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色[金推]-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话题到此为止,刘远现在越发有说一不二的架势了,他决定的事情一般不会再更改,再说他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刘槿,张氏纵然心疼,只好妥协。
刘远忙于造反大业,对两个儿子疏于教导,实际上如果他还是当初向乡的那个小吏,根本也无须如何教导,刘楠和刘槿自然会像这个时代所有男丁那样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平凡度过一生。
但是现在,刘远对儿子隐隐有了更深一层的期盼,要求也就不知不觉变得更高,他不止一次遗憾刘桢不是儿子,但再感叹,刘桢也不可能真的改变性别,希望终究还是要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
刘槿的表现让刘远觉得有点失望,如果说长子起码还能用“勇武”这种褒义词的话,幼子的表现就只能用怯懦来形容了,这可绝对不是什么好词,所以刘远觉得有必要从现在开始狠抓幼子的教育了。
隔日刘远就找了刘桢过来,对她道:“你阿母对阿槿溺爱过甚,此非好事,平日里我忙于外务,你身为长姊,若你阿母有做得不对的,你就多些提点她罢。”
只怕张氏肯听韩氏的话还多过于听她的,刘桢心想,但仍道:“阿父放心,我尽力便是。”
又问:“阿父可是有什么打算?”
有些话跟张氏说不明白,不过对女儿刘远倒是没有隐瞒,点点头道:“不错,为父打算南下?”
南下?刘桢立马反应过来:“是南阳郡还是衡山郡?”
刘远对女儿的敏锐表示感叹,“南阳如今为宋留所占,他先入为主,又打着义军旗号,我不可强占,剩下的就只有衡山郡和南郡了。”
刘桢也觉得现在是个好时机,章邯大军忙着攻打陈县,一时半会是抽不出空来收拾他们的,按照历史进程,这个时候项梁叔侄也该崛起了,到时候有他们在东线顶着,颍川这边短期内是不会有危险的,所以刘远决定南下,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下的决定——想要发展,就不可能拘泥于颍川一地。
刘远交代道:“我若不在,郡守府便余下你阿母当家,若遇得大事难决,你阿母又不济事,可以相询你二叔和宋先生。”
刘桢自是一一应下了,过没两天,果然就传出刘远准备南下的消息。
想来他和一干幕僚也早就商议过了,大家都没有表示出太大的惊诧,一切有条不紊地准备起来,颍川郡共一万兵力,上次阳翟之战损失了将近两千,后来又陆续补充进来,数目跟原来差不多,刘远一口气就带走了八千,留下两千人交由安正镇守阳翟。
跟着刘远一起走的只有许众芳和郭殊,其余人等都被留在阳翟,这其中包括宋谐、安正和董翳。
由于原先那位宋郡丞急病去世,郡丞的位置空了出来,董翳投降之后,刘远将郡丞的位置交给安正,然后很大方地给了董翳一个监御史的官职,从目前来看,董翳也还算称职,不过刘桢觉得,他老爹明显是还不太放心董翳,所以才没将他带上前线,否则以董翳带兵出身,又有对敌方熟悉的经验,怎会只留在后方?
结果刘远带着大军开拔之后的两天,刘桢就发现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刘楠不见了!
本来她这位兄长三天两头就往外跑,现在大家用饭也不一定都在一起用,刘楠爱动,刘桢喜静,兄妹俩好几天碰不上面也是正常的,刘桢之所以发现刘楠失踪,还是他的侍婢跑来告诉自己的。
对方想来是害怕被处罚,便不敢去和张氏禀报,而是先来与刘桢说。
刘桢一听就惊呆了:“这是何时的事情?!”
侍婢抽抽噎噎道:“今早还瞧见大郎出门呢,大郎什么也没说,但是今日大郎却连夜食都没有回来用……”
刘桢冷静下来,心说不会是和他那帮狐朋狗友在外面哪个酒肆厮混呢吧,她此时也还不太紧张,直接就带着侍婢去见张氏,张氏连忙又派出人手到处去找,结果当然没找到,最后连安正都被惊动了,带着郭质来到刘家。
提供线索的是郭质,因为他说昨日曾听刘楠提起“若是能随父出征”一类的话,当时不以为意,但现在想想,也许是跟刘楠的失踪有关,所以在听到张氏四处寻人的时候,便赶紧过来汇报一声了。
张氏一听差点没晕倒,赶紧让人到刘楠屋子里去搜,果然发现少了一把弓箭和一把剑,其余的倒是一样没少。
这下答案几乎不言而喻,不仅是张氏,连素来冷静的刘桢都快要抓狂了。
即使是安正这样比较斯文的人,也忍不住顿足痛骂:“无知小儿,实在太不知轻重了!大兄他们大军开拔已有一日,他孤身上路,能不能跟上大军尚且不说,若是有个好歹,我该如何向大兄交代!”
张氏连忙道:“此时派人再去追可还来得及?”
安正叹道:“我亦不知,也只好如此了,我是担心他迷路……”
话未说完,目光看见张氏和刘桢两个妇孺都在看着自己,连忙压下后面的话,免得她们更加担心。
“嫂嫂放心便是,此事包在我身上,定要尽力把大郎寻回来!”
说是这样说,人算终究不如天算,也不知道刘楠走的是哪条路,安正派出去的人分头去追,竟都没能追上人,安正只好又另外修书一封派人送去给刘远,说明此事。
等到刘远那边又派人回来说刘楠已经跟上大部队,而且死赖着不走非要跟在三叔许众芳身边打仗的时候,这一来一回,已经耗费掉不少时间,刘家女眷早就被刘楠吓得心力交瘁,再也没有惊喜的心情了。
与刘远南下几乎差不多时间,东线那边却陆续传来对义军不利的消息。
章邯大军所向披靡,沿途分别击破了邓说、伍徐两支队伍,直接就冲着陈县而去了,先是在陈县西面打败陈胜的部属张贺,陈胜为此不得不向东南撤退,但是这个时候神转折来了。
陈胜死了。
他不是死在章邯手里,不是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厮杀拼搏,而是跟吴广一样悲催,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而且陈胜死得更加憋屈,他是被自己的车夫所杀。
事实证明,作为一个军事领导者,你不仅得会打仗,还得会用人。显而易见,陈胜是失败的。他不仅把一个大好局面弄得乱七八糟,到最后竟然连一个小小的马夫都能背叛他,这人得多失败才会混得这样惨?
没了一个陈胜,地球当然照样转,义军也没有因此就全线溃败,这个时候各自为政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因为大家谁也不服谁,纷纷据地为王,所以没了一个张楚王陈胜,还有一大堆魏王,齐王,燕王,等着章邯去征服呢!
此时项梁叔侄就开始崭露头角了,他们原本就已经杀掉会稽郡守,在会稽收拢了一大批部队,拥有了自己的势力,陈胜一死,他的部下们群龙无首,六神无主,有人就想起这对出身楚国名将世家的叔侄来了。
于是项梁被陈胜的部下召平拜为上柱国,类似于武装总司令的官职,委以项梁军事大权,让他跟秦军去作战。
这时候章邯同志还没来得及顾上剿灭项梁他们,他正忙着收拾那些据地为王的家伙,集中兵力攻打魏王,也就是上次跑到刘远那里去求援的魏豹他哥。
项梁那边得到喘息的机会,并不急着西进,而是收拢了陈婴等人前来归附的部队,又跑去杀了自立为楚王的景驹。项梁等人认为景驹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野路子,根本就非楚国贵族,既然不是楚国贵族,那么项梁他们身为楚人,就有足够充分的理由了。
杀完了景驹,项梁又听从谋士范增的意见,把末代楚王的孙子熊心找出来拥立为楚帝,这才不紧不慢地赶去救被章邯打惨了的齐、燕等国。
此时项梁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万之多,跟章邯正面交锋,竟也丝毫不落下风,甚至逼得章邯不得不败退定陶,齐、燕等国是保住了,可怜魏王因为救援来得太晚,被章邯打得弹尽粮绝,最后只能自焚而死,到地底下去找他弟弟打麻将去了。
而项梁这边,看到章邯退至定陶,想也不想就去追,结果却没想到这只是章邯的诡计,项梁中伏被杀,死得还挺憋屈的。
项梁死了之后,他手底下那十万大军却没有到项羽手里,此时楚帝迁都彭城,拜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意思就是把那十万大军交给宋义而非项羽。
楚帝其实看人还挺准的,他觉得项羽这人并不适合当主帅,但他忘了,他只是一个被项梁叔侄扶植起来的傀儡而已,这样一来,项羽当然就不爽了。
老子叔侄两个打下的江山,凭什么被你拱手让人?
于是不爽的项羽直接把宋义给杀了,逼得楚帝不得不将他立为上将军。
好,项羽这回终于爽了。
+++++++++++++
作者有话要说:注:
1、南郡和南阳郡是两个地方,不是BUG哦。
2、后面项梁那条线是在遵循历史的基础上根据情节需要进行架空,虽然有点枯燥不过没办法,作为劲敌之一这是必写的。
☆、第44章
关于东线的这些八卦;刘桢都是从外头听来的;再加上她三不五时跑到安正那里去打听消息;所以七七八八结合起来;也能得到许多跟事实差不离的信息。
直到有一天,刘桢忍不住就问安正:“二叔父;你可听过刘邦此人?”
在她看来,如果将来刘远能够更进一步,那他最大的敌人绝对不是项羽;而是刘邦。
按照历史的发展,刘邦现在也应该起兵反秦并且拥有自己的队伍了。
“刘邦?”安正一听就以为是刘家的亲戚;“可是向乡人?”
刘桢摇摇头;试探地问:“听说他每每在酒肆喝酒;旁人总能瞧见他身上如龙影从。”
安正先是失笑:“你这是又从坊间听了什么掌故回来罢?”
话刚落音,他又啊了一声:“我想起来了,好似是有这么个人!”
刘桢紧张起来:“他现在在何处?”
安正道:“先前你阿父与我投奔张楚王时,曾听东南有一奇人,每至一处,头上便有云雾缭绕,旁人总能根据这些云气找到他,先时我等众人还引以为异,但后来听说那人已经死了。”
刘桢失声道:“死了?!”
安正:“据说是被人上报了秦君,说那人有谋逆之心,秦君胡亥便派人去杀了他,应该是死了无疑,因为后来张楚王曾经派人寻至此人家乡,他的妻儿正披麻戴孝,为他举丧呢!”
刘桢张大了嘴巴。
“二叔父,你确信他死了吗?”她不死心地问。
“自然,”安正笑了一下,“反过来想想,若此人未死,这些传言就是他招徕人心最好的武器,他怎会舍弃不用,反而隐姓埋名起来?”
刘桢已经完全呆住了,半天没能反应过来。
刘邦竟然死了?
汉高祖刘邦竟然死了?!
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还会出现汉朝吗?
没有汉高祖一统天下,那华夏大地是否还会回到春秋战国诸侯分立的局面?又或者会是另外一个人取代刘邦,成为天下的主人?
是项羽?还是其他人?
刘桢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历史已经完全脱离了她已知的轨道。
仔细想想,这才是正常的,因为刘远如今已是颍川郡守,如果历史上真有刘远这么一个人,那么他早也应该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但事实是刘桢从来就不曾在后世的历史书上见过刘远这个名字!
由此可见,历史仅仅是转过一个拐角,抹杀掉一个叫刘邦的人,但世界却已经不是刘桢熟知的那个世界了。
这就像一棵树上长出的无数枝干,枝叶们彼此共享一根主干,但是到了某个点,它们却因缘际会,各自分散开来,成为不同的平行世界。
也许在刘桢原来的那个世界,刘邦依旧是汉高祖,汉王朝依旧会成为后世国人的骄傲,但在另外一个世界,刘邦不复存在,统一江山的会是另外一个人,可能是项羽,也可能是其他人。
总而言之,历史已经改变。
那么刘远呢?
既然历史已经改变,刘远又能走多远?
会不会在逐鹿中成为失败者,垫脚石?
安正看她满脸失魂落魄的,有点担心:“阿桢?阿桢?”
一连叫了好几声,刘桢才回过神来。
她强行中止自己的胡思乱想,换了个话题。“二叔父,大兄在前方有没有闯祸?”
安正道:“你阿父发现阿楠偷偷跑到前线之后,发了好大一通火,听说要不是你三叔拦着,他都要自己撸袖子亲自上手打了!”
刘桢吃了一惊:“真打了?”
安正叹道:“打了两军棍,不过大兄这回真是被气狠了,阿楠实在不懂事,怎可偷偷摸摸跟着,万一出事如何是好?”
刘楠这种年纪,年轻气盛,最是好动,其实出去历练也有好处,只是选错了法子。若他跟不上大部队,反而途中遇到什么盗匪的话,那就只有悲剧的下场了,所以刘桢是支持她老爹好好教训一下刘楠的,否则将来还不知道会闯出什么祸事来。
刘桢又问:“那前线战况如何,阿父他们可还顺利?”
安正笑了笑,摸摸她的脑袋:“这你就不必多担心了,你今年也才九岁,平日还是多和玩伴玩耍得好,这些事情自有我们去操心。”
他是好意,刘桢却有点不满意,刘远和宋谐就没将她当成不宜听正事的小儿,不过刘桢通常不会死缠烂打,她只会采取迂回战术,比如去问宋谐。
安正看她表情,就知道她还不死心,又道:“阿桢,似你这般年纪,本不该打听这些事情的。你不见甘罗虽十二为相,却不久即殇,便可知早慧过甚则伤神伤心,于己无利。”
如果可以的话,刘桢当然也想像刘婉和刘妆那样镇日里无忧无虑,锦衣玉食,快活度日,可问题是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孩童,她知道他们家现在拥有的一切,全部都系于老爹刘远一个人身上,一旦刘远那边出什么事情,刘家的一切都将倾覆,整个颍川郡的根基也将随之动摇。
刘桢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做出多逆天的大事来,她人小力微,只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知道,总还能提前作作准备,或者帮忙出出主意的。
然而放眼整个郡守府上下,她竟然找不出一个能够商量事情的人,张氏每逢大事容易慌乱,换句话说,就是心理素质不够强大,但凡有什么事情,刘桢也不敢轻易去惊动对方,生怕她反应过大,到时候弄巧成拙,因为事实证明刘桢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如今刘远率军出发一月有余,消息零星无几,刘桢听到的大多都是项梁那边的消息,关于刘远他们眼下已经到了哪里,遇到什么事情,是赢是输,这些消息反而很少。
没消息不等于是好消息,于是坊间这两日渐渐传出一种说法,说刘远南下不利,八千兵马在衡山郡就被绊住了,与秦军交战不利,颍川军大败云云。
刘桢不知道这些消息是真是假,但是从安正这些天紧皱的眉头来看,真相只怕不会太乐观。
“二叔父,你就告诉我罢,我定不会传于第二人知道的!”刘桢先是哀求,然后又笑眯眯地半是威胁:“你若是不说,我就去问宋先生和吴县令,他们总该有一个人肯告诉我的!”
安正又好气又好笑,只觉得他大兄家的孩子真是没一个省心的,长子一言不发就离家出走偷跑上前线了,现在刘桢又浑不似个女儿家,对政务战事样样关心过甚,幸而不像刘楠那般胡闹,否则他可真是要头疼了。
“罢罢,你既想知道,我就告诉你。”安正沉下脸色,“十日前,大兄已经攻下衡山郡了!”
“当真?!”刘桢先是大喜,又不解道:“即使如此,为何秘而不宣?”
安正道:“衡山防守薄弱,易攻难守,大兄一朝得手,就留了四千兵马镇守衡山,又带着余下的四千兵马赶往南郡,想要一鼓作气拿下南郡,熟料在江陵城外与秦军交锋,因轻敌而败退,还受了伤,你三叔不得不带着他退回衡山郡疗伤,又担心秦军乘胜追击至衡山,是以这些天我们竭力将消息压下,以免动摇颍川郡的人心。”
现在秦军主力在于东线,也就是说大部分都集中在章邯麾下,被他带去消灭陈胜吴广那帮人了,分布在各郡县的兵力有限。
但有限并不等于没有,刘远因为夺取衡山郡的过程太过顺利,以致于产生轻敌的心理,在南郡遭遇挫折,也是正常的。
刘桢担心的是老爹的伤势:“阿父伤得如何,可还严重?”
安正扯出一抹笑容,却怎么都不肯再多说了:“无甚大碍,你尽可放心。”
安正虽然不愿多说,刘桢却已经隐隐猜出不祥的预感,不多两日,原先隐隐绰绰的流言便有了扩大的趋势,衡山郡被刘郡守攻下的消息传到了阳翟,但很快,刘远负伤的消息也跟着传了回来,许多人开始议论纷纷,谣言跟着尘嚣甚上,有的说衡山郡又被秦军夺回去了,也有的说刘远伤势极重,一时半会起不了床,所以才迟迟没有回来。
人总是喜欢往坏的方向去联想,到后来,甚至连刘远伤重不治,已经去世这种流言都出来了。
这也难怪谣言会满天飞。
从地理位置来看,颍川郡跟衡山郡之间的距离,比从阳翟出发到陈郡的距离还要远,古代交通不便,传递消息往往要慢上好几天,即便是安正他们这样跟刘远大军之间有专人来回送信的,也不可能及时收到讯息,更何况这其中也不排除刘远出于种种战略考虑,暂时隐瞒一些真实战况等原因。
为了安定人心,宋谐想了个法子,让安正派人贴出安民告示,谎称刘远所率军队在南郡取得大捷,已经将南郡也收入囊中,此时正前往南阳郡与宋留会师的途中,因此刘郡守命人来传,今年颍川郡内一律税收减半,以示与民同贺。
这个消息一出来,倒是镇住了很多人。
不少原先蠢蠢欲动的,此时又将手脚重新缩了回去,静观其变。
看似混乱的局面逐渐平静下来,然而水面已经被搅浑,聪明人自然可以透过一团浑浊的水看透宋谐想要掩盖真相的本质。
此时整座阳翟城更像一根绷紧了的弓弦,刘远一日不回来,便一日有可能发生无法预测的状况。
这一切,张氏浑然未觉。
她自然也听说了城中的谣言,在宋谐谎报大捷之后,张氏还特地将宋谐请来相询,宋谐并没有打算将真相告诉张氏,只是安抚她一切安好,张氏对宋谐信任无疑,闻言自然也就放下心来。
但刘桢却是知道真相的,她无法向张氏倾诉,多一个人担心根本无济于事,刘桢只能暗暗地将焦灼埋藏在心底,一边暗暗祈祷刘远平安无事。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刘家并非世家,在阳翟城也无任何底蕴,所以刘远一个人就等于擎天之柱,一旦支柱不在,刘氏就成为一个摆设或笑话。
而除了刘远之外,唯一能镇得住场子的许众芳也跟着出征了,余下的安正与宋谐二人,文气有余,杀气不足,乱世之中很难成为领袖人物。
这一天晚上,刘桢刚刚用完夜食,独自在后院散步消食,就见阿津匆匆过来。
“小娘子,郭家小郎来了,说有急事,请你快去看看呢!”
刘桢有点诧异,郭质本性有点爱玩爱闹,刘楠走后,她也没少跟郭质相处,知道这个少年并非不知轻重的,大晚上这么着急地过来,必定事出有因。
阿津带着她匆匆来到角门,就见郭质正在门外走来走去直打转。
“阿质?”
郭质抬头一看,疾声道:“快!你让你阿母和弟妹们赶紧跟我走!”
+++++++++++++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刘邦在酒肆里喝醉了,别人看到有龙盘在他身上,以及他在山里走到哪里,哪里头顶上就有云气的这些传说,史记里都有记载,当然我们现在看来不可信,甚至有做广告宣传的嫌疑,但是既然太史公记载了,那就把他当成为刘邦招祸的原因好了。
我说过秦朝以后的历史会进行架空,所以刘邦也就此没了,不是我不想写他,而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并非胜利者,而作为汉朝的开创者,我又不愿意把他描绘成一个失败者来美化刘远,所以干脆就让他的身影戛然而止,在那之后,就是完全架空的历史了。
☆、第45章
刘桢自然要问:“发生何事了?”
郭质左右不过是一少年;也不可能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镇定,他来不及喘口气,急急就道:“我与阿成他们从西城门回来时;瞧见董翳带着数十人朝这里来了;还挟持着宋先生呢;只怕来者不善!我也是抄了小路才能赶来与你报讯的,快和我走罢;晚了就来不及了!”
董翳是秦朝降将,自投降刘远之后,被刘远委以监御史的职位。按照秦朝的规定,监御史、郡尉与郡守三者并立;虽然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但是他没有权罢免监御史和郡丞,不过刘远拿下颍川郡之后,这种规矩当然也就随之变化了,不管是监御史还是郡尉,统统都成为刘远的手下之臣。
刘远让董翳当监御史,本意是为了拉拢他,也显示自己宽容大度,但是董翳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刘远没让他当郡尉领兵,而是给了他一个手下无兵的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