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炎炎日当午〃正是斯黛拉人到中年的象征;是她的〃正午〃;是她在做出决定质问罗伯特忠诚与否的巨大精神痛苦。当然;它同时也是战争的高潮;历史的转折点。斯黛拉的下一代人;以罗德里克和路易·露易丝为代表的;标志着一种新生和新的统一。斯黛拉的故事;也就是她作自由女性的〃失败〃;是交织在工人阶级的代表路易·露易丝的故事中的;后者要作母亲的强烈愿望终于达到了高潮;当丈夫在外作战时;她却成功地怀了孕。她并不清楚孩子的父亲是谁。盟军进攻西欧开始之日;她回到英格兰南海岸;她父母被炸死的地方;小说便以她生下孩子宣告结束。罗德里克则是准备到莫里斯山去;并且雄心勃勃地要用现代农业技术使古老的山地焕发青春。这下一代人的两个代表人物都解决了折磨他们父辈多年的矛盾——家庭、位置、传统与责任。当然;斯黛拉与罗伯特的关系还是最重要的。安东尼·伯吉斯说;凯尔韦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到创伤;变成了一个叛徒。战争为作者澄清了文明毁灭时向何处寻求信念的问题。罗伯特变节的根源在于一种不自然和不持久的状态;他变成一种抽象观念的受害者;相信纳粹德国代表一种他可以依附的新的秩序。鲍温非常擅于刻画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部小说中更是审视了情感与理智和谐的障碍;也就是爱国主义与爱情之间的冲突。
(于晓丹)
安东尼·鲍威尔伴随时光之曲而舞(1951—1975)
此为多卷本;作品有《教养问题》(1951)、《买方市场》(1952)、《逆来顺受者的世界》(1955)、《在莫莉女士家》(1957)、《卡萨诺瓦的中餐馆》(1960)、《好心人》(1962)、《尸骨成堆的山谷》(1964)、《士兵的艺术》(1966)、《军事哲学家》(1968)、《书籍确能陈设房间》(1971)、《临时国王》(1973)、《倾听暗中合声》(1975)。
作者简介安东尼·鲍威尔(1905—);英国小说家、戏剧家。1905年12月21日生于伦敦。父亲是英军军官;祖上是威尔士著名的贵族世家。1923年至1926年在牛津大学读书;获历史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伦敦的达克沃思出版社工作;长达10年之久。其间鲍威尔创作了5部小说;前4部均由达克沃思出版社出版。这4部小说是:
《午后的人们》(1931)、《维纳斯堡》(1932)、《从观察至死亡》(1933)以及《代理人与病人》(1936)。这些作品反映了鲍威尔的讽刺特色以及好以青年男子作主人公的倾向。1934年;鲍威尔与帕克南小姐结婚;成为另一贵族大家庭的成员;并因此而进入伦敦的文人圈子。1936年后;鲍威尔为《每日电讯报》等报刊当撰稿人;并曾受聘于华纳兄弟电影公司。1937年鲍威尔夫妇去好莱坞小住3个月;与海明威、费茨杰拉尔德会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鲍威尔坚持入伍;曾在威尔士团任军官;后任陆军部联络官;荣获数枚战争勋章。战后他重新开始写作;1948年出版了17世纪作家的传记《约翰·奥布里和他的朋友们》;并编辑了《短暂的生活;约翰·奥布里文选》(1949)。鲍威尔此时已开始酝酿他的长篇巨著;最后他在伦敦的华莱士藏品陈列馆中的普桑绘画中找到灵感;并以此回来命名他的这个由4个三部曲组成的鸿篇《伴随时光之曲而舞》。这部自传体讽刺系列小说反映了二十世纪中期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成为同期作品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名著。此外;鲍威尔著有剧本《花园之神》(1971)以及多卷本回忆录《且莫中断》。
内容概要小说是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形式的;主人公叫尼古拉斯·詹金斯。《教养问题》讲述詹金斯在中学、大学和法国的学习经历。他有两个朋友;查尔斯·斯特林厄姆和皮特·坦普勒;三个人一起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与另一个学生肯尼思·威德默普尔的一本正经和追名逐利形成鲜明对照。詹金斯等人凭着贵族出身;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在事业上的成功似乎也是必然。威德默普尔则不同。他的阶级地位低下;其父不过是一个肥料商。然而;他在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中却不断地取得成功;引起主人公困惑和自嘲的反思;深感时间带给人的变化高深莫测。《买方市场》中的相当一部分篇幅是描写晚会、宴会和舞会的。詹金斯已是21或22岁的青年;在出版社里工作;正在酝酿写一部长篇小说。但是他与书中其他人物一样;以夜生活的享乐消遣为主要生活内容。在一次晚会上;詹金斯与他人发生争论;他所散发的传单《打仗划不来!》也被风吹散;惊动了在场的交际者;象征了社会上的变化以及激进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上层社会人士。詹金斯与一位女性第一次发生性夫系;不再是童男。在《逆来顺受者的世界》中;詹金斯在写作上获得第一次成功;他的作品出版了。他在爱情上也有所收获;与坦普勒的妹妹发生了一段恋情。威德默普尔在商业上颇为得意;但是他在爱情上却屡遭失败。到了《在莫莉女士家》中;威德默普尔的爱情更加失意;
明确地表明他这的种生活方式是不受上帝祝福的。与其相反;詹金斯与沃敏斯特勋爵的女儿伊索贝尔一见钟情;很快就订了婚。在事业上;詹金斯由出版业转向电影剧本的创作;并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时已是1934年、年近30的詹金斯第一次发现他生了白发。朋友们使他了解到社会上的政治态势;传统的价值观念似乎在受到威胁。《卡萨诺瓦的中餐馆》引出已经结婚的詹金斯;并以此为导线;描述了几对夫妇的婚姻关系;包括爱德华国王与辛普森夫人;尽管这两位从未正式露面;但是在揭示主题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男女关系通常只能给人带来不适乃至不幸。詹金斯结识了作曲家莫兰德并由此得以了解艺术家的生活方式;通过与贵族生活方式的对比;进一步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分化。《好心人》在时间上作了一次飞跃;并因此而成为后面三部战争小说的前奏。《好心人》记叙了詹金斯的童年。他在斯通赫斯特生活;父亲就在附近的阿尔德肖特驻扎;部队整装待命;准备开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时间似乎玩了一个小小的把戏。数年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人们依然体会到同样的气氛;听到同样的谣传;时间在这里仿佛划了一个圆圈;一切都象是重复。詹金斯与他的父亲一样;坚持入伍去保卫祖国。威德默普尔也入伍了。为现存制度服务的精神被作为残余的封建思想而受到嘲讽。战争三部曲《尸骨成堆的山谷》、《士兵的艺术》和《军事哲学家》仍持从容不迫的叙述口吻;讲述远离战场的军事生活。最有讽刺性的情节是;威德默普尔在军队青云直上;詹金斯、斯特林厄姆和坦普勒都成了他的下属。早年聪明而讨人喜欢的斯特林厄姆此时变得忧闷寡欢;在饭厅里当服务员。坦普勒原本从事金融业;入伍后对威德默普尔的态度大为改变;后被威派去执行一项秘密行动并遭身亡。斯特林厄姆也被杀。这两人的死亡与威德默普尔均有关联。帕米拉·弗利顿是早已出场的人物;在本书中成为主角。她与各色军官上床;最后成为威德默普尔的妻子。《书籍确能陈设房间》走出战争;描写1945年后的社会生活。威德默普尔受封成为终身贵族;帕米拉无比得意。她继续放荡的生活方式;与各种人物发生关系。詹金斯退伍后重操旧业;过着文人学者的生活。他开始搜集罗伯特·伯顿的资料;打算为他写一本书。《临时国王》将读者带到50年代末;詹金斯已经50有余。他的儿子已经快到入伍年龄了。活跃的帕米拉在一次情场失意后用药过量;结束了她狂乱的一生。莫兰德也在久病之后辞世。战后的英国社会在一些新角色的登场表演中得到喜剧性的描绘。退伍军官丹尼尔·托坎豪斯和被称作〃书籍确能除设房间的巴格肖〃;都是书中生动有趣的人物。在最后一部作品《倾听暗中合声》中;威德默普尔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变化;他放弃世俗生活;加入了一个热衷于神秘仪式的迷信团体。他似乎丧失了不少理智;却仍然精力充沛;最后在奔跑中用力过度而死;死时还不到70岁。詹金斯的晚年相当安宁。他温和、安详、善解人意;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一个创造性的技能;是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詹金斯最后在自已的乡间别墅里观看焰火;四处飘散的烟雾令他想起全书开卷时的场面:清道工在街道旁的火边围坐着烤火。当时的火与烟使他就生活的规律与时间的渲化产生遐想;此刻;詹金斯再次想到生活与时间的奇特关系。他感叹到:〃在冬日的静寂中;就连四季的匀称运动似乎也停止了。〃
作品鉴赏用几千字来介绍这部浩繁之作实在过于勉强。然而《伴随时光之曲而舞》是一个整体;不容拆散。它如同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逝水年华》;必须通篇阅读;方能体会到作品的妙处。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尼古拉·詹
金斯;实际上;在小说涵盖的从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的近40年时间里;真正在作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书名中提到的那个角色:时间。因此;这部多卷本作品也常常被简称为《时光之曲》。在《教养问题》中;詹金斯就曾这样明白地点题说:〃四季神手挽手;脸朝外;随着带翼裸身老人弹奏的曲调节奏舞蹈。〃事实上;这是对普桑的绘画的文学描述。作者认为这幅绘画表现了时间与人生的关系:〃有些人也象四季神那样;脸朝外;按照复杂的节拍;手挽手运动。〃卷帙浩繁的《伴随时光之曲而舞》;就是以此来组织结构的。全部作品耗去了作家24年的光阴;记叙了英国社会在二十世纪早到中期的生活画面。这部多卷本鸿篇在结构上是颇为讲究的;作者尤其注意到叙述的完整性和前后的呼应。第一部小说《教养问题》的开头以火为媒介;引出主人公对古代的遐想(〃不知为什么;雪花落入火中的景象总是令我想起古代的世界。。);最后一部《倾听暗中合声》的结尾则以焰火为导线;重新提起四季(自然是暗示四季神)的循环。从表面上看;人事更迭;世态苍桑;仿佛象四位女神在原地转圈的舞蹈;周而复始;颇有规律;实际上;时间玩出的把戏又有谁人能辨出?詹金斯作为叙述者;看到了各种人物的经历;兴衰荣辱;哪一样是个人所能左右的?关于两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又有谁预见到了它们对人类所造成的巨大破坏?第六部小说以《好心人》为题目;而〃好心人〃指的却是专司复仇的三女神。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好心人〃引出了关于战争的三部曲;记叙了两次世界大战。詹金斯的两位朋友;均在战争中丧生。时间;似乎总是出人意料地安排着人的命运。《伴随时光之曲而舞》的叙述方法;曾经受到批评家们的热烈评论。虽然在长达12部的鸿篇巨奢中只用一个叙述者颇有点冒险;大有口吻单调、视角狭窄的危险;然而批评家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妥善地处理了叙述者与叙事的关系;避免了上述可能。首先;作者赋予詹金斯温和的性格。他客观;善解人意;富有洞察力;而且很有幽默感。他从不对他人匆忙下结论;而是与读者一起去观察人物的言行;让人物展现自己的面目。其次;作者通过其他人物来〃观察〃詹金斯;从而使读者感到书中的描写并非全部经过詹金斯的选择。当然;作品的内容不可能是不经选择的。身为贵族的鲍威尔在他所熟悉的事物中选择题材;《时光之曲》中的人物自然以上层人物为主。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时光之曲》是一部自传体作品。拿詹金斯的经历与鲍威尔的经历作一个比较;两人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富有观察力的读者会发现;作品的叙述方法颇为谨慎而有节制;体现了作者的文雅风度与超然姿态。但是;也有的批评家将此视为作品的一个缺陷;认为这种谨慎与节制来自叙述口吻的不一致(詹金斯时而用参与者的身份叙述;时而则操起作者本人的旁观看口吻讲话)。善于写自传体小说的鲍威尔;从1976年起开始陆续出版他的多卷本回忆录《且莫中断》;其中的第一部《春天的婴儿》(1976)就已经显露了它与《时光之曲》的相似;引起了评论象和读者的兴趣。评论家将《且莫中断》看作是〃真正的自传〃;而《时光之曲》则是〃虚构的自传〃。〃虚构的自传〃无疑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美国评论家盛赞它的文雅风格;称它充满〃优美、魅力和含蓄的幽默〃;是〃20世纪中期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鲍威尔的朋友、名作家伊夫林·沃这样评论《时光之曲》:〃它比《追忆逝水年华》更现实;也比它更有趣儿〃;它〃客观、冷静、幽默;结构精巧准确;是完美的英国式的小说〃。
(申慧辉)
巴巴拉·匹姆卓越的女人(1952)
作者简介巴巴拉·匹姆(1913—198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英格兰什罗浦郡一小镇;父亲是律师。她曾就读于利物浦一家私立学校;又在牛津大学圣希尔达学院攻读英国文学;1934年获文学学士。二战期间;她参加了在英国和意大利的妇女皇家海军服务团的工作。战后长期供职在以人类学研究为主的伦敦国际非洲问题研究所;成为该所杂志《非洲》的助理编辑;并开始文学创作。1950年至1961年;她共有6部作品问世(《几只驯良的瞪羚》1950、《卓越的女人》1952、《姐妹俩》1953、《仅次于天使》1955、《一杯祝福》1959、《爱没有回报》1961);她赢得了批评家们的赞誉和一批爱好者。然而进入60年代以后;匹姆吃惊又失望地发现她的小说不再被出版商或代理人所接受;受到冷落。即使如此;她从未停止过创作;她坚信她要为自己写作;并开始怀疑她早期作品的真正价值。1974年她退休后;到牛津郡她姊姊希拉里·沃尔登家居住。1977年;在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进行的一次公开调查中;著名的评论家大卫·西西尔和诗人菲立浦·拉金一致认为匹姆是英国本世纪以来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最突出例证。此消息一经公布;匹姆的命运突变;她那部多次遭到退稿的《秋季四重奏》(1977)立即被麦克米兰公司接纳。许多60年代受到冷遇的作品也纷纷出版;电视与报纸采访更使她名声大噪。然而;匹姆早已习惯于安静的生活;关注个人世界甚于公众的注意。她被誉为〃当代简·奥斯丁〃。她的小说往往以教区的日常生活为背景;以单身女人的心态与命运为中心;刻画了英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群普通人物。她的作品集讽喻和心理分析于一体;摆脱了单纯的行为喜剧的模式。她的后期作品有:《柔顺的鸽子死去》(1978)、《几片绿叶》(1980)以及她逝世后出版的《不适宜的恋情》(1982)。
内容概要与巴巴拉·匹姆大多数小说不同;《卓越的女人》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作者所要讲的故事就是米尔德里德认为有趣的小事情;故事本身便是米尔德里德这位叙述人的眼睛所见。这位主人公一方面推进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她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读者的感觉和印象。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后伦敦某小城市的教区。这个小教区实际上是世界的缩影。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除叙述人米尔德里德以外;还有教区长朱立安·马洛里及他的未婚姊姊温尼弗雷德;他们家的房客寡妇阿利格雷;米尔德里德的邻居内皮尔夫妇;米尔德里德小姐的好朋友多拉小姐;以及人类学家埃弗拉德·波恩。所有这些人的故事都是透过米尔德里德的眼睛表现出来的。而她;正是〃卓越的女人〃。在小说中;她告诉读者;她并〃不是简·爱〃;可实际上这种否认恰好承认了她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与那个责任心强、心地高贵但并不漂亮的著名的文学形象简·爱相比;米尔德里德确实具有许多与她相同的品性;是个温和、有教养的未婚女性;不年轻也不很老;不富有也不贫困;没有惊人的美貌也不至丑陋不堪;不过她的故事不是哥特式情感小说之类罢了。她的故事实际上是连贯的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和现实社会中的普通小事——普通;就象杂物拍卖、为家务琐事的争吵、咖啡馆里吃饭;宣读学术论文;老姑娘重新在学校聚会等等。在别人眼里;这一切也许是冗长、乏味的;可在米尔德里德看来;这些都趣味无穷。小说开始时;米尔德里德居住在守旧的品姆里科小城;过着闲适安静的生活。她是一位乡间教区长的女儿;父母去世后;便搬进这座小城;并很快发现;她对这里的
一切工作;诸如教堂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她早已忘怀了的轻松的社会活动都感到那么适宜;佑佛接受了什么协定似的;这真令她吃惊。她在一家专门为解除淑女们的烦恼而开办的社团里作临时工作;又是当地圣玛丽教堂的支持者(她对自己过去生活所做的微弱的反抗就是选择了一个她父母会认为是〃高〃的教区);还是一名一丝不苟的守门人;守着她的伦敦住所;那里面保存着所有她童年时教区长住宅里的一切珍贵物品;米尔德里德看上去真不愧为〃卓越的女人〃。她床边书架上摆放着关于献身的书和食谱;这正好说明了她生活的范围——或更准确地说;是她行为的区域。然而;米尔德里德的内心世界;却象匹姆许多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是活跃的。她喜欢观察别人;她的朋友威廉·考尔迪科特称她是〃生活的观察家〃。品姆里科小城的新来者是她最喜欢观察的对象;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令她激动万分;甚至几乎将她从工作中引诱开。使品姆里科变得丰富多彩的第一批外来者是海伦娜和罗金厄姆(都叫他〃罗基〃)·内皮尔夫妇。他们来后就住在卡尔德里德隔壁的套房里。海伦娜与米尔德里德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她穿着漂亮;对诸如做饭、打扫之类的家务事一概不感兴趣;而且还总是大声宣布她对组织有序的宗教的回避;她有份有学问的职业;人类学研究者;而且尽管已结了婚;仍对她的合作者;冷漠的、漂亮又严谨的埃弗拉德·波恩怀有无须报偿的感情。她的丈夫罗基;从前在海军里专门负责组织海军将官们的社会活动;安排各种舞会等;现在刚刚从意大利复员回来。他温和的态度、好看的容貌;同情的勇敢行为;以及对家庭享受的喜爱一下子强烈地吸引了米尔德里德的女性心理。而米尔德里德实际周到的帮助和机敏的聆听能力使她成为受海伦娜和罗基都十分欢迎的人物。米尔德里德半是急切、半是局促地作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她渐渐发现;她正在观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神秘的论文;狂饮;婚姻的杂乱和婚外性吸引。而最最新鲜的;却是她不再仅仅是别人的观察者;她也开始刻意打扮自己;改变目己的习惯;同时还发现自己的感情不仅仅被姐妹之情所搅动——开始是被罗基;虽然他有明显的优越感;然后是为埃弗拉德;她从来没这么喜爱过一个男人;或至少她从来没这么表白过她的喜爱。当内皮尔夫妇等人走进她的生活以后;一种新的、令人兴奋的变化也打乱了她那些纯真的好朋友们、她的教区长和他未嫁的妹妹的日常生活规律。朱立安和温尼弗雷德决定把他们住宅的空房出租出去;他的房客阿里格雷很快就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格雷太太本是一位牧师的寡妻;漂亮又迷人;还是一个孤儿(正如米尔德里德尖锐指出的;〃许多年过三十的人还是孤儿〃)。她下决心不再在这种孤苦伶仃的境遇中耽搁下去;首先发展成为马洛里一家忠实的朋友;又很快使圣玛丽教区的教区长与她订了婚——米尔德里德一直惊慌地注视着这场联姻;惊慌;部分出于对朱立安无能软弱的失望;部分出于对等待着温尼弗雷德的命运所感到的悲哀。在小说的结尾;那些扰乱了小教区生活的外来者从圣玛丽教区离去了。内皮尔夫妇;一度分开又重新合好;一起往他们的乡间别墅走去。格雷太太;此时已显出她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女人;也离开此地;搬到肯星顿市更时髦的寓所去了。天主教的卓越的女人们接替内皮尔夫妇住进了米尔德里德的隔壁房间;教区长的套房也租给了另一对新教徒。米尔德里德的生活也不是一成未变;埃弗拉德占据了她的思想的一部分;人们推断出;也占据了她的心。她将要为他阅读论文;为他做饭——最终;会按这部小说的读者所强烈期望地那样嫁给他。
作品鉴赏《卓越的女人》是匹姆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它曾被选入〃书际佳选〃;并曾在英国广播公司〃妇女一小时〃节目中连续播讲。它的吸引力在匹姆东山再起之后更是与日俱增。的确;这部小说的题目已经成为匹姆小说世界的标签。小说主人公兼叙述人米尔德里德是匹姆塑造的诸多女性形象的典型。她30出头;不漂亮;未嫁人;且已经把自己看作是老处女;象大多数其他〃卓越的女人〃;米尔德里德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孤独。她没有丈夫也没有情人;没有父母也没有任何亲戚;只有一两个较亲近的朋友。她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就限于教堂和和她在教区的生活。她心地善良却又时常爱讽刺;害羞又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很容易就被吸引进旁人的生活却又经常渴望退回到她个人生活的宁静中去。她是个忠诚的却并不感情用事的朋友;热情地为教堂工作;又对教堂抱有怀疑的幽默态度。她对婚姻既矛盾又不存希望。米尔德里德和她在小说中的对立面正是一种新形象的代表;这种新形象既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生活意义上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单身女人;不是暂时的单身状态;而是一种既定的生活方式。她们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断增长的一部分人;她们艰巨的任务是在没有传统的家庭、恋爱关系、满意的工作或紧密联结的社会的支持下找到一种心满意足的心态和适宜的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