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里耶夫从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发表卫国战争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小说获得1970年度〃全苏儿童文学作品〃一等奖;使作家名震国内外文坛。小说于197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于同年获全苏电影节一等奖;1975年获苏联国家文艺奖金。小说还被改编成话剧、歌剧、芭蕾舞。瓦西里耶夫的创作题材广泛;除战争题材作品以外;他还创作表现当代生活和俄国历史的作品;其中有描写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长篇小说《不要射击白天鹅》(1973);关于青少年教育的中篇小说《人们可能同我一起去侦察》(1980)和短篇小说《六个优等生》等。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作品;如《未列入名册》(1974);《后来发生了战争》(1984);《烧不毁的荆棘》(1986);《老牌奥林匹亚打字机》(1974);《老战士》(1976)《遭遇战》(1979)等;以及一些剧本和电影脚本。瓦西里耶夫的作品贯穿着人道主义思想;他关心普通人的命运;歌颂普通人的优秀品质。瓦西里耶夫还擅长写悲剧;将英雄主义和悲剧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他创作的一大特色。
内容概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一支苏军小分队在列宁格勒北面的山林中消灭德国空降兵的故事。1942年5月;扼守第171号铁路会让站的士兵们;由于寂静和无聊;也由于会让站离前方太远;便都变得象〃泡在澡堂子里一样浑身无力〃;那会让站上仅存的12户人家;男子都去前方打仗了;〃少妇和小寡妇还真不少〃;又藏有私酒;于是;士兵们不仅能偷偷酗酒;而且还与妇女们关系暖味。这一切令会让站的警备长、准尉瓦斯科夫很是恼火。他一连向上级打了几十份报告;请求派一批〃既不酗酒;又不同当地妇女纠缠〃的士兵来。上级果然满足了他的要求;但那些派来的士兵却令瓦斯科夫倒抽了一口冷气:她们竟是些〃衣服下面起伏不平;帽沿下露出绺绺卷发〃的女兵!丽达·奥夏宁娜;这是个严谨、不苟言笑的姑娘。战前;在一次学校与边防军英雄的联欢会上;她认识了奥夏宁中尉。经过一段时间的鸿雁往来;他的幸福地结合了;并有了一个儿子阿利克。一年后;战争爆发;奥夏宁中尉于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在清晨的一次浴血反击中英勇牺牲。丽达获悉这个噩耗后;带着儿子;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英勇拼杀的地方去。冉妮娅·康梅利科娃是将军的女儿;她有着极强的个性;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认定的幸福与希望。平时;她会象男孩子一样跟随父亲去打野猪、练赛马;去靶场练枪法;骑着父亲的摩托车满军营跑。她还在晚会上大眺吉卜赛舞;与军官们谈情说爱。据她讲;这一切不为别的;只是〃开心而已〃。她与已有家室的卢任上校之间的浪漫爱情曾引来众多议论;可她却满不在乎地对母亲说:〃我愿意!〃战争;结束了她少女的无优无虑的梦想和追求。她的全家死于法西斯的机枪之下;由于邻居们的相救她才得以死里逃生。现在;她也成了这独立高射机枪营五连三排的女战士。加尔卡·切特维尔塔克;一个十足的〃小可怜儿〃;鼻子尖尖;两根细麻似的小辫子拖在脑后;胸部平平的象个男孩子。她是个弃婴;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由于缺
乏父母的爱抚;加之她好胜心又特强;竟时时编出一些童话来吓唬人;甚至于出一些她这般年龄的孩子根本干不出来的事。有时;连孤儿院的教师们也被她骗得不知所措。参军后;她还时时向队友们谈及她那根本不存在的〃当医生的母亲。〃与之相反;索妮娅·古尔维寄倒真正出身于医生家庭。她是个嗓音尖细;能讲德语的姑娘。由于翻译太多;才被派到高射机枪连当战士。莉扎·勃丽奇金娜是个满脸雀斑的姑娘;她父亲是个看林人;她从小在森林中长大;接触的都是些满嘴脏话、酩酊大醉的粗人;干的也是些喂猪、喂羊这类的粗活儿。她渴望进学校学习;渴望被一个温尔文雅的男子爱慕;渴望幸福在明天突然降临到自己身边。。可以说;她的19个春秋都是在盼望初期待中度过的。5个姑娘出身于不同的家庭;有着各异的经历;是战争使她们相聚在一起;又使她们为之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丽达是讥枪斑班长;为了照顾寄成在母亲处的儿子阿利克;她不得不违反军纪;每天深夜偷偷离开驻地;给儿子送一些她平时节省下来的糖、黄油和面包等物;而后又赶在天亮前跑回驻地。也正由于她这种与众不同的〃作息制度〃;才使她得以在一个清晨发现了两名德国空降兵。瓦斯科夫得到丽达的报告后;奉命带领5名女战士去搜索;歼灭这伙敌人。他们爬山涉水;通过泥泞的沼泽地;终于来到了远离驻地的山林。可就在这时;他们发现潜入的德国空降兵不是两名;而是整整16名!很明显;靠一个准尉和5个嘻嘻哈哈的女兵来对付16个武装精良、身高力壮的德国兵;真是有点力不从心。万般无奈之下;瓦斯科夫派身体棒得〃简直能套上犁去耕田〃的莉扎·勃丽奇金娜顺原路返回驻地去请求增援;因为她从小在森林长大;熟悉林路;深得准尉信任;而准尉自己则带领剩下的4名女战士继续追踪、拖住敌人。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平素做事麻利的莉扎;由于正沉浸在对准尉的朦胧爱情之中;过沼泽地时居然忘了使用那根拐棍;以致身体失去平衡;淹死在沼泽地里!他们还在继续与德寇捉迷藏;企图拖延敌人的时间;等待自己的援兵到来呢。直到瓦斯科夫看到那根放在原地未曾使用的拐棍和莉扎那顶漂浮在泥泽中的军帽时;才意识到援兵根本不可能到了。行军途中;瓦斯科夫突然想起要用那袋有烟叶的荷包;那是女学生们绣了送给前方有功战士的;准尉很是珍惜。索妮娅自告奋勇地要求去找;结果被躲藏在树丛中的德寇残酷地用刀捅死。一个姑娘;居然连一枪都没放;只来得及哼了一声就死去了。她的死;对剩下的3个姑娘实在刺激太深了;尤其是冉妮娅;居然浑身哆嗦个不停。但战斗还在继续;她们只得压抑惊恐和悲伤;掩埋好索妮娅;继续搜索敌人。战斗中;她们击毙了多名敌人;可自己也受到了很大伤亡:切特维尔塔克由于极度惊慌;竟高叫着冲出隐蔽点;被德寇用冲锋枪扫死;丽达腹部中弹;战斗力大减;瓦斯科夫手臂受伤;冉妮娅为了掩护丽达与准尉;将敌人的火力引开;最后壮烈牺牲。丽达获悉冉卡死后;〃无声地哭着;没有一点叹息;只有泪珠在脸上滚滚流淌〃;为了不牵连准尉;她最后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瓦斯科夫在5名女兵部相继牺性的情况下;拖着负伤的身体;最终巧妙地降服了最后的4个敌寇。故事还有一个尾声:若干年后;〃白发苍苍;粗壮墩实;少了一只手〃的老人与一个火箭部队的大尉——阿尔贝特·费多蒂奇(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5名女战士牺牲的地方;树起了一块庄严的纪念碑。
作品鉴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苏联战争小说〃新浪湘〃的代表作。苏联战争小说可分三个阶段:从战争年代直到五十年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以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为开篇
之作;之后又有〃战壕真实〃如巴克兰诺夫的《一寸土》;〃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相结合的〃全景文学〃如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第三阶段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这一时期;战争场面已成为背景;用来衬托主人公或高尚、或卑下的精神活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即为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作品。瓦西里耶夫属于〃前线一代作家〃;亲自参加过卫国战争;要是他着眼描写战争的恐怖场面和伤亡细节;也是有能力驾驭的;但作者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现在面对的是那些从未参加过战争的当代青年人;因此他更注重对女战士们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与美好人性的赞美;这就决定了作品有严肃的教育意义和叙述上的独特视角。众所周知;战争是异常残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非人道的;它有着强大的毁灭性。然而;战争更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美好的人性、崇高的精神能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冲突中;在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中得以升华。作品中;5位女性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她们正值妙龄;战前都有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与追求;但当祖国蒙受灾难;她们面临祖国命运与个人幸福的选择时;女战士们都毅然选择了前者。丽达上有老母;下有嗷嗷待晡的儿子;但为了祖国;为了英勇牺牲的丈夫;她硬是抛下了老母幼子;冉卡虽任性好强甚至还有点玩世不恭;但在关键时刻也毅然割断了同卢任上校的缠绵情丝:莉扎甚至在陷进泥谭前的一刹那;还凝视着湛蓝的天空;憧憬着对准尉瓦斯科夫的朦胧爱情。。她们渴望幸福;渴望被人爱慕;她们热爱生活;也珍惜生命。但她们又深深懂得:我们进行的是最后的战斗;在我们身后;万恶的战争将不复存在;我们去战斗;去流血;去牺牲;是为了下一代不再遭受我们体验过的痛苦;能有和平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5位女战士就是用这种信念鼓舞着自己;激励着自己;为祖国战斗到最后一息。冉妮娅死后的脸庞是那么的美丽、自信、安详;连不可一世的德寇看了都感到阵阵寒意。。小说有一个尾声;〃我〃在一个小岛上钓鱼;偶而看到一位断胳膊的白发老人和年轻的大尉在为5位牺牲的女战士树碑;小说的正文部分可以看作是老人对年轻人讲述的往事。小说改编成电影后;片头又加了一个引子;一群年青人在野外郊游;他们无忧无虑、追逐嬉戏;突然他们发现了一位神色严峻的老人和大尉在一块基碑前肃立;于是他们仿佛一下明白了什么;静静地聚拢过去。。这里;作者和编导们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瓦西里耶夫还十分注意对作品结构的安排;使人物性格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现。冉妮娅本是一位活泼开朗、任性好强的姑娘;每次她都要变着法儿找准尉的碴几;甚至在执行任务途中也不停地开玩笑;以致准尉怀疑这样的姑娘能否与武装精良的敌人抗衡。杀死一名德寇后;冉妮娅感到恶心;浑身打颤;瓦斯科夫严肃地告诫她说:〃有一点得明白;他们不是人。不是人;战士同志;法西斯根本不能算是人;就连野兽也不如。〃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战;在目睹了战友的牺牲和法西靳的残暴行径后;冉妮娅终于变得坚强起来。为了迷惑敌人;给敌人造成山林中有许多伐木工人的假象;她大声呼叫着女友的名字;高唱当时流行的歌曲《卡秋莎》;从容不迫地跳到湖里游泳;而这时隐蔽在对岸的敌人距她只有十几米远。这幕在敌人冲锋枪口下的即兴表演是何等的英勇壮举!果然;敌人被蒙蔽了;未敢贸然行动。可当敌人撤去之后;大家才突然发现;冉卡〃虽然笑着;可是睁大着的双眼里;象是一汪泪水一样;充满着恐惧〃。这神来之笔表现出在敌人枪口下游泳的英雄行为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来克服本能的胆怯心理才能做到。作者这样写的结果非但没有使读者觉得冉妮娅的〃充
满着恐惧〃有多么可笑;相反;更觉得这样的英雄才真实可信;符合人之常情。瓦西里耶夫还善于在悲剧环境里考验自己的主人公;在〃极端特殊的环境里表现主人公〃;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能使悲剧色彩与英雄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这一点而言;瓦西里耶夫在从事战争题材创作的作家中;也是比较杰出的一位。
(谈瑢)
维·符·李帕托夫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1969)
作者简介维利·符拉基米罗维奇·李帕托夫(曾用笔名阿尔马佐夫。
1927—1979);苏联俄罗斯作家。曾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作家协会书记。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报刊记者;母亲是文学教师。1948年入托木斯克师范学院读历史;三年级时到托木斯克《红旗报》工作。1957年参加苏共;1958年去赤塔;任《战斗岗位报》文学部书记。1964—1966年任《苏维埃俄罗斯报》特派记者。1967年迁居莫斯科。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被认为是苏联〃第四代〃作家中的多产作家;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著有:《六个人》(1958)、《〃勇敢号〃船长》(1959)。《僻静的米亚塔》(1960);《航道》(1961);《智齿》(1961);《陌生人》(1964);1967—1968年完成的中短篇小说集《乡村侦探》;1969年摄成同名电影。1969年接连发表《丽达·瓦拉克西娜》和《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两个作品。前者被认为写得不成功;后者则引起热烈反响。70年代他又相继发表《灰鼠》(1970);《还是在战前》(1971)、《这都是关于他的故事》(1974)以及揭露特权阶层寄生生活的长篇小说《伊戈尔·萨沃维奇》(1978)等。苏联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如实地反映了生活;特别关心伦理道德问题;他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通俗流畅。他曾获劳动红旗勋章。
内容概要西伯利亚一个名叫达卡尔的小镇上有一家木材浮运企业。
1961年企业经理伊万诺夫因患癌症去世;总工程师普隆恰托夫暂兼代总经理。此人年方36岁;精力充沛。卫国战争中他应征入伍;胜利后带着中尉军衔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装卸工。后被送到森林技术学院培养;毕业后在木材浮运企业当上了值班工程师。有一次;他大胆机智地制伏了一伙外来做工的刑事犯;得到了总经理的赏识;晋升为总工程师。他精通业务;会讲英、德两种外语;出国做过报告。不久;普隆恰托夫听说州里要从另一个企业里调一个名叫茨维特科夫的人来当总经理。这是个不懂技术业务的官僚主义者。普隆恰托夫决心抵制;决不把经理宝座让给一个不懂行的官僚。他首先去疏通尼哈莫夫者头的关系。这位60开外的造船工人实际上是〃达卡尔的真正的主宰〃;因为他子孙满堂:有10个儿子;4个女儿。儿女们又给他生了20个孙子和20个孙女。这些子孙遍布当地和区里各部门的重要岗位上。普隆恰托夫得到了尼哈莫夫老头的支持。第二步;他说服计划科长波利维科夫;把企业里隐藏的一万八千立方米计划外的木材放进计划;以大幅度超产来证明普隆恰托夫有能力当总经理。第三步他给企业党组书记维什涅科夫做工作;以争取其支持;但两人在依靠群众的问题上意见分歧。党组书记认为普隆恰托夫白高自大;独断专行。而普隆恰托夫认为在技术问题上是不必找群众商量的。他指出:〃关于人民的空话通常只是掩盖着对人民的漠不关心。〃〃你内行;工作得好;你就是人民的;你工作马虎;不内行;你就是反人民的。。〃结果不欢而散。普隆恰托夫最后要找的人是总机械师奥古尔佐夫。奥古尔佐夫是不久前被茨维特科夫解雇后才到木材浮运企业来的。他认为;在茨维特科夫领导下只会落后不会进步。〃昔隆恰托夫则指出;茨维特科夫〃是个祸害;是保守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属于那种能用退休给大家造福的领导人。〃两人不仅有共同的语言;而且奥古尔佐夫明确支持普隆恰托夫当总经理并同意接受革新吊车;以完成一万八千立方米计划外木材的吊运任务。州委工业书记祖加索夫本来要提名普隆恰托夫当总经理的;但工业部长崔扎尔另有打
算。他要把老朋友茨维特科夫安插到这个岗位上来。20年来崔扎尔每往上高升一步;他总要把老朋友茨维特科夫也带上一步。那么普隆恰托夫为什么要与茨维特科夫争夺总经理这个宝座呢?是地位?工资?权力?不;都不是。总工程师的工资并不比总经理低;地位也不逊于总经理;在许多场合甚至比经理更〃有利、有趣和有分量。〃至于权力;总工程师更加充分;因为〃浮运企业——这是技术。〃普隆恰托夫的动机是不让不懂技术业务的官僚主义者来当经理。由于尼哈莫夫老头给区委第一书记做工作;区委第二书记古特金与女秘书尼尼哈莫娃(尼哈莫夫的三女儿)又是普隆恰托夫的老同学;所以区委全力支持普隆恰托夫当总经理;区委第一书记还直接写信给州委第一书记保荐普隆恰托夫。最后;州委工业书记祖加索夫、工业部长崔扎尔来到达卡尔对普隆恰托夫进行当面考核。祖加索夫也当过木材浮运托拉斯的总工程师;对浮运业务十分内行;他一下子就抓住达卡尔企业的要害问题:由于革新了吊车;企业的生产计划超额完成了很多;但是木材从哪儿来的呢?普隆恰托夫汇报时所说的〃劳动热情〃和〃改善劳动组织〃等等空话解决不了祖加索夫心头的疑问。州委两位领导视察了吊车;参观了车间和船坞;然后去旅馆开会;会后他们来到普隆恰托夫的办公室;崔扎尔向总工程师兼任总经理提了几个问题。谈话中普隆恰托夫和工业部长顶撞了起来;最后他把隐瞒计划外木材的事也全都说了出来。他告诉两位领导;这批木材是老经理留下来的;等于是他的遗产。临终前;他还曾嘱咐普隆恰托夫;不要把企业交给别人。现在使高效率的吊车吃饱的就是这批计划外的木材。说来也奇怪;他倾吐了隐瞒了的真相后;反倒觉得如释重负。当然;工业部长对此幸灾乐祸;但是州委工业书记却表扬了普隆恰托夫;说他把真情实况说出来很好;这样;他心中的疑问也就解决了;于是他们友好地告别。
作品鉴赏《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不仅是李帕托夫的代表作;而且也是70年代被苏联理论界誉为描写科技革命时代的〃当代英雄〃的代表作。整个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十分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总工程师普隆恰托夫争夺经理职位的故事。然而;由谁当总经理?是精通业务的总工程师普隆恰托夫;还是行政官僚茨维特科夫?却有着现实的时代背景。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以及苏联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对企业领导人取代30—50年代那种不懂技术业务的行政官僚型领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小说就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个熟悉技术业务;精明强干;勇敢顽强的新型领导者的形象。为了正式爬上总经理的宝座;普隆恰托夭可以不择手段地拉关系;弄虚作假;把老经理的〃遗产〃——战争时期留下的计划外木材放进计划。然而普隆恰托夫这样做并非为了私利;因为总工程师的职位非但并不亚于总经理;某些方面还优于总经理。普隆恰托夫不惜一切代价参与争夺;其主要目的是不让企业落人保守落后的官僚主义者手中。正是由于作品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现实;因而赢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赞扬。他们认为;小说〃努力揭示了。。时代的物质和精神运动的最本质的、原则性的、典型的特点。〃普隆恰托夫这个人物是〃鲜明的大人物形象;这种人只有在管理和领导的领域里才能充分施民其才智并得到道义上的满足。〃〃不是渺小的虚荣心促使普隆恰托夫去争取经理的位子;而是对事业负责的崇高觉悟。〃也有人指责普隆恰托夫是追求名利的钻营家;但遭到作者的驳斥。李帕托夫说;普隆恰托夫不过是想占据他自己应得的地位。这部小说的结构很特别;它以〃关于现在的故事〃为主体;
也就是总工程师普隆恰托夫兼任代经理的那三个月。在〃关于现在的故事〃中几次插进〃关于过去的故事〃和〃关于将来的故事〃。〃关于过去的故事〃介绍普隆恰托夫在做总工程师之前的一些经历;而〃关于将来的故事〃则谈到他在做了正式经理后的一些表现。〃现在〃、〃将来〃、〃过去〃穿插交织;把小说分为十几个部分;代替了分章。1971年小说被列为〃国家奖〃侯选作品(后来评上);1972年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工程师普隆恰托夫》搬上荧屏。
(赵泓)
尤·瓦·邦达列夫热的雪(1909)
作者简介尤·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1924—)苏联俄罗斯作家。
出生于南乌拉尔的一个职员家庭;1931年随家迁往莫斯科。卫国战争期间;在炮兵部队服役;曾两度负伤;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这在他以后的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战后进高尔基文学院学习;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的《营请求火力支援》;1959年的《最后的炮轰》是他的成名作;他以〃全部放大了的细节描绘战士的。面部表情〃一跃成为〃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人物。1969年的《热的雪》是邦达列夫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这部取材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长篇小说;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既有雄伟气势;又有逼真细节的战争鸟瞰图;被誉为〃全景文学〃的代表作;获1975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1970年邦达列夫与他人一起创作的大型史诗性电影《解放》;获1972年列宁奖金。70年代以后;邦达列夫创作中出现了综合探索的倾向。在《岸》(1975;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选择》(1980;获1983年苏联国家奖金)、《人生舞台;(1985)部曲中;作者追求描绘现实生活的广度和哲理思考的深度。综观邦达列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一是50—60年代;着力于战争题材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战壕真实〃派和〃全景文学〃的代表作家;二是70—80年代;侧重于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和探索;在题材和手法上都有新的开拓;对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概要风雪弥漫;军用列车在夜色沉沉的原野上疾驰。某集团军奉最高统帅部之命;开往〃大绞肉机〃——斯大林格勒;阻击前来解救保罗斯集团的曼斯泰因坦克集团军。在其中的一节车厢里;蜡缩着〃快冻成冰棍〃的炮连一排长库兹涅佐夫中尉、当过俘虏的老兵戚尤索夫、炮长乌汉诺夫上士、〃开口就是娘们〃的瞄准手涅恰耶夫中士。连队唯一的女性——卫生指导员卓娅的到来〃弄得大家有点酸溜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