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能妥协的命运。西顿这个人物;体现了作者对英国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和对工人阶级的现状与本来的矛盾认识;这种矛盾使得他又象劳伦斯一样;不能给予他所同情的工人阶级设想出一个光明的前景;因此他笔下的工人们只好继续处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
(郭洋生)
哈罗尔德·品特看管人(1960)
作者简介哈罗尔德·品特(1930—)是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伦敦东部哈克尼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父亲是女装裁缝;家境不够富裕。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下度过的;而在伦敦东区;他亲眼看见了工人生活的实况。这些都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潜在的影响。1948年;品特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950年开始写作;并参加剧团演出;1956年和女演员维维恩·麦钱特结婚;1957年;他写出第一个剧本《一间屋》;从此成了专业作家;但有时仍参加演出或担任导演。在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下;他积极进行新的戏剧实验;向英国的戏剧传统挑战;很快便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他的作品新颖精炼;形式多样;有独幕和多幕舞台剧;也有电视剧和广播剧;主要作品有《一间屋》(1957)、《升降机》(1957)、《生日晚会》(1958)、《看管人》(1960)、《侏儒》(1961)、《搜集证据》(1962)、《茶会》(1965)、《归家》(1965)、《昔日》(1971)和《虚无乡》(1975)等。其中三幕剧《看管人》曾于1960年作为最佳剧本赢得晚会标准戏剧奖和纽约报纸同业公会的专栏奖;可以说是他最成功的剧作之一。正是这一剧本确立并巩固了他作为戏剧家的地位。两幕剧《归家》1967年获百老汇剧评家奖。品特除剧本外也写诗;还改编过电影剧本。1973年;品特获奥地利欧洲文学奖。
内容概要《看管人》是部三幕剧;剧中只有3个人物、米克;28—29岁;是个成功的小商人;阿斯顿30多岁;是米克的哥哥;因接受电击疗法而变得迟钝;无法工作;戴维斯是个流浪的老头儿;穷困潦倒;沾染了不少坏的习气;又懒;脾气又坏;又软弱;又爱骗人。米克给阿斯顿买了一所被弃置不用的破旧房子;其中只有一间能住;即使这一间也常常漏雨;所以〃天花板上桂着一只桶〃。第一幕开始;阿斯顿把戴维斯带到房子里;出于同情;让他住在那里:阿斯顿和戴维斯进门;阿斯顿在先;戴维斯在后。。阿斯顿穿一件旧的粗花呢大衣;里面是一套薄而破旧的深蓝色细条子单排扣衣服;一件毛衣;一件退色的衬衫;带上一条领带;戴维斯穿一件旧的褐色大衣;不象样的裤子;一件背心汗衫;未穿衬衣;穿着便鞋;。。戴维斯脱掉他的大衣和长裤上床;〃试试他的体重和身长〃。第2天早晨;阿斯顿抱怨他晚上说梦话;他却诬说是隔壁的黑人:〃我没有叽哩咕噜说话〃;〃我没有做梦;我一辈子从来没有做过一次梦〃;〃我告诉你实话;也许是他们;黑人〃;〃你听到的是他们。隔壁。也许是他们黑人在发出声响;隔墙传过来的。〃阿斯顿出门;要他照管房子;对于这种信任;他感到惊奇;不敢相信:〃你现在肯定;你肯定你不介意我呆在这儿吗?〃阿斯顿把钥匙交给他出去之后;他东翻西看;正当他提起一只箱子想打开它时;米克出现了;米克抓住他的手青;把他按倒在地板上。米克放开他;他不安地扭动着身体。米克注视着他;表情冷淡地说道;〃这是什么把戏?〃结束了第一幕。第二幕以米克和戴维斯的对话展开。米克抱怨他哥哥太懒;主动提出让戴维斯看管房子:〃他就是不喜欢工作;非常不喜欢工作〃;〃我向你提一个建议;你是否愿意用在这里;作看管人?〃〃我希望这个地方能依靠一个象你这样的人;留心看管各种东西〃。其实米克并非真想让戴维斯作看管人;而是引诱他充分揭示〃自我〃。戴维斯自身的弱点使他对米克说了不少阿斯顿的坏话;〃他是个可笑的家伙〃;〃没有头脑〃;〃他发疯了〃;〃出于恶意;他疯了;他快
完蛋了〃;等等。第二幕以阿斯顿大段的回忆和讲述他的生活经历而结束;他先是回忆接受电疗之前的情况:〃他们总是习惯于听我说话〃;〃在工厂里也一个样。站在那儿;或者在工间休息时;我常常。。谈论一些事情。而这些人;不论何时;只要我。。说些什么;他们常常听我说话。这没问题。麻烦在于;我时常有一种幻觉〃;〃某种谣言肯定已经流传开来〃;〃我认为人们已经开始变得可笑了〃;〃我不能理解这种现象。后来有一天;他们把我送到伦敦郊外的一家医院里。他们。。把我弄到那儿。我不乐意去。。。我试图逃跑;有好多次。但是。。很不容易〃。接着;他回忆了接受电击疗法的过程:〃他们告诉我我有毛病;听说他们已经做出了检查结论〃;〃这些玩意儿看起来象大铁钳子;上面有电线;电线上联接着一个小机器。它们是电动的〃;〃突然地;这位主治医生把那些铁钳子放在我的头盖骨上〃。由于他没有完全照医生的要求去做;他的思维变迟钝了:〃我不能把我的思想集中起来。〃第三幕;戴维斯利用阿斯顿的自白;忘恩负义;梦想自己可以成为房子的管家。当阿斯顿说他们合不来;要他另找地方时;他却俨然以主人自居;逼阿斯顿出走:〃不合适?得了;我可以告诉你;我是作为看管人留在这儿的!懂得吗?你的兄弟;他已经告诉我;嗨;他已经告诉我这工作是我的。我的!所以我就留在这儿。我就要成为他的看管人了〃;〃你!你最好另找个地方去!〃〃你最好走〃。他甚至用刀子指向阿斯顿的肚子。这时米克进来了;态度骤变;大发雷霆;他对戴维斯说:〃你是个多么奇怪的人。。。自从你来到这所房子以后;这里除了麻烦以外就没有别的了。老实说;你说的话没有一句顶用的〃;〃你是凶暴的;你是反复无常的〃;〃你不过是一头没有进化的野兽!你是个野蛮人〃。他告诉戴维斯房子由他哥哥照管;〃我哥哥可以管它。他能对它修缮;他能装饰它;他能做他想做的事。。。我是在帮他的忙;让他住在这儿。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我要让他去干〃。戴维斯面临被轰走的处境;乞求阿斯顿让他留下;〃我将会为你照看这房子;为了你;。。我将是你的人;你下命令;只需下命令〃;〃我会帮你盖起你的工棚来的;那就是我要做的!我会帮你的!〃〃我将为你做事!〃但是;不论他怎样说;最终还是被轰走了;从而失去了最后改变生活的机会。全剧结束。
作品鉴赏这是一部典型的荒诞派剧本。品特的作品明显受贝克特、卡夫卡等人的影响;与法国荒诞派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表现人的失去〃自我〃;在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里茫然不知所措;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等等。但是;品特也有自己的特点:作品的背景是战后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人物是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的人物;如失业者、小职员、资本家以及形形色色的下层人物;他的作品常常把世界不可知的观点推到其逻辑的极端;环境缥缈不定;事件隐约不清;影影绰绰;似是而非。《看管人》这个剧本明显体现了品特的特点;3个人物一个是小商人;一个是无法工作的下层人;一个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剧本的背景是英国战后的社会现实和普通人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伦敦东区的写照。《看管人》主要表现戴维斯如何想方设法保持呆在一间房子里的权利;但由于自己的过失终于被驱逐;这在作者笔下有着巨大的悲剧意义。品特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往往围绕着一间闭塞的屋子发生。这间屋子代表一个人在荒诞的世界上所能把握的仅有的一点东西;而屋外则是不可知的、可怕的一切。因此〃一间屋〃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品特自己承认;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从一间屋得到启发。他说:〃两个人呆在一间屋子里——
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屋子里的两个人打交道。幕启;意味着提出一个包含许多可能性的问题。这两个人呆在屋里会发生什么事情?〃〃显然;〃他又说;〃他们害怕屋子以外的东西。屋子外面是一个向他们压下来的可怕的世界。对你对我都同样是可怕的。〃这扰引出品特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威胁〃。有些西方评论家孤住这个突出的特点;把他的戏剧称作〃威胁的喜剧〃。在荒诞派的概念里;这种〃威胁〃正是个人在一个陌生环境里的压迫感;是将颓废悲观情绪转化为一种〃形而上的痛苦〃。事实上;《看管人》第二幕结尾处阿斯顿的自白所表明的就是这样:〃我老是坐在我的房间里。。。在我的房间里;我把所有的东西;所有我知道是我的东西;都归置好;整整齐齐地;但是我并没有死。问题是;我本来早应该死了。我早应该死了。。。我现在不同人谈话。我避开象那个咖啡馆那样的地方。我现在再也不到那些地方去了。我不同任何一个象那样的人谈话。〃品特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完全遵循荒诞派作品的〃模式〃;他们缺乏丰满的血肉而象梦幻中的影子一样在舞台上游荡。有人责备品特笔下的人物〃没有社会存在〃。品特回答说;他本来就不想写〃有社会存在〃的人;而是要写站在〃存在边缘上〃的人物。这种人物没有身份;没有来历;没有前后的一致性。品特的《侏儒》中一个人物曾问:〃你是谁?我很清楚地看见你。但我要问;你是谁?你是许多折光的汇合吗?〃其实;这也是可以向《看管人》里的人物提出的问题。例如老流浪汉戴维斯;他一直说要去钖德克普取他的身份证;〃我把它们留在那儿。。。它们证明我是什么人!。。它们告诉你我是谁!你知道!如果没有这些证件;我就没法动了〃;但是他永远去不成钖德克普;要么没有鞋子;要么鞋子不合适;要么天下起雨来;结果就永远说不清他究竟是谁。《看管人》通过戴维斯和阿斯顿的对话还涉及到种族问题;认为种族歧视的感情会影响和平。但剧本并未直接道明这点。实际上;和其他荒诞派作品一样;《看管人》表现的是人物间的隔绝;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正如品特所说;人们〃不是不能(通过语言)互相沟通;而是有意识地回避沟通。人们之间的沟通是可怕的;因此;他们宁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不断地谈些不相干的事;也不愿涉及他们关系中最根本的东西〃。《看管人》里的对话明显有品特所说的这种特点;因此这段话可以当作理解剧中对话的一把钥匙。《看管人》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语言简练;对话常常停顿、重复并出现沉默的场面;这些都是作品在手法上的特点;需要仔细品味。
(王逢振)
奥丽维亚·曼宁巴尔干三部曲(1960—1965)
作者简介奥丽维亚·曼宁(1908—);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普茨茅斯;父亲是海军军官;母亲是爱尔兰阿尔斯特省人。曼宁的童年是在中产阶级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度过的。她曾受教于私人教师;也在美术学校学习。20岁过后她来到伦敦;先为彼得·琼斯公司当打字员;每周挣15先令;后又油漆家具;然后又转为麦第奇集团做图书推销业务。她与斯蒂维·史密斯的友谊就是在这时期开始的。1937年;她的第一部小说《风变》出版了。就在德国法西斯宣战的前几天;她与R。D。史密斯结婚。史密斯当时是英国议会的演讲人;后来成为出色的无线电制作人;又先后在阿尔斯特新大学和萨里大学作教授。奥丽维亚陪伴他到布加勒斯特任职;从那里他们又转道希腊。就在德国人把他们的万字旗挂在雅典卫城上的前两天;史密斯夫妇被疏散到埃及。奥丽维亚当上美国驻开罗使馆的出版官员;1941年至1945年又在驻耶路撒冷的公众信息办公室作出版助理;并同时为英国议会工作。这一段经历对曼宁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战结束后;面目全非的家乡战士和她病弱的身体使她开始面对现实;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小说;成为英国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失踪者中间的艺术家》于1949年出版;接着又出版了《爱之教育》(1951)和《不同的面孔》(1953)《维纳斯的鸽子》(1955)。最著名的作品是发表于六十年代的《巴尔干《三部曲》(《风云际会》;1960;《被毁的城市》;1962;《朋友们和英雄们》;1965)。其后还创作过《雨林》(1974)和《利万特三部曲》。奥丽维亚在伦敦北部圣约翰森林居住多年。1949年她获汤姆·加伦荣誉奖;1976年被评为布列颠帝国资深会员。
内容概要1939年;在开往罗马尼亚的东方快车上;哈丽雅特·普林格尔和盖伊·普林格尔夫妇邂逅了一名要去特里斯特的德国难民。这名德国人丢失了钱、车票、护照和签证;因此被移交给身份辨认官员;而这些人就把他赶下火车;很可能会把他送回纳粹德国;送回险恶的命运中。哈丽雅特和盖伊新婚不久;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布加勒斯特;盖伊已得到该市国立大学的教职。在火车里充满故意的气氛中;他们也象那名德国难民一样感到万分孤独。他们要投奔的罗马尼亚已是向法西斯主义滑落的腐朽帝国;当地的党卫军最终会夺权;德意志和意大利军队也即将跨过边界。在二次大战这个大背景下;哈丽雅特和盖伊个人命运的深层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第一部《风云际会》中;作者赋予普林格尔夫妇以相反的性格特征。哈丽雅特理智、政治保守;也有些冷漠。盖伊则外向;政治开明;常常感情用事。盖伊携妻子在布加勒斯特安居下来以后;亲西方总理阿曼德·加里内斯库遭暗杀;泰克·艾奥内斯库继位;后者暂时镇压了铁卫军的活动。正当盖伊全身心投入他在大学里的工作并为排演莎士比亚的名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积极准备时;罗马尼亚政治形势发生了分裂。哈丽雅特发现在布加勒斯特交朋友很难。她觉得相处最舒服的是盖伊的同事克菜伦斯·劳森;后者宣称对盖伊非常崇拜;同时又对哈丽雅特产生了浪漫之情。克莱伦斯称盖伊是圣人;指责哈丽雅特总期望丈夫就范于中产阶级婚姻生活的观念;因而毁坏了他的完美。盖伊导演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公演那天;巴黎陷入德军之掌。这真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巧合。第二部《被毁的城市》:罗马尼亚的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而哈丽雅特也为对盖伊的信任以及自己为婚姻生活的献身感到茫然。既然不能分享他对工作的热情;她要么离开他;要么就与他一起逃离罗马尼亚到其
他处重新生活。盖伊在他们的住处收藏了一名罗马尼亚军队的逃兵;名叫萨沙·德鲁克;是犹太人。哈丽雅特常与他在一起打发时光;并渐渐地;放弃了她的英国道德观和社会优越感。她甚至开始同情在罗马尼亚和希腊避难的雅基莫王子;这位王子的父亲是白俄;母亲是爱尔兰人;他的性格与哈丽雅特的偏狭和自我中心主义颇为相仿。不久;铁卫军夺取了政权;卡罗王辞位;其子米歇尔即位。德国人似乎已做好跨入罗马尼亚国界的准备。在一次党卫军大搜捕中;躲藏在普林格尔家中的萨沙被抓获。正当德军开始向前推进时;哈丽雅特离开布加勒斯特前往希腊;想在雅典为盖伊找到工作。第三部《朋友们与英雄们》:普林格尔夫妇已到达希腊;又重新体验了在罗马尼亚已经历过的亡命国外的生活。初到雅典;他们似乎感到离战争远了。盖伊找到了一份教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与名义上司格雷西总无法安然相处。直到平克罗斯伯爵被战争困于希腊;担任了该校董事之后;盖伊才当上主要讲师。随即;他又全身心投入英文课的准备工作中。他对希腊共产主义产生了兴趣;又在考虑排演另一出话剧。他想到的剧目是莎土比亚的《奥赛罗》;这是个颇具讽刺意味的选择;因为其时;哈丽雅特已结识了查尔斯·沃登少尉并似乎已倾心于他。哈丽雅特最初认为沃登是个浪漫英雄;就象那些与一次大战联系在一起的、步入标志死亡的战壕的诗意形象。但是;当他试图引诱她进入感情与性的漩涡时;她才看清他是个多么自私、狭隘和贪婪的人。相反;盖伊却是宽宏的;他对她被沃登吸引表示同情;丈夫的爱终于使哈丽雅特回到了他的身边。她发现了她的婚姻中感情支柱的价值。夫妇二人决定离开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到非洲去主活。爱情的坚定使他们感到安全;这种安全感使他们即使不是乐观的。也是充满希望地准备迎接非洲风光。当德寇铁蹄踏过希腊边界时;普林格尔夫妇乘上最后一批逃难船;从雅典驶往开罗。
作品鉴赏《巴尔干三部曲》是奥丽维亚·曼宁的代表作;也是非常著名的战争文学作品。英国小说家兼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认为《三部曲》是描写二次大战欧洲战事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曼宁的作品不同于伊夫林·沃的《换了戎装》(1952)、《军官与绅士》(1955)和《无条件投降》(1961)三部曲(即《荣誉之剑》);她描写巴尔干半岛的战争风云;既不用喜剧的口吻;也不采用追溯的方式。她不象沃那样;用战前的生活与战时生活进行对比。她的关注点总是现在。另一方面;尽管她在处理人物关系时;也不乏讽刺和喜剧性;但她不象沃那样伤害他们。评论家们说;《巴尔干三部曲》的成就在于;曼宁在如此之长的创作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驾驭叙述的能力。而这些创作非常重要的主要原因却是;它们抓住了历史上这一独特的时间和空间;并使它们合理地存在了。罗伯特·彼得森在分析《巴尔干三部曲》的写作技巧时说道;哈丽雅特与盖伊的关系变化正喻示了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连续性。曼宁在处理这一重大主题时;主要运用了叙述视角的变化;在每一部作品中;角度略显不同。她在每部作品里;都严格把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限制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中心人物的意识中;然后再以陪衬人物对照他们;以表现中心人物的能力和局限。在《风云际会》中;第三人物叙述者进入了哈丽雅特与雅基莫夫王子的头脑中;王子是哈丽雅特在这部书中最主要的陪衬人物。在《被毁的城市》结尾部分;曼宁又把视角从啥丽雅特那里移向盖伊的头脑中;以表现哈丽雅特正经历着一场精神崩溃。她对他们处境危险的预感越来越强烈;盖伊决定尽早把她送往希腊。在第三部中;曼宁又把叙述者推给哈丽雅特;使她对丈夫的理解变得较为可信。查尔斯·沃登上前
线以后不到一星期;英国士兵的后撤使哈丽雅特相信沃登已死。盖伊安慰她;她终于感到丈夫对他们婚姻的奉就是非常深刻的。曼宁所采用的叙述手法;使三部曲中许多小角色的塑造也颇为鲜明突出。雅基莫夫联系的罗马尼亚贵族、布加勒斯特的英国侨民以及在雅典准备上前线的英国士兵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曼宁有一双细致的眼睛、聪敏的耳朵;因而她作品中的人物好象并来经她帮助便会呼之欲出。她尤其擅长塑造一系列可爱但却软弱的小伙子;以做盖伊的陪衬。第一位是克莱伦斯·劳森;他既崇拜盖伊;又与他的妻子发生爱情。劳森的形象后来在第三部中又分裂成本·菲利浦、查尔斯·沃登和艾伦·弗雪温。菲利浦是个空谈马克思主义者;他满足了盖伊内在的关于政治的对话。哈丽雅特更是在几个人物中寻找着与丈夫的对比。在三部曲中;视角的轮换建立了一种复合眼光的小说模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就是以这种模式来考察他们各自的处境的。比如;在《被毁的城市》将近结尾时;视角向盖伊的转换;就使哈丽雅特的情况得以客观地传达。同时;这使曼宁能够站在盖伊的角度描写故事的发展;也使读者看清了哈丽雅特对丈夫的理解是多么不完全。三部曲是一部婚姻的画卷;这场婚姻经受了政治、军事和社会各种冲突的风云变幻。曼宁用普林格尔夫妇的故事揭示了生活的重要性;揭示了人性情感的价值以及忠贞的宝贵。彼得·斯特劳布曾评价道:普林格尔夫妇所经历的连续不断的毁灭——巴尔干的毁灭、普林格尔夫妇旧价值观的毁灭以及他们对别人依赖的毁灭——实际上;都是所谓的〃浪漫〃(即愉悦的意义扣愉悦的结局)可以控制生活这种观念的毁灭。真正能够控制生活的是非浪漫的、不可逆料的和无法确定的;这在曼宁的三部曲中表现出极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战争时期无论以什么方式生活;都只能是使生活延缓。他又说道;在现代小说中;这种寓意恐怕是最为独到的。变化成为不可预料;而机会却可能把握;任何浪漫幻景都要对更为黑暗的现实负责。当小说结束时;人们不可能对普林格尔夫妇再做思索。他们不再是小说他的;虚构的;也不再是历史性的。
(于晓丹)
穆丽尔·斯帕克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1961)
作者简介穆丽尔·斯帕克(1918;2。1—);英国小说象。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基督教长老会会员;喜爱艺术。斯帕克受教于爱丁堡詹姆斯·吉列斯柏女子学校。1937年;18岁的斯帕克离开家乡前往非洲罗得西亚;次年与S。O。斯帕克结婚;有一儿子。不久婚姻破裂。1944年她返回英国;在英情报局工作。战后定居伦敦。1947—1949年;她任《诗歌评论》编辑;曾发表诗集《吹牛者》(1952);五十年代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发表数部有关十九世纪作家的论著。同时也写短篇小说;其中《塞拉夫与赞比西河》获195l年《观察》杂志〃圣诞短篇小说奖〃。此后她受麦克米兰出版社的鼓励开始写小说;但斯帕克一直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被称为〃诗人小说家〃。1954年她入罗马天主教;后来发表的小说几乎都涉及罗马天主教问题;由此;也有人不无贬意地称她为天主教作家。实际上;斯帕克在其创作中更注重艺术的独特性。1957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安慰者》一举成功。之后她几乎每年都有小说问世。1959年发表了她的得意之作《死亡备忘录》;而1961年《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