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月待圆时-怀愫-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桂赶紧记下,回去告诉叶文心,宋荫堂有意,她接不接,还得她自个儿拿主意,石桂脸上也没甚喜色,点一点头:“知道了,我回去告诉表姑娘,也预备些轻省的衣裳。”
繁杏一看她脸色不好,蹙了眉头问一声:“这是怎么了?大节里的挂着脸,可是拿赏拿少了?”叶氏年里要赏许多金银锞子下去,繁杏推她一把:“春燕给你留着呢,知道你家人来了,只怕这会儿匣子空空,给你添补些也好过年。”
石桂摇头一叹:“我哪里是贪那几个赏钱,是才回来,我姐姐便来说她一个屋的松节姐姐没了,家里竟连棺材板都没一张,想着人世无常,早两月哪能想到这个呢。”
繁杏一怔,她光身一个,这话最触她心肠:“混帐的东西,太太说大年下的有这惨事,赏了十两银子两匹布下去,还不够置个棺材的?”
她气得胸膛起伏,柳眉倒竖,石桂赶紧拉了她:“姐姐低声些。”
繁杏最忍不得这些,院子里排得上号的丫头,都是她进了宋家之后一道长起来的,年小时也一处当过差,虽不熟识,总有这些年的情份在,她自不必说,春燕也凑了白包,送了四盒点心去。
松节大约是这一批丫头里走得最早的,繁杏想着便眼圈泛红,拍一拍石桂:“我知道了,必不叫那家子人贪了她的身后钱。”
石桂也跟着叹:“我虽不似姐姐们一道处过,却知道松节姐姐为人很好,遭了这个祸事,不说走得风光,总不能连付棺材板都没有。”
锦荔听了个半半截,石桂出门的时候她脸上虽笑,心里却骂她多管闲事,分明不干她的事儿,偏要踩着死人露脸讨好繁杏,石桂自来同她不打交道,也不理会她脸上好看难看,回去告诉了葡萄,葡萄念了一声佛:“这可好了,也不枉我们好上一场。”
第136章 烦恼
松节的丧事到底办了起来,叶氏派人去问一句,松节的嫂嫂也还没蠢到底,已经捏了大把银子,笑着把事儿办了,买了一付薄皮棺材,蒸上五十个白饽饽,点上白蜡,烧两串纸钱,请人抬了棺材出去,也没甚个点穴的说话,阴暗先生都没请,草草埋了。
办这一场葬事,反而拿了许多白包,数一数竟不亏,乐得把钱捏在手里,松节的屋子理出来,给自家闺女住。
繁杏却是记住了松节的家人,特意跟高升家的说上一声:“姑姑下回挑人也仔细着些,一家子烂肠烂心肝的东西,也能进院子不成?”
满院子能跟高升家的这样说话,也只有繁杏一人了,她总归是光身一个甚都不怕,反是高升家的在她跟前得笑着:“繁杏姑娘说得甚样话,这样的人,怎么能踩了太太的清净地。”
这一句话就算是断了松节嫂嫂的想头,这家子且还不知道,还往管事的婆子跟前送吃送喝,院里少了人总要补进去,把自家女儿不拘塞到哪个院里,往后家里就又多一份进项。
石桂不得闲,把东西托给了葡萄,叶文心预备着要去圆妙观,余容送了一顶风帽来,她这回没带着泽芝,自家来了,进了屋子便斯斯文文坐着,喝了半杯茶,这才把东西拿出来:“太太说十六庙会那天,带了我们一道去给三清上香,出了城风大,这才给姐姐送顶观音兜来。”
叶文心是极喜欢余容的脾气的,才刚来的时候只当她闷不哼气,却不知道一鸣惊人,倒愿意同她多呆,取出来一看,莲青色缀了白狐毛,正配叶文心一色的斗蓬,她拿在手里赞了两句,余容口角含笑:“东西是我做的,颜色却不是我挑的。”
叶文心一听便奇了,余容轻轻一笑:“大哥哥来看我们,见我们要做针线,说这个颜色表姐有一件,正是无帽的,拿这个做了,正好相配。”
叶文心面上一红,那一枚华胜,她还不知道要怎办,偏偏余容又说了这个,余容点到即止,也不再说,捏了一块桃花糕,咬一口咽了道:“表姐这儿的桃花糕做得到好,可有方子,我也沾一沾春意。”
石桂装了一匣子桃花糕给余容带回去,叶文心又取出一本棋谱来:“年里得闲,翻箱子把这本寻出来了,是给泽芝的。”
余容拿在手里一翻:“她必然高兴的,我替她先谢过表姐了。”叶文心亲自把她送到门边,六出素尘两上换过眼色,这么好的一家子,婆母疼爱,隔着辈的又亲近,还有这么两个省事儿的小姑子,若是能成,那真是十全十美了。
叶文心却有些心不在焉,把那观音兜拿在手里看了许久,玉絮还先把那一件洋线番丝的鹤氅取出来,正好配这个观音兜,抖落开挂起来拿香熏过:“二姑姑真是个可人意的。”
这句可人意夸的却不是宋余容,而是宋荫堂,叶文心怎会听不出来,她本就心头意动,添了无限烦恼,听见这一句,蹙了眉头:“偏要你多话,我会不知,我记着有一匹百蝶穿花的洋缎,取出来等会给二妹妹三妹妹送去。”
玉絮看她皱眉,心里了然,若是半分意思也无,那也不会皱眉了,她怕惹恼了叶文心,正色应得一声,叶文心微微叹出口气来:“今儿你给我守夜。”
裴姑姑告假回了奉养所过年,石桂得了闲才能给叶文心守夜,夜里抱着铺盖过来,灌了汤婆子,睡在熏笼上,烘得人发热口渴,倒了一杯香兰饮,一气儿喝尽了,这才看叶文心拿着那一枚华胜,攒眉苦思。
石桂心底叹一口气:“姑娘心里怎么想的,若是愿意说就说上两句。”玉絮几个都觉着这一门亲事,家世品貌才情摆出来也确是一门好亲了,可还得叶文心自个儿愿意不愿意,以石桂看来,这个姑娘且还没开窍呢。
叶文心捏着华胜上细细缠着的金丝,抬眼儿看看石桂,这个丫头从来心眼子都极多的,可这事儿她总不会懂,叶文心叫她来守夜,也不是真的要吐露什么,只石桂在她身边她更心安些。
“姑娘自个儿可有这个想头?”叶文心不说,石桂反问起来,她一问,叶文心就想起表哥的目光来,若是换作原来的自己,说不准就真个心动了,她也曾在颜大家的文作中窥探她的少女时光,她也从不避忌原来有那么一位梅郎,叶文心想过也心动过,可那全是拆开沈氏信之前的事了。
“你说呢?”叶文心久久不说话,好容易问出一句来,石桂却回答不了,半晌才道:“好好处坏处,姑娘心里都有数,这事儿不能问别人,只能问自个儿。”
叶文心若能拿的定主意,也就不问石桂了,她拢一拢身上的寝衣,想起来又有点面红耳热,石桂在这上头还真不能帮她什么,她自己都不懂,更别说教人了。
叶文心反复思量,到底把那心思压下去,如今且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她收拾了心思,宋荫堂却时不时就送了小玩意儿过来,他办事一向是周到的,不独幽篁里有,松风水阁清凉馆处处都不落下。
这么行事,倒叫人吃不准意思,叶文心不想,底下这些丫头却一个个替她着急起来,送来的东西不过是风筝陶件竹编小篮子,最出挑的算是一件泥金的喜鹊摆件,也能说是合着春意送来的,连冯嬷嬷都没法在宋老太太跟前说嘴。
初九到十四,几天功夫收罗了一小箱子,吃的玩的解闷的,日日都不落空,宋荫堂的小厮认门极熟,院里的丫头姐姐妹妹叫了个遍,告诉她们街市有许多玩物,年里是金陵城最热闹的时候。
到了上元节,走桥摸钉猜灯谜,这两日都没宵禁,从天黑走到天亮,几条街上挤挤挨挨都是人,小厮说完了,第二日就送了一个纸糊灯笼来,上头画了几根翠竹,仔细着拎过来,道:“这是我们少爷自家做了,光是削竹骨就费了一天功夫呢。”
叶文心心底时时泛着波澜,看着这灯挂起来又不是,拿走又不是,石桂看她这样烦恼,笑得一声:“姑娘就拿它当个灯看,就是一盏灯笼罢了。”
叶文心嗔她一眼,要真这么简单倒好了。
元宵灯节这一天,叶文澜叶文心姐弟两个穿着大衣裳,都是上红下黑,叶文心还头一回簪起了金钗挂了七宝璎珞,她自来清雅出尘,穿红戴金反倒显得身段太弱,簪金带宝,午间就在屋里摆了宴,跟弟弟两个吃元宵。
叶文澜也穿了一身大红,团在罗汉床上,两只猫崽子在他身上爬来爬去,肉垫踩着他的大衣裳,翘着毛茸茸的小尾巴,爪子伸出来,一不留神就在衣裳上勾出一条金线来。
叶文澜浑然不在意,看着这两只小东西,像爬山似的爬他的腿,尾巴一剪身子一扑,扑他胸前璎珞上的流苏。
叶文心看着弟弟玩闹,伸手替他拉拉衣领:“你这一向书读得如何了?年里可偷懒了?”宋老太爷治学最严谨认真不过,自家的孙子片刻都没放松,到了叶文澜这儿,既受了托负,又知道他有些聪明,更不能叫他懈怠了。
叶文澜听见姐姐发问就把脸搁到迎枕上,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也想偷懒,偏偏院子里头一个愣头青是拼命三郎,他屋里的蜡烛夜夜都要点到天快亮,一大早就读书,有甚可读的。”他打小就不是用功的孩子,别个三遍才明白,他闻一知二,到第三回心就不在了。
也就因着天资高,读书写文出口成章,那篇给老太爷寄的文确是他写的不错,却不似老太太说的那样处处都好,宋老太爷只说他飞采飞扬,若作诗写词必是好的,写文章便是华而不实了。
可他才多大,能作出来便不容易,这才肯教,书读了个囫囵,日日作一篇文,还告诉他一日不动笔就秃了,天资再高,也得下苦功夫。
膏粱子弟哪肯听这些,宋老太爷前边说,他跟着就丢过脑后,叶文心一听就抿了嘴儿笑,嘴里含含露露:“你竟也有这么一日,大表哥这样用功?”
叶文澜摇了摇头:“哪里是大表哥,说是宋家族里的那一个,大雪天在凉亭里读书的那一位。”他在床上打了个滚,脚往前一抻,两只盘在他腿上的黄猫儿被挤到炕桌下头,缩在里边喵喵叫着不肯出来。
“别个是见贤思齐,你这算是见勤而自省也倒是好事,再不用功,你比我的丫头还不如了。”这么一来倒提醒了叶文心,弟弟跟人家一个院里住着,总要送些东西去。
叶文心叫了石桂进来:“你把咱们做的粉圆子送些去,两边都别落下。”一面吩咐了一面戳了下弟弟的额头:“益者三友,别个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到你这儿,勤奋才是最紧要的。”光是用功这一点,弟弟要是能学着一二分,也是好的。
宋勉在宋家眼里就是个穷亲戚,也就读书上头有些天份,也得看考不考得出来,冯嬷嬷就近照顾着叶文澜,也没拿这个堂少爷当一回事,可同一屋檐下,那便处得好些。
叶文澜这里有什么,宋勉那里多少也送些去,哪知道宋勉是个不肯受人惠的人,在宋家住得几日,还回学里去了。
叶文澜再聪颖,怎么识得这些人情世故,叶文心倒叹一声有志气,沉吟得会道:“那就送一碗圆子去,元宵不差这个,总你的心意。”
石桂盛了两碗粉圆子,搁进填漆食盒里,就说是叶文澜给的,住在一个院子里头,抬头不见低头见,又在一处读书,只当是结个善缘。
石桂接了食盒子,走到门边还叫玉絮喊住了:“你可知道话该怎么说?”
石桂笑盈盈:“是小少爷送了来给堂少爷的,请堂少爷尝尝扬州的手艺。”既是父母双亡,也就说不上什么团团圆圆的话了。
玉絮捏捏她的鼻子:“就你机灵,赶紧去罢,我们那儿也摆了席面,等你回来吃酒。”
第137章 动念(捉)
石桂拎了食盒往至乐斋去,门口的小厮果然说宋勉不在,每有节庆,他总怕麻烦了人,身边跟着他的,为着照应他不能回去过节,不如自个儿出去,好让书僮回家。
石桂回回节里过来都是如此,慢慢也琢磨出些味道来,提一提食盒道:“我给堂少爷搁在屋里,总归是表少爷的一点心意。”
石桂在至乐斋里算是面熟的丫头,往外院传递东西得知分寸还得年纪小,她最合适不过,是以回回都派了她来,推开屋门看见里头连炭火都没点起来,知道是跟着的小厮家去过节,这头看顾不上,把食盒子搁到桌上,点了炭盆,又烧上茶水。
连她这样有家的人,每到节里心里都不好受,更别说宋勉这样没家的了,想着今岁家里总能过个好年,石桂脸上露出些笑影来。
石桂手上添着炭,宋勉进来就瞧见炭盆里拱了火,炉子上煮了茶,心里还奇小书僮怎么回来了,往里一看却是熟人,见她先叹后笑,觉得有趣:“你怎么跑我这儿来了。”
石桂看见他赶紧行礼:“表少爷差给我送元宵来,这圆子是院里姐姐们现做的,扬州的口味送给堂少爷尝一尝。”有甜的咸的各三只,取个六六大顺的意思。
宋勉忽的问她:“你方才怎么又叹又笑,想什么了?”
石桂眨眨眼儿,她跟宋勉算是熟识了,宋勉替她送东西,她做了鞋子回礼,心里想头也没什么好瞒的,开口道:“我先是想家,跟着又想,我虽身在此处,可家里的年关好过了,这才又叹又笑。”
宋勉一听反宽慰起她来:“你爹娘记挂着你,总能赎你回家去的。”他口拙,一时也说不出旁的来,石桂冲他点点头:“是,借堂少爷的吉言了。”
眼儿一扫,看他手里拎着篮子,里头盖了一块蓝布,知道他又去烧纸了,母亲葬事没满一年,年十五这一天还得再烧一回纸。
他寄人篱下,旁的再不亏了他,这些总不记着,何况宋老太太宋老太爷都健在,他也不能穿重孝,石桂也不提起,点了点食盒:“堂少爷趁热罢,我得回去回话了。”
宋勉送她到门边,转身进屋,茶也煮好了,屋子也暖热了,坐到桌边,甜元宵的汤加了藕粉,咸元宵用的就是清汤,宋勉把那一碗元宵吃得干干净净,自家倒了茶水,把碗涮干净了,等着石桂来拿。
石桂急急回到幽篁里,一进屋,就见叶文心姐弟两个正举杯对饮,他们两个坐在桌上,冯嬷嬷也单开了一桌,菜色比着叶文心桌上的减了几样,温着酒,满面是笑。
玉絮等了她好一会,下人房里还摆着锅子,扯扯她道:“怎么去了这样久?”
石桂笑一笑:“堂少爷不在,我等了会子才来。”底下丫头们也开席,玉絮给了厨房五两银子,还有什么办不出来,上头吃锅子,她们也吃锅子。
小铜锅煮着大骨清汤,肉片冻硬了,切得薄薄一片片,下锅一烫就捞起来,沾麻酱吃。扬州这个不时兴,天也冻不到哪儿去,金陵却不一样,分明也是南边,雪却下得这样大,缠缠绵绵下了一整个冬天,今儿元宵,看着天又阴起来,只怕等不到夜里就又要下雪了。
小丫头们也拍开一坛子酒,叶文心有讲究,越是这时候越要吃桃花酒,倒出来酒色似桃花,一人一杯子饮尽了,吃起羊肉来。
“这个姑娘是不碰的,膻气,倒叫咱们捡了漏了。”六出挟了一筷子,嚼在嘴里香喷喷,石桂进了屋子,拍一拍肩上的雪花,挤到六出边上,也跟着吃起来,一屋子丫头热热闹闹碰杯劝酒,吃得起来,玉絮六出几个还解了袄子,只穿一件薄衫,仗着年里无人管束,也一道行酒令划拳。
石桂吃了一会儿,进屋里给叶文心添茶,她也吃得雪腮粉红,正叫玉絮捡玻璃灯笼出来送叶文澜回去。
“都饮了酒,也别太晚了。”冯嬷嬷有了年纪,吃上两杯酒便撑不住了,小丫头扶着她回去,走的时候还吩咐一声。
这才正午,夜里还有一场,石桂泡了俨茶,奉给叶文心,叶文澜还得跟着宋荫堂往学里先生那儿拜会,才还热热闹闹的,一下子就散了场,叶文心人挨在枕头上,没一会儿宋荫堂那儿送了解酒的乌梅汤来。
院里的丫头都酸甜甜喝上一盅,九月蕊香还多喝了一碗,玉絮知道叶文心面皮薄,拿眼儿扫一扫底下这些个小丫头,没一个敢吐露一句半句表少爷好的话来。
她们不说,叶文心却不能不想,捏着甜白瓷的杯子,头枕着胳膊,有了几分醉意,迷迷蒙蒙觉得不该如此,可这会儿又是她最好的归宿了。
趁着酒意倒头就睡,玉絮扶了她上床,解了衣裳盖上香被,守着她做起针线来,玉絮的年纪也已经通晓些人事了,看一眼叶文心,再想一想宋荫堂跟宋家偌大的家业,若是能成,她说不得也能跟冯嬷嬷似的,往后也当一个管事娘子。
叶文心午间醉酒,夜里行宴的时候,宋荫堂便来接她,看她面上带红,轻轻一笑:“可是乌梅汤不够酸,还没解酒?”
等宴上摆在叶文心跟关的小玉瓶里盛的便不是酒,而桃花甜露,看着颜色一样,喝起来却是甜水,叶文心握了杯子耳朵发烧,这一位表兄,算得是百里挑一了。
天一黑,园子里头挂得百来盏彩灯一齐点亮了,冷风一吹又下起细雪来,散宴的时候,老太太有意一边拉着一个,丈夫一说她哪有不应的道理,越看越是爱,拉了宋荫堂的手腕:“你送送你妹妹去。”
宋荫堂撑了把伞,一大半儿遮住了叶文心,红斗蓬把她从头裹到脚,石桂在前头提灯,听见宋荫堂道:“还是莲青色正衬表妹。”
一路走到竹林小径,才听见叶文心模模糊糊应了一声,夜里回去,玉絮打理第二天要出门的衣裳,叶文心窝在被子里:“把那些莲青色的拿出来罢,我明儿要穿的。”
到得十六庙会那一天,宋家一早就出了门,怕人多路上堵着出了不了城门,早早坐上了车,玉絮几个都没见过金陵的庙会什么模样,石桂就更没见过了,只听说有玩杂戏的,还是宋荫堂骑着马,陪在车边,一路走一路说,叶文心不必掀帘子,都能知道外头是怎么个热闹法。
老太太太太一车,叶文心跟余容泽芝两个一辆车,宋荫堂声音不高不低,透了车帘儿传进来,模模糊糊还带着些笑意:“好些个鹅肉兔肉包子,你们可闻得见香?这一溜都是卖吃食的,鸡鸭挂在炉子上炙烤,走一道都有一股子烟火气。”
余容泽芝对看一回,正月里吃斋,是宋老太太十来年的规矩,余容泽芝生下来知事起,家里这一个月就不碰荤食,说也是说给叶文心听的。
叶文心却道:“不必了,我一个人吃,也没味儿。”两个隔着车帘子,倒能对谈上两句,没一会儿,从外头递了个布包进来。
糖霜豆子食蜜酥,冰雪元子欢喜团,一样包了几个,这东西倒还能吃,捡了几样尝个味儿,出了东城门,再行上三里路,就是圆妙观。
出城的时候还早,路上人倒还不多,可出了东城门一路看过去水泄不通,马车再好,也得跟着人潮过去,赶车的紧紧拉着笼头,那马儿走上两步,就要停上一停,宋荫堂还好些,人总是避着马的,前前后后来回几趟:“妹妹们等一等,前头人都堵住了。”
十六是庙会的正日子,杂耍班子舞龙舞狮踩高跷,挂得两排彩灯笼,还有走红索的,前头挤挤挨挨全是人,先还动上两步,跟着就一动都不动了。
老太太在车里坐得一刻,没一会儿就坐不住了:“早知道就该住在观里,误了时辰可不好。”误了时辰上香,就是白来了一回。
石桂跟车走着,都已经看见道观的顶了,就是走不过去,路上也不知道挤了多少人,还有人源源不断的从东城门出来,整个金陵城的人都往圆妙观来了。
眼看着过不去,远远听见了打锣声,金陵城里贵人常出常入,一听打锣便知道是有贵人来了,宋荫堂骑着马往回折去,前头已经有人分开了车马人,给太子开道。
人再多,也得让着太子,仪仗一过,自人兵丁开道,太子坐在马上,倒穿着常服,眼儿一扫瞧见了宋荫堂,再往前便是宋家的马车,对着马前吩咐一声:“那可是宋太傅家的马车?把人一道带过去罢。”
叶文心正隔着帘子同石桂说话,叫她跟紧了,万不能走失了,她这些天看了许多话本子,好好的小姑娘被拍花子的一拍,一辈子都回不了家乡。
金陵城里自然也有拍花子的,甚个地方都一样,只她是宋家的丫头,递了帖子一问,挖地三尺也能给找出来,石桂抿着嘴儿笑:“知道啦,姑娘放心罢,我跟的紧紧的,绝不叫人踩了脚面去。”
宋家的车跟在太子的依仗后头进了圆妙观,这一路顺当的多,不顺当也不成,连那踩红索的,都翻在索面来,徒手往后连着翻了十八下,太子骑上马上看得清楚,笑一笑,说了一声赏。
自有小太监去打赏,给了一袋金饼子,那一班的杂戏就算是出头露脸了,跪着谢过赏赐,石桂一面跟车一面不错眼的看着,她在兰溪村的时候没看过,上辈子更没看过。
才刚那个翻跟头的是抖了机灵才得的赏,踩红索的那个便叫班主埋怨一回,热热闹闹好似穿行在街市中。
到了圆妙观,太子跟前的小太监过来行了礼:“殿下吩咐了,不必请安行礼,老太太自往三清前上香便是。”
一行人往后殿去,才刚进殿,甘氏就满面是笑,一手拉了宋之湄,上前问老太太:“才刚那一位就是太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