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施咸荣)
詹姆斯·鲍德温向苍天呼吁(1953)
作者简介詹姆斯·鲍德温是美国黑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批评家;1924年8月2日生于纽约的黑人聚居区哈莱姆;1987年12月1日因胃癌病死于法国。他是个私生子;外祖母曾在南方种植园里当过奴隶;继父是个不受教区供养的穷牧师;对待鲍德温很凶暴;鲍德温自称他幼年的生活极为穷困;一家11口住在又窄又小、破旧不堪的公寓里;他受教育不多;主要靠自学;童年时代常常一手抱着弟弟或妹妹;一手拿着书阅读;刚能阅读就已在脑子里构思小说;12岁时在教会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写西班牙革命的短篇小说;以后一直练笔写诗歌和剧本。但他继父反对他搞创作;一心要他当牧师。他14岁起开始在教堂布道;三年后不仅放弃布道;而且从此不信宗教。他离开教堂后不久也就离开了家;在他称作〃美国工商业世界〃里挣扎;当过侍者、听差、产业工人;在饭馆里洗过碗碟。美国社会里的种族歧视终于使他忍无可忍;迫使他在1948年去法国巴黎;在做苦工与挨饿的情况下完成了他的最优秀小说《向苍天呼吁》;直到1957年美国发生种族流血冲突的〃小石城事件〃后才回国。他侨居欧洲时曾陆续在美国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关于黑人问题的文章;尤其是对栽培过他的著名黑人作家理查·赖特写抗议小说的传统提出批评意见;使他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1962年长篇小说《另一个国家》成为畅销书;他也就一跃成为继赖特后最受人注意的美国黑人作家。鲍德温是个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创作过多种体裁的作品;他写得最好也最出名的是散文;算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内容概要小说写30年代居住在纽约黑人区哈莱姆的一个黑人牧师家庭。小说主人公是聪明好学的黑人少年约翰。故事围绕他和他的继父、母亲、姑姑等人展开。约翰的继父加布里埃尔是教堂执事;年轻时候曾一度〃受魔鬼的诱惑。〃他母亲原是南方一个种植园里的奴隶;生过不少孩子;到她30岁时已死去一个丈夫;失去4个孩子——一个病死;两个被主人送到奴隶市场拍卖掉了;另一个被专人领到住宅里抚养。后来主人又分配给她一个奴隶丈夫;生了女儿弗洛伦斯和儿子加布里埃尔。加布里埃尔出生后不久;他生父逃往北方;不知下落。南北战争后;他们一家人获得自由;加布里埃尔因母亲溺爱他;从小很淘气;经常逃学、扛架;还招惹白人;长大后更是〃魔鬼的化身〃;吃喝嫖赌无所不为;曾不止一次被关进监狱。有一天;加布里埃尔与一个坏女人过夜之后;清晨漫步回家;被新鲜的空气、静谧的景色和耸立在他眼前的大树所感召;突然想到上帝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开始痛悔前非;立志重新做人。此后他成了一个虔诚的教徒;很快赢得周围人们的尊敬;当上布道的牧师。他还从宗教工作的需要出发;与一个多年前曾遭白人轮奸、为当地黑人所不齿的丑陋黑人姑娘黛博拉结了婚;但他们之间并无爱情;加布里埃尔待她很不好;婚后不久又与另一个跟他一起干活的黑人少女埃丝特发生了性关系。埃丝特很快怀了孕;加布里埃尔生怕自己干的丑事张扬出去后没脸做人;就偷了他妻子黛博拉的私蓄打发埃丝特去芝加哥娘家生孩子。结果埃丝特死于难产;他们的私生子罗亚尔归埃丝特的父母抚养;后来死在芝加哥的一家酒店里;一把刀子捅进了他的喉咙。加布里埃尔由于自私懦怯;始终不敢承认罗亚尔是他的孩子。若干年后;黛博拉患病死去;死前告诉加布里埃尔说;她早就知道他与埃丝特之间的私情;也清楚罗亚尔是他的私生子;她只恨他欺瞒着她;始终不向她吐露真情;要不然她倒是很情
愿把罗亚尔接到家中抚养的。黛博拉死后;加布里埃尔也就离开了南方;来到纽约哈莱姆黑人区找他阔别了20年的姐姐弗洛伦丝;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弗洛伦丝是在26岁时离开南方的;她对南方的种族歧视早就忍无可忍;有一天她当女仆的那家白种主人又来调戏她;要她当他的姘妇。她终于下了决心与卧病在床的母亲诀别;毅然来到北方谋生;在纽约哈莱姆区结识了黑人工人弗兰克;两人由相爱而结婚;但弗兰克挣钱不多;夫妻常为经济问题发主龃龉;每次吵架后他就出去酗酒。婚后十余年的某天晚上;他离家两天三夜后回来;两人在小厨房里吵得很凶;弗兰克盛怒之下离家出走;从此没再回家。后来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死在法国。弗洛伦丝很爱她的丈夫;在他离开之后先是感到轻松;继而后悔;只得当女工谋生;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着。弗洛伦丝在纽约结识了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苦命女子;她的童年是在一连串灾难中度过的。8岁时母亲去世;她母亲的姐姐来到她家;认为她父亲人品不端;不配抚养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于是强迫她与她所爱的父亲分离。后来她爱上了黑人店员理查德;两人一起到了纽约;因无钱结婚;只好先行同居;有一天晚上理查德忽遭警方逮捕;说他有抢劫杀人的嫌疑;后来虽因证据不足而获释;但在拘押期间曾遭到白人警察的侮辱和毒打;回家后抱住伊丽莎白痛哭一阵;晚上就用剃刀割断了手腕上的血管自杀了。伊丽莎白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她为了不让理查德增加精神负担;没告诉他她已经怀孕;要不然理查德也许不会自杀。她太爱理查德了;她不否认只要有理查德;天国的欢乐对她来说也等于零。她也不否认;假如她被迫必须在理查德和上帝之间作一选择;她也只能——甚至哭泣着——背离上帝。理查德一死;她对生活也就绝望;只是为了理查德的遗腹子而活着。加布里埃尔来到哈莱姆后;在他姐姐弗洛伦丝家中遇见伊丽莎白;先劝说她悔罪并皈依上帝;继而向她求婚;答应以后一定把她的私生子约翰视同己出。伊丽莎白为她的儿子约翰着想;终于嫁给了他;又与他生了一男二女。全书是以倒叙的笔法写的。小说开始时;约翰已14岁;伊丽莎白与加布里埃尔生的最大孩子罗伊也已十多岁;兄弟俩与父亲的关系都很不正常。加布里埃尔在求婚时曾答应把约翰当亲生子抚养;这一点倒是做到了;但他与约翰之间并无感情;常因细故责打约翰;颇引起约翰的反感。约翰一直以为加布里埃尔是他的亲生父亲;一方面很想爱他;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痛恨他。他既想追求物质享受和世俗生活的欢乐;又希望自己不成为上帝的罪人;死后灵魂可以得救。罗伊则天生一副倔强脾气;有一次与白人孩子打架;头上挨了一刀;几乎送命。加布里埃尔为了他与伊丽莎白吵架并动手打她时;罗伊甚至骂他父亲:〃住手;你这个黑杂种;要不我就把你给宰了!〃加布里埃尔尽管因此痛打了他一顿;但内心深处却很疼爱他;觉得他的行为很象自己小时候。全书以约翰在教堂悔罪结束;但在回家的路上;弗洛伦丝揭发了加布里埃尔的伪善;说:〃在我所有认识的男人中间;你就是那个巴不得圣经里全是谎言的人——因为那个号子一旦吹响;你就要永生永世地交代。〃
作品鉴赏鲍德温从小失去父爱;他继父又不了解他;待他过于严厉;他后来就把自己心理上与感情上的感受——他的爱与恨、他的恐惧与孤独感——都倾注在他所写的诗歌、戏剧和小说里。本书被认为是鲍德温的半自传体小说;书中大部分内容与他在教堂中布道那几年的切身经历有关;而对书中各种人物所作的深刻的心理描写则更是他本人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鲍德温在写小说之前早在评论文章里批评过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和当时最著名的黑人作家(也是栽培过他的恩师)理查·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说《土生子》的主人公别格实际上是汤姆叔叔的后裔和亲骨肉;只是别格的性格恰好与汤姆叔叔相反;心中充满恐惧与仇恨;恐惧促使他行凶杀人;仇恨促使他强奸女人。鲍德温强调指出;斯托夫人和赖特写的都是〃抗议小说〃;但这种小说已经过时。别格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美国黑人或饥寒交迫;而在于他为〃获取自己的人性而进行了反抗〃。但在鲍德温看来;〃我们的人性就是我们的负荷、我们的生活;我们不需要为它而进行斗争;我们需要做的事比进行斗争不知要困难多少倍——那就是接受它。〃他还说;〃我写的小说如果说有什么'含义'的话;那么它们含有的只是这一意义:我们应该把一切人当作'人'来看待。任何标签、口号、政党、肤色甚至宗教;都不及作为人类的个人重要。所以归根到底;写个人才是最重要的。〃鲍德温的创作思想的最基本一点与《看不见的人》的作者艾里森是相似的;就是认为黑人首先是人;因此探索和描写'人'的问题要比写社会和种族歧视等问题更重要。鲍德温还认为〃美国文学传统是伟大的亨利·詹姆斯的传统〃;而且作为新一代的进步黑人作家;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和存在主义哲学比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更感兴趣;因此在鲍德温的小说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种族关系往往是通过性关系揭示出来;例如本书虽不象作者后来写的小说那样经常出现猥亵的性描写;但全书的情节中有三个不美满的婚姻、两个爱情悲剧、三次强奸或诱奸。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人物全都是黑人;情节也不涉及种族关系;因此原书内封的广告上说:〃本书是一个黑人作家的处女作;书中虽写黑人;但不是从种族的观点描写的。它可以说是美国文学发展到新阶段的里程碑。〃本书与早一年出版的《看不见的人》确实可以说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到新阶段的里程碑。它们已把文学作品反映和描写的重点从社会转移到个人——个人的爱与恨;个人的自我探索;个人的异化;等等。它们主要的艺术特点则是用现代派的多种技巧(包括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细腻地描写心理活动。本书的主人公约翰所占篇幅只全书的三分之一;时间也极集中(约翰14岁生日前后的两日一晚);但作者以约翰的思想、心理变化为主线;用变换镜头和时间跳跃的手法插入了约翰的父亲、母亲和姑母等人的回忆;使各个人物的生活与思想感情相互烘托;构成有机的联系;结果全书所描写的不仅是一个黑人少年皈依宗教的思想变化;而是约翰一家从南北战争到20世纪30年代的黑人历史;所反映的不仅是约翰一家的生活遭遇;而是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广大美国黑人的共同遭遇。本书从宗教角度描写黑人家庭生活也别具新意。宗教对美国黑人原有特殊意义。早在奴隶时代;奴隶主就想方设法诱使黑人奴隶笃信宗教;好让他们安安分分地忍受现世的悲惨生活;只把希望寄托于死后的天国。因此美国黑人宗教不仅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且也更有欺骗性;它与黑人生活也相互影响;有错综复杂的联系;鲍德温是著名的散文家;写得最好的也是散文;认为散文与小说结合更能表达出黑人民族的强烈感情;本书在形象地抒写黑人的丰富感情时把散文体小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说最后一部分描写约翰躺在圣坛前地板上悔罪的描写是一篇极好的散文;感情强烈而丰富;形象生动;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曾受到一些评论家的称赞。
(施咸荣)
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1955)
作者简介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南方女作家;1925年3月25日生在佐治亚州萨凡纳的天主教家庭;1964年8月3日死于红斑狼疮。她父亲也死子这一不治之症;死时汉44岁。父死后第2年奥康纳才高中毕业;进入佐治亚州立女子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和社会科学;1947年在依阿华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她幼时曾想当漫画家;后来她所刻画的人物也或多或少有些漫画化。她大学毕业后有一个短篇小说获奖;使她决定放弃学画而从事写作。1950年住在好友费兹吉拉德家的农场上写作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时;发现患红斑狼疮;于是回到她母亲的农场上疗养和写作;闲时喂养孔雀。从1955年起不得不拄着拐杖走路;有一次去法国旅行时还幽默地说:〃我有全欧洲最漂亮的拐杖。〃她的活虽然洋溢着乐观精神;笑里却含着眼泪;颇似美国六十年代后现代派创作中的〃黑色幽默〃;这也是她后期创作的艺术特征之一。她有非常坚强的性格;以无比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后来医生只准她一周工作4小时;但她仍坚持写作一直到死;死时年仅39岁。她短暂的一生中共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1955)和两部长篇小说《慧血》(1952)及《强暴的人夺走了它》(1960)。在她去世后又出版了另一部短篇小说集《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1965);卷首附有她生前好友罗伯特·费兹古拉德很有价值的序言。1971年又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说全集;包括31个短篇;其中有12篇是从未收在集子里出版过的。她的短篇小说要比长篇小说写得好;尤其在六十年代女权运动兴起之后;她的声名蒸蒸日上。目前奥康纳已被公认为美国南方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
内容概要奶奶不想去佛罗里达州而想去田纳西州东部;因此想方设法要改变她儿子贝利的主意;还用报纸敲着贝利的秃脑袋说:〃瞧这儿;读读这段新闻。那个管自己叫'沦落人'的暴徒已从监狱里逃出来了;正朝佛罗里达的方向跑呢。读读他一路上所作所为吧。有这么个罪犯逍遥法外;怎么能带着孩子们去佛罗里达呢。〃儿子只顾看报上的体育新闻;不予理睬。儿媳也自顾自喂婴儿吃果酱;只有8岁的孙儿约翰顶嘴说:〃你要是不想去佛罗里达;干嘛不留在家里呢?〃跟哥哥约翰一起坐在地板上看滑稽画报的琼说:〃哪怕让她当女王;她也不肯在家呆一天的。〃尽管如此;第二天清晨动身去佛罗里达时;第一个上车等侯的照样是老奶奶;她打扮得整整齐齐;还偷偷地带了她心爱的猫;生怕在离家旅游的3天中它会无意中触动开关被煤气熏死。到了提摩西镇近郊;他们在红头发山姆开设的加油站餐馆停下吃烤肉三明治;老奶奶跟老板山姆聊得很对劲儿;两人都哀叹世风日下。山姆说:〃上星期有两个小伙子驾驶一辆虽然破旧但质量很好的汽车来加油;我看他们不象坏人;就让他们记了帐。唉;我干嘛要这么做呢?〃老奶奶说:〃因为你是个好人!〃山姆似乎有些吃惊;随口答道:〃也许是吧。〃过了一会老奶奶说:〃你在报上看到那个叫'沦落人'的罪犯逃跑的消息没有?〃山姆的妻子插嘴说:〃要是他来这地方抢劫;我是不会觉得意外的。〃山姆说:〃现在是好人难寻。情况越来越糟。我记得从前有个时候出去都用不着关门。现在可不同啦。〃他和老奶奶一起回忆过去的好时光;奶奶还怪现今世道变坏了是受欧洲的影响。不久一家人又重新上路;汽车开到吐伯斯勃罗郊外时;老奶奶忽然从打盹中醒来;说她记得这一带有个旧种植园;古色古香;门前有6根白色大柱;通向前门的林荫道两旁种着橡树;而且传说屋内
护墙板底下某处还有南北战争时埋下的宝藏。两个孩子听了;就吵着要爸爸绕道去游览一下。贝利拗不过;只好绕道把车开进一条没有铺过的土路。土路很狭窄;两旁是沟;看上去似乎有好几个月没人到过了。老奶奶嘴里说着〃不远了〃;脑海里却突然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原来她记错了地方;那座古种植园不是在佐治亚而是在田纳西!她心里一惊;两只脚不由得一蹬;踢翻了那只藏着猫的篮子。猫一下子跳了出来;爬到正在开车的贝利肩上;贝利大吃一惊;手里的方向盆失去控制;汽车立刻翻进沟里。幸好只有抱着婴儿的母亲脸上划破一道口子;摔坏了一个肩膀;其他人都未受伤。两个孩子反而兴高采烈地嚷起来:〃出了车祸啦;出了车祸啦!〃老奶奶决定不把她记错地方的事说出来;还假装身上受了伤;以躲避儿子的责怪。贝利脸如死灰;牙齿咬得格格直响;却没吭声。一家人都坐在沟底;跟望着高出他们约莫10英尺的土路;几分钟后;他们看见有辆黑色汽车出现在远处的小山上;朝着他们驶来;汽车驶到靠近他们头顶上停下;开车的低头朝他们坐的地方看了好几分钟;一言不发;眼中毫无表情。随后他回头朝车里的其他两个伙伴不知说了些什么;他们全都下了车;开车的那个年龄较大;两鬓已斑白;戴着一副银边眼镜;光着上身;没穿衬衣或内衣;手里拿着一顶黑色帽子和一把手枪。另外两个较年轻;衣着比较整齐;也都带着枪。老奶奶依稀觉得这个戴眼镜的有些面熟;却记不起究竟是谁。年长的那个开始下坡向沟底走来;彬彬有礼地说:〃下午好;我看你们好象翻了车。〃老奶奶说:〃我们翻了两个跟头。〃年长的那个招呼他的一个年轻伙伴说:〃希拉姆;下来检查一下他们的汽车;看看还能不能开动。〃约翰说:〃你拿着枪干什么?〃奶奶忽然尖叫一声;跌跌撞撞地站起来说:〃你就是那个沦落人。我认出来了。〃那人微微一笑;好象被人认出之后感到高兴。〃不错;〃他说。〃不过要是您没认出我;对你们大家似乎更好些。〃老奶奶开始哭泣。沦落人红着脸说:〃太太;别生气。我不是有意说这话的。〃老奶奶带哭说:〃我知道你是个好人。我知道你是个好人家出身。〃〃你说得不错;〃他说。〃上帝创造的女人里没一个比得上我母亲;我父亲的心是金子做的。〃说完他就蹲坐在地上;眼望着这一家6口人在他前面挤成一堆;似乎觉得有些尴尬;就抬头望着天;无话找话说:〃天上没有一朵云彩。没有太阳;可也没有云。〃老奶奶说:〃不错;今天天气很好。听我说;您不应该管您自己叫沦落人。我知道您心眼好;是个好人。我一眼就瞧出来了。〃这时他的两个伙伴都已走到沟底;沦落人指着贝利和约翰对他们说:〃你们把他们两个带到树林那边去。〃父子俩走后;接着响起两声枪声。沦落人眼望树林深处;似乎又觉得尴尬;就戴上帽子;对女人们说:〃对不起;原谅我在你们太太们跟前没穿衬衫。我们逃出来的时侯把随身的衣服埋在地里了。〃那两个小伙子从树林里出来了;一个手里还拿着贝利身上穿的衬衫。〃把衬衫扔过来;〃沦落人说;随后又叫小伙子们把母女俩和婴儿都带进树林;接着又听到几声枪响。老奶奶一个劲儿向沦落人说好话;说他绝不会向一个老太太开枪的;同时劝他向耶稣基督祷告。沦落人说:〃听着;老太太;耶稣让死人复活时;我并不在场。我要是在场;我就知道了事情真相;我也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了。〃说时他有点激动;脸凑得离老奶奶很近;老奶奶就伸出手去抚摸他们肩膀;呐呐地说:〃嘿;你是我的娃娃。你就是我亲生的孩子;〃沦落人象被蛇咬了似的;一下子跳了开去;随即朝她的胸口开了3枪。〃如果她活着时候每分钟都有人开枪打她;她倒很可能成为一个好女人的;〃沦落人说。他的伙
伴鲍比·李说:〃这倒挺好玩呢!〃〃住嘴;鲍比·李;〃沦落人说。〃生活里没有真正的乐趣。〃
作品鉴赏《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代表作;常为选家所选;故事写得十分生动;语言简朴;文笔清新严谨;含义丰富而深刻。奥康纳的《书信集》中曾有个英国文学教授写信问她写这篇小说的〃意图〃;她回答说;从描绘佐治亚州人民日常生活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但她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严肃的;寓意是深刻的。她指出;天主教相信原罪说;世间不乏充满兽性的人和野蛮的暴行;因此尽管有人称她写的是恐怖小说或哥特小说;她却认为她的小说属于〃天主教现实主义〃。原罪说指类人的祖先亚当与夏娃触犯了上帝的禁律;被贬到凡间;因此人一出生就带有原始罪恶。奥康纳小说的主题主要描写邪恶、赎罪和得救;她笔下的人物可以用圣徒奥古斯丁的一句箴言来概括:〃我们的灵魂不得安宁;直到它们在您(指上帝)的身上找到了安宁。〃但奥康纳作为南方作家;她的创作也带有南方文学的显著特征:浓厚的历史意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怪诞的人物形象。她从来不用说教来宣传她的宗教信仰;而是用完美的艺术形象通过隐喻和象征来抒写寓意深刻的主题;有时连主题本身也含有好几层意思;例如《好人难寻》的寓意深刻得连英国文学教授都要写信询问她本人。这个故事的第一层意思当然是讲原罪;说明这个世界已变得十分野蛮残酷;人成了冷血动物。作者一方面通过三个暴徒的暴行用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象征笔法攻击不信上帝的世俗社会;但另一方面;作者显然也寄同情于沦落人;认为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赎罪得救。美国文学史家弗雷德里克·R·卡尔在《美国小说1940—1980》(1983)一书中说;〃好人难寻〃这句话原是圣徒耶路撒冷的西里尔的箴言;他认为通向精神生活之路必须经过恶龙;这些龙可能把你吞噬掉。老奶奶认为通向精神之路可以不经过龙;但沦落人对精神生活不存幻想;明知各处都有龙潜伏着。〃生活里没有真正的乐趣;〃沦落人说;他所寻找的赎罪形式是老奶奶永远无法想象的。因此卡尔认为;沦落人是某种形式的先知;是个不露真相的耶稣。〃路易斯·Y·高塞特在《南方文学史》(1985)中说;奥康纳认为通过暴力可以改变一个人;例如在《好人难寻》中沦落人说:〃如果她活着时候每分钟都有人开枪打她;她倒很可能成为一个好女人的。〃意谓老奶奶有潜伏的优良品质;通过暴力可以把她改造过来成为好人。美国约瑟芬·汉定在《美国实验小说》(1979)里也认为奥康纳同情沦落人;说她笔下那些最凶暴的人受尽生活的摧残;只好默默地在这个世界上受苦;而世人却把他们看成破坏性的或者〃与众不同〃的人。奥康纳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