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志X-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飞点头道:“言之有理。 我无非一介武夫,你原是承相,这等事情便由你来作主吧!”诸葛亮见张飞这么好说话,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于是虽然追谥刘备为“昭烈帝”,但长子刘禅对外则称“蜀王”,不再称帝。 同时派人送给汉帝一封有和解意思地密信。
汉帝见信,自然也无意于继续追究,于是睁一眼闭一眼,索幸正式承认了刘禅的蜀王地位,对刘备私下封出的另两个儿子的鲁王、梁王的王位,也顺水推舟,给予了追加册封。 这样,关于汉室“天无二日”的这一段公案便宣告了结。 汉帝取得了预期的胜利,虽然这只是一个名分上地胜利,但也是意义重大的。 他不禁十分感念那一直为此事而坚持不懈努力的关师音姑娘。 若没有她几次三番地张罗,是不会有这个结果的。
遗憾的是那聪明机智的关师音姑娘已经不在汉帝身边了,她被紫须上人和几名长老强行叫走了,由于这是她师门地事,汉帝也无法过多干涉。 但汉帝还是派人送了一些赏赐物品,远赴氐族部落交给关师音。
然而,正是由于汉使到达氐族部落面见关师音,才发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原来,当初紫须上人派长老来叫关师音去氐王那里协助进行“佛事”,由于是师命难违,同时关师音觉得此举没有什么大碍,加之对氐族也有三分好奇心,便答应跟他们走了。
她到达氐王领地之后,一开始氐王对也她十分客气,使她几乎受宠若惊。 不料,后来才逐渐发现,原来氐王所信奉的这佛教分支,竟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分支——“欢喜禅宗”。 他们信奉的佛像与中原不同,竟是一尊“欢喜佛”,这是一男一女赤身**搂抱在一起的形像。 这种教义认为,男女做***之时,经脉最为旺盛,生命力和精神力都在最佳状态,利用这种状态练精化气,最易“修成正果”。 而氐王之所以要向紫须上人要一名女弟子来帮助他,其实就是希望有一名佛道高深的女子来与他共修“欢喜禅”。
关师音尽管有时十分大胆,但这与她自幼所受的思想熏陶毕竟是格格不入的。 当她明白了之后,不由得面红耳赤,心跳加快。 她此时隐隐之间已经心有所属,那种为“大目标”而献身的想法早已转变,怎么想也觉得自己没办法去做。 于是,他立即便想脱身而去,但这时才发现氐王实际上对她看管甚严,在这陌生地异族地区,很难有脱身地机会。 于是表面上,她只得表示还须先独自修练一些时日,巩固了自身的精气,才能再与氐王共修,借以拖延时间。 这一段时间,她一直想送出消息求救,可就是没机会。
正巧汉使来到,制造了这个机会。 原本她也并没想好究竟要向谁求援,但与汉使见面地一刹那,杨华的身影忽然浮现在心中,使她感到在这世间唯有这个男人才是令女孩子感到最可依赖的。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委托汉使代她向杨华求救。
她怀着殷切希望,目送着汉使离去,直至消失在远山逶迤之中……
一○一章 氐族之行
一○一章 氐族之行
这时;杨华正处于万分兴奋当中,因为司马嫣替他生了一个儿子。 他自从来到三国之后,终于有了儿子,感到非常新鲜,左看右看,爱不释手。 他给儿子取名杨炎,表字安世,意味着他的一生已经不必在夹缝中生存了,将要安定整个世界。 同时,又名司马炎,这是为了兑现对司马家族的承诺,只等有了第二个孩子之后,就正式改姓过去。 由于嫣儿最先生了儿子,身份立即不同,众姐妹纷纷向她祝贺,孩子的外公司马朗脸上也兴奋地泛出了红光。
汉帝很会做人,立即遣使向杨华表示祝贺,并赠送了一些礼物。 杨华知道汉帝其实手头应是比较拮据的,却仍旧出手那么大方,可见其重视程度。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汉帝驻扎的新野,曹丕一直没敢大举来攻,显然是对毗邻的杨华心有顾忌,汉帝岂能不知?
由于新野离襄阳距离很近,杨华于是也备了礼物,趁机对汉帝进行回访。 他还带去了汉帝急需的钱粮,汉帝十分客气地接待了他。
双方叙礼已毕,杨华问汉帝道:“眼下皇叔已殁,蜀中不再称帝,在此之时,陛下有何宏图大愿?”
汉帝叹道:“如今还有逆贼曹丕,实为心腹大患!”
杨华笑道:“曹丕也已命不久矣!假如他也去了,意下如何?”
汉帝道:“果真如此,但求国泰民安而已!”
杨华点头道:“陛下愿望很好。 但国泰民安四字。 实在要做起来,却是很不容易啊!不知有些话当讲不当讲……”
汉帝道:“愿闻其详。 杨爱卿但说无妨!”
杨华道:“我大汉朝初年,废除暴秦苛法,实行无为而治,废井田开阡陌,耕者皆有其田,加上吏治清明。 故而曾有文景之治,国泰民安。 然而。 当时的一些举措,虽然适合于当时地情况,却并未考虑到以后会怎么样?比如说人口增加了,人的能力不平衡了,就会有人卖掉土地而一无所有,又有人不断买下土地成为豪强,并且毫无休止地实行兼并。 占有大量奴隶。 而且,人越有钱,就越有重复积累财富的优势;人越穷,就越没有挣钱致富的条件!这样恶性循环下去,长此以往,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极度的压迫,诸如黄巾之乱,便由此而兴起!这固然由于大汉立国之初。 民间并无此等恶性竞争,因而没有适合的政令可以实施;然而,自有汉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年,历代帝王臣子,却都浑浑噩噩。 苛守‘祖宗之法’,不知变革,才导致如今积重难返,终于天下崩溃。 当此之时,不知陛下觉得该怎么办?”
“这……”汉帝一时答不上来,“爱卿有何灼见?”
杨华心道,莫说是古代帝王,即便是现代人,恐怕也很难答得上来!他停顿了一下,缓缓说道:“最简单的办法。 那就是什么改革也不做。 阶级矛盾必然导致天下大乱,外族入侵。 结果大量死人,穷地富的都死。 于是大量无主土地空闲下来没人耕种,最后就会又回到‘耕者有其田’地状态,新一轮的‘治世’才会出现。 可是,这种过程经历的痛苦无穷,能叫作‘国泰民安’吗?”
汉帝叹道:“我幼年之时,遭遇董卓之乱,曾逃难于民间,所见所闻,真个是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如果出现这种局面竟然反复出现,我等岂非成了千古罪人?”
杨华道:“是啊!除非政治制度有所改革,否则,‘五胡乱华’不出百年便会出现,那时外族铁蹄反复践踏,生灵涂炭十倍于眼前!然而要谈改革,却又是前无古人的事……难啊!”
汉帝道:“卿家且说说看。 ”
于是,杨华由人的本性谈起。 首先说到,人的敛财**是没止境的,因此社会法则不能寄希望于所谓“知足”,而应对敛财行为地上限予以限制。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首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因此虽然不能绝对禁止土地买卖,但要对拥有土地的最高数额作出限定,比如说,每户人家的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能超过当地常人平均水平的三倍。 超过部分就要由国家按标准价收买回去。 不这样办,就会有人田连阡陌,富敌王侯;有人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又如何能够实现耕者有其田?如果众多耕者丧失了土地,国如何泰,民如何安?
至于富户,如果真是有钱没事干,可以鼓励经商,不失为一种正途。
以往的历朝历代,之所以重农抑商,是因为现行的政府机构,管理农业极其容易,只需要按田按户每年收税就行了,每户地田亩数比较容易查明;但管理商业就非常困难,商人每时每刻都可能盈利,政府很难知道他究竟挣了多少,因而难以真正地把该收的税款收上来。 因此,必须根据商业行为的特点,在各个地方政府建立与之适应的专门机构管理,并建立一种“发票”制度,将每笔生意的来龙去脉写清楚,有买方、卖方和保人。 沿途关卡须查验无票商贩,这样就能保证真实的税收。 至于“保人”,建议由各地民间地宗教人士担当,他们由于有信仰,也就比较公正,不爱说谎作弊。
此外,政府官员防止腐化也很要紧。 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察,并鼓励百姓检举。 人的**没有止境,官员也是一样。 如果没有制度约束,没有严法加以警戒,以权谋私是不可避免的。 贪一次没事,接下去就会贪十次。 因此,一经发现贪官。 必须严惩,以敬效尤。
此外,除了官方监督,还要开辟‘侠客监督’的渠道,这样才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汉帝感叹道:“卿家所言,切中时弊。 思虑深远,诚为治理天下之良方。 然而一旦背离祖制太多。 必遭朝野士子非议。 况且,以眼下朕之实力,若要号召天下,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杨华叹道:“确实如此。 眼下诸侯割据,汉室地权力实际已被架空,汉祚名存实亡。 臣有一个建议。 不知陛下趋向于什么样的今后道路?若从现实考虑,眼下汉室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以新野为中心,旁及义阳、枣阳、安乐等县,实行割据,名为汉室,形同掌握实权的一方诸侯,徐图发展,静观待变;二是索幸实行‘君主立宪制’。 招集各方诸侯,组建一个‘内阁’,选出‘首相’,召开‘立法会议’而制定宪法,然后行政完全交由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去完成。 皇室只保留以下权力:一、参与立法;二、特赦罪犯;三、对外宣布战争;四、皇帝本人有权凭自身武力杀掉某个罪大恶极之人而不受制裁。 这样,由于实权不在皇帝这里。 也就不会有任何‘反贼’企图推翻皇室,要推翻也只会去推翻‘首相’,反而可以保得皇室永存。 同时,皇室所保有的权力也足以使任何人不敢对皇室不敬。 ”
汉帝沉吟道:“卿家所言,虽然逆耳,却也实在。 细想亦有诸多可行之处。 只是此举匪夷所思,朕不得不暇以时日,慎重考虑……其实汉室将倾,天下人皆知,朕岂有不知?诚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 力挽狂澜。 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杨华心知若非格于形势。 没有人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看以后地发展吧!于是说道:“无妨,天下之事变幻莫测,仔细考虑是应该地。 我也只是个想法,提出来供陛下参考。 臣将一如既往,为陛下分忧。 ”
汉帝唏嘘不已。
正说之时,那出使氐族地汉使赶回,正好遇到杨华,于是就转达关师音求救地事。 杨华一听,知道事不宜迟,急忙告辞了汉帝,返回了襄阳。
杨华同时也收到了氐族兵马时常在武都一带边境骚扰地消息,也准备借机一劳永逸地处理一下与这个民族的关系。 于是准备起兵。
小乔自从正式“回归”杨华之后,对他十分依恋,于是在一种复杂的心情之下劝道:“听说氐兵向以勇猛善战出名。 自我朝汉武帝开始,就时战时和,始终没有臣服过。 我想,夫君有的是事情要做,关师音姑娘与我们似乎是亦敌亦友,你为她冒险,好像有点不值……”
杨华笑道:“小乔,听你的的话音,好像有些酸味哦?师音姑娘虽说是初交,但毕竟与我有过肌肤相亲的一段情缘,现在她不愿随便与人同修‘欢喜禅’而求救于我,这说明她还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地。 救人如救火,于情于理,我都不该弃之不顾嘛……这样吧,小乔、祝融、文莺、嫣儿,你们都过来!”
说罢,杨华拿来几只杯子,倒了四杯酒和四杯醋,然后说道:“各位贤妻,由于关师音姑娘有难,请我去救,现在请你们表决一下:赞成我去救人的,请端起酒杯;对我救她有意见的,请端起醋杯;就看哪边多,来决定我的行动了……”
诸女叽叽喳喳一阵议论,马文莺首先说:“当初杨大哥要不是救我救得及时,我就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了……将心比心,我该支持他去救人。 ”说罢端起了酒杯,一饮而尽!
其他女孩互相看了看,也都端起酒杯……
小乔傍着杨华说道:“杨大哥,但愿你是对的……”
杨华高兴地每人亲了一口:“谢谢你们全都通情达理。 好心一定会有好报的!今天晚上你们全都睡在一个床上,身上一件衣服也不许穿,等着我……”
……
杨华率人来到了仇池山,氐人的集居地。 这是一个美丽地山谷,名叫洛谷,山坡上林木掩映之间,悠闲地点缀着处处板屋。 宛若世外桃源;平地上整齐排列着宫室、果园、仓库,土墙,显示出发达的建筑艺术。
氐族是一个以定居农业为主地藏系民族,能织布,善种田,居处地形险要,土地丰饶。 地植九谷,种桑麻。 出产名马、牛、羊、紬、绢、精布、漆、蜡、椒、蜜等。 山出铜铁,其上有丰水泉,又可煮土成盐。 可见富饶已极。 该民族也是炎黄一脉,《山海经。大荒西经》曾载:“有氐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 是能上下于天。 ”
杨华差人通报于氐王。 这氐王对外的称呼也姓杨,叫杨千万,有一定的汉族文化基础,但见他身材高大,头戴乌串突骑帽,身穿一袭白色的长身小袖袍,扎小口裤,足踏皮靴。 跨骑一匹白马,闻讯出迎道:“我族原本好客,诗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过,阁下带着兵来,只怕来者不善吧?”
杨华欠身施礼道:“并非如此。 诗曰:‘在其板屋。 乱我心曲。 ’便是我地来意。 ”
氐王笑道:“敢情是看上我族哪位姑娘了?不知是谁?”
杨华道:“非也!是大王陛下将我的妻妾关在板屋中了,因此不得不前来讨还……”
“哦,你说的是她?可她并不是从你那里得来地啊……”氐王连忙命人将关师音叫出,问道:“关仙子,这位杨将军说,你是他的妻妾,此话当真?”
关师音心情复杂地看了杨华一眼,心道,你怎么一来就公然说我是你地妻子?这叫别人以后怎么看我……不过,眼下又不能自已折台。 只得点头说“是”。
氐王却哈哈大笑道:“有意思!不过。 跟据我族的规矩,现在人在我的掌握之中。 就算是我的战利品了,这也算是‘抢亲’吧!”
关师音怨道:“我到你这里来,当初只说是帮你参悟佛法,何曾说过要嫁你啦?”
氐王笑道:“那还不都一样?”
杨华接过说道:“关姑娘只是师门让她过来,并非你抢来的,这其中只怕多有误会……”
氐王道:“但我族女子十分缺少,本王不能就这么放她走。 眼下阁下只有拼比我们地实力,抢她回去一途。 如果你是我族英雄,我或许还能考虑与你共娶一女,但你非我族类,就没有这个希望了……”
“什么?”关师音闻言十分惊讶,“这怎么可以?”
氐王笑道:“这是我族地规矩,由于族内女子不足,每个女子都要‘充分利用’,如果丈夫死了,还可以由儿子接替。 总之不会让女人感到寂寞地,因此你们汉人女子真不如嫁给我族地好……”
“不可以……杨大哥,救我……”关师音遑急地说道。
杨华叹道:“这样看来,真是要武力决胜负了……陛下打算怎样比法?是比个人功夫,还是比战阵?”杨华希望来一场决斗了事,这杨千万史书上没听说武功有多高明,自己应该能战胜他。
然而氐王却说:“我们既然都是一方首领,就应该比一下战阵功夫。 ”
杨华猜想他此举必有窥视中原的野心,心道,必须让你折服于我,否则后患无穷。 于是应道:“好啊!我这就回去整军列阵,明**来攻我!”
氐王却道:“不急!阁下远来是客,今日我们便痛饮一醉,明日正式撕杀!”说罢便吩咐手下摆宴。
杨华沉吟道:“这……只怕不太合适吧……”他须提防氐王会有诡计。
氐王笑道:“你们汉人常干酒里下毒之事,我们氐人喝酒是为交朋友的。 阁下若是没胆……”
杨华心道,既然这样,谁怕谁?况且这次本来就是要服其心,于是说道:“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交这个朋友!不过,在下有个要求:关姑娘也该来一起陪酒。 此外,在咱们未分出胜负之前,她暂且算是无主之人,谁也不能动她……”
“好说!”于是氐王就把关师音也叫上桌来,并且真的开始放量喝酒,你一杯我一杯拼比起来。 杨华知道关师音有百毒不侵的本领,有她在桌上,自己也就放心多了,于是也与氐王对饮。
关师音即席弹琴奏乐,悠扬悦耳,一双眼眸似有似无地看着杨华。 杨华想不到她还有这么高超的本领,心中叹道:“这一下,可就真是‘在其板屋,乱我心曲’了……哎!”
一番饮宴下来,氐王似乎已经醉了,东倒西歪地说着胡话。 关师音趁机悄悄地对杨华说道:“他好像真的醉了!不如我们二人把他挟为人质,凭我们合起来地武功,定能杀出营去。 ”
杨华心中一动,但马上想到:“这样一来,氐王再也不会相信自己了,必将永世为仇……”于是说道:“不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们不能对一个民族失去信义。 放心,我肯定有把握在战阵中取胜,赢得美人归!”
关师音幽怨地看了他一眼,叹了口气,不再出声……
一○二章 四战氐王
一○二章 四战氐王
第二日,杨华在仇池山外驻地让士兵们排列成八卦阵,以待氐王。 氐王果然帅军两万来到,一律骑兵,刀枪齐整,部伍类似马超的西凉兵。
杨华厉声高叫道:“我已列阵在此等候多时矣!还不放马过来?”
骑兵的优势便是在于进攻,因此氏王更不打话,命令部将窦茂率队两千作试探性攻击。 窦茂攻来,只见面前阵门大开,竟是虚空,顺势便冲了进去,阵门却又随后复合。
氐王一见对方阵势丝毫不乱,窦茂冲入便如泥牛入海,不觉大为惊奇。 部将雷定说道:“此阵好像有着奇门变化。 它有八门,单攻一门恐怕没用,不如诸门齐攻,当可破阵。 ”
于是,氐王就命令雷定率其所部七队,分从还未攻过的七门而入,务必同时行动!
按说,各门一起进攻,本是一种破阵要决。 但杨华所布的八卦阵,是经过改良了的。 并无所谓生门死门的固定特点,一切都是活的。 由于先前已经有敌兵攻入了一门,随后七门同入,却又空出一门,这一门便成为关键的“气眼”,通过运转气势,使得其余七门都成为充满杀机的包围网。 雷定七队从七门攻入之后,全都陷入重围,但觉前面竟是无休无止的刀兵夹道,直闯得筋疲力尽,仍无止歇。
这时阵外的氐王但见敌方阵势便如太极图般不断旋转变化,并无溃乱之象。 便知大事不妙。 果然,两个时辰之后,入阵手下大都力尽遭擒。
杨华笑道:“大王陛下,可要我用这多俘虏来交换关姑娘?”
氐王叹道:“阁下如果要换,我自然不得不换……不过,能否看朋友的面上,通融一下?这次你摆好奇门阵势让我来攻。 其中自然蕴含了数不清地诡计,令人防不胜防。 但假若两军遭遇在野外。 显然来不及详布此阵,那时随机应变而能获胜,方见真正的智慧。 ”
杨华道:“明白了,你是说,我这样胜你,心中有些不服?其实战阵之上,原本就是不拼蛮力。 而使用兵法的。 以兵法取胜,决非侥幸。 我一次胜你,再次仍可胜你。 ”
氏王道:“那么,能否再比一次?”
杨华道:“也罢!这次我便放回你的手下,你若再输,就不能失信了!”
氐王道:“明天,换你攻我。 ”
于是,氏王在仇池山选取择一处地势险要之处布下一阵。 让杨华来攻。 杨华派人侦察了地形,发现阵势虽然不怎么样,但地势险要,的确易守难攻。 然而同样由于地势险要,如果把他们围困住,山上士兵也不易冲下来。 但是。 这次是由自己主攻,如果围困得耗日持久,也就显不出智慧来了。 怎么办?对方必然带有充足的粮食,山上也有溪水流过……对了,就是水源!这溪水是从更高处流下来的,那里并未布防。
于是,杨华对敌阵地隘口采取围困之势,同时派出一支部队翻山越岭去水源之处,堵塞了溪流,迫使它改道流向别处。
原本氏王见杨华只取围困之势。 还不以为意。 谁知没过多久。 流向阵内的水流就干涸了。 一天一夜下来,军士缺水。 开始怨声载道。 氐王不禁遑急起来。 杨华适时遣使过来说道:“你们地水源已被我方断绝,还能坚持多久?只有冲下山来硬拼一途,但我方早已严阵已待,只怕是徒增伤亡而已!不如认输吧?”
氐王叹道:“我原本只是算计你们上山进攻,不曾想到你们却是断绝水源围困!早知如此,我另选不怕断水的地方就好了……这不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