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志X-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被你涂掉的字迹写了些什么?”
韩遂叹道:“曹操诡计多端,这必是他的阴谋,贤侄不可上当……”马超猛然想起冯菁曾经来信说过,如遇涂抹过的书信,必是曹操诡计,不可上当。马超心中不由得一凛!看来冯菁还果真料事如神,预先就知道了……于是马超转而哈哈大笑,说道:“我军胜利在望,叔父怎会与曹操勾结?这不过是阿瞒诡计而已,我方才一时糊涂,叔父别往心里去!”于是二人和解,次日奋力冲杀,曹操又败退了十几里安营。
曹操问贾羽道:“他们并不上当,如之奈何?”贾羽道:“无妨,常言道:‘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承相可以只作不知,继续给他们写信,却要如此如此……嘿嘿,他们岂有不上当之理?”
曹操笑道:“真有你的,此计大妙!”
于是;次日马韩二人又收到书信;韩遂的书信仍旧经过涂抹。马超起初不以为意,但忽然吸了吸鼻子道:“这信上怎么有臭味?好像是劣等墨的味道,曹操怎么连香墨都不使用?”韩遂道:“是吗?我也来闻闻……嗯,好像也有香墨参杂其中,可能是一种墨用完了,只好用另一种墨代替。”马超狐疑道:“竟有此事?”再拿过来仔细一看,立即发现了问题道:“原来用于写字的墨是一种,用于涂抹字迹的墨是另一种……怎么会有这种事情?莫非写字的人与涂抹的人真不是一人?”马超看着韩遂,韩遂忙道:“这或许又是一种诡计……”马超存疑,却也没多说,但暗中却派斥候监视住韩遂大营,下令若有曹操信使再来时立即拦截。
第三天,曹操信使刚到韩遂驻地,便被马超的斥候拦下,随即马超韩遂都惊动了。马超对韩遂道:“我们也不怕什么曹操诡计,因我心中存有疑问,却让我们共同来拆这封信如何?”韩遂问心无愧,未想及其它,便道:“好啊!”于是二人共同拆信,却见信中虽有一些字迹勾抹,却只抹了一笔,字底完全看得清楚。而这些被抹字迹拼凑起来,却能自行组成另一段文字,其大意竟是曹操与韩遂相约于当夜共同袭击马超大营之事。马超看完之后怒不可遏:“原来你与曹操二人以涂抹书信作为幌子,实则使用暗语密谋!若非我今日直接拦截信使,却还蒙在鼓里!如今证据确凿,还有什么话讲?”韩遂一时也愣住了,百口莫辩。
马超丢下书信,快马加鞭向自己的大营驰去!韩遂部将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马玩等人一齐劝韩遂道:“马超此去,必定带兵来攻,这次的误会已经解释不清楚了,马超此人,专横拔扈,不如先下手为强,追杀了他,然后再说其他!”韩遂却也不是善者,心道:事已至此,别无他法!于是下令追击,点齐五万兵马,倾巢而出。
马超奔回大营,还没来得及准备,就被韩遂攻到,仓皇之间应战,立时被韩遂部将围住。然而马超却是奋起神威,公然不惧,一杆银枪舞得风雨不透,力敌五将!战了多时,马玩正在马超背后,见马超气力耗损极大,便以为有了机会,持刀由背后偷袭上去,眼看便要近身……谁知马超便像背后长眼一般,他单手持枪,另一只手由腰间一掏,发出一支暗器,正中马玩眉心,顿时死于非命!众将无不惊骇!不过此时马超单手持枪,使不上力,空门大露,被梁兴等人正面杀来,马超只得抛出长枪,却握住梁兴枪杆往里一带,那梁兴被拉得直向马超怀中抢来,正好挡住其它几人的兵刃之锋,马超趁机大喝一声,声如巨雷!就在旁人被吓得一哆嗦的功夫,他抽迅速出宝剑,斩梁兴于马下!一时鲜血飞溅,染红征衣。众人全都惊呆了……
此时马超趁机夺过梁兴之枪,正准备再战,不料忽然射来一支暗箭,座下之马倾刻倒毙,马超跌于地下,长枪无法施展,手中只剩护身之剑。周围敌将哈哈大笑,刀枪并举,一齐逼来……正在危急关头,忽西北角上一彪军杀来,却是庞德、马岱各领本部兵马杀来,二人救了马超,将军中战马与马超骑了,翻身杀条血路,望西北而走。
不料才刚冲出韩遂包围,迎面又是一彪兵马围来,领先一人赫然便是曹操!曹操首先向随后追来的韩遂呵呵大笑道:“韩将军与曹某配合得真好啊!当记一大功!”韩遂大惊失色,心道这样一来,显然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身后部将杨秋悄声说道:“刚才斥候来报,因我军倾巢而出,曹操已占领了我方大营。眼下情形,是否索幸降曹算了?”韩遂恨道:“曹操诡计,令我身败名裂,我与他不共戴天!……此处不打了,我们撤向长安!”
于是韩遂放过马超,径自冲向长安。曹操则冷笑一声,也不理会韩遂兵马,将手一挥,左夏侯渊,右曹洪,前许褚,后于禁,只向马超围去。
韩遂径直来长安城下,不料城门竟然紧闭,一将立于城头道:“我成宜已经先一步降了曹公,你们走投无路,不如一起降了吧!” 侯选、程银、李堪等将至此皆有降意,只韩遂、杨秋领兵绕道往西凉金城而去。
而马超、庞德、马岱等人也未被曹操围住,三人都是勇将,一齐向左面曹洪方向杀出,便如三头猛虎,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曹洪终于抵挡不住,被他们突破一个缺口,向汉中方向遁去。
曹操闻得马超竟然走脱,心中焦急,传令诸将:“你们不分昼夜,务必追上马儿!谁得首级,赏千金、封万户侯;谁能生擒封大将军!”于是众将得令,各自争功,紧紧追赶……
冯菁获悉上述详情,不由得坐立不安。她想到,这样一来,她这支部队很有可能被切断与汉中方面的联系,成为孤军!而如果退兵,这一段时间在西域所取得的成果又将重新丢失。真是进退两难!
正当举棋不定之际,外面忽然有人敲门!
开门一看,竟是新来的一位学生“司马昭”,说是有妙计献上。冯菁不觉大为讶异!
原来这个所谓的学生“司马昭”正是原先的庞统。他赶到西域之时,发现冯菁正在办学,课本也十分新颖,于是想了想,就找到冯菁要求成为学生。冯菁告诉他,这是王子学校,不收平民。但庞统本是能言善辩之士,说了一套“不源万里慕名而来,千辛万苦盘缠用尽”之类的话,冯菁很快就被他打动,于是破例收下了他。当问起他的姓名时,庞统心想:“该取个什么名呢?自己原先被司马徽捧得很高,什么‘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取天下’,结果功败垂成。今番再世为人,权且记念一下这位为使自己名声得以昭彰而煞费苦心的恩师吧!”于是便以“司马”为姓,而以“昭”为名。
冯菁自然知道历史上有个司马昭,但如今其人早已不存在了,这个学生只应是同名同姓的巧合而已。她却不知道其人就是庞统,只是觉得能取这个名字的人未免有些怪怪的,因此平时便对这位玉树临风的小伙子多方留意,结果发现他极其聪明,很多问题都能举一反三,于是心中一向对他另眼看待。至于教授兵法课的徐庶更夸赞他是天才(当然没想到其实原本二人是同学)。只有教剑术和格斗的张辽徐晃对这个“司马昭”不太满意。
冯菁暗道,今天这位学生一来就说有妙计献上,难道真能猜透自己在想什么?于是问道:“任何妙计,都应是有的放矢。难道你竟能知道师傅我的困扰吗?”
司马昭道:“恩师必定在想马超兵败之后怎样收拾局面的问题……”
冯菁叹道:“子上!你很像我想像中的一个厉害人物……”
这位司马昭却惊讶道:“恩师……您刚才是以‘子上’来称呼学生吗?”
冯菁心道:“真是的……他还未取表字,可我总以为此司马昭是彼司马昭……”于是掩饰道:“不知怎地,我无意中竟觉得司马同学你该有那样一个字号,不由得脱口而出了……你看,‘子’为地支之首,由地而‘上’,则近天矣!当为‘昭’之显极。喜欢吗?”
司马昭大为感动,心道:虽然她不知道真正的我是谁,但显然对我甚为重视,怎能不为她尽心尽力!于是说道:“多谢恩师给学生取字,学生定当不负恩师厚望!”
冯菁松了口气,心道:这么一来,难道将来会由他推翻魏国?且看他能给我献什么妙计吧……于是征询道:“眼下局面令我好生为难,若不放弃西域,有被人截断归路而孤立起来的可能;若要撤回汉中,则前功尽弃了。你专程而来,必然已经考虑良久。不知可有什么妙计能点醒我吗?”
司马昭忙道:“不敢当!谨供恩师参考!首先我想问一问,为何不能以西域兵力夺回西凉?”
冯菁道:“我们这里只有一万兵力,而且还要有留守部队,你觉得凭这一点兵力可能吗?”
“只有这些部队,当然不可能。不过,嘿嘿!”这位司马昭伸出三个手指头,神秘地微笑道:“其实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额外添加三万人马。”
“哦?”冯菁不由得大为惊讶……
七十七章 多国部队
司马昭说道:“各国王子都对军事课程很感兴趣。但真正的打仗本领不是只靠书本的,要有实战演练才行。因此,恩师只要对王子们说,让他们从各自国内带三千兵马出来,由学馆对他们进行一番实战野练,这样,十个国家聚拢过来,就有了三万兵马。”
冯菁叹道:“你的提议,真是匪夷所思!我总觉得好像是在做梦一般,就这么简单的一个理由,各国王子就能把兵带出来吗?”
司马昭笑道:“当然还有其它一些附加原因。西域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中,作战和生产差别不大,因此招集部队不像中原那么困难。而每国三千人,数量也不算多,对于这些王子而言,是不成问题的。请相信我的判断,他们一定非常乐意去做。”
其实他还有一些理由没说出来。他作为学生之一,自然与其他王子混得熟络,他知道这些生活富足的王子之所以屁巅屁巅地赶来学习,至少有一半原因是由于冯菁是一个美貌出众的汉族姑娘。各国虽然也不乏美女,但与冯菁这样修炼过*的女子相比,无论是容颜、气质、谈吐、才艺方面,都显得逊色。因此,有些王子一到晚上,就弹起东不拉,奏起马头琴,用本民族语言对着冯菁住处的窗口大唱情歌。对此,冯菁或许不知道,或许没当回事,他不敢妄加猜测,但冯菁有意无意地施展了一些玉女神功,他是看到的,王子们因此对冯菁的武功都很钦佩,没人敢轻擅其锋。私下里,王子们并不管冯菁叫“师傅”,而是戏谑地称呼她为“女王”,这固然含有一份尊敬,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她已被王子们公认为西域第一美女。
因此,一旦“女王”有了出兵意愿,凭着王子们的热血和互相攀比精神,不会有人甘愿落后的。司马昭已经暗下决心,他今后所出的计谋,一定要深思熟虑,每发必中,对于这次献计他是有十分把握的。
冯菁看司马昭很有把握,于是说道:“好,那我明天就向王子们宣布这一决定,让他们由各自国内搬兵。只是你自己没兵不好办……索性让你担任参军一职吧!”
“谢恩师!”
于是,一个月后,西域“十王子”多国部队成立……
这时,马超、马岱、庞德已退入汉中地界,而马腾则得了重病。起初马腾到达襄阳之后,马超就已攻下长安,这种胜利,马腾自己从来没取得过,他深知“军无二主”的意义,军队既然交给了儿子,而儿子又强于自己,那么自己就不能再去干涉,反而添乱。于是他只让马岱前去帮忙,自己则留在襄阳,从事一些建立拜火教总坛的具体工作。
谁知,马超到底不是曹操的对手,半年不到,长安就得而复失,而且一败涂地!杨华方面虽然在计谋上也曾帮了马超一些忙,但毕竟军队不相统属,最终决策人是主将,有时需要当机立断,无法远程咨询。尤其是十万大军竟败于离间计,自相残杀而亡,令人扼腕长叹!而马超也因鲁莽中计与自家人火拼而丧失了军中威信,逃到汉中之后,只剩两千人跟随,作为一方割据势力,算是不存在了。
这次失败,使马腾忧思成疾。他在生病期间,前思后想,终于向杨华表示了将自己势力归并于杨华的意愿,女儿马文莺也正式嫁给杨华。但杨华认为马腾势力仍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对他们在拜火教中的地位有好处,于是就作了“西凉马腾加入汉水流域联合政府”的安排。在这种形式下,军队的战略指挥归杨华,法律法规统一制定,但有自己的领地可以地方自治。当然,眼下马腾的地盘都已被曹操和韩遂手下的降曹将领所侵占。
但韩遂本人也没落得好下场。他与杨秋带着两万人逃往金城,被曹将夏侯渊紧紧追赶,一路上军心涣散,士卒散去不少,到了金城之后,与夏侯渊、曹洪等拼死一战,却又被击溃,只得与杨秋再往凉州逃去。行至路上,总算摆脱了曹军追兵,韩遂正待松一口气时,不料却被杨秋请到帐中,刀斧手一拥而上擒住。韩遂惊问其故,杨秋笑道:“曹公已答应委任我为凉州太守,只等着你的人头呢!”于是韩遂竟被其部将所杀,壅、凉一带全都纳入曹操势力。
这时手下向曹操报告说,马超等人逃入汉中,而张颌等将也已追击入境,杨华方面已经发函,指责违约。
曹操不由得陷入沉吟。
贾羽劝道:“数天下英雄人物,唯有杨华不可小看!原本大军南征之前,就应将其剿灭,结果任其坐大,我们吃了不少亏!眼下我方大获全胜,正应乘势夺取汉中,灭其根本,承相还犹豫什么呢?”
曹操道:“眼下孙权占了合肥,又攻广陵,我正要回师东线抵挡,如果在汉中另启战端,只怕是首尾难顾。”
贾羽笑道:“孙权虽然来势汹汹,然而不足为虑。其一,南军势强,主要靠着舟楫之利,所谓‘南船北马’。如今渐入北方,将以马战为主,这就舍其长而用其短了!其二,孙权其人,与其父兄相比,多了几分稳重,却少了几分霸气,所谓‘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假如我为孙权设想,在攻下合肥之后,就应趁着长安还在马超手里的时候,使用奇兵穿插于寿春和汝南之间,直扑许都,那样一来攻其必救,我们不得不回师许都,穷于应付,恐怕也就天下大乱了!可他却不敢行险,反而主力东移,去攻击广陵这样的无关紧要之地,只求‘齐头并进’,貌似稳重,其实却是没有把握天下大势,坐失良机!这样的人,只需派些长于守卫的将领前去抵挡便可。”
曹操叹道:“还好文和没有去帮紫须儿,不然我就痛失一臂了!你觉得东南一线派谁去抵挡为妥?”贾羽道:“可以让曹子孝前去;同时我再向承相举荐一人,那就是弋阳太守田豫,虽然年轻却有大才。有此二人,令其步步为营,应当可以抵挡一段时间。等这里事毕,再东向征讨不迟。”
曹操道:“你是劝我务必要向杨华动手了,可与他作战只怕难以速胜……”
贾羽道:“不必急于求成,只需攻占汉中即可。眼下杨华主力均在襄、樊,另一支部队去了西域,上庸只有七千人,张鲁部队主力正在梓潼,汉中也不过几千人留守,这都是由于他们想不到马超会迅速失败所致,而承相大军正好都已集中在附近,错过此时,以后就没有这么恰当的机会了。而如果占领了汉中,就切断了杨华各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必然使他分崩离析。”
于是曹操命人写了一道檄文,指责杨华窝藏反贼马腾父子及其部将,如果拒不交出,则将大军进剿汉中,云云。
杨华知道这不过是官样文章,他交不交出,大军都是要来的,于是一笑了之。但听说曹操把这檄文广为散发,以造声势,杨华想了想,就也搞了个檄文,让侦察部队广为散发。以往的檄文不过是互相骂战,杨华的檄文却是别出心裁,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
原来,杨华所发的檄文标题竟是《关于战争规范的几点建议》,其文大致如下:
“上天本有好生之德,然而自古以来,世人便有黑白之分,执政亦有仁暴之别,往往相持不下。战争本为政治的继续,由于政治冲突不可避免,今为正义,不得不奋起一战!
然而大家都是同一民族,炎黄子孙,岂可因一己之私而杀人无数,置天下百姓于不顾?《老子》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天下者,百姓之天下;英雄者,百姓之所养,亦为百姓之仰赖!因此,期望交战双方,凡称得上英雄者,遵守以下规则,如此则天下幸甚:
1.不滥杀无辜;
2.不*抢劫;
3.不裹挟民众;
4.不焚烧城市;
5.不虐待战俘;
6.不毁灭经济。
凡此六点,谁有违犯,则为华夏民族之罪人,天下共讨之!”
这一篇檄文,通过侦察部队广为宣传,博得各地士子们的极大反响,百姓也多有所闻,其附加作用是杨华在全国的名声大噪。
杨华这一着先声夺人,曹操不得不作出姿态,表示自己并不反对,并向部队三令五申,才开始进军汉中。他兵分两路,由夏侯渊等领偏师入散关,自己与众将率大军入斜谷,两路兵马呈钳形攻势,向汉中杀来。
杨华目前十分注重的是襄阳的经济,只要襄阳两年不受攻击,就能取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当然汉中也不能丢给人家的,那里确实是个战略要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他目前还暂时不想把主力由襄阳撤回。他决定先节节抵抗,但不硬拼,等最后敌军到了汉中城下再行决战。
这时冯菁给他传来西域军队的作战意图,令他十分高兴。曹操必然想不到在他侧后会有一支兵马杀来,必要的时候这支兵马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但这支兵马的性质和战斗力他都不很清楚,因此他没有明确指示该怎么行动,只是让冯菁相机行事,同时建议在北地郡的袁尚部队向安定靠拢,以作策应。
冯菁此时的“十王子”多国部队已经准备好了,并且经过了初步的互相配合训练。她决定大军开拔。十王子每人三千,共计三万部队,加上冯菁自己带出了一个师作为近卫部队,总计三万三千人马。她留了七千部队在西域长史府,包括三千屯田部队和四千机动部队,由张辽留守西域。
随冯菁出征的有军师徐庶,参军司马昭,十王子分别为各自部队的师长,徐晃为近卫师的师长。
部队开向河西走廊,经过敦煌、酒泉、都无人把守,想必是新上任的凉州太守杨秋还来不及去管理。这里原先是马腾管辖,冯菁和司马昭直接找到地方官员,说明马腾已加入我方联合政府,今后要向联合政府负责,同时对该官员勉励一番,政权就算是接管过来了。
直至张掖,才遇到对方的守军。当地百姓常道:“金张掖,银武威”,形容这一带是凉州极为富饶的地方,粮产丰富。因而也得到杨秋重视,立即派来了守军。
由于杨秋防守的重点是在武威,因而张掖只有五千兵马防守。如果强攻,固然多半可以拿下,但是必定会有伤亡,而且还要防备武威方面的援军。
冯菁觉得,这第一战最好是大获全胜,又伤亡极小,才能给十王子以极大的振奋,使他们今后心服,因此决定智取。
她招集军事会议,徐庶献计道:“我们的目的是张掖和武威一起拿下,可以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张掖兵少,我们围得他急,却不立即攻下,他必然向武威求救,等武威的援军出来,我们主力却在半道上埋伏,吃掉武威的援军。这样一来,两处地方就都好打了。”
冯菁正要夸赞一番,司马昭却接过来说道:“这一计后面可以接个连环计。那就是我们打掉武威的援军之后,可以广造声势,使张掖守军知道后援断绝而极度恐慌,这时再用围三缺一的战术攻城,他们必定弃城逃跑,我们却在他们逃跑的路上再次埋伏,将他们歼灭。”
冯菁赞道:“不错!这样一来就免得硬行攻城了,果然好计。”
徐庶却又接过说道:“该计后面还可以再接一计。那就是张掖逃跑出来的守军已是惶恐万状,被我们埋伏包围之后,我们多采用劝降手段,必然可以获得不少生俘,然后便用这些俘虏,夜间去到武威城下,谎称是张掖弃城而逃的败军,赚开城门,大军趁机杀入,这样轻易之间又能取得武威城。”
冯菁看看徐庶,再看看眼前的司马昭,笑道:“你们两人怎么配合得那么默契?难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徐庶叹道:“其实子上的才学当不在我之下……”司马昭连忙掩饰道:“那应该是‘有其师必有其徒’啊,呵呵!”
冯菁笑道:“两位都是智计百出的高手!那么我们就依计行事吧!”
于是,冯菁让徐庶带领四位王子在张掖佯作攻城之势,自己与徐晃、司马昭领着其余六位王子的部队,埋伏在武威方面的来路上,并放出侦骑查探。若干天之后,果然武威方面援军赶来,只可惜不是杨秋亲自带队,只是一名副将。
时值夏季来临,草深林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