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档案-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父亲大人何必忧心,无论皇上对这些乡绅是杀是剐,咱们潘家都会安然无事。”潘琴语气轻松的道。
“哦,琴儿,你为何有此把握?”潘士良听是精神一振,他之所以宠爱这个女儿,不光是女儿长得漂亮,而且很有见识,当实满达海求亲时,女儿才十三岁,潘士良虽然不情愿,只是迫于满达海的权势,潘士良却没有胆子拒绝,若非女儿坚决抗争,恐怕潘士良不得不答应,现在想来,还是女儿有先见之明,若真如此,不但毁了女儿一生,就是潘家现在也要受到连累。
“父亲大人,你这是关心则乱,皇上下令抓捕的这些人无一不是家主就在鞑子朝廷任职的高官显贵,有几家虽然不是高官显贵,却是在文字狱中迫害过诸多士子,潘家即没有人在鞑子朝中担任过高官显贵,又没有在上次文字狱中迫害过士子,而且潘家在先帝时颇有清名,皇上又如何会对付潘家?”
潘士良迟疑了一下还是道:“可是你有两个叔叔在鞑子朝中为官。”
“两位叔叔并非什么要职,何况父亲已经写信让他们离职,若是两位叔叔不方便离职,爹爹动用族长之权将两位叔叔在族中除名就是,两位叔叔知道后也会理解父亲大人的苦衷,诸家就在济南,如果皇上要动诸家,恐怕早已经动了,又如何会等到现在?”
潘士良想了想,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不错,琴儿,你真是父亲的女诸葛,咦,这几天琴儿为何如此高兴?”潘士良终于注意到女儿脸上一直挂着的甜甜笑容,这种笑容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纯净笑容,就是他这个父亲看了也为之动容。
潘琴当然高兴,她虽然用死拒绝了满达海的求亲,只是满达海见过潘琴相貌后却不肯死心,她只好采取拖字决,如果没有什么变化,最多再拖二年,除非她真的死了,否则不得不嫁给满达海,她再聪明美貌,也只不过是一名十六岁的少女,满达海就象一块大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如今济南已经归于大明,满达海已死,让她心中压着的一股大石去除,当然高兴。
潘士良转念一想就知道女儿为何高兴,他拍了拍脑袋:“为父知道了,琴儿已经十六岁了,是不是看上了哪家少年郎。”
潘琴大为不依,娇嗔起来:“爹爹,你真坏。”
看到女儿耍娇,潘士良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充满了整个花园,让听到笑声的诸家下人都大为奇怪,老爷这几天都秋眉苦脸,今天是怎么啦?
又过了一天,王福终于召见了济南的士绅,皇帝只是廖廖的抚慰了几句,就带着一众士绅来到郊外,这次是带着众人来观看杀人的,杀的是孙之獬一家一百余口,孙之獬一家中,不论男女老幼,主仆,全家一百二十五口,皆在斩杀之列。
上百颗人头滚落,让所有人都吓得魂不附体,唯有潘士良却是心中有数,只是冷眼旁观,果然,杀完人后,皇帝要求他们拿出一部分钱粮赎罪后,下令将山东士绅以前附逆之罪赦免,至于其余二十二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同俘虏的满蒙联军一样,全部贬为苦役。王福到底不是什么暴君,杀孙之獬一家是因为孙之獬实在是天怒人怨。若是其余五千人全杀,那实在太过了。
绿营兵的待遇好一点,这数万绿营将改编为筑路部队,他们从事的也是苦役一样的工作,不过,满了三年后就可以回家,继续留下后有工钱可拿。
大明为了这场战事已经准备了三年,有充足的钱粮可用,虽然这些士绅拿出来的钱粮让他们心痛,对于这些士绅拿出的钱粮王福并不在意,只是这是一个态度,他们毕竟曾经附逆,绝没有不处罚之理。
回到家中,潘士良对女儿更是佩服不已,想起女儿的婚事,心中一动,若有所思起来。
第三卷 大明再起 第253章 摄政王府
潘士良想的自然是能不能将女儿送进宫,眼下虽然皇帝已有子嗣,只是皇后依然悬着,大明中兴已经不可避免,许多家中有女儿之人不免会动心思,为防外戚专权,大明传统皇后一般娶小户人家的女子,象潘家这样的大户本来并没有机会,只是皇帝数年时间就重拾大明破碎局面,实仍一代雄主,未必会把这个传统放在眼中。
潘士良相信,以自己女儿的美貌和聪明,只要入宫,很有可能坐上皇后的宝座,一旦女儿成为皇后,潘家就会真正飞黄腾达起来,重演祖上潘美时期的辉煌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要入宫,他还得取得女儿的同意,否则一旦女儿闹起来,这可不比满达海,那可是欺君之罪,潘家再根据深厚也承受不起。
可惜就在潘士良绞尽脑汁想如何说服女儿入宫时,皇帝的御驾已经起程了,皇帝在济南停留了七天,这七天时间,济南已经归心,羽林卫在城中不但秋毫无犯,而且真如以前邸报所宣传一样,城中居民每人获得了一斗粮,皇帝还下旨免除了山东当年的赋税。
皇帝入城时,大家还都带着忐忑不安的心理,皇帝出城时,济南已经是万民空巷欢送,从这些百姓万岁的呼声中,王福可以听到发自内心的真诚,现在的百姓,对于朝廷要求无疑极少,能够少交一点税,盘剥不太过严重,已是极为满意了。
从济南到北京还有近千里的路程,殷洪盛和孙克咸两人已经先行出发了十几天,王福自然不能再耽搁,起程之后一路上都是紧行紧赶。
多出千里的路程,若是后勤都要从陆路运输,光是路上的消耗就会让朝廷承受不了,好在大明有两支海军舰队,东海般队负责运送二万大军到达山海关,锦州一线后,为大军负责补给的任务就落到南海舰队身上,大军从陆路出发,舰队从水路并行。
除了分出孙克咸殷洪盛两支人马外,皇帝还在山东留下两万人马防守,虽然有海路运输,陆上的运输也决不能断,这二万明军与其说是防备清军,其实防备大顺军更多一些,这数年,大顺军与清军相斗,由于清军没有出死力,大顺军的实力还恢复了一些,谁也不能肯定这番大明与清廷剿杀在一起时,大顺军会不会来一个渔翁得利。
三路大军合成一军,其中主力由七万羽林卫,五万其余精锐明军组成,济南投降的四万绿营被充当了随军征发的民夫,加上原先的民夫人数,超过二十万人向京城一路压去,光是前锋人马就有二万人,先锋由李成栋和王公略两人联合组成。
大军一日行进五十里,满人在大军到来之前已经先行逃走,沿途各个州县几乎未作抵抗,基本上直接打开大门投降,对于这样的官吏,皇帝都是原样委任,王福这么做一是因为大明现在还没有这么多合格的官吏接手,二是出于安抚人心的考虑,做官的人什么时候都不缺,如果换上后方那些旧官吏,未必就有原来的官吏称心,不如不换。
当然,对敢于抵抗之人则坚绝镇压,好在一路上还没有这么不开眼的角色,大名、德州、真定这些大城纷纷不费吹灰之力就落入大明手中,当初大顺军席卷天下时这些地方未作抵抗,清军来时这些地方未作抵抗,如今大明重返,这些地方当然也不会抵抗。
现在已是大明弘光五年的五月,清廷则是顺治六年,西历公元一八九九年,今年进入三月份开始,北京城才从寒冷的冬天熬过来,街面上不再冷冷清清,衙役们也不用每天向城外搬尸体,天气转暧后,城中百姓涌出家门,或给达官贵人为奴为仆,或给码头,商号打长短工,如果这些都养不活自己,还可以出城捕鱼,打猎,挖掘野菜渡日,总算不用担心自己会被饿死。
这座五年前人口过百万的城池,经过大顺军入京的破坏,加上清军长时间的统治,人口已经锐减到不足七十万,这还包括将近二十万的旗人和军队,事实上,单就汉人而言,人口已经减了一半。
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大顺军和清军彼此屠杀造成,更多的原因则是满人执行的圈地令,以及漕运的断绝,单单京城附近土地出产的粮食无法承载上百万的人口,一些实在活不下去之人只能拖家带口离开京城,坚持留下来又养不活自己之人只能饿死,京城的人口自然是越来越少。
不过,北京这座大城即使人口再减员,比起沈阳也是繁华十倍,难怪满人都对这座城池恋恋不舍,明明是一丁点人口,却滋生出席卷天下的野心,历史上,满人的野心竟然实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只是眼下京城却有点人心惶惶,当然,人心惶惶的都是满人、蒙人和一部分入旗的汉人,大多数老百姓心中却是心中暗自高兴,大家不敢公开谈论,只是遇到熟悉之人,忍不住以目视意,露出会意的笑容。
从大明皇帝宣布北伐以来,满人虽然竭力封锁消息,但是小道消息却是长了翅膀一样流传迅速,青州丢了,兖州丢了,济南也丢了,山东的满蒙军队已经全军覆灭,接着是大名、德州、真定这些京城外围之地,随着明军越来越接近京城,消息传得也越来越迅速,刚开始明军每攻下一座城池消息传到京城尚需要七八天的时间,后来是四五天,到现在二三天时间消息就传了过来。
摄政王府,现在应该称皇父摄政王了,多乐衮不知是不是膝下无子的原因,硬是要当顺治皇帝的老子,已经十多岁的爱新觉罗福临心中虽然愤怒,只是面对这个十四叔的赫赫权势,还是捏着鼻子认了,下旨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此时皇父摄政王的议事大厅内,坐满了朝中重臣,满汉之间径谓分明,分别坐在两排,唯有一人却是另坐了一排,显得十分突兀,这个人无疑就是吏部尚书孙之獬。
文字狱虽然让孙之獬得以平步青云,可是他却更加孤立,不但汉人官员士子对其恨不得剥皮抽骨,就是满人对孙之獬也深深戒惧,文字狱最疯狂时,数十名满人高官也卷入其中,虽然没有象汉人一样全家抄斩,可是这些人为此却是丢官去职,甚至发配到满州为披甲兵为奴。
大家都知道,孙之獬是皇父摄政王养的一条疯狗,皇父摄政王让他咬谁他就会咬谁,在皇父摄政王还没有厌倦这条疯狗前,大家奈何不了他,最好是敬而远之,吏部尚书虽然权势赫赫,但能进出摄政王府的人自然不会受到吏部尚书的管辖,孙之獬在朝中虽然凭借着吏部尚书之位形成了一股势力,可是到了摄政王府,他依然是孤凌凌的一个人。
若是平时,孙之獬对此常常不屑一顾,并以纯臣自居,此时他眼睛中布满了血丝,整个人仿佛一下子去了精神气,就在昨天,他已经得到消息,山东老家已经被大明皇帝下旨抄斩,合家一百余口无一人活命,在场也有不少人得到了消息,可是对于孙之獬非但毫无同情,一些人甚至恨不得当着他的面骂一声活该。一个人能做到如此地步,也算空前绝后。
一阵咳嗽声传来,身着大明龙袍的多尔衮走了出来,多尔衮的脸上清瘦了许多,一副久病初愈的样子。
满人在山东进退失据,即不将军队撤回,又不出动大军增援,王福为止百般猜测都不得要领,答案其实很简单,多尔衮从二月份开始就缠绵床侧,差点一命呜呼。
多尔衮体弱,每年春夏之交时就会胸闷气喘,豪格还据此骂多尔衮明明是一个无福之人却要和自己争皇位,往年这种胸闷气喘不算大事,影喘不了多尔衮处理朝政,今年的病势却来得特别重,让多尔衮连床都难予下来,更别说带兵打仗。
没有多锋,多尔衮不放心将军队交给任何人,满州的兵力虽然一直抽调到京城,只是京城却没有任何动作也就不奇怪了,如今大明皇帝御驾亲征的军队离京城只有数百里,无论如何,多尔衮都到了必须出面的时候了,否则等到明军真到了京城,多尔衮再出来也晚了。
“参见皇父摄政王。”众人对多尔衮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大礼,多尔衮也坦然受之,此刻他无论是形式还是权利都已经是皇帝,只差一个名号,他又无儿子,确实没有必要夺侄儿的帝位,恐怕多尔衮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因为没有这个名号,历史上他死后不到数年,不但生前爵位被侄儿尽数夺去,而且墓室被开挖,尸体挫骨扬灰。
“诸位免礼。”多尔衮坐到了中间铺着白虎皮的椅子上,又是数声咳嗽起来,厅中的各个大清重臣心头都闪过一丝忧虑,若是皇父摄政王在这个时候倒下,对于大清来说无疑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第三卷 大明再起 第254章 风云聚会
“谢皇父摄政王。”
众人重新坐好,多尔衮的咳嗽总算停了下来,他扫了下面众人一眼,各人只感到自己被刀一样的目光划过,各人心中一凛,摄政王毕竟是摄政王,即使是病体未愈,目光依然仿佛可以穿透人心。
“今日召诸位议事,本王有一事宣布,本王已经决定,将亲领大军与伪明皇帝决一死战,看看这天下到底是谁属?”
多尔衮的话宛如石破天惊,众人一时之间都大惊失色,多尔衮十四岁就领军作战,一生战功赫赫,被太宗皇帝封为睿亲王,若是多尔衮无病,众人自然不会怀疑多尔衮的能力,只是眼下多尔衮还有病中,若是发生意外,大清的前程就要彻底断送了,难道能够依靠一名仅仅十一岁的小皇帝?
只是对于多尔衮的话,谁也不便当面反对,总不能说大家怕你打仗打了一半就病死了,一时众人都低头不语,希望别人能打消多尔衮领军作战的念头。
“本王一生征战无数,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过数回,伪明皇帝不过侥幸胜过两场,难道诸位会以为本王不如那伪明皇帝?”看到手下的态度,多尔衮大为不满,能在这里议事的都是多尔衮的心腹,若是这里都得不到支持,那么到了朝堂上,反对的人会更多。
“禀皇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自然是远胜于伪明皇帝,只是奴才以为皇父摄政王病体未愈,不应领兵,还望皇父摄政王保护圣体要紧。”大学士希福硬着头皮站起来道。
希福一开口,众人的胆子顿时大了起来,纷纷大拍马屁,言皇父摄政王无论是才能、领兵经验、聪慧等都远胜伪明皇帝,只要皇父摄政王领兵一到,伪明皇帝一定会吓得屁滚尿流,只是大伙儿实在担心皇父摄政王的身体,眼下大清片刻也离不开皇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千万不可劳累,要保住自己的圣体。
多尔衮点了点头,他明白虽然这些人未必说的都是真话,只是担心自己的病体肯定不假,倒不是这些人有意要反对自己:“本王的病不要紧,比之以前已经好了许多,至多半个月,本王相信就会完全病愈,眼下伪明逼迫太甚,本王又岂能躲在后面不出战?”
众人都是为难,皇父摄政王固然不肯放权,可是在座的人还真没有人有资格、有能耐代替多尔衮领军作战,当然,朝中并非没有人可以代替多尔衮之人,济尔哈朗、阿巴泰都是合适的人选,可是多尔衮又怎能将兵权交到济尔哈朗、阿巴泰手中,就算多尔衮肯,下面这些人也要拼命反对。
“皇父摄政王,奴才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遏必隆畏畏缩缩的站了起来。
多尔衮皱了一下眉头:“讲。”
“是,皇父摄政王,眼下伪明来势汹汹,关内本非要大清之地,何不遣使与伪明谈判,让伪明出一笔财物,将他们的京城赎回去。如此一来,各得其利,满洲土地肥沃,足够我们满人生活,又何必冒险与伪明分个生死。”
遏必隆的话暴露出他的本性,即精明又谨小慎微,历史上遏必隆与鳌拜同为四大辅臣,他的位置还在鳌拜之上,结果却让鳌拜吃得死死的,鳌拜当权之时,遏必隆宛如一只木偶,事后又受到鳌拜的连累,差点也被满门抄斩,不能不说是受到他这种谨小慎微的性格影响。
只是遏必隆的话并非异想天开,许多满人亲贵从入关时起就打着在关内大抢一遍然后返回满洲的主意,只是看到战事顺利,大家才横下一条心,要占了大明整个花花江山,在多铎南下大军失败之后,返回满洲的呼声重达到了顶点,若不是多尔衮亲自劝服了代善和阿巴泰两人,四年前,满人已经一把火将北京烧了返回关外。
如今大明打了过来,要将北京烧了返回关外的呼声又重起,代善已经回到沈阳了,没有代善,这些呼声都被多尔衮压了下去,比起那些满人亲贵要一把火将京城烧了的想法,遏必隆的想法无疑更高明,即得到了笔钱财,又不会将明军彻底激怒。
只是多尔衮却是越听脸越黑,他眼睛恶狠狠的盯着遏必隆,粗暴的打断道:“够了,这次本王暂且当着没有听见,若是还有谁敢说出满人退出关外之言,莫怪本王无情,以扰乱军心之罪从严治刑。”说完,多尔衮还在椅子上重重一拍,让遏必隆的心都抖动的七上八下。
“奴才该死,多谢皇父摄政王宽宏大量。”遏必隆咚的一声跪了下来,毫无半点骨头的向多尔衮连磕三次响头才起身。
入关是多尔衮最大的功绩,正是因为此,多尔衮的权力才能大涨,若是重新丢了关内之地,即使抢回大量财富,他多尔衮的入关和以前各个贝勒大臣们领兵入关又有什么区别,无非是入关的时间久一点,还占据了大明的京城,可是据此又怎么能封为皇父摄政王?
遏必隆本意是想拍马屁,只是没有想通这个关节点,只能将马屁拍到马腿上。
希福、遏必隆两人都碰了一鼻子灰,众人顿时知道多尔衮亲领大军与明军决军之事无可改变,不再相劝,只是讨论将在何处与明军决战,留给满人选择的余地已是不多,最终只能将决战的地点定在天津。
京城抖然紧张起来,街上的兵丁越来越多,城门口出入的盘查也严格起来,米、面、肉、草料等等凡是和军事物资有关的东西价格飞涨,也不知多尔衮的病是真好了,还是强撑病体,接连数天都召开大朝会,与众臣相商出军之事。
一日后,多尔衮对满人下达了三抽一的征兵比例,二十万满人中,抽调出七万军队,这七万人中,老人,半大的孩子占了一半,甚至有不少健壮的满人妇女也抽入其中,真正的满人精锐只有三万人左右,加上蒙八旗,汉八旗,绿营兵,多尔衮的兵力也号称五十万,其中有多少水分,多尔衮自己心知肚明。
天津为古黄河的入海口,慢慢由泥沙堆积而成,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天津正处于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史称三会海口,天津得以兴盛,唐朝时在芦台开辟盐场,天津又成为盐业的聚散地,大明初,藩王朱棣的大军正是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与侄儿争夺帝位,靖难成功后,为了纪念由此起兵的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朱棣下旨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之渡口之意,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设卫筑城,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满人入关后,初时并没有对天津看重,比起保定、河间这样的大城,天津城区既狭小,周围又不是什么地势险要之地,满人自然不会对此感兴趣,只是多铎南下的大军全军覆灭之后,多尔衮才重新审视天津这个京城的屏障之地,下令将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这个命令,历史上本来就要在顺治九年时才有,那时,多尔衮已经死了。
经过四年扩建,天津城已是一座远远超过真定,保定的雄城,城高三丈有余,宽二丈,城中由只能容纳一万大军,变成可以容纳十万大军以上,常年驻扎着二万大军看守,而且就在离天津不足百里之地,驻扎着丰台、密云两座大营,一旦天津有事,两座大营的清军一日夜就可以赶到支援。
大明弘光五年五月底,明军的前锋捷虎营和李成栋的两万人马已经赶到天津外围,这一次,城中的守军不再望风而逃,而是一面紧守城门,一面还派人飞快向京城禀报。多尔衮接报后,京城已经基本准备完毕,马上领着大军往天津赶来,而同时,明军的大军也正在往天津方向赶,离天津不足二日路程,一场风云际会马上就要在天津上演。
与此同时,经过数十天的海上航行,孙克咸和殷洪盛的大军登上了山海关到锦州一线的土地,正在休整,许多羽林卫和大明官兵都是第一次乘坐海船,在海上吐了个翻天覆地,到了岸上时,他们已经腿软脚软,原先的陆上猛虎成山中病猫,好在他们登陆的地点位于山海关和锦州中间,这个地方一向偏避,加上无论是清军还是以前的明军都不重视海防,并没有碰到清军大股兵马,否则只要清军舍命一博,这两万大军就要损失惨重的逃回船上。
这种情况,没有休整是绝对不可以打仗,孙克咸与殷洪盛商量了一下,决定大军休整三天之后再出发,这三天中,隅有猎户或者小股的清军斥候与这支部队遭遇,对于清军的斥候,孙克咸与殷洪盛两人采取了坚决消灭的态度,而猎户则加以区分,凡是满人,一律处死,如果是汉人,则暂时关押在军中,防止走漏消息。
三天过后,殷、孙两人的部下又变得生龙活虎起来,两人决定发起山海关的攻击。
第三卷 大明再起 第255章 范氏货行
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其实只是一个小城,周长八里,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这座山海关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