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任务是在没有传统的家庭、恋爱关系、满意的工作或紧密联结的社会的支持下找到一种心满意足的心态和适宜的生活方式。彼得·格雷厄姆在评价米尔德里德时也说;在匹姆的世界里;婚姻通常是以女性满足男性对享乐的要求为外表的;独身总是情愿的——但米尔德里德的情形却不如此。她是个自我拒绝的人。即使不是被能提供安全、陪伴和其它报偿的丈夫所利用;也要被她那个小世界中的大多数居住人所利用。她周围的人物都是擅长剥削别人劳动的人;尽管还有一系列卓越的女人作补充(温尼弗雷德·马洛里和圣玛丽教区的其她老处女);尽管马洛里牧师是神圣又单纯的——他过于超然于世俗事物之外反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私。即使是进步的女性也并未真正进化。海伦娜·内皮尔诅咒家务能力;自己却表现出渴望受到米尔德里德的帮助。罗基·内皮尔自己承担一部分家务责任;指出了这一点:只做你喜欢做的事不过是旧时自私自利的变形。埃弗拉德·波思虽然不是罗彻斯特先生;但对米尔德里德;他也有自私的愿望;他给她增加了无数的负担;那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不过埃弗拉德的自私与其他人物并不完全一样;也许他是在利用米尔德里德;也许是米尔德里德习惯于这种待遇;而不习惯要求什么;也许埃弗拉德·波恩既爱她;又依赖她的帮助。匹姆是一位并不十分关心所谓〃主题〃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却也都出于她的个人观察——真实的细节、环境和个性化的怪癖奇想。她擅于创造一个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观察种种思想;然后使人物栩栩如生。这部小说表现了各种人际关系的困难;尤其是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矛盾。它让读者从内心深处理解了一种特殊的利他主义;也就是那个所谓〃卓越〃的未婚女教徒的精神。最后;匹姆的天才还表现在她表现了安静生活的丰富;细节中的快乐和观察的深刻;这些都使那些普通的人物既可爱又充实。
(于晓丹)
金斯莱·艾米斯幸运的吉姆(1953)
作者简介金斯莱·艾米斯(1922—)英国小说家、诗人;批评家。1922年4月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下层家庭。11岁开始写短篇小说;发表于他就读的中学的校刊。1941年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英国文学。翌年开始服兵役;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3年后复学。1947年以优异成绩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他去斯旺西大学任英文讲师。1961年到剑桥的彼德豪斯学院任教。由于他对那儿单调、刻板的社交生活和低级的学术水平很反感;两年后便离开。除去1967—1968年间他在美国的温德波尔德大学任客座教授外;这是他最后的教学生涯;以后他专事写作。在牛津读书期间;他就已发表不少诗歌;并与菲利普·拉金和约翰·韦恩等结为好友。他的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小说《幸运的吉姆》(1953)被列入〃愤怒的青年〃的行列;并赢得〃毛姆小说奖〃。1978年在他发表了15部作品的24年后(迄今为止共发表20部);该书被译成9种语言;受到广泛喜爱。其它作品有:《那种莫名的感觉》(1955)描写五十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英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精神空虚。《我喜欢这里》(1958)《一个英国胖子》(1963);《反死亡同盟》(1966)等都具有诙谐的风格;艾米斯被称为幽默作家。他的作品也有涉及严肃的道德问题的;如《找一个象你这样的女孩》。他还写过科幻、侦探小说。其优秀作品大都是用讽刺喜剧的形式表达对当代社会的不满和批评;主要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其晚正政治观点趋于保守;从而使作品失去揭露性。
内容概要吉姆(詹姆斯·狄克逊)是个出身平常;长相也一般的白面后生;在远离伦敦的某省立大学历史系任合同讲师。他过得不怎么得意;因为他不喜欢教书这行当;尤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系主任;内德·威尔奇教授是个附庸风雅、不学无术的虚伪之徒。吉姆绝无与学校其他人搞好关系的本领;因此;如何顺利度过试用期;让学校继续聘用;全看他能不能捏着鼻子讨得威尔奇教授的欢心了。他先做的三件事是:第一;照威尔奇教授的指示给一家杂志投稿来表明他近期的学术成果;以便留任。一家杂志接受了他的文章;却不告诉他何时发表。第二;吉姆答应参加学院期末举行的学术演讲周;威尔奇派给他的题目叫《可爱的英格兰》。第三他〃欣然〃答应本周末前往威尔奇举行的家庭晚会。吉姆的女同事玛格丽特·皮尔住在威尔奇一家楼上;与吉姆过从较密;她是个其貌不扬;有点做作和神经质的女知识分子;相传她失恋后自杀未遂。吉姆不十分喜欢她;却糊里糊涂成了她的男友;担负起安慰、陪伴她的责任。周末晚上;吉姆、玛格丽特等人应邀参加了威尔奇的家庭晚会;不久威尔奇教授的儿子伯特兰德和女友也驾到。伯特兰德是个粗鲁、自私、跋扈的半瓶子醋的画家;他的女友克里斯廷·卡拉汉却是位容貌美丽;衣着朴素;神态端庄的妙龄姑娘。当吉姆第一眼看到她时便被深深地吸引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奇怪这样一个女孩子竟会跟丑陋的威尔奇一家有密切关系。晚会上大家聊天;伯特兰德出言不逊;吉姆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他;并愤然走出客厅;到街上的酒店里喝了两杯。当他带着醉意回到威尔奇家时;无意中发现他同事的妻子;一个名叫卡洛尔的女子与伯特兰德有暧昧关系。他昏昏沉沉回到自己的临时卧室;一觉睡到天亮;大吃一惊地发现自己的香烟把床单和毛毯烧了好些大洞。他霎时感到六神无主;这要是被苛薄的威尔奇太太看到;定不会饶了他。恰好这时;他碰到克里斯廷;在她帮助下;烧毁的毛毯、家具很快被收拾停当。过了两天;
他接到克里斯廷的电话;请求吉姆帮她打听伯特兰德的下落以及校长邀请他们参加的夏季舞会何时举行。由此;吉姆进一步得知伯特兰德对克里斯廷三心二意;加之吉姆本人对克里斯廷有一份密而不宣的感情;他机智地扮成晚报记者;骗过威尔奇太太和伯特兰德;搞来克里斯廷需要的消息。一来二往;他和克里斯廷亲密、默契了不少。夏季舞会开始了;故事前面提到的那些人物都翩翩而至。这一次克里斯廷带来她的舅舅朱利叶斯·戈尔阿夸特先生。他是一位爱好美术;富有的上流社会人物;很有正义感;对社会〃文明〃和学术界的价值也感到怀疑。威尔奇一家;特别是伯待兰德早就想通过克里斯廷来攀附他。戈尔阿夸特先生对校长和威尔奇一家并不感兴趣;相反对吉姆的态度倒是很友好。舞会上;伯特兰德和卡洛尔跳舞;玛格丽特跟戈尔阿夸特也聊得蛮热乎;受到冷落的克里斯廷和吉姆跳了几轮。克里斯廷请求吉姆告诉她伯特兰德和卡洛尔的关系;尽管吉姆对伯特兰德充满恶感;且对这事比较知情;但他却保持君子风度;对此缄口不言。看到克里斯廷在晚会上再三受到冷落;吉姆出于同情和爱怜;决定送克里斯廷回家;分手之前两人都鬼使神差;情不自禁地吻了对方;并约好了再次会面的日子。过了两天;玛格丽特来到吉姆住处;一通歇斯底里;吉姆束手无策;道义上无法摆脱玛格丽特。这几天吉姆非常忙;一是要催问他的文章何时发表;结果发现文章已被他人盗用;盗用的人被任命为国外某大学的教授;吉姆这才发现所谓〃教授〃都是这么当的。二是他要准备期末的演讲并安排期末考试和下学期的课题。三是要赴与克里斯廷的约会;约会结果并不理想;克里斯廷出于道义的考虑;也认为她和吉姆都不应该甩下伯特兰德和玛格丽特。。在这个焦头烂额的时刻;威尔奇教授又把自己干不完的工作交给吉姆完成。还要吉姆以为所有一切都是出于对他的〃信任〃。然而尽管如此〃信任。〃威尔奇教授却无论如何不肯告诉吉姆下学期是否还继续聘用他;吉姆怒不可遏;真想抄起把扳手朝他脖子后面敲几下。吉姆为威尔奇无偿服务了之后;威尔奇教授也不管吉姆乐意不乐意;做为〃恩典〃邀请吉姆去家里吃饭。到家之后;威尔奇太太和伯特兰德纷纷找吉姆算帐;追问烧坏毛毯一事;谴责他假扮记者和勾引克里斯廷的行为。不久;吉姆和克里斯廷约会的事被伯特兰德知道;他前来寻畔;被吉姆打翻在地。期末演讲会终于开始了;院系师生和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包括克里斯廷的舅舅戈尔阿夸特先生也前来聆听。演讲之前;戈尔阿夸特先生为了给吉姆壮胆;给他喝了不少烈性酒。想不到吉姆酒性发作;到了台上胡言乱语起来。他先是模仿校长和威尔奇教授的说话声调和姿态;惹得满堂哄笑、跺脚和尖叫。而后他愈发神志昏乱;想把在座的威尔奇教授和太太、伯特兰德、校长、注册主管员、学院行政委员会和学院统统臭骂一通。演讲终于失败了;吉姆丢掉了工作;也断绝了与玛格丽特的关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戈尔阿夸特先生一直赏识他;吉姆成了他的报酬优厚的私人秘书。同时;克里斯廷也认清了伯特兰德;来到了吉姆身边。幸运的吉姆在事业和爱情上都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作品鉴赏从菲尔丁到狄更斯乃至到艾米斯等等的英国小说素有这样的传统:以幽默的笔触和观察者的身份来描写平庸、普通的日常生活。把社会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等严肃的理论问题寓于轻松、浅显的幽默描写中。《幸运的吉姆》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英国作家写英国人的书——从内容看;它是战后英国知识阶层中一部分人的漫画像;从作者看;他同许多英国小说家一样;即便是讽刺、揭露也带有保守、温和的色彩。主人公吉姆生活于50年代
初期的英国;同〃其他对战争和战后艰苦生活感到厌烦的英国人一样;希望能过最低限度的舒适生活;可是人们给他的却是虚伪的理想主义。他要面包;人们却给他石头。〃(A·伯吉斯语)吉姆面临着一种生存困境。小说以吉姆为圆心;画了这样一个圆;罗列在这个〃圆周〃上的有他所处的学院;他身边的教授、同事、伙伴、女友及其他不断结识的〃亲者〃与〃仇者〃。整个作品核心是吉姆如何争取保住饭碗的故事;在这个努力过程中不断地与〃圆周〃上的这些人打交道;经遇了种种诲气、辛酸、荒唐、可笑之事。吉姆的困境有两层:第一层是他自身的:他对环境非常痛恨;同时;不得已要去迎合这个环境从而更感到无可奈何和恼怒。吉姆出身于工人家庭;无势力;无背景;无杰出才能;无吸引人的外表;但受过良好教育的他有着一种敏锐;他对身边的各种人包括自己都判断准确而尖锐;讨厌这种虚伪的学术价值和人际关系。尽管他对自己的职业(中古史初级讲师)丝毫不感兴趣;却不得不为它做痛苦的努力。第二层困境是周围为人们施加给他的:尽管他捏着鼻子为系主任跑腿、效劳;尽力逢迎;附和;但他的努力终究不能成功;这是因为周围总有一批敌对势力:不学无术的威尔奇教授以及盗用吉姆的文章的L·S·卡顿代表着学术界的虚伪迂腐和欺骗;威尔奇太太和伯特兰德代表着中上层社会中一些人的跋扈、苛薄、傲慢、自以为是和真正地缺乏教养;与吉姆同住一个公寓的同事小约翰斯也处处坑害他;吉姆自己同女友的关系也是别别扭扭;心里不十分爱她却还保持着索然无味的关系。当吉姆第一次见到克里斯廷这样文雅漂亮的上层社会的姑娘时深感自惭形秽;书中描写道:〃看到她这模样;使他感到自己的生活习惯;标准和抱负受到一次无法抗衡的袭击。。他非常清楚;象她这样的姑娘;除了被当作伯特兰德之类的私人财产而露露面以外;平时是哪里也看不到的;因此他早觉得这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吉姆是现代英国社会中一个新兴阶层的缩影;这些人出身于中下层;受过高等教育;然而却并没有因此真正地进入上流社会;占据社会高位的仍旧是那些达宫贵人及其家族。吉姆他们这类新人不想成为绅士;并把权力看成是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这就是五十年代出现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反英雄人物。然而〃幸运的吉姆〃之所以〃幸运〃就在于他被赶出学校的同时又另有高就;被富有且有势力的戈尔阿夸特先生看中;成了他报酬优厚的私人秘书;而这个职位正是伯特兰德始终觊觎而没有到手的肥差。与此同时;吉姆还得到一个上流社会的爱人。吉姆本身是个激进分子;对上流社会的盛气凌人感到愤慨;但最终还是接受了上层社会的恩惠并感到幸运和幸福。这种完满的结局固然是受传统的影响;但也说明了作者潜在的保守。艾米斯在他的作品中显示出一种驾驭语言的才能。风趣的语言;幽默的形象;准确的心理描写;集中体现了作者——一个学者作家的机智;敏锐和聪慧。那种调侃、嘲讽、辛辣、夸张、活泼的笔触在书中处处可见;不一而足。特别是在描写吉姆一边曲意奉迎威尔奇教授;一边在内心痛恨、诅咒的心态令人忍俊不禁。对威尔奇教授的学者骗子的嘴脸;对伯特兰德粗鲁可憎的形象;甚至包括象阿特金森、小约翰斯这类出场不多的人物都因妙笔生辉的描写而跃然纸上。作品情节琐碎、曲折但很吸引人;最后吉姆闹剧式的演讲可视为全书的高潮。从整部作品看;确系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的最佳作品之一。
(王众)
艾丽斯·默多克在网下(1956)
作者简介艾丽斯·默多克(1919—)英国小说家。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英格兰——爱尔兰家庭。自幼迁居伦敦;曾受教于布里斯托尔白德明顿学校;后进入伦敦的弗罗拜尔教育学院。1938—1912在牛津萨默维尔学院学习古典名著;广泛涉及了古典历史、文学和哲学。1942—1944年在英财政部工作;其后的两年服务于联合国救济总署;曾赴比利时、奥地利从事救济难民的工作。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千百万人无家可归;这些使她对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兴趣。1947年她获剑桥大学纽汉姆学院奖学金学习哲学;1948年毕业后受聘于牛津、圣安尼学院;此后至1963年在该学院教授哲学;同时开始写作小说。1953年发表哲学著作《萨特:浪漫的唯理论者》;1956年她与同事约翰·贝雷教授结婚。在默多克的创作中;哲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她把小说视为解释哲学的工具;但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生动活泼。她的第一部小说《在网下》(1956)奠定了她在英国当代文坛中的地位。在《钟》(1958)与《砍掉的头》(1961)中;作者采用象征、荒诞等手法;描写了心理变态的知识分子形象;提出道德、宗教和自由等问题。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描写家庭生活的《沙中楼阁》(1957)、反映爱尔兰1916年起义的《红与绿》(1965)和描写一个老人临死时心理的《布鲁诺的梦》(1969)。1973年她发表《黑王子》;小说用假定作者、编者以及其他四个人物的口吻来讲一个谋杀的故事;他们对此得出不同的结论。该书获泰特·布莱克奖。1978年她的《海;海》又荣获布莱克奖。其后发表的小说有《修女与士兵》(1980)、《哲学家的学生》(1983)、《好学徒》(1985)等。默多克还发表过多篇哲学论著、文学评论和诗歌。
内容概要当我走出站口看见菲恩来接我;就知道是出事了。菲恩是我的朋友;在别人眼里他是我的随从;其实并不是。他告诉我麦格黛恩把我们赶出来了;因为她要结婚;那男的是个睹赛马的;很有几个钱。我们找到麦格黛恩;请她宽容些;但遭到了拒绝。我溜跶到汀克汉姆太太书店前;看见她手里拿着本《奇异的故事》;坐在她养的一群猫中间;旁边的半导体传出低弱的音乐声。我和她聊起了心烦的事。回想起我曾与麦格黛恩的一次吵架。那次我有事没能赴约;她把我快写成的史诗撕得粉碎。她曾暗示她想结婚;而我想的却是另一回事。我想写小说;想翻译法国作家J·皮埃尔的作品。我新近刚译完他的小说《木夜莺》;这本书若能出版;我将获得一笔数目可观的稿酬。我叫詹姆斯·堂纳格休;爱尔兰人;不过我只回都柏林一次。30出头的我年轻有为;只是我很懒;以写作为生。我个头不高;会柔道;还患有神精衰弱症。因而我害怕孤独;需要菲恩的帮助。菲恩这时走来;提议我们去找戴伍帮忙。戴伍是个哲学教师;正与一群年轻人高谈阔论;于是我去找女友安娜帮忙。我曾经非常爱她;但总不能了解她。她的歌唱得十分动听;我就是在一次演唱会时认识她的。她的妹妹萨迪是电影明星;安娜不知为什么从来不想进入影视界;我觉得她在这方面很有潜力。我找到了安挪所在的剧院。走进一间屋子;我发现周围挂着一幅幅面具。正当我不知所措时;我听见另一屋子传来声音。顺着声音我走进房间;看见了安娜。我想过去亲吻她;就象以前我教她柔道时把她摔倒后亲吻她那样。我这样做了;并向她说我爱她。但她显出厌烦的样子。我问她在干什么;她告诉我她已经放弃了唱歌;正从事戏剧事业。她很忙;建议我去找萨迪帮忙;因为她正需要一个照
料她房子的人。我在一家美发厅见到了萨迪。她十分高兴;叫我尽快去她家做管理人。因为有个男人常来缠她;这个男人叫贝尔方德。听到这个名字我心中一惊。因为我和他曾有过一段难忘的交往。雨果·贝尔方德以前不姓贝尔方德。他的父母是德国人;到英国后做军火买卖。为了过个吉利;改姓贝尔方德。后来果真生意兴隆。雨果继承父亲的产业时;工厂办得正红火。但雨果是个和平主义者;转产火箭和烟火。然而他还是发了财。但雨果仍然生活简朴;还常和工人一起干活。我和他是在一家疗养院认识的。那时我得了感冒;作为治疗试验对象住在那儿。我的同伴就是雨果。当我和他交谈后;我发现他是个最冷静最客观的人。我们的谈话涉及了各种问题。治疗结束后我们各奔东西。后来我从法国回来;又常与雨果见面。有时我回家后把我俩的谈话记下来;过一个时期拿出来看又觉得很不连贯;于是就作些补充润色。本来我记下我们的谈话只是为自己看;就没有对他提起此事。一天我忍不住把手稿拿给戴伍看;他觉得挺好;又传给一些朋友看。不少人建议我发表这本书。终于我经不住诱惑把手稿送给了出版商。不久它以《沉默者》发表。当时;我的心情恨沉重;觉得对不起雨果;不该把和朋友的私下谈话公之于众。从此我害怕看见雨果;而那时雨果办起电影业并享有名声;渐渐我们的关系就疏远了。没想到现在萨迪又提起了他。我到萨迪家后无所事事;无意中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沉默者》。这又勾起我的往事。我决定向雨果说明真清。但房门都锁着;是菲恩帮忙;用铁丝撬开厨房的侧门;我才得以走出萨迪的家。菲恩、戴伍和我四处找雨果;结果雨果没找到;却在一家酒店认识了社会主义者莱夫特。他和我一起喝酒谈政治;然后我们四人夜游泰吾土河;直到天亮才分手。清晨我与戴伍一起喝茶;他给我一封安娜的信;信中让我快去找她。但等我找到她的剧场;那里已经人去屋空。听说她要去好莱坞演戏;我心情惆怅。最后决定我应该修改《沉默者》。我想去萨迪家拿这本书;但走到她家门口;听到她正和山姆(麦格黛恩的情人)谈有关我的事。山姆拿到了我译的《木夜莺》手稿;已联系雨果的电影厂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他鼓动萨迪参加演出。我听了非常生气;决心一定要找到雨果;告诉他山姆卑鄙的计划。首先我得从山姆那儿把我的手稿弄回来;使他的电影拍不成。我找菲恩帮忙;告诉他我的计划。菲恩仍用铁丝撬开了山姆家的门;没想到在他家有一条大狗锁在房中央的笼中;它也是山姆用来拍电影的。我们四处翻找;但仍未发现我的手稿。一气之下我们劫走了那条狗。我牵着狗去找雨果。来到电影厂;那里正在开大会。讲话的正是莱夫特。他在讲社会主义;听众群情激昂。雨果也在其中。我拉他到一旁;向他讲了山姆的阴谋;但他以乎不以为然;又转身去听演讲。忽然一阵警笛声;人群骚动。雨果冲向讲台帮助莱夫特逃跑;而他却在与警察的冲突中受了伤。我因为带着狗;躲过了警察的扣留。第二天我找到戴伍;商量对付山姆的办法。我们决定他以我的口气给萨迪写封信;让他们用钱来换狗。我去法国找麦格黛恩;因为她来电报叫我去。在巴黎我见到她;她告诉我她为我找到了一个好工作——做一家电影公司的编剧;我不用干什事就可以赚钱。我拒绝了她。我问起她《木夜莺》手稿落到山姆手里的事。她得意地告诉我山姆受骗了;那个电影根本拍不成。回到英国后我大病一场。病好后我在那家医院找了个活。无意中我发现雨果在这里治伤。深夜我找到他;向他说了一切。他告诉我不必为《沉默者》的事烦恼。他还告诉我他并不爱安娜而是安挪在追求他。他爱的是萨迪;而萨迪爱的却是我。这真是出平我的意料。雨果让我帮他逃出医院;
我虽不情愿;还是冒着丢掉工作的危险;为他偷出他的衣服;逃出医院。分手时他告诉我他不再搞电影而准备做生产表的生意。他还告诉我在他家有一笔钱;一部分是给莱夫特的;一部分是给我的。我找到他家;拿了他保存的那本《沉默者》;一些书信和一些钱。我又来到汀克汉姆太太店前;她交给我几封信。一封是莱夫特的;他在信中说如果我能做些革命工作;他会很高兴。另一封是J·皮埃尔的;他送给我一本他新近写的获奖小说。还有一封是菲恩的;他说他回都柏林了;因为他早就想回去。最后我打开萨迪的信。信中说她并不想买回那条狗。她最近很忙;但不久也许我们会再相见的。我很高兴。我打算重新开始。
作品鉴赏艾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