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空跳跃法;描写了两个家族五代人在一百五十年间的矛盾冲突和兴衰荣辱。实际上;小城里发生的一切是那一时期整个巴西社会生活的缩影。1965年;《大使先生》问世;再次轰动巴西文坛。1971年;长篇小说《安德列斯事件》出版;通过一次工人罢工事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面貌。该作深受广大工人群众的好评。除小说外;维利西莫还著有游记、童话、回忆录等作品。
内容概要《大使先生》全书共分四章:《递交国书》;《招待会》;《外交圈》和《山上》。前三章叙述了拉美某国驻美国大使馆里发主的故事;最后一章介绍主要人物回到国内之后的事件。整个小说是以该国驻美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上任一年间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以一等秘书巴勃罗·奥尔特加的活动为副线;以大使馆为主要舞台逐渐展开的。通过对大使、武官、参赞、秘书、美籍雇员和他们的夫人、情妇间关系的描述和后来发生的游击队进军首都夺取政权的全过程的介绍;让人们看到了那个世界的外交圈内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内幕;让人们看到种种虚伪的假面和各派政治力量间冲突的实质。主要人物有两位:一位是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他忠于独裁政权;曾〃为共和国作出杰出的贡献〃;他踌躇满志、官运亨通;正处于飞黄腾达的事业巅峰。但实质上;他面善心毒;口蜜腹剑;野心勃勃;期望有一天当上华盛顿式的人物。可惜好景不长;他所依附的独裁政权很快处于危机之中;这时他本可以远走他乡;可是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使他不得不回国参战;结果落得个被〃革命〃政权处决的悲惨下场。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一等秘书巴勃罗·奥尔特加;他是一个有着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热血青年。他厌恶这虚伪的外交圈;更不愿为独裁政权卖命;以致最后毅然辞去了使馆的职务。随后;他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参加了游击队;投入了推翻独裁政权的战斗。但不久之后;游击队领导人的极左表现使他对未来感到优虑;他决心迫使〃革命〃的领导人要履行对人民许下的诺言:实现社会公正;组成民主政府;给人民以自由。他悲愤他说:〃我们这个民族不能;也不应再受欺骗了。〃然而;孤掌难鸣;当权派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监视他的行动。大使和一秘
是两个水火不容的人物;他俩的活动在作品中交叉进行并贯彻始终〃在使馆里;他们分属于两派;当独裁政权面临危机、使馆人员作鸟鲁散时;他俩又都回国参加了互相对立的营垒。但在书的结尾;他俩又意外地相遇了。加夫列尔·埃略罗多被游击队抓获了;随后被送上〃人民法庭〃受审。巴勃罗·奥尔特加这时正在游击队里工作;但他对极左政策不满;坚持接法律程序审理;便决定为前大使出庭辩护。然而;在极左政策的高压下;不仅前大使被判处死刑;而且巴勃罗·奥尔特加也受到了〃革命中央委员会〃的指责。
作品鉴赏从争取民主、反对军事独裁、拥护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大使先生》的确是一部有进步意义的作品。代表进步思想的主要人物就是巴勃罗。奥尔特加;他追求的目标十分明确:〃我不要地位和个人好处;而是要这个饱经苦难的人民的大多数可以分享他们应得的利益。〃为此;他不赞成革命中央委员会的极左方针。而且公开批评总书记巴伦西亚;坚决反对他的个人独裁:〃今天上午;许多战友来找我;说他们的想法跟我一样;绝不接受巴伦西亚的个人独裁。〃〃革命委员会〃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反革命行径〃;除指责他〃右倾〃和〃动摇〃之外;还派人监视他的行动。但他态度十分坚决:〃我不伯他(总书记)心毒手狠;决心对付他。我几乎把一切都献给革命了;但我不要地位和个人的好处;而是要这个饱经苦难的人民的大多数应该分享的利益。我不打算流亡;更不想朝脑袋上开一枪;而是要留下来斗争。我比我本人原先想象的要固执得多。如果说这场革命白搞了;至少它使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巴勃罗·奥尔特加的顿悟绝非个人的觉悟的提高;而是代表了进步的知识阶层。在创作手法上;善于安排情节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解释说:〃这部小说可以比做一枚火箭;点燃之后;它是缓缓上升的;但很诀便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冲上天际;最后在高空爆炸作为悲剧式的结束。〃作品是从大使先生在华盛顿向美国总统递交国书的那天上午开始的。通过这一天的活动;读者对主要人物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二和第三章里;各种政治力量展开负逐;错纵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游击队进军首都并推翻独裁政权是全书的高潮;而审判前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则是悲剧式的结尾。这样;情节发展由低到高;其中又有出入意外的场景;如大使与他情妇的暧昧关系;巴勃罗·奥尔特加与格伦达的爱情故事等等;从而产生一股吸引力;使得读者一经开卷;便难释手。此外;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而使人物性格有棱有角;十分鲜明;善于运用渊博的知识对政治、科学、艺术、哲学等问题作出鞭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善于使用寓意深刻、充满哲理与幽默的语言;这些艺术特点使得《大使先生》成为巴西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之一;据统计;仅在作家的故乡阿雷格里港一个城市;从1965年到1980年;就发行了13版;而在全国则印刷了二百万册之多。作家本人则被认为是巴西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
(赵德明)
若·亚马多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1966)
作者简介(见〃加布里埃拉〃条)
内容概要《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于1966年问世;仅12年。间;就重印30多次;作品被搬上银幕后;在巴西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该书已被译成英、法、俄、德、西班牙、中文等外国文字。从而引起世界各国读者对巴西文学的浓厚兴趣。作品的主要情节是:美丽的姑娘弗洛尔与流浪汉瓦迪尼奥一见钟情;并且不顾母亲的反对与这个不务正业的小伙子结了婚。瓦迪尼奥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给弗洛尔带来种种烦恼与不安;但他那男性的狂热又使弗洛尔饱尝了夫妻生活的欢乐与甜美。七年后;瓦迪尼奥突然死去;弗洛尔无法忍受寡居的孤寂;便又嫁给了学识渊博的特奥多罗博士。这位大才子与那位流浪汉在各个方面部大为不同;他给弗洛尔带来了宁静与舒适。然而;日复一日的单调生盾却使不甘寂寞的弗洛尔产生了灭倦。这使她怀念起瓦迪尼奥来了。就在她与第二个文夫结婚周年纪念之日;她在深深的怀念中不由得呼唤起第一个丈夫的名字;结果死去的瓦迪尼奥竟然奇迹般地与她来幽会了。这样;弗洛尔得以同时和两个丈夫相处(只有她才能看到瓦迪尼奥);俱这使她陷入矛盾之中:第一个丈夫使她在性爱方面感到满足;而在精神方面不足;第二1丈夫昧乏阳刚之美;但精神世界丰富异常。如果仅仅爱恋第一个丈夫;不但会失去精神食粮的补充;而且会伤害她敬重的博士;假若只爱第二个丈夫;又会失去性爱的欢乐。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只有同时与两个丈夫生活;她才能够感到完全的幸福与满足。最后;在巫师的帮助下;弗洛尔可以做到:与第二个丈夭手挽着手散步的同时;可以感到第一个丈夫如轻风般地在她身边沸动。她心满意足了;为拥穹两种爱情而露出幸福的微笑。
作晶登贷亚马多是一直中常筹于刘面人物的大作家。在《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中;池通过跌宕起伏的曲折情节和富有鲜明个性的生动语言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外表姻静捻重而内心却充满激情的弗洛尔;豪爽、放荡、乐天的瓦迪尼奥;忠实、严肃、认真的待奥多罗博士;居心叵测、野心勃勃的岁济尔达大大;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诺尔玛大太等等。他们个性鲜明·言谈笑语、举手投足;仿佛跃然纸上。此外;书中还出现了其他各种人物;诸如:百万富翁、政界头面人物、赌场老板、妓院老鸨、律师、记者、歌星、妓女、普通百姓等近三百余人。如此人物众多的社会图画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的。通过这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真、善、美与假、恶、丑;光明与黑暗;压迫与反抗的巴西社会。亚马多还是一位善于结构的大师。这部小说以弗洛尔的第一个丈夫淬然死去为开端;通过回忆倒叙的手法;追述弗洛尔和瓦迪尼奥婚前、相恋和婚后的生活;然后才依时间顺序讲述弗洛尔的寡居生活以及第二火结婚的故事。情节发生到此似乎山穷水尽了;俱作者笔锋一转;却出平怠抖地止瓦迪尼奥灵魂恿显。这样;爱情与道名的波澜突起;进而掀起一次次轩然大波;带出一系列斩人新事;最后把故事推向高潮;而高潮一过;作者骤然停笔;结束了全书。这使得读者不忍释手;而掩卷深思之余;则不能不为这匠心独具的谋篇布局拍案叫绝。对语言有着高超的驾驭能力是亚马多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笔生动准确、活泼流畅是这部小说的又一特点。叙事部分简洁明快;如在介绍黑社会头目贝朗西·莫拉斯时;作者这样写道:〃他略施小计;便养活了包括警察局长在内的政界、文化界和军界的头面人物。
在他面前;州长、市长、海陆空三军将领以及头戴冠冕手戴戒指的大主教又算得了什么呢:对话部分完全按照人物的身分、地位、教养和性格来安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诙谐与幽默经常流露在字里行间;往往使读者发出会心的笑;比如作者是这样〃骂〃一个大富商的:〃此时此刻;这个干瘪的百万富豪、教皇册封的骑士正手扶着大提琴;忘记了世界;忘记了一切;似乎突然间变成了一个有人性的'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是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作者在这本韦的中译本问世时写道:〃巴西妇女遭受双重压迫:阶级的与性别的。弗洛尔太太也是这种情况;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的力量大于死亡。她象征着巴西妇女反对奴役和限制她们自由、摧残她们意愿的现象而进行的斗争。〃鲜明的思想倾向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加以表现;这大概就是《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成功的秘诀吧。
(赵德明)
智利文学
巴·聂鲁达漫歌集(1950)
作者简介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那斯·巴索阿尔托;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城。在他刚刚满月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906年他随父亲迁往南部新开发的特木科小镇。虽然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但他最亲密的童年伙伴却是森林中的花草树木、鸟鲁虫鱼。聂鲁达从14岁开始正式发表作品;19岁时出版的《黄昏》和次年发表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紧接着他又发表了诗集《无限之人的努力》(1925)、《戒指》(1926)和小说《居民及其希望》(1926)。从1927年起;他开始在外交界供职;先后担任驻仰光、科伦坡、雅加达、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塞罗耶。马德里和墨西哥城的领事或总领事。在马德里期间;他主办了《绿马诗刊》。这个时期的诗作有《大地上的居所》(1933)及其第二集(1935)。1936年6月;西班牙内战爆发;他积极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斗;并为此被迫离职。1937年他发表了著名诗集《西班牙在我心中》;从此诗风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献给斯大体格勒的情歌》等涛篇就是那时的代表作;1945年在聂鲁达的人生旅途中是个重要的里程碑:当选国会议员;荣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加入智利共产党。1946年他遭到反动政府通缉;被迫转入地下;隐蔽在人民中间。1950年《浸歌集》在墨西哥城出版。这部巨著的创作于1948年完成;时断时续地经历了十个年头。1949年2月他离开智利;先后出访欧美各国;投身于保卫和平运动;曾获加强国际和平奖金(1950)。1952年智利政府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归来。回国后专心致志地从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了《元素的颂歌》(1954)、《元素的新颂歌》(1956)和《颂歌第三集》(1957)。1957年他当选为智利作家协会主席。6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个人生活条件的优越;不能不对他的创作灵感产生影响。然而在一个历尽沧桑的诗人的心中;希望之光是不会泯灭的。他从未停止对人生和自然的探索;并将自己的感受提炼为诗。1969年他是智利共产党提名的总统侯选人。当人民联盟推举阿连德为共同候选人时;他立即退出竟选;并支持阿连德直至取得胜利。1971年4月阿连德政府任命他为驻法国大使;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9月11日智利发生军事政变;阿连德总统以身殉职。同年9月23日聂鲁达在智利圣地亚哥逝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葡萄与风》(1954)、《爱情十四行诗100首》(1959)、《英雄事业的赞歌》(1960)、《智利的岩石》(1961)、《黑岛纪事》(1964)、《鸟的艺术》(1966)、《世界的终结》(1969)、《烧红的剑》(1970)、《孤独的玫瑰》(1972)以及回忆录《我承认;我历尽沧桑》(1974)和散文集《我命该出世》(1974)等。
内容概要《漫歌集》于1938年开始创作;1948年完成;1950年在墨西哥城问世;同时在智利秘密出版发行。后来再版时又进行了扩充。这是聂鲁达最重要的诗作之一。这部诗集又译作《全体的歌》、《诗歌总集》等。诗人创作的初衷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反映拉丁美洲的历史:将矿工、农民、士兵等波压迫的劳动人民作为社会历史舞台的主要人物;同时却将总统、司令、将军、征服者、统治者作为他们的陪衬。全书由15部长短不一的组诗构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诗集的前六章(《大地上的灯》、
《马丘、碧丘之巅》、《征服者》、《解放者》、《背叛的沙子》、《亚美利加;我不是徒然地呼唤你的名字》)、是第一部分。其中第一至第五组诗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个别时候;也有例外)。它反映了诗人对拉丁美洲历史的看法。《大地上的灯》向我们描述了拉丁美洲的诞生(当然;〃在礼眼和假发〃到来之前;是无所谓拉丁美洲的)和那里的自然风貌(〃植物〃、〃兽类〃、〃鸟儿〃、〃河流〃、〃矿藏〃和〃人类〃)。第二组诗《马丘、碧丘之巅》可以独立成章;是全书的精华;是大史诗中的小史诗。它反映了诗人从空虚的个人主义者变成被压迫者的代言人的转变过程。这组诗分为12小节;描写了坠入深渊的〃我〃又登上了印加帝国的古城马丘、碧丘的顶峰。这是一次在历史中的邀游;表达了诗人对建造这座古城的无名英雄们的崇敬。马丘·碧丘是人类向大自然挑战的象征。它是用〃巨石和语言〃构成的永恒的丰碑;然而它又是〃由那么多人的尸骨堆成的〃。正是这座宏伟、壮观的建筑将深渊与高峰、死亡与永恒融为一体。在登上马丘、碧丘高峰之后;诗人便开始褒贬〃征服者〃、歌颂〃解放者〃、谴责〃背叛者〃;并在《亚美利加;我不是徒然地呼唤你的名字》中;抒发了自己与劳动群众的手足之情。从第七到第九组诗是全书的第二部分。在《智利漫歌》(这是全书的原始部分)和《名叫胡安的土地》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相对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工人和农民的敬意。第九章《伐木者醒来》同样可以独立成篇;这里的代木者指的是美国总统(1861—1865)亚伯拉罕·林肯。他在青年时期曾以劈栅木为生。聂鲁达认为林肯是美国民主、自由的象征。他呼吁林肯重现人间;使美洲恢复民主与自由。在这首著名的长诗中;作者将美洲大地的山川、景物人格化;并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表现拉丁美洲人民渴求解放的迫切心情。全书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第十到第十五组诗;记述了聂鲁达个人的经历。在第十组诗中;诗人回顾了自己的〃流亡〃主涯;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独裁统治的憎恨;洋溢着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阶级感情。《布尼塔基的花朵》反映了农民和矿工的苦难生活和英勇斗争。《歌的河流》是诗人致友人米格尔·奥特罗·席尔瓦(委内瑞拉诗人)、拉斐尔、阿尔维蒂(西班牙诗人)、贡萨莱斯·卡巴略(阿根廷诗人)、席尔维斯特·雷布埃尔塔斯(墨西哥作曲家)、米格尔·埃尔南德斯(西班牙诗人)的诗篇。《新年大合唱;献给我黑暗中的祖国》和《汪洋大海》表达了诗人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的赤子之心。全书的最后一组诗《我是》与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异曲同工;描述了诗人的人生历程:从出生一直写到1949年2月5日——《漫歌集》完成的时候;其中包括诗人的家庭、童年、爱情、外交生涯的见闻、西班牙内战期间的感受。。乃至诗人的《遗嘱》与《后事》。
作品鉴赏《漫歌集》;是一部宏伟巨著。诗人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全部感情、全部经验和全部理想。这是聂鲁达诗歌创作的顶峰;显示了他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和卓越的天赋。就其规模和深度而言;在拉丁美洲诗坛上是空前未有的。《漫歌集》是聂鲁达的代表作;是他创作生涯的里程碑;是他献给整个拉丁美洲;当然首先是献给智利的史诗。在这部庞大的诗集中;聂鲁达已经成了人类的代言人。就其本质而言;《漫歌集》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作品;然而它不是政治口号的堆积;它不是简单的宣传手册;而是神话与历史、政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结合。聂鲁达不是形式主义者。对他来说;诗歌创作不是自我表现、自我雕塑、自我满足的工具;而是一趴传递和表达思想信息的手段。因此;他从不过多地注意语言本身;而是始终
瞄准现实;无论是主观的、客观的、个人的、社会的或者自然界的现实。;他的语言不过是准确或者近似;清晰或者膀陇地表述现实的符号。通过《浸歌集》;我们可以看到;聂鲁达的创作意图不仅:是表现世界;而且要理解世界并揭示理解的过程和途径;以达到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他作品中的〃我〃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实实在在的〃我(而不是抽象的、泛捐的、中性的〃我\不是故作姿态;不是无病呻吟;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因而富有感染力。聂鲁达的诗又是美的结晶:他恨注意诗的形象、节奏、词藻、句式和神韵。聂鲁达是一个既瞄准现实又富于联想的诗人;因而他的诗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当他要表现通过自己神秘、原始的视觉所观察到的日常的、自然的现实世界时;他的语言是形象的、脉脆的、模棱两可的;而当他要表现通过非个人的、客观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历史的、进化的、社会的现实世界时;他的语言则是清晰的、规范的、不容混淆的。这两种倾向在《漫歌集》的诗作中交替出现。或者在一首诗中同时并存。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时而象互相吸引的两极一样互相撞击;放射出耀眼的火花;这正是《浸歌集》所特有的艺术兢力;应当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一个是虚幻的、怀古的;它将我们置子原始的、停滞的状态中;那里的、一切都是可以超越的;就连〃生〃与〃死〃都是可以转化的。另一个是历史性的、展望性的、不断前进的;它将我们引向未来;那里的一切都可以充分地发展;那里的黄金时代不在起始;而在终极;在社会革命完成之日。;对诗人来说;历史就像一部发动机;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之后;将达到幸福的目的地。白是鲁正创作《漫歌集》时;他已经不再苦闷、滂惶;已经经受了生活的磨炼和斗争的洗礼;已经把个人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在谈到《马丘、碧丘之巅》〃一诗的创作时;他在回忆录《我承认;我历尽沧桑》中写道:〃我在秘鲁停下未并登上了马丘、碧丘遗址。因为当时没有公路;我们是骑马上去的。我从高处看到石砌的古老建筑跃在青翠的安第斯高耸的群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千百年的城堡奔腾而下。维尔卡玛约河上的白雾袅袅升起。在这岩石的脐心;在这做然矗立、似乎是我所归属的、被遗弃的世界的脐心;我感到自己无限渺小。在遥远的时间里的某一点;我的手似乎曾在这里掘过沟堑、磨过岩石。我觉得自己属于智利;属于秘鲁;属于美洲。在这崎岖的高地;在这辉煌的、分散的废墟;我找到了继续创作诗歌的信念。《马丘、碧丘之巅》就是在那里诞生的。〃在《漫歌集》中;这首史诗中的史诗是最引人瞩目的一章。这是一首抒情的政治诗;将聂鲁达诗歌的两种倾向、两种风格熔为一炉。它既不同于《西班牙在我心中》的明朗;也不同于《大地上的居所》的晦涩。它的结构严谨;文字凝练;意境清新;视野开扩。这是泥土与岩石的赞歌。这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这是一次寻根的旅行。诗人对于现代人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悲悯;对于轰轰烈烈的战斗和牺牲的向往;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隐喻表露出来。这不是梦;不是呓语;也不是单纯的怀古诗。它的确不易读;但也的确具有鲜明的主题。读者只要把想象的触须伸长些;就不难捕捉诗人发出的扑朔迷离的信号。
《屋歌集》所展示的历史画卷是绚丽多姿、雄浑悲壮的。在这部煌煌巨著中;聂鲁达继承并发扬了贝略、奥尔梅多、卢贡内斯的诗歌传统;同时又没有摒弃自己作为先锋派诗人的艺术风格。因此;这部作品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典范;也是继承与创新的楷模。
(赵振江)
伊·阿连德幽灵之家(1982)
论者简介伊莎贝尔·阿连德(1942—)智利女作家、新闻记者。1942年出生于秘鲁首都利马。她父亲托马斯·阿连德是位外交官。在她三岁的时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