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待说;萨特的印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他作品有《多么可怕的地狱》(1962)、《象她那样悲衷》(1963)、《被窃的未婚妻》(1967)、《障碍》(1973)等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多种。由于作品多以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为背景;奥内蒂素有〃城市作家〃之称。1979年获塞万提斯奖。
内容概要故事发生在南美〃圣塔玛丽亚〃市。五年前;病魔缠身、一文不名的拉森(绰号〃收尸值〃)被市长大人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而下得不亡命他乡。当时;有人预言他还会回来;而且将重新领导圣塔玛丽亚市的新潮流。据说;拉森曾〃作法经营下流生意〃(说穿了是开妓院);把一个好端端的城市弄得乌烟瘴气。眼下;他真的回来了。故地重游;或喜或悲;一般人是要大大地感慨一番的。拉森却不然。他回阔别的圣塔玛丽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报仇雪恨。他先去了该去了地方———家滨海旅馆;租了一个房间;安睡了两宿;第三天一早起来再去做该做的事——挨个儿逛酒吧;以便了解情况;伺机行事。然而;鬼使神差;他见到了船厂老板赫雷米亚斯·彼得鲁斯的独生女儿安赫丽卡·伊内斯。她是个妙龄十六的美丽姑娘;终日足不出户;可惜她母亲神经不大正常;而且不久前患脑溢血溢然死去;父亲又是个大忙人;很少顾家;撇下安赫丽卡伶仃一人;同女佣何塞菲娜相依为命。由于安赫丽卡·伊内斯生性孤僻;母亲死后则更是沉默寡言、神情恍惚;人说是母亲把不健全的神经遗传给了她。这一天;与拉森的邂逅;竟使她空灵的目光中透出了几分希冀、几分激情。说来也怪;拉森这个对女色早已厌倦、腻烦了的不惑男人居然也莫名其妙、一见钟情地迷恋上了安赫丽卡。复仇的火焰于是日渐熄灭;取而代之以愈来愈强烈的生活欲望。他要娶安赫丽卡;他要干一番事业;他要重新做人;他要生存;他在寻找生存的价值。他找到船厂老板彼得鲁斯。彼得鲁斯是个自称拥有三千万元资产的赫彼(即赫雷未亚斯;波得鲁斯)造船厂主。为实际上已然衰败倒闭、破烂不堪的造船厂;他奔忙于圣塔玛丽亚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同事实上早已不复存在的。〃董事会〃商者对策;运筹操劳。他还不厌其烦地敲开政府机关的大门;要求对〃暂时处于不景气状态〃的船厂免税。他甚至在异想天开地聘
用了一名技术经理和一名行政管理人员之后;正物色能使船厂起死回生的总经理人选。对他说来;拉森是最合适不过的。他精明能干;有干大事业的雄心和经验。于是他们一拍即合;签订了一个为期五年、月薪六千的君子协定。从此;拉森便以总经理的身份出现在遍地瓦砾、一片废墟的〃赫波造船厂〃。他的全部人马是技术经理孔茨和总管加尔维斯。前者是德国工程师;正潜心〃研制新的造船材料〃;后者是总管;顾名思者;掌管着全厂行政事务;上至董事长、总经理的例常〃开支〃;下至工人侍者的〃月薪酬劳〃;事无巨细;样样经手;件件过目。拉森见他们忙得不亦乐乎;也便一头扎进积满尘埃的文件堆里;象清点文物似地开始清理船厂间有关企业、主顾的业务往来、财经关系等等。然而;他着实忙了好几个月;却未获得分文报酬。他开始变卖自己的所有;与此同时;拉森以未婚夫自居;每天都抽空去看望安赫丽卡。很快;拉森花完了积蓄。生活;眼看就要无以为继。这时;他发现了加尔维斯和孔茨的秘案:他们表面上兢兢业业;埋头工作;实际上却合伙干着盗窃、变卖船厂器械物资的勾当。他于是义正辞严地警告他们;不料他们反唇相讥;说彼得鲁斯是个骗子;不但欺骗了董事会;导致造船厂破产倒闭;而且欺骗了拉森;教他做殉葬品。不久;波得鲁斯锒铛人狱;加尔维斯去向不明;孔茨也突然销声匿迹。拉森被眼前的一切搞得晕头转向。他发现圣塔玛丽亚疯了。
作品鉴赏毫无疑问;《造船厂》是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的代表作。
这不仅由于奥内蒂本人格外垂青于它;文学史家们以及卡洛斯·富思特斯(《西语美洲薪小说》;1976年)、路易斯·哈斯(《我们的作家》;1986年)等深负众望的作家、评论家曾把它誉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上乘之作;而且还因为作品本身在〃圣塔玛丽亚〃系列小说和奥内蒂整个创作主涯中所占有的非常特殊的位置。首先;《造船厂》是〃圣塔玛丽亚〃系列小说中名副其实的〃高潮〃和〃终局〃;尽管其创作、出版时间先于《收尸倌》。也就是说;就情节而言;《收尸倌》在先;《造船厂》在后。《收尸倌》起于主人公拉森〃经营下流生意〃;终于他被驱逐出城;《造船厂》起于他回到阔别的圣塔玛丽亚后准备重新做人;终于他幻想破灭后在绝望中死去。为此;智利作家何塞·多诺索声称;要想真正理解《造船厂》;就必须〃倒过来〃读奥内蒂。然而《造船厂》又分明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本文。它一反常态;既没有前期作品的道德说教和人为的矛盾冲突;亦无后来者《收尸值》充满喜剧色彩的喧闹;情绪和氛围都是〃空前绝后〃的。它俨然是一出萨特式的现代悲剧;生存的欲望和完全异己的力量默默较量。而二者的悬殊又不可避免地决定了生活不可选择、不可逆转、不能周而复始。前面说过;拉森有过前科;曾受到准道德法庭的谴责和审判;然而他〃浪子回头〃;他要干一番事业——重振造船厂——;他试图被人理解也想理解别人——同加尔维斯及其妻子、彼得鲁斯及其女儿(即便人说她是个傻瓜蛋)友好往来;以诚相待——;他希望做一个正常的、普通的人——他要建立家庭;要娶安赫丽卡——;但是悲剧恰恰产生于希望和绝望之间。希望和绝望只一线之隔;一字之差(在西语中;绝望比希望只多一个前缀)。当拉森在残酷的现实中惊醒;梦幻已然破碎;希望荡然无存:造船厂是堆无可救药的废墟;彼得鲁斯是个地地道道的骗子;加尔维斯是个道貌岸然的小偷;安赫丽卡是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他于是不能不发出慨叹:圣塔玛丽亚疯了!然而圣玛塔玛丽亚在西班牙语中也即圣母玛丽亚。如果说尼采惊世骇俗地宣称〃上帝死了〃指的是
〃理性王国〃的土崩瓦解;那么圣塔玛丽亚疯了岂不更可怕;更给人以世界未日即将来临的天启式终局定势之感。所有这些无不应证了奥内蒂的创作意图:让世人看到生活面临的威胁;〃给世人敲响警钟〃。其次;《造船厂》分明又是奥内蒂风格的完美体现。《造船厂》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具有伊哈布·哈桑所说的模糊性、断裂性和凌乱性(《后现代转折》;1987年)。就人物而论;拉森便是个十分模糊的、难以捉摸的不确定形象;而且其不确定性决不只是他本身的性格矛盾和表里差异所使然的。其他人物;如彼得鲁斯·加尔维斯·安赫丽卡亦如此。他们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本文话语的含混性引起的。奥内蒂惯于运用虚拟式和模棱两可的形容词;在《造船厂》中尤甚。它们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既架侨也筑墙;形成一种似能沟通却难沟通的尴尬局面。而且这种局面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本文和读者、读者和人物之间关系的断裂。或许这种断裂现象正是奥内蒂所追求、所希望的。此外;作品的凌乱性也是明摆着的。且不说情节如何散碎;时序如何颠倒;叙述者的角度如何变换;即便是人物对白也常常是断裂的、凌乱的(对白与独白混杂、独白与叙述交叉)。于是;〃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任意移位(以致读者恨难把握哪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哪是叙述者的客观叙述);人物、事件被无限分割;给人以游动、琐碎的印象。显而易见;奥内蒂比起其他拉美作家;更接近博尔赫斯;尽管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与现实拉开了距离的超前艺术;表现了工业社会中跨国公司压垮民族工业、自我被无情阉割、抹杀的残酷现实;而博尔赫斯则高高在上;俯视人生和世界;表现出非凡的空灵和超脱。
(陈众议)
马·贝内德蒂情断(1969)
作者简介马里玛·贝内德蒂(1920—)乌拉圭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和散文作家。1920年9月14日生子乌拉圭。1949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今天早晨》;主要反映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1953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我们之中的谁》。从1954年到1960年;曾三次担任乌拉圭《前进》周刊的主编。在此期间;创作了不少诗、散文和短篇小说;获得相当成功;奠定了他在乌拉圭文学界的地位;被认为是乌拉圭最有观察力的作家之一。1967年后;在古巴革命政府的国际文化机构中任职。他的《古巴笔记》记录了他在古巴生活时期的印象。1973年6月乌拉圭军事政变后;贝内德蒂长期流亡国外;直到1988年才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他对独裁统治、流亡生活和社会不公正有切肤之痛;对受压迫的普通人怀有深切的同情。在许多作品中;他把讽刺和谴责的锋芒指向军事独裁看及其走狗;同时热情歌颂那些主持社会正义的普通人及革命者。在文学创作上;贝内德蒂受到被誉为〃拉丁美洲短篇小说之王〃的乌拉圭作家奥拉西奥·基罗加(1878~1937)和阿根廷当代最著名的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的深刻影响。贝内德蒂的近作受到欧美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不少作品彼译为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出版。近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有无乡愁》(1977)、长篇小说《破了一角的春天》(1982)、《被遗忘的回忆》《1988)和《昨天和明天》(1988)。其他重要作品有《佩德罗和船长》、《最高家长的回忆》、《房子和砖》、《胡安·安赫尔的生日》等。
内容概要马丁·圣托梅是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一家私营汽车零配件进口商行的会计科长。他已经49岁了;照商行规定;再过六七个月就可以退休。回顾平平庸庸的一生;展望即将来临的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心中不免感到阵阵空虚、怅惘。1930年;他同伊莎贝尔结婚;五年后;妻子因病去世;撇下了二子一女;为了免受社会的指责;圣托梅不敢续弦;独自承担了抚养子女的重任;劳碌一生;总算把孩子拉扯成人;大儿子埃斯恃万平步青云;当上了一个俱乐部的主任。他对父亲感情淡薄;态度冷漠;不时冲撞父亲。小儿子海梅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搞同性恋;和父亲若即若离;惟有女儿布兰卡尚知体恤父亲。但她也有了未婚夫;还为自己一事无成而顷恼;不可能全力以赴地照料家庭。两代人之间难以沟通;圣托梅感到家庭缺少乐趣;心情十分孤寂。商行里;无论是上下级之间;还是同事之间;都笼罩着一派虚伪的气氛;着实令人不快。董事会和经理高高在上;对几位科长颐指气使;百般挑剔;几位科长为争夺副经理的宝座勾心斗角。有的甚至和某董事的千金保持暧昧关系;有的借端向上级告密买好。同事间轮番互相提弄;寻寻开心。毫无真诚相待的意思。这些自然都使圣托梅感到十分厌烦。人到老年;与年轻时的旧友重逢本来是件乐事。可惜;圣托梅的几位旧友也都历尽坎坷;有的变得庸俗无聊;与内弟媳勾勾搭搭;有的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正当他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时候;商行招进七名新职员。其中一位名叫劳拉·阿维雅内达的24岁的姑娘分在会计科;成为圣托梅的第一个女部下。阿维雅内达生性腼腆;显得涉世不深。但工作勤恳;也颇为聪颖;作为科长;马丁·圣托梅对这位异性的年轻下属很快产主了好感。阿维雅内达已经有了男友;把比自己年长25岁的圣托梅先生只是视为有经验的上司和父辈;对他深怀敬意而已。阿维雅内达的出现;勾起圣托梅对往事的回忆。在和伊莎贝
尔结婚时;尚不真正懂得爱情;加上当时生活困窘;终日劳累;也无暇享受甜蜜的爱情生活。如今;韶华已逝;空余一片遗憾。过了三个月;劳拉·阿维雅内达和男友之间发生龃龉;终至破裂;姑娘陷入无比悲痛之中;这时;马丁·圣托梅对她的好感陡然升华;化做火一般的爱恋之情。但他顾虑重重;几经犹豫;才胆怯地向姑娘表露了内心的想法。其实;阿维雅内达早已察觉。在对方正式提出要求后;她也迟疑再三;终于接受了比自己大25岁的男人的爱;这对年龄相差悬殊的情侣从此坠入矛盾的漩涡。对这种〃老夫少妇〃式的恋爱;社会舆论持什么态度?圣托梅的子女是否赞成?阿维雅内达的父母是否同意?圣托梅尤其担心10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阿维雅内达面对困难的选择;同样感到困惑。她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她母亲对她讲述了幸福永远不会完美无缺的观点;她终于拿定主意和自己心爱的人好下去。为了兼顾〃爱情〃和〃个人自由;圣托梅提出二人秘密同居;阿维雅内达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她不想给自己的恋人的家庭带来麻烦。于是;圣托梅花去一大笔钱;租下一套公寓房。瞒着同事、瞒着亲人;两个人开始同居;柔情蜜意;过得十分美满。但是;在欢乐的同时;又共同承担着沉重的精神压力。过了不久;圣托悔将此事告诉了布兰卡;得到女儿的理解和同情。圣托梅进一步巧妙地安排了布兰卡和阿维雅内达在一家咖啡馆里会面。两个年龄相仿的女人谈得十分融洽;给了圣托梅莫大的鼓励。8月间;商行董事会决定提仆马丁·圣托梅为副经理。这意味着增加薪水;扩大权力;还可以延长工作期限。但是;圣托梅不愿为此付出个人自由安排的代价;宁肯和阿维雅内达过上闲适安宁的生活。他没有接受新的任命;但也没下决心和阿维雅内达正式结婚。此时;他的家庭又发生了重大变故。海梅为家人不许他过放荡生活;一气出走。埃斯特万遭到同事排挤;生了一场大病;辞去公职。布兰卡和未婚夫为海梅的亭吵了嘴;几乎闹翻。9月16日;阿维雅内达偶感风寒;一连三天没去上班。圣托梅感到怅然若失;整日坐卧不宁;这才真正认识到阿维雅内达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他得不到阿维雅内达的一点音信;又不便贸然登门拜访。最后;他打定主意不顾一切后果和阿维雅内达正式结为夫妻。然而;为时已晚!9月23日;从电话里传来阿维雅内达病逝的恶托。圣托梅开始不愿相信;继而悲痛欲绝;昏倒在办公室。四个多月过去了。马丁·圣托梅知道阿维雅内达的父亲是个蹩脚的裁缝。他就以做衣服力借口;找到阿维雅内达的家。从她父母的口中;进一步了解到阿维雅内达的身世;原来她是随被人抛弃的母亲改嫁到裁缝家的。在她家里;圣托梅只看到了和自己相亲相爱四个月的姑娘的遗像。随后;他又来到二人同居不到三个月的公寓。〃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圣托梅只能慨叹:〃上帝赐给我一个灰暗的命运。〃和阿维雅内达相遇本应是个幸福的良机;然而;到头来;不过是命乖运蹇的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歇息〃。2月底;马丁·圣托梅退休了;重新陷入一年前的空虚、怅惆情绪之中。
作品鉴赏《情断》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出版于1969年。日记从1957年2月11日开始到1958年2月28日结束。小说以一对年龄相差悬殊的恋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乌拉圭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变时人际关系(家庭、夫妻、父子、恋人、同事、朋友、亲戚、上下级。。)、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传统观念;包括其合理部分和不合理部分;还在人们——特别是老一辈人——的头脑中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还在左右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还继续作为人们判断是非曲折的标准。像8月16日那
篇日记中描写的那位〃四方脸、戴圆帽的老太太〃一听到〃离婚〃二字;立刻火冒三丈;破口大骂;简直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程度。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根本无视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希图摆脱一切约束;在行动上自然表现为我行我素;采取一些〃出格的〃做法。例如;海梅不听父兄的劝阻;硬是要搞同性恋;甚至愤然离家出走;桑蒂尼的小妹妹为了唤起哥哥的正常的性意识;竟时常当着他的面跳裸体舞;如此等等。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社会成员既不愿意或不敢于完全冲破传统的束缚;又不甘心原封不动地照老样子生活下去。他们或则找到一条既保持优良传统又适应时代潮流的生活之路;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的行动;这样;就能活得怡然自得;或则时时被动地受他人冲击;在行动上显得犹疑不决:进进退退;欲行又止;经常处在痛苦的漩涡之中。书中日记的主人马丁·圣托梅就是后一种人的典型形象。他具有比较浓厚的传统沦理观念;行为上循规蹈矩;宁肯鳏居20余载;庸庸碌碌地度过大半生;也要独力把子女拉扯成人;免得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其实;在内心深处;他既不满意自己的过去;也不满意自己的现在;希望过上更惬意的生活。因此;阿维雅内这一闯进他的生活;立即点燃了他久蓄心中的火种。只是他缺乏应有的勇气;迟迟疑疑地选择了〃同居〃的办法;殊不知这样一来;把到手的主活转机变成了烦恼人生中的一次〃歇息〃。待到他醒吾过来;为时已晚;只有抱恨终天而已。小说的第二位主人公劳拉·阿维雅内达的形象说不上多么丰满。但是;拉丁美洲文学评论界的一些人还是十分偏爱她;称之为〃近年来拉丁美洲叙事文学创造的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这大约是因为阿维雅内达既有温柔悯静的性格;又能不顾世俗偏见;大胆地爱上自己喜爱的人。60年代后期正是拉美文学爆炸最热闹的时期;以魔幻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为主的各大文学充派的代表作家已纷纷推出各自的传世之作。马里奥·贝内德蒂没有赶潮流、凑热闹;依然坚持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着力塑造典型形象;注意编排故事情节;以清新的文字、朴实的风格受到读者的青睐。在《情断》中;他充分利用了〃日记体小说〃这种表现形式的优越性。在叙事上;围绕着主要情节忽东忽西;忽前忽后;自由驰骋;〃遇〃见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记什么。在反映社会变化的深度上或有不到之处;广度上确实令人赞叹;除了两个主要人物之外;作者还描写了几十个次要人物。像马里奥·维纳尔的庸俗无聊;商行经理的世故圆滑;埃斯卡拉约的失意潦倒;都通过各自的言谈举止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圣托梅的二子一女和商行的几位年轻职员性格各异;都有自己特殊的不安;构成丰富多采的蒙得维的亚中下层青年的群像。在达意上、作者借叙事人自述之便;深入细致地剖析了男主人公灵魂深处的隐情;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一个小人物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价;抒情性、哲理性相当强烈。圣托梅是在重重压力下性格被扭曲了的小人物。他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无力采取抗争行动。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对周围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在人前无法直抒胸臆;只能在日记中坦露心曲。他对社会消极现象的谴责和鞭挞;对前妻的冷漠以及由此引起的自责;对晚年巧遇知音的喜悦;对进一步发展关系的迟疑和顾忌以及对失去良机的悔恨;读者能深入其内心;看到主人公的完整的人格。
(刘习良)
全书完

更多免费电子书,请到TXT下载 http://www。www。fsktxt。com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