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摄政王他心有白月光-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上位不正,世间文人定然会大肆攻击于他。若是他不进攻,就只能看着坝上大营的将士爬上云梯,攻克京城。
秦王也知道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但他已经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不可能放弃已经到手的皇位,看着逼近京城的将士,秦王发狠道:“打!给朕打!”
秦王虽然吼了出来,但是其他士兵却是不敢,他们瑟瑟缩缩彼此对望,秦王见到自己手下的人竟然做事畏手畏脚,当即踹了身边的一个小兵,“都愣着干嘛——”
没等秦王一句话说完,城墙上窜出来一道身影,秦王的一句话因为这道身影卡在喉咙里,只发出“嗬嗬——”的声音,一双手紧紧捂住喷血的喉咙,试图阻止血液外流,可却无济于事。
第九十五章
杀了秦王的小兵没有做丝毫停留,手起刀落直接砍下了秦王的头颅,并单手抓在手中,对着身边众人怒喝道:“秦王已死!投降不杀!”
原本有一些人想上前将小兵斩杀,可是看着小兵一脸凶狠,又拿着秦王的头颅,当即也不免发慌,不敢上前。
越来越多的人爬上了京城的城楼,每个人都说着相同的话,“秦王已死!投降不杀!”
从气势上来说,秦王这边的士气已经要消失殆尽,而穆旭东这却是士气高涨。
祸不单行。
就在城楼上不停喊着“秦王已死!投降不杀!”的同时,城内李清尧和覃陌的人听见了城楼上的声音后,也配合着在城里面道:“逆臣秦王已死!太子殿下即可回京!”
随着越来越多的坝上大营的将士登上城楼,一部分还留在城楼上处理那些负隅顽抗的秦王亲卫,剩下的人则是来到京城的城门口,众人配合之下将京城的大门打开,穆旭东带着众人骑马进入京城里面。城楼上秦王的亲卫见大势已去,又跪地求饶的,也有自刎城墙上随秦王一同离去的人。
穆旭东此时不由庆幸,还好秦王是站在京城的城楼上,没有躲在皇宫中。如果秦王躲在皇宫中,估计今天只能破了京城的城门,进入到京城中,但是却没办法进入到皇宫中。
而现在,秦王已死,他的余党已经伏诛,皇宫内的宫人虽然还需要进一步审查身份,但是也并不用怎么着急了。
穆旭东这边安排着将士将京城搜索一番,以免秦王的余党逃脱,自己则带着一小队兵士,前去大营迎接太子荀轲回京。
再说荀轲,他目送将士们离开大营后,心中就一直惶恐不安。他是相信穆旭东以及坝上大营将士的忠心的,但是对于和秦王一战,他是没有信心的。
荀轲焦灼地在大营里面踱步,自己都没发现自己其实一直是在绕圈圈。
然而几经思索,荀轲依旧觉得自己很多时候帮不上将士们的忙,他长长叹了一口气,只能化作望夫石一般等待着大营外的将士来通报。
荀轲这段时间与穆旭东一起行军,要学到很多京城中学不到,太傅也不会教他的东西。
比如,如何判断有骑兵进攻。
荀轲顾不上太子的仪态,趴在地上耳朵贴地听着大地传来的动静,他隐隐觉得骑兵的人数并不多,但是也不敢拿大,只能在大帐内找一个趁手的兵器。
他想,穆旭东带兵攻城,京城城墙最为坚固,势必不可能这么快就攻下城池,能这么快赶来的人,想来应该是秦王的人。
荀轲甚至在想,秦王派来的人若是通过了大营将士的阻拦,来到了自己面前,自己大不了就横刀自刎,也不能被秦王抓住百般羞辱。
只是没等荀轲脑补完这些,他便看见有士兵打开了大营的大门,而骑在马上最先进来的人,是他不能再熟悉的人——武安侯。
穆旭东从马上跳下来,来到荀轲面前,单膝跪地请示道:“京城城门已破,秦王已死,秦王余党已伏诛。臣斗胆,请殿下回京主持大局。”
荀轲一开始以为自己听错了,等穆旭东说完之后又细细想了想,发现自己没有听错,有些错愕地问道:“这么快?”
“秦王或许是轻敌了,站在城楼上与将士们叫嚣,后来被登上城楼的将士杀害。若是秦王在宫里不出来,或许今天还不一定能够攻下。”穆旭东有一说一道。
荀轲听后长舒一口气,扶着穆旭东起身,同时衷心道:“辛苦武安侯了,若是没有你,孤可能早就成为孤魂野鬼了。”
穆旭东忙客气道:“殿下言重了,臣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通过这些事情,荀轲早已经在心中将穆旭东归为可以信赖的忠臣良将,听到穆旭东自谦的话,荀轲并没有再多说什么。有些人自己心中知道就行,有些事自己心中明白就行,待自己继位,总不会亏待武安侯的。
荀轲一直觉得穆旭东这么快攻下京城有些不可置信,这种感觉一直到他踏入京城,看到每条他走过的路都有坝上大营的人在挨家挨户地搜查,这才觉得真实。
荀轲一路无话,看着坝上大营的将士查问百姓,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环节,总要将京城中的隐患揪出来才可以。
还没到宫门口,就见到了闻讯赶来的大臣们,他们有的痛哭流涕,表示太子殿下还活着他们很欣喜;有的义愤填膺,表示秦王终于死了;还有的沉默不语,神情中隐隐还有些担忧,荀轲明白,这样的臣子,估计被秦王收买过,自己现在回来了是怕被秋后算账。
荀轲什么都没有说,自己跳下马一马当先走在前面,穆旭东怕宫内还有没有清理干净的秦王的人,因此护在荀轲身边。
众臣子见状也不曾多说什么,谁让人家武安侯将太子殿下从锦阳城一路护送回京城,他们在京城反而不得不屈服在秦王的淫|威下。
“皇兄!”一声清脆的女声从不远处传来。
荀轲顺着声音望去,瞬间红了眼,快步走上前去将人拥入怀中,“皇兄回来了,你们没事吧?”
两个公主答道:“秦王只是将我们软禁起来,吃的喝的照常提供给我们,估计也是怕苛待了我们,道义上说不过去。”
荀轲见到自己的两个妹妹没有受到伤害,心中也稍稍熨帖了几分。
“母后呢?”
荀轲的同胞妹妹哭着答道:“母后在秦王逼着她出现在朝堂上言说秦王得到皇位是父皇授意的前一天晚上,自尽在宫中。”
荀轲身形恍惚了一下,穆旭东忙在一旁扶住荀轲,“殿下。”
荀轲回过神来,声音颤抖,眼中含泪问道:“母后可安葬。。。。。。?”
公主答道:“父皇母后都已经被秦王安葬,只是皇兄,父皇和母后走的好冤啊!”说完公主又啜泣上了。
穆旭东在旁边劝道:“殿下,秦王余党尚有残留,当务之急是您主持大局,百姓还指望您呢!”
公主听后也忙擦掉眼泪,神情坚定道:“皇兄,武安侯说的对!”
一旁有臣子乖觉,当即跪地道:“请太子殿下继位!”
周围人见到这人跪地,也忙跪地道:“请太子殿下继位!”
荀轲看向穆旭东,穆旭东也跪地道:“殿下手中有先帝诏书,秦王乱臣贼子妄想沾染皇位,如今已经伏诛,臣等恳请太子殿下遵先帝旨意,登基为帝。”
其余众人皆一同道:“臣等恳请太子殿下遵先帝旨意,登基为帝。”就连两个公主都跪地请求皇兄继位。
荀轲身边的随从此时拿出万新帝的诏书,对着诸位大臣念了出来。
众大臣一听是先皇诏书,又跪在地上。让他们惊讶的不是太子为帝,而是武安侯竟然成为了摄政王,辅佐新帝。
众人一开始只觉得武安侯有从龙之功,日后朝堂上礼让几分就是了。可现在陡然间听见,武安侯一跃成为摄政王,他们不免在心中又重新评定了一番武安侯在两人帝王心中的地位,最终决定轻易不要得罪武安侯。
诏书念完后,众人对着荀轲高呼万岁。荀轲扫视了一圈众臣,最终才平稳道:“平身。”
宫内的事情荀轲目前也不相信别人,便让穆旭东带着将士一一排查,若有秦王的余党格杀勿论。穆旭东连轴转了一晚上,才将秦王身边比较明显的亲卫一一捕获,剩下的还需要再暗中排查。
第二天清晨升起的时候,不管头一天经历了什么,一切还要重新开始。
荀轲在众臣子的拥戴下,坐上了皇位,看着下面与自己远远相隔、高呼万岁的众臣,他只觉得自己现在当真是应了一个词“孤家寡人”。
荀轲在做太子的时候,也接触过政事,可是当时他接触的政事难度都不大,且是只要细致一些就能处理好的政事。
但如今他坐在皇位上,看着下面言不由衷的臣子的面孔,不禁在想,父皇当年是怎么做的?
他觉得自己这一早上浑浑噩噩的,出了巍峨的宫殿,隐约记着礼部的官员说是要举办登基大典,他说了一切从简。又似乎有人说要将秦王挫骨扬灰,他说既然已经死了就安葬了吧。
穆旭东看出荀轲的不妥,下朝之后特地觐见,询问道:“圣上昨日可是休息不好?”
荀轲微微摇头,“只是觉得身上压力甚大,怕决策不好惹百姓不满,也怕处事不妥当使得天下不安。”
穆旭东思考之后道:“先帝改良商税,鼓励创造与读书,这两项做法已经初具成效,圣上不妨先按照先帝的老路去走,如遇到问题再做改良。”
荀轲只能轻叹道:“好。”
穆旭东见荀轲眉目间仍然有解不开的烦忧,又安抚道:“圣上刚刚接手政务,不如多问问太傅,太傅历经三朝,见多识广,想来定有良计帮助圣上。圣上原也接触过政务,若是太傅稍加指点,想来定有所裨益。”
穆旭东所说的,正好是荀轲所想的,听到穆旭东说的后,荀轲道:“好,那朕就听王爷的,每日与太傅学习一个时辰。”
第九十六章
穆旭东与荀轲交流完了之后,来到了程家的商铺中,他与李清尧和覃陌商量好了,今日在这里聚一下。
进了商铺中,便有人将穆旭东请到里屋去,穆旭东一推开门,就见两个已经成了家甚至有孩子的人还像一个大孩子一样,蹦着跳着迎上来。
“东大哥!”
穆旭东笑道:“你们俩在京城没事,我和你姐姐也能放心了。”
覃陌道:“秦王确实杀了几个人,震慑群臣,但是像我们这种官职不算大,在他面前也排不上号的人,自然就没有为难我们。”
李清尧也道:“确实是,除了宫变那天,我们被关在宫中,后来就没我们什么事情了,平日里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说完之后李清尧又问道:“东大哥,姐姐她们都还好吧?”
穆旭东笑道:“别拿你姐姐当幌子,你是想问你媳妇孩子好不好吧?”
覃陌也在一旁笑话李清尧。
李清尧挠了挠头,“也关心姐姐,都关心都关心!”
穆旭东也不再打趣李清尧,而是大致说了一下几家人的情况,最后道:“大家都很好,你们放心吧,等京城安稳了,就能将她们接回来了。”
穆旭东想到李清秋巧笑倩兮的模样,一时间只希望现在就骑着快马飞奔到李清秋的身边,最好是永远不分开才好。
三人又聊了一些家长里短之后,覃陌问道:“东大哥,你现在官至摄政王。现在圣上还小尚且无妨,若是长此以往需要如何应对?”
今天来这里,主要也是为了商量这件事情,穆旭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原本觉得武安侯的位置就够了,但是没想到先帝临走前,竟然留下了诏书。现在圣上可能还需要借住我手上的兵权去维护皇位的稳固,我是想着找一个合适的契机,先将手中的兵权交出去。然后做一段时间的摄政王后,再辞官。”
“辞官?!”覃陌和李清尧两个人震惊地问道。
穆旭东道:“是的,从我随着蒙城将军参加第一场战役的时候,我就知道,作为将军,作为将士,最好的归宿是在战场上。可是现在我有了妻子,有了孩子,便不希望用性命去博富贵给家人稳定和安康。”
李清尧赞同道:“每次东大哥你出征,姐姐都吃不好,睡不好,常常担心你在战场上有没有受伤,同时盼望着你早日归来。”
穆旭东能够想象到妻子担忧的模样,因此道:“我也不愿意你们姐姐这样,所以提出辞官,也是想好好陪着她。摄政王这个爵位有好处也有坏处了,坏处就像你们刚才说的,如果把握不好火候,很有可能引起帝王心中的忌惮,但好处则是即便日后辞官,我曾经官至摄政王,也定然没有人能欺辱我的妻儿。”
覃陌听后却不赞同道:“待圣上能够足够应付朝中众人的时候,东大哥可以功成身退,但直接辞官,会不会让其他人觉得圣上苛待于你,所以你才一怒之下辞官归隐。”
李清尧也补充道:“而且还有一点,东大哥在朝堂中虽然没有主动得罪过什么人,但是保不齐有人觉得东大哥阻碍了他们升官发财的路,等东大哥辞官归隐后,会找机会报复东大哥。”
穆旭东之前就有想过辞官后的事情,因此对于他们两个人说的也做出了准备,“辞官后,我们不会在京城生活的。锦阳城的生活更适合我们,那里有虎子还有明蕊,到时候我在锦阳城书院做个夫子,专门教授学子们战法兵法,一来能有维持生活的活计,另外一方面也不至于被人欺辱。”
李清尧和覃陌听了穆旭东说的,虽不愿意穆旭东辞官归隐,可是想着这到底是穆旭东所想,他们也没有再劝。
“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最合适的时机了。”覃陌道。
距离覃陌说这句话没有两天,朝廷就传来战报,言说高丽集结大军,正向大周方向而来。
荀轲刚刚继位,就遇见这种事情,免不了有些慌张。但坐在龙椅上,他不能表现出有丝毫不妥,为了不让自己显得过于胆怯,荀轲问道:“摄政王,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穆旭东出列答道:“高丽定然是趁着大周内乱之际,意图夺得几个城池,若是此时不将他们打退,他们定然以为大周国力下降,甚至生出取而代之的野心。”
荀轲也觉得应该与高丽一战,虽然秦王的事情让朝中动荡,但摄政王若是能够打败高丽传来得胜的消息,也证明他这个帝王知人善用,有仁君之风。
但是荀轲决定还是多听一听别人怎么说,然后再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安排。故此荀轲有看向站在文官前面的首辅。
首辅察觉到皇上看向自己的目光,也很识趣地站出来说了自己的想法,“臣认为,高丽率军前来,大周若不迎战,则失了国体。”
荀轲在心中赞同首辅的话,但是没等他出声为这件事情敲锤定音,就听首辅又道:“但是摄政王刚刚从蛮子的腹地归来,有率领坝上大营的将士送圣上回京,想来也需要修整一段时间吧?”
荀轲目光转向穆旭东身上,他信任穆旭东,知道穆旭东绝对不会有不臣之心,不然早在锦阳城的时候,他直接将自己和随从们杀了,再假借为先帝和自己报仇的名义赶来京城诛灭秦王,扶持其他皇室子孙上位,他就能手握大权,做到真正的一人之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受制于人。
但他依旧还是想听听穆旭东怎么说的。
只听穆旭东道:“蒙家军将军石虎,目前正处在蛮子腹地,等待朝廷的官员前去管理这片土地,因此锦阳城相对空虚,若是高丽来攻,锦阳城百姓危矣。”
穆旭东不急不缓又道:“然,除了蒙家军外,若说有哪只军队更了解高丽?目前来说暂时没有。若说朝中哪位将军更了解高丽?除了锦阳城出来的臣以及石虎将军外,应当少有人对高丽的习俗文化深入了解,更别说曾经有和高丽战斗的经验。”
荀轲听后确实赞同,因为朝中武将确实不多,能够拿得出手就那么几个,而这几个里面对于高丽了解的,也确实如穆旭东所言,只有他和石虎。
荀轲思索了一下,这是他继位之后的第一场战役,只能胜不能败。不管怎么说,摄政王经历大大小小战役,若是有工部提供的武器,想来胜利的几率要高于其他将领。
因此荀轲道:“既如此,还烦请摄政王领兵前往边境,让高丽见识一下大周的国威。”
穆旭东领命,但是文官中却有人表示不妥,甚至站出来直接向皇帝谏言。
荀轲眉头微微皱了皱,以前他做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这些言官,管这管那的,现在做了帝王更是不喜这些没事和他唱反调的言官。
但是这些人说到底也是忠心为国,荀轲没有过多地斥责,只是用穆旭东刚刚说过的话反问道:“爱卿能否帮朕推荐一位更合适的将军?”
言官哑口无言,默默退了回去。
众臣见状,不免感慨穆旭东简在帝心,甚至还有人暗骂刚才出言制止的那个言官脑子里进水了。
众臣知晓穆旭东在圣上心中的地位,故此没有在粮草武器等事情上为难穆旭东,反倒十分配合,因此穆旭东没在京城做过多停留,点兵之后就带领将士们前往锦阳城,准备迎接与高丽的一战。
他之所以这么着急,主要是因为锦阳城紧挨着边境,若是去的晚了,那里没有蒙家军镇着,很有可能会被高丽盯上,到时候在锦阳城中的妻儿老小不就危险了吗?
这一路上,穆旭东紧赶慢赶终于在高丽大军到达锦阳城之前,提前带着将士住在在了锦阳城中。
彼时李清秋正坐在院子里面晒着太阳绣着花,大一点的穆停云在母亲身边百无聊赖地编着络子,而穆虹则是站在院子里面扎马步,练习父亲曾经交给自己的功夫。
穆旭东推开门的时候,就见到的是一副母慈子孝的画面。
随着推开门的声音,家中几人也看向门口,李清秋看见是穆旭东回来的时候,惊得直接站起身,手中的绣棚都掉到了地上。
穆停云反应快一点,一边喊着“爹爹”,一边冲上去要抱住穆旭东。
穆虹以为自己看错了,揉了揉眼睛发现真的是爹爹回来了,也激动地跑向门口,但是进了穆旭东身边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是个男孩子,不能像姐姐一样撒娇,所以又故作淡定走上前去,躬了躬身道:“爹爹。”
穆旭东抱起女儿,又在儿子靠近后一把抱起儿子,“都长高了长胖了,再高一点,爹爹就抱不动你们了!”
穆停云撒娇道:“那我就不长高了!这样爹爹永远都能抱我了!”
穆虹这是小脸通红,不知道说什么好,但却很享受被父亲抱在怀中的感觉,这让他觉得浑身暖洋洋的,尤其是心头,热乎乎的。
第九十七章
穆旭东抱着两个孩子走到李清秋身边,在李清秋温婉的笑容中,穆旭东道:“我回来了。”
李清秋伸出双臂,抱住了穆旭东精瘦的腰身,一家四口相拥在一起,整个小院中弥漫着温暖温馨的气息。
素鑫从外面进来的时候就见到这样的场景,她没有出声打扰,反而静静站在门口看着这温馨的一幕。
但刚才推开门的声音已经让四个人有所察觉,穆停云率先回头看向门口,见到是素鑫,立刻喊道:“奶奶!”
李清秋也忙松开了穆旭东,穆旭东则是把两个孩子放下,看着两个孩子蹦蹦跳跳跑到素鑫身边,自己和李清秋也一同走上前道:“母亲,我回来了。”
素鑫欣慰地拍了拍穆旭东的肩膀,“好,回来就好,我给你去做面,回家了就得吃面条。”
李清秋也笑道:“我和母亲一起的,你陪着两个孩子吧。”
穆旭东等妻子和母亲都走了之后,看着两个小不点问道:“爹不在的这段时间内,你们有没有好好做功课?有没有好好练习功夫?”
穆停云虽然喜欢在锦阳城的街上闲逛,但是这不代表她平常不用心练习功夫和认真做功课,只不过相较于弟弟来说,她的努力程度达不到弟弟那样吧。
穆虹知道父亲对自己要求严格,因此即便在父亲带兵打仗的这段时间,他依旧每日刻苦勤奋练习功夫以及做先生们留的功课,虽然如此,但是此刻站在父亲面前还是有几分忐忑的。
穆旭东分别看了两个孩子的拳法,又对他们的学问进行了考究,最后才道:“虹儿看来是下了苦功夫了,不错,值得表扬。而阳儿是不是爹不在就放松了?”
穆虹听到爹爹表扬自己,欢喜之下,骄傲地挺起了自己的小胸脯。穆旭东见状,又鼓励似的在穆虹的头上拍了拍。
穆停云则是撒着娇道:“也没有,就是没有之前的时间长了。。。。。。”
穆旭东缓言道:“可能现在总会有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爹给你们举个例子,你看看你们母亲,她曾经是大家小姐,虽然平时喜欢绣花,但若是问起她诗词典故的时候,你们母亲也能说得头头是道。所以父亲在朝堂上拿不准主意的时候,会问问你们母亲的意见,因为你们母亲是局外人,有一颗玲珑心,所以时常能帮爹爹想到很多爹爹自己都发现不了的问题。”
穆旭东蹲在两个孩子面前,“你们再看你们两个舅舅的妻子,阿尧舅舅的妻子,小门小户书香世家出来的女子,温婉贤淑,平日里与你们阿尧舅舅吟诗作对也别有风趣。”
“再说你们覃陌舅舅的妻子,她现在可是经过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