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狗日的要去跟金狗讲和,打死这个王八蛋!”。
PS:谢谢0拈香一朵0大大的打赏、横断江山大大的月票、姑蘇三拢蟠蟮钠兰燮薄

第三百四十章双输的协定(九)

正当高宗皇帝和秦桧惊慌不已,手足无措之际,有一个人把这场抗议与金人讲和的运动推到了最高峰。
他就是枢密院里的一位编修官胡铨。
胡铨字邦衡,庐陵人氏,建炎二年科班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真要说起来,胡铨还算是高宗皇帝的学生和嫡系亲信。
胡铨凭借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再转承直郎。绍兴五年,兵部尚书吕祉推荐赐对,升为枢密院编修官。
由此可见,胡铨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
胡铨曾经受学于萧楚,而萧楚在南宋最出名就是他对《春秋》大义的解读,正所谓:“身可杀,学不可辱,无祸吾《春秋》”。
胡铨禀承师训,是个豪迈尚气节之士。在几天之前,他已经上书给高宗皇帝,把皇帝狠狠地痛斥了一番:“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不但如此,胡铨还坚决主张斩秦桧、孙近和王伦,以谢天下:“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
当时胡铨的这份奏折被皇帝给压住了,影响并不算大。
可是,这一篇讨伐投降主义的战斗檄文,被宜兴进士吴师古为之刻板印行,很快就传诵遐迩………“市井间喧腾,数日不定”。
胡铨的这篇文章影响力实在太大了,甚至让金人也要“以千金求其书”。而在拿到这篇文章的副本之后,“君臣失色”,说“南朝有人。知阴遣秦桧之功。”
直到二十几年后,张浚久休复出,重提这件事情,也在感叹道:“秦太师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胡邦衡。”

朝廷内外对秦桧的口诛笔伐已经达到了最高潮。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讨伐声中,秦桧的脸皮再厚也坚持不下去了,说句实在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到现在。差不多两百年的时间里,朝廷的首相们哪里承受过这种程度的抨击?
按照传统的惯例,几句谣言就要自动辞职,就好比下岗不久的赵鼎,那才是爱惜自己名声的翩翩君子。
舆论到了这程度,无论如何秦桧都要向皇帝写辞呈了。
秦桧也确实是写了辞职信。不但如此,他还对前来接受信件的小太监说道。就让皇帝杀了我吧,这样才能平息民怨。
与秦桧的辞职信一起被送入宫内的,还有官员贾廷佐和何宋英的两封信。
何宋英的说法是:“结胡虏之好,罢天下之兵,诛大将而挫忠臣之锐,窜元戎而销壮士之心……陛下曾念父母兄弟之仇乎?……自旷古来,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
而贾廷佐更是在信中直斥高宗皇帝道:“太祖、太宗基业之盛,堕于陛下之手,无复中兴之理,复何面目戴黄屋,主天下哉!”。
高宗皇帝气急败坏。这到底是什么回事?,莫非,又有人要想要当陈东不成!既然如此,好,朕要杀了他们。
这时候皇帝想到的是。在建炎初年,陈东和欧阳澈由于坚决反对和议。而被当时的宰相黄潜善不审而杀的情形。
虽然高宗后来有为陈东和欧阳澈两人平反。但问题是,朝中反对议和的声音,确实在陈东两人死后,大为减少。
莫非如今也要使出这招,方能压住反对的声音?
对于高宗皇帝这样的想法,秦桧连忙出手阻止。
秦桧的说法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你这样做会让舆论爆炸的,已经有人在说陛下您不孝了,这时再杀言事者,就不孝到太祖皇帝那层上去了。
作为一个折中的结果,反对声音中最响亮的胡铨被处罚了!
胡铨最初的处罚是被发配到岭南昭州(今广西平乐)去。立即起行,哪怕他小老婆正怀孕也不得耽误。
后来有一个不知名的亲信提醒秦桧,说道:“只莫采,半年便冷了。若重行遣,适成孺子之名。”
您老人家给他那么重的处罚,岂不是帮他得到了一个好名声?
最终的结果是,秦桧的辞职被驳回,而胡铨被改判到广州去管理盐仓。
就这样,在朝中文武百官的一片抗议声中,金国的大使团来到了临安城。
总结起来,对于与金人的这个和议,南宋官员们的反对声集中在以下两点:第一、皇帝臣服跪拜敌国,有辱民族和国体。
第二、金人并不可信,内有阴谋。
也就是说,如今最大的冲突点,就集中在皇帝要脱掉龙袍向敌国的诏书跪拜这个投降的仪式上。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高宗和秦桧只好派人去跟金国特使张通古商量,看一看能否不执行这一个“臣礼”。
毫无商量的余地,张通古一口就拒绝了。
如果高宗皇帝不行臣礼,和议就不用再谈下去了,我们马上动身回国去。
金使的这个回答,让高宗皇帝有苦说不出来,有口难言。
秦桧在一旁不满地说:“九十九拜都拜过去了,还差最后这一哆嗦?”。
高宗皇帝明显是被秦桧的这句话给刺激到了,当场在朝堂上发起飙来,指着堂下的官员就骂开了:“王伦本奉使,至此亦持两端。秦桧素主此议,今亦来求去。去则无害,他日金人只来求朕,岂来求他秦桧。”
假如金国再度发兵前来攻打,要找也是找皇帝我来算账,你以为那些女真人会去找他秦桧吗?
这番说话反映出,高宗皇帝对于女真人的害怕和恐惧。已经到了一个极致,而这里面。有没有秦相公的功劳?
无论如何,如今的秦相公已经完全掌握住高宗皇帝性格上的弱点,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既坚定住皇帝投降的信心,也在利用皇帝来打压反对的声音。
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高宗皇帝的这一顿骂声,竟然骂出了一些馊主意来。
有人给高宗皇帝提议道:“要不这样,在您跪拜诏书的时候,不要想那是金国诏书。心中只要想着祖宗,就当是向祖宗行跪拜礼就行。”
另外一个人受到启发,连忙补充说道:“如果觉得这么做难度太大了,干脆把我朝太祖太宗的遗容画像陈列在堂上,让金人把诏书放在画像前,咱们表面上是拜诏书,实际上是拜画像。面子上也说得过去,不丢人。”
“或请列祖宗御容而置金人诏于其中拜之。”
中国人的小聪明小手段和自我安慰大法,在这一刻充分表露无遗。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早在几百年前的宋朝就已经在朝廷上堂而皇之地上演。
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法子,也只能如此了。也就是说,堂堂一个高宗皇帝。已经打定主意要给金人行跪拜之礼了。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秦桧出手了。
虽然秦桧现在独揽大权,但是毕竟主战派还有很大的优势——南宋五支主要的军队只有刘光世的淮西军没了,张俊虽然乐意为自己效劳,但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俩的气势正盛。
按照如今朝廷内外的这种激愤的程度。倘若真的让高宗皇帝屈膝跪地,自己别说相位不保。可能命都没了。
传说之中,一个叫楼炤的官员给秦桧献上了一计。
这个楼炤官职不高,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中,但他脑筋灵活,而且不读死书。他给秦桧献上的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段话:“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
殷高宗武丁在守孝期间,三年不发一言,大小国事全都由宰相代理。
楼炤的说法是,“现在皇上也在守丧,就跟金人说,皇上没有心情过问国事,恕不能跪接金国的诏书,让秦相公根据典故上的情节代替皇上去跪拜。”
真是太厉害、太有才了!
这是圣人说过的话,还有谁敢不服气!
秦桧朝着楼炤的脸就是一巴掌,这主意为什么不早说,害得我苦想了几天,若再迟上些日子,耽误了朝廷的大事,你担待的起吗?今晚上你不用回府吃完了,就在我府上吃算了。
楼炤推辞,秦桧不允,一顿晚饭过后,楼炤对秦桧百般佩服。秦桧的伙食太好了,胜过自己家的好几倍,太厉害了,枉读了几十年的圣贤书,竟没见过有这么奢华的宰相。
次日秦桧入宫对宋高宗说了此计。
高宗皇帝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然后答复道:“和议的事朕早就叫你全力措置,不需要上报给朕,快些前去,不要惹恼了金国使者。”
别以为高宗皇帝真愿意去跪拜金人,那是给秦桧吓出来的。如今能够不跪,恐怕在高宗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对秦桧的感激之情。
秦桧赶紧派人去找张通古协商,说这是中国的礼节,实在不能有违。而且,我们皇上在服丧期间,一身晦气,接见你们,你们也不吉利,就由秦相公代表他率领满朝文武大臣跪接。
好说歹说,张通古的牙口终于松动了。
但他又提出了两项条款:一是秦桧必须要用“玉辂”迎“诏书”,将“诏书”供奉在南宋的庙堂之上;二是在入朝的途中,必须得由百官作为导从。
这两个条件秦桧满口答应了下来。
然而问题又出来了。因为大多数爱国的官员听说此事,都纷纷拒绝参与。
不是吧,金贼居然想让我们把他们导引入朝堂之中?这岂不就是引狼入室?假如真这么做了,还有何面目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
官员们的集体抵制,似乎让秦桧的如意算盘一下子落空了。
PS:谢谢zhuxyhh01大大、被爱的小徐大大、hans2006大大、vela2003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四十一章:双输的协定(十)

朝廷官员们的想法很简单:女真人不是要求朝中百官做带路党吗,假如我们在那一天不上朝,自己给自己放假一天,这个和议不就黄了吗?
从表面上看,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出发,官员们的计划都是切实可行,甚至可以说是十拿九稳,朝秦桧的后背狠狠捅了一刀。
但实际上,对于官员们的狠招,秦桧只还了一手,就轻易化解了所有的攻击。
秦桧使出这个招式的名字只有一个字………“骗”。
一字记之若“骗”。
绍兴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乌云蔽日。
黄历对于这一天的记载是:彭祖百忌,癸不词讼理弱敌强酉不宴客醉坐颠狂。
一大早,秦桧如期率领着一大帮官员出现在金人的使馆门口,代表高宗跪接金国的诏书。之后用皇帝的玉辂载承着金国诏书,向临安皇宫进发这就奇怪了,朝中百官不是约定了今天一起罢工在家吗,怎会又有一批官员在这里出现?莫非秦桧会撒豆成兵的道术,凭空变出些官员来?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这些官员全部都是假冒的。秦桧命令三省的胥吏穿上绯色和绿色的朝服,冒充五至九品官员,而让枢密院的胥吏穿上紫色的朝服,冒充四品以上的大员,蒙混过关。
你能想象这种情况吗?
国家的最高权力核心居然自我造假,骗人骗到了自己的头上!中华自古以来。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何时曾发生过这样的丑闻?就算再加上世界各国的历史。也未曾见到这般的拙劣无耻!
偏偏秦桧就敢做出来,而且他的老板高宗皇帝对此也深感欣赏。
金国使者张通古骑马直上金銮殿,向南宋皇帝赵构大声宣读金国诏书。高宗在一旁静静地听完,从这一刻起,他和他的国家子民成了金国的臣属。
就这样,在绍兴九年的正月,金宋两国在秦桧和完颜昌这一对金奸和汉奸的共同努力之下,正式达成了以下的协议:金国方面。交还赵构的生母韦氏、兄长赵恒,并且将徽宗赵佶及皇后郑氏的尸骨一并送回,交还原来北宋沦陷的河南、陕西等地。
南宋方面,向金国称臣,每年向金国支付白银五十万两、绢五十万匹。
合约签订后的第三天,张通古带着南宋的第一批岁贡,全计共五十万两白银和五十万匹绢回国了。陪同的有南宋的各项专责使者。
比如奉表报谢使韩肖胄、副使钱愐。迎护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王伦、副使蓝公佐。这些人负责为宋朝带回来议和所得。
就这样,女真人和南宋签订了第一份的合约。
对于这一份合约,毫无疑问,南宋的首相秦桧是最大的赢家。
在和谈之前,秦桧还只是首相赵鼎的三个副手之一,无论是在高宗皇帝跟前、又或者在朝廷百官之中。分量并不算重。
在和谈之后,秦桧倏然摇身一变,不但成为了南宋首相,而且还是南宋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独相,真正的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这个过程之中,秦桧奇谋迭出、妙手横生。把高宗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都玩弄在鼓掌之中,每一个人都成了他的棋子。
没错秦桧是在朝廷之中成为了众矢之的,但这是他故意安排的结果。秦桧成功地利用了大众的压力,把高宗皇帝和自己滚绑成了一个小数派。
能够和高宗皇帝站在同一个阵线上,共同去面对朝野的压力,这是输还是赢?秦桧的算盘打得啪啪作响。
让我们在从头再来回顾一下秦桧的表演。
在金国特使张通古出使的时候,突然经过非正式的途径,通知南宋皇帝要对金使和国书跪拜。
张通古是完颜昌指定的钦差,当然知晓完颜昌的心意。而他临时提出无礼的要求,给南宋予难堪,增加了和议的难度。
这些要求对于金、宋两国其实是无伤大雅,可有可无的事情,为什么张通古还是一再坚持,非这样不可?
假如把秦桧的因素加进去,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可以这样说,如果按部就班,秦桧在短期内上位的机会并不算大。
毕竟首相赵鼎的名声极好,而且他也是一位议和派,只不过是有条件的那种,与高宗皇帝的关系也是相当的不错。
当张通古把那些大部分汉人都认为是逾礼的条件提出来,这些条件也必然会突破了赵鼎的底线,这样一来,以赵鼎为首的内阁班子肯定会对讲和提出异议,而这就是秦桧想要的结果。
当赵鼎果然如秦桧所想,由讲和派变成反对派的时候,整个内阁班子的解散和赵鼎本人的下台,就已经是板上的钉钉………没跑。
然而,这还不是张通古那些条件的全部妙处。
张通古对于那些苛刻条件的坚持,势必会引起南宋朝野官民的强烈反对,而高宗皇帝在秦桧的恐吓和唆摆下,肯定会对貌似垂手而得的和议坚持到底,如此一来,他秦桧就会成为高宗皇帝唯一的挡箭牌和护心镜。
皇帝唯一的挡箭牌和护心镜,在一个封建而独裁的社会,这意味着什么?
还有就是,当金国特使进入了南宋的朝堂,当秦桧带着那些胥吏在冒充文武百官演戏,全世界都在看着秦桧的笑话。但此时此刻,谁能知道高宗皇帝的内心是在想些什么?
无论如何,经过了这些事情,高宗皇帝对秦桧的依仗是越来越重了。
而除了秦桧之外,还有谁。或者是哪一方能够在这个和议中得到利益?
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高宗皇帝和南宋朝廷而言,在礼仪上被金国的特使几次三番压制和凌辱。什么面子里子天朝上邦等等,都被女真人剥个清光。
这种情况,在一个极重礼仪和面子的国度,在信心上的打击是要命的。
其次,为了这一份和议,高宗皇帝和南宋朝廷可是实实在在地付出了五十万两的白银和五十万匹绢。
但实际上,这份和议只生效了还不到三个月,就被金国的完颜兀术给撕毁了。假如以时间来估算,这代价也太大了些。
既然南宋朝廷损失严重,那么金国不就赚发了吗?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至于个中的原因,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后自有分晓。
高宗皇帝签了协议之后,如愿以偿,宣布大赦天下,并在皇宫内大摆筵席。论功行赏,热闹非凡。
在酒酣耳热之际,一份不合时宜的奏折从襄阳快马送来,上奏人是岳飞。
奏章中写道:“臣待罪二府,理有当言,不敢缄默。夫虏情奸诈。臣于面对,已尝奏陈。切惟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以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以行赏论功。取笑夷狄。”
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
从取笑后世到取笑敌人,岳飞对高宗皇帝的说法,言辞愈渐犀利。高宗皇帝和秦桧的反应当然是大为扫兴,恚怒不已。
相对于岳飞的上书斥驳,韩世忠的行动更加激进。他派出了一支小队,要在半途中截杀金国的特使张通古。
只要金国的特使在南宋的境内意外死亡,双方签订的和议书失踪,这议和的事情也就自然是烟消云散了。
一大帮武艺高强、身经百战的士兵埋伏在洪泽镇,每个人的头上都系上一方红领巾,诈称是红领巾大侠,准备收拾张通古。
韩世忠的安排非常精确,可恨的是军中出了奸细郝卞,那家伙胳膊肘往外拐,秘密告诉韩肖胄,韩肖胄把前往金国的路线改掉,改走张俊的防区。
韩世忠等了几天,没见到半个使者,后来才知道是郝卞搞的鬼,抓起来一刀砍了。计策扑空,韩世忠只得作罢。
对于岳飞和韩世忠的种种无礼行为,高宗皇帝非但没有怪罪下去,反而要对他们进行嘉奖。
哦,不单是岳飞和韩世忠,这回是人人有份。
赵构迅速向岳飞、韩世忠、张俊、吴玠等各大战区司令发去公文,说已经和金国签订了和议,里边没有一点过分的要求,只是把河南诸路还回来。而所有的这些,都是首相经办的,我并没有参与,也没有给国家丢脸。之所以能获得这些好处,都是因为爱卿等忠勇护国。因此要嘉奖你们。云云。
岳飞、韩世忠、张俊、吴玠这四大将、外加禁军杨沂中、已经退伍的刘光世,以及其他的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准将等等,各进秩一等。
对于高宗皇帝的这个举动,绝大部分的军官们都懂,这是皇帝给的封口费,想收的收下,不想收的也得收,同时还要把嘴巴封得严严实实的。
这既是给军官们的封口费,也可以算是他皇帝自个的遮羞费,为的就要获得军方的支持。
而对于战斗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岳飞,高宗还另外亲自下了一道诏书。
在诏书中,皇帝一个劲儿表扬岳飞为宋金和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将他比作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东汉的岑彭、贾复。
不但如此,在诏书的结束部分,高宗还总结道:“卿等戮力练兵,国威稍振,是致敌人革心如此”、“卿等扶危持颠之效,功有所归,朕其可忘。”。
多亏你们努力练兵,振作国威,这才彻底改变了敌人对我们的看法,现在和平既已经到来,你们功不可没,我一定不会忘记的!
送给岳飞的这顶大帽子,可费煞了高宗皇帝的不少心思PS:谢谢靓女007大大、hans2006大大和嫣然一笑无间大大的评价票
第三百四十二章:双输的协定(十一)

面对高宗送来这么一份厚礼,换了谁都会给先给皇帝一个面子。
中国毕竟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俗话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出手送礼的那位还是当今的皇帝陛下?
可偏偏岳飞不会。
对于皇帝送过来的安抚诏书,岳飞愤然对幕僚们说道:“犬羊安得有盟信耶!”
狼和羊之间签订的盟约可信吗?
这个道理是如此的浅白,为什么高宗皇帝就不明白呢?
众幕僚受岳飞的感染,一个个议论纷纷,激愤不已。其中张节夫更是借岳飞的“犬羊”之语大加发挥,当场泼墨挥毫,慷慨草就了一封谢表。
“…夷虏不情,犬羊无信,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
这篇谢表的文字固然是慷慨激昂,锵锵有力,但是就效果而言,非但不能够唤醒皇帝的血性,更增添了高宗对于岳飞的厌恶。
将心比心,热恋贴在了冷屁股上,而且那冷屁股还是自己的臣下,换做你是高宗皇帝,又将会如此自处?
当然,对于岳飞的这样的反应,高宗皇帝也是有心里准备的。只见他将谢表胡乱一塞,回信坚决要岳飞接受这份功劳,服从朝廷的封赏。
在高宗皇帝的心目中,这已经不是一个赏赐的问题,而是臣下对皇帝的命令是否愿意服从的问题。
但是。倔强的岳飞继续对皇帝说不。
岳飞视封赏为耻辱,继续上奏力辞道:“事关国政。不容不陈,初非立异于众人,实欲尽忠于王室。欲望速行追寝,示四夷以不可测之意。万一臣冒昧而受,将来虏寇叛盟,则似伤朝廷之体。”
万一臣冒昧而受,将来虏寇叛盟,则似有伤朝廷体面。
这个岳飞。太不识抬举了!

虽然岳飞做出了激烈的抗争,但是对于一个既定的政策,高宗皇帝和秦桧又岂会轻易做出改动。
又过了六天,朝廷如期把京湖宣抚使岳飞的官阶晋升为正一品的开封府仪同三司。从宋朝的官制而言,岳飞在官场上的成就,已经超过他的恩师宗泽,达到了种师道的那种殿堂级的层次。
同时交到岳飞手中的。除了朝廷颁发下来的用以确认晋升官阶的《制词》外,还有皇帝给岳飞的一道手诏。
高宗皇帝在诏书中狠狠地训斥了岳飞一顿,借助历史上曹操、诸葛亮和羊祜屯田足食的故事,要求岳飞要老老实实接受封赏,认认真真地去驻兵屯田种地,不要再多管闲事。
人家曹操在许下屯田。数年之中,所得积粟,仓廪皆满;诸葛亮在渭南分兵开垦,百姓安乐,军无私焉;羊祜就更不得了。他刚刚出任南夏的时候,军队不足百天口粮。可是到了第三年,就有了十年之积,江汉民心稍安……
你看看你,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将,靠的是多年的积累和深厚的财政支援,你就不能向他们学习学习?
对于高宗皇帝的诏书,岳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