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校毕业后;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终日以绘画消遣解闷。听父亲说起画家马康;技艺精堪;便去拜师求学;不料遭到画家的冷遇。一气之下;她决定自费赴欧留学;专攻美术。在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进修的;多是法国的纨绔子弟和其他国家的公子哥儿;他们见从伊朗来的这位小姐体态轻盈、绰约多姿;便格外动心;一个个大献殷勤;争风吃醋;招惹得法兰吉斯无心向学;尽跟他们在一起厮混。久而久之;学业荒废不说;还使她对男性产生反感和厌恶。发展到后来;她竟采取报复手段;以折磨求爱者为乐事。一位意大利留学生就因失恋而投湖自尽。在众多的求爱者当中;还有她的小叔阿拉姆中校。他作为伊朗国防部的代表;是留法军事学员的负责人;兼任警察总署特聘的指纹专家。阿拉姆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又长得一表人材;风流潇洒。刚到巴黎时;法兰吉斯人生地不熟;多亏他殷勤接待;鼎力相助;这才安顿下来。所以;起初法兰吉斯对他颇有好感。后来交往多了;才发现阿拉姆是个极端自私、狂妄而狡诈的人。他假公济私;贪污受贿;没几年时间就在英国、瑞士和法国的银行存入巨额款项。他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比别人更高贵、更聪明、更勇敢、更能干、还大言不惭地说:〃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妨踏着别人的尸体走过去!〃在他眼中;〃那些为大众利益而牺住个人利益的人全是傻子;活该坐牢杀头。〃至于说留学生当中有人散发进步报刊;进行反政府宣传;他认为那不过是〃儿戏〃罢了;成就大事者;则非他莫属。对于专制独裁的国王;阿拉姆极尽献媚取宠之能事;甚至不惜破费;跑遍整个欧洲;也要购买宝马奉献王宫;但他又担心遭人诬谄;受到国王惩罚;因而产生伺机而动;给〃阻碍他发展的〃当权者以有力打击的念
头。尽管阿拉姆发誓说;要为法兰吉斯〃打开天堂的大门〃;让她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但法兰吉斯却无动于衷;不愿意领他这份情。就在法兰吉斯因虚度年华;学无所成而自暴自弃;甚至动了自杀念头之时;有幸结识了一对革命热情饱满的未婚夫妇。胡达达德本来也是美院的伊朗留学生;因为在学生中间散发反对礼萨王独裁统治和反映伊朗人民生活疾苦的波斯文报纸《战斗报》;并以事实揭露伊朗庄法使馆特务的丑恶面目;被使馆宣布为〃危险分子〃;不准其他学生同他来往;而且取消了他的助学金。这位体弱多病的青年是花匠的儿子;通过画家马康的关系;才得以赴欧深造。留学期间;他经常得到马康的鼓励、关怀和指导。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胡达达德没有屈服;他以卖画糊口;坚持正义斗争。他的未婚妻梅赫尔·芭努;是伊朗首批公费女留学生之一;在巴黎医学院儿科专业学习。两人的生活虽然十分清苦;但他们志同道合;非常乐观;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法兰吉斯从胡达达德那里听到许多革命道理;和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分析;虽然不能全部接受;却也深受启发。她为胡达达德带病坚持斗争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自愿帮他寄发邮件;并给以资助。在胡达达德的建议和鼓励下;法兰吉斯决定回国去找画家马康;参加由他领导的地下组织的秘密工作。相隔5年之后;法兰吉斯与马康再度相逢;心情异常激动;希望能在工作接触中赢得画家的爱情。马康则向她强调在白色恐怖下从事政治斗争;时刻都有坐牢杀头的危险;要特别谨慎小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第一次接头后不久;法兰吉斯收到巴黎来信说;胡达达德病重住院;急需医疗费用。她向手头拮据的马康表示可以出钱资助;博得画家的好感。此后;马康指示法兰吉斯学会打字;印发传单;揭露国王在马赞德朗廉价收购土地。事发不久;德黑兰有300余人被捕;邮电大臣被革职;还准备撤换警察局长。马康指示法兰吉斯转移到城外的破旧小屋;继续打字;印发传单。结果;法兰吉斯家遭到警察搜查;父亲被流放外地;经过这场斗争的考验;马康限欣赏法兰吉斯表现出的勇敢和沉着;进而萌发了爱慕之心。此时;法兰吉斯反而思想斗争激烈;经过彻夜不眠的思考;她得出〃自己配不上画家〃的结论;因为马康富于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不惜抛弃垂手可得的名誉、地位和爱情;而她却舍不得丢悼自己现有的一切:丰厚的家产和优裕的生活条件。马康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置生死于度外;不遑顾及个人幸福;而她〃仅仅为了他〃才甘冒风险;不怕牺牲;并不是为了他为之奋斗的〃人民〃、马康是〃近百年来伊朗最伟大的画家;而她意志薄弱;无力攀登艺术的高峰。两个人的差距太大;难以结合组成家庭。不过;陷入情网的法兰吉斯无力自拔;她乃然执着地追求着个人幸福。在以后与画家交往的七、八个月里;她主动接近马康;尽力协助他工作。当地下组织的成员被捕时;法兰吉斯自告奋勇前去探狱;打听虚实;并应画家的要求;亲自去找新任警察局长阿拉姆;设法搭救出狱中难友。当她意识到马康处境危险时;极力想帮助画家摆脱困境。但她多次求见;均遭到画家坚决拒绝。马康被捕入狱;法兰吉斯十分焦急;她生怕严刑之下拒不招供的画家会被处以极刑。万般无奈;法兰吉斯违心地同意与阿拉姆成婚;以换取画家的生命安全。警察局长考虑再三;勉强答应将马康流放外地。3年后;画家死于流放地卡拉特;留下他最后创作的油画《她的眼睛》。
作品鉴赏伯佐尔格·阿拉维的代表作《她的眼睛》;通过出身没落仕宦之家的贵族小姐法兰吉斯执著地追求革命画家马康的爱情故事;写出了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地下活动的革命者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和他们
全心全意为工作着恩;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写出了女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个人幸福的大胆追求;对革命者的同情和支持;以及由于旧世界观作祟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同时也写出了礼萨王反动政权内部的重重矛盾;极端腐朽和堕落。以革命斗争为题材;塑造地下工作者英雄形象的作品得以问世;这在独裁者统治下的伊朗是难能可贵的。更可喜的是;这部思想内容健康的作品;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作者对女主人公法兰吉斯的性格和思想特征把握得十分准确;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位大家闺秀;从小养尊处优;出落得如花似玉;在纨绔子弟和公子哥儿们的心目中自然是备受崇拜的〃维纳斯〃。当她对吃喝玩乐;谈情说爱的庸俗生活感到厌倦时;便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甚至对求爱者报以折磨的手段;这是完全可能的。在她精神空虚、百无聊赖的情况下;结识了带病坚持工作的革命青年胡达达德;很容易为对方忘我的斗争精神所感动;并且产生自惭形秽的自卑感。她当时的思想状态;确实是〃一个驱体;两颗心灵〃;有同情和支持革命的一面;又有留恋过去;贪图享乐的一面。她〃受到两种对立的力量的制约〃;还不能够坚决地〃一边倒〃。法兰吉斯这种摇摆不定、动摇犹豫的思想特征;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她对革命画家的爱情追求上。从巴黎回国之后;法兰吉斯真心实意地爱上了马康。马康是〃近百年来伊朗最伟大的画家〃;他的画作富于民族特色;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她为之倾倒;马康还是伊朗地下革命组织的领导人;他大公无私;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她的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而当马康对她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勇敢、沉着表示赞赏;并产生爱慕之心时;法兰吉斯却又动摇退缩了。经过彻夜不眠的激烈思想斗争;她觉得〃自己配不上画家〃;〃不能与他并肩战斗〃;因为〃那样会一辈子活受罪〃。既然如此;就应该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可是;她又舍不得离开马康;依然主动地接近马康。后来;马康被捕;严刑之下拒不招供;很可能被处以极刑。这时;心急如焚的法兰吉斯草率从事;为搭救马康;竟然违心地答应她的小叔、警察局长阿拉姆的求婚。这种极端错误的决定;无疑是她年轻幼稚的表现;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没有下定决心与旧世界观一刀两断;老是动摇犹豫酿成的恶果。作品还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艺术手法。小说开头写当局出面为去世的马康举办画展;其中画家在流放期间创作的最后一幅油画《她的眼睛》;格外引人注目。由此引出一个神秘的女人。观众议论纷纷:这幅画画的是谁?她是怎样一个女人?现在是否还活着?她与画家是什么关系?她与画家被捕、流放和去世有无瓜葛?被流放外地的画家为什么要创作这幅画?他的动机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全是悬案;因而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以下的故事情节便是围绕这个神秘女人逐步展开;如〃剥茧抽丝〃;层层深入;将笼罩在读者心头的疑团一一消释。读完全书;似乎仍需对《她的眼睛》这幅画的内涵做进一步的思考;正所谓〃言止而意不尽〃;余味无穷;小说采取作者和女主人公对话的形式;主要让法兰吉斯用第一人称〃我〃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往事;娓娓动听;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作品中运用〃多副笔墨〃;将叙事、议论和抒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熔为一炉;使读者在把握故事脉络的同时;体味女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了解她对人对己对事的看法;从中领悟作者的创作旨趣;进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元文琪)
苏联文学
伊·格·爱伦堡暴风雨(1947)
作者简介伊里亚·格里戈里耶维奇·爱伦堡(1891—1967)——苏联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工程师家庭。中学时代参加布尔什维克党;进行革命活动;被开除学籍。1908年被捕;同年获释;流亡巴黎;不久即逐渐脱离政治活动;从事文艺创作。1910年后出版诗集数册;流露出流亡青年脱离革命斗争后的苦闷彷徨心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莫斯科《俄国晨报》和彼得格勒《市场报》记者;采访德法前线战况;目击帝国主义战争惨象;加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1917年7月回国。十月革命后参加政府机关工作。对革命不甚理解;在尖锐复杂的价级斗争面前犹豫动摇。这种心情明显地表露在这一阶段出版的诗集中。1921年起长期担任驻外记者。1922年发表第一郭长篇小说《胡里奥·胡沦尼多及其门徒奇遇记》;反映出作家的哲学观和艺术观的复杂和矛盾。随后出版的长篇小说《尼古拉·库尔波夫的一生和毁灭》(1923)、《让娜·涅依的爱情》(1924)则着重描写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职责和情感的冲突。1923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十三只烟斗》;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三十年代初重返苏联;亲眼看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新的精神面貌;从而思想上起了决定性变化;写下了长篇小说《第二天》(1933)和中篇小说《一气干到底》(1935)等作品。三十年代后半期作为记者多次访问西班牙;并两次出席国际保卫文化大会。在此期间;发表了许多鞭挞法西斯的作品。1939年在巴黎目睹法国沦陷的悲剧;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1941);获1942年度斯大休奖金。卫国战争期间担任记者;写出大量优秀的评论和通讯;影响巨大;赢得了世界声誉。战后创作了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暴风雨》(1947;次年获斯大体奖金)和描写战后生活的长篇小说《九级浪》(1952)。1954—56年发表中篇小说《解冻》;开苏联所谓〃解冻文学〃之先河。1961—65年发表回忆录《人·岁月·生活》。这两部作品都引起激烈争论;褒贬不一。
内容概要小说再现了二次大战前夕和战争期间法国和苏联的广阔历史图景;揭示了侵略势力覆灭和社会主义制度胜利的必然性。小说从大战前夕巴黎社会写起。苏联工程师弗拉霍夫奉命前往巴黎同法国工厂主朗西埃洽谈贸易。朗西埃为此举行家宴以示欢迎。应邀出席作陪的有信念和行动大相径庭的各种人物;实际上构成了当时法国社会各派政治力量的一幅缩影。宴会上的谈话和弗拉霍夫近日来接触到的光怪陆离的巴黎社会景象使他敏锐感觉到苏联和法国的巨大区别:苏联正严阵以待;警惕地注视着即将袭来的战争暴风雨;而巴黎却醉生梦死;漠不关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终于爆发。德军长驱直入;法军节节败退。贝当投降;巴黎陷落;沦于德军血腥统治之下。弗拉霍夫逗留巴黎期间;同朗西埃的女儿马都有较多接触;对她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巴黎沦陷前;朗西埃举家迁往外省;其妻病危;终死于旅程。老奸巨猾的资本家贝特;利用他们的困难处境;故示关怀;博得朗西埃的好感;终使马都违心地同他结了婚。朗西埃的儿子路易在战争初起时便参加了空军;此时回家探视母亲;得悉父亲在贝特影响下竟准备返回巴黎同德国人合作;极为气愤;同父亲大吵一阵;不欢而别。路易深信;虽然〃法国
不打就投降;但在法国也有真正的法国人〃。他加入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抵抗力量;继续战斗;后又同其他十几位飞行员转赴苏联参战。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法国虽然战败;但优秀儿女在共产党领导下毫不动摇;前仆后继;宁死不屈;以各种方式袭击侵略者;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建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贝特返回巴黎;投靠德国;卖力地为侵略者制造军需物资;成了卖国贼。马都出嫁;本非自愿。婚后二人毫无感情;有如路人;对丈夫卖国罪行的厌恶;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心、弗拉霍夫播下的对新生活的憧憬等等;使马都思想感情上极为焦躁不安;苦闷彷徨;渴望得到摆脱。终于在地下组织同志们的帮助下;思想上发生质的飞跃;她毅然同家庭和本阶级决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当她获悉德寇根据贝特告密枪决了16名法国人后;她经组织批准;亲手处决了卖国贼。从此;马都更加积极地参加游击队的抗敌活动。不久;由于叛徒出卖;马都被捕。在狱中;她坚贞不屈;坚持斗争。后来游击队攻进监狱;她同难友们获得自由、重返战斗岗位。战后;她曾回过一次家。父亲给她准备了大笔财产;希望她能留在家里重温资产阶级小姐旧梦;但她拒绝接受;明确地回答道:〃我现在已过着一种不同的生活〃。著名的人类学家仲马教授潜心科研;不问政治;但为人正直;忠贞爱国。德军占领期间;仲马因爱国言行被押往德国。在集中营内;教授深受难友们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的鼓舞;不顾年迈体衰;同各国反法西斯战士并肩战斗;被人们尊称为〃生长在法兰西的一株古老的峰嵘的乔木〃。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德国投降后;他回到法国;加入了共产党;深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唯一光明的前途。1941年;德寇入侵苏联。战争初期;法西斯连连得手;苏军不断后撤;战火燃烧到苏联心脏地区。侵略者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苏联人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紧急动员;全民奋起;投入保卫祖国的神圣事业。在敌占区;人们或转入地下;坚持斗争;或组成游击队;狠狠打击侵略者。形势虽然严峻;他们仍坚信:只要有党;斗争就一定能够胜利。即使德寇逼近莫斯科时;首都人民仍充满信心;镇定自若;照常在红场上举行十月革命纪念活动;使德寇感到〃我们愈前进;就变得愈困难;而在法国却刚刚相反。〃无数青年奔赴前线;筑起钢铁长城。奥西普在莫斯科保卫战中顽强战斗;表现出苏维埃军人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无畏气概。他的母亲和孩子惨遭德寇杀害。妻子拉雅毅然参军;成了优秀的狙击手;歼敌数十人;最后遭到炮击;壮烈牺牲。弗拉霍夫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多次负伤;战功卓著;受到军部嘉奖;斯大林格勒是卫国战争的转折点。苏军取得辉煌胜利后;锐不可当;德寇虽纠集西欧德占区的力量发动过几次进攻;但已是强弩之末;颓势已成。苏联挥师西进;解放了大片国土后攻入了德寇奴役下的东欧诸国。弗拉霍夫所在部队进军南斯拉夫。德寇垂死挣扎;疯狂反扑。经过激烈战斗;苏军攻克某城。弗拉霍夫同南斯拉夫游击战士行进在挤满欢呼的人群的大街上。突然;残匪从地下室打来冷枪。弗拉霍夫为保护居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死后安葬于市内广场上;全城居民和远乡农民都赶来参加隆重的葬礼。1945年5月;德国投降。5月8日;莫斯科万众欢腾;彻夜庆祝;红场上挤满了狂喜的人群。就在这时;战争期间一直转战各地的瓦夏(弗位霍夫之弟)也从柏林归来;在礼炮声中同亲人重逢。
作品鉴赏《暴风雨》描写了法西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蹂躏整个西欧;继而入侵苏联;遇到顽强反击;终至彻底崩溃的全过程;再现了现代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广阔图景。它以战争暴风雨度卷西欧和苏联为背景;但很少直
接描写战争的场景;而全力描写人;塑造各类人物的典型形象。力图通过对人物的命运、遭遇、冲突、抗争等的描写;通过对造成这种种命运和促使人们采取种种行动的社会根源和精神因素的深入剖析;来揭示两个世界的命运;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历史运动大方向的不可逆性。从这一创作意图出发;作者采用两条情节线索交错发展的结构:一条线索是沦陷前后的巴黎;另一条线索是卫国战争中的苏联。情节开展有时舒缓;如描写战争前夕巴黎社会的那部分;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情节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富有跳跃性;传达出了战争期间风云变幻的气氛。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腐朽昏庸;沉痛地描写了法国山河破碎的悲惨景象;深情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英雄儿女和正直人士的不屈斗争;愤怒地鞭挞了法西斯匪帮毒害本国人民思想、残杀各国群众的罪行;着重描写了苏联人民奋起抗战;保卫祖国;解放人类的不朽业绩;使读者深深感到人民必胜;正义必胜。也是从上述创作意图出发;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既未在书中描写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甚至也没有安排贯串全书的中心主人公;而全力描写了许多普通人物。他们成长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生活于不同的社会土壤上;各各具有鲜明地表露出特定的阶级或集团的共性;成为后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典型形象。例如;弗拉霍夫、列戎、马都、仲马、朗西埃、贝特等等都是如此。读者通过他们的心理、思维、言论、行动、遭遇和冲突;看到各种社会力量在历史舞台上的活动;观察到社会的总面貌;进而体会出历史运劝的底蕴。另一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全方位地描写人;因而他笔下的人物既具有各自所从属的社会集团的主要共性;又各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不是抽象思维的苍白图解;而是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读者仿佛能感性地触摸到这些人物的存在;感到他们的可亲可敬或可鄙可憎;从而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正是这部作品所以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能塑造出有主命力的艺术形象;爱伦堡常把人物放到社会矛盾冲突的焦点上;从他们同外部世界的各种复杂关系中深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从而呈现出性格组成的主要侧面;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从这一角度来说;马都性格的刻画可能是小说中最成功的一例。与此同时;大量运用内心独白;也是作者所喜爱的、用来呈示人物隐秘心理活动的一种艺术手段。在具体运用时;作者十分注意使其形式多样化;并力图使其与社会氛围、人物活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能同人物言语、行动以及作者的抒情插笔、议论插笔等天衣无缝地溶合起来。因而在大多数场合都能引人入胜;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厚。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手段。作者常有意识地让尽可能多的人物牵涉到某一细节中去;巧妙地加以对比;因而细节内涵加深;艺术效果倍增。例如;弗掠霍夫前往巴黎出差;母亲让他去看看蒙台梭里公园池边长椅;弗拉霍夫终于看到这一长椅;并观察到周围的一些人和物。这里的细节描写就微妙地透露出两代人的心态;同时也折射出两个世界事物发展的状况和社会总风貌。爱伦堡既是优秀的小说家和诗人;又是杰出的政论家和记者。这两方面的巧妙结合;使《暴风雨》在语言风格上颇具特色。无论状物写人;还是叙事抒情;根据描写对象的特定要求;行文时而委婉细腻;时而简洁明快;时而奔放热情;时而机智犀利;笔触所至或扣人心弦;或予人启迪;或发人深省。深厚的语言功力使作者的创作意图得以完美实现。
(郑锦棠)
山外青山天外天(1950)亚·特·特瓦尔多夫斯基
作者简介亚历山大·特里丰诺维奇·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苏联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斯摩棱斯克州一个偏僻乡村——扎果利耶夫的贫穷铁匠家庭。自幼起熟悉大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并在父母的影响下;对文学写作发生了浓厚兴趣。毕业于莫斯科文史哲学院。1925年;特瓦尔多夫斯基发表了最初的诗作。1928年;开始担任地方报纸的新闻记者;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社会实际生活。1931年;第一部长诗《社会主义之路》出版;但影响不大。1936年;描写农村集体化道路的长诗《春草国》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卫国战争时期;特瓦尔多夫斯基作为随军记者走上战场;创作了长诗《瓦西里·焦尔金》;塑造了一个品德高尚、勇敢机智、谦虚质朴、幽默风趣的苏军战士形象;给他带来了巨大声誉。战后;特瓦尔多夫斯基发表了回忆性长诗《路旁人家》;通过战士安德烈·席符佐夫及其妻子安娜四年中的经历;反映了千千万万苏联普通家庭在卫国战争中的悲惨命运。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