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志X-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合。 ”
徐庶赞道:“好!果然是妙计!不过‘东北王张大帅’是何人?怎么我从未听说?”
冯菁窘道:“啊,这个么……反正是辽东蛮荒之地的一个将领。 大哥没听说也不足为怪。 就别刨根问底啦……”接着面对众将道:“我们其他部队,白天休息。 夜间行动。 我军绝大部份都是骑兵,争取第一天到达安定会合袁尚,第二天秘密到达渭河北岸,第三天渡过渭河,兵临长安!”
司马昭问道:“我们走得这么快,给养怎么办?”
冯菁道:“我们也学一回项羽吧,过了安定之后,每人准备七日干粮,夺下长安再作饱食!”冯菁见诸将多有犹豫,便道:“我们此行,本来就是冒险,顾虑越多,行动越慢!倒不如甩掉些坛坛罐罐,轻装急进,增加其突然性!我一个女孩都不怕,各位大哥不要再有顾虑。 ”
马超笑道:“也对,两军相逢勇者胜!我觉得此去必能成功!”众将随之一片附和。
冯菁于是下令道:“那么,传令下去,士兵现在睡觉,入夜出发……”
不说金城这边虚张声势,却说冯菁到达安定之后,会合袁尚部队,总计骑兵三万八千人,步兵五千人,他们白天宿营,夜间再次开拔,第二天天不亮,骑兵部队就已到达咸阳城下。
咸阳虽为秦都,但比不得长安坚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三百名突击队员使用爬城钩索偷越城墙,突然袭杀了守门士兵,砍断门锁,开了城门。 大军一拥而入,守城士兵两千人大部分没有起床,在睡梦之中都作了俘虏。 冯菁命令一千士兵立即渡过渭河,趁敌人没准备之时,在渭河南岸布置防守阵势,设下拦栅、拒马等物。 其余部队全部睡觉休息。
等到长安守军发现有人在渭河南岸设阵,出来干涉之时,冯菁这边已经休息了大半日,于是命令大军强渡渭河,对那边的千名布阵士兵进行支援。
夏侯淳一见敌军开始大量渡河,便对谋士辛毗说道:“兵法云:‘半渡而击’,应该就是这种情况,让我们掩杀过去,先胜他一场!”辛毗道:“不可!对方已经先一步背水结阵,只怕有诈。 看看再说。 ”夏侯敦又等了一会,说道:“你看,对方只渡过六千人,却连主帅冯菁都过来了,我们正好冲上去擒了她,这样的好机会,不会再有了!”辛毗也觉得可行。 于是夏侯敦率领精骑五千。 发一声喊,向江边杀去!
冯菁见敌人杀来。 急忙指挥已过江地部队退入阵中,然后大喊:“后面是江水,我们没有退路,奋力抵抗才是唯一出路!”于是西域士兵个个发挥勇力,拼命撕杀,夏侯敦所部虽是精兵,却无法冲破阵势。 双方呈现胶着状态。
辛毗见对方仍在坚持,便命令成宜再带三千兵马前来协助攻阵。 但这时冯菁方面地参军司马昭也下令未过河的兵马一字排开于江边,以弓箭射过河去相助。 这渭河并不太宽,西域兵马善于骑射,立时给夏侯敦的部队造成压制,双方仍是实力相当。
而当咸阳这边的谓河战场正激烈胶着之时,马超所部五千兵马却绕道于泾阳附近的渭河河段,从另一渡口过了渭河。 他开始向夏侯敦的后路逼近……
此时天色渐晚,冯菁手下士兵都有干粮,啃上几口继续作战。 而夏侯敦匆忙出城,无此准备,见双方互有损伤,却无法获胜。 只得呜金收兵。 冯菁自然不紧不慢地尾追而来。
夏侯敦自恃勇力,便来断后,他横枪立马,对追来地敌军兵将大喝一声:“呔!谁敢与我一战?”其声犹如巨雷!
这时过江追来的将领只有三名王子,他们并非久经战阵,被其声势所摄,立时一顿,互看一眼,不敢贸然上前……冯菁知道,此时三军不可夺气!于是一咬牙道:“休得猖狂!我来会会你!”
夏侯敦以前认得冯菁。 那时她不过是个弱女子而已。 哪里会武?他只想想擒她,不想伤她。 不由得狐疑道:“你怎么行?”
冯菁笑道:“夏侯将军别来无恙!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今日我已练得武功,所使兵刃叫做‘神农鞭’。 由于女子力怯,所以鞭梢上有毒,小心别沾上了……看鞭!”
冯菁隔得老远就一鞭抽去!夏侯敦识得厉害,连忙躲过,他见冯菁果然会武,此时已成必战之势,于是拍马挺枪冲上。
冯菁却不与他二马相交,转身便向他马眼抽来。 那马原是怕鞭地动物,急忙自行闪避,夏侯敦一时没有准备,身子直晃,至此方知,兵器之中原来柔能克刚。 由于夏侯敦眇了一目,武功比早先大打折扣,他对鞭梢之类细小之物看不太真切,不由得在后续的打斗中渐渐有些捉襟见肘。 这时他恼了性子,心道:我久战沙场,难道真不如一个女子吗?索性将枪身一搅,让它与鞭梢缠住,然后用力后挑,打算把冯菁手中的神农鞭夺下!不料这神农鞭似是有灵性之物,在冯菁yu女神功的施展下,弹性十足,可长可短,一时竟然相互夺她不下……
冯菁却抓住这一兵刃互缠的机会,一手持鞭,一手拔出飞刀急速射去!
夏侯敦吃了一惊,眼见飞刀迎面,劲力十足,此时若再手持大枪,必然闪不过去!只得弃枪,借力急闪于马腹之下,只听“嗖”地一声,飞刀擦身而过!冯菁趁机长鞭一抖,终于夺下夏侯敦之枪,而此时夏侯敦也翻上马背,适时拔出长剑。
夏侯敦此刻丢了长枪,优势尽失,心中十分紧张。 冯菁毕竟在曹营时日不短,并无临阵杀将之心,便趁机说道:“今日胜负未分,怎奈天色已晚,有些看不清楚了,将军何不归去?”
夏侯敦早无战意,见冯菁如此说法,心中存了几分感激,便道:“领教了!”转身退走。
此时他的副将成宜已带队走在前面,正行间,忽然斜刺里一彪人马杀出,为首一将大喝:“马超在此!”成宜一见马超部伍整齐,骑队之中还夹杂着一排排地战车,便知马超要使用“车悬”战法,心中大骇!
车悬战法是西凉兵地一种特有战法,尤其针对骑兵有效果。 在平野之上,如果两队骑兵相遇,一般只有互相冲击,勇者获胜。 谁的阵形被冲散了,谁就会任人宰割。 而骑队中夹着战车,则是保证骑队不被冲乱的最有效方法。 同时,若以这样的战车阵列配合骑兵冲击敌方,则敌方通常难以抵挡,必然阵形大乱。
成宜也是西凉出身,自然知道厉害,急忙喝令手下往两边躲闪!但前面是躲开了,后面却仍旧难躲,尤其是后队夏侯敦刚刚跟上,不知就里,却被马超的整齐方队沿着大路和平野之地排山倒海般地冲来,顿时一触即溃!车声隆隆,蹄声贯耳,杀声震天!曹兵措手不及,毫无阻挡之力,只能四散奔逃,凡被马超骑队踏过和车轮碾过之处,只留下血肉模糊一片……
夏侯敦魂飞魄散,大败而逃,部队溃不成军。 还好离城不远,所有败兵全都脱离了建制,撒鸭子般地向着城中没命地奔逃!马超和冯菁率队趁势追杀,好在夜幕降临,给逃兵已掩护,才使他们遁入城中,紧闭城门坚守。 冯菁同时收兵。
当夜三更时分,劳累了一天的曹军士卒因见冯菁未来攻城,早已睡下,夏侯敦也吃不住疲劳,换钟繇来巡守城墙。 不料,忽然城中四处火起,而且多处发生了巷战,有人高喊:“西域兵马进城了!”同时城外也有大约两万部队接应而来,全城立即乱成一团!
钟繇曾经经历过一回长安失守的状况,他只道像上次一样敌军已经入城,急忙寻找退路,组织士兵向东门杀出退走。
其实原本城门并未失守,只是由于傍晚败退时视线不清,混入了五百名冯菁手下士兵,他们被原本就潜伏在城内的侦察兵引导至秘密据点,此时便在城内暴*,虚张声势。 但城壁上地守城士兵由于白天新败,士气尚未恢复,一听说城池已破,城中大乱,哪里还有继续防守地意志?被城外部队一阵猛攻,硬生生地攀上城来,城池也就真地失守了。 那些冲上城墙的西域士兵,按照事先定好地“一点两面”战术原则,立即沿着城墙向两边扩展,接应更多的士兵上城。 同时展开攻心战术,奋力高喊:“城已攻破了!”
夏侯敦、成宜等将惊醒之后起身上马,但此时夜半三更,不知敌方有多少人杀来,四处都喊“城已攻破”,己方士兵混乱不堪,只得听从钟繇劝告带兵往东门杀出,直奔潼关而去。 辛毗虽是计谋之士,可一切都来得太快,从敌军渡河到长安失守,不过一昼夜,根本没让他喘口气,此时也只得跟着败退。 经过渭南时,他提议进行埋伏,以阻挡追兵,于是夏侯敦与辛毗留下四千兵马埋伏,钟繇与成宜领其余两千人马先走。
夏侯敦在渭南足足等了两天两夜,好容易听见一阵马蹄声传来!急忙准备战斗,不料等对方驰近一看,竟只有十几骑。 夏侯敦道:“或许这只是尖兵,放过再说!”可再等就没有什么大队过来了!
辛毗奇怪道:“十几骑也敢直往潼关而去?莫非潼关已失?”他与夏侯敦二人急忙撤去埋伏,小心翼翼地来到潼关之下,只见袁尚、成宜立于关墙之上。 袁尚大笑道:“元让,佐治!我已在此等候多时了!何以姗姗来迟?”成宜则道:“没办法!归路已断,进退两难,只有跟着锦川公才有出路,你们也来吧!”
夏侯敦对辛毗道:“我是不会降地!你怎么说?”辛毗道:“我与袁尚有难以化解之仇,怎能再受曲辱?”夏侯敦道:“好!那就让我们并肩战斗到最后一刻!……各位将士们,听我号令,攻关!冲啊——”
第八十章 青泥隘口
第八十章 青泥隘口
却说曹操一直以为冯菁要进攻天水,他把原属韩遂手下的降将侯选、程银、李堪等派到天水防守,认为他们应当顶得住,再不济时,也应当可以退守陈仓,仍保后方无忧。 他在天水安排了一万兵马,陈仓安排了五千兵马,认为万无一失,所以才放心地围攻汉中。 却不料冯菁据然舍近求远,利用骑兵的长处,迂回穿插,突然奔袭了长安!他得到这消息,其实已经迟了两天。 因为他带领大军围攻汉中,是在移动当中,无法使用飞鸽传书给他,只能快马报信,从咸阳到汉中便走了两天。
他第一次得到的消息是,冯菁所领的西域部队突然攻下了咸阳,长安正在备战。 但曹操何等人物?马上就知道大事不好!曹操心里明白,他这个侄女可不是马超之流所能比拟的,手中没有金刚钻,不会去揽磁器活。 既然敢出现在咸阳,那么多半就有拿下长安的把握。
曹操立时心凉了半截!他擦觉到自己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而且十万火急!长安只怕是来不及救了,但至少要把潼关守住,否则就被别人包了饺子!好在曹操手里还有信鸽带出,可以向许都方面单向传讯。
他必须立即叫许都方面派重兵解救潼关危机。 但他生性多疑,此时自己军事形势急转直下,不比往常,如果领军的主帅不可靠,那自己就满盘皆输了!遗憾的是,所有“可靠”地将领基本上都随自己来了关中。 家里还有谁呢?只剩曹植和曹丕这两个儿子。 是否让曹丕领兵来救?曹操心中忽然打了个寒战!常言道,知子莫若父。 曹丕与自己同样都是枭雄,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他为了想提早接替而玩些心眼……嘿嘿,那可就万劫不复了!这时,他忽然感到曹植要可靠多了,于是在飞鸽传书中。 指明由曹植领兵,急速驰往潼关。 如能救得长安最好。 如长安已失则务必保住潼关!
他几乎连一刻钟的拖延也没有,就立刻传迅出去,然后才找来贾羽等谋臣商议应变大计。
军事会议上,无论谋臣武将,尽皆神色凝重。 他们几乎难以置信,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怎么忽然军情逆转。 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然而终于发现曹操不是在和他们开玩笑。 曹操叹道:“这次,虽然表面上我们好像还占着军事优势,但实际上形势极其严重!打个比方说,如果把大汉江山看作是一个人体,那么关中就是人的脑袋,而长安至潼关一线便是人的脖子。 如今我那聪明的侄女冯菁,出人意料地穿插到了长安一带,已拿下咸阳。 估计长安也是难保,我们现在无疑是被人卡住了脖子……诸位,可有应对之策?”
曹真道:“只有立即回师长安,舍此别无他法!”众将大多赞成。 唯独荀攸道:“我看不必!”
曹洪奇道:“公达休开玩笑!何以见得?”
荀攸叹道:“假如长安能够守住,则一切都无危机,汉中之地山川险阻。 与其我们回军,还不如洛阳方面派出援军到得更快;假如长安守不住,等我们到达则一切都已晚了!所以我说不必匆忙回师,还是听得准确消息之后再作定夺为妙!”人们遇事总有往好处设想的习惯,他这么一说,立时也有不少人开始附和。
荀彧却道:“我来谈些看法吧!依我看,我们虽然不必急着回师长安,但必须趁早脱离战斗!此时我们未获长安失守地消息,估计汉中方面也还未获。 不趁现在赶紧撤走,等他们获得确切消息。 必然会在前方多处设伏。 那时还怎么走?”
夏侯渊沉吟道:“依文若所见,我方似乎是败定了?可如果长安并未失守。 只是虚惊一场,该当如何?”
荀彧道:“兵法云:‘两军相争,先算退路。 ’如果真如妙才所言,一切无事,我们再回来也不迟。 否则,一旦长安已失而我们还懵然不知,那可就想退也来不及了……”
曹操这时果断地一挥手,叹道:“我们全都低估了杨华。 他表面上示弱,可实际上却对我们展开了战略包围,一切都是谋定而后动。 直到长安被袭,我们才醒悟过来,可见其谋略之深!我估计长安多半是守不住,趁早脱离战场确为上策!这样吧,今天白天我们仍然佯攻汉中,但各军务必做好准备,入夜之后立即撤离,斥候还要事先查探一下退路的状况。 ”
接着他又问荀彧道:“依卿所见,我们该向何方撤出?”
荀彧道:“无论进袭还是撤退,都是兵贵神速。 径出子午谷是最快捷地道路。 如果长安尚未失守,就能很快得到支援,因此这条道路应为首选。 但是,子午谷道险,有些辎重出不去,只能分兵另走斜谷。 ”
曹操道:“这样也好!便由文则将军组成偏师,护送辎重出斜谷;其余人随我径出子午谷,奔赴长安。 只是……听你刚才所说,子午谷道险,万一被人扼住谷口,岂不是进退两难了么?”
荀彧道:“那里属于蓝田县境,两侧山崖陡峭,子时谷底见月,午时谷底见日,其它时辰则没有光线直射,故名。 但道路虽然险要,平时却荒无人烟,因此不虞有人阻挡……”
曹操道:“还是保险些好!我们立即派出快马先行探路,并通知蓝田县令带人至谷口迎接。 假如中途有变,或蓝田县令已经倒戈,则立即回报。 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百官尽皆点头称善。
于是,曹军白天装模作样,对汉中城继续一阵猛攻。 入夜之后却迅速离,除于禁带领五千人护送辎重出斜谷外,其余几万大军皆往子午谷方向急退,一路上果然没遇到埋伏,但在途中却又接到长安失守的消息,曹操对此虽有预料,却仍然十分震惊。 现在他只盼望曹植不要出什么差错,只要能率援军及时赶到潼关。 则一切尚有希望。 于是催促部队加紧行军。
谁知曹植还真地出了差子。 他接到曹操飞鸽传书之令,立即点齐兵马准备出发。 但同时曹丕也知道了此事,心中不觉一凛:如此重大关头竟派曹植去领军救援,他直觉地感到自己的接替人地位受到威胁,一旦曹操获救,看到迎面而来的是曹植,谁知会不会影响立储决定?于是。 曹丕心生一计,假意设宴为曹植饯行,却在酒里面做了手脚,结果曹植喝得烂醉如泥,当天根本无法率军出发,第二天仍然宿醉未醒。
于是,曹丕便借军情紧急为由,与司徒王朗等人作了商议。 冠冕堂皇地改由自己率军出发。 一路上,他借口蓄养军卒体力,并不采取强行军,只是大量派出侦骑,打探战况究竟怎样。 他心机深沉,其实有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常言道:“兵贵神速”。 由于迟滞了一整天。 而后又行军速度又不快,结果就被袁尚抢先一步到达了潼关。 袁尚部队是在当天深夜长安城破之前就由参军司马昭建议而派往潼关地。 他先至华阴一带设下埋伏,准备拦截夏侯淳的溃逃部队,结果由于夏侯淳在渭南想要伏击追兵而没来,他只截住了钟繇和成宜地两千人马,自然轻松解决。 而由于当初一起在马韩联军时,袁尚与成宜曾有些交情,因此在袁尚的说服下,成宜临阵倒戈,二人合力擒下了钟繇。 然后再以成宜地名义骗过潼关守军。 突然冲入,从而袭占了潼关。
此时曹丕贴近潼关。 远远地便听到有喊杀声,斥候来报说,潼关的另一面正有人攻关。 众将急忙抢上,两面夹攻!一时滚木炮石摭天盖地,各种箭矢飞蝗如雨。
却说袁尚仅带了两个师六千人过来,加上成宜投降过来的一千人,不过七千。 然而潼关面积不大,城楼上各种位置全部站满,由关下而看,并不知有多少人守关。
因此曹丕只是听任将士们自发地进攻,并不进行强有力的组织。 在他以为,潼关另一面地攻关部队必是曹操,他要先看一看曹操还剩有多少人马,是否攻得下这个潼关。 若是曹操能攻下潼关,他在这边助力,必然是大功一件;如果曹操攻不下潼关,必然退路断绝,那正好满足自己的另一心愿……
然而无独有偶,潼关另一面的辛毗也有类似想法。 夏侯敦一听到潼关另一面已有部队配合攻关,大为兴奋,急忙督促兵士不顾一切往上猛冲!辛毗急忙拉住他道:“别忙进攻!我们这一边已经死伤近半,力量微薄;而另一面地援军则是主力,由他们攻下不就成了?原本我们只当是必死,如今看来竟是有救了,何必在援军到达之前丢了性命呢?”夏侯敦一想也是,便让士卒暂缓进攻,退下来包扎伤口。
谁知这边一停之后,过了一会儿,另一面的攻击之声也逐渐缓和了下来。 夏侯敦大惊道:“难道说援军不够,竟打不下此关?”辛毗道:“将军莫慌!可能是守关敌军过多的缘故……但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有救。 眼下另一面有我军大部队攻关,无论是守关部队还是长安方面赶来地部队,此时必然都以潼关为重,一时顾不上我们,我们正好趁机撤走。 ”
夏侯敦道:“似有道理!然而现在没有退路,却往那里走啊?”
辛毗道:“我曾听说在渭南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到商洛一带,再出武关即可逃脱。 不妨避开大路,退到渭南再向当地人打听。 ”
于是夏侯敦带领剩下的士卒往渭南退去,路上远远见到有对方部队自长安向潼关支援,但果然没有向这边追来。 夏侯敦终于松了口气。
却说曹操沿山道往子午谷方向急急而行,崖壁峭立的子午谷口终于在望。 忽见斥候自蓝田赶回,带来消息:“潼关已经失守了!”众人皆如遭遇晴天霹雳。 曹操立时长叹一声,丢弃马鞭于地道:“唉!我们被困在关中之地,回不去中原了!如今四面受敌,粮道断绝,一切都完了!诸位跟我鞍前马后,一场奔波,我实在有愧于大家!我老了。 怎能再受华容道之辱?”说罢,拔出倚天剑。 作势便要自刎!
手下慌忙拦住,贾羽跪下道:“此番建议攻打汉中,其责在我。 请承相治我以罪!”曹操连忙扶起道:“文和提出上中下三策,是我执意攻打汉中,关卿家何事?若这样也要治罪,以后谁敢献计?快快请起!”
贾羽心中感激,谢过之后。 起立说道:“其实以眼下实力,我们并非走投无路。 第一可以全力攻打长安,说不定能够打下;第二可以索性不回中原,全军西向。 那冯菁不就是这么干的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行?我们攻向西域,等于动摇冯菁地根本,一旦西域诸国拥戴我们,冯菁手下地十王子必然倒戈!”
曹操沉吟道:“回攻长安,我估计正是杨华所希望我们做的。 事实上我们根本做不到全力攻打。 汉中部队必然衔尾追来。 这样,坚城之下两面受敌,必败无疑!至于向西域而去,我们则与冯菁不同的地方太多!她一个女孩子,心地善良,西域各国均以为无害。 正需要这样一个中间调停人,于是才默许了她的长史地位;而我则不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早已出了名,人人害怕,在汉室分裂的情况下,西域诸国必然容不得我,群起而攻之!再说,我之根基在于中原,还须提防政局动荡。 因此。 以上两计均不可行。 不知文和还有其他策略吗?”
贾羽叹道:“承相分析。 入木三分!贾羽由衷叹服!承相既然必须要回去,我想。 天无绝人之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