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奈三国-第3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用一些虚职,命升安降,把曹操给架空了没跑。曹操明知如此,那哪还能去的?
可问题是,如果不去,必然给刘明手下的那些群臣落下不臣的口实。那刘明的儿子刚当天子,那刘明这当老子的,怎么的也得新官上任三把火,给他儿子立立威风。到那时,那可就是正面对敌刘明,再无回转的余地了。
曹操如今真好如风箱中的耗子,两头受气。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归到底,还是曹操的实力不如刘明强横。这要是换了一个其它势力,实力但凡比曹操逊色一些,或者只是稍微高过曹操一点,曹操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那都不会这么犹豫和为难。曹操一准的就会传檄天下,给王允扣上一个叛国偷盗玉玺的帽子。说那个圣旨是假的。反正皇上刘协还在曹操的手中。曹操本人回来了,自然可以让刘协随便说了。
但是,如今刘协禅让的,偏偏是刘明的幼子。那刘明的实力已经是强大无比了。曹操本就没有任何的信心可以战胜刘明,一直就是靠着正统的帽子来圈着刘明地情面。如今刘明有了正统大义,政治上占了有利地上风。曹操如何还敢不承认,那不是逼着刘明出兵么?
毕竟曹操还是刘明的大舅哥,而且曹操最早起兵的时候,也只是想建立一番功勋。并没有造反的野心,再加上。如今曹操还要考虑整个曹氏家族以及夏侯家族地传承和利益。此时曹操甚至有了就此归顺刘明,保全家族的想法。
过,曹操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不管说外界环境的逼迫也好,还是曹操的野心在良好的时局中成长也好。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曹操,那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得的。而且,就算曹操舍得,跟随曹操这么多年的众将,那也割舍不得地。曹操的一举一动,代表的不仅是曹操本人,那还代表着所有支持曹操的那些臣子、将官,以及大大小小的家族和豪门。岂是曹操可以随意草率决定地。
这一点上,靠着聚拢众多家族势力。快速发展起来的曹操,那就没有一拳一脚,白手起家的刘明来地随意。刘明的那些实力,那可绝对是刘明一个人说了算得。虽然刘明随和,老是开会讨论通过。可只要刘明想干地。那就不会有任何的人和势力能成为阻挠。
而除了这些让曹操烦心并犹豫不决的原因之外,曹操已经成长起来的野心,那也在煎熬着曹操。都已经到了一定地位的人。再让他重新一无所有,重新屈居人下。那是更加难以忍受的。不管别人如何,曹操可是万难忍受的。
静寂了半天,还是最近靠着大江漂木,解了曹操危机的司马懿,率先打破了这种沉静。
如今的司马懿,毕竟还是年轻,少了几分老练。要知道,在历史上:司马懿因为才华出众,曹操在世的时候,没少受到曹操压制。这才有了与诸葛亮对阵时的老练沉稳。而且,一直等到曹丕去世,连带曹操当初核心亲族集团也全都去世了,这才谋得了曹氏的基业。
可如今,司马懿刚刚出世,既没有夺位的野心,又是少年得志,自然多了几分锐气,少了几分顾及。见众人皆心忧不语。忍不住就站出来说道:“丞相,而今刘明通传天下,立起幼子继承大统。虽对我等持长的大义极为不利,可却也挑明了当今局势,刘明称霸之心再无遮拦。我等不是与之为敌,就是要屈居于旗下。”
司马懿得朗朗之声,在如今这个沉寂的大厅里,格外显得振耳。众人的心思,不由得都集中在了司马懿得身上。司马懿说得有道理啊。
而这时,司马懿见众人全都注意着自己,越发的意气风发。昂然的说道:“然而,虽或敌或友,均有丞相一人而言之。但是,丞相如今虽名汉相,可实为身为一方之主,若是前往幽州,等若率众归降。如此,我等臣子,仍不失人臣,可丞相就难逃幽禁之苦了。”
司马懿这一番话,那可说到曹操心眼里去了。曹操对此跟明镜似的,担心的也就是这个。
曹操看着司马懿,期待的问道:“若依仲达,当如之奈何?”
司马懿目光坚定的说道:“丞相,那刘明大军虽号称天下第一。可凭借的也不过是马快,箭利,此等,野战虽然无敌,可攻城却无用武之地。而今,丞相历年来与咽喉要地,结有所加固。官渡、濮阳,皆都是壁垒坚城。哪怕是敌军十倍于我,只要后援不绝。断无攻破之理。再加上丞相如今所拥有的烈焰神龙以及霹雳车,那更是守城的利器。丞相疆域如金汤一般,又何必在意那刘明大军。丞相当可派兵加固城防,防备刘明,同时派一使者,连和孙权,与其相商共对刘明。”
曹操听了很是满意,尤其是曹操现在可不仅是有霹雳车和烈焰神龙,那还有用霹雳车抛射的烈焰弹呢,就冲着这些东西,那也绝对购刘明吃一壶的。
曹操当即准了司马懿得建议,一面派人加固要塞城防,一面派人去联系孙权。同时上表给刘明,称病不起,能拖一天是一天。
不过,曹操下定决心之后。能稳住的,也不过是那些坚定跟随曹操的那些家族和士兵,那些朝廷里面,原本是冲着汉氏正统来的那些官员,那可全都坐不住了。各自纷纷找机会往幽州跑。实在不行。也是暗送信件到幽州表明心迹的。
而与曹操这里差不多混乱的,那就是同样得到刘明通告的孙权那里了。
只不过,孙权除了有曹操那些苦恼和困惑外,更有一个极其气愤地事情。那就是让徐庶跑掉了。而且还让那徐庶把鲁肃给拐跑了。
当日,孙权与曹操停战。远在江南的徐庶虽然不知道原因为何,可还觉得这件事与自己地主公刘明有关。虽然徐庶不知道主公为什么没有按着计划坐等曹操和孙权两败俱伤。可徐庶在确认这里没有自己什么可发挥作用事后。还是毅然向孙权请辞。
而且,徐庶上告孙权:“今事已查明,吴侯误传,乃吴侯为敌对曹操所行之计策。我自当回转幽州为吴侯向太尉大人说明。不过,为了澄清此事。吴侯还需派遣一人向太尉大人澄清。只不过,事关重大,还请吴侯派一能令我家太尉大人信服之人前往。”
当时,徐庶说完,孙权旁边地诸葛亮就知道徐庶要的就是鲁肃了。可一来诸葛亮早就明白了鲁肃地心思。与鲁肃朋友一场,不愿意为难鲁肃。二来,曹操退兵。诸葛亮断定与刘明少不了干系,诸葛亮正等着刘明与曹操大战。好从中渔利呢。不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触怒幽州,以至于把战火转移到江南来。
故此,诸葛亮当即随水推舟的说道:“主公,鲁子敬仁厚君子,天下皆知,可遣其随徐参谋前往幽州。”
当时,孙权一听之下,那也就明白了。鲁肃是留不住了,可是,孙权却也因为顾及刘明的实力,忍了。不就是一个鲁肃么。
可如今,刘明通告天下,孙权明白了曹操退兵是因为这个,那却后悔不已。刘明幼子继承大统,刘明又有实力,又有大义,与那个有名无实地刘协不同,那绝对没有浑水摸鱼的余地了,不是乖乖的受刘明捏把,就是要与刘明为敌,做一个反叛。而孙权早在西川的那时候,就受到诸葛亮与鲁肃的激励,那是绝对不能束手待毙,就是拼了命,那也要咬上几口的。如此,放不放徐庶和鲁肃走,根本就没什么区别。反倒平白少了一份摞手,给对方添了一个助力。
尤其是,鲁肃走后,留下来的那个周瑜,那就更成了孙权的一块心病。那用起来,实在是放不下心啊。可是,徐庶临走的时候,还给周瑜正了名,乃是受孙权差遣,为敌对曹操用地计策。孙权如今也无有名目收拾周瑜。而且,周瑜董灭曹操水军,那也是一件大功,孙权就更无借口对付周瑜了。
而除了这些之外,孙权比曹操更不如得是。曹操的核心集团是自身的亲族以及投靠的心腹。然后以次为核心,滚雪团的发展。虽然曹操还需顾及家族意见。可稳定性,那也是相当厉害地。只要曹操的信心不动摇,他的集团就不会动摇。
而孙权就不行了,孙权虽然也是当世八大家族之一。可早在孙权祖父那一辈就已经没落了。是孙权父亲孙坚,重振了家族。可孙坚起兵之初,由于家族地根基浅薄,故此起兵的手段不太好。乃是靠着抢劫起家地,这要不是孙坚强娶了吴氏,与江南地方势力扯上一丝关系,以及后来听从周瑜建议,重用张昭,团结了江南当地的氏族、豪门,孙氏家族能不能立足江南,那还真的两说着。
故此,孙权在江南的统治地位,还是浅薄的很,跟曹操是没得比的。就算如今孙权坚定,孙权手底下的那些大臣所代表的豪门,那也是动荡不已。
尤其是孙权手下的这些大臣,在当初孙家为了快速发展的时候,都是靠这些大臣互相举荐来的。来一个,随即举荐一堆亲朋好友,连带着他们的家人,兄弟、子孙,全都是一起上来,那臣子之间的关系网,那叫深厚啊。孙权虽为江南之主,可一举一动,比曹操还不如意。
而这里面,犹以张昭为代表。
张昭上表孙权:“而今刘明之子继承大统,幽州得天下大义,拒之不顺。兼刘明武勇,纵横天下,无可敌。天时,人和,尽在其手,而观幽州铁甲战船犀利,我大江天险,也未占地利之优。以愚之计,不如纳降。可保孙氏血脉无忧,为万安之策。”
而张昭上表之后,当时就看出孙权手下群臣之间相互关系的利害来了。朝野之中,立时一片赞同之声。全都认可张昭地说道:“子布直言,正合天意。”
这一片的认同之声,弄得孙权那个憋火啊。可孙权面对群臣联合的那强大势力,那也是无计可施。
好在,孙权的身边还有诸葛亮。诸葛亮当时冷笑的群臣说道:“诸位大人欲奉迎幽州,那好啊。听闻幽州土地尽归朝廷所有。列位大人在江南都是宗亲之首,各家族都有大量的土地在手,以次奉献幽州,想来也能讨得刘明欢心。亮在此先恭贺列为大人了。”
诸葛亮此言一出,那些赞同孙权投降的臣子们,当时鸦雀无声了。一个个尴尬无比。他们这些人,确实都是家族的代表,每个家族也都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可那些土地都是要供养各自亲族的,怎么可能平白的献出?
可是,他们这些氏族文人,也全都买过幽州流传出来得一些报纸,对幽州新政也是知道一些,对诸葛亮的说辞,也是无话可说。当时,如何才能保全利益,也就令这些人难以决断起来。
正文 第六百零五回 五虎八彪
更新时间:2008…10…3 16:38:00 本章字数:4206
混乱的二月。随着刘明幼子刘夏登基的一纸通告。曹操和孙权的根基都因此而产生了动摇。保皇派的传统观念,在这些地方,还是有着相当深厚的根基。
而相对于外界的混乱,刘明治下的各个州郡,那就平静的多了。毕竟,刘协的禅让对幽州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是一个让他们早就决定效忠了对象,有了一个明确而又正式的身份。
只不过,刘明幼子刘夏的登基,不过是一个过渡。故此,在荀域地冷处理下,幽州范围内,都保持者平静,都在酝酿着让刘明登基的**。毕竟,相对于一个不知所谓的皇上刘协所掸让小孩,刘明本人,才是他们真正效忠的对象。
不过,就算如此,刘明幼子所获得大统身份,仍然让幽州的全体人员振奋无比。
而此时,身为当事人刘明,却对外界的混乱和平静,没有什么特别在意。只是看着眼前的两道表彰微笑。
这两道表彰,不是别人的,正是曹操和孙权的两道表彰。
而且两个人的表彰几乎都是如出一辙,都是恭贺刘明之子刘夏继承大统。并表示出臣服之心。只是,曹操声称,偶感重症,不良于行;而那孙权却说岭南民乱,国事为大,不敢擅离。说白了,那就是曹操和孙权,全都无法到幽州来朝贺天子了。
面对这封信,刘明并不感觉意外,以曹操、孙权这样的大势力,那都是有着争霸天下的野心。怎么可能就因为刘明小孩的一个正统身份而真正臣服?又怎么可能因此而置身于险地?
不过,这对刘明来说也并没有任何影响,当初刘明通告天下,也就是为了把大统的名分争过来,并动摇曹操和孙权的统治根基罢了。
而且,如今,虽然曹操、孙权他们没来。可很多的小的家族。以及一些边远府县,都各自表明了各自拥护刘明正统的决心,这就足够了。
刘明嘿嘿一笑:“既然曹操、孙权他们不来,那咱们的第二步计刘也该实施了。”
荀域点头应诺。随之,一道诏书传到曹操那里,让曹操送山阳公刘协到幽州宗亲团聚。
这一道诏书,当时又让曹操一阵郁闷。
对曹操来说,放前皇上刘协走,并没有什么。毕竟刘明地幼子刘夏登基,这个前皇上刘协,就没有多少地政治用处了。
可问题是,如果放了刘协到刘明那里,万一刘协乱说乱动,那曹操可就危险了。毕竟刘协的皇后伏氏,以及贵妃董氏,那都是丧身在曹操的手中。连带着,还有一个为出生的皇子或是公主。那刘协要是把这些都捅出去,那曹操可就万死不足以抵其罪了。
这一点,绝对是当初王允万万没有想到地。当然了也有可能是王允根本就没想过的。
不过,对于曹操来说,曹操就不能不想周全了。而且,曹操还想到:若是在今后实在和刘明拖不过去了。这前皇上刘协还是曹操的一张政治牌。完全可以利用前皇上刘协的部分声望来抵消刘明的政治优势。
故此,曹操斟酌再三,还是万万不能放刘协走人的,此外,曹操此时已经和孙权暗中通了消息,结下联盟。共同敌对刘明,曹操也比当初更加有根一些。
于是,曹操再次上书,表明山阳公刘协因身体不适,传皇位给刘夏,现今身体更是不好。比曹操还不如,更是不能轻动。
刘明见到曹操的这封表彰,哈哈大笑。这大舅哥还真能信口雌黄的。
不过,刘明笑归笑,该执行的计划,那是一点也不能耽误地。
次日,刘明上朝,怀抱其子刘夏。
此时小刘夏刚满周岁不久,也就刚刚能坐得稳如泰山。一双大眼睛,乌黑透亮。看什么都新鲜的样子,特招人喜爱。
可是,残忍的政治,却把这么一个小孩给推到了浪峰上。刘明觉得特对不起自己这个小儿子,决定就在今天,就把这个枷锁从自己儿子身上解开。
按着事先的计划,刘明刚坐下不久,陈琳就上本道:“自帝登位以来,强梁曹操,孙权,尽绝朝贺。盖因天子年幼,故乃相欺。且,天子年幼,事理不得辨,虽太尉大人摄政,可代为行事。终究名不正,言不顺。群臣无可寄托,而臣又闻孟子言:五百年必有闻世者出。由充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策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今汉克秦,又近五百余岁。
太尉大人持掌幽州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无以过此。乃当世之闻世者。群臣会议,言汉氏中兴,当在太尉大人。望太尉大人,不负群臣,以山川社稷为重,自领汉氏大统。威慑不臣者。依次,上合天心,下合民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陈琳说罢,那些事先知道,自然齐声附和。事先不知道的,也是人微言轻,用不着提前知道。故此,此时也不敢乱说什么。只有初来乍到地王允,对此措手不及,分外的意外。
王允当即站出来说道:“不妥,不妥,想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统相传,确近五百余年,可陛下虽幼。并无过恶,且,太尉大人乃陛下生父,自古帝位传承,都是由上给下,由子承父,哪有由父承子的道理?”
王允刚刚说完,素有贤名地华歆就站了出来说道:“自古以来,确无父承子业一说不假。可我幽州基业,一砖一瓦,皆由太尉大人亲建,又何来父承子业一说?至于那个名号。不过是一场闹剧。周岁幼儿,如何管得了国家大事?”
华歆朗声喝问,那真是拳拳为国之心,可彰
日月,王允立时无话。
随后,华歆又悲天悯人的言道:“而今,幸得太尉大人摄政,尚且无事,可此例一开,后世若有雷同,必然效仿,那是幼子勤政,不是后宫垂帘,就是权臣弄国。必将国无幸事,民不聊生。故为苍生计,恳请太尉大人废此陋俗,以为后世表率。使后世若有雷同,取宗室贤哲亲政。使我大汉长久不衰。”
刘明假意说道:“话虽如此,可我子承接大统,乃先皇所赐,我为朝臣,不可轻越。”
荀域则迈步而出,朗声说道:“天地君亲师,五常并列,天子虽尊,可仍是主公之子。主公又有何逾越之处。何况,今天子年幼,品行不定,聪慧不显,为苍生计,主公也应先自立,而后择德而传,岂可轻率就将此位归咎幼儿。”
荀域刚说完,荀攸又迈步而出道:“我文武官僚,皆欲奉主公为帝,定天下而兴刘氏,共图功名;不想主公坚执不肯,如此,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天下必为逆臣篡夺,臣惶恐。恳请主公为天下苍生计,起登大宝。”
刘明再次推辞道:“非我推阻,实恐天下不明之人议论。”
蔡邕当即迈步而出道:“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主公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随着蔡邕说完,刘明手下地众位大臣,杨军、华伦,郭嘉、贾诩,荀域、荀攸,华歆、柄原,陈琳、称衡,糜竺、孙乾等等,全都上前跪倒,齐请刘明荣登大宝。
那刘明贴身的典韦更是爆喝道:“主公登大宝,乃是天意人愿,不可辞。”
此时,群情激奋,就是刚才跳出来说话的王允,都被融入了这股热烈的气氛中,赞同刘明称帝。
此时,刘明还假意道:“陷我不义,皆卿等也!”
郭嘉等人一阵爆汗:太卑鄙了!
倒是那杨军,就跟没感觉的一样,兴高采烈的说道:“主公既允所请,便可筑坛择吉,恭行大礼。”
随即,送刘明还宫,令糜竺于天坛筹备。
那天坛早在聘请黄月英之时,就已建成,此时重新装扮,倒也简单。不多时,诸事齐备。众大臣,又是一顿好请,把刘明恭请到坛上致祭。
陈琳在坛上,高声朗读祭文道:“惟兴武元年四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已,皇帝明,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汉室不幸,权臣又起,帝协受逼,为保汉室血统,传宗室幼子夏。然,帝夏年幼,国不可一日无主操持。故,群下将士,恭请明代帝位。明感众意不可违,恐违之,汉室有失,又感众人忠诚,唯告罪与天,躬领天罚,一身担之。然,明又惧无德恭帝位,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长,金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明一人。明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
读罢祭文,蔡邕率众官恭上玉玺。
刘明接过玉玺,捧于坛上,仍然再三推辞道:“明无才无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
郭嘉等人虽然心中恶寒,可仍然推举杨军上前说道:“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复何让焉!”
随后,荀域、荀攸当即率文武各官,皆呼万岁。
刘明也随即心满意足地正式登位。
而后,刘明改元为炎黄元年。立万年历,今后再无新帝登基改元一说,以为万世长存。
随后,刘明设三阁一处:
由王允,荀域;任龙图阁首任阁老。下辖:管宁,华歆,邴原,孔融,孙乾,蒋方,陈震七大主事。
以及外务荀攸;交通刘安;财政糜竺;教育顾雍;格物马钧;农业田豫;劳动李昕;文化刘丰;工商糜芳;内务杨坚;环境吕平等十一部门。
由大仲裁方正,以及杨军;任仲栽阁首任阁老。下辖:李政,张浩,刘放,陈安,陆鸣,高爽,贾非七大主事。皆各仲裁所公推之无私者。
由蔡邕领文渊阁首任阁老,下属一百八十三个主事。皆各州公推之德高者。
最后,刘明自领军机处,下属:郭嘉,贾诩,田丰,沮授,黄月英,徐庶,田畴七个军机大臣。
其后,刘明又封:关羽,张飞,吕布,赵云,典韦为五虎上将。
封:高顺,臧霸,黄忠,张辽,华雄,颜良,文丑,甘宁为八彪上将。
封:马超,官亥,拓跋鹰,熊灞,庞德,马岱,宇文虎,源义忠,刘桐,蒋钦,周泰,郝昭为十二猛将。
余者各臣工,也尽有封赏。
当下,这番封赏,那真是人心大振。只不过,刘明地两个军机大臣田丰,沮授,以及八彪上将的黄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