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融化的那个阶段;据说;那是大功告成前景难以攻克的一道关口。作者用这个名词作为书名;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象泽农这样一位摆脱了陈规陋习和狭隘偏见的人文主义哲人还要经受严峻的考验;甚至是死亡的考验;它也象征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战胜封建主义和教会之前的那段〃黎明前的黑暗〃。可以这样说;泽农是由16世纪欧洲许多著名人文主义者拼凑而成的人物。比如他的身世;私生子;进修道院当僧侣;就与荷兰著名人文主义者埃拉斯姆的生平极为相象;另外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大多是医生;哲学家和科学家;至于著作被焚禁;作者本人被处火刑烧死;更是不少人文主义学者的悲惨命运。但是;尤瑟纳尔自有她的高明之处;她并不是机械地拼凑出泽农这样一个人物;而是充分调动文学手法;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具有多重性格的典型人物。泽农天生智慧超人;学知渊博;是一位大学者;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他作为哲学家而思考抽象问题;作为医生而治病救人或出版小册子向愚味的人们宣传科学知识;但也没忘了描写他的另一面;即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比如写他与女仆的爱情;写他抵御不了女佣人的诱惑;尽管第二天〃醒来不免悔恨不迭〃。即使在他隐居的时候;他有时也会忍受不了清心寡欢的滋味;逢场作戏干那么一次;还因自己精力充沛而沾沾自喜。修道院里的小修士的夜间聚会淫乱;他虽然不受引诱;但既不告发也不加拦阻;实有纵容的嫌疑。作者这样写;并不是为了增加一些〃有趣的〃情节来吸引读者;她这里写出的是一个反叛的泽农;因为在中世纪;禁欲是教会维护其黑暗统治的手段之一;而象泽农这样的人文主义者则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歌颂世俗的享受和欢乐;反对禁欲主义;因此;作者敢于写出主人公泽农〃有伤风化〃的一面;其用意在于让读者全方位地理解一个距今数百年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苦炼》描写的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者用遒劲沉稳的笔展示出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那里有宗教的狂热与残酷;有瘟疫的流行;有战争的风暴;有哲人的抽象演绎;更有人文主义与黑暗中世纪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垒;它使读者再一次领略了达·芬奇·埃拉斯姆、哥白尼、俐利咯、康帕内拉、布鲁诺等一批先哲的伟大之处;而泽农这样一个集教士、炼金术士、医生、受女人喜爱的魔法师、旅行家、慈善家、哲学家等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更给人们留下抹不去的深刻印象。尤瑟络尔是一个崇尚古典主义的作家;《苦炼》在内容上自不必说描写的是古代故事;在谋篇布局、叙述方式及遣词造句等形式方面;也颇有古典主义的遗风。有些地方甚至直接借用古典小说的写法;比如写泽农在各国流浪;从军;做御医;在非洲赎买女俘等情节;就完全是套用十六世纪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俗套。《苦炼》的文字典雅;用词丰富;作者显然对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相当熟悉;在描绘王公显贵、哲人、炼金术士、贩夫走卒、女佣等各类人物时;娴熟自如;准确生动;显示出不一般的功力。
(邓永忠)
朱利安·格拉克半岛(1970)
作者简介朱利安·格拉克(1910—);真名路易·布瓦里耶;1910年出生;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年轻时;格拉克深受超现实主义影响;所著的《安德烈·布勒东》一书一直是研究超现实主义的重要专论。可是他本人并不想归属于任何文学流派;而是匠心独运;自成风格。格拉克认为;文学活动与社交和功利毫无关系;因此;他断然拒绝1951年颁发给他狗龚古尔文学奖;而且至今不同意以袖珍形式出版他的作品。格拉克最擅长小说创作。1938年处女作《在阿尔戈城堡》问世;作品充溢着神秘莫测的中世纪气氛和虚无飘缈的梦幻色彩;与同年诞生的存在主义作家萨待所写的《恶心》中的自然主义描写和道德的直接思辨形成鲜明的对照。1951年写的《沙岸》描述古时沙漠两岸的王国一直焦虑不安地等待着战争爆发的对峙伏态。作品从头至尾以非凡的笔触精心刻画这影响人类命运的等待心理;烘托出一种扣人心弦的虚空氛围。小说被评论界誉为战后法国文坛的一朵奇葩;30余年未有能与之媲美者。除了长篇小说;格拉克还娴熟地运用多种文学体裁进行创作。他著有散文诗《巨大的自由》(1947);剧作《渔夫国王》(1948);随笔《大写字母》(1967)和《边读边写》(1981)等。格拉克一直认为;文学的生命不在〃胃〃里;而在心中;文学不是物质生活的啼饥号寒;而是心灵的颤抖;想象的喷溢;其价值绝不能与消费社会的商品同日而语。格拉克文学的成就和高贵的人格;使他在法国文坛占有德高望重的地位。作于1970年的中篇小说《半岛》;充分体现出洛拉克的创作思想阳艺术风格。
内容概要西蒙在侯车室里往外看;阴影下的各种物体都满是灰尘;枯燥乏味的愁意笼罩着车站。〃这里真是无人可等;她不会来的;〃西蒙想。伊尔姆嘉写信说要来;但今晚来的可能性很小。火车到达还有20分钟;他不时地看大钟;看铁路铁轨。有列火车来了;但只有三四节客车;几位旅客下车;无人迎接。西蒙狗鼻子依然顶着璃璃;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等待欲。火车开走了;西蒙走出车站;启动汽车向车站外驶去。布雷弗耐镇街道上空无人迹;他又驶向海岸的干线道;眼前只有宽阔的路带。〃我该干什么呢?〃他觉得麻木不仁。他只有驾车驰骋。在一个加油站处;他进入了一座小土堡式的旅店。〃我一点也不用着急;〃他轻松地想。他觉得伊尔姆嘉不在眼前;反变得比实在的她更加有血有肉。他走出来;发动了汽车。他问自己;万一他赶不上约会;伊尔姆嘉怎么找到他?〃不如一下午闲在布雷弗耐镇上。〃汽车驶上了凯尔格里特公路;他感到置身于清新广阔之中;似乎伊尔姆嘉就坐在身边。驶上大路后;景色有了改观;看到了庄稼和果树。他倦缩在茫然的等待中;想象各个地名的意义。他拐到一个小镇;见到的只是几间房子和一座教堂;他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他想;伊尔姆嘉有可能不在火车上。现在;他又在灰蒙蒙的苍天之下行驶。寂静笼罩着乡野;路上有一两家住房。看到茅屋石灰粉刷的颜色;他想起伊尔姆嘉刚刚刮过的发脚泛着螺钿光泽的皮肤;她坐在火车里一定在想他。一片沼泽地出现在前面;西蒙下车轻快地在沼泽地边上行走;北方的一草一木又重新出现在他的心头。这些景象可以说是她的氛围和她的安静期。古老的景象与她温柔地融为一体。驶出沼泽地;一座庞然褐色建筑挡住了视线;他几乎要迷路了。到一家店铺问了路唇;他又重新上了公路。爬上了一道斜坡后;他在公路边一片树林里停了一会儿。他感到自己姗姗来迟。〃不会再有什么了;〃他心情沉重地想;〃难道她还
会来?〃又临近大海了;一片孤独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听着大海的浪涛声;他感慨道:〃多么暴躁的海岸啊!〃下午天变得暖和起来。他竟然觉得;伊尔姆嘉的正带着柔情向他走来。车到达十字路口;他心神慌乱。〃我要等待;〃他想〃我要到车站附近去散散步。那儿有咖啡馆;就在车站旁边;什么都比这样缺乏安全地四处流浪好。〃时近5点时;西蒙象个游客;走向港口。在凯尔格里特镇;他用闲游者的步态走路。一些披挂不多的女子在街上走来走去;西蒙贪婪地瞧着她们。他走进海水浴旅馆;不见女招待;就独自欣赏周围的一切。下午五点20分;他折回街上;买了一把花;插在一只广告罐里;然后躺在床上;想放松放松;想象伊尔姆嘉进屋后的情形;情欲象浴缸里的温水一样封住了他的躯体。〃再过两个小时;〃他启动车时静心地想。凉风和日光令他陶醉。他在一个集市上停好车子;顺小街徒步行走。广场一头空无一人;另一头有一长排两层建筑;他任凭自己的想象在这片混沌中驰骋。〃我的生活中只有出发;〃他想。〃我从来不喜欢到达。〃他驶离了集市;他不时地思念着伊尔姆嘉;把他和她维系在一起的线依然绷得很紫。他象一颗小行星;绕着她运行;却不能和她相会。车子翻进一个上岗;就波两排炼油工人的砖砌宿舍吞没了。他与疲倦的行人产主了共鸣;感到自己在往回走;有人在等待自己。他眼前只剩下一点路程要走;种着刺槐的小广场;已经点缀着寥寥灯火的车站。〃我还有许多时间。〃他想去小树林背后的坡顶走走。路边看到一间小屋;里面断断续续传出人语声。西蒙产生一种朦胧的亲切感。那是两个女人的声音。一个声音低闷;她背对着门口;现出一个家庭主妇那复杂的身体曲线;另一声音清如泉水;静静流倘;特别稳重和安详。〃一个母亲和她的女儿;〃西蒙想。整整一天;他一路不断地听到这低沉的、强弱不匀的音乐;却几乎一直没有明白它的意义。这音乐发自人的肺腑;犹如淤塞的河床一样;流淌时碰到了无形的石子。一个欲望抓住了他;他想一直溜到门口;和这喁喁话语汇成一体。不久;他有些头晕。〃不是怕她人不在!而是怕和她相会。〃〃我无人要等;〃他又一次想。〃世界无可等待;从来都无可等待。〃他内心产生一种绝望。他回到了布雷弗耐镇;一下午的游逛又浮现在脑海里。〃只须等待〃;〃仅仅是等待。可是等待这样东西;有某种禁忌。〃火车还有10分钟就要来了。他在月台上行走;一阵咯咯的声音轻轻传来;他看见月台上排灯齐放。他刚跨过铁轨;列车就驶进了月台。最后打开的几扇车门关上了;他看见了手提箱和那件浅色连衣裙。连衣裙被他身边旅人的浪涛冲着;犹如浪沫中的一只木塞;在灯光的雾气中翩翩起舞;飘逸若仙。他发觉;自己手中还握着刚才在乡间小道上折来的一根带叶树枝。他把树枝扔出围墙;感到一身轻松空虚。他觉得;内心为欢乐而腾出的空地并没有满;只有一种平和的、有些抽象的安全感;这大概就是与伊尔姆嘉重逢的幸福感;他试着撑高自己;从栏杆上面探出身子。他感到膝盖撞在铁格上。〃如何才能和她相会呢?〃他茫然地想。
作品鉴赏也许是受荒诞派作家贝克特的影响;等待的主题在法国以及整个世界文坛有了特有的地位和审美价值。朱利安·格拉克的中篇小说《半岛》也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只是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同题旨而异意趣。《半岛》中人物只有一个——西蒙;作品只是写他在等待女友(情人?)伊尔姆嘉时的种种流动的意绪、心理、情感。根本没有矛盾冲突;也几乎谈不上有什么一般小说常有的场面和情节。可是却委委婉婉、细细腻腻地叙写了近7万字;这是需要非凡的艺术功力的;与《等待戈多》的荒诞感不同;《半
岛》是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写法。西蒙在火车站等伊尔姆嘉;没等到;而到车站外去游逛以消磨时间。在那里看到、听到和感受到许多大自然的景观和人生的图景;这是活生生的、极现实的。而西蒙在等待和漫游中恍恍惚惚产生的伊尔姆嘉那美丽的肉体与炽热的情感簇拥着自己的感觉;以及作品在描绘乡镇山野的那种浓郁的诗情画意;又有着朦朦胧胧的虚化感和象征意。作品描绘西蒙驾车驰骋与徒步闲走所经过的城镇、集市、海岸、沼泽、树林、村落、山坡、草地、果园等等;就是为读者一一展现法国沿海那祖而而美妙的自然景象;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感受法国半岛的生命气息。作者调动了视、听、触、嗅、感、想这五官六觉去审视这些自然景物;并用错觉、联觉、通感等艺术手法;将这些景物景观实在、具体、形象地介绍给了读者;又尽力不使其雷同。〃。。很近的地方响起一声晚祷钟;钟声是从一片橡树和栗树后面传来的;近得似乎一垂手就可触及一般。村庄的水塘。坐在窗前天竺葵中间;一动不动地打着毛衣的老妇人。夏日树下嗡嗡作响的苍蝇。孩子们。。上完教理课以后;吃着抹了豆泥的面包片;在教堂前的椴树下轻声地元单脚跳。小屋的门前搭着葡萄棚;屋子宛如洞穴低矮;阴凉。玫瑰色的方砖地终年用一把湿拖把擦来擦去;年长日久磨成浮石一般。幽灵似的细微劳作。下午在麦垛的阴影下打吨的人的迷糊举动。〃这可称得上是一幅西方的《清明上河图》;一派浓郁的农家乐气氛。在这些图景中;融入的是主人公那焦急、喜悦、紧张、忧虑、激动、舒坦等等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心绪。所有这些又紧紧环绕着〃等待〃这一中心情节。〃难道她还会来?〃〃我要等待〃;〃我无人要等〃;〃只得等待〃〃如何才能和她相会呢?〃这些心理活动;与西蒙和伊尔姆嘉在一起的幻想与梦境等等;自然地穿插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种情景交融、心绪交错的意境。贝克特《等待戈多》表现了宇宙的存在和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没有意义、荒诞、无用这一主题。《半岛》表现的却不是这种消极与荒诞。它揭示是一种等待的过程;一种为达到目的而经历多种情境的心理审美过程;一种期待的心理哲学。〃我的生活中只有出发〃;〃我从来不喜欢到达〃;〃世界无可等待;从来都无可等待〃;〃等待这样东西;有某种禁忌〃;西蒙的这些想法都体现这种复杂的哲理。〃如何才能与她相会呢?〃西蒙的茫然与困惑;又表明了目的不重要;重在过程的这一意蕴。这一点又在某种程度上与荒诞派和存在主义文学校吻合。无论怎么说;等待过程如此冗长;山水草木、田野沼泽。海滨城镇如此反复出现;总让人觉得有点枯燥和沉闷;这也许是作者没有预料到;也许是作者有意这么安排;以突出等待中的焦虑、厌烦情绪吧?西方的现代派作品还是常有这种现象的。
(朱希祥)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环城大道(1972)
作者简介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是当今法国文坛上的一位著作小说作家;是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1945年出生于法国的布洛涅——比扬古;祖籍是佛兰德尔的犹太人;六十年代的西方世界;人们为了填补日益加深的精神空虚;曾兴起一般追〃根〃热潮。在法国;这股热潮至今方兴未艾。莫迪亚诺1958年发表的处女作《星形广场》就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同年;该作品获罗歇·尼半埃奖;后又获费内翁奖。随后他写有《夜晚巡逻队》、《环城大道》、《家庭手册》、《凄凉的别墅》和《黑店街》等等作品;并与路易·马勒共同创作过电影剧本《拉贡勤·吕西安》。其中;《环城大道》和《暗店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分别荣膺法国两项享誉最高的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和龚古尔文学奖。从此莫迪亚诺成为一名不负众望的著名小说家;他的每一部作品的出版在法国均引起巨大反响。他被人称为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对这派作家作品的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莫迪亚诺在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他的作品文笔纯正、完美、锋利、自制;语言简明流畅、优美稳健、诙谐幽默、富有寓意。
内容概要亚历山大在一只抽屉里偶尔发现了一张照片;他轻轻沫去上面的灰尘。这是他那胖胖的父亲德克盖尔和另两个粗俗之流米拉耶、马尔什莱一起在克罗—弗克雷旅馆酒吧间照的相片。亚历山大看着照片;想象那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米拉那当着一个杂志的主编;是个惯于政治讹诈、深涪黑市交易的家伙;马尔什莱曾入过伍;回法国后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他想娶米拉耶的女儿为妻。他们在酒吧间调笑戏谑又鬼鬼祟祟。亚历山大第一次见到父亲已是17岁;那时他从寄宿学校毕业。父亲把他交托给一位老妇人。他是在她家里长大的。进中学后;父亲把他带到代家长贝萨克夫妇那儿。俩人到了火车上;父亲向他解释没给音讯的原因;还给他买了块蛋糕;这使亚历山大深为感动。但对他提出的问题;父亲都一味地闪烁其词。到了巴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起先;父亲对亚历山大表现出一种彬彬有礼的殷勤。但说话装腔作势、拐弯抹角;时时露出自怨自文的神情。他为儿子取得中学学位而高兴;可谈到自己的〃生意〃就垂头丧气。亚历山大对他的活动一无所知。有天下午;父亲想出去出手一张〃稀有〃邮票;结果被人谩骂和殴打。亚历山大无法忍受;用一把雨伞作武器;将父亲从人堆中拉了出来。几天后;父亲讲了他的〃生意〃情况。原来是搜集各种五花八门的玩艺儿进行倒卖。儿子帮助他搜集珍本;他们用伪造题词的方法;赚了不少钱。亚历山大希望正经生活;但在巴黎;这是很难的。父亲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拥有一座公馆〃。他们住破屋、穿破衣;憧憬着新生活;但又感到茫然与孤独。早先在巴黎外国有一条叫〃小环城〃的铁路线;父亲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带着亚历山大沿着这条铁路闲走;还不时掏出本子写或画点什么。一天;他们在铁路上迷了路;晚上;父亲象一位梦游者;把笔记本撕成碎片;抛向四周。第二天;亚历山大和父亲一块去倒换车。亚历山大站在离铁轨最近的第一排;人群前拥后挤;他见父亲汗水满面。列车呼啸着进了车站。在这当口;亚历山大忽然被人在背后猛推了一把。过后;亚历山大躺在车站的长凳上;人们交头接耳;庆幸他的脱险。父亲退缩在后面;不时发出轻咳声。两个警察把亚历山大和他父亲一起带到分局。分局长问亚历山大为什么连声喊:〃杀人
犯;杀人犯;?〃也许是有人在您背后推了一把?〃又问他父亲:〃您儿子是否患有被迫害妄想症?〃亚历山大知道;当时推他的就是他的父亲;因为感觉到了他手上的戒指。但他对分局长说他们相处得很好。出了分局;亚历山大对父亲说:〃您是想要送我死的。。〃父亲没搭话。亚历山大并不埋怨父亲;他们一起去喝了酒。出酒店后;父亲在亚历山大面前消失了。从此;10年中杳无音信。亚历山大不停地打听父亲的去向。最后得知父亲与米拉耶和马尔什莱过往甚密;就通过他们找到了父亲。亚历山大看到父亲与他们这些浪荡鬼在一起;很是不安。马尔什莱、米拉耶和浪女亚尔维亚娜在酒吧间又是喝酒胡闹又是窃窃私语地交谈;而父亲却一声不吭;连汗流下来也没有用手绢去擦一下。马尔什莱宣布要与米拉耶的令爱安妮三天后结婚;他让父亲做证婚人;父亲低声答应。米拉耶约亚历山大写一个短篇。他父亲还呆若木鸡地坐在那儿;亚历山大感到闷热不舒服;就跑到室外。他们互相间一直没有公开相认。晚上;亚历山大与父亲道别后;就被亚尔维亚娜纠缠住了。亚历山大仍想着父亲。亚尔维亚娜解衣上床;合情脉脉。亚历山大却向他打听父亲的情况;她毫无兴趣;只是淡淡地回答他是米拉耶的心腹;但米拉耶正算计着甩掉他。米拉耶的婚礼翌日要举行了;可安妮却不见了。他们到处找她不着。亚历山大的父亲提供了一个电话;米拉耶不仅不相信;还大骂父亲。亚历山大和父亲在阳台上交谈起来;儿子问父亲是否在经商;父亲无声地笑了笑。儿子提议出去活动活动腿脚。父亲让儿子参观他的别墅。亚历山大进屋后;父亲又是倒茶又是拿饼干。他们分别了10年;有多少话要互相倾诉。儿子劝父亲要提防米拉耶和马尔什莱;父亲说话含糊不清;象是电话里的声音。他们一直谈到很晚。马尔什莱和安妮总算匆忙地进行了婚礼。婚礼宴会上;人们欢闹着。米拉耶向亚历山大介绍了两位记者;一位是吉尔贝尔;一位是菜斯当第。〃我们从尼斯回来;〃菜斯当第说;〃见不到一张人脸;尽是些犹太佬。简直令人作呕。。〃吉尔贝尔提议道;〃只需向儒尔(指占领巴黎的德军的情报机构)通告一声他们的房间号码就行了。。这样就可以给警方的工作带来许多方便。〃下午;马尔什莱将一瓶香槟酒泼在父亲脸上;说这是醒脑。父亲毫无反抗;反而表示歉意。亚历山大气极了。他与莱斯当第一起到了矮树林。莱斯当第说亚历山大的父亲〃长着一副投机钻营的嘴脸。〃亚历山大说;〃他是个犹太人!〃莱斯当第说;〃我们要叫这个混帐东西出示证件!〃〃他是我的父亲。〃亚历山大卡住了莱斯当第的喉咙;一直到他不再挣扎。亚历山大旋即又劫走了米拉耶的汽车;带着父亲逃离法国。父亲的一位〃朋友〃声称负责把他俩送过比利时边境;让他们远走高飞;不料暗中却向保安队告了密。有4个人走近了他们;要求他父亲出示证件;并给了他一个巴掌。亚历山大发现;父亲忽然老了30岁。父子双双锒铛入狱。克罗—弗克雷旅馆仍在大路尽端。一位干了30余年的男侍还保存着德克盖尔、米拉耶和马尔什莱的3人照片。亚历山大来到这里;又与他聊起了很久以前的事情。
作品鉴赏作品写于一九七二年;这是一个较为奇特的故事:17岁时才第一次与父亲见面的儿子;不久就被父亲狠心地推下地铁站台;险遭大难。但脱险的儿子竟不记此仇;反而千方百计寻找父亲和接近父亲;并同情他、亲近他;与他共患难。寻觅一下这种奇特故事和奇特情感产生的原委;就是我们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审美与鉴赏过程。小说故事结构和叙述手法的独特;使我们既感扑朔迷离;又觉清晰精巧。作品由1张3人照片起头;引出3个
主要人物——德克盖尔(〃我〃——亚历山大的父亲)、米拉耶和马尔什莱;结尾又落在3人照片上。首尾相联;前呼后应。3个人物3种个性和3种结局;很自然地介绍给了读者。小说用的是真切亲近的第一人称〃我〃。〃我在一只抽屉的底层偶尔发现1张旧照片;我轻轻抹去上面的灰尘。夜幕降落;那些神出鬼没的人象往常一样溜进了克罗一弗克雷酒吧。〃从照片介绍到人物故事描绘间的过渡不留痕迹;似意识流;又似蒙太奇。〃不象我想象的那样;您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