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奈三国-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葛亮,对那蜀中栈道,那可是放心的很。而除了栈道。蜀中群山环绕,也就只有剑阁这么一条通道可以大军前进了。只要守住了剑阁,就可保西蜀无失。也就可以与那幽州军平分秋色了。而那汉中的所有存粮,也全都被诸葛亮给烧了。幽州军没有所获,其补给只能靠后方支援,如此大的补给量,那幽州即使是财大气出,也不可能支持太长时间的。
而至于汉中的得失,诸葛亮也是一点不惋惜的。来得容易,去得轻松。反正如今汉中的重地汉宁已经落入幽州军的手里,阳平关也被人家幽州军给占领了,汉中半壁都落入了幽州军的手里,再守着这么一点地方,那也没什么意思了。而且,如今不是有人在孙权耳边说自己功劳太大嘛。如此减轻一些功劳,正好也能平息一些。也是一句数得。
故此,诸葛亮思虑妥当,才会做出了这么一个决断。诸葛亮在军中,那可是一言堂,而鲁肃和庞统如今也觉得诸葛亮说得在理。当然也不会反对。
于是,诸葛亮立即在巴中整军,全面撒退回剑阁据守。
这该带,诸葛亮是全都带了,百姓,粮草,物资,那是一个都不能少,马超,以及那些幽州军的俘虏,那更是重中之重,而凡是不能带走的,那也全都付之一炬,绝对是坚壁清野,不给幽州军留下任何的物资。
这一切,全都在诸葛亮周密的操控下,忙而不乱的进行着。可诸葛亮在亲历亲为的情况下,又在百姓之中听到一个差点让诸葛亮吐血的传闻。
张任死了。
当然了,如果单单是光听到张任死了。诸葛亮也许会有些思念,哀痛。但诸葛亮也只会哀悼一番,决不会有吐血的感觉。可百姓中的传闻,却不仅仅是传闻张任死了。而是在感叹张任是为了忠义死的。都在赞叹张任是一个忠义无比的汉子,英雄!
当然了,如果还只是如此,诸葛亮也只会盛赞张任的忠义。并会大肆宣扬此事,依此为表率,激励全军的士气。可问题是,这个传闻之中的张任,他所忠义的对象,千不该,万不该,无论如何,不应该是他诸葛亮啊。
诸葛亮本身乃是孙权手下的首席军师,并不是什么诸侯,这张任对诸葛亮效得是哪门子的忠义。何况,诸葛亮以文臣领武事。已经是权力没有限制了。如今在传闻蜀中顶尖大将向诸葛亮效忠,那不就是和实诸葛亮私养死士,结交党羽,意图不轨。又是什么?
而诸葛亮如今又得鲁肃提点,知道自己正处在风浪口上,本身的是非就够多的了。现在再听到这么一个传闻,又岂能没有吐血的感觉?
正文 第五百五十一回 挥泪斩刘磐
更新时间:2008…10…3 16:22:13 本章字数:4240
长风飘飘,日月无言。诸葛亮真是有苦说不出啊。难道诸葛亮还能自己向孙权他们解释张任效忠的对象不是自己吗?要是那样,那和此地无银三百两,又有什么区别?而且,那些老百姓盛赞张任忠义。也设涉及到别的,更没有想到别的,若是下令他们禁言。那不更成了做贼心虚,画蛇添足了吗?
故此,诸葛亮虽然明知这是对方使得诡计,却依然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生生忍下这口气。如此可见,诸葛亮的养气功夫还是很到家的。很有先学不生气,在学气死人的典范。
不过,在诸葛亮大军撤利索之前。诸葛亮还是得到了一个喜讯。
刘磐带着他那两万怒鲨军,以及驻守在陈仓的兵马,撤回来了。
诸葛亮闻言大喜。当即命人通传刘磐进来。与此同时,诸葛亮自己也亲身出迎。
要知道,这刘磐乃是诸葛亮手下的大将不说,刘磐手下的那两万怒盐军,更是诸葛亮这些杂七杂八军队里面的精锐。
想当初,刘磐就是带着这些怒登军,愣是挡得刘备手下的大将太史惹不得西进半步。即使是后来的孙策领着江东的兵马,也是奈何其不侍。
这要不是刘磐的叔父刘表,死得不明不白,荆北又被蔡瑁、蒯越他们献给了曹操,使其丧失了根基,而这刘磐又素与蔡瑁等人不合,诸葛亮还真不见得能借着公子刘琦的声望,说服这个刘磐归降。而且,为了侯刘磐彻底归心,诸葛亮可没少花费心思。当然了,刘磐也绝对对得起诸葛亮这份心血。兵压荆南四郡。刘磐的勇名很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而之后刘磐随着诸葛亮一路走来,那也是尽心尽力。这刘磐绝对可以说是诸葛亮手下当之无愧的头号大将和心腹。
然而,诸葛亮与刘磐见面之后,刘磐的一句话,好玄没把诸葛亮气被过气去。
那刘磐眼见诸葛亮亲自出来迎接自己,那真是感慨万千。再联想到自己在路上听闻,自己视为知己地同僚张任都为诸葛亮尽忠了。自己如今丢失了阳平关,辜负了诸葛亮对自己的重托。竟然还有脸苟活于世。
真是对不起诸葛亮。
故此,刘磐在老远的著见诸葛亮出来迎接,就普通一下跪在了地上,以膝盖当脚走。跪伏在诸葛亮身前请罪道:“诸葛军师,末将无能。末将有罪。末将对不起您。末将没有听从您的命令,坚守待援。
死守阳平关。以至于丢夫了阳平关。更没能像张将军一样。与城池共存亡。辜负了您对我的重托。语军师重重的惩罚我吧。”
刘磐身为一个武将,想问题比较简单。心里想什么,嘴上也就自然而然的说出来了。在他心里,诸葛亮的地位,确实要比那个还没见过面地孙权要高。
但是,如果这些话平日说起来,诸葛亮音定会感动、高兴,这可是将帅一心地具体体现。然而,如今诸葛亮正烦的就是此事,刘磐如此如此说,当即就成了那壶不开,提哪壶了。
诸葛亮被刘磐打击的,当时脚下一趔趄,满腔的欢喜,立刻化为了乌有,连带着诸葛亮看其他人,都觉得对方在不怀好意地巡视自己。
不过,诸葛亮反映也是神速,当即就势猫腰扶住刘磐说道:“刘将军回来就好。亮真是担心死了。且进厅内细说。”
待进的营帐。诸葛亮细问阳平关丢失经过。刘磐顶天立地地汉子,自然不会推诿功过。如实地说了出来。而且,刘磐在临出击前,与张任交心。又感于张任从容赴死的忠义,不愿给张任抹黑,把张任建议自己主动出城袭营而遭至此败地过失,也主动地揽了过来。
在刘磐看来,自己乃是阳平关的主将,既然自己同意了袭营。有了闪失,那就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身为主将,就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不能把那些不光彩的事情往一个死人身上推,尤其还是一个与自己知心的友人,一定要让知己死得光彩一些。
这绝对是中华隐恶扬善的美得在刘磐身上的具体体现。
但诸葛亮听完就是一皱眉。
可还没等诸葛亮说些什么。鲁素带来的大将魏延,当即就站了出来说道:“军师。此人不尊将令,擅自出击。又贪功而遭败绩。以致丢失阳平关,是我等无险可据幽州大军,不得不退出汉中。实乃重罪。
而今军心涣散,不加严惩,不足以定军心!”
魏延乃南沙大将,对于刘磐的勇名早有不服。魏延可不认为自己的武艺不如刘磐,只是主公懦弱,一直没有出手的机会罢了。论本领,魏延自恃要比刘磐高上许多。可没想到,即使转投了孙权,刘磐紧跟着诸葛亮,竞然还是压在他的上头。而在吴大揽军权的诸葛亮,也不知怎么的,竟凭着面相,就是看自己不顺眼。要不是自己还得吴侯孙权赏识,那就更无出头之日了。故此,魏延对诸葛亮和刘磐都很不满。而如今刘磐明显是诸葛亮一系的人马,又有了把柄,魏延那还能放过。
当然了,这也是魏延的性格比较直,不善隐瞒。过于冲动的表现。
可魏延的这番话,确实说在了诸葛亮的心坎上。如今吴军各个派系的军马都有。比一盘散沙也抢不了多少。若是军令不严。那后果是在严重。
诸葛亮这个恨呀,你魏延说的这些谁不知道,连鲁肃和庞统都还没说话呢,用得着你多嘴!诸葛亮原本就不待见魏延,这下对魏延看着就更不顺眼了。
不过,诸葛亮还是轻挥羽房,不动声色的说道:“魏将军暂且退下,本军师自有主张。”
魏延不甘的退了下去。魏延可不知道,他这一下子,可实实在在帮了诸葛亮。让诸葛亮也彻底的下定了决心。要知道,诸葛亮原先可还真有点合不得下这个决心。
诸葛亮喝退了魏延,面沉似水的对刘磐说道:“汝久经战阵,熟识兵法。吾临去之时,也再三嘱咐于你,阳平关乃我之根本。乃是拖延幽州军马的重地。只需坚守,不可外出交战。待我回援,即可大功告成。而今。你不尊将令。阳平关连一日都没守住,败军折将。丢失要地。皆汝之过也!若不明证军律,何以服众?汝个犯法,休得怨吾。
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
刘磐闻言,并没有怨恨诸葛亮。只是狠狠地瞪了魏延一眼,随后对诸葛亮说道:“军师待某,有知遇之恩。更对某委以重任。如今某犯此过失,理当一死以正军规。某之家小,就有劳军师操心了。某虽死元恨于九泉。”
言之铮铮,从容不迫。好一个铁胆男儿。
诸葛亮心中微有愧意,挥泪而下道:“你我自南沙相识,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你无需挂念。”
鲁肃在一旁深受感动,上前劝阻道:“军师。昔日,楚沙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良将,岂不可惜?刘将军虽有过失。可念在如今大战在即,正是用人之时,可记其过失,令其戴罪立功,将功补过,也就是了。”
诸葛亮摇头叹息道:“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乃法明也!今兵戈方始,若废法,何以战天下?合当斩之!况且,正因大战之时,而我军兵马又各地皆有,不正军规,无以统军心。不得不如此也。”
鲁肃也是深明此理。也无话可说。诸葛亮遂命令左方把刘磐推出去问斩。
不多时,刘磐人头送回。诸葛亮看着刘磐地人头,又不禁大哭不已。
鲁肃不忍,从旁劝道:“刘将军伏法,也是罪有应得。军师不必为此伤心了。”
诸葛亮泣道:“刘磐安身荆南,本无刀兵之祸。乃是听从吾言,顺我出征,才有今日之灾。他助我平定蜀中,屡立奇功。今日我为严整军纪,却不得不斩之。如何不泣?况且,刘磐兵败,皆是我用人不明所至。刘磐原本猛烈之人,岂可困守。刘磐今日之死,我只过也。我如何不痛哉!”
众将都为诸葛亮的哀痛所感动。全都齐劝不攻。只有魏延闹了一个大红脸,站在一旁不知所措。此时每一个人看着魏延的眼光,都有一个蔑视的眼神。
最后,诸葛亮止住悲伤,上书孙权,痛陈自己用人不当之罪,自贬军师将军之职。在孙权派人接管这个职位之前,暂时先待领军权。
别说,诸葛亮这一手以退为进,玩的真漂亮,丢失汉中的重罪,几乎全让死去的张任和刘磐给背上了,诸葛亮自己不过是一个用人不当。
而诸葛亮有上书自贬,再加上先前的自毁功劳,所有针对诸葛亮地那些谗言,全都打不中地方了。最主要地是,刘磐乃是诸葛亮手下最大的心腹,掌握的兵马最精锐,也是先前与东吴军马有过冤仇的。被孙权手下官员所忌讳地。如今刘磐的死,正好证明了诸葛亮地忠心。证明了诸葛亮绝对没有私结党羽。
斩杀了刘磐,当即令吴军全军震动。刘磐是什么人?不止那些随鲁肃而来的江东精兵知道得一清二楚。就是蜀中和汉中地这些残兵,那也是知道刘磐乃是隘诸葛亮一路而来的心腹将领。连刘磐都因犯军法而被斩。又有何人斩不得?
当下军纪严谨许多。敢于违令者,更是没有。只有刘磐的那几万子弟兵,对刘磐的身死,非常的不满。不过,他们的怨恨却也没有针对诸葛亮,而是全部倾泻在魏延的身上。
怨念啊!数万人的怨念。那是何等的庞大。本来就不受诸葛亮待见。在汉中又没立下功劳的魏延,他那小日子也就更难过了。
不过,诸葛亮的大军,还是平安的退到了剑阁。在诸葛亮主动撒退的情况下,诸事缠身的幽州军,还是没来得及追击诸葛亮。而且,孙权对诸葛亮授权议和的文书,也传到了诸葛亮的手里。只不过,诸葛亮为了造成一种均势,暂时并没有主动向幽州军派出议和的官员。而是大兴土木,加固剑阁,同时更在剑阁之外的山丘之上,立数十个营寨,成犄角之势。等候着幽州军的到来。
而此时的幽州军,关羽和张飞他们已经汇合到了一起。那救援张飞出困的,更是幽州的大将赵云。
当日,张飞的信件从长安转回幽州。当时就引起了幽州的极大重视。尤其是诸葛亮千真万确的出现了。而且还搞得那么大的动静。完全把幽州多年计划的战略给打乱了。一点也不愧刘明克星的称呼。实在是让群臣动荡。
所有的臣子,无不为诸葛亮的快速发展感到震撼,同时为自己这边保守发展感到惭愧。只有摆脱了阴影的刘明不为其所动摇。诸葛亮再厉害,他也是人。他也是人他妈生的。如今马钧和张鲁合作,已经研制出自走火炮的简装版。只要腾出时间来,大量生产,诸葛亮再厉害,也能把他轰成渣。
但是,刘明也非常了解自己的那个三弟张飞,张飞虽然已经进步不小,可若是张飞肯老老实实的,一点风险都不冒的,那也不太可能。故此,刘明当即传令离汉中相对比较近的赵云出兵支援张飞。毕竟凉州的兵马几乎都快被关羽带光了,在调动就有可能出问题了。
而赵云得令之后,为了快速救援,同时也不影响自己这边的防御。
只带领了五万突骑兵,就一路急奔的赶了过来。而且,为了快速,赵云走的也是张飞的老路。也是从斜谷过来的。如今那里的守军都被张飞解决了,赵云过来的自然也更加容易。而斜谷之汉宁得当地百姓,也全都被张飞组织村委会给收降了。赵云自然也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救援了张飞。
可就在关羽、张飞和赵云全都汇合到一起之后,却也面临了一个困惑。
正文 第五百五十二回 夷人得困惑
更新时间:2008…10…3 16:22:21 本章字数:3118
关羽等人的困惑,不在于军事。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上将,又有黄月英这么一个出色的军师帮衬。军事上的问题,他们是无所畏惧的。
可是,如今不是打了就跑。而是要占领汉中。这除了军事问题之外,很多民事问题,地方问题等等,还是有很多。
而这琐事,关羽他们也不能不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小事,如果不处理好了,都有可能引起滔天的大祸。
故此,打下一个地方,就要稳定一个地方。乃是行动首要。而安抚地方百姓之心,整顿地方官吏,虽然都是相当繁琐的事。但对于训练有素的关羽军队来说,那还不是什么大问题的。何况关羽的军中,又有张鲁随行。凭着张鲁在汉中的威望,安抚汉中的百姓,那还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巴蜀之地。汉夷杂居之所。汉中自然也不例外。而先前,无论是原先的张鲁,还是后来篡夺了汉中的诸葛亮,他们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政策,都是采取宽惠的尖抚策略进行治理。任其画地自治。谓之:“民夷便乐。”
然而,这种策略与幽州对待外族的策略却是格格不入。幽州主张:
“汉夷一家。”虽然平等对待少救民族。可是却也绝对不会优待。更不会任其自治。这就像是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孩子,当家长的都要公平对待。不能偏了一个,向了一个。更不能因为某个孩子桀骜不驯,就不对其进行管制和教育,反而是任其发展。
可如今困惑也就在此。如今汉中的各族夷人,因为汉室政权的衰落。诸侯各自为政。张鲁和诸葛亮等人,都不想节外生枚。引起这些夷人的不满对抗。这些夷人就像是被宠坏的孩子。没带过僵绳的野马。根本就不服管教,王法。幽州推行地法度,他们根本就置之不理。
而王法这东西,如果在一开始就执行不下去,日后约定成俗,形成了习惯,那就更推行不下去了。若是挨照幽州军的往日对策,那就应孩大军镇压。以政权的强迫性。直接进行。
可如今汉中未稳。孙权的兵马还没彻底败退。实在不易节外生枝。而且,汉中夷人的数量也相当多。冒然引动外纷,动了干戈。也很容易引起当地人的不满。更容易被诸葛亮借机挑拨事端。如今对于关羽他们来说。占领汉中,打通既定的通道。完成天下一统的战略部署。才是关羽等人此行地根本目标。
故此。这种左方为难地事情,相当让关羽等人困感。
而就在关羽他们为汉中的夷人。不服王化所困感的时候。战报传来。败退到巴中的吴军,再次地退兵了。而且,直接就退到剑阁去关羽等人都是一楞,不解一直颇有战意的诸葛亮,这回因何不战而退。而且还退得这么远。
唯有张飞和黄月英都是笑了起来。只不过,黄月英那是笑而不语。
一派成竹在心地样子。而那张飞则是哈哈的狂笑不已。
关羽知道张飞地脾性,也不去理他。可颜良却不解其意的问道:
“三将军,那诸葛村夫,不战而退,其意不明。而我军此时琐事缠身,也不便追击。三将军何以大笑?”
张飞哈哈笑道:“那诸葛村夫,甚得我家大哥的吹捧。传闻之中,更是厉害元比。如今却不禁打。输了那么几仗,就被咱们给吓跑了。
也不管咱们有没有工夫去打他了。如此胆小之人,焉何不笑。”
颜良有些愕然,那诸葛亮真相张飞说得那样吗?
关羽也被张飞说得有了一些笑意。不过,关羽还是忍住了没有笑出来。保住了自己主帅的形象。关羽也不理睬张飞,直接向黄月英询问道:“军师。你看那诸葛亮领军撤退会汉中,又是何意?”
黄月英微笑道:“回将军,诸葛亮领军会剑阁。正是其高明所在。
巴中虽有城防,不过一弹丸小城。容乃不下诸葛亮那么多的军队。而诸葛亮与我军野战,更是自取灭亡。那诸葛亮能用张任如此将才。可见其军略不低。必能晓得此点。而那剑阁,山高险阻,比之祁山山口,阳平关隘,那也是不差分毫。更胜一筹。而且,蜀中群山环绕,除了剑阁,也只有蜀中栈道一备小路。而那栈道又不便于大军通行故此,这剑阁也就成了咱们通住蜀中的唯一咽喉要道。而今,诸葛亮领军退守剑阁。如此可见那诸葛亮是准备要借助地利,与咱们一决雌雄关羽等人听后都觉得有利。就连张飞也尴尬的傻笑几声。算是认可了黄月英的推断。
关羽再次询问黄月英道:“军师,既如此,我军亦当如何?”
“此次汉中之战,已是咱们计划外的战争了。而且汉中之军粮,又已经全被焚毁,此时全靠凉州军粮供应。而凉州本身囤积的军粮也不是很充裕,还需要并州和冀州进行支援。故此,我认为,我军易固守、稳固,而后徐进。反正此时战争的主动权在咱们,咱们大可从容安排。
而且,那些夷人此时还不服王化,咱们也正好腾出军马,一一降伏,一劳永逸。免了咱们的心腹之患。”黄月英从容的说道。
“无量天尊。不可,不可。那些夷人所居之地,尽是穷山恶水。
林木茂密之所。以军剿之,少不能胜。多则,夷人迁移,躲入深山,劳而无功。那群山之中,别说是咱们如今的几十万军马了。就是百万大军,那也是填不满的。只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还是怀柔安抚的好。军师三四啊。”还没等关羽寻思黄月英的建言,一旁熟悉当地状况的张鲁已经提出了具体的难点。显然当初张鲁也在这方面吃过亏,故此才会这么的深有感触。
黄月英说得很有道理,而曲州也向来是这么做的。幽州从来都是奉行“汉夷一家。”实行的同化外族的策略,不可能为某几个小民族开创先例的。可张鲁所说得也全都是实情。锦延千里的群山之间,幽州军这几十万的兵马,实在算不了什么。而且也更不可能浪费那么多的兵力不去一统天下,反而去剿灭几个小氏族。可这些夷人的部落虽小,可若不能确实掌控,在今后己军与吴军对战之时,这些氏族受敌军诱感,在内里闹了起来,那也是腹中剑,肉中钉啊。
一时间,关羽又转回到先前的困惑当中。
看着关羽久久不能下达决策。张鲁再次建言道:“无量天尊。关将军。巴夷之地,化外之民,向以杜淮、朴胡、袁约等人为首。此等人,素与本尊颇有交情。将军若行怀柔之道。本尊愿为从中说项。管保此等人,无有二心。”
关羽以目巡视黄月英。黄月英点了点头,赞同地说道:“有张真人从中说项。此事也有可行。若那些夷人通情达理,当知汉夷一家,王法平等。只要他们尊了我们的法纪,日后自然也会晓得其中的好处。
大家也就安然无事。如若不然。也先安抚住他们,待咱们知晓了他们的藏匿之处,发雷霍之兵,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