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亲临东周(遥望)-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晋文公丝毫不为先轸的言语所动,他认为郑国离晋国近,即便拿下郑国,那也会是晋国的利益地盘,和秦国有何干系?晋文公当即命令使者出使秦国,约定九月份在郑国境内集合。
晋文公出发之前,命令公子兰跟随大军出发。原来这公子兰正是郑文公的庶母弟弟,由于郑文公登基,公子兰无奈出奔晋国。在晋国公子兰忠心侍奉,非常得晋文公的欢心。所以此次讨伐郑国,晋文公想命令公子兰为向导。
可是这一次公子兰拒绝了晋文公。公子兰说您这次是讨伐郑国,郑国是我的故土,所以誓死不敢从命。
晋文公听了公子兰这话也肃然起敬,这是不忘本的人啊!
晋国大军来到郑国,秦穆公也亲自率领百里奚和大将孟明视、副将杞子、逢孙、杨孙并兵车二百乘前来集合。秦军和晋军势如破竹,一举夺得郊关,直逼曲洧。晋军在函陵,在郑城之西,秦军在杞南,在郑城之东。晋军和秦军将郑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就算是樵夫农人也不得出入。
秦国和晋国就算是来一个国家也是郑国力不能敌的,何况两国一起出兵,还如此卖力?郑文公哭死的心都有了,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要说还得叔詹足智多谋,他劝告郑文公不要慌张,目前郑国的确不能和敌人对阵,但是只要派一个口才出众之人,说退秦穆公退兵,只要秦军一退,晋国就不足畏惧了。
郑文公说那谁能担当此重任呢?
叔詹推荐佚之狐。
可是佚之狐却说自己不足以担当如此重任,要想说动秦穆公,那必须另寻能人。郑国的确有这样的能人,但是他年龄太大了,所以得不到重用。如果郑文公能够重用此人,封官加爵,此人必定能够成功。
郑文公此时已经心慌意乱,急忙问是何人?
佚之狐进言道,“此人正是烛之武。”
佚之狐推荐的舌辩之士烛之武,年过七十,在郑国担任圉正之官,可是郑国的国君都换了三茬了,烛之武还没有获得一次升迁的机会。
郑文公吩咐即刻召见烛之武。
第五十六章 烛之武说退秦军
郑文公一时失算,给楚国当个间谍还被晋文公发现了,招来了秦晋联军合围。眼下打是肯定打不过了,跑也跑不了了,所以叔詹建议还是派一舌战之士,看能不能给秦穆公忽悠走?秦军撤退,晋军想来势单,围困可解。
佚之狐推荐的舌辩之士烛之武,年过七十,在郑国担任圉正之官,可是郑国的国君都换了三茬了,烛之武还没有获得一次升迁的机会。
郑文公吩咐即刻召见烛之武。
烛之武奉命入朝,只见颤巍巍一个老人家,须发皆白。看起来身体不是非常健康,行动尚能自理。
郑文公非常有礼貌的说明了如今郑国形势,并且说清楚是佚之狐推荐了你,如果你真能说退秦军,寡人将和你平分郑国。
看来郑文公这次下血本了。
烛之武却表示了推辞,说自己年老体衰,年轻的时候都不能为郑国建立寸功,何况如今呢?
郑文公知道烛之武是埋怨在郑国没有得到机会,当下更加恭敬的说道,“您在郑国没有获得重用那都是寡人的错误啊!这样,寡人现在奉您为亚卿,还请您为了郑国辛苦走这一趟!”
话说到这份儿上,烛之武知道自己不能推辞了。的确,自己在郑国没有得到机会,三位君主任上自己都没有过一次升迁。但是这绝对不是郑文公一个人的错误。眼下郑文公这样说,已经代替郑国之前的君主为自己赔不是了,难道自己还能推托吗?
佚之狐也在旁边劝说烛之武,眼下机会来了,您可一定要抓住机会啊!
烛之武当即表示同意,夜里命人将烛之武从东门放下城墙。为何?烛之武知道秦晋联军围困郑国,秦在东,晋在西,所以从东门而出。
到了秦军大营外面,烛之武被拦住了。秦军守营士兵不放他进去。烛之武在秦军大营外面嚎啕大哭。
别说,烛之武年龄虽然大,哭的动静可是不小。秦穆公正在休息,忽然听到一阵阵哭声,不由得纳闷,命人将哭泣者带入大营。
烛之武顺利见到了秦军最高领袖秦穆公。
秦穆公一看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家哭得好不伤心;还是半夜时分在秦军大寨之前;心里好不纳闷。秦穆公于是询问老人家姓名,为什么半夜如此伤心?
烛之武老泪纵横,伤心地说道,“老臣乃郑国大夫烛之武,今夜伤心,不为别的,是为了我们郑国而哭啊!不但为了我们郑国而哭,也为了秦国而哭啊!”
秦穆公一听更奇怪了,你一个郑国大夫,为了郑国哭这形势也都对,毕竟你们郑国也将要大难临头了,你为我们秦国哭什么?可不晦气!秦穆公怒上心头,说你这老儿到底为什么为了我们秦国哭?你今天给我说明白了,不然我斩了你!
浊之武说为了秦国而哭当然是危言耸听,为了吸引秦穆公的注意力。而且就这么悲戚还不说明理由,谁都会心里发毛,而且还会非常有兴趣的追问下去。秦穆公也不例外。眼下秦穆公如此追问,烛之武心中暗笑,上当了!
当然表面上他还是非常镇静,擦干净眼泪鼻涕,正色为秦穆公说出一番煌煌大论。
烛之武说道,“秦晋联兵,如今郑国已经危在旦夕。如果郑国灭亡能够带给秦国好处,老臣今夜可不为秦国悲伤。可是这内中隐情,却是不能不对您说明。”
从地理位置上看,郑国在最东面,秦国在最西面,秦国和郑国之间夹着一个晋国。就算往南面秦国和郑国比较近,却又隔着一个周朝。就算今日郑国国破,难道秦国能隔着晋国治理郑国吗?
所以今日一旦郑国国破,一定是晋国拥有郑国。这还是小事,如今天下谁不知道秦国与晋国是互相竞争的关系?您出动秦国军队,牺牲秦国士兵的性命,扩张的是对手的力量。一个强大的晋国将要出现在秦国的周围,难道这不是一个危机吗?
烛之武说到此处,秦穆公微微色变,当时就想着和晋国结盟互相帮助了,这胜利之后的事情可没想那么多。照这么看,难道晋国就能置我们秦国的友谊于不顾吗?
可是烛之武接下来的话让秦穆公真正心碎了。
烛之武提醒秦穆公,别忘记当日晋国曾经许诺割让河西五城,最终是如何做的。
秦穆公黯然。当日秦穆公毅然扶立公子夷吾,夷吾亲口许诺要割让河西五城,结果登基之后就翻脸不认人,导致秦晋龙门山大战,秦穆公差点牺牲到龙门山。如果没有土人相助,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就忘了这茬,吃一百个豆不嫌腥呢!
烛之武正色问道,“您对晋国的恩惠已经惠及几代晋国国君,他们有一个人主动说过如何报答您吗?就说晋文公登基之后,晋国大治。晋文公日夜考虑如何扩张地盘,今天他往东可以攻打郑国,明天他往西可就是对付秦国了。您今天还如此帮助晋文公,难道是怕那一天来的太晚吗?想必您听说过晋国假道伐虢的故事,您想和虞公一样,先帮着晋国收服了虢公然后把自己的国土献给晋国吗?”
这一番话说完,秦穆公出了一身冷汗。
危险,实在是太危险了!
从晋国的历史看来,能让晋侯真心对待的真还没有人。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天子一号大傻瓜,还给人家晋国帮忙,日后怎么被收拾得都不明白!
秦穆公向烛之武深施一礼,一语惊醒梦中人,今日算见识了。
百里奚从旁劝阻秦穆公,这烛之武是挑拨离间我们秦国和晋国的关系!
的确,烛之武是挑拨离间秦晋关系,但是他对事实的分析征服了秦穆公,就算明知他是为了郑国而来,秦穆公也从心底里承认,自己对晋国的认识太肤浅了,也太危险了!
烛之武知道对秦穆公的说服已经见效,当即表示如果秦国退兵,郑国以后愿意抛弃楚国跟随秦国,歃血为盟,充当秦国的外府。秦国有任何需要,对于郑国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秦穆公大喜,听了烛之武的话他想能够全身而退就不错了,何况郑国还主动投诚?
送上门的好处秦穆公也不能太推辞,当即秦穆公和烛之武歃血为盟,秦国和郑国结为友好国家。秦穆公不但命令秦军退兵,而且还命令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领率领二千秦军帮助郑国把守城门。
秦穆公不辞而别。
烛之武简直太油菜花了,一番话瓦解了晋文公苦心经营的秦晋联盟,将郑国危难形势逆转。
秦军撤退,虽然不告而别,但是早有探子禀告晋文公。
晋文公大怒!
好你个秦穆公,你玩儿我呢?温地朝觐你主动要求和我们晋国同进退,我们攻打郑国,关键时刻你不辞而别,还给郑国留下守城的士兵,你什么意思?挑事儿?
狐偃请求晋文公立即下命令追击秦军。既然秦军撤退,那肯定不会有斗志了。何况追击撤退之兵还是比正面攻击简单的多。只要击溃秦军,那郑国也可以趁势拿下。没有秦穆公,我们晋国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晋文公冷静下来说道,“你说的是很容易成功。但是今日寡人能够复国,多亏了秦穆公的几次帮助。想当年成得臣对寡人多次无礼,寡人还退让三舍报答楚成王的恩惠,何况是秦穆公呢?我们和秦国还是婚姻之好。谁说没有秦国我们就不能成功了?分兵驻守,围困郑国。”
狐偃所说的建议从战术上的确可以实现,但是晋文公的决定无疑是从更高层次的战略角度而言。放眼诸侯,强大的无非楚国、秦国和晋国。如今楚国已经是晋国的对立面了,再把秦国逼到晋国的对立面上?那晋国将面对楚国和秦国两个大国的压力,形势陡然逆转。加上卫国、郑国这些墙头草,恐怕刚刚到手的诸侯霸主也将易手。秦穆公的确无礼,但是晋文公如此处理,也给双方日后恢复关系留下了余地。
客观而言,秦国和晋国是又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既然如此,那非到万不得已,秦国和晋国就不能撕破脸皮。
郑国也得到了城外兵力变化的详细消息。郑文公又是高兴又是发愁,高兴得是烛之武一席话居然真让秦穆公撤兵,果然是郑国的人才;发愁的是秦军撤退了,晋军还分兵包围郑国,根本没有撤退的意思!
郑文公紧急召见烛之武商议对策,怎么样才能让晋军也撤退呢?
烛之武建议迎接公子兰回国,以此表示郑国的诚意,向晋国求和。想必晋文公一定会答应此事。
烛之武的确能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能够轻易解决问题。郑文公于是命令准备重宝,请烛之武再去一次晋军大营。不过石申父见烛之武年老劳累,所以自愿代替烛之武前往晋军大营,郑文公同意了他的请求。
石申父见到晋文公开门见山,说明我们国君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现在希望有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请公子兰回国监国,以此表示我们郑国的诚意。
晋文公冷笑道,“你们用离间计挑拨秦军退兵,是觉得我们晋国单凭自己的力量打不下来你们郑国吗?如今求和,难不成是等待楚军救援?”
郑文公如果听到这番话,恐怕都哭死了。
郑国诚心求和啊,诚心求和!
好在晋文公说,只要答应他两个条件,他就能相信郑国的诚意。
第五十七章 回首此生,痛快淋漓
面对郑国的求和;晋文公开出了自己的条件:必须立公子兰为世子;并且将老臣叔詹献出来。
石申父将这两个条件转述给郑文公,对于第一个条件郑文公早就有心理准备,毕竟烛之武之前的分析已经让他明白了,晋文公只有培养自己的代理人,才会饶恕郑国。而且郑文公想的很明白,反正自己没有儿子,就立公子兰为世子,对自己又有什么损失?
可是这第二个条件让郑文公着实为难了。
叔詹是郑国老臣,更是有名的郑国贤臣,昔日郑国“三良”之首。可以说郑国君侯无论变换几次,只要叔詹在,郑国的心气就在,老百姓就相信郑国乱不了。可是如今晋文公命令自己将叔詹献出去,所为何事?
反正不会是好事!
就郑文公而言,献出叔詹,虽然不是自己亲人,没有骨肉血亲的联系,但是第一将郑国陷入动乱恐慌不安的情绪之中;其次将郑国的品德下降到为保自身,不顾老臣忠臣贤臣死活的卑劣境地。关键是,叔詹献出去之后,他郑文公要如何面对强势晋国的重压,如何处理郑国的国事?
叔詹不能走!
可是晋文公也得罪不起!
郑文公立马陷入到严重的精神分裂之中。
可是叔詹知道晋文公的要求之后自请入晋。是的,为了郑国,他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所有的青春、热血、才华、情怀,都抛洒在这片土地上。如今为了自己的一己安危,将郑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
叔詹做不到。
叔詹进言郑文公,希望能够答应自己的请求,让自己去晋军大营。他不能将国家至于危险边缘,自己安枕无忧。
郑文公看着这个头发苍白的老臣,声音颤抖着说道,“你要是去了还能活着回来吗?我不会同意的!”
可是叔詹却问郑文公,“主公舍不得老臣,难道就舍得郑国诸多的黎民百姓赴死吗?不必为了老臣一人将这么多无辜的人陷入危难之中。”
郑文公无可选择。
造成这个困境的是自己,而买单的却是郑国和叔詹。郑文公恭敬的向叔詹深施一礼,叔詹笑着离开了郑宫。
石申父送叔詹来到晋军大营,说明郑文公答应晋文公的两个要求。晋文公太开心了,没有秦国的帮助,我晋国一样赢得了这场胜利!晋文公命令狐偃召公子兰前来,并且命令即刻准备审问叔詹。
叔詹孤立庭中,四面晋军包围。
大风凛冽,晋文公质问叔詹道,“你作为郑国守臣,令郑国国君在宾客面前失礼,而且还在会盟之后包藏祸心,罪不可赦!来人,给我烹杀叔詹!”
晋文公命令随从马上准备鼎镬,准备现场烹杀叔詹。
大火熊熊,鼎镬已备。
叔詹却面不改色的对晋文公请求说完自己想说的话。
晋文公答应了他的请求。
叔詹在鼎镬之前站立,大声说道,“叔詹几次进言主公,晋侯贤明,将来必定称霸诸侯。可惜天不佑我郑国,这些话都付诸东流。今日君侯降罪叔詹,主公本来不想让叔詹赴死。可是叔詹不会为了一己之私令郑国生灵涂炭。所以叔詹自请前来晋军大营。料事能中,这是智慧;为国尽忠,这是忠诚;临危不避,这是勇气;杀身成仁,这是仁德。仁、智、忠、勇四者皆备,在晋国看来的确是该死的。所以请动手吧!从今往后,侍奉君主的人要以我为戒啊!”
叔詹伏在鼎镬上放声大哭。
所有的人都傻了,这都说的是实话,这样仁智忠勇的人我们晋国非杀人家不可,那我们晋国成了什么了?仁智忠勇的对立面?
其实叔詹这一番话只说明了一个道理:自己和晋国只是立场不同,所以自己所做的一切,并非有罪。假如晋文公非杀自己不可,那就是将晋国推到了社会推崇的美德对面,推到了忠臣贤臣的对面。
以晋文公的野心事业心以及上进心,叔詹料定他不会这样做。
果然晋文公听了叔詹这一番话也非常吃惊,立马命令赦免叔詹,同时虚伪的表示自己只是试验一下叔詹的勇气,哎哟你别说,你还真是好样的!
试验叔詹的勇气?
用来做晋军撤兵的条件之一,不同意就灭了郑国?
您还真是有正事。
反正别管晋文公怎么想的,叔詹用智慧保全了自己和郑国。
不多时公子兰来到大营,晋文公命令石申父等人以世子之理拜见世子兰。等到众人奉世子兰入城,举行了世子册封仪式,晋文公才放心地撤退回国。
表面上看晋文公这次大动干戈就成全了世子兰,有点缺心眼。其实晋文公是为自己在郑国培养了一个代理人,将郑国的未来牢牢捏在了自己的手心里。
郑国对于晋国的诚意,以后可以不必怀疑。
可是经历了这次围困郑国之战,烛之武一番话说醒了秦穆公,秦穆公不高而别,从此秦国和晋国之间又生嫌隙。
再说晋文公回国之后,先是魏犨旧伤发作,不治身亡,晋文公封魏犨之子魏颗继承魏犨爵位。之后狐毛和狐偃也相继去世。
晋文公为此悲痛不已。
出奔是晋文公人生中最不平凡,最可贵的经历。那些为人暗杀的日子,饥饿奔跑的日子,患难与共的日子……永远在晋文公的心里,难以忘怀。正是有了那些岁月的淘洗,才成就了今日的诸侯霸主——晋文公。可是昔日共患难的故友就这样相继辞世,的确成为晋文公难以言说的苦闷。
这个世界,自己珍惜的人都去了,变得愈来愈冷清。
可是晋国还在,自己和朋友一手缔造的强国还在。必须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
胥臣向晋文公推荐两名人选,据说可为晋国卿士。
原来胥臣推荐的第一个人是郤芮的儿子郤缺。据说胥臣一次外出,遇到一位耕地的农夫,他的妻子前来送饭。这农夫先是祭祀,然后才捧过饭来吃,他的妻子就侍立一旁。等到吃完饭之后,农夫等到妻子走了才开始耕地。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想必其人必有品德。
晋文公却不以为然,郤芮的儿子啊,再有才也得慎重啊!那郤芮是何许人也?晋国之前大乱,死了那么多百姓良臣,不都是郤芮从中作怪吗?
胥臣倒很开放,说就算尧舜那么鲜明的君主,不也有丹朱、商均这样的逆子吗?有鲧这样的父亲,不也有大禹这样的儿子吗?好还是不好,父子之间也不相传递。您就因为郤芮的过错连带到他的儿子吗?
晋文公说那也行,那你替我召见他吧。
胥臣却说,“臣恐怕郤缺出奔他国,已经留他在我府里居住了。主公如果真心求一贤臣,可以派使臣召见。”
胥臣果然忠心,一切都为了晋文公打算,就算晋文公不以为然地应付他,但是他认为是晋国的人才,他便要求晋文公去召见。
晋文公见胥臣如此热心,也不好再推拖,于是命令内侍传召郤缺。郤缺听到晋文公召见自己,却百般推拖,说自己不获罪已经非常感激了,怎么还会有奢望入朝为臣呢?
经过内侍多次劝解,郤缺才入朝参见晋文公。
这郤缺生的身高九尺,相貌出众,晋文公一见便非常欣赏,立马派胥臣为下军元帅,派郤缺辅佐胥臣。
过去为了掩人耳目,晋军的“二行”军队如今晋文公也改名为二军,命名为“新上”和“新下”。“新上”军元帅赵衰,副将箕郑;“新下”军元帅胥臣之子胥婴,先都辅佐。晋军正式变为五军,仅次于周天子的六军。不过从战斗实力而言,周天子的军队又远非晋军对手。
晋军整顿军队扩充实力的消息传递出去,诸侯无不震惊。能够如此昭告天下自己的实力,那绝非一般诸侯能够做得到的。
楚成王听到这个消息就明白,如今晋文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诸侯霸主了。楚成王派大夫斗章前往晋国求和。
能够承认别人的成功,也是一种美德。
晋文公终究念着昔日出奔在楚国受到优待的好处,答应了楚成王的请求,派大夫阳处父出使楚国。
周襄王二十四年,郑文公去世,世子兰即位。
这年冬天,晋文公也大病不起。
晋文公在病重之时,召赵衰、先轸、狐射姑、阳处父等人入宫,命令他们作为顾命大臣辅佐世子驩即位,关键是继承晋国的霸业。
为了避免各位公子争权夺位,令晋国动乱的情况出现,晋文公先将公子雍出仕于秦国,公子乐出仕于陈国。并且派幼子黑臀出仕于周朝,表示晋文公对周天子的亲近之情。
晋文公终究没能渡过这个漫长的冬天,在位八年而薨,享年六十八岁。
回首晋文公的一生,作为公子重耳却没有享受到父亲的宠爱,有的只是来自于亲人的迫害。流离失所出奔他国的屈辱生涯,整整十九年的艰辛岁月,栉风沐雨,他也曾经迷惑过,想过要随波逐流的生活下去。可是毕竟他是有理想的人,所以才能够在狐偃、狐毛、赵衰等跟随者的激励下一次次踏上更加艰辛的出奔之旅。
没有诸侯的前半生比晋文公更加艰辛屈辱。
但也正是如此艰辛,成就了晋文公。
当他即位之后,能够在短短八年的时间之内,另中原诸侯臣服,周天子侧目,甚至连桀骜不驯的楚成王也主动求和。
人生或许真的要经历苦难磨难,才会在瞬间绽放光华。
如果说齐桓公称霸之后的沉迷享乐另齐国逐渐危机隐现,那么晋文公在身后则留下了一个强大的晋国,强大到所有诸侯都不敢去想反抗也无力反抗的晋国。
人生如此辛苦的挣扎过、痛苦过、拼搏过,更有如此辉煌的成功,那也可以说是一种痛快淋漓的人生吧!
第四卷:尹正诸夏
第一章 有鼠西来
人是这天地间最高贵的生命;这是哈姆雷特的著名论断。当然哈姆雷特式的犹豫并不可取,人生于天地间,当乐观向上,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最伟大的梦想,可谓无憾。
晋文公在位八载,将晋国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毫无遗憾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世子驩即位,是为晋襄公。
晋襄公登基的第一件事情,当然是安葬自己的父亲晋文公。他准备将父亲安葬在晋文公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