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CEO康熙回忆录-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培公并没有夸张,他用事实打消了图海的顾虑,只用了短短十二天就把察哈尔赶出了天津市场。

  在与察哈尔拼抢占天津市场时,明珠向我反映:“周培公竟然对员工收取回扣的事不闻不问。”

  我的回答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在十二天之内攻占天津市场实在不易,非常时期用非常之道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应对三藩,公司将大量资金投放在市场上,已无力支付这群虎狼之师的奖金。周培公唯有出此下策,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大局为重,不拘小节,周培公显示出了领导者应有的气度和胸怀。只有适度的包容,才能激发人才的最大潜能。在危机时期,企业家都会授予某些经理人“尚方宝剑”之权。在这项铁令背后,难免有人无辜牺牲。此时,企业家该如何处置此经理人?包容细节,容忍阙失,才能收服人心,成就大业。

  周培公通过铁令与纵容两大王牌,让一个狂骄的团队,成为了一个在市场上能征善战的虎狼之师。周培公得胜凯旋的那一天,公司上下举杯同贺。在席间,我向周培公表示祝贺的同时,也郑重提醒他:“纵容虽是很好的激励手段,但一定要记住,这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平时万万不可轻用!”

  3.一言定邦  谈判的关键作用

  图海和周培公去了趟西安,拜会了王辅臣。碰巧的是,吴三桂曾经的头号谋士汪士荣恰巧也在,他是为尚之信来当说客的。

  那天,王辅臣的态度显得格外傲慢。周培公刚一落座,他便故意当着汪士荣的面,指着手表对周培公说说:“一个小时内,你如果无法说服我的话,我不会再考虑任何的谈判。”

  说完他就翘起双腿,斜睨着周培公,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一侧的汪士荣则一脸坦然地作壁上观。

  周培公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马上作出判断:王辅臣这话是说给自己也是说给汪士荣听的。显然他对加盟吴三桂阵营并非心甘情愿,所谓的联盟不过是与吴三桂交换利益的结果。

  面对对手的无礼,周培公只是很有涵养地笑了笑。王辅臣首先发问:“大清年年亏损,资金链几近断裂,营销遭遇瓶颈。大周收购大清旗下产业不仅为大清减了负,而且为大清带来宝贵的资金。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为什么你们连这点都想不明白呢?”

  周培公听完,随即一笑,说道:“大清缺的是资金么?你应该最清楚!你陕西分公司的总资产有多少大家心知肚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清三个月的销售额就可以全额收购你陕西分公司。为何公司迟迟未动,一来是念在陕西分公司属于集团大家庭中的一员,相煎何急?二来,康总一向器重于你,常言你是大清的肱骨之臣,是难得一见的人才,想给你一个机会,未曾想你却执迷不悟,不明方向。”

  “大周资金雄厚,市场基础牢固,无论在营销手法还是在市场运作上都更胜一筹,打败大清绝对不在话下,这点周先生应该很清楚吧?”

  周培公闻言笑道:“原来以为王先生是一个眼光独到的商人,原来却是……”周培公无奈地摇了摇头,“大周控股的资金从何而来?市场基础在哪里?也许王先生真的并不清楚。

  “那我就告诉您吧,大周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吴三桂,那吴三桂的资金来自何方?来自大清!大清几十年来授予吴三桂最大的权限来管理平西公司,到最后,他却忘恩负义,非法挪用平西公司巨额资金,妄言收购大清。如今相关部门正在对此事立案调查,一旦大周的资金冻结,也许有牢狱之灾的不仅仅是吴三桂吧?




六.周培公的制胜之道(3)




  “从经营层面来讲,大周更谈不上市场基础牢固。产品的生命力在于质量,从产品上来说,大周乳品上游缺少优质乳源,下游缺乏消费认同。一个匆匆上市的产品,岂能久活于市场?

  “深耕市场,才能根植于市场,从营销上来说,大周仅靠概念炒作与广告的狂轰滥炸,此种浮浅而耗资巨大的营销手法岂能长期站稳市场?渠道是大周喜欢炫耀的,但殊不知也是最脆弱的。乳品本是微利产品,大周如此兴师动众,以为亏本赚吆喝就能取信于渠道商,但此举无异于慢性自杀。路遥知马力,真正精明的渠道商岂能选择一个看不到未来的产品?”

  王辅臣一时语塞。

  “王先生其实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却依然受制于吴三桂。众所周知,吴三桂几十年反反复复,言语无信。退一万步言,就算大周打败了大清,吴三桂会如何对你?你想想大明集团永历的下场就会知道了。你在大清数十年,董事长又待你如何?

  “这十年来各分公司的经理走马观花地换了又换,但你却始终稳如泰山。这就是因为集团对你非常看重。可叹啊!大清居然将一个背信弃义、不知回报、审时未明的人看成了一个可堪重用的人。”周培公的一番话让王辅臣羞愧不已。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周培公表现出了极强的公关能力,他通过高超的谈判手腕,成功地将王辅臣争取了过来。

  这是一次关键性的谈判,王辅臣的倒戈直接影响了大周控股股东的分化。作为吴三桂的一颗重要棋子,王辅臣的作用在于加强传统产业的营销力量,王所领导的陕西分公司是大清在中原地区最大的乳品营销公司。吴三桂对王辅臣的战略考虑在于,如果一旦成功并购大清,那么王辅臣在乳业上的优势就可完全发挥出来。更为关键的是,吴三桂需要王辅臣的力量来瓦解大清核心产业——大清乳业。

  吴三桂也许没有料到王辅臣被周培公的一番话给说服了,更没料到在成立大周控股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自己就被警察拘捕。半个月后,尚之信也被拘捕。鉴于耿精忠退还了所有挪用大清的资金,并作为证人控告吴三桂、尚之信,在起诉此两人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我放了他一马,只是让他提前退休。孙延龄在其妻孔四贞的劝说下,放弃了原先的想法,主动提出了辞职,我批准了。王辅臣心中有愧,本想辞职,鉴于其在陕西公司曾作出的贡献,我依然给了他一个陕西分公司副总的职位。

  1677年,由于市场久攻不破,资金日渐枯竭,加之人心涣散,苦苦支撑了三年后,大周集团轰然倒塌。1678年,吴三桂在凄凉中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第六章:市场的真谛




  在畅春园里,我静静地度过了1677年的最后一天。整个屋子里暖洋洋的,感觉不到一丝寒意。在暖炉边,我半躺着一边喝奶子,一边望着窗外飘飞的大雪。

  回想这二十年来的历程,创业、回归、争斗,那是一段梦幻般的过往。我的快乐、我的悲伤、我的苦痛甚至我的婚姻皆与大清紧紧相连,它已成为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失去了大清我不知道我还拥有什么。从前,我一直担心有朝一日大清会从我的手中失去,在平息吴三桂之乱后,我知道大清这艘巨舰再也不会沉没了。按理,我该松一口气了,但在这个洋溢着喜庆的冬天,我的心却很难平静下来。在我的桌前有一份报告,是关于大清的,封面赫然写着:“大清如果不能解决营销的问题,那么大清永远不会摆脱失败的命运。”作者署名:靳辅。




一.靳辅的淤沙理论:市场治理定律(1)




  从祖父时代以来,大清一直以强势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虽然大清乳业成绩斐然,但依然摆脱不了“营销沙漠”的帽子。

  许多人认为,大清的发家在于投资,而不在于经营;即便是引以为傲的乳业,在营销上亦是乏善可陈。这些评论无论中肯与否,至少表明了一种观念,那就是大清是一家营销方面比较弱势的公司,然而靳辅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宿命。

  1。亲近市场,才能了解市场

  在市场上,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产品品质卓越,价格具有竞争力,代理商实力雄厚,促销活动投入巨大,但销售总不尽如人意,投入很大,销量增长却不明显;企业耗费了大量精力与资金,却深陷其中、欲罢不能。用靳辅的话来说,这是陷入了淤沙的市场里。

  黄河、淮河、运河一带,自古就是商家必争之地,可也是最让人头痛的市场。大清每年在黄河两岸市场投入的费用占全国三分之一,而每年的销售额却让人痛心疾首。每到夏秋相交时分,这里的市场销售就会锐减,已成为大清多年来的心病。大清曾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来运作这个市场,然而收效甚微。十多年来,大清不知换了多少人,但所有人的结局只有一个:无功而返,引咎辞职。

  1677年,在明珠的举荐下,曾任安徽分公司总经理的靳辅正式调任河道分公司总经理,全权负责这三个市场的运作。上任后,靳辅一日八疏,陈报自己的见解。在他的疏中,他第一次提到了淤沙市场的概念。他认为:洪荒无情、变幻莫测,习之性方能用之利;市场也是如此,只有深悉市场规律,才能驾驭市场。

  “黄河兴,企业兴”,充分说明黄河流域市场的重要性,多少经理人因之而名留青史,又有多少企业家为之饮憾终生。至尧舜以来,无论是哪一个企业家,都将“治黄”视为一件莫大的功业。

  我明白,如果在“治黄”上不能有所建树,我振兴大清的宏图将成为泡影。早年由于全心应对鳌拜、吴三桂之患,无暇顾之。直到1677年,我才从这些事务脱离出来,将“治黄”视为第一要务。

  近二十年来,大清每年都要耗费无数人力、上千万两白银的巨款来整治黄河市场,但最后却成效不显,多少“河督”因此挂冠而去。以前,分公司总经理一上台就急于求成,将前人的方案推翻重来。前人治黄初显成效,后人已是另外一番思路,另外一番做法。于是,形成了“年年换人年年溃”的恶性循环局面。虽然每一个人都付诸大量心血,但成效甚微。

  痛定思痛后,我决心不再轻率而为,我需要对市场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以便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治黄”之道。

  为了彻底摸清黄、淮、运三地市场的情况,我亲自派出一个调查小组,对黄、淮、运三地市场进行了实地勘查。他们从星宿海到渤海口,往返万余里,整整耗时半年时间,终于制定出了一本经过实地勘查、全面详尽的黄河市场报告。

  当拿到这一份厚厚的报告时,我的心境从未如此透亮,脑海里清晰呈现了一幅清晰的全景。它让我更坚定了治黄的决心,也让我明白:“治黄”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它需要我们以及后世不断的努力。

  2。减法之道

  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所以黄河之患在于沙,而不在于水。治黄之道宜合不宜分,分则水势缓而沙停淤槽;合则水力强而沙随水去。市场运作与治黄却同理。如果将黄河比喻成一个市场,那么沙则是产品,一个市场的成败百分之六十决定于产品。

  从河道分公司所掌握的库存数据发现:大清在黄河一带市场投放的产品多达数十种,为大清带来巨额利润、在市场上具影响力的却寥寥无几。几十类产品中,没有一个能进入同类产品的前三甲。产品过多不仅未给企业增加相应的收入,相反分散了品牌资源,给企业增加巨大成本和市场压力。

  “治黄关键在于治沙,只有将沙沉下来,才能让黄河清流万里。市场亦然。咱们在产品上也要做减法。大清在黄、淮、运等地的市场已是泥沙俱下,那么则该沉淤拨腐,将那些销路不畅的产品剔除出去。”在上任前的一次谈话中,靳辅一语道破黄河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靳辅的淤沙理论:市场治理定律(2)




  综观历史,成功者大都做的是减法,而失败者大都做的是加法,大元集团的忽必烈就陷入了这一迷局,企业摊子铺得越大,垮得也越快。靳辅的这句话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家媒体的嘲讽:大清像一只急于开拓新业务的八爪鱼,四处出击,却一无所获。此语虽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如今想来,也并非没有道理。我想起了伍次友先生的一篇文章:《多子就是多福?》。

  《多子就是多福?》

  多子当真多福?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拜神祈求多子多福,但是否果真如此?对于贫户来说,多一双筷子虽然意味着多一份劳力,但也意味着多一个人分食,所以贫户多子,越多越贫。于是有人说:多子多福是“富贵俱乐部”成员们的游戏。

  这话深刻,一是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养得起那么多儿子,二来多子确实是一场游戏。不然为何财主老爷过世后,那些孝顺儿子们为家业纷争不休呢?既然是游戏,但为何千百年来,几乎每个富户都沉迷于此游戏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心态:

  一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心态。龙生九种,各不不同,即便一两个儿子不才,但总有一个成气候的。如果只是一个独生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连香火也难延续,何谈壮大家业、光宗耀祖?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热衷于开发新品牌,为抢占市场而四面出击、八面开花,看来,他们与富户的心态并无二致。

  二是“人多力量大”的心态。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三个臭皮匠抵得一个诸葛亮,人多自然力量大,每人作出一点贡献,汇集起来就是巨大的贡献。对富户来说,添一个儿子等于添一份家业。鉴于这种心态,不少企业家为了增加销售额,便不断开发新的品牌和产品。

  多品牌好比富户的儿子,多一子虽说多一份力量,但多一子同样意味着家业少分一份、精力多付出一分。所以,单单是品牌数量的增加是不够的,而且还要从企业实力、目标市场、市场时机等多方位来衡量。同样,各品牌之间不仅要避免相互竞争,而且要形成互补、资源共享,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多子多福”。

  伍先生从看似最平常的生活现象中揭示了营销的本真。在这个“治黄”的关键时刻,给我带来了更深刻的启示。

  3。渠道淤塞的解决之道

  李白的经典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浅显易懂地阐述了一个道理:高度决定速度,梯度决定强度。没有高度,流而不通;没有梯度,通而不畅,所以无论是清淤拓道,还是束堤冲沙,其理皆归为一点:落差才是根本。常言道:水往低处流。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是治黄的精髓思想。

  一个产品从出厂到被消费如同黄河从发源地流向大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价格没有落差,产品就很难销售,但只要价格梯度中的一个环节出问题,产品则很难通畅地到达消费者的面前。

  自进入六十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一带的市场节节下滑,历来河道老总只知用“大禹的疏导法”,一味降价促销,结果市场全乱了套。由于价格太低,利润太薄,黄河流域一带代理商的产品一下全窜到淮河、运河市场一带去了,而淮、运两岸代理商的货却越积越多,最后只好也低价贱卖,其价格甚至比黄河流域市场的还要低。问题的严重性已超出了我的想像。

  糟糕的市场无外乎两种情况:滞销、自销。产品定价过高,消费者很难接受,产品流而不通,这便是“滞销”;产品定价过低,代理利润空间小,销售自然也就不会尽力了,产品通而不畅,这便是“自销”。

  靳辅认为,大清是两者兼而有之。

  “如今黄河一带代理商的利润普遍低于淮河、运河一带。在利益的驱使下,窜货在所难免,现形成竞相降价的恶性循环。销售量不同,政策自然有所不同,这似乎是常理,然而在市场上行不通。要治淮运,得先治黄,只有一碗水端平,才有可能使市场逐渐规范起来。”




一.靳辅的淤沙理论:市场治理定律(3)




  高士奇对靳辅的方法有些疑惑:“政策是代理商最为敏感的因素,动一发而牵全身,是不是慎重些好?”

  “政策虽不能轻动,但促销可是一门大学问,用好了则受益无穷。”靳辅说。

  “这个观点我认同,但淮、运两岸代理商仓库里的货可是堆积如山哪!”高士奇点了点头,然后又问了一句。

  “一般来说,新品上市大都能刺激市场。如果将新品与滞销产品一起捆绑销售,应该可以促进积压产品的销售。如此一来,窜货现象也一定愈来愈少。”靳辅说。

  “嗯,确有道理。淮河、运河两岸的市场不解决好,影响的可是大清集团。我给你七年时间,将黄河市场彻底整治好,你能否办到?”我问道。

  “完全可以!”靳辅的语气充满了自信。

  1677年的秋天,我亲自视察了黄河流域的市场。这次视察与往常不一样,大清的高管层几乎悉数出动,我的儿子们也全部到场。在“治黄”的关键时刻,我要让大清的经理人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在这次视察中,我让随同的儿子们亲自进入市场一线,访问基层客户,并将所有数据记录下来,写成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交给我。我希望他们能体察市场一线人员的艰辛,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市场如海,只有亲近它,才能了解它。

  4。 靳辅与于成龙的一场辩论

  十二月底,趁着召开年会的机会,我让靳辅回了一趟北京城。然而,靳辅的这一次回京,引发了一场针锋相对、旷日持久的争论。原本是讨论买赠促销的会议,却成为了两种营销方略之争。这次会议,几乎所有的高管层都参与其中。与往常的头脑风暴一样,这次“治黄”方略研讨会依然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一方是靳辅,一方是直隶分公司总经理于成龙。他们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否撤换窜货代理商,由公司直接运营;另一个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是牺牲利润,以低价产品抢占市场,还是提高价格,以新产品重新开辟市场。

  虽然前一天靳辅已对治黄方略进行系统地讲解,但我仍不敢妄自论断。我将所有高层叫进会议室,命他们俩当面辩论,各申己见。

  关于代理商的问题,于成龙说:“撤换代理商,必会引发低价抛货,这会给市场乱上加乱。再说,他们与大清合作了几十年,岂能说撤就撤?撤代理商一事,断不能实行!”

  靳辅则说:“市场秩序要规范,必须杀一儆百。我们不能让代理商牵着鼻子走,更不能让代理商肆意妄为。长期下去,市场永没有规范的一天。”

  关于用何种产品策略,靳辅的意见是:低价产品虽然能够提升销路,扩大市场份额,但可能导致品牌贬值,况且以后回升价格将会异常艰难。而于成龙的意见是:原本低价产品的销售都艰难无比,何况提高价格后的新产品?一旦市场久而不胜,必将影响代理商的信心,到时降价恐怕为时已晚。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有来有往,越辩言辞越激烈。于成龙说:“你知道吗?代理商对你意见极大,都不愿意与你打交道!”靳辅则反驳说:“我为公司效力,查处了很多窜货的代理商,他们自然心有怨气!但我问心无愧!”

  对于成龙的意见,我认为比较老成持重,靳辅的做法投入太大,用于成龙之法,不至于让大清财务捉襟见肘。

  靳、于各有各的理由,争论没有达成共识,我决定再广泛征询意见。我让所有故乡在黄河、淮河、运河的经理人,每人都写一份意见,并将他们的意见交决策委员会裁决。

  结果,几乎所有人都赞同于成龙的方案。我由此认为于成龙的治黄方略更得人心。不久,靳辅被调职,于成龙接替靳辅成为了新一任河督。

  靳辅离职后不久,就有人向我报告了两件事,一是运河市场出现窜货,当地代理商希望派靳辅去解决;另一个是淮河流域的宿迁市场形势一片大好,要追加进货。这两件事使我左右为难,这事实上证明了靳辅所提出的方略是正确的。




一.靳辅的淤沙理论:市场治理定律(4)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对于一些重大决策,大多数人的意见未必正确,很多时候往往只能体现最有权威的决策者的意志。像这次关于“治黄”方略的讨论,几乎没有人支持靳辅,并不是大家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主要是因为我支持于成龙的意见,大家不过是顺应我的意思而已,其结果就是让“治黄”走了一大段弯路。后来我虽想重新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经理,可他心灰意冷,无意复出。这对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二.于成龙的“万民伞”理论(1)




  在大清有两个于成龙,其一是山西永宁人,曾任两江分公司总经理的汉人于成龙;另一便是曾任直隶分公司总经理、河道总经理的汉旗人于成龙。一个是为人端方的模范总经理,一个是做事勤勉的栋梁之材。

  山西的于成龙被称为是大器晚成的人,四十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