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谁在高桥和千家寨打响了突袭战呢?正是林彪。终于见到国民党军的林彪,现在已握有梁兴初的精兵,本想抓住机会给杜聿明点颜色看看。无奈电台功率太小,作战电报无法发出,所以打了一阵只好撤回了,继续等待黄克诚。
    实际上,黄克诚恰恰在26日这一天带领着3师人马到达了锦西江家屯。但由于没有通讯工具联系,黄克诚找不到林彪。
    与其在此无谓地着急,不如尽快投入战斗!黄克诚对属下说。于是,他带领各旅干部走上四处的高地,开始巡视战场,正观察着地形,忽听得背后有人喊:“黄师长!”
    黄克诚回头一看,正是林彪派来寻找自己的李天佑。原来,林彪就住在离他只有20里地的村子里。
    “原来是近在咫尺,却未能相见!”黄克诚紧握住李天佑的手,大笑着说道。
    当日,林黄二人相见,倍感亲切。两位卓越的军事领导人一起商量起东北人民自治军的下一步行动。二人一致认为我军远道疲劳,又无根据地,在目前情况下不宜与敌硬拼,应迅速建立后方,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以备将来与国民党军决战。林彪遂放弃原定在锦州侧面打击杜聿明的计划,带领部队后撤到义县、阜新一带。
    时近12月,天气骤然变冷,林彪迎着寒风北上,心中自是别有一番滋味。他到了东北,一个胜仗还没打,就先丢了山海关,进而又放弃了整个辽西走廊。一路上,林彪仍然默默无语,正在盘算着如何向杜聿明报这一箭之仇。无奈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林彪一直撤到秀水河子,才得到机会给了杜聿明当头一棒。
第11节 斯大林全力支持蒋介石(1)
    林彪在山海关一路败北,已丢掉整个辽西,撤到了阜新一带!
    毛泽东紧锁眉头,在延安王家坪那间幽静的办公室里,久久地站在地图前:看来我们在东北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跟蒋介石对抗。
    “毛泽东在东北根本不是蒋介石的对手!”说这句话的是斯大林。他站在克里姆林宫里的大会议桌前,透过窗户隐约可听见吹过红场的寒风。“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也是共产党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现在,蒋介石和美国人对我们很是不满。根据最新的消息,毛泽东在东北有多少部队?都分布在哪里?”斯大林一边往烟斗里加着烟丝,一边问道。
    总参谋部的一名官员立即打开一份文件:“根据我们的军事侦察,到1945年11月,毛泽东的队伍在东北具体分布如下:万毅率领的山东军区滨海支队3;500人在吉林的盘石、海龙、西丰地区;肖华一部渗入到辑安、通化一带,肖华本人则带领山东军区机关到了安东地区;罗舜初率山东军区3师和鲁中军区警备3旅共9;000多人在辽阳、鞍山地区;吴克华、彭嘉庆率胶东军区第5、第6师8;000多人自辽南登陆后,留在营口、海城、盖县一带开辟根据地;程世才、曾克林、唐凯所部活动在沈阳、抚顺、本溪之间;周保中部约8;000人分布在吉林、敦化、五常和延吉地区,周保中本人作为东北局的领导成员,则在长春市内开展工作;陈云、高岗受东北局委派,带200多干部,活动在哈尔滨;山东军区田松支队的1;000人自在辽东半岛登陆后,北上到了牡丹江地区;359旅刘转连部于10月到达抚顺、辽阳后,又有部分人马越过吉林去了北满;刘锡五的部队共6;000人则分散在嫩江、洮安地区。毛泽东在东北的部队总人数约10万有余,但比较分散。”
    “哦,”斯大林叼着烟斗,轻轻地吸了一口,便拿在了手里,“我看毛泽东这么少的部队根本就无法占据大城市,东北早晚还是要落到蒋介石的手中。现在蒋介石不断地给我们发外交照会,美国和英国也在全力地支持他,我们如果一味地支持毛泽东,恐怕最后不仅在中国将毫无所得,同时还可能被世界各国冠以没有国际信誉的恶名。”
    斯大林敲了敲烟斗里余下的烟烬,头也没抬地说:“转告苏军在中国东北的司令部,停止对中国共产党的扶助,全力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
    11月中旬的东北,天气骤然转变,气温急剧下降,寒风怒吼,枯叶乱飞。昨日还满脸笑容的苏联友军突然个个面若冰霜:“莫斯科有令,所有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立即撤出各大城市。”
    东北局所在地沈阳成了第一个陷入混乱的城市。一队苏军士兵二话不说,闯入“大帅府”,把所有的办公物品摔得一片狼藉,然后在每一道门上都贴了封条。
    彭真等人被莫名其妙地赶到了呼啸的寒风中。这一天正是11月26日。
    有难临头,东北局的领导也无力他顾了,几人相互分别。彭真、林枫搀着重病在身的罗荣桓,带领东北局机关去了本溪;高岗、张闻天决定开往北满,与陈云会合;李富春、吕正操、张平化临时成立了东北局西满分局去了抚顺;陶铸、邓华则带辽宁省委和军区就近去法库县开辟根据地。
    沈阳异动,其他各大城市也相继异动。苏联人突然改变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在东北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动荡,暗藏的国民党特务以及原伪满人员纷纷脱下披在身上的羊皮,露出了狰狞嘴脸,大批共产党干部遭到袭击或暗杀,原来发展起来的当地力量也纷纷叛变,持着共产党发放的武器对抗共产党的武装。一时之间,东北各地,阴风阵阵。
    此时的苏联红军一方面在努力恢复和维持各地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则派兵保护国民党官员接收各大城市。
    “苏联人简直是丧心病狂,我们要以武力方式收复沈阳、长春!”
    彭真愤怒地吼道。随后他将自己的意见直接上报给了中央军委。
    林彪拿着彭真上报中央的电文复件,一声不吭地看了很久。最后摇了摇头。
    “这是行不通的。”他淡淡地说。
    12月25日,林彪电告中央:目前我武装力量尚不够强大,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根据地,我绝大部分部队皆应严格离开城市,住到乡下去,到边缘地区放手发动群众。
    毛泽东不住地点头。在延安那间远离硝烟却永久被硝烟所笼罩的办公室里,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林彪的电文:“林彪说得对呀,东北的斗争必须作长期的打算。不能凭一时的意气用事。”
    1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给东北局的指示。这就是后来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名篇——《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没有与国民党“争风吃醋”,无疑让蒋介石兴奋了许久。这样,国民党在未受共产党武装干扰的情况下,大范围地展开了接收工作,并不断向沈阳和长春等地空运部队。
    但蒋介石仍然心中无底,他担心苏军撤走后,若自己立足未稳,必遭共产党的打击,于是请求苏联延缓撤军。对此,斯大林求之不得,正愁如何找借口再在中国多捞点便宜,接到国民党的请求后,斯大林痛痛快快地答应暂时延缓一个月,到1946年1月再走。
    苏联的延缓撤军,蒋介石高兴,斯大林也高兴。偏偏美国人在这个时候却不高兴了。美国害怕中国内战不断,苏军乘机赖在东北,这样将严重影响美国的在华利益。
    12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希望中国停止武装冲突,协商解决内部分歧,扩大政府基础。16日,美英苏在莫斯科召开三国外长会议,表示一致支持中国的统一与民主。美苏相约:双方军队完成各自的任务后,将尽早撤出中国。
    看来美国真的是急了,它不仅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中国要停止内战,更重要的是还专门任命五星上将马歇尔为驻华特使,挥舞着橄榄枝,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中国。
    欢迎和平,这是我们一贯的主张!延安率先呼应。
    马歇尔飞抵重庆,国民党再次摊开谈判桌。
    12月16日,周恩来、叶剑英一行亲临山城,与驻渝的董必武、王若飞等组成中共代表团。国共和谈重新开张。
    蒋介石面带假笑:美国人真不会把握时机,现在我在东北节节得胜,苏联也将各大城市拱手相让,在这种前提下,还进行什么谈判?
    私下里,他急令杜聿明:别管什么鬼谈判,加紧进攻至关重要。
第12节 斯大林全力支持蒋介石(2)
    12月24日,杜聿明接到蒋介石秘令后,立即指挥52军主力冒着漫天大雪攻打北镇和黑山。当地自治军再次撤退。
    12月28日,国民党13军主力乘胜北上,沿着铁路线攻到义县。正在那一带休整的林彪、梁兴初因准备不足,仓促中只抵抗了一天。13军继续前进,12月30日打到阜新。林彪只好带领梁兴初师和黄克诚部的彭明治旅撤退到彰武、法库,而黄克诚则率3师余部退向了通辽一带。这样,国民党军队一举控制了热河与沈阳间的铁路线,切断了关内解放区与东北的联系。随后,杜聿明下令兵分两路,52军南下进攻营口,13军则由阜新沿铁路向西进攻朝阳、热河。
    东北漫天白雪,重庆却是青山翠竹。
    马歇尔执意要求国共停战,蒋介石不得不做表面文章。
    为了换取暂时的和平,尽快进行根据地建设,中共中央同意不完全拒绝国民党进入东北,但要求民主和地方自治,建立地方联合政府,共产党的军队也有驻东北权。蒋介石迫于马歇尔的压力,只得点头应允:可以同意,具体细节继续商量,争取在1月中旬达成停战协定。
    蒋介石终于在大的原则上松了口。延安隐约感觉有一阵暖风吹来了。
    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当大力倡导和平。延安方面认为。
    1946年1月初,东北局在中央指示之下,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以体现国共同管东北的意愿。根据新的调整,在民主联军总部管辖下,建立了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四大军区。林彪将战斗力最强的两个老部队——山东1师(梁兴初部)和新四军3师7旅(彭明治部)划归总部直属,其他各部队根据所在地区分别置于军区领导之下。
    北满军区由高岗担任司令员,陈云任政委,辖山东7师(杨国夫部)、陕甘宁359旅(刘转连部)及松江、合江、北安、牡丹江、嫩江5个军区;南满军区司令员程世才政委肖华,辖有第三纵队(吴克华部)、第四纵队(胡奇才部)及辽宁、安东、辽南3个军区;东满军区司令员是周保中,政委林枫,辖山东2师(陈光部)、第七纵队(万毅部)及通化、吉东、辽北3个军区;西满军区司令员为吕正操(后为黄克诚)、政委李富春,辖新四军3师(黄克诚部)及嫩南、辽西两个军区。
    为了抓住即将到来的和平机遇,中共中央明令上述部队纷纷散开,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前往各山村乡镇,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
    但蒋介石心里最清楚:哪来的和平机遇?他急促命令杜聿明:只要停战令未曾公布,就丝毫不能放弃进攻,力争尽早夺取热河,彻底切断关内共军统占区与东北的联系。
    在此命令下,杜聿明指挥13军主力和52军195师迅速从义县出发,于1946年1月5日占领朝阳,9日占领叶柏寿,10日占领凌源,13日攻下平泉。
    到平泉,杜聿明不动了。因为这一天,即1月13日,国共停战令正式生效。
    马歇尔死盯盯地看着东北,蒋介石不敢轻举妄动。和平终于到来了!
    但这是真的和平吗?
    林彪第一个站出来向中央呼吁:“此次和平协定的实质,实为蒋之一重大阴谋。这一阴谋是对我党力量采取避实就虚、各个击破的方针。”“从目前所知条件看来,则我此次和平的前途较之继续战争的前途更坏。我入东北的部队目前完全处于无根据地的状态,与我军脱离中央苏区后到陕北以前的状况大体相同。如敌调全国兵力,向我到处进攻,则对我甚为不利。”
    他不等中央的回复,于1月15日向所属各部队连下两道命令:第一,时局尚在动荡中,各部须严整战备,只有战争才能争取和平;第二,切勿向下级指战员散布和平空气,以免解除精神武装。只应鼓励为和平而战,为停止敌之进攻而战。
    情况正如林彪所料。停战令生效后,蒋介石借机大举向东北增兵。美国海军第7舰队集中所有运输舰,从上海、广州、越南等地陆续运送国民党新1军、新6军、第60军、71军、93军到秦皇岛、葫芦岛登陆。杜聿明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更是四处延展,1月15日,52军25师到达沈阳,1月26日,13军89师接收了新民和彰武。
    国民党军依据中苏条约和国共停战协定,不费一枪一弹,轻松占领了沈阳以西和辽东半岛的大片地区。
    所有的大中城市都被国民党军所占领,附近农村无一不受到威胁,民主联军还有多少根据地可开发?但中央依旧要求东北部队以和平为重。
    步步后退的民主联军几乎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刚刚占据通辽的黄克诚在得知杜聿明已开进新民和彰武后,再也忍不住了。他直接给中央发去电报:国民党军正在逼近通辽,而退出通辽,我们就只能走进蒙古大沙漠了。为求生存,我们决定在此拼死一战,即使苏军前来也坚决抵抗,全部战死在所不顾!
    这是一声措词强硬却饱含着热血的呐喊。
    这声呐喊让刘少奇深深地震惊了。他曾多次指示东北局:“我党目前对东北的方针,应该是力求和平解决,力求国民党承认我党在东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合作实行民主改革,和平建设东北。在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只有这个方针才是正确的,行得通的。因此企图独占东北,拒绝与国民党合作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如果我们对国民党采取内战方针,我们必归失败。”
    但接到黄克诚电报后,刘少奇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东北的局势:要让蒋介石承认我党在东北的合法地位,看来还需要进行艰苦的斗争。1月26日,刘少奇给东北局发出了新的指示:我军要“在军事上力求巩固自己,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打下长期坚持的基础,在完全自卫的条件下可以力争打一两个大胜仗。”
    第二天,即1月27日,刘少奇进一步指示:“如国民党不与我谈判即向我军进攻,在友方不坚决反对,我在完全防御有理的条件下,可给进攻之顽以坚决彻底歼灭之打击。为此必须激励士气,细心准备,不要多战,务必一战大胜,煞下顽军在东北之威风。”“为此,林彪应设法到主战方面去指挥。”
    彭真拿到刘少奇发来的电文后,一连看了好几遍,不禁长叹一口气:“我们终于不必一味地忍气吞声了。”
    他一面命令立即将此电文发给林彪,一面打开房门,透一透空气。
    他看见铺盖着厚厚白雪的北国大地,正在太阳的照射下泛起耀眼的亮光。
第13节 林彪要尝尝打胜仗的滋味(1)
    接到来自中央的电报时,林彪正带着梁兴初和彭明治驻扎在法库西面的秀水河子大力开展群众运动呢。看到最新的指示,他不禁心中一振。自从进入东北以来,在杜聿明的紧逼进攻下,自己一路败退,虽然属下们见了面都呼一声“总司令”,但背地里,却有多少人讥称自己为只会撤退的司令呢。
    林彪的确多次在无意中听到属下们的议论。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随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上过井冈山,参加过万里长征,22岁就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的军长,30岁那年指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大败日军,名震中外。他能是一个只会撤退的司令吗?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那本著名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曾这样描写长征时的林彪:“他是红军中年轻的鹰。在1935年那明媚的春天里,云南的田野万紫千红,到处是雪白、桃红和淡紫的罂粟花,在阳光下迎风摆曳。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为灿烂的明星了。”
    如今,这位“灿烂的明星”正骑在战马上,缓缓行进在冰天雪地之中。他仔细地观察着秀水河子的地形,等待着战斗的时机。
    自从平型关一战之后,林彪已整整八年没有尝到打胜仗的滋味了。他正在耐心地等待着时机。
    而这个时机正悄然走来。
    1946年2月9日,国民党新6军在廖耀湘的带领下顺利登陆秦皇岛,随后挺进到锦州。这是国民党一支著名的主力王牌军,杜聿明顿时欢欣鼓舞,下令兵分三路,沿铁路线发起新一轮进攻。于是,南路的新6军22师扑向盘山、台安、辽中等地;中路52军第2师扑向新民以东地区;北路13军89师直奔公主屯、秀水河子、鹜欢池等地。
    鱼已经游来了,是撒网的时候了。
    13军89师有两个团的兵力,孤军冒进,向秀水河子方向扑来。林彪不禁心情激动,立即启动了战前部署。
    2月10日,他在法库指挥部电令梁兴初和彭明治:“这一仗关系重大,必须打得很艺术、很坚决,切不可鲁莽草率。务须严密弄清敌情,干部须亲自侦察地形,选择攻击点与布置火力,当面详细交代任务,切实做好联络,规定统一动作时间。一切布置好后,即行猛打。”
    林彪很少这么罗嗦。
    2月11日,13军89师266团踩着皑皑白雪,进至秀水河子,与265团会合,总共4个营的兵力。林彪立即命令梁兴初的1师和彭明治的7旅正式行动,要像包饺子一样先将这4个营紧紧包住。
    到13日,所属各部先后回报:全部抵达预定位置。
    “好!”林彪一拍桌子,“今夜22时发起总攻!”
    东北的冬夜是漫长的,而且寒冷。夜幕降临以后,天地之间一片清寂。
    22时整,信号弹闪着亮光升上半空,划破了死寂的夜幕。骤然之间,枪声四起。梁兴初带着1师全面开火,埋伏在另一面的彭明治率领7旅也及时打响了山炮。
    国民党兵此时如梦方醒,原来自己早已被装进了死亡之网。无奈此时受到林彪的两面夹击,仓促之中不知如何应战,慌乱中已退到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
    民主联军从四面八方涌来,步枪上的刺刀在冷夜中闪动着耀眼的寒光,短兵相接的巷战持续到14日凌晨。
    天已破晓,秀水河子战斗胜利结束了。
    这是林彪自进入东北后打的第一个胜仗,以伤亡771人的代价共打死打伤国民党军500多人,俘获900多人,另缴获各种炮38门,轻重机枪98挺,步枪790支,弹药7万多发,汽车32辆,电台2部。还有被服等其他战利品。
    国民党军整整4个营的兵力被歼灭于秀水河子。此时杜聿明正躺在锦州的病床上,他的痼疾肾病又犯了。但当他听到这一消息时,却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恐怕不是一个好兆头。”沉思半晌,继续道,“我军控制现有地区已属不易,竟遭如此惨败,看来想接收整个东北,已是非调重兵不可了。”
    杜聿明病恹恹地又躺倒了,未足两天,又接报告:新6军22师在沙岭地区遭到伏击,共伤亡674人。
    “什么?那是我的王牌军!”杜聿明“腾”地坐了起来,良久未语,又缓缓地躺下了。只是轻声地丢下一句话:“这个林彪不可小看呀。”
    杜聿明却不知道,此时的林彪比他还要痛心。
    沙岭之战是林彪未曾想到的。这一战发生于2月16日,即秀水河子之战结束后的第三天。当时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节,国民党南路的新6军22师,从沟帮子、盘山一带开至沙岭。进入了辽东地区吴克华的活动范围。
    吴克华得知敌军22师的66团和师教导营近3;000人已驻进沙岭村时,立即调动六个团的主力,拖着十几门山炮和野炮开进沙岭。实施包抄部署后,于当日黄昏发起进攻。怎奈廖耀湘的新6军乃是蒋介石手里的王牌军之一,号称“国内无敌”,拥有全套美械装备,大多数士兵都有三五年至七八年的军龄,抗战时曾参加过远征军,屡经沙场,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吴克华部与其初一交火,便落了下风。
    随后,新6军一面利用优势火力顽强阻击,一面构筑防御工事,坚守不出,直打到19日清晨,从盘山方向增援的国民党部队逐渐逼近。吴克华见自己部下已打得筋疲力尽,无心再战,只好下令撤出。
    这一仗,新6军共伤亡674人,而吴克华部伤亡却达2;159人,大伤元气。
    林彪听到战斗结果后紧锁眉头,闷闷不乐。本来秀水河子之战也只能算是小胜,而沙岭之战却是实实在在的败仗。
    但不管是胜仗,还是败仗,同样重击在杜聿明的身上。
    卧病不起的杜聿明不想再守在东北了。
    在短短的三天之内,他先是在秀水河子遭到林彪的伏击,犹如吃了当头一棒,随后又在沙岭被打了一记重拳,顿感浑身更加不适起来。
第14节 林彪要尝尝打胜仗的滋味(2)
    东北的冬天是寒冷的。他听着窗外的风吼声默默地想。
    几天来,杜聿明的肾病更加恶化了,必须到北平开刀手术才行。于是,他电告蒋介石:目前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远远不够,必须再度增兵,同时由于自己重病在身,故举荐郑洞国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暂时代替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