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地仙演义(春衫)-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元始天尊“哦”了一声,说道:“有何不同,倒要洗耳恭听!”

准提道人不慌不忙。侃侃而谈:“如此贫道斗胆言之!道友之道,乃阐天之道,亦演天之道。夫天道恒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万古不易。是故老师合天道在前,道友阐天道于后。亦步亦趋,互为表里!如今太清圣人也演天之道,则其与阐教,必分高下。焉能两立哉?通天道友之道,却是截天之道。是破立之道。何道容我,截而用之;犯我,则破而立之。虽也有高下,然一花一叶,脉络不同,百人观花。百种颜色。是故你截你道,我截我道,各有所破,各有所立,岂能分其优劣?是故即便太清圣人演截天之道,仍可与截教并行不悖。道友若是不信,可试观之!”

元始天尊乃叹道:“道友高见!果真事不可为乎?”

准提道人又说道:“若阐教借封神之机,掌控天庭,则太清圣人再强。阐教也立于不败之地。但如今玉帝视你如仇雠,百般提防。再不可能与你同进退。如此局面之下,若是太清圣人之道毫无破绽,其演天之道又有太清之道、上清之道相互补益,则你阐教之亡,可立而待也!”

元始天尊叹道:“封神之失,皆地仙之罪也!否则何至于此!”

准提道人抚掌道:“然也!若无地仙一门,我西方教何至于此失了三品金莲,定要来东土传教?道友,西方教与地仙乃是不世之仇,将来地仙封神,西方教当为前锋,看看最后地书之上,到底封的是我天龙八部,还是他地仙门人!只是地仙一门,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西方一教与之相抗,恐难占上风。道友,你我两教有缘,红花白藕,同气连枝,本该同参大道,互补根基,于封神一事,更是同仇敌忾。道友今日若不相助,他日独面地仙之时,悔之岂不晚乎?”

元始天尊乃颔首道:“道友舌绽莲花,贫道不得不服!”

准提道人回道:“非也!非也!实乃是大势如此,贫道只是因势利导,实说其事!”

元始天尊遂令童子道:“白鹤童儿,且去桃园将四不相牵来!”童子领命而去,不过片刻,牵四不相至。

元始天尊对四不相叹道:“道友,你今日此去,终生难回七宝宫矣!”四不相虽然无言,但目中也不由滴出数滴清泪。

于是准提道人收了四不相,出了七宝宫,略一思量,却并不回转西方,反往玉帝凌霄宝殿而去。

玉帝闻准提道人来,降阶相迎,见礼道:“圣人西来,万千之喜!”

准提道人闻言微微一愣,转而笑道:“陛下制衡三界,日理万机。贫道冒昧叨扰,还请陛下恕罪!”

玉帝连道:“岂敢!岂敢!”将准提道人迎入殿中,东西昭穆而坐。

他二人这一番寒暄,暗有款曲相通。要知准提道人虽可与圣人同列,但毕竟不曾真正证得混元道果,因此若是单独一人,别人绝少称他“圣人”,一般都以“道友”、“教主”相呼。但今日玉帝一见之下,称其为“圣”,乃有示好之意。是故准提道人对此行已经成竹于胸,反以“制衡三界”之言刺激玉帝,不怕玉帝不入彀中。

准提道人落座,玉帝说道:“不知圣人此来,有何要事?”

准提道人说道:“只因上次在凌霄宝殿,贫道与接引道兄应下了参详《九天普化炼神宝经》之事。贫道自思:人无信而不立,何况我等修道之士出口有愿?于是特来贵地,欲借得宝经,回西天与接引道兄细细参悟!”

玉帝闻言大喜,说道:“此法朕虽偶因机缘悟得,只是尚嫌疏漏,若由二位圣人周全,自然求之不得!难得道友有心,朕代周天众神相谢!”

说罢,起身向准提道人行了一礼。

准提道人连道:“不敢!”忙起身还礼。玉帝因命值殿灵官去取《宝经》,交与准提道人。

准提道人取了经书,略览一遍。玉帝也无不耐,静候一旁。

准提道人览毕,叹道:“陛下果然是灵心慧质,能悟出这等妙法。依贫道看,此法与我西方**,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日接引道兄成圣之时,曾口吐真言,说阿弥陀佛经,声传西方世界,度得亿万众生,成就极乐,方有我西方教今日之盛。”

此还是玉帝转世历劫前之事,玉帝未曾亲见,今日听闻,不由目眩神驰,心动不已,忙说道:“还请二位圣人不嫌朕愚陋,多多赐教!”

准提道人道:“赐教不敢!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顿了一顿,又说道:“此法借人间香火,取众生信仰,炼铸阴神,本是极妙。但依贫道看,眼下倒是有一桩难处!”

玉帝讶然问道:“不知有何难处?”

准提道人说道:“如今太清圣人欲下界传教,诸圣人也要传教,届时众生得闻大道伦音,心向诸圣,陛下香火何来?”

玉帝说道:“圣人传教,最多是百十年事。众神则千秋万世,济度众生,岂须争这区区百十年哉?”

准提道人摇头道:“不然!圣人传教,必得弟子在人间散播教义。即便未收弟子,但其此时可传,彼时亦可传,收发由心,去留随意。陛下安能奈何?”

玉帝闻言,不由皱眉,道:“却该如何是好?”

准提道人笑道:“贫道这里有一计,化劣势为优势,绝其后患,可永解陛下之忧!”

玉帝展眉道:“还有这等妙计?道友快快说来!”

准提道人笑道:“法不传六耳,陛下附耳过来。”

玉帝依言行事,准提道人便在玉帝耳边轻轻说了一番话。

这番话,只把玉帝喜得眉开眼笑,如同吃下了人参果,周身十亿八千万毛孔具得舒张,爽快无比,不由鼓掌大笑:“厉害!厉害!道友献此妙计,胜过十万天兵天将。今日天庭得道友相助,日后必有厚报!”

准提道人正容说道:“贫道有言在先,此计他人皆可用得,只是陛下日后却万万不可将此计用到贫道身上!”

玉帝欣然道:“这是自然!”于是准提道人亦哈哈大笑!

后人有诗说此计曰:

明珠弹雀实勘惊,

众鸟齐飞弓自鸣。

兜率广寒安可比,

离心离德祸非轻。

自阐教封神以来,西方教左右逢源,事事顺遂。准提道人此次又两售妙计,万事俱备,只等老君传教,正可谓春风得意。由此可见镇元子东海碧游宫之言不假,其所说之“截教兴后,阐教当兴,继之以西方教”之语,断天道大势,丝丝入扣,确实是有先见之明。

却说楚国苦县,有理氏女,一日于河边洗衣,见水上漂下一个黄李。理氏携之归家,食之而孕,经八十一年,方生下一个男婴。因怀孕太久,此子一生下来,便是白眉白发白须,故名之曰“老”,后又名之为“聃”。又因食李而生,取姓为“李”,后人称之“老子”,或曰“老聃”是也。

老子即太上老君转世之身,特地临凡来传教义。因他是圣人元神,转化凡胎,凡人精血供养不足,因此怀孕八十一年,竟未生而先老,遂使时以为奇。

此事有诗为证:

不二门中法更玄,汞铅相见结胎仙。

未离母腹头先白,才到神霄气已全。

室内炼丹搀戊己,炉中有药夺先天。

生成八景宫中客,不记人间几万年。

第281章准提以儒乱道老子出关化胡

老子降世,乃传一字曰之为“道”,立道之言,唱道之名,论道之动,务道之本。又收高徒四位,周游列国,传其教义,分别乃是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洞灵真人是也!

于是其教曰:“道教!”

老君这边传教,西方闻风而动。准提道人对接引道人言道:“道兄,太清圣人立教,以“道”为名,你以为如何?”

接引道人说道:“善哉!大道之中,包含天道,天道之下,乃是人道。鸿钧老师一道传三友,身合天道。太清圣人舍“天”而取“道”,岂非大智者欤?乎道者,含天地人,包罗万有,可阐而述之,可截而取之,可破而立之,与三清之道,不悖不逆,足可传承不朽!”

他虽然未能如镇元子一般看得长远,未想到人道之隐患,但到底有大智慧,也隐隐看出了太上老君立教的深意。

准提道人说道:“彼不动,我亦不动。彼既动,吾亦当前往东土行事!道兄有大智,贫道之教,要如何传法,还请道兄指点!”

接引道人说道:“同为西法,理该如此!吾已有定计,你且来看!”因做法,在半空书一大字,闪烁金光。

接引道人问准提道人道:“你看此字为何?”

准提道人视之,其字上如穹盖,下平以承之,其中还有一“人”字。

准提道人答曰:“此乃“天”字是也!”

接引道人说道:“你此去东土,非为传我西方**,实为乱彼道统,好使我有可趁之机。既如此,彼舍之,吾取之,异日与其对论起来,庶几亦不离老师之道!”

准提道人不解,问道:“‘天’之一字,众仰而视之。敬而远之,亲而实疏之,何以立教哉?”

接引道人微微一笑,说道:“你再看来!”用手一指,其字顿时一改,“人”字变大,居于前。穹盖下,平底起,如同天地俯仰,居于后。

准提道人说道:“此“仁”字是也!”猛然醒悟过来。不由抚掌大赞:“妙哉!妙哉!敬天地而远,独亲于人!凡夫俗子。能不顶礼膜拜乎?以此足可乱道也!”

接引道人说道:“若要亲于人,单“仁”字尚嫌不足!”于是又在“仁”字下方,书了“义、理、智、信”四字,独无“道、德”。

准提道人心领神会,稽首拜道:“道兄之意,吾已然明了。”

接引道人又叮嘱道:“师弟。你此去东土,虽是元神转世,**临凡,但仍然不可在轻易露了自身根底。否则,日后西法东传,另有挂碍!”

准提道人应道:“我自领会得!”

于是大计遂定!

却说鲁国陬邑,有一大户,曰叔梁纥,乃是宋国主政大夫孔父嘉之后。因祖上避祸而至鲁国。叔梁纥正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妾生长子孟皮,有足疾而不能为嗣。于是叔梁纥求颜氏女,得颜征在是也。

颜征在时年十八,而叔梁纥已逾七旬,婚配于礼不合,因闻尼山之神灵异,叔梁纥与颜征在遂在尼山巢屋而居,并时时至神庙拈香祷告,乞求早生贵子。

一日,二人正在庙中叩拜,突见神龛之下,窜出一只雪白狐狸。二人驱之庙外,白狐盘桓不去,高鸣不已。细听之,似乎是“儒家兴,孔宣王”之语!

二人归而得孕,逾十月,突然有四不相从天而降,至门前,口吐玉书,其上有字,颜征在得而观之,乃是“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征在以为祥瑞,以彩巾系其角,四不相遂去。至次日,又有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天帝下旨,奏钧天之乐,时人多有得闻。于是颜征在产得一子,因在尼山祷得,故名为“丘”,字“仲尼”,后人称孔子是也!

因孔子出世,在齐鲁之境,时姜太公斩将封神,余威犹在。邻人因见四不相至庭,或以为太公转世者;因有天帝下旨,奏钧天之乐,或以为天感生圣子者;又因有白狐之语,或以为孔宣所化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皆以为是神圣降世。于是孔子甫一出世,其名已传遍齐鲁之境矣!

及其大,乃立一教曰:儒,解一字为“仁”,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以“义、理、智、信”辅之,广收门徒三千,有七十二贤者,周游列国,助其传播教义。又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迎合诸侯。

于是儒家遂为显学,王侯将相,无不礼遇。儒教之盛,反凌驾于道教之上。

二圣争相传教,惊动了诸位圣人。元始天尊不甘坐视,遂也分一缕元神下界,投胎转世,姓邹名衍,在人间阐天之道,论阴阳,释五行,民间多有信者。因其不立教,其人称为邹子,其信众以“阴阳家”呼之。

通天道人在封神之战中几乎只余得四大入室弟子,正欲访求仙骨,充实教门,因此也分一缕元神下界,转世投胎之后,姓王名诩,在人间采药修道,以观众生品性,后来隐居鬼谷授徒,来者不拒,去者不迫,因才而教,有教无类,其最名之于世者乃是兵阵之道、纵横之术,其人遂称为鬼谷子。

彼时四圣齐传教义,各有乾坤,凡人百姓,或有信这家的,或有信那家的,或有诸家皆学的,或有互相攻伐的,不一而足。于是又有灵巧善辩之士,也在人间立言,有曰法家,有曰名家,有曰杂家,有曰农家,种种不知凡几,其中有奸、有贤、有愚、有不肖,相互混杂,皆称为神圣,是谓百家争鸣。

斗升小民,哪辨得清真伪、分得出高下?于是有被感化者,有被蛊惑者,民心不一,各信其说,政令不行,诸国反更加混乱。诸侯、大夫相互攻伐,岁岁死伤枕籍,朝无贤臣,路多饿殍。

故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镇元子见了,叹道:“四处兵戈,命如草芥,诸圣有过也!”遂起了救世之心,也仿效诸圣投凡,姓墨,名翟,四处奔走,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这本是救世良方,但奈何诸家皆要传教,诸声嘈嘈,清音难发,独木难支,最后仍是无济于事。

这百余年,确实是三皇五帝以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之中,福祸相依。因世间之人,不论高官巨贾,山野逸民,皆得闻大圣伦音,开启灵智,此其福也。然伪圣、大盗参杂其间作祟,以假乱真,致九州之内,数百年前所未有之乱局,此其祸也!

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但太清圣人传教,是众圣所迫,凌霄宝殿早有定论在前。因此若要追根溯源,终究是准提道人首开乱局。

是故老子不满孔子所为,有言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又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对曰:天道遐,人道迩。未能事人,焉能事天哉?

又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对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老君虽然有大智,然口舌之辩,未必能胜得过准提道人,因此虽有道德,对于凡俗来说,反不如仁、义、礼、智、信实在。老君见道教压不过儒教,暗道:“准提道友,你乱我道统在先,休怪我去断你后路!”

某日,老子出门,仰面喝道:“牛儿牛儿,快来助吾一臂之力!”就见板角青牛从天落下,降于老子身前。老子便上了牛背,往西而去。

却说函谷关令,名尹喜,博古通今,善观气象,本周之大夫,因见天下将乱,遂辞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

一日,突见紫气东来,浮于关前,延绵三千里。尹喜道:“此必圣人到也!”忙出关相迎,见一老者骑青牛徐徐而来,牛背上坠一蒲团,正是老子到了。

尹喜上前拜见,请授道法,老子曰:“吾本太上老君是也,今欲西行传法,恐**凡胎,力不能支,唯降板角青牛,以载吾西行。汝能识得真圣,可见与吾教有缘。但吾还要看你有无仙骨,否则仍不能收入门下!”遂留道德五千言,与之曰:“早晚持诵,奉道而行,日后若有所成,可得列吾门墙!”言罢出关,继续西去。

后来尹喜以之成仙得道,太上老君果收他为弟子,授他玉册金文,此即文始真人是也!

却说灵山之内,接引道人见老子进了西土,暗道:“西土是我西方教地界,他方在东土与师弟相争,此时骑牛西来,必非好意!”便也化作一位老者,前来问讯道:“道友,久违了!”

老子还礼道:“久违了!”

接引道人问道:“道友向来未履西土,难得今日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要事?”

老子道:“接引道友,老道本有人道大教,被你西方教逼得生生改教别传。凌霄宝殿早有定论:老道传教,诸圣不得干涉。可谁知准提道友出尔反尔,又在东土立了儒教,将天人二道,曲解得面目全非,偏又能惑得凡夫俗子,让老道之道德真言无人可传。没奈何,老道只得前来西土,看看有无机缘!”

第282章输赌约接引让步中毒计老子升仙

老子说的是实话,接引道人听了,也不由得两颊生起微云。他虽有大智,不是善辩之人,因此便揭过此节不提,只说道:“道友既然来了西土,不如上我灵山一行,开坛授法,使我西方教众,也有幸得闻三清大道,岂不妙哉!”

老子笑道:“西方**,与我玄门大道截然不同。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灵山之行,不去也罢!老道便在此地,向凡夫俗子再传一道可也!”

接引道人闻言,不由变了脸色,说道:“不知道友欲传何教?”

老子道:“吾欲传之教也,非天非道非人,乃是一个“佛”字!”

接引道人脸色大变,说道:“万万不可!我西方教修行之士,修三乘妙法,证得金身正觉,始可谓之为佛。道友欲传佛教,置西方教于何地?况西土者,乃是西方佛土,道友身属玄门,怎可在西方传教?”

老子不慌不忙,说道:“道友,西土既谓之佛土,老道传佛教,有何不可?所谓“出家人,不打诳语”,你是教主,更不要虚言相欺。你西方经典,老道也略有所知。记得道友成圣时,说阿弥陀佛经,曾有言道:“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由此可见,西方极乐世界,方是西方教所在。此地距离极乐世界,不知多少万里,何以也属西方教?要知我三清大道,虽通传东土九州兆亿众生,也不敢说九州是哪一家所有!”

接引道人理屈词穷而不能答,面上顿时现出疾苦之色。

老子又说道:“正所谓有因方有果,若不是准提道友逼得老道无立锥之地,老道何至于要受此劳苦,以**凡胎,垂垂老朽,万里跋涉。前来传教?”

接引道人不能辩,只得答道:“西方教中,早有佛陀。道友,这佛教是万万传不得的。你若传了此教,我教中诸佛诸菩萨、五百罗汉、三千护法伽蓝,皆要前来与你教下弟子论法!”

这话中便是威胁之意了,老子听了。也答道:“若是老道无教可传,便只好聚集诸位道友,前往灵山福地,好好论一个是非曲直!”

接引道人听了。暗道:“西方教在东土已有地仙这一大敌,若是连太清也彻底得罪。局势大为不妙。况且他这次来,先就占了道理,强抗不得,不如另寻良策!”于是说道:“道友,西方已经有佛,你却又要传佛教。于理不通。须知凡事无序则不立,总要讲个先来后到才是。”

老子道:“老道也非是要与你西方**争个高下。既然你已有三乘**,老道退后一步,便立小乘佛教可也!”

接引道人仍然不愿,却缺了说辞,转眼见了板角青牛,计上心来,说道:“道友,口舌之辩。总是难分高下。你要立教,必是有高明之处。不如就与贫道演化一番,以见真伪!”

老子大笑,说道:“道友说笑了!贫道是**凡胎,只能口中**,怎能抗得过道友?莫不如唤得太清前来,方为可行之计!”

接引道人说道:“道友既带了青牛与风火蒲团,怎说不能演法?莫如这样,贫道也出一宝,让金翅大鹏驱使。我二人皆作壁上观,看看他二者孰高孰低,如此可谓公平!”

老子故作踌躇,乃道:“如此也好!”便谓青牛曰:“老道能否立教,便全看你的了!”那青牛乃当即便化作一个壮汉,牛头人身,持风火蒲团,拜道:“定不负老爷厚望!”

接引道人招来金翅大鹏鸟,也化作一个男子,羽衣披挂,鸟首人身,手持一个钵盂。

于是二仙各持法宝,斗在一起。他们都是远古洪荒大妖,一个是妖巫劫后闻圣道,一个是炎帝时期入西天,都伴圣人左右,耳濡目染,修为高深莫测,一时之间,却哪里分得出高下?

斗到急处,二仙都现了真身,只见一金翅大鹏鸟,星睛豹眼,金翅一扇,超逸绝尘,难辨踪影;一头板角青牛,高大雄伟,踏一步,四方皆动,吼一声,天地回音。

这二仙,一个攻得急,一个守得严,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斗到酣处,板角青牛祭出风火蒲团,来压金翅大鹏鸟,金翅大鹏鸟也将钵盂抛起,来收板角青牛。

二仙同时祭出法宝,要分高下。眼见得板角青牛就要被钵盂罩住,只见青牛突然摘下鼻环,祭在头顶,护住周身,那钵盂便罩不下去。

金翅大鹏却没有第二件法宝,防不住风火蒲团,已被压倒在地。

老子哈哈大笑,朝接引道人说道:“道友,高下已分!你还有何话说!”

接引道人全没料到这青牛的鼻环也是件法宝,吃了个哑巴亏,心中苦涩。但他毕竟是圣人之尊,出言不好反悔,便说道:“此局是道友嬴了!”

老子笑道:“承让了!”于是唤回青牛,收了法宝。

接引道人说道:“道友,你所立之教,虽是小乘佛教,到底有犯我三乘**,因此道友只能传到阿罗汉功果,其上不可再传。”

老子想了想,说道:“老道传教,为的乃是教化人心,不是争持杀伐。道友此议,老道应下亦无不可!”

于是接引道人回了西方教而去。

老子便朝天呼道:“多宝,还不下来!”多宝道人果然在空中现身,驾祥云落下,向老子拜道:“大师伯,弟子在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