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三国-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埠蘸赵诓幔宦壑拔瘢嵌级剑唐帐歉倍级健2还贾詹挥氤唐占平希靡源劢谙嗳荨:罄矗唐找膊坏貌痪捶3唐斩匀怂担骸昂椭芄煌秃孟褚谰萍涯穑恢痪跫幢惶兆怼!薄
还有一个例子。曹操请出蒋干过江游说周瑜。蒋干没有能说动周瑜,周瑜的气量风度却让蒋干为之倾倒,他回去告诉曹操的,就是周瑜“雅量高致”给他的深刻印象。
孙权也谈到过他的这个印象。有一次,刘备自京口回荆州,孙权和张昭、鲁肃等人设宴送别,待张昭、鲁肃先走了,孙权留下刘备说话,谈到周瑜,他十分感叹,说:“周瑜这个人,文韬武略,是万人之英,看他器量广大,恐怕不会久为人臣。”他认为周瑜这种大政治家的气量,不是普通人臣能做到的,认为这是一种帝王之量。
《三国演义》完全改换了历史上周瑜的这种本来性格。作者把周瑜写得那样骄矜忌刻,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过人见识和宽广胸怀。不过,作者这样写,也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种类型的不朽的艺术典型,一种才大器窄的典型。
第53讲周瑜何时起变得器量狭小(略)
第54讲赔了夫人未折兵
第55讲马超起兵颠倒了因果
《三国演义》写周瑜新死,曹操又欲南征,却担心西凉马腾来攻许都。他听从荀攸的计策,封马腾为征南将军,让他去讨伐孙权,引诱他入京师,想借机除掉马腾。马腾料想曹操不敢加害,便留马超保守西凉,让两个儿子马休、马铁和侄儿马岱随他同往京师。马腾本来就受汉献帝衣带密诏,发誓诛除汉贼,这次入京又遇黄奎,便密谋动手,不料事泄未成,马腾父子和黄奎一同遇害,只有马岱逃得性命。噩耗传来,马超咬牙切齿,遂与韩遂一道起兵西凉,杀奔长安。
这就是马腾遇害事件。虽不是什么大事件,但因为作者写它引起了马超兴兵反曹一场恶战,所以也很引人注目。
这件事看起来有鼻子有眼,好像历史就是这么一回事,其实,这当中掺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构想。
历史上并没有马腾受衣带诏一事。马腾确是应召从凉州到了京师,但是,他去京师只是从自身处境考虑,具体说,是被韩遂逼得没办法。他和韩遂都是灵帝末年起兵的,后来韩遂为镇西将军,马腾为征西将军,两人结为异姓兄弟,共同称雄凉州。但由于部曲间不断发生冲突,积怨渐多,竟反友为仇,打了起来。马腾先把韩遂赶走,不久韩遂又纠合兵众,攻打马腾,还把马腾的妻子也杀了。为了稳固自己在凉州的势力地位,马腾只好求还京畿,谋求支持。曹操呢?他也正需要控制这一带势力,当年攻打袁尚时,他就曾利用马腾及其子马超在平阳讨伐高平、郭援。这回马腾自己要来,当然求之不得,于是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征马腾为卫尉,还以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马超的弟弟马休、马铁都封官晋爵,除马超留镇凉州外,马腾和他的家属就这样都被召到邺都来了。这是建安十三年(208)的事。把这边安顿好了,曹操才南下打刘表,取江东的。
马腾全家后来确是在邺都被害。不过时间不是在马超、韩遂兴兵叛曹之前,恰恰相反,是在这之后。马超反曹在建安十六年,而马腾被害是在建安十七年。自然,这两件事的因果也恰恰是相反的,不是因为马腾被杀引起马超兴兵,马超反曹倒是马腾被诛的直接原因。
马超叛曹不是因为马腾被杀,而是别的原因。马超留在凉州多年,渐渐又兵强势众,他与韩遂重新和好,又连结杨秋、李堪、成宜等部,便要扩张势力,这是根本原因。直接的起因则是钟繇攻打汉中。曹操派钟繇打汉中,本来是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但马超他们硬说,这是冲他们来的。这就成了他们起兵的理由。
作者没有照这些事件本来的因果顺序和历史面貌写,却重新编排史实,设计因果,带有抑曹的思想倾向。马腾在困境中投靠曹操,曹操封以官爵,以礼相待,这本是能容天下英雄,恢豁大度的表现。马超先反、马腾后被问斩,诛灭三族,曹操虽然残忍,毕竟有一定理由。但改成用计诱马腾来京,尔后加害,人们看到的就只有曹操的奸诈狠毒。作者显然有抑曹的意图。
重新编排史实,恐怕更多是从艺术上考虑。现在这样写,矛盾更集中,也更易激化,扣动人心。受诏诛贼,这是国恨;父弟遇害,这是家仇。国恨家仇集于一体,马超自然要与曹操不共戴天,他发誓,要活捉曹操,生啖其肉,矛盾一下子异常尖锐,不可缓解,双方在战斗中的拼杀,也就有一种扣动人心的气势。
现在这样写,情节也更生动曲折。我们看马腾到许昌后的一段。马腾屯兵许昌城外,作者不直接写曹操直接擒住马腾,却先让他派门下侍郎黄奎去劳军,这就生出一层变化。偏偏黄奎也痛恨曹操,因此不仅没有按曹操之命行事,反而和马腾商议起了如何杀曹操。这又生出一层变化。不料黄奎乘醉一回家,其妾几句话一挑,精心密谋的计划不但全套了出来,而且当夜就报知了曹操,这又生出一层变化。只是一夜之间,生出这无数变化,处处在意料之外,又环环相扣,合情合理,较之史实是更为引人入胜。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23节:守户之犬刘璋
作者: 卢盛江
这样写,抑曹的倾向当怎样评价另作别论,作者艺术上的考虑是很可取的。这样本来不算太大的事件,史书上往往简单带过,《演义》作者却抓住不放,做足文章。大事件要写得恢宏壮阔,小事件也要精心编织矛盾,构思情节,写得精彩动人,这看出作者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有这种态度,才有不朽的《三国演义》。
第56讲夸张的虎将马超(略)
第57讲锦马超和老黄忠
第58讲守户之犬刘璋
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三国演义》里,刘璋都是一类诸侯的典型。
这个和他父亲刘焉先后统治西川二十多年的一方诸侯,还不算是无道之主。他的父亲刘焉曾镇压过农民起义,后来又造作乘舆车具千余乘,有僭位称帝的野心。刘璋则没有多少明显的劣迹。他没能举贤任能,法正、孟达这些贤能之士在蜀都不得志,但他也能听从吏民的请求,留用执法严正的董和,许靖也是他招请来蜀做了巴郡、广汉太守的。
他只是愚弱无能。他据有益州,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威望,而是靠父上的基业,加上偶尔的机遇。如果不是刘焉的另两个儿子因参与马腾谋反而被杀,如果不是因为温仁无威,刘焉死了以后,刘璋恐怕也不会被赵韪他们推出来做益州刺史。
他愚弱无能,因而缺少统御力、威慑力。当时,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的有数万家,这些人被收为兵,称作东州兵。东州兵为非作歹,侵暴吏民,刘璋没有办法禁止他们。庞羲本是刘焉的通家故旧,又救过刘璋他们,应该是可靠的,但因为刘璋宽柔少明断,庞羲也自专权势,刘璋拿他没办法。曾推举他袭益州之位的赵韪,受到刘璋重用,却反过来勾结朋党,起兵打刘璋,刘璋又无能为力。倒是那些东州人,怕赵韪得势,同心协力帮助刘璋,才杀败赵韪之军。
由于无能,刘璋当政十几年,益州不但没有得到治理,反而弄得一塌糊涂。诸葛亮曾和法正议论过刘璋治蜀。诸葛亮说,刘璋治蜀,既没有施行德政,也没能使威刑整肃,这样,蜀土的人士都一个个专权自恣,全不顾什么君臣之道;用名位去宠络这些人,到极高的名位,这些人就连名位也看不上眼,用恩遇去顺抚这些人,恩遇完了这些人又骄横怠慢起来;这一点,刘璋自己心里也清楚。当刘备攻成都时,成都吏民都想拼死一战,他却不赞成,他说,他们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没有给百姓任何恩德,再打下去,于心不忍。
到刘备入川前后,就更能看出刘璋庸暗无能。
刘备入川,是刘璋招请而来的。招刘备入川,不仅是一大失策,而且看出刘璋连起码的政治斗争常识也不懂。刘备入川,和他当年投袁绍、投刘表时大不一样,他已经是谋臣良将济济,兵强马壮,赤壁之战打败曹兵,更势力雄厚,这样一股力量入川意味着什么,刘璋竟丝毫没有考虑过。刘备对西川,早就志在必得,还在隆中,他就和诸葛亮定下了西取益州的战略构图,而且从当时形势看,曹操占据中原,孙权占据东吴,刘备要扩张势力,只有向益州发展,刘备的枭雄性格,连曹操都驾驭不了,更不可能听命于刘璋,这是常人都不难想到的,刘璋却丝毫没有察觉。他只相信一点,刘备与他同是宗室,不会怀有异心。这已不仅是无能,而且显得太幼稚了。
由于无能,对部下他也无法察其忠奸。他派张松见曹操,张松回来劝他结好刘备,这时张松事实上就已别有意图。后来派法正见刘备,法正回来,和张松等人密谋献西川,戴奉刘备,出卖刘璋,这些活动都在刘璋眼皮底下进行,他也丝毫未能察觉。不仅如此,还一次又一次派他们连结刘备,听信他们,重用他们。
这样一个人物,最终失去西川是不足为怪的。陈寿在《刘璋传》后评论说:“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三国演义》里,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评他是“守户之犬”,他确是只能守点成业,从后来的情况看,他连父业也未守住,似连称职的“守户之犬”也够不上。
这个人物,《三国演义》作了真实的描写,从这个人物身上,人们可以看到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无能的一面。这个人物,为我们提供了又一类封建统治者的典型。
第59讲马超大战葭萌关是虚构(略)
第60讲张松未曾献地图(略)
第61讲蜀中四英是怎么回事
《华阳国志》记载:“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炜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在这四相或称四英中,诸葛亮是人们熟悉的,另外三人,《演义》却写得不多。
蒋琬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诸葛亮生前曾上密表给后主,说他身死之后,国事宜交付给蒋琬。诸葛亮病重时,后主派尚书仆射李福专程到汉中省侍并咨询后事,诸葛亮又一次明确指定蒋琬为接班人,蒋琬之后则是费炜。
诸葛亮为什么选定蒋琬为接班人呢?首先当是看中了他的治国才干。蒋琬最早只是一个文书小吏,随刘备入蜀以后,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广都长。一次,刘备恰好有事到广都,看到蒋琬喝得醉醺醺的,不理政事,像当年庞统治耒阳一样。刘备大怒,要将蒋琬治罪杀掉。诸葛亮却看出来蒋琬是个人才,对刘备说:“蒋琬是治国的栋梁之才,不是治理小县的人物。他为政以安民为本,并不善于修饰外表。希望主公进一步加以考察。”他后来果然一步步得到提拔重用,显露出他的才干。诸葛亮南征北伐,率大军外出作战,就是蒋琬留守成都,治理内政,保证了充足的物资和兵源供给前线。
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他谦恭忠谨,不计个人得失,有容人之度。一次,诸葛亮举他为茂才,他坚决辞让,认为还有比他更合适的。后来,他又曾把益州刺史的要职让给费炜。他和杨戏谈话,杨戏有时不回答他的问题,有人挑拨说,杨戏太傲慢了。蒋琬却说,杨戏想赞成我的主张,但不是出于他的本心,想反对我的主张,又显得我不对,所以才不作声,这正是他正直爽快的表现。杨敏曾说过他的坏话,说他办事糊涂,根本比不上前人(指诸葛亮)。这话传到蒋琬那里,有人主张惩治杨敏,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前人,这没什么可推究的。有人还不服气,要去追问杨敏,到底哪里办事糊涂。蒋琬说,假如我不如前人,则这件事不当究理,不当究理却一定要去究理,这就糊涂了,还用再问吗?后来杨敏因事入狱,大家都认为这回杨敏死定了,蒋琬却不当一回事,并没有加重处罚他。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24节:蜀中四英是怎么回事
作者: 卢盛江
蒋琬可能也懂得一点军事。诸葛亮死后,他对伐魏作过分析,认为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指向秦川,这样道路艰险,运输困难,所以不能取胜,不如乘水东下,多造一些舟船,从汉水、沔水袭击魏的魏兴、上庸。这个作战方案没有得到大家赞同,他自己又得了病,所以没有实行。大概因为他懂得一点军事,所以延熙元年(238)到六年(243),他也曾以大将军之职出守汉中。他出守汉中的五六年间,虽没有什么战功,却也保持了汉中局势的平稳。
费炜也是一个受到刘备、诸葛亮器重的人物。刘备立刘禅为太子,提拔费炜为太子舍人,后又迁太子庶子。诸葛亮南征回来,大臣们都到几十里外迎候,这些人的年龄地位大多比费炜高,诸葛亮却只让费炜和他一起同车而行,大臣们都因此对他刮目相看。诸葛亮死后,他受命辅佐后主,功名声望仅次于蒋琬。
费炜识悟过人。诸葛亮死后,他先为后军师,后代蒋琬为尚书令。这时军国事务繁多,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书记文件。这些书记文件,他只稍微看一看,便能抓住要点,速度比常人快好几倍,而且过目不忘。他常常一早一晚办公,一边听汇报,处理公务,一边还能接待宾朋,照常饮酒吃饭、对弈博戏,却不耽误公务。董允代费炜为尚书令,也想学他的样子,不到十天,便积了一大堆事,他十分感慨,说,人的才力竟相差这么远,确实不是我能比得上的。
他的才能在外交上也体现出来。诸葛亮南征刚回来,派费炜出使东吴。孙权让博才善辩的诸葛恪等人去见费炜,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论难,费炜思路清晰,辞顺理达,一一应答,始终没被难倒。孙权又特地准备好酒让他喝,看他已经醉了,再和他讨论国家和天下大事,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想试试他会不会酒后误言,不料费炜头脑清醒,记住这些问题后退下去,写好条目,一一回答,没有一句失言误答。孙权非常器重他,说,你是天下贤淑有德之才,将来一定是蜀汉的栋梁股肱,前程无量。孙权还把自己经常佩戴的宝刀送给他,以示敬意。诸葛亮北住汉中时,也因此请费炜为参军,让他频频出使东吴。
费炜还善于平衡关系,处理内部矛盾。最突出的例子是他处理魏延和杨仪的矛盾。魏延和杨仪互相不买账,结怨很深,常常一争论问题,魏延就拔刀向杨仪,杨仪则泣涕纵横。一到这个时候,费炜就出面劝喻。诸葛亮在世时,魏延、杨仪虽然矛盾很深却没有激化,能各自发挥他们的作用,都是靠费炜在其中斡旋匡劝。
费炜生活还很朴素。家里没有积蓄财产,他让孩子们穿普通布衣,吃普通饭食,出入也不坐车骑马,跟寻常百姓一样。
董允也以他的忠谨正直受到刘备、诸葛亮的信任。刘备让他和费炜一起为太子舍人。诸葛亮将要北伐,担心后主年轻无知,不辨忠邪,便把宫省之事托付给董允,后来又让他统领宿卫亲兵。他很谦恭,蒋琬为益州刺史,上疏把此职让给费炜和他,又呈表称赞他管制内宫有功,应该赐爵封土以示褒奖,他都坚决推辞,不愿接受。他对后主刘禅管得很严。刘禅经常想采择民女充于后宫,董允匡劝他,古时天子后妃也不过十二人,现在后宫已经够了,不应再增加。他坚决没有按刘禅的想法去做,刘禅长大以后,很喜欢宦官黄皓,黄皓又是个辟佞之徒。董允则常常既严肃地匡戒后主,又严厉地批评黄皓。黄皓很惧惮董允,不敢做什么坏事,董允在世的时候,黄皓也一直不过是个黄门丞,没能在内宫取得权势。
有这几位忠贤之臣,加上刘备、诸葛亮培养提拔的另一些人物,诸葛亮之后,蜀汉政权虽已在走下坡路,但仍能维持一段不算太短的时间。不过,这样的人物毕竟不多,加上刘禅太无能,因此等这些人物过去后,蜀汉内政便越来越糟,无可挽回地归于败亡。
《三国演义》对这几个人物着墨不多,大概是因为《演义》长于表现战争,而这几个人物在这方面都没有什么故事可写。
第62讲诸葛亮称赞过的向宠(略)
第63讲张飞“醉茶”败张郃(略)
第64讲诸葛亮未随征汉中
《三国演义》从第七十回到第七十二回,先是写刘备各处守军抵御曹操军兵的进攻,尔后写刘备乘时亲征,一举攻取汉中。这次战役,处处可以看见诸葛亮在运谋设计,指挥调度。
张飞在宕渠山大战张郃,五十多天,相拒不下,便每日饮酒饮至大醉,旁若无人,坐于山前乱骂。消息传来,刘备大惊,担心张飞贪杯误事,孔明却算定这是张飞之计,反而派人送去三车美酒助阵。果然,张郃被诱下山来,被张飞击败。
后来张郃又领兵攻打葭萌关,守将孟达大败,葭萌关告急。孔明又不慌不忙,用激将法请出老将黄忠、严颜。黄忠不负军师所托,用骄兵之计,夺了天荡山曹操的粮草,又一次打败了张郃。
孔明又和刘备亲自引兵十万,出葭萌关下营。他先激黄忠出阵,并派法正相助,斩了夏侯渊,夺了定军山。当曹操自领二十万大军杀来时,孔明又派黄忠、赵云各领一支军马,夺了米仓山,烧了曹操的粮草。
曹操统大军来夺汉水寨栅时,孔明先令赵云引五百人,带鼓角伏于土山之下,一连三夜,擂鼓鸣炮,惊扰敌人,教曹兵彻夜不安。后又用疑兵之计击溃曹兵,连夜追赶,夺了南郑。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25节:诸葛亮未随征汉中
作者: 卢盛江
曹操不得不退守阳平关,孔明又早已算定,一面差张飞、魏延分兵两路,去截曹操粮道,一面令黄忠、赵云分兵两路,去放火烧山。这又把曹操赶到斜谷界口,待曹操只好弃汉中而走时,孔明又令马超诸将分兵十几路,不时攻劫,让曹兵人人丧胆。刘备军靠孔明的运筹指挥,节节胜利,终于攻取了汉中。
在《三国演义》作者的笔下,在这次攻取汉中的战役中,孔明用兵如神,他过人的智慧,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人赞叹,也觉得真实可信,好像这次战役就是这样靠孔明一个个计谋打过来的。不过一查历史,才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攻取汉中是刘备夺得西川后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刘备的主要将领,除关羽镇守荆州外,大都参加了这次战役。刘备是投入了他所能投入的全部力量。张飞在八濛山一战大破被曹操比作韩信的张郃,声威大震。黄忠老当益壮,在定军山亲率士卒,金鼓助威,不但大败曹兵,而且力斩曹操的得力大将夏侯渊。赵子龙将数十骑与曹操大军猝然相遇,在众寡悬殊又被敌包围的情况下,奋勇拼杀,反教魏兵惊骇而退死伤惨重,刘备因此称赵云“一身都为胆”。还有马超,也参加了这次战役。
刘备亲自出征,指挥了这次战役。他驻兵阳平关,调兵遣将,总揽全局,张飞、黄忠、马超的几次作战,都是他部署的。当曹操亲率大军来时,刘备收敛兵众,依险而拒,却不与曹兵交锋,坚持几个月后,竟使曹操不得不引军而还。
随刘备出征的谋臣是法正。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以后,法正分析双方形势,认为乘时攻取,汉中一定可下,促使刘备下决心攻取汉中。战役中,他为刘备出谋划策,黄忠斩夏侯渊的那次战斗,就是法正指挥,下令出击的。
那么,诸葛亮此时在做什么呢?他并没有随刘备出征汉中。《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攻下成都,占领西川以后,“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他是留在成都,任务有两个,一是镇守、治理后方,二是为前方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员和军需给养。
这责任、功劳丝毫不亚于在前线的将士。这有点像汉高祖的萧何。当刘邦南征北战时,萧何镇守关中,使刘邦军给食不乏。刘邦后来封萧何为第一功臣。刘备攻取汉中如果要论功,诸葛亮当然也是第一功臣。但是,他毕竟没有出征前线。《三国演义》这几回关于他的描写,当然都是虚构的。
作者这样虚构,当然有他的考虑。要突出诸葛亮多智的性格,只有让他“出征”出谋划策。当然作者似乎也可以照史实写,但那样写出来的就是萧何式人物,与《三国演义》前后描写的诸葛亮形象不统一。为了形象的统一,为了这一智慧的化身的形象更丰满更有光彩,读者应当会赞同《演义》作者的虚构。
第65讲江东后起之秀吕蒙(略)
第66讲刘备“借”荆州有根据
第67讲关公大刀在何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