月就开了学了。
在考托福的那段日子里,李彦宏常常生发一种郁闷,因为是中国人,就必须要花很多的经历去学语言,而一个美国学计算机的学生,就可以省下这30%的精力。北大有很多听力教室,没有老师,自动放些英文的东西,李彦宏有空去戴上耳机练听力。李彦宏英语一直还不错,但也必须要花很多时间耗在上面,(据说,他大学时还以替人家考四级勤工俭学,但是这个传闻,始终没有得到他的亲口确认。)在大学四年中,没有其他任何一门课需要他花这么多时间。最终,李彦宏收到了被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录取通知。因为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滞后,李彦宏心仪的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根本不招中国大陆留学生。
1991年的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又一片新的天地展现在眼前,对于未来,可以用憧憬来形容。他出国之前,北大南墙还没有推倒,但是南墙外面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电脑公司,中关村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了。那时候,北大南门对面的理想国际大厦还是一片民房,附近的街两边,都是卖衣服的,像自由市场。离开这里时,李彦宏的理想在遥远的美国。但仅仅7年之后,李彦宏又回到这里,把一个网络的梦想在这里实现。
回想北大的生活,现在的李彦宏依然充满了感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他赶上了北大90周年的校庆,那时,出了一本叫《精神的魅力》的书,他经常背诵其中精彩的段落。在季羡林先生为《精神的魅力》做的序中,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黄昏时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用这句诗描述李彦宏倒也贴切。
五
每个中国学生都有个阿Q在肚子里
尽管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在美国能排到前20名,李彦宏心里却自视甚高,他只想去那里呆上一段时间,熟悉一下美国,补习一下功课,然后再去申请麻省理工这样的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他刚到美国时,先去了洛杉矶,在姐姐的陪伴下,在美国各地游玩。圣诞节期间,美国的城市小镇都装扮非常漂亮,他们乘兴还去拉斯维加斯去赌了一把。(若干年后,他又赌了一把,让一个叫梁冬的人帮他管市场部,天知道这是不是一件正确的事。)
他之所敢于这样悠闲,是因为他并不担心功课。那时候,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化学竞赛等一系列国际赛事中所向披靡,尽管引发了一些教育学者对应试教育的质疑,但由此给人一个误解,大家认为美国学生基础教育差,再加上比较懒散,功课都不如中国人。两个星期的快乐日子过完后,她的姐姐给他买了一张飞往布法罗的机票。布法罗在伊利湖的南边。伊利湖北边是是加拿大,加拿大的风经过湖面吹过来,很湿润,一到冬天就下雪,而且下的很厚。冰天雪地的布法罗,一下子就把李彦宏骄傲与兴奋结冷却了。进入学校后,他就有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的,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不像在在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