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断记述又都具有〃真实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或表现了主人公(有时也兼叙述人)的精神困境。安娜们作为具有正义感的独立不羁的〃自由女性〃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都无所归依;彷徨痛苦;但又不肯就此彻底放弃信仰;消沉绝望。安娜的一本本笔记就录记了她们痛苦求索的思想轨迹。这部小说虽然高度关注艺术形式问题;却显然并非只是为艺术而艺术。莱辛仍一如既往地关心让会和人生。也正因此;《金色笔记》不仅得到文学批评家们的重视;更在左翼(或前左翼)知识分子以及许多具有女权主义倾向的妇女当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和共鸣。
(黄梅)
约翰·韦恩打死父亲(1962)
作者简介约翰·韦恩(1925—);英国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1925年3月14日出生在斯托克一个富有的牙医家庭;其童年生活在自传《轻快地奔跑》(1962)中有生动的描述。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写诗;与当时被认为是〃运动派〃诗人的金斯莱;艾米斯和菲利普·拉金同出诗集《五十年代诗人》。1947年从牛津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当过大学讲师。1959年后成为专业乍家。他写过剧本、文学传记;出版过诗集《基石上刻的字》、《向上帝哭泣》、《荒野小路》、《致五位艺术家》等;他的文学评论也很有特色;较著名的有《初步评论文集》、《论文学与思想》、《塞缪尔·约翰逊集》等。韦恩最大的成就是小说创作。他的成名作《每况愈下》(1953);模拟流浪汉小说的形式;描写一个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学毕业生;挣脱家庭和社会地位的羁绊;尝试各种职业;以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万花筒般动荡不定的英国社会。主人公一方面努力探索人生价值;一方面倾泻着内心的愤怒。该小说被认为是〃愤怒的青年〃的第一部小说。韦恩也因此被认为是五十年代〃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之一。韦恩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传统;在《打死父亲》(1962)中反映了两代人的矛盾和种族歧视问题;在《山里的冬天》(1970)里;描写大资本的势力无孔不入地侵蚀到每个偏僻的角落;表现了人民的不满情绪。他的长篇小说还有《生活在现在》(1955)、《竞争者》(1958)、《年轻的客人们》(1965)、《较小的天空》(1967)、《赦罪僧讲的故事》(1978)等。短篇小说集有《叔叔及其他故事》(1960)、《救生员及其他故事》(1971)等。
内容概要1943年初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英国一条乡间小路上;16岁的男孩子杰里米·科尔曼正欢快地骑着自行车作长途旅行。他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丧母;父亲阿尔弗雷德是一个酷爱自己工作的希腊文教授;对儿子要求很严。但是;杰里米忍受不了那间象坟墓一样又黑又闷的屋子;更忍受不了父亲冠冕堂皇的说教和私立学校刻板严厉的管束;渴望到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自然中去涤荡自己的心灵。蓝天;白云;生机勃勃的嫩草;向空中笔直冲去的小鸟;都令他兴奋不已。一种超平意志的力量控制了他;他把深恶痛绝的希腊文法书狠狠地撕碎;让纸片沉到厚厚的黑烂泥中;回到家里弹起了钢琴。杰里米从小酷爱音乐;14岁那年第一次听到爵士乐时;立刻明自了这便是他的一切。现在;只有在弹琴时;他才能体会到小鸟起飞时的那种自由。一种反叛心理使他顶撞了父亲;然后离家出走。在市中心的舞厅里;他成功地演奏了几曲爵士乐;和一个妓女跳舞;喝酒。要不是因为酒醉呕吐;他差一点儿把童贞献给了那个娼妓。在被人狠揍一顿之后;他狼狈地回到家中。杰里米痛苦万分;深感自己的灵魂已经被沾污了;想到宗教中去寻找解脱;用宗教的热诚把自己全身上下严严实实地裹起来;连钢琴也不弹了。父亲期望他浪子回头;认真读书;他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希腊文法同灵魂的得救搅在一起。板球课上;路边出现的一只可爱的小狗;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又唤醒了他心中对美的回忆。幸福感象一阕幽静的乐曲从他心中喷涌而出。他又弹起了钢琴;热情奔放。杰里米第二次离家出走;是这一年的夏天。他先在乡间谷仓里挺身而出;解救了一个遭人欺侮的姑娘;觉得自己已经爱上了她;然后卖了自行车;独自乘火车来到伦敦;决心找个成长不受阻碍的地方呆它一段时间;他在舞厅里找了个弹钢琴的工作。尽管
那时的伦敦常常停电;到处是断墙残垣;他的收入菲薄;住在破破烂烂的房子里;连食品供应证也没有;但是他能够用爵士乐迷住观众;便有了最大的快乐。对杰里米来说;爵士乐就是他的命根子;就是他生活的目的。他忘记了家庭和亲人;战争和时间;也忘记了自然和死亡。整个宇宙在他眼中就是64个黑色白色的琴键和那间烟雾腾腾的地下室酒吧。他对爵士乐的理解和演奏技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伦敦;他先后结识了蒂姆和珀西。蒂姆欣赏他的爵士乐;还热心地帮他搞来了身份证。但蒂姆那种玩世不恭、喜欢吹牛、厚颜无耻地倚在女人身上混饭吃的品格却很令杰里米鄙视。珀西·布莱特与蒂姆完全不同;他和杰里米的友谊真挚而牢固。珀西是个黑人;在美国空军服役;身材魁梧;宽忍沉着;富于魅力;一只活阀长号被他吹奏得出神入化。对音乐的热爱、理解和追求;把两个肤色不同的青年人紧紧联在一起。珀西一开始吹的那几个音;杰里米一辈子也忘不了。他的号声畅快淋漓;似乎不断鼓动人们向前冲锋。听了珀西的演奏;杰里米才懂得爵士乐竟可以达到那样一种深度和广度。珀西在杰里米的心目中便有了一种天神般的力量。珀西的家在美国马里兰州;他从5岁起就饱尝了种族歧视的滋味。杰里米告诉他;在英国绝对不会有人那样对待他。珀西那深沉而又哀伤的眼睛里掠过一丝嘲讽的神情。杰里米离家出走后;他的姑姑艾莉诺急病了。她在高烧中看见杰里米即将被烈火烧死;而他的父亲却身穿黑衣为他祈祷。艾莉诺托人找到杰里米。杰里米从伦敦赶回来看望姑姑;并期望和父亲达成谅解。他说:您的教育方式并不合我的意;我要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但这并没有必要使我们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阿尔弗雷德一点儿也听不进去父子俩不欢而散。回到伦敦后;杰里米对过去的一切都一无牵挂了;潜心研究音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他应珀西之邀来到巴黎;艺术上有所创新;觉得自己又一次获得解放;他和珀西的友情也更加深厚。他的另一个朋友蒂姆却越发堕落;抛弃了妻子儿女;和别的女人鬼混。杰里米狠狠地教训了蒂姆;两人分道扬镳。他觉得有数不清的话要对蒂姆的妻子吉恩讲;吉恩对他也似乎有所期待;两人热烈地拥抱接吻;非常自然地发生了性关系;然后平静地分手。从那一晚开始;杰里米突然失去了全部激情。他明白自己绝不可能成为蒂姆那样的人;却又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生活。他告别了珀西;回到伦敦;只想安安静静地打发日子。在以后的10年中;他象块石头一样躺在水底;身上长满了水草;音乐毫无进步;虽然又长了10岁;在内心深处却是沉沉睡着了。他和一个叫黛安娜的女人同居8年;却毫无情分。直到有一天;他在广告上见到珀西的名字;才重新唤起他的热情。他和珀西相约共同组织乐队;继续他们的事业。一伙种族主义暴徒把他俩打成重伤住院;所谓英国不存在种族歧视的大话一夜间就破产了。珀西在幻觉中看见自己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向全世界呼吁:各种肤色的人一律平等。杰里米在医院里和赶来看望他的父亲披肝沥胆;倾心相谈。他不指望老人在这种年纪还能学会年轻人的语言;但他担信医院使父子二人至少有了共同生活的基础。出院以后;杰里米和珀西的爵士乐乐队遇到一个摇摆舞乐团的有力挑战;演出遭到失败。听众散尽以后;他们两人回到空无一人的大舞厅;在月光的映照下;象过去一样演奏起他们视为生命的爵士乐曲。
作品鉴赏这无疑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英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是;就艺术手法来讲;它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通常写法;不对环境和人物作直接的
描写和说明;而是通篇使用人物的内心独白;通过主人公杰里米、他的父亲阿尔弗雷德、姑姑艾莉诺、好朋友珀西错综交织的第一人称叙述;准确俪细致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只是通过这4个人物变幻流动的意识屏幕;才得到曲折的反映。形式是内容的自然延伸;是由内容决定并为之服务的。韦恩选定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当然是由小说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决定的;《打死父亲》的主线是当代西方社会里两代人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在杰里米和父亲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的内容和性质;却以鲜明的现代特征区别于传统的过去。不错;现实主义作家表现父子冲突和家庭矛盾的题材;在世界文学艺苑中早已形成完整的系列;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在这座画廊里熠熠生辉。但是;同古典作家对政治、经济、法权、地位等人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社会关系中的利害冲突;直接毒化家庭关系的精采描写不同;韦恩笔下的父子冲突的社会原因被大大淡化了;他着力表现的是人的心理和人性本身的经历;或者说;是两代人精神世界的冲突。杰里米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尽管从小丧母;却从不缺少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温暖;物质生活相当优裕。他的反抗不是来自暴力的压抑或求生的本能;更没有王位、金钱、社会地位或继承权的得失;而仅仅是潜意识中强烈的自省和对流畅自由的人生选择的不倦追求。他无法忍受私立学校刻板严厉的管束和父亲关于社会责任感的严肃说教;只渴望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去涤荡自己的心灵;到实实在在的大千世界中去追求人生的自由创造和随意发展。把这种矛盾冲突概括为新旧两种制度的斗争或者善与恶的对立;都难免言过其实;说它是两种人生价值观的交锋可能更令人信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自由选择〃的精神;在主人公那种时而迷惘时而清醒;时而空虚时而充实的心灵流动中;在他的鲜明的刚强的放纵的性格成长中;在他明确的艺术追求和盲目的人生目标的痛苦辉映中;在他最终无可避免的耐人寻味的失败结局中;得到惊人成功的艺术体现;而引发;推动和激化家庭矛盾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外在要素却降低到十分次要的地位。淡化不等于弱化;降低也不是取消。杰里米和父亲的冲突毕竟是社会冲突的缩影。作者只是队更隐秘的心理层次和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上;通过心理抵触的生动描写来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面貌。在这种创作动机的支配下;用类似戏剧中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显然是最佳选择。它使小说具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便于抒情和议论;容许时空跳跃而极少限制;能够用最生动最细腻的笔触去勾画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包括潜意识领域中的微妙活动;还给读者带来一种类似自传体裁的真实感。在黑人珀西昏迷中;作者不失时机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通过幻觉思惟表现他渴望平等博爱的复杂感情;为这部小说反对种族歧视的鲜明副题画龙点睛。珀西是杰里米深深敬仰的人生导师。他对音乐的追求和善良宽厚、坚韧不拔的思想品格;使他成为小说中着墨不当却举足轻重的正面形象。堕落放荡、厚颜无耻的蒂姆;作为杰里米反面意义上的人生导师;与珀西形成鲜明的对比。阿尔弗雷德也是杰里米的对立面。但他的性格中不象蒂姆那样充满了恶;而只是囿于〃旧〃而不能自拨。他酷爱自己的事业;关心儿子的成长;强调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却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压抑了年轻人的成长。这种与主人公尖锐对立却又不能简单地归入反面角色的典型形象;对今天的西方读者和东方读者来说;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方开胜)
安东尼·伯吉斯带发条的桔子(1963)
作者简介安东尼·伯吉斯;当代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教授;1917年生于英国兰开夏郡一个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他早年就学于曼切斯特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1940年毕业后参军;在英国皇家军队医疗队中任钢琴师;后又在教育队、情报机关等部门工作。1946年伯吉斯退伍;在爵士乐队中弹钢琴;后又改行教书;曾先后在马来亚、文莱等地任教职。六十年代;伯吉斯因病回国治疗;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写剧评、音乐评论;创作电视剧、舞台剧、短篇小说和诗歌;并写出了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尤以《医生病了》(1960)、《一只手鼓掌》(1961)、《缺少的种子》(1962)、《恩德比先生的内心》(1963)、《马来亚三部曲》(1964)、《带发条的桔子》等为佳。1968年;伯吉斯的妻子因病去世。他很快和一位过去相识的意大利语言学家结婚并旅居国外。伯吉斯先后在马耳他、英、美、欧洲大陆的一些大学讲学;并继续以充沛的精力从事创作。这期间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什么也比不上太阳》(1964)、《恩德比的外部》(1968)、《拿破仑交响曲》(1974)、《世间权力》(1980)、《1985年》(1987)等。伯吉斯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仅主要作品就有40多部。他在语言方面造诣颇深;掌握数种东、西方语言。他的文学修养也不一般;作品中经常涉及古典和当代的文学名著;其文学风格丰富多变;包括模仿英雄风格的、流浪汉小说体裁的、历史传奇的以及讽刺性的多种。伯吉斯的非小说类创作也颇有成就;《英语小说》(1958)、《莎士比亚》(1970)、《E·海明威及其世界》(1978)等数种作品仅是其中的代表。
内容概要《带发条的桔子》中的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男主人公、故事的叙述者叫阿列克斯;刚刚15岁。一个冬天的晚上;阿列克斯和他的同伙乔治、皮特、狄姆一行4人;坐在伦敦市里的考劳瓦牛奶店里喝饮料。他们穿着当时的流行服装;白色外套;白围巾;紧身长裤;外加一条三角裤形状的护身裤;脚上是适合踢打的靴子。他们闲坐无聊;便喊着〃出去出去出去〃;一齐拥到外面的街上。当他们看到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独自行走时;便走上前去寻事。他们先撕碎那人的书;然后对那人拳打脚踢了一阵。随后;4个少年走进〃纽约公爵〃酒店挥霍金钱;然后又去抢劫一家小店。4人仍觉得不够过瘾;又拦路打伤一个酒鬼;直打得他血流不止方才住手。在市发电厂附近;阿列克斯一伙遇上以比利为首的另一伙小流氓;双方拳脚相见;直到传来警车的笛声才四散而去。接着;4个人又去偷了一辆小汽车;横冲直撞地向郊外开去。他们把车开到一栋叫作〃霍姆〃(意即'家')的别墅前;阿列克斯谎称同伴突然发病;要用电话;骗得女主人打开门。随后4个人戴着假面具冲进别墅。他们发现这幢装演讲究的房子里只有一男一女。男子坐在一架打字机前工作;旁边放着一叠书稿;题为《带发条的桔子》;显然这位男子是一个作家。4个人开始撕碎书稿;然后当着被缚的男主人的面对女子施暴。最后他们砸碎房中的家具;扬长而去。他们开车回城;把车推到水沟里;又去考劳瓦牛奶店小坐;随后分手;各自回家。阿列克斯与父母同住在市内第18A号公寓大楼内。时间已晚;但他大放立体声音乐。四邻早已习惯不再抱怨;只能用安眠药强使自己入睡。阿列克斯11岁就上教养院。父亲在工厂工作;母亲在菜场上班;早出晚归;无暇照顾他。第二天一早;母亲上班前喊他起床上学;他佯称头疼应付过去。教养院老师来看他;警告他不
要犯罪。阿列克斯对此满不在乎。老师走后他又出门;骗来两个十岁的小姑娘胡作非为一番。晚上;父亲追问他每天晚上在外面做什么;他说在打零工;并把抢来的钱交给父亲;说是自己打工所得。随后他又溜出家门;打算和3个同伙去偷窃珠宝。没想到阿列克斯下手太重;行窃未成反将女主人打成重仿;并因被同伙抛弃而落入警察手中。第二天;女人死在医院里;阿列克斯则被判处14年徒刑;进了监狱。两年时间过去了。在监狱里;阿列克斯再次行凶杀人。这天;阿列克斯向待他和善的监狱牧师打听;报上登的〃路德维克疗法〃是否真的会治好罪犯;使其不再愿意犯罪。牧师对此深表怀疑;认为这种疗法是将〃善〃强加于人;而不是真正教人悔过自新。正巧内政部长来视查监狱;希望腾出空间关押政治犯;便决定拿阿列克斯作试验;看看〃路德维克疗法〃是否有效。第二天阿列克斯被送到新建的治疗中心。当他听说治疗只需两个星期;便开始作白日梦;以为很快就会获得自由。孰不知治疗的过程十分痛苦难耐:他的头和四肢被牢牢地固定住;眼皮被支开使他不能闭上眼睛;然后他被强迫以这种姿势每天上、下午连续观看长达数小时的各种暴力影片;每一次都使他头疼恶心、周身不适。为他治疗的医生发现;阿列克斯使用的语言是少年们的流行用语;主要由斯拉夫宣传工具使用的语言和各种习语、俚语和顺口溜等组成。医生还对阿列克斯解释;路德维克疗法的方针是通过〃联想法〃;将影片中的暴力与犯人观看电影时产生的身体上的不适联系起来;使犯人的身体对暴力行为产生反射性的反感;从而达到不再从事暴力行为的目的。果然;当阿列克斯企图逃跑时;他竟发现挨打比打人更好受。治疗产生了效果;主治医生专门为他举行了公开考试。来观摩的人中有内政部长、监狱牧师、监狱长等人。阿列克斯拒绝打架并能抵御住女性的诱惑;使得观摩者十分惊讶;连监狱牧师也不得不承认治疗使阿列克斯变成一名真正的基督徒。然而;阿列克斯本人却产生了疑问;他反问自己:〃我是什么?是一只带发条的桔子吗?〃他对自己机械性的反应似乎很不满意。无论如何;他获得了自由。阿列克斯拿着自己的小包裹回家了。尽管报纸上大肆宣传路德维克疗法在他身上大获成功;整肃犯罪指日可待;他的父母却丝毫不知他出狱的消息;他的房间现在由一名房客占居;他已无处安身;面对惊讶而束手无策的父母;阿列克斯转身便走;离开了日夜思念的家。他想自杀;却苦于找不到非暴力的方式;去图书馆查书又因被认出而遭围攻;由警察抓去毒打一顿。最后;在昏昏沉沉之中;阿列克斯再次来到〃霍姆〃别墅;受到那位作家的善意接待。作家的妻子已经去世。作家正在积极地从事反对现政府的政治活动;因为他认为政府推行的路德维克疗法是在将人变成机器;否定了人的正当选择权利;是违反人性的。他想利用阿列克斯反对政府。当作家开始怀疑阿列克斯袭击过他家时;竟与朋友合伙诱使阿列克斯自杀。可是阿自杀未遂;被送进医院抢救过来。各种人物都来看望他;内政部长也亲自探病;并称他为朋友;允诺他出院后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医院又对他进行另一种治疗;使他的身体不再对暴力行为产生反感:他真的被治好了。
作品鉴赏与其说《带发条的桔子》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倒不如说它是对当代世界梦魇式预见更恰当。《带发条的桔子》是伯吉斯这位多产作家最畅销的作品;也是他的佳作之一。书中主人公阿列克斯被认为是当代小说中最典型的暴力形象之一。他的性格特点突出表现在毫无道德观和犯罪感方面;他以施暴为乐;是当今的物质文明社会创造出的一个令人忧虑的反道德
文明产物。阿列克斯这个人物的典型性还在于;他的名字以及他的同伙的名字;是在英文和俄文中共同使用的。伯吉斯游历甚广。他在写作此书前还访问过苏联。不少评论家指出;虽然《带发条的桔子》以英国为背景;但作者写作此书时肯定也在以美国和苏联社会为蓝本。伯吉斯对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斯金纳的理论质疑;就是一个例证。苏联之行的影响在书中反映更为明显。呵列克斯这些青少年;使用一种恃殊的语言;叫作〃纳查寄〃;这个词是作者从俄文借来的;原意为〃十几岁的〃相当于英文中的〃teen—〃。纳查奇中的〃好〃或〃棒极了〃;也是从俄文借的。这个词的妙用在于;作者将其中的一个辅音稍加改动;便成了英文中的〃恐怖片〃一词;生动地暗示了西方青少年喜欢观看恐怖电影的心理特点。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深厚功底;在此书中得到创造性的体现。伯吉斯的讽刺才能也在小说中主动地反映出来。他在阿列克斯入狱——出狱的经历中;突出描写了民主政府与专制政府的种种弊症。阿列克斯首先因民主政府放松社会治安的管理而恣意放肆;乃至杀人;后来又因专制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被施以违反人性的治疗措施;成为另一种牺牲品。在伯吉斯笔下;这两种政府都受到了深刻的讽刺与批评。作品中的自传色彩也值得一提。首先;伯吉斯在书中设计了一个他的模仿者。这位模仿者也在写一部题为《带发条的桔子》的书;书的主旨也是反对当权者对罪犯施以非人性的教化、将人变成没有选择能力的机器。另一点相似处在于;伯吉斯的妻子怀孕时;曾在伦敦遭到流氓的袭击;并因此而流产。然而若将书中的小说家与伯吉斯认同就会产生误解。伯吉斯高于书中的作家;因为他更相信人类具有善的一面;更关心他人的个人幸福;同时反对书中作家热衷极端的行为。伯吉斯的讽刺笔触是十分尖锐的。针对西方社会的流行观点;高雅的音乐和诗歌能够感化教育青少年;他专门设计阿列克斯具备欣赏古典音乐的才能。阿列克斯最喜爱的音乐恰好是贝多芬和莫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