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闺密事-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淑妃便连忙敛衽恭喜隆庆帝。
隆庆帝摆摆手让她起来,一时不知为何叹了口气,有些怅然若失:“一个个的尽都来恭喜朕,朕有什么值得恭喜的?就算是这场仗打赢了,对江西和附近的百姓们来说,也没什么值得开心的,他们今年的收成都泡了汤……之后要忙的事情还多着呢。”
越是经历这些事,他就越疑心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当皇帝,当初冯家跟明家推他上位的决定又是不是错了。
到了如今,一步步走来,身边的人死的死散的散,竟真的没有一个旧人了,他闭了闭眼睛。
林淑妃看出他的惆怅和疲累来,静静的走到他身后,替他按压起太阳穴来。
隆庆帝眼睛没有睁开,隔了一会儿,却忽然伸手一把捉住了林淑妃的手,轻声道:“你身子不便,这些事不要做了。”
又朝着她笑起来,伸手去摸她的肚子:“孩子还动的厉害吗?”
他盼着方皇后的孩子开始,便时常伸手去感受孩子在肚子里的动静,到了彭德妃的时候,也是这样。
到了林淑妃这里的时候,他又更少了一份急切,多了一分期许,因此又格外的耐心。
从这个孩子会在肚子里动弹开始,他便开始感受他的存在。
林淑妃笑起来,忽然又哎哟了一声瞪大眼睛:“圣上,他又在踢我呢!”
果然,隆庆帝很快感觉到手掌心处传来一阵震动。
他忍不住微笑起来:“这样调皮折腾他母亲,定然是个小子!”
新生命总是容易带来喜悦的,隆庆帝又欢喜起来:“等他出来了,朕替你好好收拾他”
隆庆帝的儿子少之又少,是无比珍贵的,哪怕是生他们的妃嫔们,也没有敢随意就打骂的理儿,这是隆庆帝在开玩笑,林淑妃便抿唇笑着不说话,隔了好一会儿,才有意无意的道:“臣妾还有一件事,忘记禀报您了。”
隆庆帝抬了抬眉毛:“什么事?”
“是我弟弟的事。”林淑妃说着便叹了一口气:“他是个死心眼儿的人,看上了人家姑娘,可人家姑娘却看不上他,我正犯愁呢。”
隆庆帝素来是喜欢林三少的,林三少又在他眼皮子底下长大,他对林三少多了几分亲昵,闻言便忍不住也笑起来了:“平常看着稳重,其实却是个孩子!既然喜欢人家姑娘,便该早来禀报你这个姐姐,请朕赐婚。这圣旨一下,就不管喜欢不喜欢了。可既然没有来请赐婚……”
隆庆帝看了淑妃一眼,伸手拉了她在身边坐下叹了口气:“便是真心尊重人家姑娘意见,人家既然不喜欢,便算了,没得最后没成佳偶,倒成了怨侣,你说呢?”
他知道林三少喜欢卫安。
也知道沈琛同样喜欢。
现在是已经做出决定了。
林淑妃从来就没有忤逆过他的意思,现在就更不会,对着隆庆帝叹了口气无奈苦笑:“臣妾也是这么说,人家姑娘不喜欢,又有什么法子?成了也过不了好日子的。”
她说着,蓦然将话题拐了个弯:“臣妾倒是也挺喜欢寿宁郡主,只是终究是要看缘分的,有些事缘分没到,确实是没法子。原本臣妾还想着,再问问寿宁郡主,可现在也不必问了。”她看着隆庆帝,轻声道:“郑王妃说,寿宁要去参加荣昌侯府大小姐的及笄礼,她都还有这个心思,可见丝毫不曾为此事纠结犹豫过,既然如此,强扭的瓜不甜的。”
荣昌侯府?
隆庆帝挑了挑眉:“荣昌侯府大小姐及笄,关卫家什么事?朕记得,卫老太太不是说要领着寿宁去福建看她大儿媳妇和孙儿孙女吗?”
林淑妃伸手拿了个苹果替他削皮,不甚在意的点头:“是啊,听说原本都打算了十五动身的,可是收了荣昌侯府的帖子,便推迟了时间了。听郑王妃说……”
她迟疑了一瞬,仿佛是在考虑该不该说,片刻后才咳嗽了一声:“听说那天永和和永清也去,恐怕是因为不敢拂了公主们的面子,所以才推迟了出行的时间罢?”
隆庆帝没有开口,表情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
第791章 急报
过了片刻,隆庆帝才伸手接过了林淑妃手里的苹果,咬了一口就放在一边:“冯家这么大的面子?不过一个及笄礼罢了,怎么连堂堂郡主都要为了她推迟行程?”
林淑妃便笑了:“听说是因为永和也要去,因此冯家姑娘才下了帖子,求寿宁郡主留下观礼的。”
隆庆帝一听便明了,冯淑媛再风光,卫安也不见得买她的账,可是若是永和出马了,那就又不一样了。
他挑了挑眉,问林淑妃:“你觉得寿宁跟沈琛配是不配?”
问到这里,林淑妃便不自觉的皱了皱眉,似乎是认真的想了想,才道:“配还是不配的,这我怎么好说?在我看来,自然是我弟弟最好的……”
这是大实话。
隆庆帝忍不住便笑了:“只可惜,你看你弟弟是个宝贝,人家寿宁瞧不上,又有什么法子?”
他似乎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了,正好外头安公公急匆匆的来了,他便站了起来叮嘱林淑妃:“好好保养身体。”
林淑妃低声应是,恭恭敬敬的起身送他出去。
安公公便一面扶着隆庆帝下了台阶,一面垂着头说:“兵部尚书徐安英接浙江急报,倭寇屯兵三万余,似乎是准备反攻。”
隆庆帝的脸色便霎时变了,之前想着去找永和公主说的话也霎时抛到了脑后,立即便去了太极殿。
这里徐安英和钱士云等人都已经到齐了,见了隆庆帝便急忙起来行礼。
隆庆帝免了,竟徐安英双手捧上来的急报看了一遍,便冷笑:“刘必平这是什么意思?!”
之前福建上报,无一不是捷报,都说是重创倭寇,福建布政使司还上奏称赞这是不世之功,可是现在,浙江沿海竟有大批倭寇横行。
浙江总督明言说这批倭寇乃是从福建流窜过去的。
刘必平到底是在做什么?!
徐安英也立即拱手禀报:“刘必平每每跟朝廷伸手要银两,都是夸口说大捷,而巡按御史竟也无一字实话禀上,福建官场腐败可见一斑……”
刘必平俨然已经掌握了欺上瞒下的精髓了。
一面跟朝廷哭穷伸手要钱,一面借助着倭寇这个借口,拥兵自重。
他哪里是打倭寇?
分明就是故意留着倭寇和那帮海贼,好稳固地位的!
隆庆帝看着眼前的急报,忽而伸手扔在了地上:“此等逆贼!”
大殿里一片死寂,一时竟没人敢开口说话。
隆庆帝气怒也是有道理的。
这么多年,刘必平就是仗着会用人,也确实控制住了福建境内的倭寇,护着福建境内的百姓不被倭寇骚扰,因此才站稳了脚跟。
有句话一直在朝廷里流传…………………朝廷无一日不可无东南,东南无一日不可无刘必平。
这话是有些道理的。
可是越是到后来,刘必平的胃口就越是大了。
自从先后端掉了易家跟彭家之后,刘必平就好像反而没了掣肘,仗着朝廷陆续出了成王和晋王的叛乱,也仗着朝廷跟晋王开战,福建筹措的大量军饷,竟越发嚣张。
只是太嚣张了,有些事就藏不住了。
就如同这一次,那些倭寇终于已经被刘必平喂得脑满肠肥了,已经不满足跟刘必平那点子私下交易了,已经把目光瞄向了江浙。
一片沉默里,还是陈御史先开了口:“刘必平原本就是福建人。”
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让众人都懵了,不知所以的朝他看过来。
还是钱士云反应最快,斟酌了片刻才道:“向来当官不回故里……他是夏首辅举荐的人,也是夏首辅的门生。”
所以他能回福建任一地总督,刘家又原本就是当地大家族。
他混的更加如鱼得水了。
到了现在,已经尾大不掉。
福建俨然是他们刘家的地盘了。
隆庆帝冷笑了一声。
众人都急忙跪在了地上。
“年年开口跟朝廷要钱,福建一年的军费就是多少银子?!他刘必平再大的胃口,吃的下这么多?!”隆庆帝重重的将手里的奏章扔在了地上:“他就算是吃的下,不说地方上的御史,布政使司那些人,就说朝廷里,就没有知道的?!”
这话说的就是诛心了。
分明是在说朝廷里有跟刘必平相互勾结的人。
“竟就误朕如此!”隆庆帝哼了一声,语气里含着暗潮汹涌:“若不是这次闹了出来,就算是派了沈琛去,建了市舶司又有何用?!”
话说到这里,再不接话是不成了。
众人都把目光落在首辅身上。
最后还是蒋首辅伏在地上仰起头来:“东南倭寇不断肆虐进犯,北边有鞑靼虎视眈眈,江西又有晋王作乱……刘必平固然狼子野心,可是如今却不是能动他的时候……”
话说的难听了些,却是实实在在的实话。
眼下这个时候,要牵扯出刘必平来,就势必要震动整个东南官场,还不只如此,朝廷里也不知要牵连多少人,夏松当首辅多年,门生遍布朝野,之所以夏松倒台没闹出太大的风波来,一是因为夏松毕竟还活着,二便是因为夏松虽然倒了,可是隆庆帝却显然顾虑着朝局,并没有不顾一切的深挖,给人留了余地。
可是一旦要查刘必平。
这余地就势必是不能再留了。
那到时候,涉及进来的人会是何其的多?
而到时候事情既闹出来了,朝廷不查,寒了百姓们的心,一旦彻查,又让百官闻风丧胆,朝野震动,到时候就是骑虎难下的局面。
蒋子宁说的是正理,刘必平是绝不能动的,至少这个时候,绝不能动。
钱士云也紧跟着蒋子宁朝隆庆帝磕了几个头,恳切的道:“圣上,首辅说的有理…此事事关东南大局,牵扯太广,一旦彻查,就势必震动朝野……”
那就不能彻查了。
可是不能彻查,刘必平这个蠹虫,就留着他胡闹?
就算是朝廷不彻查,浙江的倭寇,百姓跟朝野就闻不到不对劲?不知道福建的猫腻?
怎么想都是一团乱麻,看着都知道难以善了,好像从哪个地方走,都已经是死棋了。
………………………………
第792章 重任
不管福建那边究竟情形如何,至少浙江这边的紧急军情是耽误不得的。
这仗到底打不打,怎么打,浙江那边都还在等兵部和内阁的命令,徐安英有些焦急了:“浙江原本同样也是饱受倭患骚扰,如今福建那边的倭寇也都流窜到了浙江,现在浙江情势危急至极,这场仗该不该打,还请诸公商讨出个主意来……”
平湖盘踞的那帮倭寇入境之后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丧心病狂的是竟在深夜屠杀了一整个村的百姓。
这行为实在是恶劣至极。
而更叫隆庆帝觉得恼怒和面上无光的,是浙江境内这些民兵们被砍伤砍死的竟也有三千多人!可是倭寇总共也才三百多人!
这无异于狠狠的在朝廷面上甩了个响亮的耳光。
隆庆帝冷静下来,一双眼睛如同鹰隼一般,紧盯着钱士云和徐安英,片刻后才转开了目光,问他们:“依照各位卿家的意思,该当如何?”
福建那边刘必平现在不能光明正大的查,可是浙江这战役总是要打。
否则,要是真的浙江出了什么事,晋王那边刚消停下去的气势恐怕立即就又会起来。
绝不能如此。
蒋子宁跟钱士云两个人对望了一眼,又都不动声色的移开了目光。
蒋子宁成了首辅,新任的户部尚书是他的人,他知道户部如今有多艰难……………福建军费一年比一年多,浙江和江西也都伸手要钱,更不必还有北面的鞑靼……
而钱士云却敏锐的察觉到了隆庆帝的心意。
他知道隆庆帝的决心,也知道隆庆帝必然是要打这场仗的,深思熟虑之后便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转身问徐安英:“你是兵部尚书,你来答,依你看,浙江如何?”
徐安英仔细的想了想,小心的答道:“浙江总督周云逸是个有本事的,倭寇之前之所以不侵犯浙江,也有浙江是周云逸镇守的原因。”
言外之意,若是给足了周云逸补给,这场仗是可以一战的。
隆庆帝便把目光投向了一直没开口的薛子明:“户部以为如何?”
薛子明想了想,便道:“回禀圣上,户部去年收上来税银一共五千一百万两,原本的开支预算是四千二百万两,实际上却支出一共五千八百万两,亏空……七百万两……”
去年一年到现在,黄河大水,九江决堤,晋王谋反,四皇子去世,到处都是要用银子的地方。
加上福建浙江军费,北边边防军饷,有这样的亏空也是正常的。
众人便都沉默下来。
隆庆帝便深深的看了他一眼,问他:“户部的难处,朕自然知道。可是非常时期,自然有非常之法,难道就没了法子?就让浙江的将士们饿着肚子去打倭寇,去保家卫国?!”
意思就是一定要打了。
薛子明谨慎的用余光瞥了一眼蒋子宁的脸色,见座师几不可见的点了点头,便拱手慨然答道:“回圣上的话,臣请派钦差南下巡盐,厘清盐税,充作国用。”
盐税……
那就是要让那些盐商们出血了。
隆庆帝马上看向蒋子宁,不假思索的点头:“准奏!”
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盐税固然可解一时之急,可是打仗所需耗费银两又岂是盐税便能解决的。
隆庆帝便等着薛子明继续说。
果然,薛子明即刻又伏下身子去,慷慨激昂又尽量平静的道:“臣还有所请!福建官场沆瀣一气,贪腐严重。如今虽不能大张旗鼓的去查,可也不能就此放任不管。”
他伏在地上磕了头,端端正正的拱着手一字一顿的道:“臣请圣上立即让平西侯走马上任,开建市舶司,筹措军饷!”
隆庆帝便眼睛一亮。
连带着众人也都看向了薛子明。
是啊,不能直接把刘必平槛送京城受审,因为牵连太大了,可是如果有个人打着为浙江筹措军费的旗号去了福建开建市舶司呢?
只要沈琛有那个本事,能在不震荡福建官场的前提之下拿下刘必平……
隆庆帝立即便点了徐安英的名:“你怎么看?”
徐安英垂头仔细想了想,便认真的点了点头:“臣以为可行,平西侯要往福建任市舶司使的事已经说了这将近一二年了,此刻再让他去,刘必平和福建官场也不会觉得奇怪,不会起疑心。只要侯爷能立得住,哪怕一时半会儿不能明着将刘必平如何,至少也能让刘必平收敛,吐出市舶司这一块的收益来,充盈国库。更不必提也能震慑福建官场,让福建那些蠹虫们知道,朝廷的天威!”
隆庆帝嗯了一声,不知道想了些什么,片刻之后才道:“既如此,你们便去拟票,内阁票拟之后,便让安勇批红!”
一众人纷纷应是。
隆庆帝之后便宣召了平西侯沈琛入宫。
彼时沈琛也正接到了消息,晋王虽然节节败退,可是奈何九江突发大水,临江王忙着安抚受灾百姓,无暇分身再一鼓作气的平叛,因此给了晋王喘息余地。
雪松便啧了一声:“听说…听说晋王送了一份劝降书给王爷,里头还说世子死的冤枉,分明是朝廷故意害死的,让王爷干脆一同反,事成之后让王爷做一字平肩王……”
沈琛冷笑了一声,将手里的信放在火上烧了,问雪松:“那个薛长史的事,处理的如何了?”
雪松便恢复了正经,摇了摇头:“那个家伙鼻子灵敏得很,世子死了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他便龟缩不出,一门心思的当起了晋王的军师了,我们的人潜入南昌和广昌好几次,竟也不能奈何他。”
沈琛便皱了皱眉头:“这个人不能留着,他知道楚景行的不少事,也是楚景行的心腹之一,这次的劝降书或许就是出自他手,若是父王不肯答应,说不得他便会把楚景行所做的事公诸于世,让父王被天下人指责,以此来逼反父王。”
雪松知道厉害,也立即肃然了脸色,急忙应了一声是:“您放心,已经用密信紧急通知了王爷了……”
………………………………
第793章 敢当
沈琛便嗯了一声,抬手写了一封信交给了雪松:“不走驿馆,用我们自己的渠道,将这封信紧急送给父王。”
雪松接了信,正要再问什么,外头的门便被猛地敲响了。
汉帛带着急切的从外头通报:“侯爷!宫里安公公的干儿子,秉笔大太监王冲出来了!说是圣上有召!”
这个时候?!
之前还一点预兆都没有,雪松看了沈琛一眼,不由得担忧:“会不会是……”
不会说什么来什么,薛长史那边真的跟朝廷告密,来替楚景行报仇来了吧?
沈琛举手示意他稍安勿躁,一面快速的思索之后便摇头:“不会。现在情报都掌握在锦衣卫手里,要是真的有不利于我们的消息,林三少那里没有道理一点消息都没有。应当是为了别的事。”
雪松这才放下心来,替他从里头找出进宫的衣服换上,急忙送他出了门。
来的是王冲,是安公公底下的得意人,他们这些司礼监的太监向来趾高气扬的,说是地位比之锦衣卫也不差,向来令人闻风丧胆。
可是他对着沈琛倒是客气,笑着弯了腰行了礼,便笑着道:“侯爷一向不见,越发的俊逸了。”
沈琛便玩笑着点了头:“我自己也这样觉得的,王公公有眼光。”
王冲忍不住便笑,见沈琛并不多嘴问隆庆帝叫他为的什么,就知道这只是个面子上爱玩,实际上却极为精明的人,下了轿子就引着他去了太极殿。
隆庆帝召见的只是沈琛一人,其他的人是进不去的,他送到门口便止了,替沈琛开了门,便又守在外头。
沈琛到的时候,隆庆帝正在案边看着什么东西,听了动静知道他来了,头也不抬的便道:“你看一看这份奏章,浙江四百里加急送来的。”
浙江?
沈琛和其敏锐,立即便猜到了浙江怕是出了事,应了一声,快步上前双手捧了奏章,一目十行的看起来。
他看的快,可是却显然想的很仔细很慢,好一会儿才道:“刘必平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了,这些年他不停的夸大倭寇对福建的影响,不断伸手从朝廷要钱,可是却又不尽力抗倭,以至于如今倭患愈发猖獗……”
他皱着眉头平视前方,并不敢直视隆庆帝,低声道:“是他的纵容让倭患日益严重,并且……浙江的海上贸易屡屡受挫,发展到后来,连官船也有海贼敢劫,都是海盗猖獗,这些海盗大多都是从福建和江西去的……若是诛心一些的说,怕是跟刘必平脱不了关系。说不得就是刘必平培植了这些势力,好给自己尽力圈钱……这几天我因为要去福建,陆续也听说过刘必平的一些事,知道他在福建是一地之主,大家都称呼他说他是土皇帝……”
这些话从前听起来也足够令人愤怒,何况是在隆庆帝如今早已经异常愤怒的情形之下,他沉默了半响才连续的咬牙切齿的说了几个好字,似乎是从喉咙里逼出来的,过了许久,才道:“他是狼子野心,之前易家的事,锦衣卫查出来他有关联,朕当时已经严令内阁严审,可是后来他大约是走了夏松的门路,所以才能脱身。朕那时候也是信任夏松,当时夏松说不过是易家和彭家攀污,朕也就信了,现在才知道,刘必平这是手眼通天了。”
若不是手眼通天,也到不了这一步了。
可是现在也不是说这个的时候,事情毕竟已经造成了,再去忏悔也来不及,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挽回补救。
隆庆帝见沈琛说的头头是道,心里就更加放松了一些,轻声道:“阿琛,现如今也只有你可以帮朕了。你要去福建开建市舶司的事已经传了一两年了,只有你去,才不容易引起他的怀疑。你是个聪明孩子,知道现在朝廷的局势,要是福建不稳,东南也就不稳,东南一旦不稳,倭寇趁机犯我大周,鞑靼一定会趁机也来侵犯……晋王那边也会死灰复燃,那这一阵子朝廷所做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沈琛神情凝重,肃然了脸色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道:“臣明白!圣上下旨吧,臣一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这个孩子是真的聪明,也是真的忠心,隆庆帝瞬时有些感动,伸手重重的在他肩上拍了拍,大声赞赏:“好!果然是朕的好外甥,没有堕了你父亲的威名!你说的是,为了百姓,自当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朕已经让内阁去拟票了,你准备准备,大约也就是这一二天的事,绝不能再拖下去了。朕会让锦衣卫随同护卫,你尽管放开了手脚去做,朕等着你的好消息!”
沈琛重重的应了一声,想了想又问:“对了,圣上,我还想多嘴再问一声,浙江若是要打这场仗,怕是耗费颇巨……”
难为他还能想到这些,隆庆帝的脸色更加缓和,神情也放松了些:“能有什么法子?朕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让浙江一战!”
倭患已经愈演愈烈,若是再不除去,会更加养虎为患,真到了无法控制的那天,那大周也救晚了。
他的儿子还小,他不能给他留下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