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三国-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1节:桃园结义的由来之迷
作者: 卢盛江
第01讲桃园结义的由来之迷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说到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那么,三国历史上有没有过桃园结义这件事?它又是怎样来的呢?
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从关羽“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们当年有过某种誓愿,但史书只说他们“若兄弟”,并没有说他们已结拜为兄弟。
可能就是根据三人“恩若兄弟”这一点,加以想象发挥,民间便有了桃园结义的传说,而元人则根据民间传说把故事写进了《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这之前,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虽然只有8万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国演义》的主要轮廓。其中就有“桃园结义”一节,先是关羽杀了贪财好贿、酷害黎民的本县县令,逃往涿郡,张飞见他状貌非俗,谈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饮。恰好刘备卖履后也进了酒店,几杯酒共饮之后,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张飞庄后桃园,各序年甲,“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这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已大同小异。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元人杂剧已有四十多种,几乎是三国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对《三国演义》的成书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专门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出戏,情节与《平话》又有不同,写关羽杀了趁乱图谋立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阳,一日到张飞的肉店买肉下酒,屠刀却被张飞事先用千斤巨石压住。关羽搬动巨石,让张飞钦佩不已。张飞往客店相访,先拜关羽为兄,后又遇见刘备,见他容貌堂堂,有富贵之相,又是帝王后裔,于是与关羽共拜备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汉室。
桃园结义的故事,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这事见于《三国志·袁绍传》。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比如,元代刘福顺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三国演义》写桃园结义,可能根据民间传说,又吸收农民起义的事迹,可能还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关。《演义》作者罗贯中,据鲁迅考定,约生活在1330…140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有说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说他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人,有说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乱世,阅历丰富。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一是明王圻《稗史汇编》说他是“有志图王者”,一是清徐渭仁等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他现存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写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并参加编写了《水浒传》,这些小说戏曲作品,都以乱世英雄事迹为题材,这与他的经历抱负当有关系。《三国演义》的大量描写,特别是对桃园结义的描写,也应与他的这种经历有关。
从《三国演义》全书的艺术构思来说,写桃园三结义,既引出全书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书将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的忠义主题。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义》开篇就写桃园结义的一个缘由。
第02讲叱咤风云的英雄刘备(略)
第03讲关羽是怎样从人变成神的
三国时期人们心目中,关羽首先是以骁猛勇锐而闻名。曹操的谋士程昱、郭嘉称他是万人敌,刘晔说他勇冠三军。诸葛亮更称他绝伦逸群。三国时期能得到这样称誉的将领是不多的。他又以对刘备竭忠尽义而闻名。还在刘备投曹操的时候,郭嘉就说他是为刘备死用的人,到后来,刘晔又说他和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这也是很难得的。
这时人们并没有把他看作神奇人物。不过,到南北朝,首先是他的勇锐善战受到人们推崇。人们常把当时一些骁将比作关羽还有张飞。像宋时檀道济的腹心薛彤、高进之(见《宋书》四十三卷)、齐惠皇太子手下拳勇秀出的武人垣历生、蔡道贵(《南史》卷四十四),还有陈时骁勇绝伦的萧摩诃(《南史》卷六十七),都有关、张之名。宋时猛将安都单骑直入斩掉被世人称为万人敌的枭猛的叛将鲁爽,人们也马上把这事比作关羽斩颜良(《南史》四十卷)。
目录页 下一页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2节:关羽是怎样从人变成神的
作者: 卢盛江
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了关羽神灵显圣的说法。关羽显灵的说法主要出自江陵一带。这是关羽为蜀汉拓疆守土的重地。他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教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都在这一带。这一带历来多神祠,风俗好祈祷,《北齐书·陆法和传》就提到这一点,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江陵神祠当更盛。这一带在南北朝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兵来将往,战事不断。人们或者就因此把一些战事的胜利归于神灵的护佑,很自然也把这一切同几百年前曾在这一带大显神威、至今仍受人顶礼膜拜的关羽的形象、他的神灵联系起来。
据唐代《贞元重建庙记》,这时至少有两次战事被传为有神相助。一是陆法和虏任约,一是梁宣帝拒王琳。据《周书,即后梁宣帝与王琳在江陵相拒时,并没有提到神灵相佑的事。据《北齐书·陆法和传》,记载了陆法和虏任约时有神灵相助的事,但这神灵似应是佛家之灵,因为陆法和自己就是佛教信徒。但在传说中,这可能都和关羽联系起来了。《贞元重建庙记》中说,这是从故老们聆听而来的,怎么会错呢?
据《贞元重建庙记》,这时还有更神异的事。说是陈光大中(567…568),有一位禅师从天台山来,宴坐于当阳玉泉山乔木之下。夜里,他遇见了关公神灵,说愿意施舍此地作为僧坊,请禅师出山,以观其用。到约定的时分,果然风号雷啸,万壑震动,巨岭被劈开,深潭被填平,一应坯材用料,周匝其上,无一乏少。玉泉寺可能就是这样来的,寺西北三百步也就有了关公遗庙。这件事人们都相信了,说是关羽义勇绝伦,生为英贤,没为神明,应该有此神灵之效应。不仅如此,据说,由于关羽神灵托附此山,邦国之兴废,年岁之丰荒,都受关公神灵护佑。就连当年禅师禅坐之树,据说直到唐贞元年间不仅依然尚存,而且已长大至数十围,益见繁茂;这更使人们相信有神灵扶持。
应该从这时开始,关公就显圣显迹,被尊为神,而到后来,关公便愈来愈“神”,愈来愈受人们尊崇。
不论僧俗,进入关公寺庙,都像严官在傍,肃然起敬。关公寺庙不断被修整扩建。唐贞元年间裴度镇守荆州时就重修过一次。此后宋元间修整关庙的次数就更多了,北宋哲宗年间、徽宗政和年间、南宋高宗绍和年间、宁宗嘉泰年间都修整过。
这时,特别是南宋和元代,开始有人专门收集关羽的事迹。像元代的胡琦就以本传为主,旁搜前史,互阅故书,校其同异,编为实录。又稽古验今,作为八图;神像图、世系图、年谱图、司马印图、寿亭侯印图、大王冢图、显烈庙图、追封爵号图。采摭的事迹,析作四门:灵异、判命、碑记、题咏(胡琦《新编实录序》)。
关公的灵迹后来更是不断出现。像宋崇宁年间,据说他就曾显灵助王师破蚩尤,复盐池。他开始有御赐封号,宋徽宗封他为忠惠公和崇宁真君——这真君已是神的称号了,后又加封为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宋高宗加封为壮缪义勇王,孝宗改封英济王,元文宗时封为显灵义勇武安显灵英灵王。他受享祀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最初一些寺庙,关羽和刘备、张飞还是并为三尊,到元代,有人提出:庙无二主,尊无二上,君臣同祀,关公像从前一样侍于一侧,这样享觐不专,不太好。于是,另作庙宇把刘备的神像请了出去,关羽便和刘备一样,正居南面之位。
这时已不仅在玉泉山有关王庙。关王庙宇已遍布全国。据元郝经《重建庙记》,这时郡国州县,乡邑闾井都有庙,而最多的是荆楚燕赵。这些庙宇,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们都畏而敬之。
这时民间也有了关王庙会。关王庙会一年有三次:五月十三日、九月十三日、四月八日。相传四月八日是关羽的生日,又说是受封义勇武安王的日子。五月十三日是磨刀日,相传关羽那把青龙偃月宝刀,每年要用天河的水磨洗一次。据说,有一年久旱无雨,无法磨刀,关羽便舞刀大怒,连龙王都害怕,只好传令下雨,让他磨刀,同时也解除了荆州的旱情。
关羽被作为神被加爵封号,建庙享祀,也被作为神被当时的文人吟颂。宋黄茂才写诗赞道:“严庙貌,爵封王。祚我宋,司雨旸。祷面应,弥灾荒。名与泽,蒙泉长。”这是说关羽的神灵能护佑大宋江山,为民弥灾除荒,并且每祷必应。元杜茂的诗说:“躬膺节钺称蜀将,肘佩章符建汉官。法宣景涵金色界,神光长照玉泉山。”这是说关王庙宇竟因其神灵长存而如佛光般长照金界。
可以说,宋元时期,关羽才最终确立了神、圣的地位。
解释这一现象是很费力的。统治阶级给他封爵加号,看中的是他的忠义,目的也是借此巩固他们的统治,让人们效忠统治者。这当然是主要的原因。但在宋元时期,民间崇拜关公,尊之为神,却可能包含更复杂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此时民族情绪强烈,人们赞扬关公的忠节,包含了对一种民族气节的赞美。这时的一些诗都包含这一种情绪。如宋张商英诗咏关羽辞曹事:“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鋩。月缺白易满,剑折尚带霜。”用来比喻关羽忠义不屈之气节。元程元卿诗则赞道:“将军气作汉长城,此身肯与贼俱生?一时成败风云散,千古精诚日月明。”都让人感到不仅是歌咏关羽,更是为现实生活中那些有民族气节的人唱赞歌。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3节:三国人眼中的曹操
作者: 卢盛江
第04讲勇冠三军的猛将张飞(略)
第05讲三国人眼中的曹操
曹操少年时被很多人瞧不起。
当时许劭以人伦鉴识著名于世,很多士人都希望得到他的品鉴。有一次曹操也去了,带了很多礼物,说了很多好话,但许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曹操瞅空子软磨硬泡,许劭没办法才给了他一个品题。这事见于《后汉书·许劭传》。
还有一个叫宗世林的,南阳人,也是“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曹操“弱冠”即二十岁时,几次登门想见见他,都因宾客太多,说不上话。有一次趁宗世林稍有点空,曹操赶忙上前去拉住宗世林的手,要和他交往,但宗世林仍“拒而不纳”。后来,曹操做了司空,问宗世林:“过去你不理我,现在总可以交个朋友了吧?”宗世林回答:“松柏之志犹存。”意思是我还瞧不起你。这事见于《世说新语·方正篇》及刘孝标注引《楚国先贤传》。
曹操为什么被这些人瞧不起?可能是因为他出身微贱,所谓“阉竖之后”,在士人清流、名门贵族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也可能跟长相有关。当时士人崇尚容止。像郭林宗,“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加上他博通典籍,善谈论,便为士林推崇,他从京师回乡里,到河边送他的衣冠儒士的车乘就有几千辆,连他的头巾折一个角也为人仿效。曹操则相反,“姿貌短小”,据说后来有一次他要见匈奴的使者,“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竟让别人装扮他,他自己则侍立旁边。这事见于《世说新语·容止篇》和注引《魏氏春秋》。还可能因为他从小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不是一个文文静静的读书人。
但是,也有人看出了他的才能。赏识他的有何颙、桥玄。何颙是被禁锢的党人,他见到曹操,惊叹说:“汉家天下将灭亡了,安定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桥玄官为太尉,他称曹操有“命世之才”,说,他见过天下很多名士,没有一个比得上曹操。他要曹操好好干,说自己老了,见不到曹操富贵的一天,但希望曹操关照他的子孙。曹操很感激桥玄,把他视为平生知己,建安七年(202)他作战经过桥玄的墓,还专设太牢进行祭奠,写了一篇很动情的祭文。
许劭瞧不起他,但也给了他一个品语。这个品语,据《后汉书·许劭传》,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世说新语·识鉴篇》注引孙盛《杂语》,则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曹操的才干仍持肯定态度。
他们根据什么看出曹操治理安定天下的才能,不得而知。表现他这方面才能的事情,像造五色棒,以峻法治京师,不避豪强,连皇帝爱幸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犯禁也敢杀掉,都是在他为洛阳北部尉之后,受许劭等人品鉴之后。在这之前,我们知道的几件事,一是曹操在谯水洗澡击退水蛟的事,见于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引刘昭《幼童传》;二是假装中风诬告叔父骗过父亲,这事见于《曹瞒传》;三是和袁绍一起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劫人新妇,这事见于《世说新语·假谲》。这几件事,第一件不一定可信,后二件不那么光彩,桥玄、何颙赏识他,不太像是根据这几件事。可能曹操少年时的有些事充分表现出他出众的才干,但这些事今人已不可得知了。
这是当时人们在曹操少年时对他的评价。那时人们瞧不起他,即使看到了他的杰出才干,也是把这才干与奸诈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曹操做了洛阳北部尉,后又当了顿丘令、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尔后起义兵合盟讨董卓。盟军解散,他又与群雄角逐,一步步击败敌手,成为威震海内的人物。他让时人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在时人心目中留下了一个更完整的形象。
反对他的人对他有评价,在评价中描绘出这个人的特点。刘备就对庞统说过:“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急”、“暴”、“谲”就是对曹操特点的概括。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列举曹操的罪状,实际上也是对他的品行的评价。至于不少敌手骂他是“汉贼”,更反映了曹操在他们心目中的恶劣形象。
拥护他的人对他也有评价。除开那些一味恭维奉迎之辞不算,郭嘉等人在分析敌我形势时提出的四胜之议、十胜之议,包含有比较客观的看法,反映出拥曹一派人心目中的曹操形象。反曹、拥曹的人评价截然相反,把他们的看法合起来,却可以完整地看出曹操在时人心目中的不同侧面。
谲。从贬义讲是谲,是权术,从褒义讲,就是郭嘉等人在议中讲的“谋胜”、“应变无方”。这是曹操少年时人们就已形成了的看法,而后来又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一是政治权术,驾驭臣下,收揽人心,控制朝政,都用权术。二是善于用兵,曹操善用兵,是敌我都承认的,郭嘉十胜之议说曹操“以少克众,用兵如神”,从反面说,也就是吕布说的“曹操多谲”的意思。
急。刘备说他“急”,与“宽”相对。在拥曹的郭嘉等人的四胜十胜之议中,就是“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在陈琳为袁绍写的檄文中,则是“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缯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蹈机陷。”褒贬不一,说的都是一回事。
能用人。荀、郭嘉所谓“度胜”就是讲他能容人用人。有两点:一、“用人无疑”,二、“唯才所宜”。
眼光远大,处事果断。有人说他“能断大事”,郭嘉说他对于眼前的小事有时会疏忽,但对于影响全局的大事,即使看不见,也考虑周全,没有不办到的。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4节:曹操杀人如麻
作者: 卢盛江
至仁待人。郭嘉等人都讲到这一点。按老庄的说法,不仁便是至仁。郭嘉说他“推诚而行,不为虚美”,就是说,讲实际、实用,不搞虚仁假义、繁礼缛节、假谦让的一套。这是符合曹操特点的。
暴。陈琳檄文讲的“肆行酷烈,割剥元元、残贤害善”,像害边让、杨彪、赵彦,掘坟破棺,略取金宝,都是暴。
有篡汉野心。反曹的人骂他“汉贼”,拥曹的人不管四胜十胜之议,绝口不提他忠正,说明这是时人共识,都知道这一点。
这就是三国人眼中的曹操。三国人的评价,他们所总结的特点,实际为后来传说、《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调。
第06讲曹操故事的真假之迷(略)
第07讲曹操杀人如麻
曹操在他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杀了不少人。在三国群雄中,他杀人之多,恐怕是为人所不及的。
有些是政治的原因。为了诛除异己,巩固统治,他认为该杀的,都非杀不可,毫不手软。建安五年(200),董承、王服、种辑等受献帝密诏谋诛曹操,谋泄,这些人都被杀,夷三族。董承女为贵妃,已有身孕,献帝累为请求免死,也不准。伏皇后写信给父伏完,说曹操残逼之状,到建安十九年事发,他派华歆当着献帝的面把藏在壁中的伏皇后揪出来,尔后活活打死。这次还杀了两个皇子和伏皇后的兄弟宗族一百多人。建安二十三年,金、耿纪、韦晃、吉本、吉邈、吉穆等谋反,二十四年,魏讽结徒党谋反。这两次谋反者都无一例外,全部问斩。只要有损他的利益,包括曾经的功臣也不能幸免一死。
有的纯为报私仇泄私愤。他的父亲曹嵩被陶谦的部属杀害,为报父仇,他发兵打陶谦,屠彭城,按《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是“所过多所残戮”,按《曹瞒传》的记载,是“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后来曹操想再打徐州,手下就劝阻他,说上次打徐州,“威罚实行”,杀人太多,“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不会投降,就算打下来了,“尚不可有也”,说明这一次确是杀了很多人,而且杀的是老百姓。仅仅是作战而死,不至于其子弟念父兄之耻,不至于打下来还不能占有。
有些则说不出有什么理由。杀主粮官,只是军粮不足,借头欺众,稳定军心。杀吕伯奢一家,是出于疑心。梦中杀人,是为了防范行刺。杀华佗,是华佗远家思归,没给自己治病。
在说不出多少理由的杀人事件中,有一些则主要由于性忌。忌才,伤了面子,就要杀人,而且因此杀了不少人。
杀孔融。路粹构拟了几条罪状,都不能成立。他当年在北海起兵,和曹操一样是要讨伐董卓,并非图谋不轨。三国时期包括曹操自己都比较随便,礼教已经没有多少约束力,孔融不戴头巾微行,不遵礼教也算不得什么罪过。曹操杀孔融,主要是孔融爱卖弄文才又不顾曹操的面子。攻下邺城,曹操子曹丕抢占了袁熙妻甄氏,孔融给曹操书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讽侮了曹操,曹操却一下子没醒悟。曹操制酒禁,孔融上书反对,也玩弄一通文才,又多含侮慢之辞,让曹操读了很不舒服。其实,孔融对曹操是真心的,他写六言诗:“郭李纷争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