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话三国(不周)-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刘辩也知道袁隗搞出这么多花样是为了什么,他咬着牙硬顶的,按照自己的步骤做事,一面让董卓加强洛阳的防务,一面不停的下诏,表明自己的态度。就算用处不大,该做的事还得做,总不能傻坐着,任凭袁隗泼他脏水。
……
在坚持了半个多月,造足了势之后,袁隗终于走到了他的人生尽头。
袁隗形销骨立,躺在榻上,颧骨高耸,脸颊深陷,皮肤失去了原本的光彩,像一张苍白的纸覆在尖锐的骨头上。他双目紧闭,气若游丝,发出嘶嘶的声音,像一条毒蛇。
马伦跪坐在一旁,双眼红肿,神情呆滞,依恋的看着袁隗。
“我……”袁隗忽然睁开了眼睛,嘴唇动了动,仿佛要说什么。
马伦浑身一颤,连忙俯身过去,将耳朵凑在袁隗的嘴边。
“许……子……将……”
马伦眼神疑惑,袁隗临死之前就记得许劭吗?
“我……明白了……”袁隗用尽浑身力气,转过眼珠,看着马伦,一滴浊泪从眼角滑落:“许子将……”他睁圆了眼睛,嘶声道:“误……我!”
马伦莫名其妙,不知道袁隗究竟在想说什么。袁隗看着马伦脸上的茫然,后悔莫及。经过几天的绝食,他的身体渐渐的衰弱下去,可是他的思路却突然活跃起来。他仔细的回忆着自己的一生,思维最后定格在他和刘辩的最后一次交锋上。
他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许劭……没说实话,至少没有全说。以他的眼力,他不可能看不出刘辩的变化,可是他却根本没有对他提起。正是因为这个疏忽,他才两次被刘辩羞辱。
许劭肯定发现了什么,他急着离开洛阳隐居,不是故作神秘这么简单。
他想告诉马伦这个发现,可是他现在却说不出来,“许子将误我”这几个字,已经耗尽了他最后的气力。他看着马伦迷茫的双眼,心头涌过一阵悲叹。
他吐出最后一口气,身体慢慢的变软。
马伦痛哭失声,泪如泉涌。过了片刻,她强忍泪水,拖着脚步,走到前院,面对庭中数双眼睛,泣声道:“袁公……去了。”
短暂的沉默后,众人放声痛哭。
泣声如云,泪水如雨。
……
袁隗去世的消息传出,洛阳风雨飘摇,愁云惨淡。数人赶赴袁府祭吊,紧接着,若干太学生堵在宫门外,泣血上书,恳请天子哀怜袁太傅的一片忠心,下诏嘉勉,化革。这里面当然少不了请求何太后下诏废立的声音,哭喊声汇成一片,回荡在整个洛阳城,冲击着南北宫。
刘辩咬牙坚持,既不肯听从吕布的请求,派兵驱逐,也不肯听从那些人的请求,嘉勉袁隗。派兵驱逐手寸铁的太学生,他就坐实了昏君的罪名。下诏嘉勉袁隗,他就必须接受袁隗的要挟,这都是不可能的。
拥护袁氏的声势太大,以至于董卓、卢植都有些不安。董卓去袁府吊丧,根本没走到门口,就顶着一脑袋的菜帮子和臭鸡蛋,被人打回来了。卢植的待遇好一点,可是进了门,看到袁隗夫人马伦那张面表情的脸,他同样大受打击,好几天没缓过神来。
……
洛阳城因为袁隗的死而满城风雨的时候,袁绍终于在山东举起了反旗。
十二月初,袁绍传檄天下,自号车骑将军,宣布奉先帝遗诏,要求何太后退位,罢黜不合格的天子刘辩,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同时为太傅袁隗发丧。
檄文所到之处,冀、青、徐、兖、豫、扬、荆七州响应,朝廷任命的刺史、太守,不是接受了袁绍的号令,主动投靠袁氏,就是被杀或者驱逐,由拥护袁绍的人接任,起兵响应袁绍。旬月之间,聚众二十余万,推袁绍为盟主。
袁绍于寿张祭兵主蚩尤,宣布起兵,随后与河内太守王匡合兵,进驻河内,众八万余。
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等人驻酸枣,众五万余。
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众三万余。
袁术自号卫将军,屯鲁阳,众四万余。
片刻之间,山东非大汉所有,大有一举亡汉之意。消息传到洛阳,洛阳人心惶惶,一日数惊。
恐惧中,何太后惶惶离世。
刘辩早有准备,一边办理太后的丧事,一边下令将早就控制起来的袁氏兄弟、曹操等涉案人员在京的家人全部抓捕,投入大狱。下诏全国,宣布袁氏兄弟为叛逆,朝廷将绝不姑息。
与此同时,刘辩迅速做出了部署:令太尉董卓领兵两万,进驻小平津、孟津一带,车骑将军卢植统兵万余,进驻荥阳,河南尹朱儁统兵万余,进驻广成、伊阙。同时下令并州、凉州、益州各守关隘,驻扎在扶风的左将军皇甫嵩率军驰援洛阳。
在刘辩看来,这场战事是意料之中的事,早有心理准备,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疑是一件突如其来的灾难,影响甚至超过前几年的黄巾大乱。上次起兵的只是一些普通百姓,这次起兵的却是四世三公的袁家,而响应他们的是各地世家豪强,其中很多人是名士豪侠,都是代表了大汉正能量的人物,他们联合起兵,声讨天子,这个震撼远比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来得强烈,自然也引起了大的震动。
即使是卢植、杨彪这样的大臣,在袁绍出奔的那一刻起就意识到形势严峻,在袁隗绝食而亡的那一天就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挽回,当他们听说袁绍起兵的时候,他们还是有些难以相信。
四世三公的袁家起兵反对朝廷,反对天子?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原因很简单,作为朝堂上与外戚、宦官鼎足而立,以清流自居的百官朝臣,与外戚斗争,与宦官斗争,都是可以理解的,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进行了数次的抗争,流了不少的血,可是剑指天子,这是第一次。
在此之前,哪怕是天子再昏庸,再能,只有大臣进谏,从来没有人举兵造反。
即使袁隗尸谏在前,同样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袁绍起兵同样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样慌了手脚。
在几乎所有人都慌了的同时,唯独刘辩没有任何慌乱,没有任何意外。他迅速的做出了反应,部署了洛阳的防务,同时还操办了何太后的丧事。
刘辩的沉着冷静,给很多朝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刘辩瘦了一圈,但是眼神却加凌厉。灾难,仿佛是催化剂,让他迅速的成长起来,有了一些帝王气概。
刘辩就是主心骨。他的镇定,最终对洛阳形势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始的惊慌之后,百官开始行动起来,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拥护谁,眼下第一步,就是保证洛阳的安全,谁也不希望成为乱兵的刀下鬼,成为暴民抢劫的对象。
……
十二月中,左将军皇甫嵩率领三万大军,赶到洛阳。刘辩在嘉德殿召见了皇甫嵩,见到了这位大汉的最后一位战神。
皇甫嵩年约六旬,中等身材,并不特别雄壮,相反看起来很儒雅,和卢植差不多,像书生。他拜倒在刘辩面前,行礼完毕,抬起头,静静的看了刘辩片刻,忽然笑了。
刘辩不解的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尴尬的说道:“皇甫将军,朕……脸上有什么东西么?”
“陛下脸上,有大汉复兴的希望。”皇甫嵩顿了顿,又道:“与臣上次见到的陛下相比,如今的陛下有脱胎换骨之相。陛下是不是明悟了自己的命格,臣……能知道是什么命格吗?”
刘辩怔了怔,随即也笑了。“皇甫将军,你这可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啊。袁氏起兵,天下大乱,你不问兵事,却关心朕的命格这类虚缥缈的事?”
第三到,求收藏,求推荐!
第054章皇甫嵩的虬龙命(求推荐!)
皇甫嵩摇了摇头,很严肃的说道:“陛下,这可不是虚缥缈的事。陛下是天,陛下的命格就是大汉的命格。”
刘辩尴尬的咳嗽了一声:“有这么严重?”
“当然。”皇甫嵩说话语速不,但是声音很浑厚,听起来有一种莫名的安心。“臣是武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战场上度过,知道命格对将领有多重要。臣虽然愚笨,也读过一些书,略知天乃一国之主,天之命格,即社稷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内的命格,岂可等闲视之?”
刘辩思索片刻,突然明白了一个问题。自己虽然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几个月,也经历了不少原本根本不相信的事,但是他的思维习惯和这个时代——甚至是这个世界的人大不相同。他从小接受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看到不可理解的事,可以承认事实,但不会条件的全盘接受,正如他可以接受神兵利器这类很玄乎的东西,承认有很多事他还不清楚,但是在没有明悟自己的命格之前,他对命格这种事还是抱有相当程度的保留。
可是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不会这么想,他们认为人有命格是很自然的事。特别是像皇甫嵩这样的武将,战场上非人力可以控制的事情太多,法解释的时候,只好推之于天意。他们对冥冥之有天命这回事加容易接受。
名将身边一般都有方士、术士做宾客,就有这样的考虑在里面,军还有专门的术士负责视日,也就是观察星相,占卜吉凶。大儒卢植就对张角有道术坚信不疑。
“那将军可就看错了。”刘辩摇摇头:“虽然朕也想明悟自己的命格,可是现在还没有结果。”
“没有结果?”这次轮到皇甫嵩疑惑了,他怔怔的打量着刘辩,不太敢相信刘辩的话。
“是的。”刘辩挠了挠头:“朕一直在坚持学琴,可惜,朕似乎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进展非常缓慢,做不到止息。”
“学琴?止息?”皇甫嵩一脸的茫然,显然对刘辩说的这些事,他一点概念也没有。
刘辩也诧异了:“将军知道自己的命格吗?你是怎么明悟的?”
“臣的命格……”皇甫嵩的脸色一变,有些为难。他迟疑了片刻,咬咬牙:“不敢有瞒陛下,臣的命格是虬龙。”
刘辩不知道皇甫嵩为什么这么纠结,不就说自己的命格吗?你能问我的命格,我当然也可以问你的命格。不过,听了皇甫嵩的命格是虬龙,刘辩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纠结了。
他想起来一件事。
史书上说,皇甫嵩平定黄巾之后,威镇天下。有人曾经劝他拥兵自立,却被皇甫嵩拒绝了。现在看来,那人很可能是看出了皇甫嵩的虬龙命格,认为他有天之相,这才劝他进一步。
龙,本来就是天的象征。作为臣的皇甫嵩,却有天命格,就算他自己没想法,别人也会有想法。特别是天,对这一点肯定特别敏感。皇甫嵩不肯轻易的说,也就是情理之的事了。
看着身形不动,却透着局促不安的皇甫嵩,刘辩笑了起来:“将军是不是因此很不安?”
皇甫嵩诧异的看着刘辩,过了片刻,点了点头:“陛下圣明,臣因此寝食难安,平日里闭门读书,不敢有丝毫越矩。”
“哈哈哈……”刘辩大笑:“将军太紧张了。依朕看,大可不必。如果真的天命在你,你也躲不过去。如果天命不在你,你想也想不到。朕宁愿相信,你的虬龙命格不是你有天相,而是你将成为我大汉流砥柱的预兆。”
“陛下……为何这么说?”
“朕最近也读了些书,了解了一下所谓的龙和凤。”刘辩轻描淡写的说道:“虬龙是龙的一种,却不是什么天相。天之龙是什么?是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修能短,变化穷,神秘莫测的神物。虬龙则不然,它是实实在在的一种龙,与应龙、螭龙、蛟龙并列,它应该是天重臣之龙,而非天之龙。”
皇甫嵩长出一口气,连连点头称是。不管刘辩说的是真是假,只要刘辩认为他没有篡立之心,这就足够了。
刘辩随即又向皇甫嵩介绍了他从蔡邕那里听来的明悟命格的办法,皇甫嵩听了,也不知对错。他自己明悟命格是在守孝的时候,对于古乐能不能起到这个功效,他并不清楚。相比之下,他当然相信蔡邕这样的大学者超过相信他自己。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臣就有希望了。”皇甫嵩道:“陛下尚未明悟命格,便有这等气度,这命格必定不俗。”
“谁知道呢,也许是头真龙,也许是头小泥鳅,只是一条强壮点的小泥鳅罢了。天命不可知,朕还是看重人谋。皇甫将军,你对当前的形势有何见解教朕?”
皇甫嵩连忙谦虚了几句,接着说道:“其实,袁氏起兵,并非迹可循。或者说,这应该是大汉命注定的一个劫难,几代先帝竭尽全力,都未能化解,最后只有兵戎相见。”
“将军的意思是……”
“陛下,你还记得孝明帝时的楚王案吗?”
刘辩心里咯噔一下。他这是第二次听人提到楚王英的案,而且看皇甫嵩的意思,这可能和袁家有关。换句话说,皇甫嵩和杨彪一样,也认为袁氏起兵不仅仅是袁家想夺权,是山东集团和山西集团矛盾的一次大爆发。
对了,皇甫嵩、杨彪都是山西集团,而这次附和袁绍起兵的正是山东集团,起兵的范围几乎包括了山东集团的所有地区。
这么说,自己还真蒙对了?不管他怎么做,袁家代表的山东集团都会起兵,所有的矛盾都是表面的,集团利益的矛盾才是最根本的因素。
“朕听说过一些,不过不是很详细。”刘辩挥手斥退了侍从:“将军能为朕解惑否?”
“敢不从命。”皇甫嵩躬身一拜。
第一,求推荐,求收藏!
第055章不谋而合
关于山东、山西两个利益集团的成因,皇甫嵩的看法和杨彪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皇甫嵩是武将,与杨彪看问题的重点有所区别。他特别提到了一个问题:都试。
所谓都试,就是以全民征兵为背景下的秋季演武。刘秀即位之后,对西汉既有政策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取消了都试。后人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刘秀与民休息的仁政,另一种则认为这是东汉武功不显的原因所在,是弱国之政。
皇甫嵩没有论说刘秀此举的道德评价,他说的是实际原因和影响。
光武帝为什么取消都试?这和他建都洛阳有关。洛阳地处原,周边的地形不利于防守,如果不取消都试,围绕洛阳的冀、兖、豫、青、徐诸州一旦有风吹草动,洛阳就会重兵逼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一听皇甫嵩这句话,刘辩立刻明白了。不是他聪明,而是有鲜活的例就摆在面前。袁氏兄弟振臂一呼,山东响应,洛阳可不是立刻成了前线?荥阳也罢,河内、颍川也罢,离洛阳城也就是一两天的路程。如果不取消都试,每年秋天,天都有可能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利用都试这个名正言顺的机会集结大军,突然杀向洛阳。
光武帝起兵,就是利用都试的这个规矩,他当然深知其的利害。即位之后,取消都试,不是什么仁政,而是确保洛阳的安全。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山东集团与洛阳朝廷之间的对立。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南阳集团是核心力量,河北集团是坚力量,而东方集团则一直即若即离。因此,当河北集团与皇室有了隔阂之后,很自然的和东方集团走到一起,形成了山东集团。
由皇甫嵩这个提醒,刘辩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光武帝以武功不振为代价,废除了都试制度,维护了洛阳百余年的太平。但是现在为什么袁氏又能一呼百应,在短短的时间内集结起二十多万大军,威胁洛阳?
因为经过年前那场黄巾起义,州郡拥有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换言之,黄巾起义给了山东集团一个机会,让他们重武装起来,现在才能一呼百应。
黄巾起义的范围与现在袁氏起兵的范围大致相同,那么,黄巾起义会不会是今天这个局面的一个预演。张角和袁绍等人是不是一脉相承,只不过袁绍层次高,声望响,实力强?
刘辩惊出一身冷汗。
……
贾诩迎来了一个神秘的客人:阎忠。
阎忠可能算是贾诩的伯乐。正是阎忠对贾诩的高度评价,让贾诩有机会被推荐为孝廉,来到洛阳,虽然没能因此走上仕途,也算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并且给两代天留下了印象。如今,贾诩身为天近臣,虽然官职不高,却前途广大。面对阎忠这个伯乐,贾诩自然是感激不尽。
“公孝先生,怎么又和左将军走到一处了?”
阎忠微微一笑:“不谋而合罢了。和,天是个什么样的人?”
贾诩沉吟片刻:“荆山之玉。”
阎忠眉头一挑,以贾诩的为人,对天有这样的评价,让他很意外。
“经验不足,见识过人。心性坚定,朴质少。”
阎忠若有所思,缓缓点头,捻着胡须道:“这么说,是个高祖一般的开拓之雄,而不是光武一般的守成之君?”
“庶几近乎。”
“那我就放心了。”阎忠看看贾诩,开门见山的说道:“我这次随左将军来洛阳,不仅是为了助天击退袁氏,守住洛阳,还有一件大事。你知道是什么吗?”
贾诩笑笑,不假思索的说道:“迁都长安。”
阎忠放声大笑:“和,我没看错你。你看,你是去前线,还是留在洛阳?我们联手,让那些山东人看看,山西不仅出将,同样也能出相。”
贾诩沉吟片刻:“先生智计出众,又有山东为官的经历,对那些人的手段比较熟悉,留守洛阳比较合适。我山西人欲得天信任,不可锋头太劲,功高震主,可不是什么好事。就让我陪天去前线,你与左将军镇守洛阳吧。”
“甚善。”阎忠一口答应,两人相视而笑。
……
“臣愿陛下为高祖。”皇甫嵩拱拱手,诚恳的说道:“山东兵不足惧,袁氏兄弟不足惧,然大汉至今四百余年,光武至今亦有两百余年,当有化。愿陛下为化之主。”
刘辩不太自信。皇甫嵩的建议让他很意外。皇甫嵩率领三万精锐赶到洛阳助阵,却不是想自己去前线作战立功,而是要将精锐交给他,让他御驾亲征,他自己镇守洛阳。
这不能不让他有所疑惑。一方面是疑惑自己的能力,一方面是疑惑皇甫嵩的用心。
但是,他不得不说,皇甫嵩的理由很充足。
山东兵虽众,但是袁绍兄弟都是贵戚弟,根本没有打过仗,张邈、刘岱等人也没什么作战经验,御驾亲征,看起来很危险,其实危险有限,成功了,却可以一战成名,对他坐镇江山,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大有帮助。
皇甫嵩还说了,山东起兵,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最多只是经济上的打击,军事上的打击有限,动摇不了大汉的江山。刘辩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西北。有可能倾覆大汉江山的人不在东南,而在西北。原动乱,西北草原上的民族趁虚而入,才是最大的威胁。要想彻底解除这个威胁,就要一改东汉尚的弊端,重树尚武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化。
而天学习高祖皇帝刘邦,亲临战场,就是尚武精神最直接的示范。从另一个角度说,天亲自掌握最精锐的武力,也可以避免大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刘辩明白皇甫嵩的意思,他大概因为黄巾之后被朝廷猜忌的搞怕了,不敢再立大功,重蹈覆辙,干脆明哲保身,交出大军,自己甘作幕后英雄,退居二线。
经过仔细权衡,刘辩欣然同意了皇甫嵩的建议,随即任命皇甫嵩为太傅,复爵槐里侯,食邑三千户。
第二,求推荐,求收藏!
老庄开始冲刺了,需要动力!
第056章明争暗斗(第三更,求收藏!)
太傅是上三公,位尊而权,主要任务就是教导天子。对于不想再受猜忌的皇甫嵩来说,这个位置非常合适。
袁隗做太傅时,其实没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那时候的刘辩也没心思学习。现在情况不同了,刘辩“脱胎换骨”,知道自己面临困境,不努力,就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敢混日子。皇甫嵩将军权交给他,希望他能成为刘邦式的开国雄主,他也要自己争气才行。
所以,皇甫嵩这个太傅可是名符其实的太傅,他要负责教导刘辩用兵,将这几万大军实实在在的抓在手里,而不是做做样子。
皇甫嵩带来的三万精锐与并州军、凉州军不同,虽然这里面有大量的并州人、凉州人,但是他们不是边军出身,而是禁军或者郡兵出身,又曾经跟着皇甫嵩征战数年,不论是军纪还是战斗素养,抑或是对朝廷的尊敬,都要比凉州军、并州军高上一截。
这是真正的大汉精锐,相比之下,董卓、吕布的人马有点像雇佣兵,战斗能力不错,军纪比较散漫,不太好管束。
皇甫嵩是战功赫赫的名将,刘辩以他为太傅,向他学习用兵之道,对皇甫嵩麾下的将士来说,他们和刘辩之间除了君臣关系,又多了一层袍泽的联系,自然不会排斥刘辩,不会觉得刘辩是夺皇甫嵩的权,相反加亲近。
为了进一步补偿皇甫嵩,刘辩任命其子皇甫坚寿为侍中,随侍左右;其侄皇甫郦为羽林中郎将,统领羽林骑,并将张绣、张辽统领的一千并凉精骑也划入其中,建立了一支共两千人的骑兵,作为天子亲卫骑。
接下来的十几天,刘辩就在平乐观承皇甫嵩学习,白天演练军阵,晚上学习兵法,听皇甫嵩讲解他一生的征战故事,听他评点史上的名将征战得失。刘辩像一块海绵,极尽全力的吸收着皇甫嵩传授的点点滴滴。
和皇甫嵩一起讲课的还有阎忠。刘辩对阎忠这个人没有太多的印象,似乎听说过,但不是很熟,也没有太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