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逃兵;并且在罪恶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给自己的亲人;首先是妻子;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通过安德烈一步步蜕化堕落的过程;拉斯普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哲理:〃一个人如果践踏了公民义务;企图苟且偷生;他就会把自己置于生活之外。他背叛战友;也就背叛了周围的一切;甚至他的妻子〃他最亲近的人;即使她具有罕见的人性也不可能挽救他;他必定会给亲人带来可怕的精神折磨;把她推向死亡的绝境。〃纳斯焦娜是一位具有罕见人性的俄罗斯女性;她的催人泪下的悲剧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安德烈背叛造成的可怕后果。纳斯焦娜勤劳温柔;不畏艰险;极富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浑身闪烁着迷人的道德光辉。崇高而近乎盲目的爱情使她甘愿分担丈大的罪责;忍受极大的痛苦;善良美好的心灵又使她无颜面对历尽艰难的众乡亲;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她陷入难以解脱的绝望境地。那躁动于母腹中的小生命本来是朝思暮想的幸福之果;最后终于成为她毁灭的直接导火线。作者无意将纳斯焦娜看作安德烈背叛行为的消极殉葬品;她的悲剧是对背叛行为的一种抗议。纳斯焦娜和尚未出世的婴儿的毁灭之所以能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是与作家深入把握和准确描绘人物心理的深厚功力分不开的。对于纳斯焦娜矛盾复杂的心理;作家简直在用显微镜观察;她的内心世界;连同微小的角落;都逃不过他尖锐的目光。善于将人物置于极度紧张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之中是小说的又一特色。通过安德烈既想见到父母妻子又不敢堂堂正正回去的矛盾心情和纳斯焦娜怀孕后进退维谷却又不得不作出选择的痛苦;作者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道德面貌;取得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徐振亚)
阿·瓦·普列洛夫斯基世纪的路(1974—1983)
作者简介阿纳托利·瓦西里耶维奇·普列洛夫斯基(1934—)苏联俄罗斯诗人;苏联作家协会理事。出生于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市。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1957年毕业于伊尔库茨克大学历史语文系;同年发表他的第一部诗集《杜香花丛》;作品热情歌颂西伯利亚年轻的建设者们的豪迈情趣和为祖国建树功勋的崇高理想。以后30年间;诗人创作了许多诗集和长诗;多以西伯利亚的劳动建设和建设者的丰富内心世界为描写对象。发表的诗集有《林间通道》(1959)、《岸》(1960)、《握手》(1962)、《梯》(1965)、《艰难的工作》(1966)、《冬的问候》(1970)、《遥远的世界》(1970)、《短诗和长诗集》(1973)、《话语》(1975)、《混生林》(1977)、《城市的冬天》(1979)、《大自然的气息》(1979)、《大地的想望》(1983)、《伟大的祖国》(1984)、《诗选》(1984)和长诗《战后的历史》等。但诗人最为著名的诗作是他的获1983年苏联国家奖金的长诗合集《世纪的路》。这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一个大胆尝试;也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第一部长诗合集。它由6部写于不同年代的长诗组成;其中包括《路基》(1974—1975;1976年发表)、《车站》(1976—1977;1977年发表)、《自热保护区》(1977—1978;1979年发表)、《射击》(1979;1980年发表)、《犁沟》(1979—1980;1981年发表)、《西伯利亚人》(1980—1981;1982年发表)以及〃序诗〃(1978)和〃尾声〃(1981—1983)。6部长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幅西伯利亚的全景图。
内容概要我的读者;在我的作品中;你找不到有趣的情节。被生者和死者的记忆所惊扰;为履行一个公民和诗人的义务;我走在俄罗斯古老的大道上。我将领着你;沿着金色的西伯利亚;巡视僻静或喧嚣的年代。当你置身在一个空间;宛如祖辈、父辈和同辈间的隔阂;你会看到;事业、时代和事件的循环;就是另一些人的命运、性格和特征的表现。在他们中间你能发现;你用以结系生命的弦线。道路;她就是世纪的路。人们曾沿着她;一个又一个世纪;噙着热泪流着血汗;从乌斯特库特的城堡遗扯;徒步走向阿穆尔河。人民;他自身就是目的;就是向目的地运动;人民之中统一着入海口和源头;统一着伟大创举的持续和道路永久的翻修。瞧这里!在金色西伯利亚的心脏;不等待大地的赐予;人们打进了银色的道钉;人们沿勒拿河顺流而下铺出了路基。跨越小河推开古老的森林;依靠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道;路基有力地挺进;把一声汽笛抛向蔚蓝的天空。西伯利亚的座座新城;支架林立。通衢大道;始自一个个帐篷;热忱地在屋顶下迎来一个个寒冬。俄罗斯的道路自路基起步——时而土路;时而水泥道;道路走啊;走向遥远的地方;延伸到茫茫的太空。她与其创造者的理想一样伟大;她充满着大胆和慷慨;象人民一样丰富多彩;一样永垂不朽。道路;她就是世纪的路。一代又一代;道路与居所密不可分。没有道路便无所谓城市;正如没有城市便无所谓道路。在道路两旁;在西伯利亚会远的疆土上;一个个新的车站、新的城市不断成熟;它们是莫斯科的使节;是澎湃的建设者热情的居所。世纪的路。。只是条路吗?只是钢铁的轨道、桥梁和列车吗?人民是伟大的;他的劳动是伟大的;为国家美好的明天所制订的计划是伟大的。但是谁能从另一方面对世界作番描绘呢?道路在建设者的脚下伸延;艰苦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给西伯利亚带来的是繁荣和巨变;道路默默无言;它延伸着;又思索着;思索着生与
死;思索着自己对山川河流、草木虫兽的无上权力。在荒无人烟的边陲;一个世界——美好的、人工制造的世界出现了。但所有生物;跑着;飞着;爬着;从被砍伐的森林、被碾压的草地、被填平的湖泊沼泽逃遁。〃保护西伯利亚!〃不是一个新的思想。多少个世纪;善良的人们;面对沙皇的暴政和掠夺;为了生存;拿起过武器。如今;我们建设;是为着生存;是为着人和大自然中一切生物的生存。人类将成为整个自然界的保护人;地球将变成宇宙中的〃自然保护区〃。一个绿色的黎明来临;唤醒一个生命的世界——它短暂而又永恒。世纪的路;有如声声射击;摧毁了泰加森林;从勒拿河畔直至太平洋岸。为了那果实累累、常绿不朽的森林的生存。我们新干线的建设者该如何办?泰加森林、河流和耕田是西伯利亚居民的养育者。过去;西伯利亚是沙皇的〃皮毛仓库〃;今天;应该在森林和兽类面前承担起我们的责任。世纪的路;在西伯利亚的耕田旁延伸;甚至来不及回头注意一下昨天、今天、明天的播种。但是不管世上出现什么;也不管四季如何变化;西伯利亚总是需要开垦、播种;需要喂养、储备。春播是农民的劳作;从早到晚;在水中在泥里。他们耕耘;播种;耙田;浇灌;收割。播下种子和希冀;收获粮食和富庶。路基为另一些货物;高扬起自己的脊梁:为粮食、肉类和牛奶。在城市和乡村最斩的连接处有着西伯利亚辩证法的幼芽:庄稼汉的劳动和工人的劳动;有如两兄弟;有如一个母亲的孩子;友好地互相拥抱。种粮食和建城市;需要爱恋甚于豪迈和无畏。世纪的路;消失在混生林中;就象一个人消失在人民之中。人民中的人面目多样;每一个都是人民躯体和命运的一部分。自由自在啊;西伯利亚人!——人们这样称呼西伯利亚的先民。从前什么时侯;人们不也这样虔诚神圣地将俄国的俄罗斯各民族;当作俄罗斯人来称呼?当秋明北部发现了自己石油的极地仓库;谁与发现者们站在一起?是巴什基里亚人和鞑靼人。他们抛下自己祖传的手艺;为了祖国的利益;奔向大地;去索取大地能源的财富。我走在恰克图木铺的小巷里;就象是在历史中漫步。这是显赫的塞尔维亚人拉古津斯基;他执行彼得的嘱托;建起要塞和特罗伊茨大教堂。从这里往东沿国境线绵延着要塞和堡垒;它们的设置者不是旁人;而是那个俄罗斯的非洲人——汉尼拔。这是站在画架前的尼古拉·别斯土舍夫;贫穷中仍保持着十二月党人的高傲。这是天才的雅金弗·比丘林;俄罗斯汉学的先驱;使俄语与汉语彼此亲近。有时我坐在家族的宴会上;望着我亲人们的面庞:哪来这蒙古人的颧骨和黑发;哪来这蓝色的眼睛;哪来这猎人常有的驼背;哪来这身材;哪来这混杂的语言。。将这一切组合起;那就是:一个西伯利亚人。西伯利亚不是白白地将智慧和力量容纳;它到期将给予百倍的偿还——从太平洋沿岸到乌拉尔山脉;绵延着西伯利亚回赠的礼品:毛皮;森林;金矿;各个时代的西伯利亚士兵;永远年轻的严谨和游击队旗帜的光辉。道路通向我们。由我们开辟。当然;也由你们开辟;沐浴着八方来风的西伯利亚人;西伯利亚人;西伯利亚人——你这活跃的空间的民族!大路是小道永恒的动力;正如小道是大路的预言家;她们中总有什么来自人民的。命运:那时而崇高;时而遥远的奋斗目标——那追求永恒的尝试;世纪的路;是谁将她们踩出?是大地上生活的每一个人:是你;是我;是他!我们每人踩出几步。合理地一代接一代;人民把自己的努力和追求相加。通向不朽的俄罗斯进程;顺着历史和良心延续;它有时并不比在雪下收割、在雨中点火更简单。为了幸福;还要把风雨经受;为了最崇高的自由;还需要艰苦的劳动。。谢谢;祖国;谢谢;母亲;为荣誉和大地的天职
——一切属于伟大而久长的人民。
作品鉴赏诗人普列洛夫斯基的《世纪的路》是一部长诗合集;由6部写于不同年代的6部长诗组成。这6部长诗;各自均独立成篇;相互间并无贯穿始终的情节联系和描写对象。相同的又都是以西伯利亚为背景;通过诗人——主人公的遐想、回忆、见闻、对话;抒发对西伯利亚和西伯利亚人的感情;以及他对西伯利亚的哲理思索。这样;每部长诗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断面或侧片;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西伯利亚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全景图。长诗之一《路基》;是对广表丰饶的西伯利亚、对古老而又年轻的西伯利亚道路和道路建设者的礼赞。长诗之二《车站》是作者对其青少年时代居住过的伊尔库茨克和雅库灰克及其他一些〃西伯利亚城〃的述怀。长诗之三《自然保护区》;写出作者在欣赏建设给西伯利亚带来巨变的同时;又在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西伯利亚人的大自然担忧。长诗之四《射击》;继续着〃保护西伯利亚〃的主题。诗人希望;让路基百倍地强大;让人们百倍地有力;让人们和森林和睦相处;别让西伯利亚变成一个树桩的王国。长诗之五《犁沟》;分为〃播种〃、〃灌溉〃、〃收获〃三部分;表现西伯利亚农民的劳动生活;歌颂他们淳朴耐劳的性格和为西伯利亚的繁荣作出的巨大贡献。长诗之六《西伯利亚人》;作者满怀激情讴歌世代在西伯利亚这片土地上繁而主息、开发耕耘的各族人民;希望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珍重一致的传统;维护自由和和平。作者把6部长诗;加上〃序诗〃和〃尾声〃;组成一部合集出版;题以《世纪的路》。《世纪的路》;俄文原题为《Bekbbaropora》;作者通过BekoBoй这一定语所具有的〃世纪的、古老的、恒久的〃等多重含义;试图赋予长诗合集里的主体形象以贯穿古今的纵深感和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古老的西伯利亚大道;建设成了新世纪的经济动脉;恒久的西伯利亚;在道路的不断延伸中发展前进;繁荣昌盛;世伦在西伯利亚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发耕耘的西伯利亚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伯利亚的繁荣;在不断成长;担负起历史和时代的重任;久远而永恒的西伯利亚泰加森林、山川河流、草木虫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劫难;西伯利亚的命运扣未来将有赖于人类对自身和大自然的态度。由于诗人这种特独的构思和作品的构成方式;使6部长诗虽各自成篇;又浑然一体;被认为是〃俄罗斯诗歌中的第一次尝试〃。1983年;他的《世纪的路》结集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使他成为1983年度苏联国家奖金的获得者。诗人花费10年心血创作的近万行的诗篇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将在苏联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诗人的这几部长诗;在风格上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们不是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瓦西里·焦尔金》那样的叙事性长诗;也不是马雅可夫斯基《好!》那样的抒情性作品;而是感慨与回忆、礼赞与写景、遐想与见闻、细致入微的描写与深邃凝重的哲理思索等等的揉合。从诗语、意境;或是从情节、布局上看;这些长诗似乎显得有些平淡;并无太多的出众之处。但等我们读完全书;却不难感受到诗人那似能涵盖一切的抒情情绪的恢宏和博大。诗中所描绘的一幅幅西伯利亚独特风貌;对话中所采用的大量西伯利亚上语、对西伯利亚历史那简洁而富有诗意的叙述;都给长诗赋予了一层鲜亮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世纪的路》我国没有全译本;工人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世界著名文学奖获得者文库》严永兴主编的〃苏联卷〃中有非文译的长诗之一《路基》、长诗之六《西伯利亚人》和〃序诗〃及〃尾声〃。
(严永兴)
尤·瓦·邦达列夫岸(1975)
作者简介见〃热的雪〃条。
内容概要巨型客机在苍穹中飞行;机舱内;苏联作家尼基金正在与随行翻译、作家萨姆索诺夫聊天;他是应汉堡书商赫伯特太太的邀请前往联邦德国访问的。萨姆索诺夫提醒尼基金:要小心这些西方崇邦者;〃不要飞行的时候象个天使;落到地上就变成了魔鬼。〃汉堡;机场上;赫伯特太太与尼基金握手寒喧;脸上闪过一丝惊愕和惶惑的神情。夜晚;尼基金与萨姆索诺夫漫步在汉堡街头;西方世界光怪陆离的现象给来自东方的客人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赫伯特太太的沙龙里;两位苏联作家与他们的德国同行啜着咖啡;文雅地争论着;尼基金觉得很难把眼前的舒适宁静与四分之一世纪前他们之间发生的可怕的流血相对照。客人散去后;赫伯特夫人告诉尼基金;她就是当年的爱玛;尼基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1945年;那如梦如幻的岁月。。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后;尼基金中尉所在的炮兵连驻扎在离柏林15公里远的小镇柯尼斯多夫。小镇的宁静洗尽了炮兵身上的硝烟。一天;尼基金从欲行非礼的麦热宁中士手里救出了德国少女爱玛;为表示感激;第二天清晨爱玛到尼基金的房里送咖啡;于是;一个俄国军官和一个德国少女之间;产生了爱情。。〃她在那一边;在彼岸;在崩裂的万丈深渊的那一边;而他自己则在洒满鲜血的此岸。。任何情况都没有给他权利。。用竹竿撑到那危险的对岸。〃中尉陷入了惶恐矛盾之中;而这一切又被麦热宁察觉;并以此进行要挟。这天早晨;发生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战斗。残余的西斯法匪徒驱使一群德国少年向苏军汽车发动了突然袭击。尼基金和一排长克尼亚日科中尉立即带领战士投入了战斗。被公认为好炮长的麦热宁中士此时却害怕起来;他指责尼基金和克尼亚日科;〃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知识分子呀。。你们想在战争结束时把大家都埋葬掉吗?〃敌人被包围在林务所内;步兵请求炮火支援;克尼亚日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麦热宁泼口大骂步兵是寄生虫;连尼基金内心也不太同意去支援步兵。在炮火的猛攻下;林务所里的敌人发出疯狂的〃畜生般的嚎叫〃;打出了白旗。克尼亚日科下令停火;独自一人挥舞着手帕前去劝降;以挽救那些受法西斯匪徒胁迫的少年的生命。在这眼看就要出现奇迹的关键时刻;麦热宁没有挺过这几秒钟;扣响了扳机;几乎就在这一瞬间;对方回击的枪声也响了·克尼亚日科摇晃了一下;倒下了。尼基金扑倒他身边;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张苍白的、溅满鲜血的、平静得似乎超凡脱俗的脸。。埋葬了克尼亚日科;尼基金悲痛欲绝、喝得酩酊大醉;朦胧中;他感到爱玛那令人感到凉爽的手指在均匀地抚摩他汗湿的胸部;虽然他竭力抗拒这个德国女人;而如水的柔情最终还是融化了他。。第二天;麦热宁厚颜无耻地又来纠缠;尼基金忍无可忍;拔枪打伤了他;被关进了禁闭室。连队奉命开拔;尼基金请求连长给他三分钟;与爱玛依依惜别。。26年过去了;尼基金与成了赫伯特太太的爱玛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他头脑里闪过一个想法;他们俩好象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在两个星球故意相撞的时刻;他们偶然相遇了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可是;随着星球可怕的毁灭;他们重又疏远了、分开了;在已确立了的世界中接着银河系截然相反的方向运行。〃按各自所在星球的规律性生活。回到旅馆;尼基金告诉萨姆索诺夫;赫伯特太太就是当年的爱玛;不料萨姆索诺夫大叫大嚷起来;说这里面肯定有阴谋;必须马上离开;〃否则就会象苍蝇掉在蜜里一样;陷于困境。〃在
与西德评论家迪茨曼的辩论中;尼基金深深地感到他们彼此站在对峙的两岸上。他突然感到是多么需要象克尼亚日科中尉这样的朋友。〃没有德国人和犹太人之分;也没有俄国人和美国人之分——大伙儿都是兄弟!人人平等;我爱所有的人!我可怜这可怕世界上所有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政治逼使人们互相残杀!〃在灯红酒绿、人欲横流的汉堡红灯区;〃快活的猫头鹰〃酒吧老板的话拨动了尼基金的心弦;尼基金和赫伯特太太喃喃地低语;重复着26年前各自学会的几句德语和俄语:蝴蝶、我—爱—你;不—要—忘—记—我。俩人情意绵绵;不能自己。在回程的飞机上;尼基金脑海里浮现出人生中悲欢离合的一幕幕画面;喧嚣的人间地狱罗马和僻静的西伯利亚故乡;通古斯卡河两岸原始森林中宁静的夜晚和被杀死的两只漂亮的小松鼠;六岁儿子的夭折和妻子的关心、〃眼睛碧绿、举止敏捷、身材象柳树般挺拔的克尼亚日科中尉〃;还有麦热宁中士;柯尼斯多夫小镇上初会的爱玛和汉堡机场分手的赫伯特夫人。。他悟出了生活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尝尽一切苦难、疑虑、探求、斗争;去找到不可能存在的、极端的东西。。一个人;只有当他掌握了不可思议的奥秘——不再害怕死;这时他才是真正幸福的。他觉得心脏不再疼痛;他要和自己永别了;他在充满干草味的渡船上;在暖洋洋的水面徐徐飘浮;飘浮;快要靠岸;却怎么也靠不到那绿色的、天国般的、阳光灿烂的、使他终生充满希望的彼岸。。
作品鉴赏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文学中出现了一种综合探索的倾向;正如邦达列夫所说的:〃我写出了突破传统冲突框架、涉猎地球广阔场景的长篇小说;这是因为今天整个地球已成为当代生活的基本症结——它是历史中的人类和人类的历史;大地和人;人及其使之变成人的存在的态度;战争、死亡威胁、流血和希望;公道和残酷;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每一个人的社会良心的道义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运动;争取自由和个性形成过程;个性本身作为大地上最珍贵的现象的思想;人类的命运等问题的发展路线的连接和交织的场所〃。《岸》就是这样一部描写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两种文明、道德准则等方面的、结构和内容颇为复杂的、多层次的作品。作者试图通过小说从哲理的高度综合探索上述问题。作品共分三部:《到彼岸》、《疯狂》和《怀旧》。第一、三部写作家尼基金应汉堡书商赫伯特太太之邀赴联邦德国访问。《疯狂》则写炮兵排长尼基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邦达列夫说:〃当今不能与过去的实质因素分离;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不但如此;道德的联系也要中断。现在总包含着过去。〃作者正是通过〃今昔交错〃的手法;把相隔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尼基金中尉和尼基金作家、战争年代的经历和和平时期的追求连成一体;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对战争的描写中;作者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一种是克尼亚日科中尉和尼基金;一种是麦热宁中士和连长格拉纳图罗夫。这两种人;用麦热宁的话说;〃隔着一条河〃。〃眼睛碧绿、举止敏捷、身材象柳树般挺拔〃的克尼亚日科中尉作战勇敢;指挥有方;他认定:〃应该和旗鼓相当的敌人战斗;而不是和小雏鸡战斗。〃他给军医加丽雅的信中写道:〃我没有权利爱你;你也没有爱我的权利;因为战争中既没有城堡;也没有宫殿供戴肩章的朱丽叶和罗密欧享用。。。战争就是战争。。〃;更映照出他纯洁、高尚的心灵。为挽救那些受法西斯匪徒胁迫的德国少年;他独自一人前去劝降;企图〃用自己清醒头脑的疯狂一着来制止这种疯狂。〃结果牺牲了。作者把克尼亚日科的死作为人性的最高
表现;着力塑造一个纯洁、美好、崇高的形象。尼基金说:〃象克尼亚日科中尉这样的朋友;我一直需要。〃〃失去了克尼亚日科这种人;就失去了真正的朋友;世界上许多东西也就黯然失色了。〃与克尼亚日科相对立的是麦热宁;他是一名出色的炮长;但自私、粗野、鲜廉寡耻;缺乏同情心。克尼亚日科和麦热宁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小说提出了当今社会生活中许多令人焦虑不安的问题;尼基金与韦伯出版社评论家迪茨曼的争论涉及到真理、善恶、政治和战争、理想和信念、知识分子、性解放、创作自由、现实主义;等等。当谈到物质文明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时;迪茨曼说:〃居民生活在纸醉金迷的商品世界里;变为麻木不仁的消费机器。。在普通的德国人身上;崇高的精神生活、精神信仰;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了。〃他担心:〃过几年苏联也会肥胖起来;你们也会失去精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