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有些不符合逻辑!
PS:谢谢zhuxyhh01大大、被爱的小徐大大、嫣然一笑无间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二十一章:淮西闹剧
这时候的南宋朝廷已经是方寸大乱,以赵鼎为首的诸多官员听信了刘光世和张俊从前线快马送来的谎报,向高宗皇帝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允许刘光世、张俊两人把军队撤至大江以南;第二,火速调遣岳家军东援淮西;第三,把高宗皇帝的“行在”撤回临安府。
这时候,满肚子狐疑的高宗皇帝把眼光放在了右仆射张俊的身上。
右仆射张浚大人不管有多大的毛病,至少还有一个好处,此人从来没有被谁给吓倒过。他马上赶到前线,并很快就了解到大部分的真相。
哪里有什么女真骑兵,都是些西贝货!
至于伪齐所对外宣称的七十万大军,也肯定是虚假宣传。原因很简单,人数最多的刘麟的中路军也不过是区区六万人。
换而言之,伪齐这次三路大军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万人,起码比刘光世、张俊和韩世忠这三大军区的兵力总和要少。
可惜的是,张浚还是欠缺了一点火候,没能发现伪齐这二十万士兵全是刚刚被强拉的壮丁。假如张浚能够发现这一真相,游戏就更好玩了。
无论如何,张浚还是给发了一份报告,上面说道:“……若诸将渡江,则无淮南,而长江之险与敌共。淮南之屯,正所以屏蔽大将,使贼得淮南,因粮就运,以为家计,江南岂可保乎?今淮西之寇,正当合兵掩击。况士气甚振,可保必胜。若一有退意。则大事去矣。又岳飞一动,则襄汉有警,复何所制。愿朝廷勿专制于中,使诸将不敢观望。”
张浚的意见有两点:一是刘光世和张俊两人的部队不能退,要就地消灭敌人;二是岳飞不能动,一动就前功尽弃了。
高宗皇帝几经思量,同意了张浚的部分建议,于是把前线的指挥权全部委托给了张浚。还另外给了张浚一道手谕:“有不用命,当依军法从事!”
除此之外,高宗皇帝还安排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把自己最喜欢的将领………三衙军统领杨沂中也都派上战场,任由张浚调遣;第二件:用金牌把岳家军给紧急召回来护驾。
为什么高宗皇帝还是坚持要把岳家军给抽调回来?
原因很简单………………信任感。
说实在话,对于刘光世和张俊他们能否打赢这一仗,高宗皇帝和朝中的大臣们并不是很有把握。
假如出现什么闪失。最保险的方法当然是把战无不胜的岳飞留在身边。
至于由此而引发的效果,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张浚收到高宗皇帝的手谕后,马上把诏书抄写了两份,一份给张俊,另一份给刘光世。张浚还另外附上了一张手令,上面只有一句话:“若有一人渡江。即斩以殉!”
如果谁敢渡江回朝,就立即斩杀示众!这就是右仆射张浚大人决断之处。
刘光世收到张浚的文书,脸一下子就绿了起来。
皇帝在动真格的,小命难保了!
于是乎,他把手下的将军们都召来。说了一句话:“汝辈且向前,救取吾首级!”
在朝廷的必杀令的震慑之下。南宋的官兵们突然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以刘光世的部队为例子,他们从原来的驻地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市后撤,接到命令再往回赶,来回几百里的路程,在霍丘县附近与刘麟的中路大军相遇,居然只是一战,就打败了刘麟的六万兵马。
这场仗很快就结束了,甚至让王德和郦琼这两员刘光世手下的虎将感到一丝的遗憾,打得不够爽快。
这一仗,起码能证明了一件事,刘光世和他麾下部队的战斗力,并不是世人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
刘光世和他的将军们打赢了,保住了他的脑袋。可这次战役里真正的焦点却不在这儿,而是在合肥更北方处的定远县。
三衙军的统领杨沂中奋勇当先,他横渡长江之后,一路疾行,抢在刘光世的前面,主动迎击伪齐军。
杨沂中要阻击的是伪齐军的主力,也就是刘猊所率领的东路军。
两军在定远县的越家坊相遇了,兵力对比是三比十,杨沂中的三万御林军对刘猊的十万大军。
杨沂中在远处一看,迎面而来的是刘猊的前锋部队。杨沂中二话不说,带着两千骑兵径直冲了过去。
一个照面。仅仅一个照面,杨沂中就把刘猊的前锋营给掀翻了,逼迫刘猊的大军往西北方向退却。
身为伪齐方面的总指挥官,刘猊并不是无能之辈。他且战且退,来到了一个叫藕塘的地方便停下来,因为这里刚好有一处高地,易守难攻。
刘猊把他的军队依山列阵,近十万人的大军团严阵以待,最前排是明晃晃的长枪手,后面是密密麻麻的弓箭手。
这是金宋时代的一个标准的战阵排列。这种排列意味着,一旦开战,进攻方就要面临着数不尽的遮天蔽日一样的箭雨,那是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杨沂中对刘猊的安排根本不屑一顾。他身先士卒,带领着五千名精锐骑兵,向着刘猊的主阵猛冲过去。
刘猊阵地上发出的箭雨如期而至,却根本没有给杨沂中的骑兵造成多少伤害,更谈不上阻挡主他们的突破。
杨沂中的这支部队是高宗皇帝最贴身的警卫部队。他们身上的装备,无论是盔甲、兵器、还是所骑的战马,无一不是宋朝最高的科技结晶。
再加上。说道比试弓箭,伪齐和金国哪里是宋朝的对手?
宋军的制式武器神臂弓。或者是与之相近的各种强弓硬弩,伪齐和金国方面统统都没有。
神臂弓这一点优势是汉人所独有的,直到南宋朝灭亡,甚至是明朝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异族人都没法染指。
杨沂中和他的五千名骑兵很轻松就闯进了刘猊的主阵地,还把刘猊的主阵地给搞了个天翻地覆。
刘猊也是一个狠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自不退。甚至让自己的亲卫队守住几个隘口,专门截杀逃亡的士兵。
这一场仗打的天昏地暗。
杨沂中和他的士兵们虽勇,但刘猊方面胜在人多,而且占有地利,双方纠缠在一起,难分难解。
就在这个时候,张俊的部队出现了。
这个与刘光世齐名的老油条。接到张浚的命令之后,虽然不敢再往后退,但挺进的速度却是相当缓慢,远远掉在杨沂中和刘光世的后面。
如今刘光世已经打了胜仗,而杨沂中已经把刘猊打的奄奄一息,这时候张俊赶紧出手。要摘桃子来了。
张俊派过来的是自己的前军统制张宗颜,以及三万士兵。
刘猊的部队本来就是靠一口气死撑着,如今见宋军的援兵已到,轰的一窝蜂四散而走。
这时候,杨沂中跃马上前。大声叱喝道:“你们原本都是我大宋的子民,被迫从贼。今日战败,何不速降!”
此话一出,惊醒了现场的所有人,“皆怖伏请命”。
伪齐军的大阵彻底崩溃了,刘猊又不是什么名将,他所能做到的就是在千军万马之中把自己给救了出来。
这一战,杨沂中赚大发了。
不但俘虏了一万多伪齐的士兵,,另外还夺取了船只数百艘,车数千辆,还有大量的钱粮和军需物资。
张俊虽然有派人到场,不过张宗颜的军衔远不如杨沂中,名气又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杨沂中的部属抢走所有的战利品,敢怒不敢言。
刘麟的中路军和和刘猊的西路军相继失败了。而西路军的孔彦舟面对着赫赫有名的韩世忠,根本不敢上前一步,也只好灰溜溜地逃回伪齐去了。
至此,伪齐三路大军几乎在同一时间溃败,而伪齐朝廷上下却是松了一口气,原因是,岳家军终于撤退了。
只要岳家军撤退,伪齐方面就达到了他们的战略意图。
至于胜负得失,那些都是兵家常事;而兵员的损失,再抽壮丁就是了。
在朝廷不断地催促之下,岳家军日夜兼程,终于赶到江州,不过抵达的时间比原计划晚了整整七天。
一向守时的岳飞为什么会迟到?
这还要感谢伪齐方面的第一猛将………李成。
在伪齐国这次大举进攻南宋的战斗中,李成很意外地没有出现,因为他去了另外一个地方………蔡州。
以李成对南宋朝廷的理解,他断定高宗皇帝一定会把岳飞给诏回去,于是他就跟刘豫商量,在岳飞去淮西的必经之路打埋伏,而地点就选在蔡州。
李成和岳飞多年以来的恩怨情仇,就好比古代女子七寸金莲的裹脚布一样,又长又臭,假如李成把握不住这个机会,以后估计是没希望了。
对于李成的这个想法,刘豫当然是举手赞成。
对于这个岳飞,刘豫也是恨之入骨。
假如不是岳家军几次三番破坏伪齐的计划,他刘豫恐怕早已经统一了江南,把高宗皇帝打成阶下之囚。
而如今更是被岳飞逼得兵行险着,要使出“围魏就赵”这样的险招。假如李成能够成功,他的皇帝位子也就更加的安稳了。
于是乎,李成就率领他本部合同十万精兵,在蔡州附近精心布置一番,就等着岳飞上钩了。
PS:谢谢zhuxyhh01大大、沐沐格子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二十二章:红花与绿叶
岳飞带着两万士兵匆匆赶去淮西战场助战,途中经过蔡州。
岳飞策马在远处眺望,蔡州的城墙上壁垒森严,一片沉寂,竟然没能发现一兵一卒。城墙上的黑旗排列有序,在秋风的猛烈吹送下,猎猎作响。
莫非这是一座空城?
岳飞敏锐地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诱敌入瓮之策,四周必定已经埋伏了大量的伪齐方面的伏兵。
《孙子兵法》有云:“…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
《孙子兵法》对于胜负之间的这些个描述和解释,套用在此时岳飞的身上,可谓是恰到好处,入木三分。
岳家军迅速转移到距离蔡州城五十多里的一个叫白塔的地方,让李成准备了很久的一个埋伏圈落空了。
李成收到了探子的回报,怒火中烧,悍然带着十万兵马从后面追了上来。
在兵力的对比上,李成的十万大军远远多于岳飞的两万人马。按理说,主动追击是李成方面应有的一个权利。
只不过,这一回李成又不长记性了。
就在李成的大军追得正爽之际,不提防背后竟然有人偷袭。
这次出手的岳飞的好兄弟王贵。
王贵把李成大军的后营给冲散了,还烧掉了大量的粮草和各种辎重,等李成的精锐骑兵回救的时候,王贵和他的属下已经消失无踪了。
象这样的亏。恐怕连李成本人也记不清吃了多少回了。
身为伪齐的第一猛将,李成绝对不是一个庸人。相反。在南宋的初期,他的文治武功都是一流,甚至连高宗皇帝也曾经说过:“只要李成愿意归降,愿意给他一个节度使的名衔。”
可惜的是,他遇上了岳飞。
红花还需绿叶扶持,名士和猛将同样需要有分量的对手来衬托。比如,诸葛孔明的身边就有一个叫周瑜的猛人出现。
在岳飞的身边,当然也有很多绿叶的出现。完颜兀术是其中比较大的一片。而李成这一片的尺寸也颇为不小。
而用来衬托岳飞这朵红花的最大的那片叶子并不是一员武将,而是一名文官,他的名字叫秦桧;这片叶子的颜色非常特别,不是常见的绿色,而是深黑色的,黑到了比墨还黑,上千年时间也洗不干净。
岳飞领军。崇尚的是“兵无常形,水无常势”。
进攻与撤退之间,包围与反包围之间,袭击与反袭击之间,在岳飞的眼里,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用法。
假如硬说岳飞的用兵有什么法则。那就只有一条: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用最少的兵力消灭最多的敌人。
因此,在《武穆遗书》的要论一中如此写道:“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所以,李成虽然兵多,失败却是必然的。这是“技不如人”的结果。
虽然后营被偷袭,李成却并没有放弃对岳家军的追击。
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不敢放弃对岳家军主力的攻势。
如今李成埋伏起来的十万大军已经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旦李成停止了对岳家军主力的追击,让岳飞喘上一口气,余下的结果,李成要面对的必然是岳家军那些无休无止的,恶心兼且烦人的,让人痛不欲生的偷袭和反追击。
说实在话,李成也是考虑了很久,用了很长的时间才鼓起的勇气。
一旦这道勇气消失不见了,自己就必败无疑。
李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几经辛苦才鼓起来的勇气,却被另外一道豪情贯天的勇气所消磨殆尽。
这道豪情贯天的勇气的主人就是岳家踏白军的统制………董先。
当李成率领着他那十万大军来到一座河桥的前面,他突然发现:河桥的上面只有一员持枪的宋将;而河的对岸是一片树林,树林里隐隐有无数的兵马在埋伏。
河桥上的那员宋将乃厉声大喝曰:“我乃岳家踏白军的统制董先也!谁敢出来与我决一死战?”
董先的喝声如同响雷一般,伪齐军闻之,尽皆股栗。
咦,这个场景好熟悉喔,是不是曾经在哪里见过?
没错,目前的这个场景,和汉末魏、蜀、吴三国时期,张飞在长坂坡的桥上,单人匹马喝退曹操的百万大军,何其相似!!!
在这座无名的河桥之上,董先居然重演了当年燕人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的一幕。这一幕,在《百氏昭忠录》和《岳武穆公遗事》中有以下详细的记录:董先遂择险地,伏其军于林莽中,独据河桥以待之。
须臾,李成等至,见董先,举绳以告之,悉如踏白军所言,谓董先:“汝勿走,我今先擒汝。”
先答曰:“我定不走,只恐汝走耳!”
贼见先待之闲暇,疑有伏兵,不敢径进。每遣兵来战,董先则旋出林中兵一二队以应之。彼退,则又归于林中矣。
贼益疑。
很难想象,单人匹马面对敌人的十万大军,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
但是,董先做到了。
他完整地阐释了什么叫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凭着自己过人的胆量和超常的谋略,硬是与李成的十万大军相持了足足一天一夜。
第二天,李成不耐烦了。大旗一挥,让部下的将领冲上去与董先厮杀。
单单从这一点来看。李成已经比三国时期的曹操要强上一筹,起码他没有被董先的三言两语给吓得狼狈而逃,而是坚持冲锋。
只不过,他还是受到了董先的严重影响,没有让全军一起冲锋,而是派武将上去试探宋军的底细。
虽然李成派了几队的武将前去冲桥,但是桥面狭窄,最多也就能容得下两三骑马并行。而且灵活性受到大大的影响。
这个时候,踏白军统制董先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手脚不停,恶斗了整整一个上午,连挑数十骑大将。
河桥后面的树林中,埋伏在其中的宋军士气高昂,喝彩声地动山摇。
军队之中最是崇尚武力。见到董先如此的神勇,伪齐的军队士无斗志,甚至开始偃旗息鼓,准备后撤。
此其时也,岳飞率领岳家军的主力从伪齐军的侧翼掩杀过来,“如银山拥出于众山中”
李成大惊失色。慌忙之中调转马头,拍马发足狂奔而去。
岳家军追出了三十多里,“得马两千余匹及衣甲、器仗,降骑兵三千余人…”
简单地打扫过战场后,岳飞挥师继续东下。往淮西战场而去。
岳飞终于赶到江州了。
只不过,岳家军的到来。让还在喜庆中的南宋朝廷产生了一丝变化。因为这时候伪齐的三路兵都已经战败撤退,而张浚和杨沂中等人还在等着皇上的封赏。
烽火戏诸侯,无论是放在哪一个朝代,都是件非常忌讳的事情。
高宗皇帝很尴尬,左相赵鼎很羞愧,这时他们知道上刘豫的当了,可上位者自然有他们用来遮羞的说法。
赵鼎首先向皇帝陛下贺喜道:“从这件事上能够看出前方的诸位大将对朝廷的尊敬,每个人都很听命令,这是一件好事。”
高宗皇帝连连点头称道:“是的,刘麟败北,朕不足喜,诸将知道尊敬朝廷,才是真正可喜的事啊!”
这种说法,分明就是与现代的“灾难兴邦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就这样,南宋朝廷发起的对伪齐政权的二次北伐降下了帷幕。
这一次北伐,由右仆射张浚负责主持,从绍兴六年二月韩世忠横渡长江开始,到岳飞从蔡州撤兵回救淮息战场而宣告结束。
在这次北伐中,南宋的军队打了大大小小数十仗,均以胜利收场。
南宋政权在这一年所赢得的胜利,比起以往几年加起来所赢得的胜利还要多。
这次北伐证明了,南宋的兵力经过这几年战火的磨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力不但远超伪齐,即便是对上金兵也毫不逊色。
问题是,无论如何,第二次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毕竟伪齐的政权依然存在,而南宋的大军已经全部撤退回原来的防线上。
这次北伐的失败,非兵之罪,完全是因为朝廷的后援支持和统筹决策。其中左右两位宰相………赵鼎和张浚负有很大的责任。
张浚的责任在于,没能协调好韩世忠和岳飞两人进攻的节奏,一前一后过江,威力大减;还有,张浚没能满足前线对粮草的需要,让韩世忠和岳飞都受到很大的困扰。
而赵鼎的责任在于,很轻易就相信了刘光世和张俊两人的军队,对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极力劝说高宗皇帝让岳飞师回朝救驾,痛死大好形势。
南宋朝廷的第二次北伐就这样糊里糊涂就结束了。可是,淮西闹剧所产生的震荡并没有平息下来,还在不断扩散之中,甚至是越演越烈。
问题发生在两个人的身上………赵鼎和张浚。
PS:谢谢zhuxyhh01大大、vela2003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二十三章:宰相多如狗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高宗皇帝那些不断轮换的宰相们。
高宗皇帝的第一人宰相当然就是名满天下的李纲大人。
那时候高宗刚刚登上大位,什么都不懂,非常需要李纲这位前朝的名相前来辅助和教导自己。
不过很快,高宗皇帝就厌烦了李纲的铁血手腕,让善于逢迎溜须拍马的黄潜善和汪伯彦接手了宰相的位置。
黄潜善和汪伯彦确实能让高宗皇帝过得非常开心,但这两人实在无能透顶,让金兵打到门前而尚不自知。
于是乎,在逃亡的途中,高宗皇帝只好让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下台,替自己背黑锅,而临时把护驾有功的朱胜非提拔上来。
朱胜非也是运气不好,宰相的位置才坐了几天,就遇上了南宋朝廷的第一次反革命政变………“苗刘之变”。
虽然朱胜非在平叛中立有大功,毕竟与叛军有过密切联系,为了避嫌,朱胜非只好主动提出辞职。
这一次,高宗提拔上来的是善于理财、性格刚强的吕颐浩和刚刚从东京汴梁城撤退回来的杜充。
金兵再次杀到,杜充投敌叛变了。
而吕颐浩虽然陪伴着高宗皇帝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海上流亡的生活,但他还是被高宗皇帝免职了。原因在于,吕颐浩一贯主张对金兵抗战到底,而这时候高宗皇帝想的是争取与金兵和谈。
既然要和谈,当然要选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范宗尹就成了最佳的人选。
范宗尹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前朝徽宗天子年代的主和派的代表人物。高宗皇帝以为,范宗尹上台后,会在和谈上做出一番成绩。
然而,范宗尹让高宗皇帝失望了,他并没有在和谈的工作上做出什么贡献。相反,范宗尹竟然提出让朝廷的百官们反思。反思前朝失败的教训。
而反思的结果,最后的矛头居然指向尚在金国受苦受难的徽宗太上皇。
不得已,高宗皇帝只好把范宗尹给拉了下来。
在范宗尹罢相之后,高宗从江东召回在苗刘之变中勤王有功的旧相吕颐浩,有意让他重新主政。
作为范宗尹的副手,秦桧在觊觎着另一相位,于是对高宗表示:倘若为相。将有二策耸动天下。
高宗也想试用一下秦桧,在八月任命他为右相,而左相就是吕颐浩。
秦桧自知还不足以与吕颐浩争衡,便拉拢名士,壅植人望。而后就有人进言高宗,建议二相分任内外之事。绍兴二年四月。高宗决定让吕颐浩兼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专治军务,秦桧专理朝政。
吕颐浩很快就发现了秦桧在排挤自己,于是举荐前宰相朱胜非出任同都督,以便共同对付秦桧。
朱胜非在苗刘之变中与叛将虚与委蛇,在缓解事态、争取时间上是有功的。但考虑到自己与政变者打过交道,政变平定后就自请罢相。
高宗皇帝很清楚地知道秦桧任相以后在植党揽权,他虽然始终欲与金朝媾和,但这时还没有达到非秦桧不用的地步。况且高宗对朱胜非印象良好,就把他召回行在共赴朝堂议事。
秦桧迫不及待地向高宗兜售了自己“耸动天下”的方策,核心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是秦桧初见高宗时提出的“南自南。北自北”方针的具体化,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只不过,这时候金国主政的还是好战分子完颜吴乞买和完颜粘罕,他们两人根本无意与宋朝讲和。
在得不到女真人任何消息的情况下,高宗皇帝极其愤怒,大声叱喝秦桧道:“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
秦桧仅做了一年的副宰相,就被罢免。
接下来就是吕颐浩与朱胜非并相。
但吕颐浩在次年九月也被罢相,他主张对金朝与伪齐用兵。但宰相肚量稍狭,不能用李纲。绍兴四年九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