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微尘-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周老师五十多岁,身体单薄高瘦,戴了一架深度的近视眼镜,穿了件厚厚的长袍,在这样的光线下走路自己也是畏畏颠颠的。可他还笑着说:“是啊,这一带没有路灯,晚上也不安全。”
探梅说:“那我们再送周老师回去吧。”
周老师说:“不用,不用了,你妈回来了就好。”虽说“不用”三个人还是一起掉过头来。
周老师在路上问:“小女怎么样啊?把她接回来了吗?”
二秀给他们说起问梅在教堂的事情,大家都有些感动。二秀说:“……她觉得那里好,自己还不愿意到渠府来哩。”
这时一阵冷风吹来,周老师不住地咳嗽,探梅马上去轻轻地在他背上拍打起来。当周老师刚刚喘过气,又笑笑说:“那就好,那就好。我在国外也做过礼拜,好的信仰能引人向善,她自己要是虔诚,那倒是一片纯净的天地呢。”
到了学校门口,周老师说:“你们这几天也辛苦了,探梅自己都不方便,还帮我料理家务,实在过意不去啊。我们改日再谈,今天好生回去歇息。”
周老师叫周立人,是个心细而善良的先生,他早年在查屠的西安老家当过书童,因为查屠当年经常接济他的父母,关系还特别好。查家败落后,他不知怎么就辗转到洋船上去当了火夫,后来竟在夏威夷勤工俭学读起书来。虽因病没修完学业,可还是以留过洋的先生在内地谋了个英文老师的职务。二秀带了探梅来投奔他,才知道查屠遇害。周立人知恩图报,自然是尽力相助。周立人膝下无子,身体也不好,总是咳嗽,听说他老婆就得了肺病在一年前死去的。二秀在他家帮佣,探梅虽在学校教务处抄写文书,也常常过来陪他聊天说话。
几个月后,就在那放荡不羁恶贯满盈的冯文超一命归西的第三天,二秀正在周老师家里收拾屋子,她突然看到压在底层的报纸上写有冯文超的字样,那密密麻麻的小字自然认不全,就想去请教周老师。可二秀突然想到这冯文超和探梅的事情周老师是知道的,而周老师不但不告诉她们反而把报纸藏了起来,她顿时感到周老师良苦用心,只能把报纸拿回家给探梅看。
探梅这时刚坐完了月子,只看到标题就感到头脑一阵晕眩。再看下去,更感到自己的心从体内徐徐下坠,竟突然空空地不知去了哪里。她至今也不明白这冯文超究竟是怎样的人,即使已落到了如此身心俱碎的境地,似乎还抱着对美好的渴望。
探梅的确还在渴望,那是因为她那血管里总是流淌着火一样的热情。这火一样的热情不仅使她那还不曾设防的渴望在被压抑中刚刚投向这个世界,就落入了人间早已构筑的陷阱。即使那追寻的幻梦被这险恶的人世残酷的欺骗了,践踏了,羞辱了,却依然残留着追寻美好的记忆。
想想几个月前,她跟着母亲逃到渠府,自己又在万般无奈中生了个女儿。那时候,接生婆把婴儿倒提起来照着小屁股连拍几下也没出声,马上就认定这娃儿是个活不长的哑巴。接生婆说是要救这哑巴也不难,必须送到百里以外的人家先养半年才行。可正要把娃儿抱走的时候,竟突然听到那娃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那时候,探梅禁不住大叫一声,从床上连滚带爬地扑了过去,从接生婆手里一把夺过婴儿又紧搂在怀中发疯似的号啕大哭起来。娃儿没被抱走,可连二秀也没想到,这其实是冯家的圈套。冯家后来听说是个女娃,一心想盼个男娃续根的打算也就作罢。
直到现在,二秀和探梅才知道冯文超被斩首的消息。这消息也实在轰动,连隔了几重山的《渠府周报》也历数了回龙死犯冯文超的桩桩劣迹。这报纸以头版大字标题写着“回龙除‘虎’患,国泰民安”,以下文字还绘声绘色的描述了杀头当日的盛况:什么马车游街,少爷示众;警备司令派人监斩,浪荡恶人只能认命;全城百姓恨之入骨,八镇袍哥却来送行;老刀手滴血洒酒,冯文超一命归西……之乎也,乱乎也,真弄得个昏天黑地还鞭炮齐鸣。
第二部分:飞动的云世间的黑暗和丑恶
冯文超死了,探梅也知道是自己毁了父亲,毁了善良的母亲和可怜的妹妹,让自己也落到了如此境地。一连几天,探梅就在这渴望和悔恨中整日以泪洗面。她时而号啕大哭,时而狠狠抓扯自己的头发,甚至故意抓破自己的身子看着又红又浓的血滴落下来。她麻木了,绝望了,她觉得自己实在是个该死的东西。
周老师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他感叹地说:“探梅啊,你是善良的女孩子,我知道你曾经向往过幸福,渴望过自由,可人世间的事情总是难料啊。探梅啊,不论怎么说,你还年轻,这只是你生命中一段痛苦的日子。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你应该更多地想到孩子,想到周围还有关心你的人,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周老师说了不少安慰她的话,虽然也让她明白了不少这人世间的黑暗和丑恶,可探梅依然是以泪洗面,总是生活在自我羞辱的深渊里。
然而,没过多久,她们竟听见有人散播说:周老师是留过洋的,乱来得很呢。探梅那个小孩就是他的野种,现在又更不得了了,一个病怏怏的老头,一下就睡了妈和女儿呢。二秀听了气得不知道怎么是好,而周老师却只是笑笑说:“不用听这些乌七八糟的话,谣言是会杀人的。”
可探梅暗地里对妈说:“不怕那些人说,人家周老师那样好,要是他真能看得起我,我还想嫁给他哩。”
二秀听了着急地说:“看你这女娃子,尽胡思乱想,一点不守规矩。”
探梅说:“我才不信那些规矩哩。你看那些有钱的大爷,哪个不讨几个小太太的。
我现在都这样了,他也从来也没有看不起我。他要是真嫌我,那……那你就嫁给他吧。”
二秀急得拉下脸说:“你这混账东西。再乱说,小心刮你的嘴巴。”
没想到,探梅倒把这事给周老师说了。可周老师说:“探梅啊,不管外面怎么说,你们都不要往心里去。我身体不好,知道自己也活不了多久了。你千万不能说这样的话,我是还你爸的愿呐,总是把你当成自己的女儿看的。”
探梅突然显得非常激动,一下竟扑在周老师的身上哭着说:“我是真心的,我就觉得这个世界上你是最好的人,要是你不嫌弃我,我是真心想嫁给你的。”
周老师推开探梅认真地说:“探梅啊,你冷静些,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是复杂的,感情也有很多种,有夫妻和恋人之间的,有父母儿女之间的,有兄弟姐妹之间的,还有亲朋好友之间的。我知道这不是爱情,只是一种理想中期望的父爱,或者是在痛苦中的感恩心理。你应该好好想一想,感情用事是不好的。”
探梅含着眼泪愣愣地看着周老师,依然伤心地说:“外面的人到处说我们的坏话,把你也牵进来了。为了这些事,妈哭了好多次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哩。”
周老师说:“流言厉害啊,是能杀人的。不过,我倒给你出个主意,这些事情说来说去,不过是你那女儿没有父亲。我看这也好办,就说他父亲在国民党军队里打仗,等个合适的时候再说他在前方捐躯不就行了。”
二秀听了也觉得这主意好,从此以后三个人在外面都这样说,开始的时候人家虽半信半疑,久而久之也有些相信了。
四
第二部分:飞动的云生气勃勃的少年
探梅这边看来是相安无事了,我们又来说说云山的事情。
1948年七月的一天傍晚,云山教堂来了一个身材高瘦的青年,这青年背着大包,皮肤微黑,咔叽布的学生装上沾满了泥浆,两道浓浓的剑眉下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山民刚带他进来,那青年就迫不及待地高叫道:“苏珊牧师,这里好难找啊。”
苏珊从后屋里出来,见到这青年就兴奋地叫了起来:“嗨,冯淳!这样难找的地方都找来了,真行啊。放假了吗?嗨,快来歇歇,把包放下。”她拉着冯淳的手一边帮他放包又一边说:“嗨,长壮了,真是长壮了。”她又回过头去大声叫道:“黄彩,问梅,你们都出来看看。你看,两年没见面了,长得比我还高了。”
黄彩快步出来拿过背包说:“我早就听说过你了,还以为你是个小孩哩。苏珊说你放了假要来,我们还天天盼着哩。”
听到这里高兴的喧闹,问梅也跑了出来,突然看见这样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不知怎么竟吓得手足无措一动不动地站在门旁边。这冯淳和苏珊的认识可算是一段奇遇:苏珊从滇缅公路进入中国,1946年到贵州以后还执意要往前走。她搭乘的破军车在川贵交界的大山间抛了锚,一行二十几个人只有下车步行。在
盘山公路上,一个黑瘦的少年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们刚翻过綦江的大山,在靠重庆的地面上就碰到了几个兵痞。那兵痞看到苏珊是个外国人,非要把她的箱子打开拿她的东西。正在这时,那同行的黑瘦少年走上前来对他们说:“这是外国的传教士,你们不能拿她的东西。”
几个大兵不懂什么是传教士,一个个面面相觑。少年用英语对苏珊说:“Don't be afraid; they're soldiers; not bandits。
(不要怕,他们是兵,不是土匪。)”
这几个大兵听着好新鲜,认定这个穷娃娃在糊弄他们,就说:“你这娃居然也冒洋话,我们说的事你用洋话说给她听,要是她听得懂,我们就信你。”
大兵说:“天,地;鼻,耳,嘴;一,二,三。”
这少年用英语翻译了这几个字,苏珊全都指划对了。大兵们虽然还弄不明白什么是传教士,可这下全服了,也就没再敢拿东西。
苏珊后来才知道,这冯淳原来在上海的教会中学读书,他是高二年级的学生,英语学得非常好。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竟然在桂林失散。他在桂林投靠了舅舅,舅舅家里也非常苦,他就在外面帮人扛行李争点小钱自己糊口。抗战胜利后,他记住了爸爸说过到重庆小姨家去的话,小小的冯淳就执意要奔重庆。苏珊和冯淳在困难中相遇,一路吃尽了苦,像真正的大姐姐和小弟一样相互照顾。到了重庆,他们按照门牌号码走大街找小巷地寻找,找了好多天都找不到从未见过的小姨。苏珊一面去教会联系,一面安慰伤心的冯淳。在没有其他办法的
情况下,由苏珊作担保,冯淳就进了一所教会办的医科学校。
他们有一年多没见面,自然非常高兴。苏珊连连地问:“学习怎么样,在学校过得好吗?学校也是很苦的吧?”
“好,好,你看我这身体。”冯淳咧开大嘴笑起来,因为皮肤微黑,露出的牙齿就显得特别白。他又急急地把胸部挺起来,左跳两下右跳两下又拉开两肩做了个勇武的姿势。这姿势突如其来,把苏珊和黄彩引得开怀大笑,连在门旁拘束不安的问梅也被逗得笑了起来。问梅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笑过了,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很快又收住了自己的笑容低头看地。
冯淳说:“我来有三,一是看望姐姐,二是报告学习,三是我给姐姐带来了最想看的东西。苏珊姐,因为成绩优秀我还获得了教会的奖学金哩。”
苏珊高兴得叫了起来,说:“嗨,你这小家伙,真好,姐姐要为你祝福哩。”
冯淳从背囊里拿出一个邮包,扬了扬手说:“看,这是从丹麦寄来的,是教会让我专门带给你的。”
苏珊匆匆打开邮包,里面是教会和母亲的来信,信里还夹着不少照片,苏珊看了照片,黄彩拿过照片叫问梅也过来看。她们看到了苏珊的奶奶、父母、姐姐和姐夫,又看着她家的小楼房和花园的照片。大家真没有想到,这苏珊竟然有这么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家庭,可她却从来没说过,这不得不让黄彩在又一次感到佩服和敬重之外,真还有些迷惑不解。
苏珊读着母亲和教会的来信,脸上一会流露出甜蜜的笑容,一会又带着淡淡的伤感。苏珊看完了信,走过来告诉大家说:“圣诞节前我会回丹麦去。母亲已经向教会提出了这个请求,教会也同意了。”
黄彩急急地说:“苏珊哪,你也该回去看一看了。一年多都没回去,家里人怎么说也会想你的。”她停了停又说:“苏珊哪,我还真有些不明白,你家里那么好,怎么就跑到我们这穷山沟里来了?”
苏珊笑了笑说:“那,你呢?你不是有那么多房子的有钱人吗?怎么也来了?”
两个人笑过之后黄彩没有再说话,只是很认真地看着苏珊,她的个子是那么瘦小,脸上的棱角却非常分明,额头宽阔、颧骨低平、坚挺的鼻梁和深陷的眼窝,她的眼睛是蓝色的,还有些下斜,把眉弓和眉毛都往两边带了下来。这模样非常真诚,让黄彩感觉到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气息,这感觉让她有些感动,仿佛在她们之间已经有好多心灵相通的东西。黄彩说:“这里的事有我们,你就安心地回去吧。吴家大娃的脚就要医治好了,陈幺娘的哮喘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治好的,现在又有了问梅,我看,她跟你学的本事多少也能派上用场的。”
苏珊笑着说:“是啊,这里有些药已经没有了,也该带些来了。我想,我不在的时候就请黄彩在这里主持,问梅可以带大家做礼拜,我回去很快还会来的。”
问梅在旁边却很紧张,她低声说:“我能吗?我怎么敢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话。”
苏珊把问梅拉到身边,握住她的手说:“问梅啊,你看冯淳,小小年纪就敢在外面跑几千里。你开始可以给大家读念圣经上的故事,慢慢就会讲了。你看看周围,还有黄彩会帮助你呢。”
第二部分:飞动的云恋爱让她刻骨铭心
黄彩又急急地说:“那还不光是打脸,那是让人家没法活。我以前就喜欢行侠仗义,就好比是为了不给人家打脸。可他们游击队想的是别人打了我们的脸,我们也要打别人的脸。别人不让我们活,我们也不能让那些人活。受苦的人多,他们聚在一起反抗,那才能活得下去。”
苏珊听着这话很觉得别扭,她皱着眉头想了想,那暴力和普照的爱怎么在黄彩的心里能放在一起?可她岔开了这个话题说:“我知道,你是这里的有钱人。你对教友们的帮助很大,他们说你是‘侠女’,我还从来没有问过什么是中国的‘侠女’?”
黄彩笑着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叫‘侠女’。就比如说你,你是用上帝来帮助人家,要我们慢慢地讲道理。我也是在帮助人家,我心里也懂得,不过,讲不通就喜欢急。我喜欢你,也喜欢他们。因为这世界上的好多事,光讲道理不行。”
苏珊看着黄彩,好像这才发现她清秀黑瘦的脸上有一双迷人而倔强的眼睛。
“我还会使枪。”黄彩说着顺手就拖出只黑黝黝的手枪来。
苏珊扬起了眉毛,睁大了眼睛说:“你也是游击队?”
黄彩笑着说:“别怕、别怕,我给你说过,我真不是游击队,只是近来风声越来越紧。我以前参加过袍哥,还会骂人,说黑话。你知道什么是袍哥吗?”
“不知道。你们这里的事情太复杂,我以前把这里看得太简单了。” 苏珊睁大了眼睛,把眉毛又上扬了一下,这也实在是让她感到迷惑的问题。
说起黄彩,虽是云山半山腰上一个很普通的地主,却是方圆几百里人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她父亲叫黄泰,是云南人,本是个游走帮工,在一次帮人家挖井的时候,竟在地下刨出了几件元宝玉器来。看来她父亲也有些心眼,先在井下藏好,半夜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拿了就跑。他一路辗转来到四川,用换来的钱在云山里购置了不少田土。黄泰老年才得了一个女儿,除了结交本地的袍哥,最喜欢带着女儿在茶馆里听戏。黄彩十二岁时,乡里犯了瘟疫,父母相继去世,就以独女的身份继承了家业。这独女从小任性,专喜欢听那些绿林好汉女侠之类的故事,对什么“荒江女侠”“蒙面女侠”“昆仑女侠”佩服得五体投地。她还特别喜欢书里面的图画,甚至还自我发挥地画了许多豪侠画。
十七岁时,她被传说中的剑侠所感染,决心外出云游,一心想拜名师高僧,要学那正宗剑术和飞檐走壁。几年下来,黄彩不仅学会了剑术,而且书法也颇为精通。她出门从不坐轿,一头短发,身披斗篷,身着白绸大襟短衫,腰系白绸长巾,脚穿铺边布鞋,再把从县党部任职的幺舅处弄来的双枪别在腰上,更显出一副女中豪侠的模样。黄彩自幼喜爱结交,那些三朋四友五花八门,各类乡绅地主、文人雅士、军警官吏、地方袍哥、江湖艺人、各方术士,以及地痞流氓、鸡鸣狗盗之徒,都能成为她的朋友。据说她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不畏权贵还喜欢行侠仗义。她不仅长得俊俏还一身爽气,这就闻名了云山方圆数百里。许多风流之辈,包括她的幺舅也轮番来给她说媒,可她一个也没看上,就喜欢孤身一人。
黄彩也有恋爱,那恋爱也实在让她刻骨铭心。那是在1943年的夏天,她刚过十九岁,云山周围的集镇上来了一群青年学生,每到赶场天,就在场口立起两根竹竿,扯起“抗日宣传队”
的横幅。他们轮番在土坡上挥舞着手臂大声疾呼,说到民族惨遭蹂躏之时,一个个昂首挺胸两眼发光;说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时候,又捶胸顿足失声痛哭。那一阵阵的呐喊,让这里的大山也真正感悟到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中的激情和愤怒。
一天,黄彩正听得出神,突然看见几个乡公所的人冲了过来,什么道理也不讲就要去抓那些演讲的学生。黄彩此时不禁怒从心起,挤上去就和几个乡公所的人纠缠起来。她突然一声大叫,亮出手枪对着天空连放两枪,顷刻间,周围的人群四散奔逃,乡公所的人也被吓得目瞪口呆。这时,黄彩往旁边看了看,发现那些学生也趁机跑了。这时候,她又回过头来笑嘻嘻地掏了一包香烟给乡公所的人,还装着一副没事的模样说:“嗨,好说,好说,我还不知道是咋个回事哩。”
这些人都知道她在袍哥界里混得有些名气,更有县党部的幺舅,只有相互笑了笑,黄彩也大模大样地扬长而去。
过了几天,黄彩在家中听见有人来访,迎进来一看,竟是那土坡上演讲的一个学生。那学生体格矫健皮肤黑红,眼睛细长却炯炯有神,走上前来就两手抱拳,道:“谢黄姑娘仗义搭救,我代表‘学生救国会’专程前来致意。”
这十九岁的黄彩还从未见过这么英武的后生,顿时就感觉眼前一亮,却又不知如何答话。这学生又接着说:“我是大连人,名叫徐匡,海运学堂二年级学生。这次唐突拜会,望黄姑娘见谅。”
黄彩有些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我姓黄?”
徐匡说:“你是这里有名的黄彩,大家都知道你喜爱武功。他们叫我来向你道谢,就是因为我也喜欢练武人。”
黄彩显得有些腼腆,又问:“你们这些人,怎么这么远来?”
徐匡说:“我们是流亡学生,是‘学生救国会’派我们来这里搞抗日宣传的。我已经被抓过两次。我这人性子倔,你越抓我,我就越要宣传,这四万万同胞居然干不过那小日本,问题就出在那些有权有势的卖国贼手里。你那天来仗义执言,实在佩服,不能不感谢你。”
黄彩瞪大了眼睛听他说话,虽然从未想过这些事情,却非常喜欢这青年身上的那股英武之气。黄彩不禁红着脸说:“哎呀,我说你看起来怎么就这样顺眼,看你那站相,那眉眼,那神气,一招一式都亮了出来。你练了多久?”
“从小跟我爸练的。”
“你爸肯定是高手。”
徐匡听了这话,顿时竟沉默不语。黄彩说:“哎,你怎么啦?”
徐匡这才慢慢地说:“我爸是东北义勇军的,那年冬天,他带领了几十个人和小日本拼命。
没有枪,只有大刀,他们就想去夺,哪知道枪械所周围全都安上了电网,我爸也被触倒在电网上了。”
第二部分:飞动的云最为幸福的时光
这次见面以后,黄彩一连几天不知怎么总也离不开徐匡的身影,她觉得徐匡是个铁血男儿,就像自己似曾相识的兄弟。她到处去找他,可徐匡总是在外面到处走动,黄彩就别上手枪干脆去跟着他们。没过两天,她自己也好像成了抗日宣传队的人,地方上的事由她去疏通,一般的地痞流氓见了黄彩也不敢捣乱。宣传队里都知道这黄彩是为徐匡而来的,不仅把她当成了自己人,还尽力弄些机会让他们多呆在一起。然而,即使是这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也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