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燕女土司-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用挖,不用煮,天风日力直接晒!直接晒来的上好细盐啊!
有了这盐,他这一趟就是立了大功!想不到啊想不到,夏依土司府这偏远到山旮旯里的溪州峒就是他的福地,那个年未及笄的辛峒主,于公于私,就是他命里的贵人——
要是没有人,邱顺都恨不得仰天长笑几声,这会儿只能激动地狠抓了一把盐,回头就往人群外奔,正好跟走过来的辛螺撞了个对面。
见辛螺明显应该是知道了这边的情形,脸上也只是带着淡淡笑意,邱顺连忙也努力收敛了些自己的喜意,捧着盐递到了辛螺面前,却是好歹知道当着这么多人换了个称呼:“七小姐,晒出盐了!”
丰谷盐田这边的海水品质优良,含盐量高,自古就是有名的古盐田,要晒不出来那才是怪了。既然晒出来了,辛螺的心也更定了,含笑点了点头:“以后也会源源不断地出盐的。”
彭成亮父子早从邱顺手里捏了点盐尝了尝,看着邱顺手里那捧盐,眼睛都亮了几分:这哪里是盐,这根本就是白花花、叮叮响地流过来的银子呐!
有了这么一笔取之不竭的银子,溪州何愁不富,溪州何愁不立?!
一阵欢喜过后,邱顺这才定了神,让人驱散了还围在盐田边的那些民工,让盐工抓紧时间开始收盐。
等装上几船的盐,他就立马运回去,在那些之前给他脸色的人面前好好扬眉吐气一回!
这一回,多亏了陈延陵这位国公府的大公子啊,都说国公爷谋事深远,落子必赢,果然是虎父无犬子,陈大公子行事也不逊乃父啊!
有了这直接晒出的好盐,回去他在皇上面前都有几分脸面了……邱顺心里美得冒了泡,急急分派着人去取原来备好的装盐布袋了。
彭成亮这一头再也坐不住了,拉着彭瑜立即跟辛螺辞别:“七小姐,我们这就拉了两车煤先回去。回去后我就把这一档子事都交给我家大郎,然后把寨上的好汉子们都带过来!”
丰谷盐田出的盐品质这么好,可不得好好护住才行?他得尽快回去,帮着辛螺把队伍给拉起来,有兵士在手,心里才能不慌……
刚才还热闹的一大堆人,很快就各忙各的走了个精光。
陈延陵这才沉静看着辛螺,浅浅勾了勾唇角:“恭喜!”
辛螺微微一愣,才反应过来:“难道不是同喜吗?”
陈延陵微笑着垂下了眼:“是,同喜。”
有了这些盐,辛螺以后就能在溪州扎稳脚跟了,溪州兵会很快建起来,有了武力,也就更有话语权,到时他走了,也能放心……
又留了两天,见丰谷盐田这边已经一切正轨,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了,辛螺索性起身回去,不过绕一截路,先往干田寨过去。
干田瓷窑她也有股份,既然已经建起来了,连燃煤都拉了回去,她总得过去看一看才好,如果一切顺利,也可以直接把云雀留在干田寨,到时从干田寨出发去莲花港了。
从笠山峡谷出来,往干田寨去的路尚未修葺,一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即使不是坐车而是骑马,也颠得人浑身骨头有些稀哩哗啦得发酸。
要想富,先修路,果然这口号喊得不错啊,要是干田瓷器烧出来了,装运的时候在这路上颠簸几下,可是没做好缓冲,不知道得碎上多少;这一条路可是辛螺计划要先修好的,不过笠山峡谷的要塞为重,一时半会儿地也修不过来。
没想到才走到近寨子边,就看到一群打着赤膊的男人们顶着日头正在嗨伙嗨伙地拽着粗麻绳往前用力奔着,因为太用劲,几乎每个人都倾斜得跟地面贴得很近。
大滴的汗珠顺着男人们的脸颊滑到下巴,聚成了一大滴,叭嗒叭嗒地砸到了地上,男人们精壮而黝黑的上身也蜿蜒流淌着汗水,有的地方已经干出一道道白色的盐迹。
干田寨这是……辛螺正在吃惊,陈延陵已经微微皱了皱眉头,挡住了辛螺看向那群男人的视线,目光落到了其中一人身上:“彭珍!”
当中正在卖力的汉子这才抬起头来,等看清了前面的来人,连忙招呼着大家穿上无袖短褂,自己把外衣也着齐整了,这才惊喜地迎了上去:“七小姐来了!”
第131章 开窑
“彭大哥,你们这是?”辛螺从陈延陵身后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了一番,目光落到了刚才那些人拉的东西上——那是一只笨重的大石碾子!
辛螺一阵惊喜:“彭大哥,你们在修路了?”
“是啊,这路要是不赶紧修好,回头瓷器运送时损耗了,那可就太让人心疼了!”彭珍擦了把汗水,脸上笑容灿烂,“七小姐你来得正好,前天傍晚我们刚刚开窑,茹师傅说,烧了一窑好瓷出来!”
早就知道干田寨这边的瓷土品质好,但是烧出来到底是什么样,辛螺也没有底,听到彭珍说茹师傅都说是好瓷,又是好奇又是高兴:“是吗?那我得赶紧过去看看!”
彭珍招呼着寨民们继续夯土碾路,自己忙带了辛螺一行往瓷窑过来。
还未近前,瓷窑那边就传来了一阵喝彩声,中间夹着彭瑜极为畅快的大笑声;彭珍心里一动,脚步不由急了几分:“七小姐,昨天早上茹师傅又带着人烧了一窑瓷坯,这会儿正好应该是开窑的时辰……”
正值开窑的时辰,彭瑜又笑得那么开心,想也知道这一窑也是烧出了好瓷。辛螺加快速度,跟着彭珍一起奔了过去。
光地上,茹师傅正拿着一只淡墨竹青丰肩圈足的白瓷梅瓶,小心地对着阳光照着。
瞧着只是白瓷,被强光这么一照,登时通体半透发出白玉的光泽,青白釉刻的几枝疏竹在光影中鲜活立体,因为茹师傅正轻轻转动着瓶子而显出几分摇曳之姿,仿佛那瓶体中真是嵌进了几枝缩小版的竹枝似的。
茹师傅一脸狂喜地将那只梅瓶小心交到了彭瑜手上:“彭二爷,成了!真的成了!我们真的烧出玉版照影瓶了!”
“原来这就是玉版照影瓶?”彭瑜小心翼翼地接过了那只白瓷瓶,也像茹师傅那样照着光看了看,嘀咕了一句,“不就是照着光看到里面显出几枝竹子吗……”
茹师傅脖子上青筋都胀起来了,如果不是顾忌着彭瑜拿着那只瓶子,估计会跳起来狠狠点在彭瑜额角上:“这可是一百年都没能烧出来的东西!存世的那些个玉版照影瓶,哪一个都是价值千金,价值千金你懂不懂!”
照彭瑜来说,既然有这些好瓷土,继续多烧些漂漂亮亮的碗啊盆啊碟啊的出来多好,偏偏前天第一批瓷碗碟出窑以后,茹师傅看了那品相,决定烧一批什么玉版照影瓶,还说这什么瓶现在已经没有那好瓷土,大燕已经没有烧的了。
这瓶子口小颈短,丰肩瘦底的,在彭瑜看来,虽然能够装酒水,可是哪有那些武武墩墩的大肚坛子实在啊,真不明白这瓶子有什么好的!
要是古瓷,应该是当古董收藏的,但是这新烧出来的白瓷梅瓶……辛螺也不懂这什么玉版照影瓶到底有多大价值,低声问陈延陵:“陈先生,这玉版照影瓶很名贵?”
陈延陵想了想才点了点头:“听说要品色极佳的白云瓷土才烧得出来,照影瓶这技术倒是流传得有,就是因为没有这极好的瓷土,所以烧不出那种玉版质地。
听说最后一窑绝品白云土是在前梁朝的时候烧完的,当时官窑里烧出的一批瓷器,全部作为贡品送进了宫中,后来大部分还随着梁熹帝葬入了帝陵,算起来确实是有百来年了。
之前陆续烧出的玉版照影瓶也多是存于皇室和官宦家中,这么些年来也多有损耗,存世并不多了。茹师傅说的价值千金,确实并不是虚夸。”
早在辛螺说话的时候,彭瑜就发现她们了,本来要上前打招呼,听着陈延陵解释,眼睛已经瞪直了,捧着那只玉版照影瓶只觉得手发烫:“陈、陈先生,这东西真这么贵!那、那我们这里一座山的玉雪白云土——”
天哪,那得烧出多少玉版照影瓶来?!一只价值一千两,这一窑可以烧出一两百只吧,那不是一窑就可以烧得一二十万两?!
茹师傅生怕彭瑜会滑了手,连忙将那只梅瓶接了回来,仔细搁进屋里头一只垫了稻草的木箱子里放好,这才回身瞪了彭瑜一眼:
“彭二爷你可别想得美,先不说这一窑的瓷坯是我们本来就精淘又精淘才得出来的瓷泥拉的胚,你再看看这一窑烧出来的成品,一窑里能出四五件这种毫无瑕疵的精品就是老天爷恩赐了,你还想着一窑件件都能成?”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害他刚才心跳得快蹦出腔子了……彭瑜讪讪笑了笑,想到了这刚的窑里剩下的那些各色梅瓶,又有些担心起来:“那剩下的那些瓶子?”
“有的有瑕疵,就算卖出去,估计也上不了什么好价钱,有的没烧成玉版,只能当普通的白梅瓶卖。”
茹师傅老实答了,彭瑜倒也放了心:“没废就行,没废就行!”不过一会儿他要好好算算这一窑普通瓷器和烧一窑玉版照影瓶哪个更划算些才好。
这边落了心,彭瑜才有心思跟辛螺拉呱起来:“我哥已经领着人开始从寨子外面修路了,七小姐来的时候碰见了吗?前儿这刚开了窑,大家伙儿瞅见里头上好的白瓷碗都激动得不得了。
我哥说谁过来出工修路的,到时一家发五个白瓷碗、两个白瓷盆,这不,寨上的劳力都跟疯了似的,连夜就去夯土了,那架势,恨不得马上就把路修通到莲花港!”
见彭瑜说得眉飞色舞的,辛螺忍不住笑了起来:“早点把路修好了也好,一来可以节省运输时间,二来也可以减少路上的损耗。
对了,你们烧窑不是用的煤吗?煤烧过以后的煤渣可以拿去铺路,跟用三合土似的,加上石灰石膏什么的混合,好像还挺顶用的,不过具体怎么配,可能你们要试试。”
彭瑜正想着那煤烧过以后剩下的煤渣拉去往哪儿倒呢,听到辛螺这么一说,脸上也笑了:“这敢情好,我哥正愁着还往哪儿去多些挖土方过来呢!”
一边说着,一边就把前天开窑烧出的那些碗碟拿了出来,摆给辛螺看,“七小姐您看,前天开窑烧出来的就是这些碗,比我以前见过的那些都要白多了,也光洁多了,摸在手上这舒坦……我摸第一个的时候,差点就要给打滑了,可把我吓得!”
彭瑜又是说又是做动作的,那一套绘声绘色逗得云雀直抿嘴笑。辛螺想到她头一回来干田寨在路上摔了那个白瓷碗时,彭成亮那一脸心痛样子,心里也是一阵了然。
第132章 武器
物产不丰,物力惟艰,因而乍得佳品,谁不会感慨万分呢?
溪州偏僻贫穷,一个普通的白瓷碗都尤其显得珍贵,哪怕破成了两块,也是要找补碗匠搪好箍好继续用的;更别说现在还烧出来这种上好的白瓷碗,跟辛螺在现代时空中用的那些好骨瓷也没什么差别了,也难怪刚开窑的时候,彭瑜会激动得手打滑。
一想到那个被摔碎的白瓷碗,辛螺就想起了当时一时起兴请陈延陵帮她琢弄出来的瓷珠手串。
当时只是一时心性,过后戴了几天新鲜,因为做事不方便,就把那瓷珠手串收入首饰匣子里了,这会儿想起来,倒也觉得挺有意思的,辛螺顺口就多说了一句:
“对了,彭二哥,你还可以看看做些什么粉彩的瓷珠串,或者瓷饰压裙、笔山、镇纸之类的,或许也会有人喜欢呢?不过具体的我也不懂,你跟茹师傅斟酌着商量吧。这些瓷碗倒是可以在我们溪州这边低价卖着。”
一般像这些小玩意儿,只要东西精致小巧,小姑娘家以及一些文士都还是挺喜欢的,也算是多一些产品种类吧。
好好的瓷土不烧成有用的碗碟,而烧成那个不实用的梅瓶,彭瑜已经觉得很不以为然了,辛螺还说要烧成小女孩家家玩的饰物和那些酸书生的摆设——就更让他有些不可思议了。
而且溪州太穷,这瓷碗烧得这么漂亮,要拿到大燕去卖,不知道能多卖多少银钱回来呢!
彭瑜正在想着怎么委婉地答辛螺这话,站在一边的茹师傅已经眼睛一亮:“对啊,我还可以试试用玉版照影工艺做些小的物件,指不定就不会出那么多瑕疵了!”
每一件瓷坯进了窑以后,最后烧出来的结果是什么,跟窑里的温度还有很大的关系。茹师傅虽然带着人建的是蛋形窑,尽可能地考虑到窑里放瓷坯的空间了,但是放在窑里不同的地方,肯定在温度上就有些不同。
茹师傅开窑时也注意了,同样的瓷土同样的手艺,烧出那几件成品的,正是窑中温度最高的地方,放在其他地方的瓷坯之所以有瑕疵,很有可能就是因为物件大了,而烧制的温度又相对不够。
如果把大梅瓶改成小些的物件,指不定就不会出这么多残次品了……
茹师傅是个直性子,想到就去做,转身就招呼手下的学徒去淘选瓷土了。
彭瑜呆了呆,暗自苦笑。不说茹师傅这风风火火的性子,就是这瓷土是辛螺才发现的,做瓷师傅是辛螺请来的,瓷窑她也占了份子,辛螺就是想烧一窑瓷珠子玩,也没有什么使不得的。
看过了瓷窑,带着人去大山里头伐木的彭成亮也回来了,一见辛螺来了,满脸都是笑容:“七小姐来了!今儿可不许急着走,先在我这里住上一晚再说,今天我们带了不少猎物回来,晚上做个野味宴给七小姐接风。”
见彭成亮身后的几名汉子肩上担满了麂子、竹鼠、野鸡、野兔之类的野物,辛螺“呀”了一声:“彭叔这进山一趟是大丰收啊!”
不过瞧着后面的一队人肩上就全扛的是刚伐下来的树,辛螺就有些看不懂了:“不过彭叔你们不是运了那几车煤过来吗?还要砍树做什么?”
那几棵树也并不是很粗壮,长得枝叶青葱的,砍下来着实有些可惜。
彭成亮呵呵笑了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树,这是山里头上好的铁木,我这不是想着要把人拉去,手里没点武器装备着不行吗?
这铁木质地坚硬跟铁似的,斫几棵回来,正好做成长枪给入伍的兵士一人发一根拿着;等去了丰谷那边,也不怕一时半会儿的没有武器操练了。”
“还是彭叔想得周全!”辛螺沉吟了片刻,才问了出来,“彭叔可知道我们夏依在哪里可以悄悄买到这些武器装备?”
这队伍很快就拉起来了,不能一直没盔甲没兵器吧?陈氏家族虽然跟自己这边合作了些事项,但是武备这些历来就是属于国家严管的,肯定是不能对外交易的,谁敢私下交易,只怕是要抄家砍头的事。
辛螺可没打算让陈延陵为难,因此直接问了彭成亮。
彭成亮皱着眉头想了想才开了口:“夷州峒就产铁矿,我记得他们也铸得好精铁,不过除了土王府,夷州峒不会给别的峒打造那么多武器出来,而且如果这事漏出去,我担心……”
夷州峒,吴冲那里?辛螺低下头想了片刻,才抬起头来:“等我回灵溪镇安排好些事情,就去夷州那边探探;彭叔说的对,这事暂时还不能漏出去。”
夷州吴峒主跟溪州这边并没有什么深交情,她不能傻傻地一头撞上去开口买这么多兵器,谁都知道溪州穷,突然间这么大手笔,哪里来的银钱呢?
这不就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吗?这件事,也只有先探着消息,再从长计议。
心里揣了事,辛螺也不肯在干田寨多留,住了一夜,给彭成亮留下了几袋丰谷盐,第二天把云雀留下后,就带着人先回灵溪镇了,恰好在半路上遇到了过来找她的杨树。
出来时说是短时间就会回来,结果事情一多一耽搁,倒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杨树被辛螺派去给廖管家传话后,又急急忙忙地转身过来找辛螺,这会儿在半路上遇到了人,忙把这一段时间的事情禀报了:
“属下回去传了话后,廖管家就马上让人去改了开石头的事,如今龙野山谷那边水坝的修建还没着落,但是已经建好了贮料场,每天开采出来的石料廖管家都让人运到那里存放……
对了,杜鹃已经好了,这一段时间正央了府里一名护卫教她拳脚呢。属下瞄到一眼,这丫头倒学得很认真,又肯吃苦,现在比划一两招也显得有板有眼的……
还有庄子上,小姐您之前看的那片田里的稻子已经收割了,金庄头按您原来说的,重新把田里放了水,不过您没回来,他也不敢乱动什么。
苗床里育的稻秧已经长了七八叶了,每根都长得粗粗壮壮的,上次陈先生带回来的那些个农户和庄头天天瞅着着急,一直问属下您什么时候回去,怕秧苗长过了再不插秧就晚了……”
“没事儿,长到七八叶了也正好,到时这稻子也能早点熟,等回去后我们就带人插秧。”说到自己熟悉的专业,辛螺的脸上笑意深了些,心里却也是一阵急迫。
民以食为天,没有饱饭吃,守丰谷盐田什么的,一切都是免谈……
辛螺正半低着头想事,忽然察觉到有道目光一直胶着地看向自己,有些诧然地侧了脸跟那道目光对视过去:“陈先生,怎么了?”
第133章 稻田养鱼
“没什么,怕你骑马的时候分神。”陈延陵淡淡答了一句,见刚才一见辛螺的面就眼底激动的杨树听了他这句话后,下意识地又跟辛螺靠近了几分,神色关注而紧张,陈延陵心口像被什么灼了一下似的,飞快地撇开了眼。
少男少女,年岁正值青葱,杨树又是孑然一身没有多余的牵挂,恰好又做了辛螺的近身护卫,忠心耿耿……要是辛螺招婿,正是极合适的人选!
何况自己对杨树有半师之谊,杨树这少年性格淳朴,不是那种搞歪门邪道的人,现在看来,杨树对辛螺似乎也很是关注,而辛螺对杨树也是知根知底,以后的日子,想来也能过得让人放心……
想通了这一节,陈延陵缓缓长吐了一口气,打算在剩下留在溪州的日子里,对杨树的训练把强度提到最大,这样以后也不虞他保护不了辛螺了。
连夜赶路后,辛螺总算回到了灵溪镇,吩咐了廖管家去暗中采购组建峒兵需要的布匹后,顾不得浑身酸痛,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夯吉村的农庄上。
金庄头见她过来,心里那块大石头立即落了地:“七小姐,前儿那一大片谷子已经收割完了,那田里已经照着您的吩咐重新翻过了,已经下了肥,大家都等着您回来发话要怎么做呢!”
辛螺连忙带着人去了田里,看了一遍那一大片全部翻好的田,有条不紊地下了指示:
“把这一片田埂全部加高加固,离田埂两尺半到三尺半的地方开挖鱼沟,沟深一尺,宽一尺,每块田的中间也照这个尺寸挖一个‘十’字形的鱼沟,靠近近水口的田角挖一个深三尺,长宽约摸五六尺的大坑当鱼溜。”
这话一说,不仅金庄头,就是陈延陵当初送来的那些个农户和庄头全都懵了,其中一名老农皱着眉头问了出来:“七小姐,这好好的田,挖这些横七竖八的沟出来做什么?”
回头在田里耕作的时候,一脚踩进沟里,那可不得湿了半身?还有靠进水口的田角还要挖那个大个坑,那好好一块田被这么东挖西挖的,还有多少地方可以栽种?
辛螺微笑着细细解释:“刚才我说的你们也听到了,这是挖鱼沟,挖这些鱼沟,就是打算在插秧之后,同时在稻田里养鱼——”
话没说完,那几个庄头和农户都炸开了:“这怎么可能?这田里头顶多有些泥鳅螺蛳什么的,怎么可能养鱼呢?养鱼可不得放在鱼塘里养才行吗?”
这改浪稻子为插秧也就罢了,看起来还是有些靠谱的,但是自古以来,谁听说稻田里头还能养鱼了?要是鱼把稻秧咬坏了呢?要是鱼在稻田里头活不了呢?这哪一样都是在烧银子啊!
见那群人连连摆头叹息的,陈延陵眉头一皱,沉声低喝:“噤声!”
这些庄头和农户来之前也是被反复交待过的,刚才只是觉得太过匪夷所思,这才一时忍不住纷纷议论起来,被陈延陵这气势威严地一喝,一下子就被慑住了,不仅紧紧闭了口,脸色也隐隐有些发白。
辛螺回头看了陈延陵一眼,轻轻道了一声谢,转回身继续说了下去:“你们有疑惑是正常的,稻田养鱼不是不能养,是养的时候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灌排方便,田泥深厚不漏水的田才行。
我庄子上这一片水田正好符合这个标准,而且你们不用担心,稻田养鱼不仅不会影响水稻产量,还会促进水稻增产,别看鱼沟占了些稻田面积,减少了插秧数,但是鱼在稻田里可以除草吃虫、松土施肥,谷子长出来的时候也会更饱满。
当然了,稻草里养鱼也是要选品种的,一般都用鲤鱼、草鱼和鲫鱼,三寸大小的鱼苗每亩可以放一百尾左右,今年时间虽然有些晚了,但是到第二季稻谷成熟的时候,也能有些收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