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宋初云-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三个月了,对这样特殊的“水上短途交通工具”早已司空见惯,知道附近的渔民都是这样借着竹筏从大船划到岸上的。
杨沫沫这三个月来,又是听、又是睁着视力不佳的小眼睛不清不楚的看,总算是慢慢的把杨家众人的作息情况给摸清楚了,她知道刘氏把晒在海滩上的渔网修补好了,就会到农田和菜地里干活,干到大约晌午,估摸着杨大柱差不多在城里卖完鱼、开始往回赶了,刘氏才会摘把菜回到船上给一大家子做饭。
杨沫沫经过几个月来的摸索,已摸清楚这所谓的一大家子、包括自己在内一共有十三口人,其中杨二柱家有两大、两小占去了四口人,剩余的九口人除去杨老太爷外还剩下了八口人,这八口人分别是杨大柱和刘氏,以及他们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杨沫沫没穿越前是独生子女,所以这个复杂的大家庭她可是摸索了很久,才把他们的状况稍微摸清楚了,但却也仅仅只摸清楚了一些大概情况,毕竟杨沫沫眼下只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连移动都需要借助别人的怀抱,哪有什么机会当私家侦探对杨家进行深入调查……
杨沫沫因天生缺乏安全感,所以一穿越到这个平凡的渔民人家,就想方设法的捕捉和记下杨家人说过的每一句话,最后终于慢慢的拼凑出了自己眼下所在的环境———她大约是穿越到了北宋南边,具体在北宋哪一年她还没打探清楚。
杨家一家生活的地方是闽南靠海一带的小渔村,家里主要靠打渔和种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因家里老老小小、人口众多,所以种田和打渔的收入勉强只能够维持温饱,这个维持温饱的前提必须是没有长期的恶劣天气、导致不能出海打渔,还有就是田地里的收成要好。
也就是说,若是遇上坏天气或是田里的农作物遭了什么自然灾害,那杨大柱一家就极有可能食不果腹、有上顿没下顿。
杨家在陆地上没有房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亩薄田,平日里这一大家子都一起生活在新、旧两艘渔船上,以船为家、吃住都在船上。一到深夜杨家兄弟就把较新的一艘渔船开出去捕鱼,剩下的一大家子便都挤在另外一艘旧渔船上睡觉,白天杨大柱没有出海时,两家便各住一条船。
这个小渔村里并不是只有杨家一户是住在船上的,村里大多数人都和他们一样是以船为家,那些能在陆地上买地盖房屋的人家大多家境殷实,但在这样的小渔村里家境殷实的人家毕竟不多,所以村子靠海的港湾常年停泊着许多大小船只,这些船只停靠在一起连成了一个水上小渔村。
杨沫沫没穿越前,就听说在祖国的南边有这样一群渔民———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家、以打渔为生,从呱呱落地到生老病死,一辈子都生活在水上。
这群渔民终年漂泊在水上、靠水而生,一叶轻舟就是他们的家,船漂到哪儿、家就安在哪儿,水、船以及打渔是他们从小就形成的记忆,他们带着这些记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他们每到夜晚便会坐在船头乘凉,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摇着大蒲扇,边闲聊家常、边看着倒挂在海上的月亮随着海水轻轻涌动,而日子,也就这样平平淡淡的随着海水渐渐的逝去。
杨沫沫在现代时曾经很羡慕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也幻想过自己能有一艘四海为家的大渔船,幻想自己能过上有繁星相伴、能枕着波涛入眠的悠闲日子。
毕竟在大多数人连一栋小屋都买不起的二十一世纪,能有一叶轻舟当家已算十分不错,至少不用成为可悲的房奴,不用被狂涨的房价压弯了腰,不必倾其所有却只够买下一套只能居住几十年的房屋。
只是幻想归幻想,幻想也只有还是幻想的时候才是美好的,当有一天这个幻想真的实现了,老天爷真的让杨沫沫穿越到了一个世代在海上生活、靠打渔为生的人家里,真的让杨沫沫吃住在大渔船上了……
杨沫沫才知道原来生活在船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亲身经历了才知道生活在船上就要忍受大大小小、几乎没有停过的颠簸之苦,并从小就要把自己的胃训练得十分强悍……所以直到亲身在渔船上体验了一回,杨沫沫才知道只有真正漂泊在水上的渔民,才能把船当成自己一辈子的家。
而杨沫沫前世虽然生活在海滨城市,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旱鸭子,更是从来都没长时间在船上呆过,杨沫沫前世唯一坐过几次的船,也都是现代那种很大、很平稳的轮船,于是还处于婴儿状态的杨沫沫,没过几日就因长期呆在船上、可怜的开始晕船了……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四章 一颗青李子
出海回来没过多久,杨沫沫就开始吃什么吐什么了,杨大柱和刘氏都担心她是不是突然犯了什么急病,急得凑在一起想法子,唯有杨沫沫知道她这是晕船了。
因杨沫沫前世坐过一回快艇,她也因为那次而吐得稀里哗啦,直到下了船还头晕了大半天,这样的感觉如今再次在穿越后的杨沫沫身上重现了,此时的杨沫沫有着强烈的、想吃酸的愿望,什么酸梅子、酸李子、酸杨梅哪怕是酸黄瓜也行!
可就杨沫沫这么丁点大的娃娃,谁会给她酸果子吃?
这么小的孩子,吃了定是咽不下去噎在喉口,所以杨沫沫即使当妖怪、开口说话表明了自己的意愿,估计也没人会真的把酸果子给她吃……
不过杨沫沫就是再晕船、也不敢真的开口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愿,于是她只能“咿咿呀呀”的挥动着小手、做各式各样的暗示,但杨沫沫的“咿呀咿呀”最终却只让刘氏请来了一位游医。
这么小的婴儿游医也诊断不出什么病来,更是不敢胡乱开药给杨沫沫吃,毕竟这么小的孩子,在古代只要一个不仔细就会夭折,游医不想惹祸上身,最终推说无能为力、抱着药篮走了,所以这游医虽请了但却还是没能帮杨沫沫解决难题。
可怜的杨沫沫一连吐了几日后,已经全身乏力连哭都没有力气了,刘氏见状心酸的把她抱在怀里,一个劲的直掉眼泪。一旁的杨大柱闷闷的抽了几口烟后,为了幺女狠下心说道:“要是过几日八娘还不见好转,我便抱着她上城里去给有名的郎中看,城里的郎中比那些游医郎中强多了,一定能治好我们八娘的病!”
所谓游医郎中其实算不上是正经的大夫,他们通常身背药篮、手摇虎撑的走街串巷,专替一些小户人家里身子不爽利的人看病开药,同时也兼着采售各种中药。
这种游医郎中因时常走动和换地方,所以自然不如在固定医馆里行医的郎中有口碑,毕竟人家医馆开在那儿,长年累月都在那儿给人看病开药,免不得要尽点心保住自家医馆的招牌。
所以刘氏听了杨大柱的话后连连点头,心里也重新涌起了一丝希望,但她同时也希望杨沫沫这几日便能慢慢的转好起来,好省去到城里看病那笔不菲的诊金。
杨大柱也知道带杨沫沫去城里看病要花上不少钱,于是提完点子后就一声不吭的抗了锄头往田里走去,想把田里的农作物给整治好了,待丰收的时候才能多卖点钱、补上这次给幺女看病花出去的那些钱,而刘氏见杨沫沫阖着眼睡着了,便也起身出去忙活了……
待两个大人都走了,满心牵挂着小妹的杨七娘、才偷偷的溜进用一张帘子在船尾隔开一处的“小房间”里,蹲下小小的身子看着放在褥子上的杨沫沫。
杨七娘见杨沫沫小小的眉眼痛苦的皱在一起,忙伸出短短的小手、费力的握住杨沫沫那比她还小上一号的手丫子,另一只手则轻轻的摸了摸杨沫沫的小脸,奶声奶气的说道:“小妹你要快快好起来,待你好了阿姐再抱你出海玩。”
杨七娘说完踮起脚尖在杨沫沫的小脸上亲了一下,随即有些笨拙的从袖子里掏出一样物事,费力的塞到了杨沫沫微微卷着的小手里,确定杨沫沫紧紧的握住了那物事,杨七娘才轻手轻脚的撩开帘子溜了出去。
杨七娘进来时,生性敏感的杨沫沫其实就已经醒了,但她因晕船而浑身无力、也就故意闭着眼装睡,不过杨七娘的关心还是让杨沫沫感动不已,并十分好奇杨七娘究竟塞了什么物事给自己……
杨七娘刚刚把那物事塞到杨沫沫手里时,杨沫沫只感觉到是一颗十分饱满且圆溜溜的物事,便猜想兴许是颗圆溜溜的果子,那果子杨七娘也不知在怀里揣了几天,塞到杨沫沫手里时、她还能清晰的感觉到果子上带着微热的体温……但杨沫沫还没来得及看一看手里的物事,她躺着的舱尾就又溜进了几个小小的身影。
溜进来的几个小鬼头是杨家几兄弟,带头的杨大郎悄声对弟弟们叮嘱道:“你们几个小顽皮看一眼小妹就好,千万不要把小妹给吵醒了。”
这杨大郎话音刚落,最心急的杨四郎就已经扭着小小的身躯趴到杨沫沫边上,揪着小眉头说道:“阿母说小妹不管吃什么物事都会吐出来,请了游医来看也不顶用,这可怎么办啊?平日里我要是没吃饱肚子就会饿得难受,眼下小妹都没吃什么物事一定更难受。”
杨四郎也才七岁大,可说出来的话儿却也算是老成,一旁比他大了二岁的杨三郎,就只会孩子气的说道:“我不要小妹生病,我希望小妹快些好起来,快些长得和我一样高大。”
杨四郎闻言忍不住翻来翻眼皮子,毫不客气的驳了杨三郎一句:“不是二哥你‘不要’小妹就不会生病,我们得找出小妹究竟是哪里不对劲,才能让她快些好起来。”
杨四郎这番煞有介事的话语让杨沫沫忍俊不禁,看来这孩子比杨七娘还要早熟些,指不定和自己一样、是个披着孩童皮的伪正太……
杨沫沫正天马行空的YY着杨四郎,趴在她身边的杨四郎却已经看到杨沫沫手里握着个物事,于是他连忙对几位哥哥说道:“快看,小妹的手里有一件物事。”
话音未落杨四郎就把那颗果子从杨沫沫的手里掏了出来,几兄弟见了那颗果子都纷纷露出了垂涎的目光,和杨七娘是龙凤胎的杨六郎年纪最小、所以马上管不住嘴巴流出了口水来。
而杨沫沫见杨四郎拿走那颗果子后,杨家几兄弟就突然都不说话了,心里顿时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她便不再装睡、费力的睁开小眼睛想看一看被杨四郎取走的究竟是什么果子。
杨沫沫努力的看了半天,才发现被杨四郎取走的竟然是一颗通体翠绿的青李子!这下连杨沫沫也忍不住流出了垂涎的口水了———这青李子吃起来的味道本就是酸酸涩涩的,眼下又正对晕船的杨沫沫的胃口,哪能不让她馋得流出口水来?
杨沫沫的小馋样儿很快就落入了杨大郎眼底,杨大郎在一群兄弟中年纪最大、也比较有自控力,所以他很快就管住了自己的嘴巴,一把抢过杨四郎手中的青李子,拿到杨沫沫跟前、左右晃动着逗弄起杨沫沫来:“小妹你流了这么多口水,莫不是你也想吃这颗青李子?”
眼下没有大人在场,杨沫沫也顾不得在这群小P孩面前装婴儿了,听了杨大郎的话后她马上使劲的点了点头,同时双眼迸射出热切的期望来。
杨大郎本来只是想随意哄一哄不谙世事的小妹,眼下见小妹真的想吃,不由有些为难起来,道:“可这青李子还没熟透,吃到嘴里可是会酸得让牙齿好几天都咬不动物事哟!阿母还说过,小孩子不能贪嘴吃太多酸李子,否则会闹肚子。”
人小鬼大的杨四郎以鄙视的目光扫了杨大郎一眼,一脸老成的说道:“小妹嘴里连半颗乳牙都还没长出来,哪吃得动这么硬的青李子?”
被杨四郎一奚落,杨大郎才记起杨沫沫还是个婴孩,根本就没有牙齿吃除了奶和迷糊之外的物事,于是他只得一脸无奈的同杨沫沫说道:“小妹,你现在还没长牙牙,等长了牙牙咱再吃这青李子好不好?”
杨沫沫心想她虽然没有牙齿咬,可她还可以用力的吸*允,只要杨大郎他们把这李子给切个小口儿,让她吸一吸那酸溜溜的汁儿,好歹也能解解她的晕船之症啊!
所以杨沫沫一听杨大郎不给她吃李子了,马上硬是挤出了几滴眼泪来,可怜兮兮的看着几位哥哥,企图用装可怜这一招来博取几位哥哥的同情,当然杨沫沫兴许直接放声大哭比较能把几位哥哥给说服,但她也知道自己只要一哭、爱女心切的刘氏马上就会冲进来……
届时杨沫沫吃到嘴里的就只会是奶,绝不可能是眼前这颗青李子,所以杨沫沫只挤出几滴眼泪来打动几位哥哥,却死都不发出哭声来。
杨家几兄弟都十分宝贝这个最小的妹妹,加上眼下小妹正在生病,所以他们很快就被杨沫沫那可怜兮兮的眼神给感化了,年纪最小的杨六郎率先说道:“大哥,不如我们把这青李子咬开了,让小妹尝尝味儿?”
说着杨六祖就趁着杨大郎没注意,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青李子,张口就想咬下去,但当他把青李子拿到嘴边刚想要下去,就发现圆溜溜的青李子上面已经有了一个小小的牙印子了,那个牙印子让杨六郎呆呆的怔在原地……
过了好一会儿杨六郎才回过神来,小声的说道:“这是七娘上回大病了一场,病好后阿母给她解馋的青李子,当时是我看着七娘咬下去的,没想到七娘只咬了一小口尝了味儿,之后便一直都没舍得吃,藏了这么久她最终还是大方的给了小妹。”
杨六郎这番话让杨沫沫再次感动不已,原来杨七娘希望她能早点好起来,才偷偷的把她藏起来舍不得吃的青李子塞给了她,这份关爱沉甸甸的涌进了杨沫沫的心田,慢慢的浇溉着她那早已干涸的心田,久违的亲情浓浓的包围着杨沫沫、让她的眼眶不知不觉更加湿润了些。
杨沫沫是因感动才湿了眼眶,但趴在她身边的杨家几兄弟却以为她是吃不到青李子才哭的,于是杨六郎忙浅浅的咬了那颗圆润的李子一口,待李子被咬开了便飞快的把它递到杨沫沫的嘴边,用有些不舍但又十分坚定的语气说道:“给,小妹快使劲的吸那汁儿,没有牙齿也能吸汁儿解一解馋。”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五章 捉襟见肘
此时杨沫沫也顾不上那颗青李子上沾有杨六郎的口水了,马上就贪婪的吸*允起那李子汁儿,酸酸涩涩的汁儿立刻顺着她的食道滑到了她小小的胃里,从胃里涌出来的那股恶心感也慢慢的被那股酸涩味儿给压了下去。抱着那颗青李子吸上一小会儿后,杨沫沫整个嘴巴里就只有那酸酸涩涩的味道,一点都不再觉得恶心和反胃了。
这青李子吃了虽能适度的缓解恶心,但只吃这么一点汁儿也是不管用的,不过兴许这几日已是杨沫沫所能忍受的极限了,杨沫沫吃了李子汁儿、再熬过那几日后,慢慢的就开始不再吃什么吐什么了,想来是在船上呆的时间久了,身体已经慢慢的适应了那时有时无的颠簸了。
杨沫沫病突然自己好了,最高兴的人莫过于刘氏了,为了给杨沫沫补身子,她一天强制性的多喂杨沫沫吃了几回奶,似乎想要把她之前吐掉的营养都给补回来般,这可把杨沫沫这个披着婴儿皮的大姑娘给愁坏了……
不过被刘氏强行按着吃了几回奶后,杨沫沫慢慢的开始觉得身体有劲儿了,想事情的时候也能想得久一些而不犯困了,于是她不得不承认“人奶是婴儿最有营养的食物”这句话,为了把身子养好杨沫沫最终也只能妥协,乖乖的喝着刘氏的奶、当一个乖巧尽职的小婴孩。
吃了几回奶后,杨沫沫的身体越发长好起来,她也慢慢的开始转动起脑筋来,想着如何帮着改善下家里的情况,至少别让家里的几个孩子连几颗青李子都宝贝成那样———当然,杨沫沫现在也只能胡乱的想一想,毕竟她还是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娃娃,就是想到什么赚钱的好点子也不能说出来。
杨沫沫前世的母亲是在国企工作,所以她虽然生长在单亲家庭里,但其实并未受过太多的苦,更是只有在放暑假的时候,才有机会去在农村的亲戚家里玩上一段时间,杨沫沫有限的农业实践知识便是从那儿得来的,当然若是说起和农业有关的理论知识,杨沫沫可就懂得不少。
杨沫沫读大学时主修的是“水产养殖学专业”,这项专业对沿海城市一些搞海养殖的企业十分有用,而杨沫沫毕业后想回到家乡陪伴母亲,于是才会学了这么一个在自己生长的海滨城市比较吃香的专业。
虽说当时选择“水产养殖学专业”只是想留在家乡,不过却也歪打正着的让杨沫沫穿越后多了一些可以利用的知识,当杨沫沫得知自己穿越到了海边的小渔村时,其实还是暗暗的庆幸了一番———毕竟只要靠着海,她所学的专业知识就有用武之地,她有一技之长也就不用担心在古代活不下去了,且这一技之长也让杨沫沫心里稍微多了一丝安全感。
所以当杨沫沫得知杨家生活过得不太富裕时,首先想到的便是用自己在现代学的专业知识,帮杨家做一些在古代来钱快的水产养殖生意。
不过这个想法也只是一闪而过就被杨沫沫暂时搁置,因为杨沫沫马上意识到以她现在的身份和年纪,做出这些新奇的事来只会被说成是妖怪,指不定还会被架在柴堆上烧死……
所以杨沫沫只能暂且把最赚钱的海养殖放在以后,等自己长大了、有一定的实力和阅历了再提出来,眼下她只能想着从别的方面帮一帮杨家了。
幸好杨沫沫读大学时也选修了一些和农业技术有关的课程,加上暑假去过在乡下种田的亲戚家里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对乡村生活倒也略知一、二,想起什么法子来也不至于全是纸上谈兵、完全不符合实际操作。
熬过晕船那一劫后,杨沫沫倒是健健康康的长了起来,日子也平平淡淡的过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来刘氏频繁的喂杨沫沫吃奶,也许是吃得太频繁了、吃到最后刘氏竟渐渐的产不出奶*水来了,这可把一向自诩奶*水多的刘氏给急坏了。
一般孩子都是要吃奶到一岁左右才会断奶,眼下杨沫沫才十个月大,加上身子有些孱弱,所以刘氏改喂杨沫沫吃迷糊后,还会偶尔买些牛乳给她喝。
杨家一家人都十分疼爱杨沫沫这个间隔了五年才出生的幺女,加上杨沫沫出生后就病痛不断———先是六个月时生了一场大病,连游医都说杨沫沫要夭折了,可最后她却奇迹般的活了过来,失而复得自然是让杨家一家人更加宠爱杨沫沫了。当然,只有杨沫沫自己知道正是这场大病才让她穿越到杨家来。
接着便是九个月时因晕船而吃什么吐什么,前后两次大病中间只隔了三个月,可把杨家夫妇给心疼死了!所以刘氏产不出奶*水后,杨大柱为了不委屈幺女,刻意叮嘱刘氏用精细的白米磨成米糊喂杨沫沫吃,免得这个金贵的女儿又闹出什么病来。
这米糊虽比不上现代的各种名牌奶粉,但却也已是杨家的“最高待遇”了,要知道在杨沫沫之上的几个孩子,年幼时都只有喝稀稀的米汤的份儿,更别提杨沫沫还能偶尔喝上牛乳了,况且杨沫沫对米糊和牛乳也没什么不满———至少没有含三聚氰胺。
这一日刘氏冲了米糊喂完杨沫沫后,发现磨好的米糊已剩下不多了,于是便翻出装精细白米的布袋子,想要再抓几把白米到村子里寻户人家借磨磨米,但刘氏一翻米袋子才发觉上回拿鱼同人家换的精细白米,眼下只剩下不到两把了。
刘氏愣了下,还是把剩下的两把白米抓了出来,把它们搁在碗里泡上了清水,再给杨沫沫裹了条大巾子挡风,随即才抱着她去田里寻杨大柱。
杨沫沫有几日没下船了,今儿一下船才发觉这天还是同前几天一样———天空一片阴霾,滚滚黑云直压地面,夹杂着浓浓腥味的海风把晾在竹竿上的渔网吹得“扑扑扑”直响,海水也被天空映得一片灰暗。
刘氏看这天气似乎又要下暴雨了,连忙对着杨大郎喊了句:“大郎,叫上二郎和三郎,一起到岸上来把渔网收回船上去,免得一会儿下了大雨我们这网可就白晾了。”
刘氏交代完才抱着杨沫沫往耕田那边走去,边走边顺着这天气给杨沫沫唱起了闽南童谣:“天黑黑、欲落雨,阿公仔拿锄头、欲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到一尾旋流鼓,(依呀哎都)真正趣味……”
这首童谣杨沫沫小时候就听外婆唱过,只是她不知道原来早在北宋就有这样的童谣,听着刘氏用熟悉的闽南乡音唱着有故乡味道的儿歌,杨沫沫慢慢的闭上了眼睛,在心里默默的合着拍子和刘氏一起唱了起来,一直唱到她们在田间里寻到了杨大柱……
“素娘,你怎么带着阿妹到田里来了?外头风这么大,仔细吹裂了阿妹的脸皮。”
“不碍事,我给阿妹蒙了头巾了。”
刘氏站在田埂上说话的同时,已动手解下绑在自个儿身上的带子,边弯着身子把杨沫沫放到了自个儿的背上,边用那根长长的带子把杨沫沫绑在了背上,做完这一切她便拿起搁在田间的另一把锄头,下了田同杨大柱一块儿锄起杂草来。
杨大柱见状微微有些生气,责怪道:“有我一人在田里就行了,你留在船上带着阿妹玩就是,何必带着这半大的娃娃到田里来瞎搅和?”
刘氏也不理会杨大柱的责备、只顾埋头锄着田里的杂草,锄了好一会儿才答非所问的问了句:“我看今儿天还是黑沉沉的,就连我们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