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狱方隐瞒了牢房内一病人已死去数天的、事实;正是企望狱方为惩罚他们的这一过失将他们罚到地下室里;以便从那里挖地道越狱。然而;狱方对此有所怀疑;图利奥被拉出去处决;马克斯被提去受审;居心叵测的利诺趁机向阿塞尔诬陷马克斯泄密。阿塞尔感到问题严重;便将从地道逃跑的计划告诉了利诺和托马斯。当监狱长来提审阿塞尔的时候;阿塞尔为了保护同伴;夺门而逃;坠楼身亡。利诺乘混乱将马克斯从楼上推下摔死。最后;利诺和托马斯被罚到地下室。监狱长身着礼服;在大厅迎接薪的〃研究人员〃的到来。
作品鉴赏《基金会》构思巧妙;主题鲜明;手法新颖;寓意深邃。作者颇具匠心地将幻觉和现实这一对处于不同平面上的矛盾交织在一个立体画面上;使战后西班牙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剧中人物为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参与其中;受到自迪。幕启时;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间普普通通、摆设颇雅的房间。靠墙放着一张床;上面躺着一个病人;床边的屏风上挂着6个挂包。房间的右侧是一个陈放着盘、叉、桌布和精致玻璃器皿的碗橱;左侧则是一个上层陈列着精装书籍和一套剔透玲
珑的艺术瓷器;下层放着一架电视机的木书架;紧挨着书架的小铁桌上放着杂志、报纸和一架白色电话机。胸前别着一枚黑底白字的矩形胸章C—72的托马斯正随着罗西尼的乐曲的节奏清扫房内的垃圾;并与那位病人谈话;这时托马斯的未婚妻来同他相会;她胸前的胸章是蓝色的;她手里还捧着一只小白鼠。观众从他们围绕作试验用的小白鼠的一段饶有风趣的对话中;知道这是一个设备尚不齐全、被叫做基金会的高级研究中心。整个气氛轻松活泼;只是两个人的胸章;以及他们对小白鼠的不幸的命运的议论;才使观众感受到一缕含义深长的伤悼之情。接着;在托马斯的伙伴们到来时;贝尔塔已离去;他们不相信贝尔塔也在基金会工作;也不相信贝尔塔给托马斯打的电话。对此;托马斯十分苦恼。在托马斯收拾餐具时;图利奥去帮忙;但他只是摆出搬餐具的样子;并不去拿餐具;托马斯给同伴们递烟;图利奥又是漫不经心地应付;托马斯对图利奥的举动很是恼火。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开始对自己最初看到的一切产生了怀疑;渐渐明白那都是托马斯的幻觉;作者将虚幻与现实的位置颠倒过来;让观众感受到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托马斯与贝尔诺、与病人的谈话;乐曲声;餐具、电视、电话都是托马斯的幻觉;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而图利奥空握餐具、托马斯手握着看不见的铁窗铁栏这些想象中的动作则是事实。这种幻觉与现实到置;并且同时出现在舞台上的立体交叉的手法;使观众处在托马斯的位置上;与剧中人物错了位的思想同步;接受现实的考验;这种观众的〃积极参与意识〃正是作者争比观的核心。到了第二幕的第一场;布景有所变比;雅致的摆设消失了;但仍保留着电话、电视机几件东西。囚犯们的衣着变得破旧不堪;室内光线也没言前一幕明亮。这是幻觉与现实之间的又一层次。图利奥与托马斯的矛盾逐渐缓解;图利奥从托马斯的美好的幻想中受到启发;他对托马斯说:
〃你去做你的梦吧!托马斯;我不该指责你;做梦是我们的权利;但要睁开眼睛做梦;你正在睁开双眼。只有这样梦想;我们才会清醒。〃图利奥说的白日做梦指的已是更深一层的含义了。人要探索受压抑受束缚的潜意识;才能越过自身思想深处的障碍;争得进一步的心灵的自由。作者赋予〃幻觉〃的这个深沉含义在第二幕第二场;即最后一场中;得以全面展开。面对图利奥的这番话;托马斯并不理解;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就在图利奥被拉去处决时;他对图利奥说:〃友谊是件美好的东西;朋友;你一定会带着未婚妻回来的;生活的幸福在等待着我们大家。〃同牢的难友就要绑赴刑场;而他却这样幼稚地憧憬。这时;幻觉与现实的对比是何等鲜明!观众正是在这幻觉与现实之间多层次的反衬中;在扑朔迷离的变化中;去思考剧中人物的命运和人生。在最后一场托马斯回到现实中来时;舞台布景迅即变化;〃基金会〃成了又脏又湿的牢房;基金会的负责人也成了穿警服的监狱长。这个从幻觉到现实的彻底转换是作者对战后西班牙社会专制暴政的最直接的揭露和抨击。然而;作品的深义并不局囿于此。在阴暗的死囚牢里阿塞尔和托马斯的一段对话将上一场图利奥提出的想法加以深化。当阿塞尔问托马斯:〃你还想回到基金会去吗?〃时;托马斯回答说:〃我已经知道那不是真实的了;但我常常问自己;世界的其他地方是不是真实的。。外面的人也会突然失去电视机;失去喝水的怀子;失去手中的钱。。或者失去自己亲爱的人。。然而他们仍然相信他们舒适的基金会。。〃托马斯经过前一段的经历;开始悟出〃基金会〃的双重含义了。阿塞尔又进一步开导他:〃也许这一切都是一场巨大的幻觉。如果我们逃避现实;不深入了解它;那我们永远也得不到真
理。〃〃几年前当我从这样一个监狱里出去时便明白了这个道理。刚一出去时我感到无比欢欣:无拘无束地漫步;沐浴着阳光;浏览群书;享受生活;生儿育女。。但是;我很快便发现我是在另一所监狱里。〃阿塞尔意味深长地告诉托马斯;要从一个监狱走向另一个监狱;再走到另一个监狱;如此循环不止;也就是说要不断地从束缚心灵自由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真理只有在探求中才能得到;一旦识破了思想中的〃基金会〃;认识便会提高一步;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认识;人的认识才会逐步完善。这里所说的〃监狱〃两字已失去了原意;它指的不仅是肉体的囹圄;而是心灵的束缚。人们要努力发现自己内心的〃基金会〃;认识自己真正的处境;只有循环往复地去探求;方能争得往往被忽视了的心灵的自由。在阿塞尔坠楼身亡后;托马斯满怀希望地往惩罚牢走去;他决心象阿塞尔那样坚强;不断去争取自由。这是托马斯思想〃净化〃的全过程;观众的思想是否也得到了〃净化〃?剧的结尾正是引导观众去回答这个问题;当监狱长身着礼服;伴着罗西尼的乐曲;去迎接新的〃研究人员〃的时候;观众是否愿意再经历一次这种从幻觉到现实的转化?可以肯定;观众会在这令人悲悯的气氛中深深地去思考;去寻求自己的答案。
(陈凯生)
卡·何·塞拉为两个死者演奏的玛祖卡舞曲(1983)
作者简介《见〃蜂房〃条)
内容概要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地区;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吉辛德家族世代居住本地。因血缘相近;后代长相古怪:两排稀松的牙齿配上一张长长的马脸;但他们彼此和睦团结;友善相处。就是对在帕罗恰妓院里一贫如洗的盲人客尔家高登西奥;大家也从不嫌弃。高登西奥原先并不残废;年轻时还是神学院的学生;后因患眼疾久治不愈;被赶出神学院。他生活无着;便在帕罗恰妓院演奏手风琴;以求温饱。古亲德家族的祖先是声名显赫的帕尔多·德·塞拉元帅;但现今这一辈的大多数人却以种田、打猎、捕鱼为主。另一些居民是从外省迁居来的卡罗波人;被称为〃外边飞来的人。〃他们长相也很特别:额头都天生一块红晕;仿佛家族徽记;他们既不耕耘土地;也不饲养牲畜;从事的是〃坐着干活〃的行当;如修鞋匠、裁缝、药材店伙计等等。西班牙内战烽烟四起;波及加利西亚。原来就有宿怨的古辛德人和卡罗波人关系日趋紧张。卡罗波人法维安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他做过裁缝;也当过小贩;长着一头暗栗色的头发。仪表堂堂;可满肚子都是坏水;人称〃死神之鸟〃。此时;他认为铲除对头的机会来了。他的死敌是盲人音乐家高登西奥的姐夫希德拉和外甥巴尔多梅罗。巴尔多梅罗兄弟9人;都是好汉。老大巴尔多梅罗更是胆识过人;勇猛异常。最令人惊异的是他前额生育一块会变色的星形斑痕;有时它会发出红色光芒、有时变成晶莹透明的黄玉;有时又仿佛玲珑剔透的翡翠。。由于巴尔多梅罗的英勇和神奇色彩;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威望。法维安对他又恨又怕;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一个阴云密布的夜晚;法维安纠集一帮歹徒;去希德拉家抓人。希德拉用枪回击;双方相持不下。诡计多端的法维安遂点火烧房;迫使希德拉放下武器。希德拉被孤获;其妻阿德加也被歹徒用枪托揍得失去知觉。巴尔多梅罗不甘束手就擒;便用猎枪抵抗;打死一名歹徒。法维安恼羞成怒;就把巴尔多梅罗的妻子和5个孩子抓住作为人质;巴尔多梅罗被迫牺牲自己来挽救全家的生命。希德拉和巴尔多梅罗被五花大绑;残害致死;法维安狞笑着;额上的红晕发出咄咄逼人的凶光。阿德加大难未死;与女儿一起把丈夫和儿子的遗体搬上牛车;运到墓地安葬。她们在死者墓前起誓;一定要亲眼看到让杀人凶手偿命。消息传到在巴罗恰妓院谋生的高登西奥的耳里;他第一次演奏起玛祖卡舞曲;为姐夫和外甥这两位死者哀悼。乐曲悲怆深沉;催人泪下;彻夜不息。这事发生在1936年8月;法维安在杀害了希德拉和巴尔多梅罗之后;内心十分恐慌;惶惶不可终日。他每天晚上都要开灯睡觉;而且从不宽衣解带;手枪还佩在腰带上。但古辛德家族并没有忘记这血海深仇。3年后的圣卡洛斯节;他们举行家族会议;决定由巴尔多梅罗的二弟丹尼斯执行报仇决议。丹尼斯武艺高强;皮肤长得跟钢铁一般坚硬。而且他还是一个喂养猛犬的行家。他的狼嗅觉十分灵敏;能够根据人的手汗气息的细微差别来判断敌人;然后如猛虎一般地扑上前去。丹尼斯接受命令后便伺机行事。一天;他带上两条训练有素的大狼狗;找到了走近溪边准备喝水的法维安。〃死神之鸟〃掏出手枪打算自卫;但丹尼斯眼疾手快;一棍就把他的手枪打落在地。法维安吓得六神无主;跪在地上哀求饶命。丹尼斯说:〃杀人者必偿命;这是山里的规矩。〃说罢;把拴着狼狗的绳子一松;两条猛犬直扑上去;咬住要害;撕裂肢体;法维安一命归阴。高登西奥闻讯后;第二次演奏起玛祖卡
舞曲。乐曲悠扬;持续到翌日凌晨。盲人乐师兴高采烈;因为上帝已经把杀人凶手送进地狱化成灰烬。
作品鉴赏塞拉于1983年推出的这部《为两个死者演奏的玛祖卡舞曲》;无论从思想深度或艺术水准来衡量;应该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可以列为西班牙当代小说的经典作品。西班牙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这部小说具有更为深邃的思想内涵。作家向读者展示的;绝不仅仅是血肉模糊的尸体;凶狠野蛮的残忍行为;报仇雪恨的杀戮场面;从而造成人们胆战心惊的〃可怕主义〃感觉。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明显地体味到;作家强烈地遣责这种迷信、粗野、毫无理性;几近兽性的鲁莽暴虐行为。作家叫探讨的乃是人类的命途。他力图揭示;在封闭、愚昧、落后、与世隔绝的社会环埃里;在内战狼烟蔓延的阴影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作家认为;人类犹如一头可悲的、伤痕斑斑的、被猎叉紧紧卡住脖子的野兽在进行顽强然而绝望的挣扎。这无疑又是一幅触目惊心的悲惨图景。古辛德人原本安居乐业、与世无争;内部和睦团结;对外绝不骚扰;但却为以法维安为首的兴罗波人所不容;后者甚至非欲置之于死地而后诀。作家虽然没有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来裁决这两大家族的争斗;但却也明辨了人类社会这两个方面或者说两个营垒的是非。作家认为;人类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兽性的一面;而最终;人性必然会战胜兽性;尽管人类在这过程中间要经历许多曲折、磨难和牺牲。作家实际上居高临下;悲沧地俯瞰着历尽劫难的人类的坎坷命运。据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在作家宽广的胸膛里;跳动着祝福人类的一颗善良心灵。本部小说;全书并不分章;为保持故事情节的完整和连贯;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只是在最后;附加了法医解剖法维安尸体的一份验尸报告。这可以说是塞拉的故伎重操。在中篇小说《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一家》中;小说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出;前后还加了重抄者(即发现和整理这部回忆录手稿的人)的几个说明;以期造成〃真实效果〃。本书末尾的那份验尸报告;也很奏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综观全书;本部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尚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摄影机眼〃的进一步运用。〃摄影机眼〃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倡导运用的。根据这种技法;作家仿佛长了一双电影摄影机般的眼睛;对他笔下的人物;可以运用全景、远景、近景、特写、溶入、切入、闪回等影视手段来加以刻画描绘;因而显得灵活生动;效果真实。这是塞拉喜爱的一种创作手法;在过去的几部小说里;他曾经尝试过;而在本部作品中;较前更为娴熟恰当;二是神话寓言般的魔幻现实主义笔法;如写巴尔多梅罗前额生有一块会变色的星形斑痕;卡罗波人额头生有一块红晕;等等;使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读来引人入胜;这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几乎如出一辙。三是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全书的情节并不一一按时间和场景顺序排列;作家往往采用倒叙、跳叙、同步以及并置等一系列新颖的时空描写手段处理;从而加深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进了读者对于小说的参与意识。最后;作家在小说中无论叙事写人;状物绘景;都由一个客观的叙述者客观地、不加议论地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客观的镜头摄取或笔头记录;然后加以播发或报道;其中的是非曲直;而给读者以极大的思索和判断空间。当然;美中不足之处也还是有的;那就是作品中仍然还有些许履历表式的人物介绍和不太必要的、直露的性描写。
(林一安)
意大利文学
瓦恩科·普拉托里尼麦德罗(1955)
作者简介瓦思科;普拉托里尼;意大利当代作家。1913年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工人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统治的苦难岁月里度过的。由于家境贫寒;他九岁时就辍学谋生;先后干过电梯工人、排字工人、商店学徒等多种职业。艰苦的境遇并未使他丧失生活的理想。从少年时起;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想将来当一个作家。所以;一天的劳累过后;他常常不顾休息;刻苦自学;或者到大学去旁听课程。过度的劳累和忍饥挨饿的生活;使他得了肺病。过早的走上社会和苦难的遭遇;使他对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感情和愿望有了深切的体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普拉托里尼的文学生涯起步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他发表了一批为自己在意大利文学界赢得声望的作品:如《马加契尼路》(1941)、(女友们》(1943)和《街区》(1945)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拉托里尼曾在那不勒斯艺术学院任教;但主要精力仍集中于文学创作。1947年;他发表了两部作品:《家庭纪事》和《苦难情侣》。其中《苦难情侣》获得很大成功。普拉托里尼重要的代表作品是《意大利历史》三部曲。第一部《麦德罗》(1955)、第二部《奢侈》(1960)、第三部《比喻和嘲讽》(1966)。在这三部曲中;《麦德罗》的成就最大。它标志着普拉托里尼的写作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部作品以它独特的观察角度、崭新的艺术手法、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获得意大利最有名的文学奖之一——维阿雷焦奖。
内容概要麦德罗·萨拉尼是一个孤儿。他出生在佛罗伦萨;可是在15岁之前;他却从未在那住过。他的父亲卡柯是个淘沙工;早年曾是个无政府主义者;非常崇拜巴枯宁。麦德罗的母亲是个天使般温顺的女人。她在生麦德罗的时候去世了;妻子的离世和幼子的出生;改变了卡柯的生活。他戒了酒;把儿子送到三十公里外的乡下去;寄养在一个叫蒂纳伊的农民家里。自己则整天拼命干活;挣钱养活儿子。不久;卡柯在一次打捞沙石的时候;因船翻而淹死在阿尔诺河里。卡柯死后;善良的蒂纳伊老人收养了麦德罗这个可怜的孤儿。从此;麦德罗便长期地住在了乡下;同奶妈家的四个孩子一样作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而过着虽然贫困但却无优无虑的生活;一直到15岁。1887年;也就是麦德罗15岁那年;由于农业的连年歉收;农民的生活日渐贫穷。麦德罗的养父因忍受不了农场主的剥削和压迫而无奈背井离乡;携全家去比利时做矿工;把麦德罗留给了家中的两位老人。从那天起;麦德罗的美好的记忆模糊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结束了。于是;就在养父一家人离开的那天夜里;麦德罗逃跑了;跑到了他的故乡、他的出生地——佛罗伦萨。然而;等待他的并不是家乡的温暖怀抱;而是饥饿。为了填饱肚子;他只好去当搬运工;每小时的工钱电比其他人少一分钱。在这同时;麦德罗很诀就认识了父亲生前的两位老朋友;两个无政府主义者贝托和佩斯泰利。贝托不忍心让自己老朋友的儿子到市场上去卖苦力。他建议麦德罗选一个正当的职业。于是;麦德罗便当上了泥瓦匠。他一天要劳动十几个小时;身为一名〃小工〃;他每小时的工资也低得可怜。贝托不但关心麦德罗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关心麦德罗的文化学习。他每天都要教麦德罗认字、写字。聪明的麦德罗恨快就学会了签名、写信;并且能十分流利地背诵大段的文章。贝托是个
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又是个酒鬼。每天晚上都要喝得烂醉。而从未见过父亲的麦德罗;早已把贝托看作自己的父亲;他每天晚上都要把醉成一团泥的贝托背回家来。一天深夜;贝托酒后来归;他突然失踪了。麦德罗焦急地四处打听;多方寻找;但均不见踪影。后来;他只好到监狱去查问贝托的下落。但不料反被卫兵抓进了监狱。这是他第一次坐牢。在狱中;他有幸结识了一个青年泥瓦匠凯里尼。从凯里尼的口中;他第一次听到了〃社会主义〃、〃平等〃、〃按劳取酬〃、〃社会党〃等新鲜名词。尤其是凯里尼的一席话:〃在职业上你越是变得能干;你就越会明白自己是一个被剥削者〃;对他的震动很大。两天的牢狱生活结束后;为了尽快摆脱警方对他的监视;麦德罗继续做他的泥瓦匠工作。可贝托则彻底地消失了。这时;麦德罗发现无政府主义者的人数越来越少;而社会主义者的队伍在逐渐扩大;并且日益引起警方的关注。在生活的实践中;麦德罗用自己的朴素的目光看到了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他发现社会主义有自己的领袖;有自己的明确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他也亲眼目睹了社会党人为增加工人的工资、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于是;带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参加了社会党人的工作。他经常阅读进步的理论和文学书刊;出席社会党人召开的会议。他虽然还未正式加入社会党;但已经从一个普通的穷苦工人;成长为一个还残留着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者。到了1898年;劳资矛盾日趋紧张。食品价格大幅度的一再飞涨;而工人的工资却依旧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上。这促使大批饥饿的工人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也正是由于参加了这次示威游行;麦德罗和其他许多同事被警察逮捕;关进了牢房。这是他第二次坐牢。在这期间;他同常常来看望他的工人的女儿艾尔黄丽娅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艾尔茜丽娅是一个美丽、热情、善良的姑娘;她十分同情并支持麦德罗所从事的斗争。1900年1月5日;麦德罗出狱后;他们便结了婚;建立了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两次铁窗生活;锻炼了麦德罗的意志;使他在斗争中成长起来;他加入了社会党。1910年4月4日;在罗马的一个剧场里;召开了有1750名泥瓦匠出席的泥瓦匠代表大会。这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大会。会者着重讨论了如何保护工人的实际收入等问题。1902年5月14日;一直未能缓和的劳资矛盾到了极点。工人们要求增加工资;而资本家则拒绝谈判;因而导致了从5月15日开始的为期46天的泥瓦匠工人大罢工。这是最为艰苦的一次斗争。在那难忘的46天中;以麦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坚定人士始终站在罢工斗争的第一线;领导着工人们坚持斗争;他们忍饥受饿;克服了罢工队伍中的动摇和妥协情绪;抵制了资本家的利诱和威胁;粉碎了资本家动用军警镇压工人的手段。使这场时间长久、规模空前的大罢工;终于以工人的胜利、资本家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然而;作为罢工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麦德罗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在罢工刚刚胜利的第二夭;麦德罗第三次被警方关进了监狱;同时被捕的还有其他20几位同志。这时的麦德罗;已经成为一个坚强的、有觉悟的工人运动的领袖。在狱中;他带领大家坚持斗争;妻子艾尔茜丽娅也忍辱负重;全力支持他的事业。共同的信念;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夫妻间的真挚感情。麦德罗出狱时;看到艾尔茜丽娅抱着孩子;托着已有七个月身孕的身体前来接他。而麦德罗所思考的;则是今后的斗争事业。
作品鉴赏在意大利当代文学史上;围绕着《麦德罗》一书的出版;曾引发过较大的文学沦争。评论家们对这部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麦德罗》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在创作方法上;它标志着战后的新现实
主义文学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危机;预示着把新的创作方法引入文学领域的开端。在表现生活上;它找到了一个从普通劳动者和普通社会党人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干预生活的新观点。而另一方则认为《麦德罗》并没有跳出新现实主义的框子;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不成功。作者热衷于反映人的动物性而忽略了同样复杂的社会性。但总的来说;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