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解读故事会-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书刊并举的立体化发展之路,是对《故事会》品牌的又一次检验,通过丛书走向市场的热销,编辑们都认识到期刊和图书实际上是一种互相借重,互为呼应的关系。《故事会》依靠自身的品牌,为丛书带来了好的信誉和商机;同时丛书的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了期刊的品牌,带动了更大的读者群。
美国企业巨子李·文科卡曾写过一本畅销世界的书——《强者的道路》。他在这本书中讲了自己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其中的精髓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一个饥饿的市场制造新产品。”
《故事会》正是在全国各种故事类刊物蜂起中,看到了读者的“饥饿”,看到了读者对于另一种品味的渴求,因此才使得在品牌基础上所出版的“故事会爱好者丛书”,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目前,这套“故事会爱好者丛书”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先后出版了《16岁故事》《情爱故事》《滑稽故事》《荒诞故事》《名作故事》《谜案故事》等共五十五种,发行量平均每套已达三十万册。
为了证实这个数字,我在对《故事会》编辑部的采访中,顺手在旁边的桌子上拿起一本《怕老婆故事》,翻到其中的版权页,一看上面的印数,竟然是四十五万六千四百册。
在许多当代名家的文学类作品都因订数太少而无法出版的情况下,由《故事会》编辑部编辑的这么一本薄薄的图书,竟然能有如此巨大的发行量,这不得不使我感到吃惊。
可是,在采访时夏一鸣却告诉我,这还不算,这套丛书除开那些非法盗版的不算,最高的印数曾达到过六十万册。
难道这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吗?
一本期刊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到如些神奇的地步,作为主编的何承伟应该满足了吧?
可是,当与他谈起这些时,他却摇摇头,然后微微地朝你一笑,表示并不满足于这些成绩。他说,《故事会》还有很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品牌的延伸还有许多工作正在努力。
北京的中关村是北大、清华文化的延伸,美国的硅谷是斯坦福大学科技转变成资产的延伸,《读者文摘》是美国刊物向世界名牌的延伸,而《故事会》品牌的延伸又将是什么呢?
果然不久,在过去“故事会爱好者丛书”的基础上,他和编辑们又策划了“故事会图书馆”。
这里,“延伸”的不仅仅是几本书,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意识,一种与《故事会》读者的更亲密的接触。
为了办好这个“图书馆”,编辑部在资源利用和市场调查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发现,有许多很好的学术类图书,由于各种原因印数很少,特别是一些社会科学类的常识性图书,无法在社会上得到普及。
《故事会》编辑部瞄准了这个目标,决定来啃这块无人愿啃的“硬骨头”。
他们首先看中了被誉为“美学之父”的著名教授朱光潜先生的作品。
朱光潜先生曾经出版过许多的美学专著,他那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分析,令无数从事美学研究的人从中吸取了无数的营养。
其次,朱光潜先生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故事,深入浅出地来阐明一些美学道理,传播一些美学常识,使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从中增长知识,获得教益。
而这正与《故事会》的一贯主张不谋而合。
编辑部在做这些编辑工作时,就如同编辑刊物一样的认真,一样的“精耕细作”。为了使这本书更能接近读者,在书的前部,请来朱光潜先生的研究专家,写一篇导读性的文章;在书的最后,附了一篇朱光潜先生的“自题小传”,从而让读者了解朱先生的学术人生。
这次经过策划的这本《谈美书简》,一下子竟印刷了八万册,被一些学者推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丛书。
除了学术类的专著之外,《故事会》还将其品牌延伸到文学领域。
编辑部首先编辑了“经典小说系列”,一出版就受到读者欢迎,这套丛书目前已出版了几十种。接着他们又编辑了“外国散文系列”,同样走俏市场。这两种文学类丛书虽然不是故事,但却每篇选的都是精品,是编辑部奉献给故事读者的一道文化大餐,每套发行量突破四万册。在许多纯文学期刊和文学类图书普遍走低的情况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套丛书中,有的还被有关部门列入了“中学生课外阅读丛书”。
接着,编辑部便开始做一件水到渠成的工作。
他们利用出版社的有利条件,与社里的其他部门合作,推出一套“故事会图书库”。这套丛书所涵括的主要是近代学者、现代学者的大众性、社会性著作。这些著作都曾在某个时期有过广泛的流传,在当时的人民群众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可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些曾经深受欢迎的专著,却与当代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之间出现了“断层”。让这些曾经影响、丰富一代中国读者的优秀的大众学术著作走进当代读者的心灵深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认识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都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了前面积累的经验,做起来心中也就有了底。初略地排了一下,这些大众性、社会性的学者专著,包括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叶圣陶的《文章例话》、朱光潜的《谈美》、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等等。大师们的这些著作谈的虽然是深奥的学术,但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与《故事会》这种大众化的刊物的出发点基本相符,相信经过精心编辑,依靠品牌,发行量不会太低。
果然,首先出版的几本,受到了《故事会》读者的欢迎。
依靠品牌,激活了图书市场,大师们的书导引着《故事会》的读者,神游着一个又一个神秘的学术宫殿。
编辑部依靠自身创造的品牌,牢牢地抓住品牌不放,不断地拓宽思路,拓展市场,将立体化发展的事业做大做强。
编辑部利用自身与读者、作者的网络优势,又开始策划新的图书,他们将这套图书取名为“青春读本”。
这又是一件与过去不同的立体操作。
这个“青春读本”的作品,不再采用过去在自身编辑的刊物上精选作品,或通过请作者撰写的方法约稿,而是采用作者与读者共同加入的办法,来编辑出版这套丛书。
编辑部首先在《故事会》上刊登广告,将出版“青春读本”的设想告知作者和读者,希望大家共同来参与这件事情,将自己认为最感人的作品或自己亲自创作的作品,通过各种方式推荐给编辑。
广告发出后获得了空前的效果,编辑部一下子就收到了数万封的来信来稿。这些稿子有的是用小学生的作业本,密密麻麻地涂满了文字。有的是经过全家开会研究后,推选一位家庭成员为代表,向编辑部共同推荐某一篇作品。更有个别的盲人,是在听别人读了《故事会》上的故事和广告后,用盲文寄来稿件……
如何从这些来稿中真正地选出当代青少年所喜爱的作品呢?
当时,编辑部最年轻的编辑都已年届四十。由于年龄与经历的关系,面对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现在的中学生都在想些什么,他们有什么欢乐与忧愁,有什么理想与追求,以及他们会如何理解亲情、友情与爱情,如此等等,这对于不同年龄的人们来说也许就是一谜。也许,编辑认为不错的作品,而青少年却不一定爱读,这套丛书的美好构想可能会落空。
一句话,这套“青春读本”必须得当代的青少年认可。
于是,这些从事了多年编辑工作的编辑们,开始为一些在中学里请的“编辑”当下手。他们先从数万件来稿中精选出一千多件作品,然后送给上海市的几所重点中学如上海中学、延安中学等几所中学的校长、辅导员老师以及部分学生代表,请他们对稿子进行“复审”,并写上自己的选稿意见。
第七章世界的故事(6)
经过中学里的“编辑”们筛选后,这些稿子才又回到了编辑部。编辑们根据“复审”的意见,再次仔细地阅读了选出的稿子,从中选出了一百篇作品,集结成书,同时在书名下加了一个副标题,取名为《青春读本——感动中学生的一百个故事》。
《青春读本》出版之后,编辑部举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活动:
编辑部在《故事会》上刊出广告,说中学的语文教师,只要盖上学校语文教研究室的公章,证明你是该校的语文教师,便可得到编辑部赠送的一本《青春读本》。
这项举措是编辑部对于社会的一种回报,是对许多关心并支持这本图书出版的一种感谢。还有即是编辑部有一个信心,就怕读者看不到这本书,如果看了这本书的话,那一定会被这本书作义务宣传的。
果然,通过这项公益之举,这套图书不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发行量剧增,到现在已经是第五版了!
近年来,《故事会》加快立体发展的速度,已先后推出了好几套系列丛书,几乎每一套都爱到读的喜爱,通过《故事会》的品牌所产生的图书效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以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品牌。
编辑部关注市场,关注读者,不失时机地推出新的图书,使“故事会图书馆”的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对于《故事会》来说,立体化发展就是以品牌为龙头,不断加强对于自身市场的培育过程。
随便哪一个小店都能做出夹馅面包,但长久不衰、财源滚滚的却只有麦当劳。因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看出大趋势,大境界,并能从最平凡的点滴做起,给自己的发展设计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只有他们懂得怎样投入智慧的打拼,懂得如何让智慧将自己推向成功。
如果只是盯住眼前的利益,那么山鹰就振不了翅膀,就不会拥有更加广袤的苍穹。
为策应法国第十六届世界杯足球赛,编辑部利用刊物的品牌效应,策划了一套《故事会·世界球星故事》,其中包括《足坛天骄——马拉多纳的故事》《绿茵“坏小子”——坎多纳的故事》等。
这套丛书一面市,立刻受到了足球迷们的喜爱,市场销路一路飙升。这套丛书的成功发行,显示了《故事会》在自身的立体化发展道路上,感应市场、灵活机动的能力。
故事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形式,被《故事会》继承和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在现代人的文化娱乐形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同样地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力。并以此品牌为基础,使图书市场得以发展,这不单是一种面向市场的立体化经营,更是一种崇业敬业的精神所闪现出来的智慧。这种智慧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心灵感应。
如何使品牌产生更大的效应,在促进期刊的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图书的开发之外,还能不能再有更大的空间,成了何承伟和编辑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故事会》品牌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从认识的角度来讲,品牌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应该有多大。
难道这个空间就只有图书?
何承伟与编辑们再次共同研究,决定突破原有的空间,实行跨文化战略,涉足其他的出版领域,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时,大家想到了曾经出版的《妈妈讲故事》,当时采用图书与磁带相配合的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因此编辑部决定对创造的期刊品牌在第二次开发图书的基础上,实行第三次开发。
与时俱进,棋先一着。
于是,编辑部与一家影视公司联袂,决定共同开发《故事会》的故事资源,拟共同出品“悲剧故事”、“阿P故事”中的部分作品。前者主要是历年《故事会》中的“中篇故事”代表作。其情节复杂,容量厚实,人物、环境、情节都具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便于影视制作。而后者则表现的是一种类型化、性格化的人物,具有喜剧色彩,影视效果预感不错。
这项正在实施的工作,相信一定会产生更大的《故事会》冲击波。
人世间的许多宝藏,本来就是存在着的,但是却需要人们用智慧和心力去发掘。在何承伟的带领下,《故事会》的编辑们总是不断地发掘着这些宝藏,不倦地走着自己独特的、立体化发展的道路。
永远不要忘记,你手中握着的石头,可能正含有丰富的金矿,关键是你需要找到提炼的方法。
《故事会》的标志,那个神态可亲可爱的“说书俑”,将印在一套长达十五卷的历史百科全书——《话说中国》的封面上。
这是依靠《故事会》品牌,向着中国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读者与世界文化的一次延伸。
何承伟和他的同事们充分地认识到故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认识到品牌的社会效应,因此他们又以故事的方式,着手演绎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云谲波诡的战争,先后编辑出版了“《故事会》经典书系”——《话说中国》《话说战争》,这两本书是这套书系中率先冲向市场的双子星座,还未出版就引起了关注。特别是《话说中国》,被列入了国家“九五”重点规划项目,这本书的出版将改变人们阅读历史的传统和习惯,因为图书中精选了二千五百则中国历史故事,以及二千五百幅精美的历史图典。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将抽象的历史,变成为形象生动的一幅幅画面和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阅读将是轻松、愉快和令人陶醉的。
这套书还在编辑的过程中就引起了海外多家出版机构的关注。看了样稿后,纷纷提出购买该书海外版版权的意向。经过慎重研究,最后决定将这套书的版权授予世界著名的跨国出版集团——美国《读者文摘》有限公司,在国内推出《话说中国》的同时,同步出版《话说中国》的海外繁体版,在条件成熟时,再出版英文版。
美国《读者文摘》每月以十九种文字印发全球,销售超过二千七百万册,是一本拥有一亿读者的全球畅销刊物。它在出版期刊的同时,还推出了许多具有影响的图书。这次购买《话说中国》的版权,是借期刊的发行渠道,向全球华人推广和销售这套书。
为什么像美国《读者文摘》这样的国际一流期刊,如此地看好这套书呢?
作为这套书的组织者何承伟认为,“现代人对历史的感悟,最能产生共鸣、最能感到激动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故事。是蕴含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场面。这些经典场面令人感慨唏嘘,荡气回肠。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故事是一个民族深沉的集体记忆。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突破传统的历史读物注重叙述王朝兴衰的框架,以故事体的文本作为主体,以世界的眼光,一流的专家学者的史识来探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以密集的信息,弥补故事叙述中知识点的不足,从而使故事的感性冲击力和历史知识的理性总结达成高度的统一。
在这部书里,你还将看到互为表里的图与文的精彩结合。
这种结合不是表象的组合,不是枯燥的说明,而是立体地凸现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透过生动的图片里的故事,图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同时整套书的图片又构成一个个独立的专门图史,如服饰、医药、风俗、军事、科技等等,使读者通过这些图片的分类,对于纵横交错的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贴近现实,贴近当代的读者,是《故事会》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因此在这套书中,对传统的文字说明进行了改造,努力揭示图片背后的信息,让这些文字更加贴近当代人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让读者在读完文字之后,对这些极有价值的图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全新的发现。
既有精炼简洁的故事,又有多元化的图像,读者得到的是图文并茂的双重收获。
既享受了故事所带来的审美快感,同时又能寻绎历史的大智慧,读者获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和知识的滋养。
数字化为我们的时代带来了许多崭新的变化,作为文化产品也不例外。为此,在这套信息密集型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里,大量地运用了电脑网络上广泛使用的关键词检索方式,以关键词揭示故事的内核,由此来检索和使用故事文本与相关知识信息。
这是为广大读者编辑的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历史百科全书。
这套书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但有自强不息的过去,前进中的现在,而且还有更加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的未来。
李学勤教授认为:“《话说中国》走学术通俗化的道路,它的这种内容与形式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能够把握好学术高度和通俗性的关系,能够做到既通俗化大众化,又有一定高度和学术内涵,是可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是可以与世界优秀作品相匹敌的。”
听一听这些令人振奋的卷名吧:《创世纪在东方》《诗经里的世界》《春秋巨人》《列国争雄》《大风一曲振河山》《漫漫中兴路》《群英荟萃》《空前的融合》《大唐气象》《变幻中的乾坤》《文采与悲怆的交响》《金戈铁马》《集权与裂变》《落日余晖》《枪炮轰鸣下的尊严》。
不断关注现代人求知方式与阅读趣味的变化,将高品位的编辑方针和大众传播的形式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创造一种介于高端读物与普及读物的独特的图书形态,努力使先进文化为最广大的读者所接受,这是编辑们在品牌的延伸中所长期坚持的。
为了编辑这套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何承伟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整整的六年时间。他们希望浸透着自己智慧与汗水的这些图片和故事,能够组合成一部中国当代出版物的传世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殿堂增光添彩。
第七章世界的故事(7)
4。 走向世界的故事
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奇怪的来信。
在每天收到的数千封来信和来稿中,这的确是一封与众不同的信件,那长长的信封即使放在多如烟海的来信来稿堆里,也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它来。
这封信来自遥远的瑞典,寄信人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员盖玛雅。
原来,盖玛雅是这所世界著名大学从事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研究员。她在阅读中国众多的期刊中,发现《故事会》在中国的期刊、特别是文化期刊中可说是独树一帜,别具风格。虽然有许多期刊后来从开本的大小,图案的设计,作品的选发等方面都模仿《故事会》,但那也是只学了表皮,而未曾学得“真经”。
一位远在“天涯”的外国学者,竟然能从中国浩如瀚海的期刊中发现《故事会》,除了这位外国学者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故事会》不同凡响的办刊宗旨和时刻闪现出来的个性,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盖玛雅在来信的同时,还邮来了一本评论图书资料。在这本资料中,有许多地方的例证都引自于《故事会》。她在来信中告诉编辑部,她目前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通俗文学,因为这本刊物特别具有民族特点和大众特点,而她在从事研究中的许多资料,都来自于“《故事会》上创刊以来所发表的一些小说”。
不知道这位瑞典学者是如何地看待“故事”与“小说 ”的,但她对于《故事会》“从创刊以来”所发表作品的深入研究,不能不使人对此发出惊叹。
村村寨寨都在流传《故事会》里的故事,天涯海角都有阅读《故事会》的知音。《故事会》探索出了一条中国故事和中国期刊的发展之路,引起了海内外同行和读者的关注。
《故事会》这本“小”刊物,已经走向了大世界。
《故事会》的未来之路是什么?
何承伟心中早已画出了一幅蓝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