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此生应不负-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单单只是为了念书而念书,那么她便宁愿不念了——
  消磨时光和寂寞的方式有很多种,她并不大愿意选用那样一个会让她感到疲惫的方式。纵使这个年代的新潮女人大多以念过大学为荣,纵使生活在这样一个“属于文人”年代里,她却也并不打算改变自己。

  ☆、第三章

  上海清晨的茶楼,人是十分多的。家里条件差一些的人,随意的坐在一楼的大堂里,点一盘花生,点一壶清茶。条件好一些的人,则会在二楼点一个更舒适的宽阔隔间。
  总之,在上海的清晨里,你几乎是看不见哪里的茶楼是会清闲下来的。
  锦颐跟着谢锦言一道走进了上海繁华街道上的一处茶楼里。
  在踏进茶楼的瞬间,锦颐首先看见的便是茶楼大堂正中央的一个瘦骨嶙峋的中年男子。他手捏一份报纸,时不时的一边喝着身旁桌面上的清茶,一边将报纸中的新闻高声念出。而令锦颐感到惊奇的,是大堂里其他桌上的客人,竟也大多都在聚精会神的听他念着。
  “那是茶楼的掌柜专门雇来为不识字的人们念报纸的。”
  谢锦言瞧着锦颐打进门起,便一直盯着那念报人看,以为锦颐在小镇上没见过这样的场景,便顺势对锦颐解释了一嘴。
  别说小镇上识字的人不多,便连这繁华的上海滩,却也是不识字的人要远远多于识字的人。可是,即便是不识字,却也并不代表这里的人们便是不想知道报纸上都刊登了些什么内容的。
  胡天海地的小说文章也好,时局政体的不断变化也罢,在开始一天的奔波以前,他们也是想要找些什么乐子来打发打发时间的。一直到了现在,念报人便成了茶楼里吸引客人的象征,任你去上海的每一个茶楼去寻,都决计是找不出一家没有念报人的茶楼的。
  谢锦言对锦颐解释完,便直接领着锦颐到茶楼一旁的柜台处。
  那一直坐在柜台的后面,原本也听得那念报声入神的掌柜,远远地瞧见谢锦言在密集的木桌和客人间穿梭而来,便早早地从柜台后方的圆木凳子上站了起来。
  “呦,原来是锦言先生来了。” 
  那掌柜面上挂着一抹进退得宜的笑,并不让人感到疏远,却也不会让人感到过分的亲昵。看他那样子,处事圆滑的紧,怪不得能将这上海滩最大的茶楼经营得有声有色。
  说着,他往谢锦言的斜后方望了望,瞧了瞧他身后的锦颐,一时间面上的笑容便又深了几分,“这是谁家的姑娘?怎么没见先生带来过?”
  显然,谢锦言来这茶楼的次数并不少,这掌柜同谢锦言还挺熟悉的。只不过,他似乎有些误会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了……
  锦颐偏了偏头,似笑非笑的望了眼自家哥哥。
  “这是我妹妹,叫谢锦颐。”谢锦言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如此向茶楼掌柜解释道。
  不是每个人都能亲近到能够看见谢锦言幼稚的性子的。出门在外,他便再不是锦颐印象里的那个逗趣哥哥了,反倒是一副温语洒然的模样,颇有了些“文人风彩”的模样。
  柜台的旁边便是上至二楼的木质楼梯,谢锦言想着自己这次到得已然有些晚了,便也没想再同掌柜聊下去。他随意向着茶楼二楼的方向望了望,转过头便对着掌柜问道:“他们都已经到了吗?”
  谢锦言口中的“他们”,自然便是他们那一群三五时常便要小聚的文人好友们了。
  作为时常瞧见他们来茶楼里小聚的掌柜,他只仔细一琢磨,便清算清楚了,“先生们都已经到得差不多了,先生还是赶紧上去吧。”
  谢锦言对着掌柜点了点头,转过头便唤了一声锦颐:“我们已经迟到了,还是快点赶上去吧。”
  说罢,他便牵着锦颐的手,一个跨步一个跨步的向着二楼行去,真的是三两步的功夫,便领得还没回过神的锦颐停在了一扇门前。
  “嘎吱”
  因着隔间里大都是些志同道合,且聚过许多次的朋友们了,是以谢锦言便也没那么多顾虑,一把便将面前的那扇门给推开了。
  霎时,隔间里原本正是激烈的讨论停了下来。他们清一色地扭过了头,在发现推门的是谢锦言后,便又全都调侃着谢锦言少有的迟到起来。
  “慎之,你今天怎么来得这么晚?”
  在谢锦言领着锦颐走进了隔间坐下,隔间里的人们的笑声渐渐消失以后,一个如谢锦言一般,同样穿着一身讲究的西装的年轻人,便转过身望着落坐在他身旁的谢锦言好奇的问道。
  慎之,是谢锦言的字。
  谨言慎行,凡事三思,这是谢峰德为谢锦言取了这样的名和字的原本用意。只是,在取这样的名和字的时候,他并未想过谢锦言的性子,不仅不像他那样的严肃沉稳,甚至还可以用个“顽劣”来形容。
  在谢锦言朋友们的印象里,每有聚会、派对,谢锦言都必然是最准时的那一个。他们偶尔问起,他便会回答他们,错过约定的时间,让别人等待是一件极不礼貌、极不绅士的事情。
  但这一次,谢锦言他迟到了。
  原本,他们的确是很好奇,究竟是什么能让他们的这位朋友反常的迟到了。但在见到他们的这位朋友是带来了一位漂亮的女生来参加谈话会后,他们反倒对那位女生的兴趣更大了些。
  漂亮。
  这是所有人见到锦颐以后,反射性便会联想到的词语。
  原主的妈妈是个典型的漂亮女人,原主的爸爸即使通常都是板着一张脸,却也不难看出是一个棱角刚毅的帅气男人。所以由他俩生下的谢锦言和原主,自然便也属于颜值极高的那一类人中。
  感受着来自隔间里众人的目光,锦颐的心中大略也有些意会。
  也不像个木头人一样杵在一旁不动,锦颐也不等谢锦言来向众人介绍,自己便先是礼貌地向隔间中的人弯了弯腰,打着招呼道:“各位先生好,我是谢锦言的妹妹谢锦颐。”
  她将隔间里的人都唤作先生,倒不是说这隔间里便全是男人没有女人了。而是这个年代对文人的尊称便是“先生”,无关男女。
  锦颐一说完话便就在谢锦言的身旁坐了下来。或许是因为还不甚相熟,或许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教养使得他们无法像一群嘈杂的蜜蜂一般,围绕在锦颐的身边。在适度的对锦颐表达了欢迎和友善之后,便又重新继续起了方才还没有结束的探讨。
  原本,锦颐这一次随着谢锦言前来参加茶话会,便只是为了见识见识那些铭传后世的文人罢了。如今她瞧见了,却发现他们也只不过是同普通人一般有着两只眼睛、一张嘴巴,便也没了多大的兴致。
  他们,也不过是文采较旁人出众许多罢了。
  锦颐的眼睛扫视了一圈,挑着自己知道的名人们仔细瞧了瞧,始终也没瞧出些其他特别的什么。于是便干脆捧出了自己从谢锦言的书柜里,翻出的一本欧洲游记,任耳边他们的争论声滔滔不绝,自己也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自己手中的书罢了。
  偶尔,谢锦言和他的那些好友们为了避免冷落了锦颐,还会时不时的牵扯出一些话题,来引得锦颐跟着搭上两句话。但每逢此时,锦颐也都只是以“嗯”“对啊”“是的”的词汇,轻易地将话题敷衍过去。
  久而久之,他们便也都明白锦颐其实并没有想要参与他们的话题的想法,于是便也不再去打扰看书看得入神的锦颐了。
  他们其实猜得没错,锦颐的确是不想参与他们的话题的。也正是因为不想参与,所以才会从家里带了一本书来看——
  如今的文人们凑在一起,所谈论的无非便是文坛近况和当下的时局近况了。但无论是哪一种,锦颐都是不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的。
  文坛中谁的文章脱颖而出,谁的写作方式高明与否,与她并无半分关系。时局近况,既然不由他们来掌控,那么无论他们争论得有多激烈,于政况而言,其实都没有半点作用。
  所以,说到底,她其实不是很能理解这一群人究竟是在这隔间中争论、担忧些什么的。政府如果当真想要改变些什么,不用他们说,它也会改变。政府如果不想改变,那么不论他们争出了怎样的结果,最终也只是徒劳。
  面对着诸如此类的争执,面对着谢锦言也早已争执得面红耳赤的面庞,锦颐的心中极为平静,甚至还生出了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她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撺掇离开南京是对未来的逃避,此刻自然不会承认自己的清醒,是一种独属于后世之人的漠然。
  她懒懒坐在谢锦言的一旁,微微的低垂着头,一字一句的读着手中的欧洲游记,极为安静。如果不是刻意去看,刻意去感受,你甚至都无法发觉她的存在。任他们的讨论天南海北,她也只是仿若置身事外,不听不看便是安然。
  原本,她是可以一直静静地等到这场茶话会散场的。但临近散场之前,他们关于最后一个话题的争论,最终还是将锦颐从书里的世界给牵扯回到了现实。
  或者,那已经不能够再称之为争论,而已经可以算作是争执了——
  在所有的问题都已讨论完毕,所有人都该在日头更胜之前回家用餐休息的时候。这聚会当中的一个人,忽然便叹了一口气。
  在场之人几乎都是好友,所以几乎就是在看见那人神态恹恹的时候,便立马有人问了他一句,“怎么了?”
  若是没有人问,那也还好。但此时既然有人问了,那人便再次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苦着脸道:“还不是我那妻子……”
  毕竟是有名的文人,那人三言两语间便将事情的来由给道了个明白——
  那人的妻子是时下的一位新潮女性,在嫁给那人之前便颇受追捧。才子佳人,文人和新潮女人的结合,原本是这个时代的新青年极为追捧和热衷的一件事。但自结婚以来,他的妻子因着他时常同友人去诸如大上海、百乐门等场所聚会以后而残留的女人香粉味儿,已经同他闹了许多回。到了现在,他其实真的是有些疲惫不堪了。
  他将事情的原委道出之后,几乎这文人里半数以上的男子便对他予以了声援,直数落着那位新潮女性不明事理。只有少数一两个男子还保留着沉默,眼睁睁地瞧着显然同男文人们持着不同意见的女先生们同他们渐渐争执了起来。
  而等到锦颐从书本中抬起头时,所听到的,恰好便是一位心思极为敏捷的女先生对那些文人们的问话——
  “在场文人,八成都是自国外留过洋回来的,十成都是支持革新的。岂会不知道西洋人都是一夫一妻制的?结了婚的人,怎么还能在外面这么胡作非为?”                        
作者有话要说:  咳咳,这篇文的女主虽然不是走文人线,但是会有文人的副本的,宝宝们做好心理准备~~~
爱你们,么么哒(づ ̄ 3 ̄)づ

  ☆、第四章

  文人惯来会磨嘴皮子。
  那女先生一番有理有据的质问过后,才不过是一瞬,便立马有人哂笑着站出来反问道:“事情不是这么个理。我们主张革新,却不是什么都要学国外的。我们在英国随处所见的便是一个茶壶匹配一个茶杯。在华夏,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茶壶只配一个茶杯的?”
  全是歪理!
  那男人以茶壶茶杯同男人女人作比本便不合时宜,但偏偏就是这么一通歪理,竟说得隔间里少有的几位女先生哑口无言。
  所以,这便是她对这个时代的新青年们感触颇为复杂的原因了。
  她并不否认他们改革和写作的热情,但对于他们的某些观念,她其实是无法苟同的。古时候的男人,若是对家中的妻子不满,结局无非便是狎妓或纳妾。他们的思想从未发生过改变,虽叫人痛恨,却也更是叫人无可奈何。
  而这些新青年们,他们接受过西洋的教育,他们疯狂的渴望革新、渴望改变。于是,他们渴望同新潮女人、同洋派小姐的结合。那些本该是受害者的传统女人,反倒成了他们眼中的原罪。
  但即便他们同新潮女人结合又能怎样?打心底里,他们还是认同华夏数千年的夫妻制度的。所以三五时常,便连小饮一杯,他们也需要佳人做伴。
  锦颐的面上仍旧是一副平平淡淡的模样,但就在那哂笑反问的人话落,她便已然合上了手中的游记,从自己的位置上站起了身来。
  从始至终,除了几位女先生和几位同女先生对立的男人以外,其他人便再未挪动过地方。所以锦颐起身的动作即便十分轻微,但却还是引来了众人的注意。尤其是谢锦言,几乎是在用眼神捕捉到锦颐起身的瞬间,便也连忙跟着站起了身。
  “是饿了吗?要不咱们先回家也是可以的?”
  皱着眉问了那样一句之后,他刻意往着身后的窗子望了望。那日头正烈,显然已经是正午了。如果不是这不知怎么就突然开始的新话题,此时的他们早就该散了。
  锦颐先是笑着冲着谢锦言摇了摇头,而后又敛了笑,将目光坦坦荡荡的落在了那理直气壮的说出“茶壶”理论的男人身上——
  “便连法律都规定了男女平等了,怎么先生的思想会这样落后?况且,这世界上有谁规定了谁是茶壶谁是茶杯?先生怎么就知道,偏是男人是茶壶,女人便是茶杯呢?”
  因着关于女权的运动和演说层出不穷,所以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民法》终于正式的颁布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只不过是这样的法律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中,显得太过脆弱,所以才每每都叫人忽略不计。
  但就算撇开了现行《民法》不谈,那男人的话也不难反驳。她只需使他的“茶壶”理论本身便不成立便是了。毕竟,没有人说过茶壶便一定得要是男人。
  如果茶壶是男人,男人便可以同时娶很多个妻子。那是不是只要将茶壶比作女人了,女人便也可以同时嫁很多个丈夫了?
  锦颐如此假设。
  歪理大多都是似是而非,哪怕你明知道那是错的,却也会因为它看似天衣无缝而不知从何辩起。往往这种时候,你便需要从根源上去找问题。它从一开始便偷换了概念,所以哪怕它看起来再天衣无缝,那也只能是错的。
  锦颐话一说完,整个隔间便只剩下了沉默。
  自锦颐来到隔间以后,便鲜有说话的时候。所以他们几乎便默认了锦颐是一个“沉默、内向”的女生。直到此时他们才似明悟,原来在他们当中最沉默的那个,才是最能言善辩的那个。
  与那女先生如出一辙般的哑然,在那男人的身上重新呈现。一时间,几位女先生和那男人的脸都涨红了起来。不同的是,那几位女先生看着锦颐的眼睛仿佛会发光,她们是给激动的。那男人则是因为想找拼命找其他的论据找不着,给急的。
  锦颐瞧着那男人,心里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心情。她是不容易生气,也不容易发火的。所以,往往脾气到了,她也是不大愿意刻意去控制自己的。因为能惹得她动了怒的,往往便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了。
  但是这一次很奇怪,明明他们讨论的女人与她无关。她只需要继续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安安静静的将手中的游记看完。等他们停止争论了,她便也可以走了。
  奇怪的是,她不行。
  在她原本以为自己可以继续忍下去的时候,那男人忽如其来的一句“茶壶”理论,竟叫她的心里止不住的怒火中烧。所以,她想,后世二十五年的人生里,她是有些错看自己了。
  她其实并不如她自己心中所想的那般理智和隐忍,只是因为二十五年的豪门人生里,从未有一个包括她在内的团体叫人如此错待过,才叫她发生了那样的错觉。
  他们口中说的是“女人”,她何尝不是其中一个?让她怎么隐忍?
  “真正的新青年,至少应当明白对错。一夫多妻是对的吗?如果是对的,那么‘传统女人’自小学的便是这个,她们凭什么要遭到你们唾弃?”
  锦颐说着,便故意以极为明显的审视目光打量着那男人,好半晌后,方才转过身对着站在自己侧后方的谢锦言扬了扬下颚,颇为自傲,“这样的朋友,不交也罢。”
  说完,便也不等谢锦言反应,手里揣着自己带来的游记,便跨着步走出了隔间的木门。幸好谢锦言反应也快,他随意向身边的人们道了一声“先行一步”,便立马出了门,小跑着跑下楼,向着锦颐追了上去。
  等他追到茶楼的门口的时候,正好瞧见锦颐提着裙摆,登上了停于茶楼一旁的人力车。于是二话不说,他也连忙的跟着坐了上去。
  上海的地不似小镇上的地那般石子多,所以当人力车碾过上海的地面的时候,便不似小镇那般发出巨大的响声,而是闷闷的响着。
  在往家的方向回去的时候,锦颐不说话,谢锦言便也没有说话。
  于是,锦颐稍稍侧了侧脑袋,睨了一眼谢锦言的侧脸,便问道:“怎么,你生气了?”
  自然,你们不要指望她会因为谢锦言有可能生气便对谢锦言有什么讨好的语气。如果他真的是因为茶楼一事便要同她生气,那么在她的心里,这个哥哥便已经不值得认同了。因为,在他的眼里,已然是他的那些朋友更为重要了。
  幸好,谢锦言并没有生气。他不仅对着锦颐摇了摇头,甚至还对锦颐笑得有些晃眼——
  “你是不是傻?我干嘛跟你生气?”
  似乎是终于找到可以骂锦颐“傻”的机会,谢锦言笑得有些得意。锦颐在白了他一眼之后,倒也没有反驳什么。
  其实,他是真的没有什么好生气的。他不说话,只是因为方才茶楼里那个骄傲的锦颐同他记忆里那个张扬的锦颐再次重合了而已——
  曾经,夫子训诫锦颐,是因为锦颐在学堂的门口,高高的抬起一条腿,叫男生自她的胯、下而过。在训诫之前,夫子询问锦颐如此做的缘由,锦颐便将事情一五一十的给说了出来。
  所有的起因,不过是因为她同那些男生打了一个赌罢了。具体赌的什么内容,他的印像已经有些模糊了。只有那赌约的内容,他还记得一清二楚——
  那是一场关于尊严的赌约,如果锦颐赌输了,她便自那些男生的胯、下一一而过。如果那些男生输了,便是他们一一自锦颐的胯、下而过。
  显然,那场赌约是那些男生输了。但当小锦颐将这件事原原本本的告诉给夫子听后,夫子却被气得面色铁青。他也不告诉锦颐她究竟错在了哪儿,便直接问她知不知错。
  夫子第一次问,小锦颐还可以倔强的抬起头问,愿赌服输,每个人都是这样,哪里错了?等到夫子第二次,以更加愤怒的神情和声音再次质问的时候,小锦颐虽然低下了头,却仍旧是倔强骄傲的模样。
  他至今还记得她那天说了什么,她不承认她错了,她只说了一句——
  “夫子,您罚我吧!”
  后来,在一起回家的路上,他问她为什么不认错,她便如同今天一样,眼神清澈透亮,整个人都骄傲的不像话。
  她对着他撇了撇嘴,说道:“我知道夫子为什么说我错,不过是因为我是个女子,而那些输给我的人,全是男子罢了。镇子里因为我上学便瞧不起我的,都是这样。但是,我告诉你,我为我打娘胎里便是个女子而骄傲。”
  因着他们家中教育的缘故,向来他有的东西,锦颐也不曾短缺。所以,彼时的他对于锦颐话里的意思还不甚了解。等到他长大了,不去学堂,去外面念中学,接触的人多了,他才渐渐明白了锦颐话里真正的含义。
  他的妹妹比他聪慧,他从来知晓。所以当他带着锦颐去到茶话会,看着锦颐万分沉默的时候,他是失落的。他感到遗憾,因为他一直觉得锦颐的成就应该是要比他大些的。夫子给锦颐的文章的称赞,便比给他的多。
  谢锦言一直是心怀着这样的念头的,但他没想到,锦颐的性子竟然变了。直到刚刚,他才重新从锦颐的身上瞧见了从前的模样。甚至,他都感觉自己可以从她的眼睛里猜出她在想些什么——
  正如她所说,她是为她是个女子而骄傲的。那么,将茶壶和茶杯用来比作女子是男子附属的、他的朋友,便定然是思想狭隘的,是错的。而那样的朋友,并不值得他去结交。
  兀自出神间,谢锦言便忽然听到锦颐对自己问道:“你还要同那人做朋友吗?”
  谢锦言根本便不用思考,便直接同锦颐点了点头。
  不过他似乎又顾及着锦颐的心情,所以在对锦颐点完头之后,他又连忙对锦颐补充了一句:“你也不用失望。你这张嘴这么厉害,没有几个人是说得过你的。以后我那朋友,怕是躲着你还来不及。”
  他的朋友他知道。那虽然也是一个个性张扬的人,却也是一个输得起的人。他们处得好的人里,大多都是这样。这一次,显然是锦颐辨赢了。只不过是顾着面子,日后再见到锦颐,可能会绕着走罢了。
  听着谢锦言的话,锦颐也不知道该给出什么样的反应。于情感上,她自然是有些失落的。但于理智上,锦颐其实知道谢锦言的做法并没有错——
  这个时代的男子,对于女人的看法大多便是如此,那人并不是一个特例。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